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张,妻子姓吴,都是满族人,想知道满族姓氏都是什么,是那一旗的?
满洲氏族
齐佳氏:
宗族又作奇氏,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清初仅两户。世居叶赫,齐家营等地,以地为姓后改汉字姓齐,亦有祁。齐佳氏是满族中特别显贵的家族,人口不多。著名人物有:布色赫满洲正红旗人,世居叶赫,崇德三年征明,赐号巴图鲁,授骑都尉。入关击李自成,晋世职一等轻车都尉。一等轻车都尉布三台。
佟佳氏:
辽东巨族也。国初有佟养性、佟养正居佟佳地,因以为氏,后迁抚顺。留盛京驻防者至今传十一世。
乌喇瓜尔佳氏:
居乌喇国,因以为姓。国初,胡尔哈器之妻与孝慈高皇后为姊妹,为国威。胡尔哈器之孙锡特库,雍正三年袭六品官,传十五世,今居东营房。
马佳氏:
世居嘉里库马佳地方,因以为氏。国初,赫东额率满洲五十户来归,隶满洲镶黄旗,累著战功,授一等男。库噶哈亦以战功授男爵。及入关定鼎以战伤时作留奉休息。至十二世升寅,乾隆已酉拔贡,授七品小京官。嘉庆庚申历官至工部尚书兼正黄、镶兰满洲都统。至今传十六世。
赫舍里氏:
世居都英额地方。国初;硕色来归,隶满洲正黄旗。通满,汉,蒙古文,其子索尼亦通满、汉、蒙古文,由头等待卫历著战功,受世祖章皇帝顾命,为辅政大臣,授一等公,溢文忠。其祖墓在昭陵左掖。”
喜他拉氏:
世居喜他拉地方,因地为氏。国初,隶正白旗满洲,世为福陵章京品级。至今传十七世。
富察氏:
因地为氏。居长白山。隶属正白旗满洲,至今传十四世。
叶赫那拉氏:
因地为氏。世守昭陵,原隶属正蓝旗满洲,因慈禧太后更改为正黄旗满洲,至今传十余世。
乌拉那拉氏:
因国为氏。世守昭陵。至今传十余世。
哈达纳拉氏:
因地为氏、世居哈达,至今传十三世。
墨尔迪勒氏:
因地为氏、居东北,至今传十余世。
钮祜禄氏:
居长白山者尤著,后并散居于英额地方。世祖入关,多随从。留奉天驻防者,隶满洲镶黄旗。其族甚繁,至今传十余世。
伊尔根觉罗氏:
氏族甚繁,居处之地不一。其居叶赫地方者,国初来归,隶正黄旗满洲。传十余世。
梅勒氏:
世居叶赫地方。国初来归,隶正黄旗满洲。传十余世。
完颜氏:
世居完颜地方,因以为氏。今传余世。觉罗察氏:先世有牙赖者,至今传十一世。
详解
[完颜]
拼音---Wanyan
郡望---女真
名人---完颜从善,完颜伟,完颜仲元,完颜麟庆
文献---缺
历史---女真族姓,以地为氏,是金朝皇族,也有部份是金国赐姓者,如完颜仲元、完颜阿林本姓郭;完颜霆、完颜耀珠本姓李。
是金、元两朝着姓,后改汉姓为王、汪。据史载,完颜部阿骨打建金国于北宋时期,并据有中国北部地方,时间起于公元一一一五年,终于公元一二三四年,共计历经九个皇帝。清朝张澍云:今完颜氏皆去完为颜,惟曲阜不敢冒兖国之姓,特称完氏。满清建国后,有完颜伟属满洲镶黄旗人。
[费莫]
拼音---Feimo
郡望---满洲
名人---费莫温达,费莫温福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马、麻氏。
[纳喇]
拼音---Nala
郡望---满洲
名人---纳喇安达立,纳喇穆占,纳喇苏克萨哈
文献---辉发纳喇氏族次三房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洲着姓之一,后改汉姓为那、南、叶、白氏。
[乌雅]
拼音---Wuya
郡望---满洲
名人---乌雅穆和蔺,乌雅福崧,乌雅长麟
文献---满洲正黄旗乌雅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碧鲁]
拼音---Bilu
郡望---满洲
名人---碧鲁赛碧图,碧鲁鄂辉
文献---碧鲁氏通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洲族姓氏之一,一作必禄。
[图门]
拼音---Tumen
郡望---满洲
名人---图门青□麟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乌喇,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洲族姓氏之一,一作图们。
[瓜尔佳]
拼音---Guaerjia
郡望---满洲
名人---瓜尔佳费英东,瓜尔佳鳌拜
文献---正红旗满洲哈达瓜尔佳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洲族八大姓氏之一,一作瓜尔嘉,后改汉姓为关、白、石、(包)鲍、汪等氏;近人关天培、关向应,即属其族裔。
[他塔喇]
拼音---Tatala
郡望---满洲
名人---他塔喇博尔康,他塔喇谭拜,他塔喇裕泰,他塔喇阔普通武
文献---他塔喇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唐氏。
[钮祜禄]
拼音---Niuhulu
郡望---满洲
名人---钮祜禄额赤,钮祜禄穆克登布
文献---镶黄旗钮祜禄氏弘毅公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郎、钮氏。
[赫舍里]
拼音---Hosholi
郡望---满洲
名人---赫舍里索泥,赫舍里定寿,赫舍里赛冲阿,赫舍里长丰
文献---赫舍里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高、康、赫、何等氏。
[索绰络]
拼音---Sochuolo
郡望---满洲
名人---索绰络德保,索绰络景星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式之一,后改汉姓为索、曹氏。
[舒穆禄]
拼音---Shumulu
郡望---满洲
名人---舒穆禄塔瞻,舒穆禄谭泰,舒穆禄赫寿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舒、徐、米、宿、郑等氏。
[库雅喇]
拼音---Kuyala
郡望---满洲
名人---库雅喇克彻尼,库雅喇科齐,库雅喇启秀
文献---黑龙江库雅喇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胡氏。
[喜塔腊]
拼音---Shitala
郡望---满洲
名人---喜塔腊穆和伦,喜塔腊裕泰,喜塔腊裕德
文献---喜塔腊氏谱书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图、祝、赵、文、齐等氏。
[萨克达]
拼音---Sakoda
郡望---满洲
名人---萨克达察哈泰,萨克达穆通哈
文献---满洲三甲拉佐领下萨克达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里、麻、骆、仓,钟,黑,老等氏。现辽宁省海城市牛庄镇有一里家村。
[萨嘛喇]
拼音---Samala
郡望---满洲
名人---萨嘛喇庆山
文献---萨嘛喇氏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亦作萨玛喇或萨嘛拉,后改汉姓为蔡氏。
[爱新觉罗]
拼音---Aixinjueluo
郡望---满洲
名人---爱新觉罗溥仪,爱新觉罗裕庸
胜迹---北京故宫,承德夏宫
文献---爱新觉罗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皇室姓氏,后改汉姓为金、赵、肇、罗、艾等氏。据满洲语之音与译义,爱新一词为金,觉罗两字为赵,此族应始兴于金国。
讷殷富察]
拼音---Nayinfuchai
