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姓的历史名人
蒲姓的历史名人有蒲松龄、蒲坚、蒲祖孝、蒲济、蒲元祥。
蒲松龄:明代小说家、文学家,著有《聊斋志异》等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小说家之;蒲坚:唐代著名将领,曾任河东道副总管,后历任河中道、郸州刺史;蒲祖孝:宋代诗人,是南宋“二十四桥明月夜诗社”的成员之一,著有《蒲氏家谱》等文学作品;蒲济:明朝政治家、文学家,曾任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务,著有《钱塘遗事》等文学作品;蒲元祥:元代著名将领,曾参与抵御外族入侵取得多次胜利,因功被封为保定王。
这些著名的蒲姓历史名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和成就,为中国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众说纷纭!!
关于蒲松龄的家世、生平事迹因在蒲氏族谱、墓碑、行述中都 有记载,解放后又出版了路大荒的《蒲松龄年谱》(见《蒲松龄集》), 看法比较一致,认为蒲家是从明代万历年间以来“科甲相继”的诗 礼世家,到蒲松龄父亲由于,家道中落,弃儒从商。蒲松龄自幼从父 学书,一生热衷功名,多次考试皆失利,一生蹇促贫困,以教村童为 主,在毕际友家为西席前后三十年。由于他塾师的地位,卓异的才 华,使他成为接近人民,反映人民利益的伟大作家。在他的思想和 世界观里有民主性进步性,同时也受时代的影响,有它封建的一 面。和古代作家一样,他的生活思想以及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具体 表现在作品里却是复杂的,一直被研究到今天,才有个较为全面的 了解。
进入八十年代,关于蒲松龄的家世生活还有两个新的争论问 题,一是蒲松龄是否为少数民族问题;一是蒲松龄是否与一个女人 (陈淑卿)有过一段婚姻关系问题。
本来按蒲松龄自撰的《族谱序》,自认为汉族,般阳(山东淄川) 土著,从无异议。可是自八十年代始,除汉族说外,又有回族说、女 真族说、蒙古族说,共四种说法;
汉族最重要的根据是《族谱序》中一段文字:
按明初移民之说,不载于史,而乡中则迁自枣、冀者,盖十室而 九焉。独吾族为般阳土著,祖墓在邑酉招村之北,内有谕葬二:一讳 鲁浑,一讳居仁,并为元总管,盖元代受秩不引桑梓嫌也,然历年久 远,不可稽矣.相传倾覆之余,止遗藐孤。吾族之兴,自洪武始也。 此材料说明蒲氏自认为汉族,蒲氏后裔也一向认为蒲家自古 即为汉族。
关于回族说的根据是:蒲姓是阿拉伯常用姓氏,蒲鲁浑和蒲居 仁的名字又都与回族有关。岳珂《程史》云“番禺有海獠杂居,其最 豪者蒲姓。”福建《蒲氏族谱》载:“……世秉清真教,天下蒲姓皆一 脉。”《八闽通志》亦载;“蒲居仁曾任福建等处转运盐使.这种主管 盐铁酒醋专卖及市舶司的官吏当时多为回族。而关键是蒲鲁浑的 名字是阿拉伯语的汉译,阿拉伯人常用名,蒲即阿拉伯语Abu的 音译,即尊者“父亲”之意:鲁浑当即阿拉伯语run,灵魂之意。 关于女真族说的根据是;《元史·世祖本纪》载:元朝的总管是 由汉人、女真人和契丹人担任的。元代称为汉人的包括当时北方的 汉族人、女真人和契丹人。其次《金史》所记金朝官员中有乌延蒲卢 浑和蒲察蒲卢浑(本名为蒲鲁浑),“蒲鲁浑”女真语为“布囊”之意, 推知蒲祖蒲鲁浑可能原为女真人。
关于蒙古族说的的根据是:蒲鲁浑的名字是蒙古人的名字,因 为蒲鲁浑和蒲居仁都当过元朝的大官,所以元末蒲家遭殃,“倾覆 之余,止遗藐孤”。
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介绍这四种说法之后认为“以上四种说 法各有自己的根据和道理。总的说来说蒲松龄是少数民族是比较 有道理和根据的。当然这不能作为定论。”同文又说:“历史上这种 民族成份改变的情况所在多有。所以不论蒲松龄属于哪个民族,都 不决定也不影响他现在的后裔的民族成份。”
