农村按辈序叫人,五六岁小孩叫五六十岁大人“哥”,这合适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3浏览:3收藏

农村按辈序叫人,五六岁小孩叫五六十岁大人“哥”,这合适吗?,第1张

村里老人说过:“自古以来,就有生下来的孩子当爷爷”了!叫大哥没有什么不合适!通常这种情况,都是一个村子里出现的事,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在农村一个大家族来说,分大门和小门。

好比老辈子有的堂兄弟十几个,老大的孩子都比最小的弟弟大的情况有很多,延续下来以后,弟弟的小孩需要叫大哥的的孩子为大哥——他们之间差十多岁,甚至二十多岁一代人啊。就会出现题主所说的情况,小孩叫大人大哥。

好比我们村,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至此哥四个。我家属于二门,那么延续几百年下来以后,四门的孩子辈分比较高,高出我家三个辈分。都是同龄人,我需要问他们叫爷爷,而大门的最新一代人,需要问我家最新一代人,叫叔叔。看明白没有?按照这种辈分规律,越是小门的人辈分越高。

现在孩子也许不理解,因为现在孩子比较少。以前七八个孩子,甚至十多个孩子,想想老大会比老小大十岁八岁吧,然后一代差几岁,这么循环几百年,小门的人和大门的人会整整差一代或者几代人。然后就会出现有小孩的辈分高,当叔叔和爷爷辈了。

农村按辈序叫人,五六岁小孩叫五六十岁大人“哥”,这合适吗?这在农村是非常平常不过的事情。在我老家,一个村子几百户人家,全是一个宗亲大家旺族。就拿我本人来说,我今年五十多了,还管叫谪系父辈半岁多点今年出生的小婴儿,叫“堂弟”,我却是他白发苍苍的“大哥”了。还有比我还要小50多岁的小孩子,管叫“叔父”。我在家族中是年龄最大的“孙辈或曾孙辈”。这符合逻辑吗?好象有些零乱,在严酷的社会客观现实面前,在强大的旺族大家庭里的派系辈份下,不得不承认客观事实。不过,在我们当地,我们是要尊重大人的,只要是大人,打招呼就需要按照辈分叫,只能高叫,不能低叫。如果是同龄人,即便我发小比我长两个辈分,我们互相直呼其名,也没有什么不妥。

话说回来,如果一个小孩子叫一个大人大哥,也没有什么不妥,如果直接按照辈分叫大人孙子,在公共场合有些不妥。

侯 氏 族 谱

侯 姓

5348天津侯氏族谱不分卷(清)侯洵等修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钞本 四册 美国;

5349河北南皮侯氏族谱不分卷 侯光藜编辑 民国七年(1918)重修石印本 五册 北图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注:始修於明崇桢八年,此为三修。

5350江苏侯氏宗谱三十一卷首一卷(清)侯应洹重修 清宣统二年(1910)清忠堂活字本 三十九册

吉林大学;

5351江苏无锡锡山东里侯氏宗谱十二卷(清)侯守廉等六修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5352江苏无锡锡山东里侯氏八修宗谱二十卷(民国)侯学愈纂修 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 十八册

历史所 美国(附二卷、二十一册)注: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侯先春始修。

5353浙江鄞县侯氏支谱不分卷 民国间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5354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卷(清)洪枰序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序刻本;浙江临海县博(存卷3);

5355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卷(清)周来宾序 清这光二十九年(1849)序刻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2);

5356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清)陈甫序 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浙江临海悬博(存卷1-7);

5357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十二卷(民国)李定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3、6-10)浙江临海县邵东乡山下坦村朱家岙;

5358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清)胡朝翰 王世昌修纂 清嘉庆十年(1806)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图;

5359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清)侯宝九 侯允晚修纂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木活字本 二册

浙江图;注:书口镌《昆阳上谷侯氏宗谱》。

5360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 (清)侯千扶 侯千瓜修纂 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图 注:书口镌《上谷郡侯氏宗谱》。

5361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清)夏增荣辑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图

书馆 注:书口镌《上谷郡侯氏宗谱》。

5362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民国)侯载元 侯载绘修纂民国十一年(1922)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图书馆;

5363湖南大庸永定侯氏初谱不分卷(清)侯昌铭 侯鸣珂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木刻本河南图 日本 美国;

5364湖南湘乡湘西侯氏三修谱□□卷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3-l6);

5365湖南衡山若驿侯氏三修谱十六卷(民国)侯业绍 侯声洋等修 侯家麟纂 民国十一年(1922)活字本 十二册 湖南图;

5366广东侯善行堂族本不分卷 民国七年(1918)钞本 一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香港新界、广东宝安等地。

5367广东番禺金钱村侯氏族谱不分卷 (清)侯子城志 清道光十二年(1832)写本 一册 美国;

5368广东南海亨田乡侯氏族谱不分卷(民国)候恒钟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明嘉靖三十六年侯继禄首撰。

5369四川简阳侯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严正相编辑 民国三十年(1941)石印本 二册;北图 四川图;

5370四川高县上启侯氏族谱一卷(民国)侯泽金纂民国十六年(1927)钞本 四川高县落润乡红星村晒坝生产队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四十八年。

5371云南洱源邓川侯氏族谱不分卷(清)侯钧瑞撰 民国钞本 一册 云南图;

5372 香港新界丙冈侯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二十四年(1935)写本 一册 美国;

5373 侯氏家乘 《清》侯鹏著 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 五册 北图 。

5374 侯氏族谱 水西侯氏宗亲理事会编 1999年印 一册 20多万字 贵州黔西

据文献记载,侯姓在中国历史长河的近万个姓氏中,是一个古老而多源的姓,也是一个分布较广的大姓,在《百家姓》中列在第73位。侯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单独立传者有57人,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者有121人。著名人物有:魏国名将侯嬴,汉代大司徒侯霸,北朝大将侯景,隋代艺术家侯白,唐朝首任宰相侯君集,北宋大臣侯蒙、水利专家侯叔献,清朝文学家侯方域、侯涵,当代化学家侯德榜、医学家侯宝璋、著名相声艺术家侯宝林、全国政协副主席侯镜如等。