郡望---满洲
名人---无
文献---讷殷富察氏谱传,讷殷富察氏增修支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额尔德特]
拼音---Erdete
郡望---满洲
名人---额尔德特·文绣
文献---额尔德特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依尔觉罗]
拼音---Yearjeilo
郡望---满洲
名人---缺
文献---依尔觉罗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依尔根觉罗]
拼音---Yeargenjeilo
郡望---满洲
名人---依尔根觉罗阿山,依尔根觉罗穆精阿,依尔根觉罗鹤年
文献---依尔根觉罗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赵、伊、佟等氏。
[墨尔迪勒]
拼音---Moerdile
郡望---满洲
名人---无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孟姓。
[那拉]
拼音---Nala
郡望---满洲
名人---那拉舒兰,那拉德福,那拉盛安
文献---那拉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吉林伊通河一带,以地为氏,即纳兰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章佳]
拼音---Changjia
郡望---满洲
名人---章佳富勒浑,章佳珠隆阿
文献---章佳氏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亦作章嘉。
[乌孙]
拼音---Wusen
郡望---河西郡
名人---乌孙讹论
文献---缺
八大姓指的是清朝时满族的八个显赫的姓氏。分别是佟(佟佳氏),关(瓜尔佳),马(马佳氏),索(索绰罗氏),齐(齐佳氏),富(富察),那(纳喇氏),郎(钮祜禄氏)八姓,俗呼"满洲八大姓"。
佟佳氏
,汉姓佟氏,入满洲旗后,加“佳”字以区别未入旗之汉姓。
佟佳氏(佟氏)辽东巨族也,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佟佳,地名,在今天的辽宁省新宾县境。国初有佟养性、佟养正居佟佳地,因以为氏。后迁抚顺以贸易赀雄一方。清大军克抚顺,佟养性输款太祖高皇帝。佟养正遂携族属归正蓝旗汉军。后养正之孙佟国纲,于康熙二十七年疏言:“臣曾蒙太祖谕令,与佟佳氏之巴都哩蒙阿图诸大臣考订支派氏族谱,今请归满洲。”部议以佟佳氏官职甚多,应隶汉军。唯国纲本支,宜入满洲,遂为正白旗人。于是满汉分隶,族大支繁,于国朝八大姓中称最焉。
著名人物:
太祖元妃,,治孝康章皇后,康熙孝懿仁皇后,道光孝慎成皇后,咸丰端恪皇贵妃。
太师佟养正祖父达尔哈齐;孝康章皇后之父,少保佟图赖;内大臣兼都统,一等公佟国纲;总理事务大臣,一等公隆科多;孝懿仁皇后之父,一等公佟国维;孝慎成皇后之父三等公舒明阿;道光孝全成皇后之父,一等男颐龄;太祖大福晋哈哈纳扎青之父塔本巴颜;十六大臣清三国舅,札尔固齐;三等男巴笃里;管旗十六大臣孟阿图;开国五大臣,太祖养子,三等子扈尔汉(赐国姓);管旗十六大臣萨木什喀;户部尚书雅赖;刑部理事官罗察;户部侍郎岱松阿;国初典仪乌进;都统阿敦;都统,杭州将军玛哈达;尚书,内大臣,绥远将军永庆;川陕总督,刑部尚书齐世武;副都统,一等男席特库;都统兼工部尚书,二等男蓝拜;兵部参政,都统巴都里;刑部尚书希佛;漕运总督托特;湖南巡抚图尔炳阿;领侍卫内大臣穆福;二等轻车都尉胡密啬;礼部侍郎兼副都统介福;侍郎伊龄阿;四川总督常明;宁夏将军保成;西安将军达凌阿。
汉军八旗有:兵部尚书佟国正;三等男佟镇国;兵部尚书,两广总督佟养甲,佟拱;副都统佟三略,额驸,总理汉军事务,二等子佟养性;三等轻车都尉佟学文。
辽东佟佳氏于康熙年间奉命驻防凤凰城,居住在东汤乡石桥村的梨树沟处,始迁祖“那郎阿亦” 葬于此。后人分散居住在凤山乡发箭岭后的新民村、石城乡的佟家窝棚、叆阳乡的佟家堡以及大洼乡的佟家村,凤城的东汤,石城,草河,岫岩的前营等地。自十世起按辈排字为:“文明承圣治,才德殿应贤。国本境鸿运。”
编辑本段
瓜尔佳氏
是以地域而命名的姓氏,这一姓氏的应用,由明伊始直至清初。瓜尔佳氏部分史料亦有称之为哈尔佳者,但二者之间只是谐音上的变化。远在明代以前,今日辽东满族关姓的先世是由金、元时期的女真姓氏古里甲姓氏演变为瓜尔佳姓氏的。其姓氏演变,已在清代乾隆年间钦定修撰的《满洲源流考》中得到证实。古里甲姓氏在金代史料中屡有记载,《金史·列传》第四十九记有:“古里甲石伦,隆安人,以武举登第。”从金、元时期的姓氏古里甲到明清之际的姓氏瓜尔佳,显然从读音上即可发现,是由音移变化而形成的。但在金代,古里甲作为女真人的氏族大姓,《金史·国语》注释为:“古里甲曰汪”,即译汉字姓为汪姓。追溯今日辽东满族关姓的先世,历史上最初生活在黑龙江及松花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此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部族数经迁徙,而分居在东北各地。但作为瓜尔佳部族的原始居住地,据清史学者李林先生考证,“原是辽代五国部辖地,金代改称胡里改部,即今日黑龙江依兰县境内”。而今日辽东的瓜尔佳氏后裔,则是南迁中迁至辽东的,氏族后裔所用的瓜尔佳姓氏是于迁徙居住中,以地为氏而形成的姓氏。由古里甲至瓜尔佳音移上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巧合。历史上,辽东关姓宗族的姓氏演变应为:金、元时期,古里甲(汉译汪姓);明、清初,瓜尔佳;清代中后期至今,关。而关姓则属于改用汉字姓所用的一个姓氏。
满族姓氏。后改汉字姓“马”等。为世传“满洲八大姓”之一。世居绥芬(今黑龙江东宁县境)、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境)、辉发(今吉林辉南县境)、哈达(今辽宁省开原县境)、长白山等地。清初大学士图海、道光时礼部尚书升寅等为该姓著名人物。
著名人物:清初权臣鳌拜(约1610年~1669年)
编辑本段
马佳氏
满族姓氏。后改汉字姓“马”等。为世传“满洲八大姓”之一。世居绥芬(今黑龙江东宁县境)、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境)、辉发(今吉林辉南县境)、哈达(今辽宁省开原县境)、长白山等地。清初大学士图海、道光时礼部尚书升寅等为该姓著名人物。
以地为名。原氏族起源地“嘉里库马佳”。《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记有:“马佳,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散处于绥芬、马佳及各地方”。位于今黑龙江牡丹江一带。该氏族随军入关后少部分为官,大部分经商。本氏族起先多为镶黄旗和正红旗,入关后部分分支被封为正黄旗。
据《马佳氏谱书》族源记述:“原夫我远祖,所自出实与费莫氏之先,同属一源。会遭家难,播迁于嘉理库马佳地方,因以为氏”。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历史上女真人马佳氏这一姓氏的出现,是由宗族遭受灾难而拨出一支择地另居后产生的。
入关后满族同化了部分马姓氏汉人,并授予其旗人身份。此类满族姓氏非原马佳姓氏,可以根据该氏族祖上属于哪一旗下来区分。
编辑本段