《人民日报》1981年3月19日特约评论员《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 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一文中又注明了蒲松龄是少数民族,引起蒲 松龄纪念馆对蒲氏世谱详加考证撰文《蒲松龄不是少数民族》再 次说明蒲氏族谱第一篇序言是蒲松龄在康熙27年写,已说清蒲氏 祖先是般阳(淄川)土著,连蒲鲁浑和蒲居仁也是当地人,因此才说 “元代受秩不引桑梓嫌也。”而且写此《族谱序》时是经过“珂也有 心,搜故抄而询黄发,趾也助以笔札,校窜年余,略能成册,松得受 而考核传志之,”这说明修谱十分慎重,是经过文献故抄和口头调 查,反复核实之后并得族人之助才定稿的。因此断定蒲松龄的民族 成分还是以这部族谱为据。至于因蒲鲁浑象个少数民族的译名或 因蒲居仁在福建任过都转运盐使而说他是少数民族都是不足为证 的。如说蒲氏是回族,无论在蒲氏家族或蒲氏作品中都没有反映出 来。所以就目前可资考证的资料看,不能得出蒲松龄是少数民族的 结论。如此关于蒲松龄的民族成分问题的讨论,告一段落,学术界 多从蒲氏自述,归其汉族本源说。
蒲松龄纪念馆是中国历史人物纪念馆。为纪念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而建立。馆址为蒲松龄故居,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1980年建立。该馆馆藏文物、资料(版本、照片、声像)7500多件,一级品8件,其中有蒲松龄肖像立轴、蒲松龄手稿、蒲松龄印章等。基本陈列有《聊斋正房》、《蒲松龄生平及著作》、《蒲松龄研究》 等。还有《聊斋故事彩塑》、《当代名人书画》专题陈列及聊斋影视厅。
该馆已编辑出版《聊斋佚文辑注》、《蒲松龄研究》等书,并首次提出蒲氏汉族说,发表论文《蒲松龄不是少数民族》。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父蒲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7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今人搜集编定为《蒲松龄集》。
蒲姓排在百家姓中第289位。
蒲姓的来源
汉族说法:
1 来源于一种称为蒲草的植物。东晋时期怔北大将军、冀州刺史
苻洪的家中有一个水池,里面长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后都感
到奇异,于是人们就把他家称为蒲家。得到蒲姓。
2 同样来源于蒲草。传说古时西羌族的酋长的家中有一个池子,其中生长的蒲草长约五尺,节子象竹节一样,人们于是把酋长一家称
为蒲家,后来他们家也以蒲为姓。
3 来源于封邑名。相传夏朝时舜帝的子孙被封在蒲坂,于是他的
子孙就把蒲作为自己的姓氏。
蒲氏家族,跟一种叫作“蒲”的水草很有关系,因为当初如果不是突然有五丈高的蒲生长在他们先人居处的水池里,则这个家族不可能会以蒲为姓。
关于蒲氏的得姓经过,《十六国春秋》的《前秦录》上有一段记载,说明得最为清楚:“其先有扈氏之苗裔,其后家池生蒲,长五丈,时感异之,谓之蒲家,因以为氏焉。”另外,《晋书苻洪传》也指出:“其先家居池中生蒲,皆长三丈,因号蒲家,遂以为氏,后为苻氏”。
当时,不管蒲氏先人家池中的蒲,究竟是五丈高还是三丈高,这种情形的确令人惊异,则是完全一样的。蒲姓的人得姓于此,也真可以说是饶富趣味了。
蒲氏血缘所出的有扈氏,根据考证,是上古圣君夏禹的苗裔,三代以后,世代都是西羌的酋长。正由于他们世居西羌,又出现于南北朝所谓胡人纷纷入侵中原的时候,所以常常被人误会他们也是外来的胡人,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实际上,蒲姓的人都是最为光荣的炎黄子孙呢!