据我多年的考证,现居桂林市县(自治县、区)的侯氏家族约一万人,占桂林市总人口的五百分之一,其分布情况如下:兴安县的侯姓现约5000人,祖先是北宋大臣侯蒙,他因与当朝宰相不和,怕遭诛连九族的灭顶之灾,于公元1120年巧妙地南逃到兴安董田隐居。八百多年来,其后裔先后分居在兴安镇的粉洞,高尚镇的灵龙、东源,华江瑶族乡的六洞河等近30个村寨,垦荒耕田,繁衍生息;临桂县的侯姓是明代朱元璋的驸马、镇蛮大将军侯德天,他在临桂茶洞定居,其后裔分居在两江镇的妙田和永福县罗锦的谷岭、高田的葡萄,共约1000人;灵川县的侯姓约1100人,是宋代山东侯姓人迁到灵川大圩定居,其后代有一支迁至兴安高尚庙脚居住;荔浦县的侯姓约300人,是广东侯姓人迁到花簪定居;资源的侯姓约1100人,是江西侯姓分别迁到黄龙、坪水底定居,资源车田小地的侯姓,却是从兴安华江瑶族乡六洞河迁入;全州县侯姓有600多人,从资源县坪水底分居到大西江镇定居;恭城栗木镇大营村侯姓100多人,是太平天国时从兴安迁入;灌阳侯姓700多人,是从兴安高尚兰田和临桂妙田迁入,另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为侯姓;龙胜的侯姓约1000人,是从灌阳、资源、湖南城步等地迁到平等、马堤等地定居;桂林市区、雁山龙潭的侯姓约200人,平乐、阳朔两县的侯姓约100人,均从本地侯姓迁入。

近千年来,侯姓人绝大部分分居在桂北湘漓两水的发源之地和山区,吃苦耐劳,为开垦山区荒原,发展山区生产,保护山区资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侯姓人勤耕勤读,据兴安董田侯蒙家族家谱记载,在明清时代,有侯蒙的六代到十一代孙共10人到北京、山东、山西、浙江、广东、湖南、四川、重庆等省市赴任未归,在那里繁衍后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少侯姓青年读大学、研究生,或出国留学,如兴安镇的侯波,从上海大学毕业后,就东渡日本留学深造;资源县梅溪坪水底农民侯光南的4个子女和侯光献的3个子女,都大学毕业,成为有较高文化的侯姓家庭。

后魏时有中山人侯洛齐,本为侯姓,后为仇氏养子,故改仇姓。太武帝时,他以平凉州功高,拜为内都大官,其后渐成望族,成为中原仇姓一支。

  1发源地: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古公亶父后裔。据《风俗通》、《史记·周本纪》所载,周太王亶父避狄人之难,去国于岐山(今陕西岐山西北)之下,自号古公,其后以号为氏。②出自周大夫古成氏,以邑名为氏。据《潜夫论》所载,“古成氏之后分为古氏”。古成氏为周代大夫,受封于苦城(在今河南鹿邑),其后人讹音为古成氏。古成氏后人有的去成单姓古,为古氏。③出自他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吐奚氏为古氏;据《高丽史》所载,金时女真人有古姓;云南僳僳族以星为原始图腾的古饶时氏族,汉姓为古;回族古姓来自唐初进入中国,后于天宝十四年(755)任大将军的古都白丁名字首音,主要分布在江苏、河南、云南等地。今台湾土著、壮、彝、苗、锡伯等民族均有古姓。

  始祖:古公亶父。

  2迁徙历史:

  古姓发源于陕西,春秋时齐有勇士古冶子,晋平公有舟人古乘,战国时赵有隐士古桑,表明古姓经西周而降,已播迁至今山东、山西、河北等省境。两汉时,见诸史册之古姓有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古掾曹,新安(今河北蔚县)人古翊,东平(今属山东)人古霸,表明古姓已广布中原大地。此外,还有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古初,可见古姓南徙之早。两汉至魏晋南北朝,古姓形成三大郡望,分别为新安郡、新平郡、河内郡,表明古姓曾昌盛于今河北蔚县、陕西彬县、河南武陟一带,为当世古姓之主干。唐末,北魏代郡(今山西大同)古弼之后、《县令箴》作者古之奇之裔孙古应云,784年迁洪州(今江西南昌)通判,遂落籍,成为江南古姓始祖。古应云之子古浩,因任江西虔化县令,而落籍江西宁都,应云五世孙古蕃,因仕宦之故,由江西迁广东,其有子六人,长曰全交,居古云;次全规,居江下;三全则,居白沙(今广东阳江);四全望,居增城;五全让,居惠州;六全赏,居高州。其后数十代流宦赣、浙、蜀、黔、粤等地,至十一世,于宋绍圣四年宦琼州(今海南琼山),遂留籍,其后有繁衍播迁至福建者。唐末五代时动乱,亦有北方古姓徙居四川、湖北等地。宋时,全让之裔古成之由惠州河源徙居增城,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古挚因仕宦而落籍四川遂宁。元初元末的动乱,导致古姓有播迁云南、广西者。明初,山西古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山东等地。明末清初,古姓伴随湖广填四川之风潮,入迁今四川、重庆。历有清一代,古姓播迁于台岛、西北、东北等地,甚至远赴海外。如今,古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广东为多。目前古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零八位。

  郡望:

  新安郡 战国时赵置,治代县(今河北蔚县西南),西汉辖境相当今河北怀安、蔚县以西,山西阳高、浑源以东的内外长城间地和长城外的东洋河流域。

  新平郡 东汉置,治所在漆县(故城在今陕西彬县)。

  河内郡 汉置,治怀县(故城在今河南武陟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一带)。

  堂号:

  新安堂 北魏吏部尚书、宰相古弼,世居代州(今山西代县)。《魏书·地形志》载:“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孙蕃衍,成为当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为堂号。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新平、河内。②自立堂号:国宝等。

  3族谱字辈:

  某支古氏字辈:家兴学继立,文定永先昌。

  湖北洪湖古氏字辈:士德光昌远,天开景象新。

  江西宁都、于都、瑞金、广昌、兴国、永丰、贵溪、进贤、乐安,福建长汀、宁化某支古氏通谱字辈:道可奕世德,瑞庆英贤芳,绍接家风盛,拔魁声自扬。新字辈:贤良家发贵,吉星运兆长,才学能治国,伟业耀华邦。

  湖南岳阳、重庆奉节某支古氏通谱字辈:功助先泽,荣昭国华,典常式序,科第起家。

  河南唐河、民权、社旗某支古氏通谱字辈:纪长向扬,昌宗昭明,亦世兴旺,远传诗礼。

  湖北红安、河南新县某支古氏通谱字辈:太学复兴,尚德克承,立传忠厚,继启贤能。

  广西钦州、横县、贵港、荔浦、鹿寨、宁明、防城港某支古氏通谱字辈:元孟昌基恩,芳联奕世蕃,中行宏大业,永远定乾坤。

  贵州安顺、平坝某支古氏通谱字辈:轻存必云之,重道时刚士,登德天其维,启国应锦培。

  安徽无为、芜湖、铜陵、祁门、青阳,江苏江浦某支古氏通谱字辈:嗣绍上德,淑绪宏名,耕种为本,孝友是存,谨敦伦纪,诚振纲常,箴铭宜奉,谟训必详。

  江西遂川、广西贺州、湖南炎陵革公派古氏通谱字辈:永年思国宝,俊杰佐朝纲,忠厚宜家远,诗书继世长,怀仁存善德,崇本定芬芳,勤绍先谟训,兴隆富贵昌。

  湖南醴陵、浏阳、平江、攸县,江西萍乡、万载、铜鼓、分宜、宜春、新余、进贤某支古氏通谱字辈:开源居上世,继迹在岐阳,丕显文谟耀,钦承列武光,致身扶圣驾,授命振朝纲,秀毓忠诚子,灵彰孝德郎,乡贤崇永祀,国宝降嘉祥,量美汪洋巨,臣欣社稷藏,作箴风令尹,遗爱颂甘棠,寰外乾坤大,山中日月长,雁联三进士,代报五同堂,松柏操谁守,绸银赐久蒇。

  广西宾阳、马山、武鸣某支古氏辈名:兴志展基永克昌,荣华富贵显名扬。学名:文典可廷武朝伦,圣贤豪杰学忠臣。

  云南、越南苗族古氏联宗字辈:信金绍兴发。

毕节的移民主要是明清时从中原一带迁徙来的官员、军队、商人、流民等。

这些大量的移民源源不断地涌入这块历史悠久而又贫瘠落后的“化外之地”,改变了千百

年来人口构成的民族格局。在全省的许多交通要道关隘都出现了汉人,后来逐渐形成许多

或大或小的城镇,毕节市撒拉溪镇就是其中的一个。

一、明清时期进入贵州的移民概况

明王朝建立后,采纳刘基的建议,以卫所为单位将军队布防在全国各地,一般为“三

分守城,七分屯种,又有二八,四六,一九,中半等比例。皆以田地肥瘠,地方缓冲为差。”

从明洪武四年(公元 1372 年)开始,相继在贵州设立24 卫和两个直隶千户所。按照当时

的军事编制,每卫有 5600 人,长官司为指挥使;下置前、后、左、右、中五个千户所,

每个千户所 1120 人,长官司为千户;千户所下设十个百户所,每个百户所为 112 人,长官

司为百户;百户所设总旗二,每个总旗下设五个小旗,每个小旗为 10 人。由于贵州是川

滇咽喉,西南锁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五个千户所之外又增设外守御千户所。根《贵

州省省志·军事志》记载 “贵州都指挥使司所辖贵州卫,贵州前卫,及其以西的 “上六卫”

(威清、平坝、普定、安庄、安南、普安),以东的 “下六卫”(龙里、新添、平越、清平、

兴隆、都匀),西北的 “西四卫”(乌撒、毕节、赤水、永宁)和黄平千户所,普市千户所,

有屯兵 161588 名。”另外,湖广都司所辖的“边六卫”(偏桥、平溪、镇远、清浪、铜鼓、

五开)和天柱千户所的兵员未见计录,如果按编制计算,也应有34720 名。神宗万历年间,

又在黔北遵义设立威远卫,崇祯时又设立敷勇卫,镇西卫。共有官司兵 16800 名。”三项

合计明代先后进入贵州卫所官司兵总数为 213108 名。这 20 多万卫所军人实际上就是 20

多万个家庭。因为明朝卫所官兵一律注入军籍,世代袭替,称为军户。为了保证军队兵源

不绝,稳定官司兵安心服役,使军士“有亲属相依之势,有生理相安之心”。明朝中央政

府规定军人携带家室,一人在军,全家随往。《大明会典》载:“有妻在籍者,就于结领内

备开妻室氏姓年龄,著令原藉亲属迸去完聚。”没有妻室的政府予以婚配。如果当时平均

每户家庭以上 4 口人计算,那明朝到贵州的军事移民就有80 多万人。这还不包括其它性

质的移民。

明末清初,贵州战乱,社会很不稳定,是移民的禁区。直到康熙年间才安定下来。于

是又有大批移民进入贵州。第一批到来的移民是军人,他们是随吴三桂从东北和经山西、

陕西和四川到达贵州的。如毕节市吴家屯 的吴氏家族,后有一支移迁至撒拉溪等地,他

们都是随吴三桂平水西、乌撒时留下的。但因为吴三桂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他们都不