索绰罗氏
,亦称索绰络氏,满族姓氏。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索绰罗,地名,什么地方待考。其族以地为氏,世居辉发、叶赫、讷殷、乌喇、索绰络(待考)等地。
大学士英和的高祖都图,曾经管理过国库,因为一丝不苟,被康熙帝赐“石”姓。故其后裔皆以“石”为姓。理藩院理事官、三等轻车都尉甘珠翰,军机大臣、大学士宝钧,礼部尚书兼都统观保、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麟奎,内务府大臣、广州将军景沣。大学士英和,其长子礼部尚书奎照,次子通政使奎耀。光绪朝禁烟大臣景星。
编辑本段
齐佳氏
又作奇氏,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叶赫,齐家营等地,以地为姓后改汉字姓齐
齐佳氏是满族中特别显贵的家族,人口不多,是“满洲八大姓”之一
著名人物有:二等轻车都尉布色赫巴图鲁,一等轻车都尉布三台
编辑本段
富察
是满族大姓。富察氏是以地命名的姓氏。是满洲八大姓的佟、关、马、索、赫、富、那、郎中的第六个。《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傅察”,“富尔察”。女真最古老的姓氏,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蒲察,金旧姓“蒲察”,以部为氏。蒲察,乃辽代女真旧部,势力强大。金朝时期,为女真黑号之姓第二姓,与皇室世代姻亲。金元时,曾冠汉字姓李。 该族世居沙济(辽宁省新宾)、界凡、叶赫、蜚优城、额宜湖(待考)、扎库塔、长白山、讷殷等地。所冠汉字姓富、傅、礼、石、谭、马、沙、付、庆、宁、李等。其中,世居沙济的汉字姓“沙”;世居讷殷的汉字姓“傅”。
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有记载: “富察,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甚繁,散处于沙济、叶赫……长白山及各地方。”,“富察氏先世旺吉努,满洲镶黄旗人,世居沙济地方,后金初年率族众投归,清太祖努尔哈赤将族众编为半个佐领,由其统领。”族众在女真各部的统一战争中,多有业绩,史料中立传之人达十数人之多。(佐领即牛录,为八旗的军事编制,早先女真人打猎的时候,十个人一个小组,每人一支箭,其中有一个人拿大箭,满语叫牛录。这十个人得有一个领导,这个领导满语叫额真,这个十人长就叫做牛录额真。)努尔哈赤兴起之后,借用了女真人打猎的时候这个牛录组织,加以改造,加以扩编。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整编成四旗,每三百人设一个牛录,每五个牛录设一个甲喇,每五个甲喇设一个固山,三级组织,首领叫做就是固山额真,甲喇额真,牛录额真,这是满语,后来就把它翻译成汉语名字了,牛录额真叫佐领,甲山额真叫参领,固山额真叫都统,就是都统、参领、佐领,三级组织。一个牛录大约三百人,所以当时半个佐领相当于150多人。
牛录额真 (佐领) 300人
甲喇额真 (参领) 1500人
固山额真 (都统) 7500人
富察氏的祖先名叫旺吉努,带着这150多人起家,历经太祖、太宗、顺治、康熙、雍正各朝。如此的一个大家族后来位居显赫、人才辈出,为大清朝的建立、繁荣建立了不朽功勋。富察氏早在金朝就有很多著名人物:金肃宗靖宣皇后、睿宗钦慈皇后,兰陵郡王、东京留守、太祖驸马蒲察石家奴,平章政事蒲察通,参知政事兼左副元帅蒲察官奴。富察氏在清朝著名人物有:太祖继妃,乾隆孝贤纯皇后,乾隆哲悯皇贵妃,乾隆太妃,同治淑慎皇贵妃,内务府总管、户部尚书、议政大臣米思翰,孝贤纯皇后之父察哈尔总管李荣保、傅恒、福灵安、福隆安、福康安、福长安,都为一时炙手可热的人物。“龙翰福先生”傅敏家族,大学士阿兰泰家族,都极有名望。
编辑本段
那拉氏
惠妃(?—1732年)那拉氏,郎中索尔和女,康熙帝妃嫔。那拉氏初封庶妃。康熙九年生皇子承庆(殇)。十一年生皇长子胤禔。康熙十六年八月册那拉氏为惠嫔,二十年十二月晋惠妃。雍正年间曾奉养于廉亲王府,后廉亲王获罪,再度回到宫中。雍正十年四月初七日卒。
有人说惠妃之兄即是康熙朝的名臣纳兰明珠,也有人说惠妃是纳兰性德的表妹或堂妹。据考证,明珠应该是她的堂兄。明珠一度权倾朝野,后因为胤禔谋夺太子之位而遭康熙的不满,最终被抄家。其子纳兰性德是清朝著名词人,其词集《饮水词》独步清代词坛。 纳兰也作那拉,惠妃也可以称作是姓那拉氏,是叶赫部族的那拉氏(叶赫那拉氏),与乌拉那拉氏有所不同。
康熙皇帝另外的那拉氏后妃:
通嫔那拉氏,监生常素代女。初,赐号贵人。康熙十四年,生皇子万黼。十八年,生皇子允禶。二十年,生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雍正二年六月,世宗晋尊为皇考通嫔。乾隆九年甲子六月二十三日卒。(十年十月十六日奉安)。
贵人那拉氏,骁骑校昭格女。(生卒年不详)
贵人那拉氏,那丹珠女。(生卒年不详
编辑本段
钮祜禄氏
在清朝是大姓,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钮祜禄,满语“狼”。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长白山区。狼是满族先世女真的图腾之一,女真人出于对狼的崇拜,而以其为姓氏。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钮祜禄”这个姓氏的称谓曾几度变化:辽代称“敌烈氏”,金代称“女奚列氏”,元代称“亦气烈氏”,明代称“钮祜禄氏”。满洲氏族“钮祜禄”氏,冠以汉字姓称“钮”姓,也有的冠以汉字姓称“郎”姓。“钮祜禄”氏是典型的“一氏冠两姓”的满洲氏族。
齐佳氏:
宗族又作奇氏,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清初仅两户。世居叶赫,齐家营等地,以地为姓后改汉字姓齐,亦有祁。齐佳氏是满族中特别显贵的家族,人口不多。著名人物有:布色赫满洲正红旗人,世居叶赫,崇德三年征明,赐号巴图鲁,授骑都尉。入关击李自成,晋世职一等轻车都尉。一等轻车都尉布三台。
佟佳氏:
辽东巨族也。国初有佟养性、佟养正居佟佳地,因以为氏,后迁抚顺。留盛京驻防者至今传十一世。
乌喇瓜尔佳氏:
居乌喇国,因以为姓。国初,胡尔哈器之妻与孝慈高皇后为姊妹,为国威。胡尔哈器之孙锡特库,雍正三年袭六品官,传十五世,今居东营房。
马佳氏:
世居嘉里库马佳地方,因以为氏。国初,赫东额率满洲五十户来归,隶满洲镶黄旗,累著战功,授一等男。库噶哈亦以战功授男爵。及入关定鼎以战伤时作留奉休息。至十二世升寅,乾隆已酉拔贡,授七品小京官。嘉庆庚申历官至工部尚书兼正黄、镶兰满洲都统。至今传十六世。
赫舍里氏:
世居都英额地方。国初;硕色来归,隶满洲正黄旗。通满,汉,蒙古文,其子索尼亦通满、汉、蒙古文,由头等待卫历著战功,受世祖章皇帝顾命,为辅政大臣,授一等公,溢文忠。其祖墓在昭陵左掖。”
喜他拉氏:
世居喜他拉地方,因地为氏。国初,隶正白旗满洲,世为福陵章京品级。至今传十七世。
富察氏:
因地为氏。居长白山。隶属正白旗满洲,至今传十四世。
叶赫纳拉氏:
因地为氏。世守昭陵,至今传十余世。
乌拉那拉氏:
因国为氏。世守昭陵。至今传十余世。
哈达纳拉氏:
因地为氏、世居哈达,至今传十三世。
钮祜禄氏:
居长白山者尤著,后并散居于英额地方。世祖入关,多随从。留奉天驻防者,隶满洲镶黄旗。其族甚繁,至今传十余世。
伊尔根觉罗氏:
氏族甚繁,居处之地不一。其居叶赫地方者,国初来归,隶正黄旗满洲。传十余世。
梅勒氏:
世居叶赫地方。国初来归,隶正黄旗满洲。传十余世。
完颜氏:
世居完颜地方,因以为氏。今传余世。觉罗察氏:先世有牙赖者,至今传十一世。
以下为满族各姓氏详细解说:
[完颜]
拼音---Wanyan
郡望---女真
名人---完颜从善,完颜伟,完颜仲元,完颜麟庆
文献---缺
历史---女真族姓,以地为氏,是金朝皇族,也有部份是金国赐姓者,如完颜仲元、完颜阿林本姓郭;完颜霆、完颜耀珠本姓李。
是金、元两朝着姓,后改汉姓为王、汪。据史载,完颜部阿骨打建金国于北宋时期,并据有中国北部地方,时间起于公元一一一五年,终于公元一二三四年,共计历经九个皇帝。清朝张澍云:今完颜氏皆去完为颜,惟曲阜不敢冒兖国之姓,特称完氏。满清建国后,有完颜伟属满洲镶黄旗人。
[费莫]
拼音---Feimo
郡望---满洲
名人---费莫温达,费莫温福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马、麻氏。
[纳喇]
拼音---Nala
郡望---满洲
名人---纳喇安达立,纳喇穆占,纳喇苏克萨哈
文献---辉发纳喇氏族次三房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洲着姓之一,后改汉姓为那、南、叶、白氏。
[乌雅]
拼音---Wuya
郡望---满洲
名人---乌雅穆和蔺,乌雅福崧,乌雅长麟
文献---满洲正黄旗乌雅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碧鲁]
拼音---Bilu
郡望---满洲
名人---碧鲁赛碧图,碧鲁鄂辉
文献---碧鲁氏通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洲族姓氏之一,一作必禄。
[图门]
拼音---Tumen
郡望---满洲
名人---图门青□麟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乌喇,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洲族姓氏之一,一作图们。
[瓜尔佳]
拼音---Guaerjia
郡望---满洲
名人---瓜尔佳费英东,瓜尔佳鳌拜
文献---正红旗满洲哈达瓜尔佳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洲族八大姓氏之一,一作瓜尔嘉,后改汉姓为关、白、石、(包)鲍、汪等氏;近人关天培、关向应,即属其族裔。
[他塔喇]
拼音---Tatala
郡望---满洲
名人---他塔喇博尔康,他塔喇谭拜,他塔喇裕泰,他塔喇阔普通武
文献---他塔喇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唐氏。
[钮祜禄]
拼音---Niuhulu
郡望---满洲
名人---钮祜禄额赤,钮祜禄穆克登布
文献---镶黄旗钮祜禄氏弘毅公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郎、钮氏。
[赫舍里]
拼音---Hosholi
郡望---满洲
名人---赫舍里索泥,赫舍里定寿,赫舍里赛冲阿,赫舍里长丰
文献---赫舍里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高、康、赫、何等氏。
[索绰络]
拼音---Sochuolo
郡望---满洲
名人---索绰络德保,索绰络景星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式之一,后改汉姓为索、曹氏。
[舒穆禄]
拼音---Shumulu
郡望---满洲
名人---舒穆禄塔瞻,舒穆禄谭泰,舒穆禄赫寿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舒、徐、米、宿、郑等氏。
[库雅喇]
拼音---Kuyala
郡望---满洲
名人---库雅喇克彻尼,库雅喇科齐,库雅喇启秀
文献---黑龙江库雅喇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胡氏。
[喜塔腊]
拼音---Shitala
郡望---满洲
名人---喜塔腊穆和伦,喜塔腊裕泰,喜塔腊裕德
文献---喜塔腊氏谱书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图、祝、赵、文、齐等氏。
[萨克达]
拼音---Sakoda
郡望---满洲
名人---萨克达察哈泰,萨克达穆通哈
文献---满洲三甲拉佐领下萨克达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里、麻、骆、仓,钟,黑,老等氏。现辽宁省海城市牛庄镇有一里家村。
[萨嘛喇]
拼音---Samala
郡望---满洲
名人---萨嘛喇庆山
文献---萨嘛喇氏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亦作萨玛喇或萨嘛拉,后改汉姓为蔡氏。
[爱新觉罗]
拼音---Aishinjeilo
郡望---满洲
名人---爱新觉罗溥仪,爱新觉罗裕庸
胜迹---北京故宫,承德夏宫
文献---爱新觉罗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皇室姓氏,后改汉姓为金、赵、肇、罗、艾等氏。据满洲语之音与译义,爱新一词为金,觉罗两字为赵,此族应始兴于金国。
讷殷富察]
拼音---Nayinfuchai
郡望---满洲
名人---缺
文献---讷殷富察氏谱传,讷殷富察氏增修支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额尔德特]
拼音---Erdete
郡望---满洲
名人---额尔德特·文绣
文献---额尔德特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依尔觉罗]
拼音---Yearjeilo
郡望---满洲
名人---缺
文献---依尔觉罗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依尔根觉罗]
拼音---Yeargenjeilo
郡望---满洲
名人---依尔根觉罗阿山,依尔根觉罗穆精阿,依尔根觉罗鹤年
文献---依尔根觉罗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赵、伊、佟等氏。
[那拉]
拼音---Nala
郡望---满洲
名人---那拉舒兰,那拉德福,那拉盛安
文献---那拉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吉林伊通河一带,以地为氏,即纳兰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章佳]
拼音---Changjia
郡望---满洲
名人---章佳富勒浑,章佳珠隆阿
文献---章佳氏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亦作章嘉。
[乌孙]
拼音---Wusen
郡望---河西郡
名人---乌孙讹论
