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星北的人物生平
束星北先生于清光绪卅三年(农历丁未年八月二十四日,公元1907 年10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九帖洲开沙念四圩(即今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安帖村四圩组13号“束家老宅”)。头桥镇史上原属江都,后属邗江,现属广陵。九帖洲与安阜洲均为组成头桥镇的主要大洲。因此,束星北先生的出生地“九帖洲开沙念四圩”又名“头桥宦家码头念四圩”,即今“扬州市
广陵区头桥镇安帖村四圩组”。 束星北先生乳名“大林子”,其曾祖、祖父、父亲等“束氏一族”,均为头桥镇安帖村历史上著名的“开沙望族”,束家世居于此,现有束星北祖父为头桥《严氏族谱》作的《赞》文存世。
据束星北先生的家谱头桥《束氏族谱》记载,束先生谱名“束传保”,字“星北”,以字行。束星北先生曾祖束履华,祖父束增煦(又名纶,号渭璜、畏皇)曾在当时官府任多职,祖母曹氏。伯父束日琯(字劭直,排行束二),父亲束日璐(字勖俨,排行束三),清末任参领,母亲郭氏(束三娘),弟弟束佺保(束荃保,后为台湾显宦)。
束星北先生的妻子是葛楚华女士,他们夫妻二人生前共育有五子二女,这七位子女中,束越新先生是长子,排老大,束沪新女士是长女,排老二,束孝新先生是二子,排老三,束庆星先生是三子,排老四,束义新先生是四子,排老五,束润新先生是五子,排老六,束美新女士是二女,排老七。
束星北先生出生的头桥“束家老宅”,乡民习惯称之为“束家大瓦房”。该古建筑群坐落在今头桥镇安帖村四圩组,紧临今头桥夹江特大桥和沿江高等级公路头桥段。史上束家老宅倚堤朝西,并排四个大门,前后两进,大小30余间。家塾、书斋单独砌于箍江大岸上。南山头特挑土叠成高地,栽竹种树,蔚成园林,门前则是人工开凿的束家荷塘。新中国建立后,对头桥束家老宅逐年翻修,因此安帖村束家祖屋按当时门牌编号顺序,被编为安帖村四圩组13号至今。
如今,这座现存于束星北先生出生地的扬州头桥镇安帖村“束星北故居”,现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
1979年得到彻底平反,完全恢复名誉。1981年起,先后当选为山东省和青岛市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1983年1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在他病重期间,觉得自己虽七十多岁,但大脑仍跟二三十岁一般,要求捐献出自己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1983年10月30日,束星北先生不幸病逝于青岛,束先生家属按其遗愿,向有关单位递交了“遗体捐赠申请书”,并完成了遗体交接工作。
束星北的遗体移交形式隆重异常。这期间,青岛医学院各级领导班子都在“大换血”,束星北遗体就被遗忘了。半年以后,有人突然想起束星北,遣人去看时发现遗体已腐烂不堪。有关领导见遗体非但不能解剖,连标本价值也失掉了,便遣了两个学生将其送到医学院院后的“舍林子”里埋掉。去“舍林子”须走医学院的正门,这样一来就得绕一个很大的圈子,两个大学生在处理遗体时,为了省事,打了折扣。他们趁着没有人注意的功夫,就近将束星北的遗体草草地埋葬在学校篮球场旁边的双杠下面。
这样,束星北最后仅有的一点点遗愿也落空了。
译文:
卫国有个姓束的人,全世间的东西都不爱好,只是爱养猫。猫是捕捉老鼠的动物。他家养了一百多只猫,这些猫把家周围的老鼠都抓得快没有了。猫没吃的,饿了就大声嚎叫。
束氏就每天到市场买肉喂猫。几年过去了,老猫生小猫,小猫又生了小猫。这些后生的猫,由于每天吃惯了现成的肉,竟然不知道世上有老鼠了;饿了就叫,一叫就有肉吃。
吃完了就是懒洋洋的,一副柔顺和乐的样子。城南有个读书人的家发生鼠患,他家的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甚至掉进缸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一只猫回去。
束家的猫看见那些乱窜的老鼠耸着两只耳朵,瞪着两只眼睛,黑如亮漆,赤色的胡须,一个劲儿地吱吱乱叫,竟然以为它是怪物,在缸沿上随着老鼠转来转去,却不敢跳下去捉那老鼠。
这家的主人见状不由得发怒,就将猫推了下去。猫害怕极了,对着老鼠大叫。过了好久,老鼠估计猫没有别的本领,就咬它脚,猫用力从缸中逃了出来。
出自:《束氏狸狌》是明代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是宋濂。原文: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