承认自己是跟随吴三桂留下的,都称自己是明代从江浙一带迁徙来的。吴三桂平水西、乌

撒后,汉人猛增。据《太定府志》记载:“黔西州汉庄二百四十六,计二万八千六百六十

九户,计十二万四千三百二十五口”威宁州汉人“多江南、湖广、江西、福建、陕西、云

南、四川”人。雍正帝改土归流后,又有大量流官及家属进入贵州。如乾隆年间就有董朱

英,顺天府人,于乾隆 19 年(公元 1754)来毕节任知县。而董朱英只是当时进入贵州流

官中的一员。请代移民没有明代来得猛,来得快,他们大都零星,稀散状态。断断续续的。

二、汉族移民与撒拉溪镇的形成

撒拉溪镇,位于毕节市西面,距县城 38 公里,明代设堡,名撒拉堡,请代属县之西

里辖地,故名撒喇(拉)西(溪),又称撒拉溪,民国时设高溪乡。撒喇之名最早见于史

册是在明代。“撒拉”是彝语的音译,其意为回民曾居住的地方。今撒拉溪镇内的一些地

名,如野鸡嘎、麻花嘎、雄嘎、裸凶嘎等。“嗄”是彝语,其意为树的丫技。野鸡嘎其意

就是彝族中一个以野鸡为名的家支。可以看出撒拉溪是许多彝族聚居点。据 《贵州古代民

族关系史》记载彝族的先民是在汉代从云南进入贵州西部的。使当地大量的濮人迁徒和演

变成其它民族。彝人的先民就成了黔西北地区的主要民族。自明代以后,其居民的民族成

份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要汉族移民逐渐增加,时代的移民规模宏大,盛况空前。通过“调

北填南”“调北征南”把大批汉人移入贵州,在贵州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当时仅毕节

卫就有 6641 名官兵。按照明朝规定,这 6 千多名军士就是 6 千多户家庭,如果当时平均

每户以4 口人计算,那么到毕节卫的军事移民就有两万多人。而毕节、乌撒等卫的屯军是

跟随颖国公征云南梁王时留下来的。许多人来自同一地方,又居住在同一地方,在居住地

有田舍坟地,又有学校和寺庙、祠堂。在乌撒卫(今威宁一带)置 5 个户所,分置 48 个

屯,屯下设堡,总共有二百余堡。据《威宁县志》记载。“这些人都是跟随傅友德将军一

起南征西平候沐英的部下。战事结束后,沐英驻守云南,世代袭职直至明朝灭亡,沐英这

支回民军队则驻守威宁卫48 个屯。”在今威宁中水、牛棚一带仍有他的后裔。在毕节卫,

则留 “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四都司兵守之,控扼要害。据 《毕节县志》记载”洪武 14

年留绥远将军杨盛驻守毕节卫。而杨盛的族人主要定居在七星关以北河谷坝子地带 (今杨

家湾街上),据说此地原来未定名,就因杨氏家族在此地居住过,后便取名杨家湾。另外,

从今撒拉溪镇汉族大姓顾氏族谱也可以看出。《顾氏族谱》上载:“始祖成公,由前明洪武

二年奉命征讨填黔,授征南都指挥之职,躬膺王命。统率王师,自吴入黔,其后平服有功,

封镇元候进征南将军,遂久镇南疆……”。后与七星关守城将领之女韩氏结婚,为顾氏入

黔始祖。顾氏主要居住在撒拉溪镇街上以北的小树林、达木桥,木瓜冲,野鸡嗄等地。

就在卫所官兵来黔屯戍的同时及以后,其它性质的外省移民也相继而至,编入匠藉的

手工业者随军在卫所股役,他们与军队一起居住在屯堡。还有一些工匠被遣到贵州为官司

府服役,主要集中在官司府治所。有的则为贵州开驿道,筑城堡,建军营,架桥梁,造兵

器,制农具。众多的谋生机会吸引他们。他们的谋生手段以及他们的服务对象决定了他们

不能定居在土著人最集中的区城。而往往依傍军事移民生活圈,如撒拉溪的徐氏、路氏。

徐氏家族大部分是这一时期从四川迁徙过来。则路氏是从江西随军而来的。他们大都是匠

人,会做很多工艺话。徐氏主要居位撒拉溪街以南永星村,以西的兴隆村及以北的柏山村,

路氏家族则主要居住撒拉溪街上,因为他们与顾氏家族有亲属关系,理所当然受到顾氏家

族关照。故顾路二氏几乎占据整条撒拉溪街。

商人的嗅觉最为敏捷的,他们的足迹遍布每一个移民村庄,尤其是那些贩运食盐的巨

商,他们运用政府“开中”制度,不再从中原把粮食运到指定的边远卫所以换以“盐引”