池州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它东北与铜陵市接壤,南与黄山为邻,北与安庆隔江相望,西与九江、景德镇相连。自古历史悠久,人文济盛,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来看,这里有一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商周矿冶遗址,有一批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同时又是“戏曲活化石”傩戏、“徽池雅调”青阳腔和目连戏的发祥地,并留下大量的历史名人足迹,如陶渊明、李白、杜牧、杜荀鹤等。作为州县建制,始于西汉,时称石城县(在今贵池灌口乡石城村一带)。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复立池州时,迁移到今池州城。自唐复立池州并治于此,它一直是州、县的治所,是州、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 池州历史文化名城基本情况
(一) 池州的历史沿革
夏、商、周时期,池州属于扬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的范围。春秋时期,池州属于吴地。吴灭,归越。战国时期隶楚。秦郡县天下,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池州为鄣郡所辖。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汉武帝改鄣郡为丹阳郡,郡治姑熟(今当涂县北境地),池州属之,古石城县就是这年建立的。南朝梁时,石城县隶南豫州之南陵郡。隋开皇三年,改郡为州,时归宣州;十九年改古石城县为秋浦县,仍归宣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于秋浦地始设池州,秋浦县属之。贞观元年州废,秋浦县再隶宣州。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复立池州时,州、县的治所迁移到今池州城。五代时,吴主杨溥于吴顺义六年(公元962)取南朝梁昭明太子青年时代游石城时,吃了石城味道鲜美的鱼,封其水为贵池的美誉,改秋浦县为贵池县,从此,贵池县名一直沿用至今。南唐时,升池州为康化军;宋改为州;元改池州为池州路总管府;明复改为州。明洪武辛丑二十一年(公元1361)改池州为九华府,后又改为华阳府,不久又定为池州府,辖贵池、铜陵、太平、东流、至德、石埭等县,是军、州、府的治所。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池州属江南布政使司,康熙五年(公元1666)池州属江南省左司,清末,安徽下设三道,池州属芜湖道,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安徽划分为十个行政区,池州为第八区。抗日战争期间,池州隶属于皖南行署;抗战胜利后池州复为第八区,贵池一直为池州所辖。
1949年解放初,成立皖南行署池州专员公署。1952年池州专员公署撤销,
1965年复立,1980年又撤,1988年再建,辖贵池市、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九华山管理处,人口150万。2000年12月池州撤地建市,成为江南古老而年轻的省辖市。
(二) 古城形成的历史概貌
池州城是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传说它为唐武德年间尉迟敬德创筑。按唐窦《池州重建大厅壁记》所云,池州城创筑于唐永泰年间李芃在池州当刺史的时候,以此说,距今是一千二百多年。
唐会昌五年(公元854)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时,曾为城南门制造刻漏,并留下《刻漏记》一文传世,这时的城廓已具有一定的规模。
宋代,城廓多次被毁,但也有过多次的修复和增筑,至嘉定十二年,城廓基本固定,城墙的周长为一千零六丈,约合今三公里半。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知州史定之修城,端平二年(公元1235)知州王伯大筑城,而且三改秋浦门为秀山门。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20)知府何绍正筑城,并设了七门,南三门:中为通远门,左为毓秀门,右为钟英门;东一门为九华门;西一门为秀山门;北二门:左为迎恩门,右为望京门。七个城门上各建有楼,通远、九华、秀山、迎恩四门外还筑了月城护卫。为了防御,城楼上设了警铺。明万历三年(公元1573)九月,兵备副冯叔吉、知府王颐加筑城墙,城楼设警铺27处。
清代,城廓又有过几次修筑,乾隆二十九(公元1764)王寅奉命修筑池州城,计修缮城墙一千四百二十八丈,这时的城墙一周几乎已达四公里,外墙高二丈三尺,里墙又高出外墙三分之一。城西北部以山为基,大小山头削平四尺至五尺不等。城墙基底宽为二丈三尺,上宽可以跑马。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的铁蹄踏进了池州,迎恩门外的月城被毁。解放战争时期,古城未动枪炮迎来了大军渡江,城廓基本完好。后来逐年拆除,尚存部分残垣。但那巍巍的七门,那环城四公里高筑的城墙还在不少人的记忆中留存。因为它是古代池州历史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解放前,池州城内有三状元、九华、吉舜、郭西、牌坊、孝肃等十五条古街道。今除少数街道名已经废弃外,大部分古街道仍保留着。孝肃、牌坊两条街道青石路面,古风犹存。
(三) 江南的名城要地
池州城濒临大江,是江左要冲,历代一直为不少政治家和军事家们所瞩目。
志载:“池州之城,临瞰大江,为金陵上游之地,当吴越之冲。”又载:“池之为郡,在江南实要会地;控引荆、襄、襟带吴越,有石城可居,长江可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自唐永泰元年复立池州作为州的治所时起,至今,一千多年来,古城几乎一直是一个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之,历代不少名臣受命来池州任职,治理这个地方。唐德宗时当过宰相的萧复,任过中书令的裴度,晚唐诗人杜牧等都在这里当过刺史。宋代名臣包拯,以及周必大、王伯大等在这里任过知州。
作为冲要之地,这里曾设立过种种军事机构,不少名将被派遣到这里驻守。
唐永泰元年置州不久,池州和宣州、歙州共置一观察使,或兼都防御团练守捉处置等史。五代杨吴时设宣州,池州都游奕使,南唐升池州为康化军,置节度使,不久即改设为池州团练使。宋代江南分东、西两路。江东置宣抚使,守太平和池州,而池州有驻有御前诸军统制。宋建炎四年,复合江东、西路为江南路,置帅于江(九江府)、池二州,时有安抚史。罢帅后,池州水军尚设都统制和副都统制官,皆领军事。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驻节庐山,往来于岳、鄂”,数莅池州。他并于绍兴四年(公元1134)由池州出师庐州。张俊曾节制池州军马。元朝的将领达鲁花赤阿塔赤·卜颜铁木儿,也曾驻军于池州城。明代在池州设兵备道,抗清名将史可法巡抚安庆、池州、太平军务,他曾于池州城西效杏花村演武场操练军马。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设立在安徽等处巡抚及池、太(太平府)等处总兵官,驻守池州。
不仅封建统治者及其所属的政治家、军事家们重视这个要冲,历代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们,也把池州作为一个军事要地而争战、重守。
