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历史上那三个沙皇被赋予“大帝”称号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3浏览:3收藏

俄国历史上那三个沙皇被赋予“大帝”称号,第1张

伊凡大帝 伊凡四世,即广为人知的伊凡大帝,是俄罗斯的第一位沙皇;彼得大帝,是后世对沙皇彼得一世的尊称;叶卡捷琳娜大帝——罗曼诺夫王朝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扩张的君主。

1、伊凡大帝

1547年,伊凡大帝即位后发表了重要讲话,宣布自己亲政并正式自称沙皇。

从此,伊凡大帝成了第一位沙皇,莫斯科公国(1263—1547年)成为俄罗斯沙皇国,俗称沙皇俄国。

2、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1672─1725),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

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实权,他是俄罗斯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

3、叶卡捷琳娜大帝

叶卡捷琳娜二世,即叶卡捷琳娜大帝,她是沙俄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冠以“大帝”之名的女沙皇,同时也是沙俄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女沙皇。

从1762年到1796年,其统治时间长达34年。

扩展资料:

伊凡四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尤其是军事改革,使俄罗斯走向强大。

在伊凡四世时代,莫斯科公国从金帐汗国手中获得大量领土,实力大大增强。

伊凡雷帝推进了莫斯科公国脱离金帐汗国而独立。

他宣称自己为蒙古金帐汗帝国的继承者,其后又宣称自己为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

彼得大帝之前的俄罗斯,是一个自然科学无人问津,文学艺术暗淡无光的一个落后国家。

彼得大帝继位后,游历了整个西欧,他尽一切努力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工业及各种知识。

回国后,彼得大帝于1696年开始进行彼得大帝改革。

终于在1721的大北方战争打败瑞典,取回自古斯塔夫大帝时代交给瑞典的俄国东北部海岸线。

彼得大帝因此称帝,成立俄罗斯帝国。

1762年,在沙俄已经有自己势力的叶卡捷琳娜指挥禁卫军发动政变,推翻了她的丈夫,自己成为俄罗斯帝国的女沙皇。

在叶卡捷琳娜统治期间,沙俄不断向南、向西扩张,从奥斯曼帝国和波兰立陶宛联邦手中将克里米亚、北高加索、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和库尔兰在内的大片领土纳入囊中。

在她统治期间,俄罗斯增加了67万平方公里的疆域,统治地域甚至逼近欧洲心脏地带。

三次瓜分波兰,掠夺46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以至于当时波兰在地图上彻底消失了。

参考资料:

-伊凡四世

参考资料:

-彼得一世

1、沙皇俄国(1574年-1917年,其中1721年-1917年也被称做俄罗斯帝国,我国习惯上称呼俄国或是沙俄。)

沙俄指的是沙皇统治时期的俄国。莫斯科大公伊四世在位时,希望自己能像古代罗马皇帝凯撒那样行使权力,不满大公这一称号,于是在1547年1月16日加冕改称沙皇。莫斯科公国由此成为沙皇俄国,简称沙俄。

沙皇统治时期,是俄国历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的时期。统治者们在对内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同时,对外又积极扩张领土。经过几个世纪的强取豪夺,到20世纪初,沙俄已成为一个拥有2200万平方千米土地、地跨欧亚的殖民大帝国。1917年3月10日,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沙皇统治至此结束。

2、苏维埃社会主义俄罗斯(简称苏俄,1917年-1922年)

二月革命后,建立了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不过实权仍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掌握。

1917年11月,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发动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史称十月革命。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1918年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3、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1922年-1991年)

十月革命后,俄国领土上的各民族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共和国。为了把苏维埃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建设社会主义和巩固国防,1922年12月,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苏维埃各族人民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当时加入联盟的共和国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发展到15个加盟共和国。苏联于1991年底解体。

4、俄罗斯联邦(简称俄罗斯,1991年-至今)

1992年4月16日,俄罗斯第6次人代会决定将国名改为“俄罗斯”,从而恢复了历史上的名称;17日,最后决定使用两个同等地位的正式国名“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

扩展资料

俄罗斯是由22个自治共和国、46个州、9个边疆区、4个自治区、1个自治州、3个联邦直辖市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国旗为白、蓝、红三色旗。国徽主体为双头鹰图案。

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北部,地跨欧亚两大洲,国土面积为17098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一个由194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俄罗斯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77%。