而是直接组织移民到贵州屯种缴粮。明洪武二十年(公元 1380)“命户部募商人于云南毕

节卫纳米中盐,每米二斗给浙盐一引,三斗给川盐一引”①在今毕节市长春保镇青丰村,

明代的丰乐堡,单从当地旺族卯氏宗谱来看,他们当初以祖上显赫的权贵为荣就不为奇了。

其祖以贩盐入黔,募民屯垦,历经几代,家资巨重,富甲一方,成为当时毕节一带名门旺

族。卯氏另有一支族人以行医为生,后移居撒拉溪卯家地。以其精湛医术在毕节一带路很

有名气。撒拉溪镇的钱氏,其祖在明朝贩盐入黔,定居在撒拉溪,置地田产,为撒拉溪的

最大的地主。占有撒拉溪镇大部分坝子地,其房舍今还在。有二座两重四合院,四合院傍

有一座石彻碉堡,粮仓二座。解放后,一座为撒拉溪小学校舍,(现在大部已被毁),另有

一座为撒拉溪公社办公地(现还在)。两座粮仓则分给穷苦志百姓(现也不存在)。而大批

的移民则是因为家乡人稠地少,无地可耕,响应政府“移民就宽乡”的政策来到贵州的。

卫所“征南”移民把他们称作 “填南”移民。平坝河谷的肥田沃土大都被军屯的移民和商

人占有。土著人居住的贪瘠荒野地区他们又不愿去,而且自己势单力溥,又不敢贸然前往。

因此多选择靠近屯堡的地方居住。这类移民来自不同地区,也不是聚族而迁,更不可能聚

族而居。而是既有“蜀中,江右之民,也有中州流寓之孙。”总之,他们居住分散,如撒

拉溪成氏,也是这时从四川迁徙而来的。他们人丁单溥,往往与大姓杂居在一起。

从这些移民定居点来看,他们以毕节为中心据点,然后在其四周分散,如毕节以北的

田坝桥,以东海子街,以南朱昌,宋伍,以西长春堡,撒拉溪,杨家湾等地。这些移民中,

以张氏人最多,分布最广,名气也最大。张氏主要居住在毕节城区,及以西长春堡,撒拉

溪、杨家湾等地。而张氏在撒拉溪镇内主要分居撒拉溪街南的桥边,张官屯,碰关,白家

哨,高山铺等地。据考证这些地名都是来源于明代的军事单位,因为时代军事单位有卫、

所、屯(堡)、关、旗、哨、等。正是这些地方地势险要。地处交通要道上。有很大军事

价值。政府才会在这些地方驻兵。而兵一担在这些地点驻扎。就会提供一些谋生的机会,

这样一来,就有匠人、商人、流民向这些地方靠近。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个汉族移民聚居点。

这些据点由当初的军事中心逐渐转变为或大或小的政治经济中心。后来发展为大小不一的

城镇。如撒拉溪便是其中之一。

三、移民对撒拉溪等地的影响

外地移民源源不断而来,给闭塞的蛮荒之地带来先进文化。他们大都来自同一地方,

又居在同一地方,想把自己从故乡带来的文化较为全面带入移居地,同居在一地,又有能

力将带入移居地文化保存下去。所以他们创建书院,设立私塾。一心想把子孙培养成通文

墨懂诗书的知识分子,并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继续享受荣华富贵。明万历年间,兵备道陈

性学在毕节青螺山建青螺书院。乾隆年间,知县董朱英修建松山书院。与此同时,一批乡

镇私塾也在乡镇兴起,如撒拉溪镇顾氏在龙井办私塾。这些书院,私塾成为传播儒家文化

和思想阵地,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知识分子和文化界名流。如撒拉溪镇顾氏在龙井创办私塾,

收人为徒,教以书礼,培养了一批有文化的当地人,他们在乡间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如哪家修坟立碑,要写个碑文;过年过节,要写个对联,“家神”“土地”,亲朋友好

友去世,要写个祭文。都要靠这些人。而毕节张氏,名气最大,贵州省第一名进士张谏便

是毕节人,其家族在清朝就先后出现了 5 名进士。张九鹏自乾隆十九年中进士,其子张元

履于乾隆五十四年中进士。接着张元履的三个儿子也中进士,他们是张凤枝(乾隆六十年),

张名技(嘉庆六年),张本枝(嘉庆七年)。其次为毕节路氏。路元升,字南征,清雍正中

岁贡生瀛州长子,少聪敏,有志好学,尤喜诗文词赋与程朱理学。由文林郎中雍正丙午科

解元。乾隆元年丙辰科成金德榜进士。其曾孙路孟逵于嘉庆十九年中进士,路孟逵的两个

儿子路璋(道光十六年)路璜(道光二十五年),也中进士,路横的儿子路朝霸又于光绪

二年中进士。他们虽处空乡僻壤,遵从祖训,也刻苦功能读、博览群书、一举成名,使其

子孙后代在屯堡军事地位下降后仍能用知识再谋生存。而且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嘉靖)

《贵州通志》描述写时的卫人“勤于耕种,不事奢侈”其欲勤俭,耕织为出,入有富菽粟

日用饶裕。”但是随着商业在边疆兴起他们也在改变。据 《毕节县志稿·凡例》《风俗》载:

“毕节之民,迁自中州诸巨族,皆前指挥千百户后,渊睦成风,耕读为业,士人有祖孙父

子数世青衿者,农人务本力田,有志死不入城市者,勿穆朴实,简陋异常,自开厂设局以

来,百货走集,五坊杂处,欲渐华靡,不类往日矣。”②

他们对当地影响不仅在文化思想上,还有宗教信仰,民俗节日,生活习惯等,撒拉溪

集镇以前以十二生肖日为期赶集。而十二生肖文化是随汉族移民从中原地带迁徙而来的。

在宗教信仰和民俗节日上,如原撒拉溪镇的人是不信佛,也不信仰观世音菩萨,也不过端

阳节。他们大都还停在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自明代以后,他们的生活习惯逐

渐开始改变,家中也开始恭奉“家神”和“土地”,还会跟汉人交易,学做经商,汉化程

度越来越快,也越来越高。据 《大明统一志》载“黔西北高寒地带的威宁、毕节自设卫

所以来,民风渐变,土人以牧胡羊岁两剪其毛以为毡而资贸易。”③

总之,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然而历史是不能模糊的。因为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任

何成功者都善于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营养。为此,我持着客观态度做了以上探析。然而限