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则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鬓,又磔磔然,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

扩展资料:
寓意:
1、告诉人们过分的享受、过度的溺爱,都会带来不良后果。养尊处优的生活会让人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也失去的。缺乏锻炼,长期不锻炼业务,必然丧失专业技能。
2、优越的生活条件,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就会使人意志消磨,减弱生活能力,最后变成一个又馋又懒又虚弱的废物。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作者介绍: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
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宋濂,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
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
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面对财物非常廉洁,曾经在门上写了大字:“宁愿忍受饥饿而死,不能贪利而活着。”君子把这句话当成名言。权贵如果是宋濂不喜欢的那个人。
即使拿一满袋子黄金,只要谈论中有一点矛盾,即使把钱送给宋濂,他也不接受。日本使臣奉旨向宋濂求文章,把一百两黄金送给他。
宋濂推辞而不接受。朱元璋问他这件事,宋濂回答说:“天朝的侍臣却接受蛮夷小国的金钱,不是维护国体的做法。”
-束氏狸狌
译文:
卫国有个姓束的人,全世间的东西都不爱好,只是爱养猫。猫是捕捉老鼠的动物。他家养了一百多只猫,这些猫把家周围的老鼠都抓得快没有了。猫没吃的,饿了就大声嚎叫。
束氏就每天到市场买肉喂猫。几年过去了,老猫生小猫,小猫又生了小猫。这些后生的猫,由于每天吃惯了现成的肉,竟然不知道世上有老鼠了;饿了就叫,一叫就有肉吃。
吃完了就是懒洋洋的,一副柔顺和乐的样子。城南有个读书人的家发生鼠患,他家的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甚至掉进缸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一只猫回去。
束家的猫看见那些乱窜的老鼠耸着两只耳朵,瞪着两只眼睛,黑如亮漆,赤色的胡须,一个劲儿地吱吱乱叫,竟然以为它是怪物,在缸沿上随着老鼠转来转去,却不敢跳下去捉那老鼠。
这家的主人见状不由得发怒,就将猫推了下去。猫害怕极了,对着老鼠大叫。过了好久,老鼠估计猫没有别的本领,就咬它脚,猫用力从缸中逃了出来。
出自:《束氏狸狌》是明代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是宋濂。原文: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
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则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鬓,又磔磔然,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
扩展资料:
寓意:
1、告诉人们过分的享受、过度的溺爱,都会带来不良后果。养尊处优的生活会让人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也失去的。缺乏锻炼,长期不锻炼业务,必然丧失专业技能。
2、优越的生活条件,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就会使人意志消磨,减弱生活能力,最后变成一个又馋又懒又虚弱的废物。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作者介绍: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