唐末黄巢领导的起义军,元末徐寿辉、陈友谅领导的一支起义军,朱元璋的起义军,以及清太平天国的起义军,都曾占领、驻扎过池州城。特别是太平天国的起义军,驻守池州城达八、九年之久。
(四) 人才辈出 人文荟萃
池州市历史悠久,山青水丽。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历代人民辛勤劳动,装点了这片沃土,而且又十分重视文化素养的提高。史料载,宋代的八桂书院、齐山书院、绣春书院;明代的翠微书院、诸才书院;清代的池阳书院、秀山书院等,当时在江南都是很有影响的,并育出不少人才。
唐时的胡楚宾,高宗时招为右史。他“为文甚敏,酒酣挥洒自如”、“豪迈自负,与李白匹之”。当时民谣有:“前有胡楚宾,后有李翰林,词同三峡水,字值万黄金”之说。唐乾宁中及第的殷文圭,事吴时,于杨武义元年拜为翰林学士。他的儿子殷崇义为南唐时的宰相。南唐时伍乔,官至户部员外郎。宋时的樊知古,“沉雄有略”,曾有宋太祖平定江南,造渡江的浮桥,当浮桥移到采石时,“三日搭成,不差尺寸”、“步卒渡江,如履平地”。这可说是长江上最早的大桥了。宋嘉定十年的武科状元华岳,为殿前司官。他为人正直,“轻财好侠,疾邪忧国”,曾多次讷谏北伐,并因除相史弥远事败被杀。著述有《翠微南征录》、《翠微北征录》。再如唐伍唐圭,宋汤允恭,明文科状元黄观,明末复社重要人物吴次尾,清代的桂超万、刘瑞芬、曹大镐以及儿科专家夏禹铸等,也都是很出名的人物。
如前所述,这里千多年来一直是州、县的治所,是一个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少名臣受命来这里治理,众多骁将被遣来这里护卫。他们来到此地,和池州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了池州的历史,建设了古池州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前面所述的萧复、裴度、齐映、杜牧、包拯、岳飞、史可法等,仅仅是历代来此地为官、做将或执行军务中较为知名者。此外,历代还有不少名公巨卿、文人雅士,因羡慕池州山川的美好,纷至沓来。他们登山弄水,抒怀咏歌,流连忘返,不仅在池州留下了足迹,也留下了佳作。
梁昭明太子青年时代曾来石城游历。他爱石城秀山的美景,喜食石城水的美鱼,赞扬石城“水鱼美”。汉代的名士高获,早年和汉武帝很有交谊,但他不愿做官,隐居石城,死后又葬在此地。唐朝大诗人李白,他爱秋浦的风光,“欲安家焉”,曾滞留三年之久。他多次到秋浦来,游遍了秋浦的山川,作诗四十多首。清溪乡的碧岩,里山乡的江祖石,梅街镇桃坡村的水车岭、桃坡,刘街乡的虾湖、黄山岭,棠溪乡的曹村白笏坡,石门桃花坞等地都是他足迹所到、诗中所咏的地方。
再如唐代的罗隐、张祜、白居易,宋代的梅尧臣、苏辙、司马光、朱熹、杨万里、苏舜钦,元代的萨都刺,明代的王阳明、董其昌等都曾来到这里。府志、县志上收录了他们的作品;山崖上记下了他们的行踪。这些都成了池州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池州的文明闪耀着光辉。
(五) 处处是文物古迹
池州市历史悠久,地上、地下文物极其丰富。
经文物普查和考古发现,新石器时期,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41处,古代名人墓葬17座,古代冶炼遗址25处,摩崖石刻、石窟、碑记13处400余幅,名胜古迹50余地,还有革命纪念建筑物和遗址30多处所。在这些古代文物和革命遗迹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
馆藏文物有旧石器时期的打制石器,新石器时期的磨制石器,还有玉器、陶瓷器、青铜器、锡器、泥俑、墓葬、古化石等达四千余件(套)。
池州至今保存有不少重要古迹和风景点。其中,九华山是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保存极为丰富的佛教文化;秋浦河留下了李白45首诗歌;东至陶公祠是陶渊明放歌长吟之所在;青阳、石台有一批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齐山洞天,岩洞奇绝,是历代文人墨客登眺、探幽的风景胜地。山上摩崖石刻丰富,各种文本的诗文、记游等计百余帧。宋代包拯在池州任知州时题刻的“齐山”两个大字,是全国少见的包拯的笔迹。齐山摩崖石刻已于1987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杏村酒肆是十景中的重要一景,杏花村因晚唐诗人杜牧在会昌四年至六年任池州刺史期间写了《清明》一诗,诗中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而闻名于世。村中有古井一口,名黄公井,又叫香泉井,是唐代文化遗存,亦是1987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昭明钓台在灌口乡杨桥村琅山崖下,为全国古代十大钓台之一。志载,南朝梁昭明太子曾垂钓于此。李白钓台和清溪乡万罗山隔江相峙,一直是历代名士追踪和咏歌的地方。明兴济桥,又称东门大桥,横卧于古清溪下游,七拱连跨,十分宏伟。明妙姻塔,俗称下清溪塔,七层八角,为楼阁式砖塔。该塔三百六十余年来高高耸立于长江南岸,粗犷苍劲,庄重古朴,十分壮观。明百牙塔,为七层六角楼阁式砖塔。此塔轻灵秀丽,高踞于城北百牙山东端,四百余年来为古城增添了风光。
此外,城中、城周尚有古舜井、包公井、大成井、解厄泉、青云接武坊、明重建县儒学碑记、抗战胜利周年纪念碑等等。
(六) 多采多姿的民俗民风
池州民间风情多彩多姿,民俗吐纳古今。
划龙舟活动从古流传至今。每年端午节时,青、黄、赤、黑等色的龙舟竞渡于河中,两岸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非常热闹。春节、社日、龙灯、狮子灯、旱般、高跷戏于民间,节目气氛十分浓烈。
池州民间歌调丰富。耘田、插禾,农民喜爱唱歌。墩上乡罗城一带,农民尤喜对歌,有“歌乡”之称,全国民歌手姜秀珍同志即是罗城人。
池州傩戏,近几年引起国内外不少戏剧研究家的兴趣,被认为是戏剧的活化石,同时也是研究池州古代民风民俗的活资料。此外目连戏、青阳腔盛行,有“戏剧之乡”的美誉。
二、池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情况
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名城建设原则以及“重点保护与一般保护”相结合、“政府保护与社会保护”相结合、“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等办法,1996年以后特别是池州撤地建市以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一)开展了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调研,市规划建设委员会、市文化局、市旅游局等单位根据池州实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加快池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二)根据《城市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作为池州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不断丰富和扩大池州城历史文化含量,突出其历史文化品位,并纳入池州市城市建设规划中。其中重点编制好历史文化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白洋河故道、齐山——万罗山、杏花村和孝肃街、秋浦河仙境)的详细规划。结合“两山一湖”区域旅游总体规划,将东至陶公祠、东流老街,青阳太平山房、李氏宗祠、石台崇德堂戏台、汪氏宗祠等一批文物胜迹,也纳入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并串联起来,整体展示池州历史文化名城风貌;