俄国,即俄罗斯封建国家。俄国是斯拉夫人建立的国家,斯拉夫人分为东、西、南三支。

8至9世纪,许多东斯拉夫人的部落联盟已发展为公国。9世纪末,罗斯人(东斯拉夫人的一支,因居住在第聂伯河支流罗斯河附近而得名)的几个小公国以基辅为中心,形成一个统一的封建制的大公国,史称基辅罗斯。

12世纪,基辅罗斯解体,分裂成10多个彼此混战的独立小国。13世纪,基辅罗斯臣服于蒙古金帐汗国,后来又逐渐被日益强大的莫斯科公国所取代。

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时,摆脱了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基本上完成了俄罗斯的统一。之后,他的儿子瓦西里三世最终完成了俄罗斯的统一。瓦西里建立了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俄罗斯封建国家。

--俄罗斯

八旗军中的俄罗斯人

从18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jaxa登上了历史舞台;俄罗斯人称之为“阿尔巴津”。Jaxa在通古斯语中的意思是河流冲刷形成的弯道。原来是索伦达斡尔人的领地。1640年,阿巴亥汗征索隆部,烧毁原jaxa木城。后来,索伦的达斡尔族首领阿尔巴希在旧址上建了一座新城。顺治八年,俄军攻陷该城,以阿尔巴希之名命名为“阿尔巴津”。康熙二十二年、二十四年、二十五年,清军多次出兵镇压,终于占领了这座城市。在此期间,许多俄国俘虏和哥萨克人叛逃并被送往首都。

2004年8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东北大学在北京考察了俄罗斯旗人的历史遗迹。考察对象包括俄罗斯大使馆、南亭公园、青年湖公园等。于是,就有了“俄罗斯助理***”的研究命题。

其实早在清代就有专门研究俄旗的文章。信徒们可以参考1957年上海晨报重印的余庆郑魁的文章《俄罗斯佐领考》。

根据《钦定八旗通志旗分志三》年,第四个参与者是第十七个助理领导。康熙二十三年,尼布楚三十一人被带到爱神星,顺治五年归来的爱神星五郎格力和康熙七年归来的爱神星一凡被编为半个辅领,即由五郎格力管理。第二次以后,从爱神星带了70个人,把他们做成了官方的助手。

俄罗斯人也承认被抓获的阿尔巴津的存在。详见《俄国驻北京传道团史料》尼维谢洛夫著,商务印书馆1978年译。只是俄国人说阿尔巴津一家是顺治年间第一次被俘。

换句话说,想把阿尔巴津人编为副***的人真的不多。对于那些被俘虏的人,比如——,一群在远东淘金的落魄之人,助理领导这个官职似乎就没那么刺激了。但相对于他们落魄的姿态,清清白白的助理领,北京奢华的生活,他们的兴奋对于散落在俄罗斯广袤草原上的哥萨克人来说,真的是充满了新鲜的兴奋。因此,一个小小的助理领及其特权暂时满足了这些淘金者的欲望。所以在后来的加盟过程中,充满诱惑的俄国助理领导们,对于那些落魄的俄国淘金者来说,依然充满了诱惑。当然,这里的掘金者并不是真正的掘金者,而是那些来自顿涅茨克、伏尔加和乌拉尔的落魄者的隐喻。

上三十一人,但康熙二十二年七月,梅尔尼克率领的六十七人中有一人在京畿道口被俘。后来,他被派到北京。康熙初年,加入他的罗察人很多,于是以1648年加入他的吴为首,把俄国人编入黄旗满洲第四、十七辅部。可惜人数实在少,康熙只好编为半辅领,然后不断吸收追随者。康熙二十三年,上述樊沂奉命前往jaxa,从俄国据点集合纳诺海罗等二十一人,押解回京。康熙二十四年五月,清军以3000人的兵力攻占了jaxa,遣返6——70人。其余以巴什力为首,投降四十人,入京。其他掉队者投降了。不包括妇女和儿童,他们有数百人。从人数来看,张静带领的助手人数确实很少。说到条幅,就是一个战斗组织。在俄罗斯,横幅对淘金者更有吸引力。