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宋濂,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
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
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面对财物非常廉洁,曾经在门上写了大字:“宁愿忍受饥饿而死,不能贪利而活着。”君子把这句话当成名言。权贵如果是宋濂不喜欢的那个人。
即使拿一满袋子黄金,只要谈论中有一点矛盾,即使把钱送给宋濂,他也不接受。日本使臣奉旨向宋濂求文章,把一百两黄金送给他。
宋濂推辞而不接受。朱元璋问他这件事,宋濂回答说:“天朝的侍臣却接受蛮夷小国的金钱,不是维护国体的做法。”
-束氏狸狌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揭傒斯全集
作者: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
分类:I214
尺寸:
书号:
定价:
形态:510 页 - 846 章节
浏览:在线阅读 全文下载
网上冲浪更快更爽,下载 工具栏的 Firefox
全文目录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揭傒斯全集
揭傒斯全集目录
前言
诗集
卷一
杂诗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诗续集
文集
卷一制表
卷二书
卷三序
卷四序
卷五记
卷六记
卷七碑
卷八铭
卷九杂文
文集补遗
揭傒斯全集辑遗
诗
文
附录
附录一传纪
附录二赠答题咏
附录三序跋著录
附录四评论佚事
题饶家桥
江涨一首时西师未息
桃花鹦鹉
题江道士清虚馆
寄题信州德元观何真人长春亭
桂林歌赠胡秀才
送袁先辈之〓江
黄尊师高轩观鹅因留宿
衡山县晚渡
登祝融峰赠星上人
饮张氏别墅
寄题九江义门陈氏寿安堂
寄南岳圆上人
湖南宪使卢学士移病归颍舟次武昌辱问不肖姓名先奉寄三首
正月十二日寻卢学士船至汉口留诗为别
题张彦辅枯木
黄鹤山听雨得清字
至岳阳寄武昌诸生
三月二日闻西师捷口号
三月三日奉陪宪使程公游麻原第三谷宴藏书山房白雪楼
题曾观颐文集后
临川女
题王仲山所藏潇湘八景图
潇湘夜雨
洞庭秋月
远浦归帆
平沙落雁
山市晴岚
江天暮雪
烟寺晓钟
渔村晚照
宿华盖山赠赵尊师
以事暂如武昌发临川
女儿浦歌
登古头陀寺最高处得照字
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
送李掾自北回归省长沙因简赵宣慰张徵士吕宗二判官
送姜尚忠得官后携新妾归省
送尹十六善叟谒告归茶陵会〓贤兄处士
送黄五舅得武陵校官还辰州寓居省侍
山水图
远归曲戏赠李九时毅还江西
重饯李九时毅赋得南楼月
秋兴亭得南字
寄题傅氏吾一齐
贫交行
送赵履道虞叔常还江右
晓坐张先生朝阳轩
张氏宅饮饯酒醒作
别武昌
秋风一首送邓东白归金溪
望葛市有怀故人卢子仪以附他舟不得上岸相见予往赴主一书院时卢寔送予至长沙今经其里乃不一造门能无憾乎至樊口作
过江州
南康夜泊闻庐阜钟声
庐山连尊师求真阳诗久诺之而未作一夕梦中得之因书以赠
汉荼陵侯庙
春日杂言
山堂晚兴
饮酒篇悼亡后作
梦两雏
初夏和邻友见新蝶并次其韵
梦武昌
游麻姑山
云关
飞练亭
涌雪亭
三峡桥
麻姑坛
程学士将赴翰林八月十有二日再命议事中书奉饯一首
卢学士奉旨南祀海岳繇钟陵相别闻尚宿留会稽有怀奉寄
喜赵顺昌官满来归
伤足不愈遣闷示友
病夜
得程翰林扬州消息
送雷山人游山
感梦
大饥行
蘘荷山
彭氏具庆图
送阿英童归杨氏
归故园新居落成后作
寄题朱氏真朴堂
寄题永丰刘氏暖翠亭
史馆独坐
张君寿鹄山隐居
文会图
山水图
寄题徐道士野愚轩
蜡梅太平雀
寄题鄱阳严氏悠然楼
送人从军
山水
廖氏皆春堂
寄题胡氏园趣亭
山晖图为刘尊师赋
渊明归兴图
赋得海上云送良上人归径山
新安许氏兰秀轩
寄题上饶郑氏菊庄
云锦溪棹歌七首
寄题傅尊师兄弟所作宁寿道院
我我亭诗
寄题邺下樊氏钟秀园
送人之淮东
山行
北楼雪后酒醒独吟
野鸭词
寄题冯掾东〓园亭
宿梁安峡梦故室有感
三月八日携二侄游麻姑山
送陈教授赴郴州
送赵仲远赴瓯宁
出三洪峡
闻熊从正呕血亡
游禅林寺喜得昌上人
山庄晚立有怀舍侄沆督获临川
哭王十良仲
雨述三篇
雪中同程汉翁程志可登吁江从姑山
春暮闲居寄城西程汉翁十五韵
寄寿程翰林
熊英德哀辞
哭周隐君
北上登小孤山
长风沙夜泊
扬州阻风
望岳
初至京师和答友人病中见示
不寐呈何太虚
何郎失镜词
赠青城侯尊师次韵
雪中访史馆陈仲刚兄弟皆疾未适坐语留赠
送何太虚南归
重饯何太虚
赠友
赠茅山刘尊师
暮归
晓出顺承门有怀何太虚
赠洪参军兄弟
留署丞宅观古图玩和田大夫
和吴真人大明殿元旦早朝
赠颠上人
庐陵玄潭观旧藏许旌阳斩蛟剑兴国有一道士过庐陵窃之至于京师以献吴真人邀予赋诗遣还本观
