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到葛姓家谱的由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1浏览:1收藏

谁知到葛姓家谱的由来,第1张

葛姓  一、姓氏源流

  葛(Gě)姓源出有四:

  1、出自嬴姓,是黄帝后裔,以封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和《孟子·滕文公》所载,夏时,黄帝之支庶封于葛,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2、出自以部落名作姓氏。据《风俗通》所载,远古时有部落名葛天氏(今河南省长葛一带),其子孙后代称为葛姓。

  3、出自洪姓改葛而来。据《姓氏考略》所载,汉时蒲庐,一作葛庐,乃洪曩祖之子,起兵佐汉光武有大功,封下邳僮县侯,庐让封于弟文,向南渡江,家于句容,为吴中葛姓所出。

  4、出自他族改姓而来: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贺葛氏入中原后,改单姓葛。

  ② 清满洲八旗姓墨勒哲埒氏、格济勒氏等后均有改姓葛者;赫哲族葛依克勒氏汉姓为葛。

  ③ 鄂伦春族葛瓦依尔氏汉姓为葛。

  ④ 裕固族格勒克氏汉姓为葛。

  ⑤ 今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葛姓。

  葛伯。夏朝时,黄帝支庶封于葛(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县北十五里),为伯爵,故称葛伯。夏朝末年,商汤欲取夏而代之,首先以都城亳附近的葛国为目标。汤先以助祭为名送牲畜给葛伯,又派人为葛伯耕田,因葛伯杀了为助耕之人送饭的童子,汤以此为借口,一举攻灭葛国。葛国亡后,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葛姓,他们尊葛伯为葛姓的得姓始祖。

葛天氏,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相传有葛天氏之乐,由三人操牛尾而歌唱,共八曲。其发明“乐舞”,是编布织衣始祖。见《吕氏春秋·古乐篇》。