所以康熙慷慨赠与房屋、土地、奴隶;甚至在初级骑术学校,七品为授;他的助手领是四品。相对于其他旗人,甚至满族旗人,他的官阶并不低。比如,俄罗斯旗人在整个北京旗人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数量上不能和其他辅助相比,但俄罗斯旗人入籍后就出现在黑龙江前线。作为俄罗斯人,不管是谁,至少在对俄战争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除了调查,主要业务还是以招聘或者招人为主。战斗前,我们总要号召同胞向博格达汗投降。康熙二十五年,正是在这种劝说下,坚守jaxa的俄国人终于放弃了抵抗。上面引用的《传导团史料》第一卷第21页写着:阿尔巴津人害怕如果此时不自动投降,看到自己的同伴在敌人的阵营里,看到对方的实力,就会被消灭。而且他们还假设,如果不抵抗投降,可能会被大清大汗赦免。于是他们听信了叛逃者的话。就这样,他们把所有的武器都收了起来,运到了指定的地方。《俄国、蒙古、中国》中提到的快乐的巴特莱:俄罗斯的旗手们不仅参加了jaxa的战斗,而且在关键时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几年后,当俄国使节来到北京时,那些试图返回俄国的旗号要求俄国使节带领他们返回俄国。特使毫不犹豫地拒绝说:“我带你回俄罗斯,要把你当汉奸挂在边境上才能把你送回俄罗斯。”因此,阿尔巴津人,也被俄国人称为“逃兵”、“叛徒”、“俄国叛徒”。熟悉俄罗斯政治制度史的人应该知道,上述三个具体排名都有不同的民族成分。康熙28年《尼布楚条约》,还对这些俄罗斯旗民宽大处理;康熙皇帝不想被遣返,俄国人也不想被接受。自然,这些俄国旗人继续住在北京,他们中的一些人搬到了盛京。北京的隶属于黄旗,自然也就带着黄旗驻扎在北京东直门的胡家泉胡同,也就是老北京城的东北。

清朝的八旗分为三,细分为二十和二十四。分为满蒙汉军,又细分为三五部。其中,满蒙八旗为精锐部队,满清章丘智博人才旗与蒙古旗地位和待遇相同。除了汉八旗,还有“绿营”,相当于现在的武警。俄罗斯旗手在旗手社会中的地位有多高。他们的地位几乎和满蒙旗一样,高于汉军旗,也远高于无旗人。

作为旗手,当然要像当兵一样领工资。当然,很多人从事翻译工作。《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中提到了这一点。例如,康熙二十八年,清廷的侍卫,前俄国侍郎张静乌郎格里兹罗多浑,是中国的翻译,而不是俄国的翻译。

俄罗斯人,隶属于满族旗,自然受到满族文化的影响,在辫子样式、服饰、饮食、语言、姓氏等方面受满洲影响很大。

作为旗人,你要履行作为旗人的义务,那么自然你要接触满族人,自然你就学会了满语和满语。为了日常生活的方便,很多人自然会取全名,但对自己的母语却不太了解。年:雍正十三年,多尔衮奏陈送学堂子弟学俄语。他看到的是:俄罗斯馆的两位俄语老师“虽然是俄罗斯血统,但出生在首都,对俄语并不十分精通”。道光二十五年,俄国使节毕叶科瓦列夫斯基来京访问时,惊奇地发现阿尔巴津人在服饰、语言、外貌等方面与俄国人大不相同,更接近于清人。

而俄罗斯族逐渐满员,但并没有真正成为满洲人,人数也没有大幅度增加。熙熙攘攘的城市和优越的物质生活让这些淘金者对工作无所事事。

上述俄辅的后裔散居在北京、天津、哈尔滨、海拉尔等地,其资料最初是由后裔传世,约有百余人。循着它的踪迹,是前俄罗斯大使馆的旧址,而最初的**旗帜是俄罗斯左翎的故居。有康熙丁一和清一号楼。

至于氏族的问题:

在1951年的国家认定中,俄裔被划入满族,其家谱保存在旗衙门,非个人所有。

1955年后,虽然东正教教廷断绝了与中国东正教的关系,但阿尔巴津人,尤其是老年人,仍然信奉东正教,他们的活动都在前苏联大使馆内的教堂里进行,由杜立夫主持。

1956年,苏联大使馆出资在北京真武庙为搬出北馆的阿尔巴金后人修建了集体住宅。老楼,几年前我去的时候,还在。可惜里面的人已经不是阿尔巴金人的后代了。

俄国历史上那三个沙皇被赋予“大帝”称号

伊凡大帝 伊凡四世,即广为人知的伊凡大帝,是俄罗斯的第一位沙皇;彼得大帝,是后世对沙皇彼得一世的尊称;叶卡捷琳娜大帝——罗曼诺夫...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