登海王庄古丘作
读蒋临淮碑
寄题太子文学张希孟凝云石
吴歌一首送张清夫提举征东校官先还吴中
居庸行
登怀来县古城
南城怀古四首
石鼓
铜仪
悯忠寺
长春宫
京城闲居杂言八首
雨渡桥干岭
次龙门
偏岭作
还宿泺河嘴望行宫
去妇词
四友诗
送郭祥卿架阁还姑苏省觐赴广德幕府选为中书礼部不就
送虞德修
谒告南归夜过安民亭有怀宁志道
是夕梦故人吴东之凄然感怀
徐州对酒和曾编修
宿宝应
高邮夜泊读曾可则诗集
烈山和曾编修
入秦淮和曾编修
二月七日早过池州周同知出郭相迓风急〓驶遥望黯然
泊安庆和曾编修
小孤山次韵
赠别曾编修归庐陵葬学士兄
赠〓者黄生
山水卷
寄题临川西磵范氏寓居
访所亲
寻舍弟将至东牟宿野店
赠王郎
别乡友徐明初
题寿昌寺
奇童诗
题姑苏陆友仁所藏卫青印
俞氏看雨轩
赵照磨虚舟
寒猿饮水图
余道士抱朴斋
画鹰
题罗稚川所画临川罗益谦溪居图
四清图
题南顿孔氏复明诗卷
青山白云图
次韵陈明仲喜雨时初免先子丧
程汉翁隐居新城山中偶入城府寓童使君西园既日获谈讌何太虚有诗赠问且并予次韵奉和
赋双陆
自〓之临川晓发
题聂积道庭池大室
题陈掾菊庄
泊安庆
待潮
蛾眉亭
渔父
高邮城
淮阴阻雨
济州初度
杨柳青谣
病目二首呈程承旨
读黎景高佥事重修汉阳郎官湖李太白祠记爱其高简有法赋诗十韵寄题祠下
城南宴集分韵得与字
题集贤赵待制赠黎使君罗稚川所画秋芦群雁图
杂诗四首寄彭通复
读黎佥事安南志见所书与陈键始末有感而作
献张平章
和欧阳南阳月夜思五首
寄何得之隐居二首
二贞诗
送吴士一南归
题张道士所藏宋复古古木寒泉图
集贤文学士挽词
竹雀图
寄题集贤周待制悠然阁
题祝道士龙虎山先天观图
送田大夫修甫赴甘肃省幕
卢沟风雨送别图
马氏岩溪图
山水图
周待制致乐堂
送道士薛玄卿归江东
送宋少府之官长洲
大明殿退朝和周待制
奉饯集贤黄大学士宣抚山东河北
送张编修德元弃官归养永嘉
赵道士山水图
云中四老图
哭刘恩州致政
祖生诗
白莲诗
孤雌行为郾城徐节妇作
春风双秀图
送管录事赴东平走笔作
燕氏救兄诗
送人归蜀赴官云南
答胡明远述怀见示
送华尊师以天寿节奉诏祀武当
送客省冷副使归豫章觐省
杜从事元美戏彩堂
庐山郭教授数相〓不见忽闻归省却赴官云南寄五言一首为别以答愿交之意
寄题卢沟桥符氏雅集亭
和酬马伯庸供奉史馆闲题见示
送秦从事岩卿赴迁安令
集贤王大学士生朝
送马雍古御史抚谕河西
送周山人之辽东
李宫人琵琶引
高隐君诗
题上都崇真宫陈真人屋壁李学士所画墨竹
大驾既还独候驿传未得和陈真人见示
题邢先辈西壁山水图
送李掾还泰山
集贤大学士赵国公王开府庆八十应制
陵阳牟景阳以名祖父之子孙负奇才劲气而与世抹摋自台州教授入掾翰林一语不合竟弃去不顾以诗为别
结羊肠辞
刘承旨父大司徒邢国公庆九十应制
送周待制奉母归番阳勒碑却赴官池州
题吴越王答周克俭谢赐物及陈事宜状帖
题胡氏茂清亭
砚山诗
题集贤商学士所画太乙崇福宫东西壁山水图为张真人作
读於潜谢氏三世圹记皆自作石柱桃花二〓处
送黄道士
渊明归去来图
寿陈道人
题孙教授所藏三画
楚山秋晚
天台图
雪霁图
奉送大名安治中守沔阳
送徐道士归豫章西山
寄题新昌漆隐君桂轩
漆隐君作寿藏屋东筑亭曰可居求诗
题百丈辉长老所藏李仲宾之孙岁寒图
河东何彦诚善八分书及署书携家入吴楚间有盛名虽贫泊如也其至京城予未之识艺文少监孙转臣为言其人且邀予赋诗
寄题湖广平章道童归耕亭
题宪台张史雪谷轩
寄题江东应天山天谷庵
送成宜叔编修归南阳迎鲁学士因省觐
寄题馀干张氏让堂
周氏敖山驿水木清华亭
蔡七祖真人得朱文公所书读书二字以名其斋因请予赋
赋得吴歌送人归吴中
走笔赠眉山郑县尉之官缙云
过族侄
碧溪堂诗
沈逸人东观招饮山馆
送孙志言远游
达摩西归图
题蒋氏倥侗集
赠戴逸人
兴国赠赵先辈
和酬李九时毅
秋涧吟
画鸭
梦游麻原
题聂氏陶轩
清江黄氏池亭
参禅图
送王员外还朝
送涂云章访旧武昌却入京师
初春以事暂之庐陵过临江望孔庙丽泽楼
归舟
小孤山晓发和蔡思敬韵
安庆阻风和李提举韵
三月晦日舟中送春得诗字
大信晚泊呈舟中诸公
扬州蕃厘观琼花和壁间郑损诗
入黄河和李提举韵
过古宿迁和李提举韵
白杨河看月
过吕梁宿云梦城下相传汉高祖伪游云梦至此而得韩信后人因以名其城即彭越之故都也故老犹能历历指其处遂与诸公分韵赋诗予得黄字
纪见和李提举韵
歌风台和李提举
永济渠阻风呈李提举诸公
入〓和蔡思敬
宿武城和蔡思敬
过陵州和蔡思敬
皇舅墓
晓发齐家堰和李提举即事
河间郡治宋熙宁初尝建门曰瀛海之门其废已久皇庆初右师刘郎中出为总管方营度重建以代去不果郡人郭氏者出私帑成之至是翰林胡编修持太常陈博士所为序求予赋之为赋长
蔡氏四适堂诗
齿落
子陵独钓图
鼯鼠食瓜图
哭信州仙源观徐尊师
送泗州赵判官佐湖广省幕
送张天师归龙虎山
赠陈尊师归江东
送蔡思敬还豫章有怀辽阳李提举
潇湘八景图
孔林图诗
寿栎山诗为吴真人生朝作
雪竹初齐图
寿王枢副
李将军歌送李天民赴邵武军口巡检
桃源图
送主簿宗公赴官长乐
送人归豫章