(三)先后申报了杏花村井、齐山摩崖石刻、万罗山摩崖石刻、清溪塔、兴济桥等五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5月,市政府依法公布了城市规划区内的百牙山塔、百牙山古窑址、包公井、重建县儒学碑记和凌霄烈士墓等五处为池州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分别立碑标志;
(四)抢救维修了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市政府投资25万元,全面修缮了百牙山塔;投资43万元(其中争取省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23万元),整体维修了省级重点文保单位清溪塔。积极争取省级文物维修专项经费,化学封固了齐山、万罗山100余处摩崖石刻和石窟造像,维修了东至陶公祠、东流双塔、东流老街、石台崇德堂戏台、汪氏宗祠和青阳太平山房、李氏宗祠、陈氏宗祠、曹氏宗祠、柯乔门坊等一些省、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恢复一些代表性建筑。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引进外资,恢复兴建了黄公酒垆等池州城传统特色性强的古建筑。目前秀山门正在复建,以形成“秀山门外杏花村”池州古城轮廓;
(六)下大力气,彻底改造百荷公园,整治了白洋河故道部分河段,改善了一些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美化、亮化了池州城;
(七)积极开展池州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与利用,大力宣传池州灿烂的杏花村文化、古朴粗犷的傩文化和显赫的诗文化。整理、加工池州傩戏傩舞,编排《钟馗与小鬼》、《开天辟地》、《花关索大战鲍三娘》、《孟姜女·洗澡结配》等经典剧目,多次赴国外演出;今年初与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策划召开了“戏曲·民俗·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120多位专家学者莅临池城,实地考察了池州傩;组织创作编排了大型传奇黄梅戏《情洒杏花村》,目前该剧已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提名,并被推选参加今秋在湖南长沙市第七届映山红戏曲节;2002年,我们还参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韩国展览;编撰《历史名人吟池州》、《池州文物志》等志书和《安徽·贵池傩文化》画册等等。这些措施充分展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进一步提高了池州知名度;
(八)为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展示池州历史文化成果,我们组织编制完成《池州市图书馆项目建议书》、《池州市博物馆项目建议书》,并已立项。目前,池州市图书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业已编制完成。
三、存在不足与问题
(一)因多种原因,特别是太平天国战争、抗日战争和“”期间人为因素,池州城一大批特色性强的古建筑惨遭破坏、毁灭,现已不复存在,如池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池州古城墙、杏花村坊、杜牧草堂、杜公祠、弄水亭、牌坊、古街道、池州儒学府、岳飞点将台、湖心古寺、望江亭、秋浦亭、齐山书院、清虚宫、绣春台等一些人文遗迹。
(二)随着推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和房屋商品化开发,城市建设呈现迅速发展的新局面,一定程度上对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居民居住水平起到积极作用。但在旧城改造的同时,池州古城“建设性”破坏的现象随之出现,池州现存的一些历史文化遗迹濒临丧失殆尽的危险。同时池州城区的一条古街道孝肃街因居民改扩建随意性很强,破坏相当严重,街道两旁的古民居岌岌可危。
(三)资金困难,投入不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属公益性项目,投入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资金明显不足,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得不到及时维修,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得不到更新和建设,至今池州尚未有市级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当滞后,呈现数量少、规模小、功能脆弱的状态,这些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极不相称。
四、下步工作思路与方法
(一)成立池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委员会。市政府牵头,城建、文化、旅游、宣传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具体负责名城建设总体思路、规划方案,协调各部门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工作,并对历史文化名城重大事项科学决策。
(二)做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更名工作。1996年省政府批准公布原贵池市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随着池州撤地建市,这一名称已不符合池州现在发展的形势。在组织普查、登记、鉴定、论证工作的基础上,调整、充实“池州”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使省级“池州历史文化名城”早日得以批准。