蒲氏之实际上为黄帝的子孙,而不是后来外来的种族,可以在《路史》一书上找到有力的证据,该书指出:“系出姒姓,有扈氏后,世为西羌酋长。”
上古的另一位圣君虞舜的后裔之中,据说也有以蒲为氏的。《万姓统谱》一书指出:“夏封舜于蒲州,因氏,望出河东”,即为明证。
古时以蒲为名的地方,大致有两处,一处在现在河北省长垣县,是春秋时代卫国之地;另一处在今山西省隰县的西北,俗名斩祛垣,则是当时晋国的一个邑。以蒲为姓的虞舜后裔,究竟跟这两个地方有没有直接的关连,就没有确实的资料可资考证了。
回族说法
回族中的“蒲氏为唐宋时回教商人常用之姓。”(《中国伊斯兰史存稿》)早在南宋时,福建泉州就已经是“回半城”“蒲半街”了。蒲姓的来源也比较广。如回回名“普刺”(蒲拉)就可以转化为蒲姓。同时,蒲姓又“是由Ahu的读音而来,而阿拉伯的人名之前,多加 Abu一字,中国读其音为’阿蒲’,后省其’阿’,则视为其姓’蒲’了。”(《回教徒与中国历代的关系》)作为地名和部族名,也是蒲姓的一个来源。如北宋前后把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称为“蒲克”,把沿海地区的外国人(多为穆斯林)和居住地称为“藩浦”、“蒲(铺)速满”等,这些“浦”和“蒲”后来都变成了蒲姓。此外,中国在北宋时对留居中国的外国人实行了一整套的“都蕃”和“蕃长制”管理。这期间,外国人凡加官进爵或入籍注册,就有可能被冠以一个特定的中国姓氏——蒲姓。如蒲思马应、蒲河散、蒲麻勿图婆离、蒲希密等(均为回回名前冠蒲姓)再有,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载:“蕃俗,本占城人(今越南平定省一带),宋元间因乱,挚家驾舟而来,散泊海岸,谓之蕃邦、蕃浦。今编户人所,三亚里皆其种类也。其人多蒲姓……其言语像貌,与回回相似。”这一部分蒲姓,是越南穆斯林带入回民中的。
蒲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甘肃天水地区。蒲氏家族是我国穆斯林后裔中的名门望族。宋、元时期在粤闽地区孚负盛誉,对东南沿海地区的政治、经济、航运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据初辑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总修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南海甘蕉蒲氏家谱》“宗支图”所记,蒲氏在广东的后人计有八房,其中三世伯蒲蔓房往海南贸易,迁居今海南岛儋县,其后人大部分就地汉化、黎化(改姓符);一部分迁往三亚羊栏。现羊栏蒲姓回族有两支,即大陆蒲姓与占城蒲姓,互相可以自由通婚。
历史名人
1 蒲元:三国时期蜀国人,是刘备的大臣。是一个铸造刀的能人。相传那时的西南民族很善于铸造刀,蒲元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为诸葛亮铸造3000把刀,他说汉水不能使刀很锋利,于是派人去蜀江取水。水取来以后,他告诉取水人说这水要是不纯就不能用,取水人说是纯水,蒲元用刀划了一下水就断定其中有八升不是蜀水,取水人马上承认了。后来重新取回蜀水,打造的刀子果真锋利无比。
2 蒲松龄:字留山,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文学家,临淄人。年少时就以文章闻名,但是后来屡试不中,71岁的时候才考上贡生。一生穷困潦倒,教书度日。他一生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有诗、词、赋、戏曲、小说等,每种都有杰出的代表作。其中的《聊斋志异》最为有名,这部小说集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讲述奇异的鬼怪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统治的黑暗,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现实生活,被看作是古代文言小说的最高峰。
3 蒲殿俊:字伯英。四川广安人。光绪三十年进士,后留学日本。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为中国的进步作出了贡献。晚年隐居家乡,退出政治。民国23年在北平逝世。终年59岁。
4 蒲宗瑞:明代有名的县令,字信之,永州人。作官的时候爱民如子,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因为疾病退居乡里。回去的路上,碰到强盗,将他的行李抢去,才发现只有一个竹笼的东西。由此可知他作官的清廉。当时他被称为清白令。
5 蒲国宝:宋朝状元。对宋朝很忠诚,进入元朝以后不再做官。对经史很有研究。
6 蒲尧元:宋朝时期的泰和知县,福州人。绍兴进士,为官清廉,他的俸禄要得很低,经常数月不吃肉。
蒲姓的历史名人
本文2023-11-13 07:17:0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68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