送王留守宣慰荆湖
集贤大学士枢密副使王公既悬车之明年即所居西偏旧堂扁曰康乐赋诗述意猥蒙示及辄依韵奉和
奉题王大学士延佑二年奉使宣抚山东河北行卷
梦题墨梅
奉和王大学士康乐堂夜坐见示
送叶道士还庐山
题张尊师画
送徐长公归豫章
吉安老人
送太常掾陈存道教授广东
送播州杨宣慰归藩
前卫亲军百户张合剌普华丧其母于京师躬舆榇还广平又自穿坟以葬枢密王公作诗邀予赋
送徐元山
寄题括苍王氏东野二亭
耕雨
心远
寒夜
十一月七日吴特进初度
送唐尊师祠武当
送詹尊师归庐山
河西刘守中所临秦友谅衰柳飞蝉图
孤松篇寿王大学士
和族子节京城客思
登蓟丘
送雷巡检赴雅州
寿王枢副致政
赠淳真子张太古
许判官挽词
送何秀才南归
题金人王仲宝墨竹
胡编修挽词
送陈讲主奉诏校经罢归余杭
秋夜长
廖母诗
送宁上人归五公寺
慈化寺〓上人题黄金书华严经
谦上人自牧诗
送玄上人
寄姑苏张大监
送茂公
栾城范节妇郭氏诗
立春病述
答程敬甫见和
元宵和张伯贞
和刘录事春雪二十韵
奉和傅与砺对雨见怀
和傅与砺近日二首
胡氏方齐诗
二月三日病中闻王少监东阁梅花盛开因寄赠
诸公见和梅花之作因王少监言先平章在时所蓄凡百馀株今无二三矣乃复用前韵
予卧疾两月中朝诸老皆为之忧及少瘥皆为之喜感而有作
读中书除目
送吏部段尚书赴湖广行省参政二十韵
夜坐
花朝连雨花皆未开与同舍诸君谈诗学书走笔作
十六日监中诸官长携羊酒相过许彦温照磨有诗次韵为答
有客自南来
奎章马典签作淮南招隐图其父伯庸中丞为之题以赠郊祀法物简库使索赋
墨竹
奉和吴特进送萧炼师还江东
奉题近臣所藏天历御赐渭川千亩图
前太常孙院判凡四哭子而两岁两得之麦著作有诗予亦次韵
题萧焕有历临江兴国二郡及广东帅府三照磨政迹
题宋好古墨竹二首
明仁殿说书闻一之归省新安
寄题江阳毛氏天光云影阁
寄题丁左司崧岩精舍
题台掾王仲能所藏二画
李遵道枯木
唐子华山水
题陈道之所藏林和靖谢工部惠河阳法酝道服布财帖
送吴宗师弟归鄱阳
送孔惟中归临江
国子博士赵继〓既为乃祖丞相忠简公建祠闻喜董泽故居又乞为潮州推官修忠简谪居故祠赠以长句
胡氏嘉树轩
刘氏清修堂
送邓医士归庐陵
有一近侍西域人颇读书好画竹石多技能家在湃渭间有母尚存以久客京师将归省士大夫多为诗文以夸道之释源宗主洪司徒亦西人独作五言诗三十六韵以大义责之谓多技为童坚
丹阳束氏山居图
送傅与砺从事安南
谢氏松巢
寄题庐陵林氏华峰堂
送李唐卿御史赴西台
简氏七便面拟唐宋七名家作皆逼真
送刘遵道循史赴南台
听竹轩为王晋之著作赋
读庐陵黄琮以翁集诗甚清婉词亦秾丽集句尤工因题其后
连旬病卧闻集贤同修撰亦困雨潦兼疾未瘥乃蒙遣问奉寄二首
前舒城长燮理溥化自迁乐安善政日闻荐牍交至病中有怀作诗志喜
施道士无一斋
烟江秋晚图
张真人象山图
送张尊师奉使龙虎山召天师赴阙
寄题刘氏城隐
莆田渊上人自号珠海近还自五台极言光景之异又言尝游补陀补陀亦有之然百无一二见者於其归赋诗以赠之
画马
十月十八夜南郊斋宿梦先帝召见便殿手赐橘花一枝有感而作
温日观葡萄
送周道士兼简江〓陈众仲提举
徐道士还茅山求友云诗走笔作
病中初度〓江严仁安周仕雅欧阳伯诚周伯达临江陈道之庐陵彭宗建乡友熊可大张伯贞九原陈伯丰各以歌诗见贻而楚国程文宪公之孙敬甫独宠以百韵仆故程公客也俯仰今昔慷
宣城张尊师玄谷轩
孙氏世德碑
送林彦广南镇行香
张节妇诗
题江东王使君所序张道士祷雨卷后
雪中脊令图
王宪章
寿吴大宗师
虎图行
题黄文学所作南康杂造局使曹君寿诗工粮记后
送简河源
云岩
送汪司徒致政归巩昌
题欧阳龙南所藏双龙图
题许参政所藏刘伯熙青山白云图
双秀图
题欧阳龙南所藏罗稚川秋江晚景图
张尊师夏山图
干勒源云山图为天台项子虚作
送熊秀才归江东
甯节妇诗
龙门和刘修撰
暘谷图
和刘修撰即事
早起宴坐和虞学士壁间韵
进士张子高得邛州判官归成都
赠项炼师
题御书雪林二字赐赵中丞应制
送仕虞掾刘立道分教沔阳
大驾既幸上都率奎章诸生之留京者读书宫南史馆中得大热疾势危甚项均子虚视之一药而起为赋五言一首为谢
番阳萧性渊携其祖将领所爱唐琴号霜钟者还自和林求诗六月三日五门宣赦后作
御马图
杜节妇诗
文瑞图
敕勒秋风
乌桓夕照
滦河晓月
松林夜雨
天山秋猎
陵台晚眺
古木图
送李伯傅宰归善
赵永嘉敬叔为予言瑞安有隐者曰唐景瑞尝有荐于行中书省中书用为宗晦书院山长不起因自号清节处士求为赋诗
渊明归去图
送人赴广州医官
刘汉璋挽词
奉和翰林张学士寄题平江重建姑苏台
题贺张仲渊使君自平江拜吏部尚书诗卷
雪岩走笔次韵
追和虞学士陈助教宴董尊师城东杏花下之作
题何昭文所画归来图
和张太乙秋兴十首
题龚友辅缵古斋诗
河东周时用远临寓舍喜而有作
题张彦辅所画仙岩王氏野外堂图
大德己亥予拜清退先生王道傅於贵溪之西昂有谢惠陶原集诗后三十有八年其诸孙天明至京师忽以见示予览之愧甚亟欲毁去恐乖久要之情且欲存以为少作之戒因再用前韵志感
上在岭南时居独秀山寿甯禅寺有近臣宽者里不花自易名法恩愿为上出家祝厘赐御书为识及即位赐名亦辇真省吉日侍左右乃以旧所赐御书装潢请赋