(三)做好池州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各项准备工作。根据《文物保护法》第八条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应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我们按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准,补缺补差。在此基础上,做好池州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工作。
(1)开展历史文化遗迹大普查,对构成池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各个要素,如古建筑、碑记题刻、遗迹以及园林、道路、古树名木等逐项登记,分类造册,组织论证。在此基础上,根据历史文化遗迹的科学、艺术和研究价值,分期分批申报为不同级别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分清轻重缓急,抢救维修与保护好一批重要历史文化古迹和历史建筑实体,恢复建设一些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代表性建筑,充分体现池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价值和独特品位。
(2)正确处理好池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借鉴“辟新城,保古城”的成功经验,严格控制池州旧城区房地产开发强度,严禁池州古城的大拆、大改、大动迁,延续池州古城风貌的完整性。同时,要保持池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自然环境风貌,体现江、河、湖、山,山水相间的城市格局。通过城市设计,保护好池州城视觉走廊,控制新建筑高度、体量、尺度和色彩,使之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相协调。
(3)进一步落实文化经济政策。按《文物保护法》规定,从城市维护费中拿出部分资金,进行文物保护与维修;加大投入,兴建一些文化基础设施。文化基础设施是城市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展示城市文明建设成果的主要窗口。当前池州亟待建设的有池州市图书馆、池州市博物馆以及池州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中心等一些文化基础设施。
(4)进一步挖掘、整理池州历史文化内涵,积极推介池州傩等特色文化。加强池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营造“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人人有责”的舆论氛围,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树立对池州的历史责任感,努力把池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打造出去。
一、起源
1、葛氏源于葛天氏,出自远古部落葛天氏族,属于以部落名为氏。
2、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贺葛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3、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4、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清时期成吉思汗后裔脱欢,属于避难汉化改姓为氏。
5、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女真各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6、源于鄂温克族,出自明朝时期鄂温克族喀尔佳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二、名人
1、葛婴
(-前209),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人,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陈胜义军首席名将,曾在攻取陈、蕲二县中立下汗马功劳。陈胜建张楚国,册封葛婴为征南将军。
因葛婴南征九江,不知陈胜称王,私立楚国后裔为楚王,为陈胜设计杀害,英年早逝,以故在楚汉史中没有留下什么可圈可点的事迹。后代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2、葛玄
葛玄(164年-244年),汉族,吴丹阳郡句容县都乡吉阳里人(今句容市),祖籍山东琅琊,三国著名高道,道教灵宝派祖师。字孝先,号仙翁,被尊称为“葛天师”。道教尊为葛仙翁,又称太极仙翁,与张道陵、许逊、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
3、葛胜仲
葛胜仲 (1072~1144) 宋代词人,字鲁卿,丹阳郡(今属江苏)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元符三年(1100),中宏词科。累迁国子司业,官至文华阁待制。卒谥文康。宣和间曾抵制征索花鸟玩物的弊政,气节甚伟,著名于时。与叶梦得友密,词风亦相近。有《丹阳词》。
扩展资料
先秦时期,葛姓一直生活在华北地区,东迁山东,南入河南。秦汉时期,葛姓已经南下江苏、江西、安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板荡,战火连天,使得原居于河南之葛氏有迁江南者,而居句容之葛氏族人却一直长盛不衰,并有东晋葛洪为炼丹,携子侄至广州。
此际至隋唐,由于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今山东、山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均有葛氏族人。唐、宋时期,葛姓继续南下,东部的浙江、西部的四川都有了葛姓的分布。
宋朝时期,葛姓近18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3%,排在第七十九位。葛姓主要分布于河北、江苏,这两省的葛姓大约占葛姓总人口的55%,河北是葛姓的第一大省,约占葛姓人口的28%。其次分布在湖南、陕西、浙江、江西、河南、福建、四川等地。
全国形成了以北方河北、东南江浙为中心的两大块葛姓聚集地。明朝时期,葛姓15万多,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排在第一百零三位。当时浙江、江苏为葛姓比较集中的地区,大约占葛姓总人口的48%。
其次分布于甘肃、安徽、山东等地。浙江为葛姓第一大省,大约占葛姓总人口的27%。这一时期,葛姓人口的移动方向是东南和西北,最终形成了以东南江浙和西北甘肃为中心的葛姓聚集地。
参考资料:
我姓张,妻子姓吴,都是满族人,想知道满族姓氏都是什么,是那一旗的?
本文2023-11-13 04:56:5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67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