于本人学识有限。有很多东西值得商榷。但也为小镇建设献上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今天,

撒拉溪镇已成为毕节市一个重要的集镇,不管是“征南”移民还是 “填南”移民,又或是

土著人大都无本质的区别。都应为小镇建设和发展献力献策。共同建设自己家园。

101 天津静海于氏族谱四卷

(民国)于春林重修

民国七年(1918)钞本 四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明嘉靖三十九年,此为十修。

102 山东即墨于氏族谱二卷

(民国)于清中等修

民国十三年(1924)为叙堂排印本 二册

吉林大学

103 山东 壹于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于宗洵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石印本

山东烟台市图

104 山东荣成于氏支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于锡琨 于源璋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铜字本

山东荣城县堐头镇海堐村

105 江苏丰县于氏家谱六卷

钞本

江苏丰县师在乡于王庄

106 江苏江都于氏十修家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于树滋纂辑

清光绪十四年(1888)木活字本 十二册

北京师大

107 江苏江都于氏十一修家谱二十卷首一卷

(民国)于树滋纂辑

民国十年(1921)活字本

历史所 美国

108 江苏金坛于氏族谱不分卷

(清)于嘉树修 于景章等纂

清光绪六年(1880)福谦堂木活字本 二十八册

南京大学

109 江苏金坛于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于廷杨等修

清宣统三年(1911)福谦堂刻本 三十册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注:谱初修于清康熙间,此为六修。

110 浙江萧山于氏宗谱八卷

(清)于文泰等五修

清光绪十七年(1837)佑启堂木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111 浙江萧山于氏宗谱十卷

(清)于肇麟等六修

清光绪四年(1878)佑启堂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

112 浙江嵊县剡北于氏正大宗教谱四卷

(清)于均士 于恒吉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修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

113 浙江兰溪于氏宗谱五卷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 山乡

114 浙江兰溪于氏宗谱十四卷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灵洞乡

115 浙江兰溪梅溪于氏宗谱六卷

民国间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长陵乡

116 湖北新洲于是宗谱六卷

(民国)于万国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木刻本

湖北新洲桃源乡熊店村

117 贵州于氏家谱不分卷

(清)于德懋编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成都锓板刊本

日本 美国

民国四年(1915)贵阳重印清光绪刊本

北图、辽宁图、美国

民国八年(1919)天津新华印刷局铅印本

北图 人民大学 河北大学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贵阳市、贵筑县等。版心作《族谱》,书名业作《河内郡谱牒》。

118 于氏宗谱五卷

(清)于准纂修

清康熙间家刻本

北图

119 于氏家谱二十卷首一卷

(民国)于德甫 于树 等修

民国十一年(1922)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120 于氏宗谱一卷

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

于姓是一大族旺族据考证:于姓由来是来自河南沁阳的姓。西周初年封地,周武王姬发的 第二个儿子被封在于(今河南沁阳市北部西万镇邗台村), 称作邗叔,建立邗国。于叔的子孙以于姓为国氏,早期,于氏 主要是在其发祥地发展、繁衍,后来因为“族人昌盛,人增地

窄,势难居住” ,加上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原因,在战国未年开 始向外地发展,其中,迁至东海陆空郯(tan)县(今山东郯城西南)。 于氏家谱资料称,于氏主要有18个支脉,现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 山西、甘肃、新疆、内蒙古、黑龙江、辽宁、湖北、江苏、安徽、广西等省。 其中,居住在河南的于氏,分布在沁阳、济源、通许、尉氏、杞县、 西峡、方城等27个县

http://postbaiducom/fkw=%D3%DA%CA%CF%BC%D2%D7%E5

《中华眭氏族谱》简报

(第 一 期)

公元2011年12月7日

各地眭氏家族荟萃南康 中华眭氏族谱扬帆启航

倡修《中华眭氏族谱》第一次筹备会在南康召开

[本刊讯]2011年11月中旬,时入初冬,这在北国已是凉风萧瑟,寒气袭人。而在南国的赣南,却到处感受到热情洋溢,暖风入怀。全国眭氏家族期盼已久的倡修《中华眭氏族谱》第一次筹备会议,在江西省南康市胜利召开。来自山西,河北,湖南,广东,江西等5个省地族人代表,共58人出席了会议。陕西,广西两地族人临会前因故请假,中广国际教育董事长眭金娥,因无暇出席,便向大会发来了书面讲话函。会议为期两天,召开了倡修全国族谱动员会,选举产生了第一批族谱编委理事筹备组,讨论了族谱编纂计划和编委分工安排,集体拜访了丰坑、窝坑圹和斜窝三地族人。会议开得严谨认真,紧张活泼。来自各地的族人大部分都是第一次谋面,但一见如故,一片情深。赣南族人辛勤周到,热情奉献,为会议筹措资金,确保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11月19日上午,会议在南康市宝马大酒店9楼会议室正式拉开帷幕,50多位眭氏族人成“品”字形排列,面对面端坐在会议室里,谕为和睦融洽,坦诚相见。会议8点半开始,首先由南康族谱主编眭文信代表全体赣南族人向大会致欢迎辞。接着,由永新族谱主编眭煜华为倡修《中华眭氏族谱》作了主要讲话。他说,盛世修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举。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这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他作为这次活动的发起人之一,号召全国各地族人纷纷起来热心参与,齐心协力编修全国族谱。眭煜华的讲话,得到各地参会族人的广泛赞赏和积极响应。接着,原江西电视台技术部主任眭玉龙,赣南企业成功人士眭建平,年轻族人代表、眭家村燕话群主眭三,及山西,河北,湖南等全国各地族人代表,都争相在会上发了言。眭煜华夫人彭萍女士,还代眭金娥在会上宣读了她给会议发来的书面讲话函,博得大家的热烈掌声。大家都一致表示,倡修全国《中华眭氏族谱》是顺民心,合民意,与时代接轨的大好事,我们一定要各尽所能,各伺其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心襄成修谱大业。