临川曾君俊始自豫章从故人入京师未尝请於其父也及以书报父乃以诗寄之词意悃恳读而为之和
送许可与赴武昌水陆事产提举
寄题王氏孝义堂
题龙虎山张太乙竹石
和酬徐则韶见示九月游西山之作
题高丽幼上人所藏金人画苏子瞻游赤壁图
折枝十韵
梅
桃
来禽
栀子
茶
兰
葵
月丹
木香
月桂
张氏孝义诗
张氏望松亭
送笃御史赴南台
云山春晓图
保宝御史为南台从事时识文宗於潜邸尝御书其名以赐之因观宸翰感极成诗
寄题张尊师壶州道院
送奎章阁属王可宾归陈州
玛瑙石
送孔文学赴大庾巡检
题张使君弃官学道诗卷
渊明归去来图
秋夜
送李都事赴湖广省幕
送龚立民之南康学正
题胡虔汲水蕃部图应制
耿孝子
奉同柯博士甘内掾下直赋
送秘书李道济赴峡州幕
送乡人佑上人从师归当阳
吴子高悼亡归岳阳
送王伯循编修赴南台御史
二月朔日雪中题欧阳少监所藏宋好古画竹
送苏尊师归茅山
奉送全平章赴任江西
赵孝子
送阴阳萧教授赴浏阳
题临江同知问流民事迹
送聂太祝赴潮州录事
送户曹掾于孔昭赴南台掾
送毛真人还龙虎山
故中宪大夫岭北行省左右司郎中苏公志道哀词
柏堂诗
题内府四画应制
宋徽宗成平殿曲宴蔡京图御画御记
曹将军下槽马图
韩滉土星像
韩干马
题辛澄莲花观音像应制
忆昨四首
寄题张齐公庙
寄兄
寄题杨教授菊庄
送谭仲章归长沙
送郑司狱归衢州却赴调京师
六月七日得庐陵刘仲高及儿子汯书用集贤孙伯刚韵寄意
雨中感怀和壁间虞学士韵
我有八尺驹
关尊师松壑图
题临川黄炼师入京赠行诗卷
醉学士图
龚氏皆山楼
过何得之先生故居
赠吴主一
题信上人春兰秋蕙二首
赋得春雁送张郎中省觐扬州
所藏远山图
题陈氏松巢图
重送曾应奉及周邹诸君子
杂诗
写兴五首寿吴大宗师
雨中作
送刘旌德
题渊明抚松图
题赵子昂寒翠图
送冯尊师还岳阳
题芦雁四首
题李陵送苏武图
题风烟雪月四梅图
题牧羊图
题草虫图二首
再题二首
题石头和尚草庵图
题何尊师画牛图
题柯博士为方叔高所画墨竹
丘氏南陵月矶亭
题四梅图
题蒲萄
从他痛辞
赠许道士
题李见心小蓬莱
黄母吴氏挽歌
送墨工潘生还临江
武冈扶丘山紫府延寿宫宋张真人守静所居也至今祷雨旸辄应其徒纯真子饶君礼诚延佑中入京师为今玄教大宗师吴公所知居太乙延福宫十五年将南还山中诗以送之
题渔樵问答图
题刘商观弈图李伯时临苏子瞻跋茅君彦刻
题陈所翁双龙图为寅上人作
题玉笥山邵道士所藏宋方奉使赠刘道士
题彭尊师祷雨诗卷
题春龙听雷图
送黄判官归江西
和刘修撰十二辰诗
发临湘得风
金紫光禄大夫山东行尚书省兵马都元帅知济南府事特封济南公致仕赠效忠宣力佐命功臣荣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齐国公谥忠襄张荣加赠推忠宣力正义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
妻齐国夫人宋氏进封济南王夫人制
诸王忽都答儿追封云安王谥忠武制
诸王罗罗〓追封保宁王谥昭义制
申命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制
进至大圣德颂表
皇太后加尊号监修国史府贺表
天寿节监修国史府贺表
元旦翰林国史院贺皇太后表
天寿节代蒙古国子监贺表
上再即位奎章阁贺表
奎章阁贺正表
册皇太子奎章阁贺表
圣节贺表
奎章阁贺表
艺文监贺表
又
又
上李秦公书
与尚书右丞书
答胡汲仲书
与萧维斗书
吴清宁文集序
丰水续志序
萧孚有诗序
孔氏谱序
重修揭氏族谱序
送刘旌德序
通鉴纲目书法序
范先生诗序
书王鼎翁文集后序
城南宴集诗后序
送胡伯友拜孔林序
送张掾序
送陈文学序
赠医者汤伯高序
夷白先生集序
纯德先生梅西集序
送程叔永南归序
送族子时益赴南康主簿序
送李克俊赴长兴州同知序
送刘真叟赴广东宪幕诗序
宋史论序
送刘以德赴化州学正序
送张都事序
送艺林库提点毕申达弃官归养诗序
送也速答儿赤序
〓溪先生文集序
无底书囊序
临江路张同知自然颂序
送燮元溥序
送彭仲宝赴水北巡检序
富州重修学记
全州学记
舒城县龙眠书院记
涿州孔子庙礼器记
增城三皇庙记
建都水分监记
安福州东岳庙记
浮云道院记
抚州灵感庙记
胡氏园趣亭记
杨氏忠节祠记
孝通庙记
易州定兴县城隍庙记
庐江县学明伦堂记
靖州广德书院记
广州增城县学记
陟亭记
善馀堂记
进德堂记
常州通真观修造记
袁州宜春县逢溪山圣寿寺记
庐陵县丞冯君修造记
昭勇庙卷雪楼记
法印寺记
冲玄观记
彭州学记
大元敕赐修堰碑
重建济州会源〓碑
天华万寿宫碑
临江路玉笥山万寿承天宫碑
敕赐汉昭烈帝庙碑
双节庙碑
龚先生碑
严先生碑
乐丘碑
大元敕赐正奉大夫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董公神道碑
赵功可墓志铭
奔清甫墓志铭
处士杨君墓志铭
饶隐君墓志铭
萧景能墓志铭
郑隐君墓碣
杨隐君叔芳墓志铭
杨隐君叔宏墓志铭
甘景行墓志铭
故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吕公墓志铭
奉议大夫平江路嘉定州知州甘公士廉墓志铭
故赠奉训大夫滕州知州飞骑尉追封滕县男文君顺墓志铭
逸士徐君墓志铭
逸士陈君墓志铭
何先生墓志铭
靖逸处士熊公墓志铭
刘先生墓志铭
刘福墓志铭
吾读吾书斋铭
孝友堂铭
潭心斋铭
思无邪斋铭
读书处铭
忍恕堂铭
方寸间铭
天马赞
仙茅述
静虚解
杨楚经字说
题昔刺使宋图后
题邹福诗后
幽忧赋
故叔父常轩五府君哀辞
九招一首为故嗣汉三十八代天师张留公作
祭赵供奉文
李节妇传
桂阳县尹范君墓志铭
题明皇出游图应制
题季安中白翎雀
寄题武宽则湖山堂
题信上人春兰秋蕙
周氏慈云庵
题花鸟图
海棠
四爱题咏
望云道中
望云感秋
题玄妙观
开元宫碑诗
开元宫图诗
诗宗正法眼藏
傅与砺诗集序
送傅与砺序
欧阳先生集序
吴澄神道碑
金台集后序
潞阳郡公墓志铭略
王顺神道碑记
元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知经筵事豫章揭公墓志铭
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知经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谥文安揭公神道碑
元史揭傒斯传
丰城县志揭傒斯传
送程以文兼柬揭曼硕
遇曼硕有赠
酬揭曼硕重赠
访程汉翁不遇赋寄
酬揭曼硕赠别
和揭曼硕茂才揭尝过临不遇留题墙壁
题揭曼硕诗卷
和揭曼硕兼怀武昌名胜
读揭文安集
正月二十日寿揭学士
秋日怀揭翰林
夜宿揭监丞斋馆
奉和揭监丞立春病中之作
近日
揭监丞枉和仍韵奉谢
对雨怀揭监丞病起
和揭监丞闻王少监宅二月梅花盛开
重午寓揭公馆
九日同陈道之携酒过揭公
寄陈维祯兼呈揭公公许为故妻作传
题楼碧山为淦龚舜咨赋
揭学士舍我归丰城大雨阻江干五日
奉和揭学士听松轩
呈揭曼硕学士
题授经郎献书图
揭学士过武康山中十日薛外史江东未至孤坐予因戏笔破闷
省郎中检校陪集贤揭学士宴集约赋十韵得清字
天马
京城访揭曼硕秘书
挽揭曼硕学士
翰林国史院祭揭侍讲文
汲古阁本跋
千顷堂书目
补辽金元艺文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则
豫章丛书本跋
木天禁语一则
辍耕录三则
柳待制文集跋
元史柳贯传
诗薮十三则
柳亭诗话一则
池北偶谈一则
漫堂说诗一则
说诗〓语一则
寒厅诗话一则
尧山堂外纪一则
古欢堂集杂著一则
元诗纪事二则
译文:
卫国有个姓束的人,全世间的东西都不爱好,只是爱养猫。猫是捕捉老鼠的动物。他家养了一百多只猫,这些猫把家周围的老鼠都抓得快没有了。猫没吃的,饿了就大声嚎叫。
束氏就每天到市场买肉喂猫。几年过去了,老猫生小猫,小猫又生了小猫。这些后生的猫,由于每天吃惯了现成的肉,竟然不知道世上有老鼠了;饿了就叫,一叫就有肉吃。
吃完了就是懒洋洋的,一副柔顺和乐的样子。城南有个读书人的家发生鼠患,他家的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甚至掉进缸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一只猫回去。
束家的猫看见那些乱窜的老鼠耸着两只耳朵,瞪着两只眼睛,黑如亮漆,赤色的胡须,一个劲儿地吱吱乱叫,竟然以为它是怪物,在缸沿上随着老鼠转来转去,却不敢跳下去捉那老鼠。
这家的主人见状不由得发怒,就将猫推了下去。猫害怕极了,对着老鼠大叫。过了好久,老鼠估计猫没有别的本领,就咬它脚,猫用力从缸中逃了出来。
出自:《束氏狸狌》是明代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是宋濂。原文: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
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则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鬓,又磔磔然,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
扩展资料:
寓意:
1、告诉人们过分的享受、过度的溺爱,都会带来不良后果。养尊处优的生活会让人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也失去的。缺乏锻炼,长期不锻炼业务,必然丧失专业技能。
2、优越的生活条件,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就会使人意志消磨,减弱生活能力,最后变成一个又馋又懒又虚弱的废物。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作者介绍: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