大会结束后,便立即进入第二议程,选举产生第一批编纂理事会和编委会。由于时间准备仓促,今天到会的族人还不完善,特别是江苏丹阳这支旺族没来参会,族谱编纂成员给们留足名额,以待增补。经过大家的广泛酝酿和充分讨论,以提名,投票和表决等多种方式,选举产生了编委会筹备组组长,副组长,编委,顾问,名誉主任和各部室负责人33名。眭煜华当选为编委理事会筹备组组长。眭玉龙,眭文信,眭印祥,眭雄,眭三为编委理事会筹备组副组长。眭兰棠,眭建平,眭建团,眭玉树,眭绍伦,眭海林,眭仁伟,眭建福,眭明星,眭志华,眭花琴,眭文杰为编委。眭文山,眭振书,眭道兰,眭佑,眭道豪,眭嘉旺,眭大发为顾问。眭依凡,眭晓棠,眭联国,眭金娥,眭岳筠,眭国庆,眭安仁为名誉主任。下设办公室[主任:眭海林(兼),副主任:眭相康。]通联部[主任:眭三(兼)]财务部[主任:眭仁伟(兼)]。编委班子成立,老中青三结合,蓄势待发,《中华眭氏族谱》这艘航船,将鼓满风帆,胜利启航!

19日下午,新当选的编委理事组长眭煜华,向族人讲述了族谱编纂计划和编排体例,对编委和各部室交办任务,分解责任。要求大家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刻苦奉献,决不辜负众族所望。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全面完成编纂《中华眭氏族谱》的光荣任务。

会议进行第二天,与会人员还集体拜访了丰坑,窝坑圹和斜窝村家族。所到之处,鞭炮轰鸣,欢声笑语,热情洋溢。大家围坐在一起,嘘寒问暖,促膝谈心。这里没有区域界线,只有语音差别,我们眭氏族人皆是千里同根一家亲。

20日下午,在斜窝村进行了会议小结。大家一致表示,这次会议达到了预期效果,开得圆满成功。在晚餐告别的酒宴上,赣南族人眭建平又当场捐出一万元,要求当选的编委,选派代表,趁热打铁,赶赴江苏丹阳,南京,常州去寻访家族,广泛动员全国各地眭氏家族积极加入编修族谱的行列。

(眭煜华供稿)

江苏之行,为〈中华眭氏族谱〉迈出可喜第一步

[又讯]11月21日,继赣南《中华眭氏族谱》编委筹备会议以后,眭煜华,眭文信,眭兰棠,眭印祥,眭雄,眭三6位来自4省5区族人,乘着会议的东风,得到族人眭建平的捐助,带着各地家族的重托,前往江苏丹阳,南京,常州,拜访眭氏家族。丹阳是江南眭姓旺族,有一两万之众。由于“文革”期老族谱被彻底销毁,族人对续修新谱信心不足。这次看到4省5区族人的到来,倍感亲切。表示近期尽快推出人选,把编修族谱和重修昭符公始祖陵墓两件族人关注的大事抓好。24日,族人们告别丹阳,来到南京寻访乌衣巷赣南始祖的发祥地。经走访居委会,查询派出所,然而仅访问到一户眭姓,族人无功而回。这时有族老身染小疾,有族人商务缠身,剩下眭煜华,眭文信,眭雄3位族人,于11月26日,继续南下常州,去寻访从未联系过的常州族人。常州是个美丽的城市,优美的景点,景观他们无暇去观赏。但要在偌大一个常州市去寻访几个家族村落,无异于大海捞针。幸好文信有位堂侄眭建生在常州工作。这对年轻夫妇,不仅待人热情,而且很重族情。他们听说3位族老不远千里来寻访家族,便抛开自己的事务,驾着自己的轿车,全程陪同3位族老,于26,27日,在常州市郊,跑了整整两天。不知踅过多少弯路,不知磨了多少嘴皮,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武进区奔牛镇,寻访到五兴村眭家圹家族村,共40多户,105人。在新北区春江镇魏村,找到了大眭家村,小眭家村和周边南庄村,南圹眭家村,共4个村庄,166户,470余人。族人们高兴了,一路的疲惫一扫而光。当3位族人告诉他们,要倡修《中华眭氏族谱》的事,奔牛镇城管中队长眭文兴高兴地说:“看到你们族老这么辛苦奔波,我们还不应该积极参与吗?”大眭家村年轻女教师眭小红当即表示,愿意主动承担附近这几个村庄的家谱编续工作。这次江苏之行,虽然辛苦劳累,却为〈中华眭氏族谱〉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眭文信 眭煜华 供稿)

禚姓的介绍

姓氏。禚禚,读音作zhuó(ㄓㄨㄛˊ),亦可读作zhǎo(ㄓㄠˇ)。

禚祚怎么读

禚[禚,读音作zhuó,亦可读作zhǎo]

祚 [zuò]

因此“禚祚”读音同“拙作”

姓氏“禚”的起源、分布,越详细越好…

禚[禚,读音作zhuó(ㄓㄨㄛˊ),亦可读作zhǎo(ㄓㄠˇ)]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考》记载,“禚,齐大夫采邑,因氏。”

禚,就是春秋时期齐国之邑,姜太公将该地封赏给自己的次子,后称禚君,或齐禚君。禚邑在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县境,当年以盛产肥羊而著名。

禚君之子民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禚氏,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zhuó(ㄓㄨㄛˊ)。

另有一支禚氏族人由山东诸城迁至禹城大程乡前禚庄,但姓氏读音作zhǎo(ㄓㄠˇ),是何原因而读音有所不同,有待进一步考证。

二迁徙分布:

禚氏族人现在主要集居地在山东省,如诸城、费县、临沭、郯城等,在郯城县新村至今还有“禚氏家庙”。

在禹城县有两族:一族为伦镇禚屯,该村禚氏大概在明朝时自诸城迁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很大的家族;另一族为大程乡前禚庄。

在平度市白埠镇禚家村有一族。在高密市东注沟乡曹疃村有一族。

另外,在山东省兖州市有一族,传说八代以前从黄河北出来了三兄弟,兖州留下哥俩,另一人去了戏健A粼谫鹬莸母缌┖笠嵋孕幸轿鸪纱蠹遥幸幌茸嬖谇宄逼谧隽颂健O衷谫鹬蒽鲜歉霾恍〉募易澹加惺偃恕

再有,在台湾省亦有族人分布,如据报道:2002年,台湾一位禚姓电视制作人,将他在1993年以三十四万港币拍得的清朝康熙大帝的坐椅拿到拍卖场,结果被香港赌王何鸿燊以一千三百七十六万港元标走。

现在沈阳新民大喇嘛也有禚姓家族

三郡望:

齐 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隋、唐两朝改为青州北海郡。

四历史名人:

禚家环:(公元1947~今),女;山东兖州人。著名基础教育家。

中学高级教师。毕业于曲阜师大成教学院。现任曲阜师大附属小学校长。

1986年被任命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1994年被任命为曲师大附小校长。

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从事领导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经验。

个人曾多次被评为曲师大校级及曲阜市级优秀教师及先进工作者,1994~1996年度被评为曲师大优秀 员。

撰写论文二十二篇,分别发表在多种刊物及论文集上。

禚姓的基本介绍

禚[禚,读音作zhuó(ㄓㄨㄛˊ),亦可读作zhǎo(ㄓㄠˇ),切不可读作gāo(ㄍㄠ)]

禚姓的字辈排行

山东禚氏字辈:一世 始祖 二世 继承奉祭三世 林 茂 轶 四世 泰 端 忠 举五世 璋 瑛 钄 六世 仁 义 礼 智七世 锋 钎 八世 有九世 然 十世 廷十一世 文 十二世 土十三世 汝 十四世 德 庆 凤 宗 玉十五世 承 先 明 克 十六世 耀 玉 永 元十七世 方 祥 鹏 十八世 树 远 春十九世 从 培 广 振 二十世 茂 俭 宝 恩 西 爱 开二十一世 如 洪 二十二世 昌 新二十三世 孝 圣 二十四世 敬 恒二十五世 尊 二十六世 轩二十七世 立 二十八 世 志二十九世 慎 三十世 守

禚姓的迁徙分布

禚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禚氏族人现在主要集居地在山东省,在郯城县新村至今还有“禚氏家庙”。据临沭< >记载,临沭,郯城(码头,新村)有一族  山东郯城县新村乡新村一、二、三村有禚姓5000多人,是个旺族! 在山东省的禹城县有两族:一族为伦镇禚屯,该村禚氏大概在明朝时自诸城迁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很大的家族;另一族为大程乡前禚庄。在山东省的济南市、平度市白埠镇禚家村、高密市东注沟乡曹疃村、泗水市、德州市武城县、青岛市城阳县、即墨市、潍坊市昌乐县、临沂市临沭县皆有禚氏族人分布。另外,在山东省兖州市也有一族,传说八代以前从黄河北出来了三兄弟,兖州留下哥俩,另一人去了南方。留在兖州的哥俩后裔以行医为生,逐成大家,曾有一先祖在清朝时期做了太医。现在兖州禚氏是个不小的家族,约有数百人。在江苏省邳州市港上镇东村有一族。在吉林省的吉林市、长春市、白山市有一族。在辽宁省的沈阳市、丹东市、大连市有一族。在贵州省的贵阳市有一族。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通辽市、赤峰市有一族。在台湾省亦有禚氏族人分布:2002年,台湾省的一位禚氏电视制作人,将他在1993年以三十四万港币拍得的清朝康熙大帝的坐椅拿到拍卖场,结果被香港赌王何鸿燊以一千三百七十六万港元标走。在澳大利亚亦有禚氏族人分布,是从台湾省迁出的,祖籍是山东高密。

禚姓在中国姓氏中的排名 15分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诸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卡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粱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盯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于惠 甄魏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却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翟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后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粱

晋楚闫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后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禚姓的历史名人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员工,禚佳春生于1982年,在长春市就读高校,本科所读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06年下半年曾在上海登记租住,对参与慢跑等运动非常积极。来自上海,2007年左右进入华为公司,为华为南美片区驻巴西里约热内卢办事处员工,工号为125519,主要负责全球销售拉美片区。华为从1998年开始拓展巴西市场,1999年在巴西设立代表处。而巴西在近10年发展中也成为全球第5移动通信市场,前四位分别是中国、美国、俄罗斯和印度。到2008年3月,巴西的手机用户数量已经达到12581亿。与此同时,华为巴西的收入也从2001年800万美元、2005年的2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0亿美元。2009年6月从巴西里约热内卢飞往法国巴黎的法航AF447班机,因法航失踪而失踪客机上中国乘客的人数为9名,全部失踪。 青岛捷程达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员工,禚柏仁生于1957年……

禚姓的家谱文献

禚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吉林省吉林市禚元帅处。禚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高密市注沟镇韩家疃村禚玉臻处。

糕做姓怎么读

应该是 “禚”这个字,标注:音zhuó。 同“茁”的发音。

农村按辈序叫人,五六岁小孩叫五六十岁大人“哥”,这合适吗?

村里老人说过:“自古以来,就有生下来的孩子当爷爷”了!叫大哥没有什么不合适!通常这种情况,都是一个村子里出现的事,为什么会这样呢?...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