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宋濂,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
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
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面对财物非常廉洁,曾经在门上写了大字:“宁愿忍受饥饿而死,不能贪利而活着。”君子把这句话当成名言。权贵如果是宋濂不喜欢的那个人。
即使拿一满袋子黄金,只要谈论中有一点矛盾,即使把钱送给宋濂,他也不接受。日本使臣奉旨向宋濂求文章,把一百两黄金送给他。
宋濂推辞而不接受。朱元璋问他这件事,宋濂回答说:“天朝的侍臣却接受蛮夷小国的金钱,不是维护国体的做法。”
-束氏狸狌
译文:
卫国有个姓束的人,全世间的东西都不爱好,只是爱养猫。猫是捕捉老鼠的动物。他家养了一百多只猫,这些猫把家周围的老鼠都抓得快没有了。猫没吃的,饿了就大声嚎叫。
束氏就每天到市场买肉喂猫。几年过去了,老猫生小猫,小猫又生了小猫。这些后生的猫,由于每天吃惯了现成的肉,竟然不知道世上有老鼠了;饿了就叫,一叫就有肉吃。
吃完了就是懒洋洋的,一副柔顺和乐的样子。城南有个读书人的家发生鼠患,他家的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甚至掉进缸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一只猫回去。
束家的猫看见那些乱窜的老鼠耸着两只耳朵,瞪着两只眼睛,黑如亮漆,赤色的胡须,一个劲儿地吱吱乱叫,竟然以为它是怪物,在缸沿上随着老鼠转来转去,却不敢跳下去捉那老鼠。
这家的主人见状不由得发怒,就将猫推了下去。猫害怕极了,对着老鼠大叫。过了好久,老鼠估计猫没有别的本领,就咬它脚,猫用力从缸中逃了出来。
出自:《束氏狸狌》是明代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是宋濂。原文: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
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则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鬓,又磔磔然,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
扩展资料:
寓意:
1、告诉人们过分的享受、过度的溺爱,都会带来不良后果。养尊处优的生活会让人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也失去的。缺乏锻炼,长期不锻炼业务,必然丧失专业技能。
2、优越的生活条件,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就会使人意志消磨,减弱生活能力,最后变成一个又馋又懒又虚弱的废物。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作者介绍: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
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宋濂,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
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
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面对财物非常廉洁,曾经在门上写了大字:“宁愿忍受饥饿而死,不能贪利而活着。”君子把这句话当成名言。权贵如果是宋濂不喜欢的那个人。
即使拿一满袋子黄金,只要谈论中有一点矛盾,即使把钱送给宋濂,他也不接受。日本使臣奉旨向宋濂求文章,把一百两黄金送给他。
宋濂推辞而不接受。朱元璋问他这件事,宋濂回答说:“天朝的侍臣却接受蛮夷小国的金钱,不是维护国体的做法。”
-束氏狸狌
束星北的人物生平
本文2023-11-13 03:39:1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67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