基本介绍 本名 :葛天氏 所处时代 :远古时代 民族族群 :华夏族 出生地 :河南宁陵、长葛一带 主要成就 :发明“乐舞”;编布织衣始祖 陵寝 :商丘宁陵葛天氏陵 文献记载,文学研究,故里之争,许昌长葛说,商丘宁陵说,相关资料,现状,历史, 文献记载 《路史》的记载:葛天氏,葛天者,权天也。爰拟旋穹,作权象。故以葛天为号。其为治也,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汤汤乎无能名之,其及乐也,八士捉扴投足、掭尾叩首,角乱之而歌八终。块柎瓦缶,武喿从之,是谓广乐。于是封泰山,兴货币,以制数会,故沈滞通、而天下泰矣。 宁陵县葛天氏陵 《诗经·采葛》中这么写道: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首诗是描写男女之间在采葛劳动中思念伴侣。“那采葛的人儿啊!一天看不到犹如三月未曾见面一样!”可见这些相爱的男女们思念之深。那么他们采回去葛滕干什么呢?《诗经·葛覃》解答了这个问题。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藿,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史记·司马相如传》载有“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一个社会景象。葛天氏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之一,“葛天氏”就是“袭伏羲之号”的三皇时的“帝王”,又是我国音乐、歌舞始祖。《吕氏春秋》、《竹书纪年》和《史记》等文献记载的《葛天氏之乐》,是中国音乐、诗歌、舞蹈、剧目、农牧业和养生学的重要源头。葛天文化是炎黄文化、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宁陵是中国音乐之乡、歌舞之乡,音乐始祖葛天氏故里。 葛天氏 文学研究 《诗经·采葛》 诗中“絺”为细麻布,“绤”为粗麻布。她们把采回去的葛滕经过砍砸,煮去外皮,提取纤维,捻成线绳,编织成细麻布和粗麻布,为人们遮羞取暖,抵御严寒。《诗经·风·郑风》有每年三月上已(初三),男女放下采葛的活计在溱洧河边祀求爱情幸福的幽会。那些青年男女们拿着像征幸福的兰草、芍药互相玩笑赠送以寄托幸福相爱。《诗经·风·郑风》是来自郑国民间的诗歌,正跟葛天氏的以牛尾做道具叩著牛角唱歌跳舞的风格相吻合。 乐舞是伴随着劳动的产生而诞生的,尤其是声乐,它实际上就是人们集体劳动的号子,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而逐渐完善的一门艺术。 炎帝神农氏为解民疾苦,植五谷、尝百草,历游大山名川,发现这种特有植物既能充饥又能解毒,遂采其种子传播四海,后人称其为葛根。《黄帝内经》也载:远古时期,先人们用葛滕搭建葛棚居住,编织葛床睡眠,用葛纤维纺绳织布,编葛鞋;用葛根充饥、医病;葛根为华夏人类繁衍做出过重大贡献。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记载:大约5000年前,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手工编造技术的提高,纺织技术出现并发展起来。以葛天氏为首的部落酋长,将葛滕采集,以量晒清除外皮,或像《诗经》中所说煮去外皮和连线纤维之间的那些东西提取葛的纤维,然后再编结成布,做成衣服来替代用兽皮做衣的原料,以解因部落兽皮不足而没有衣服挡寒遮羞之急,将人类文明向前推进一步。在那生产力极低下的时代,穿衣吃饭是部落之民的头等大事,葛天氏能用葛这种植物纤维编布做衣,怎么能不受到部落之民的拥戴呢?部落之民推他为首领,称他为上天下凡的神人,这样“葛天氏”的名号便产生了。无怪西北大学教授强云在《故乡史话》中称葛天氏不仅是乐舞的始祖,也是编布织衣的始祖了。 前文提到神农氏历游大山名川,发现葛这种特有植物既能充饥,又能解毒,遂采其种子传播四海是有事实根据的。长葛民国十九年县志(在清●康熙36年何鼎任长葛知县时写上的县志后附牵至今)在山川一栏载有黄帝在具茨山(现始祖山)领七个部落首领共会长江流域部落首领,而在陉山迷路到襄城紫云山问童子路的故事。具茨山同陉山并立,前者在北属新郑所辖,后者在南同禹县相邻属长葛(当时名为长社邑)管。而“石固岗河遗址”就位于陉山东脚下。 《葛天氏世袭历代葛天氏号》 根据记载和传说,亘古时期(7500年左右)的"葛天氏"其人之后(以'氏'号代表族共用)部落族称呼,始于东夷部三皇之一的伏羲氏时期(前期或者当时)。旧石器母系制过渡到新石器父系制社会,据《神话和传说》从今甘肃天水游牧母系氏族迁徙到今山东半岛曲阜(穷桑)一带,成为东夷部族最早的伏羲氏(初期的炎部落母系氏族)氏族部落。因为气候原因分离出一支系母系氏族风姓的葛天氏脱颖而出的葛天氏族群西迁到今宁陵县(最古老的葛地、《山海经》、《尚书》等说),在五帝时期归豫州管辖的葛地、葛天国、葛国(春秋战国称为葛乡、今天的石桥乡葛伯屯夏商周三代葛国都城遗址处,有葛天氏陵、葛国都城遗址是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带居住称‘葛’,葛天氏来到故葛地后被推举为中原(包括豫鲁苏皖冀晋陕鄂部分地区)联盟共主传说兴盛四世纪,后被阴康氏取代。 葛天氏乃远古联盟共主。据《吕氏春秋》、《路史》、《帝王世纪》、《五礼通考》、《河南志》、《河南通史》、《宁陵县县志》、《宁陵县通史》由多名史学家论葛天氏发表(李玉洁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历史人文院院长等),等记载说法,葛天氏初为东夷伏羲氏部落联盟十五部族之一的葛天氏部族首领(本部族酋长),后袭伏羲氏之号为伏羲世系之帝王。孔子曰:“德合天地者,称帝以氏也”。史称葛天氏号葛天氏为”以葛土德教化子民称王,建都于葛(今宁陵西北),葛天氏寿终为‘薨’(hōng)(公侯卒也,王者薨之言奄也)。当洪荒之时,葛天氏率其葛天氏部族联盟部族创建葛天穹庐(今建房)是作广乐、制葛布、葛衣、定礼制,开物成化,造化颛蒙,其治世也,"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不言而自行"开中华最初文治道德和谐之盛世。及其乐也,领舞者头饰牛角,手操牛尾,身挎扴(jiá)鼓,歌舞阙围观者敲击柎(fū)缶(fǒu)踏步和唱:据专家考证‘葛天氏之乐’又称‘广乐’乃以音乐、歌舞、戏剧、诗歌、建筑、纺织之源头,葛天氏乃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葛天氏又是葛姓、葛伯姓、诸葛姓(西汉后期由葛姓分出诸葛复姓)、权姓(部分支系五帝分出)、盖姓(部分支系五帝分出)、徐姓(部分之系夏初分出)始祖。《风俗通义》记载:“葛氏,古葛天氏之裔”。《姓氏考略》:“葛氏,古葛天氏之后”。《抱朴子外篇》自序:“抱朴子者,姓葛名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市)人也,”谓其先葛天氏盖古有天下者,后降为列国,因以为姓焉"。《百家姓姓氏溯源》:“葛姓源于葛天氏”。《路史●禅通纪》:“葛天氏,葛天者,权天也。……后有葛氏、权氏”。葛天氏部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进入了国家制社会。 葛天氏号作为氏族共有称呼延至颛顼帝,豫州古葛地被封为赢姓之国管辖的葛国(现在个别说法是赢姓之葛是错误的说法),舜帝时被封为赢姓之国管辖的葛国区域包括:五帝时期的葛国北至陶丘(今山东定陶)鸣条(今河南封丘)敦丘(今河南清丰);南至厉丘(今河南鹿邑)、戈(今河南太康);西管鄩(xún)(今河南巩义);东辖芒砀(今安徽砀山河南永城)。 大禹时期,佐部落联盟主者大费公(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大禹有心让其继位,其伯益公不受隐退(今登封东南箕山),大禹随封伯益公长子大廉为异姓伯爵诸侯葛伯王,管辖葛国。因伯益不愿继承大禹之位,大禹之子启随即继位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奴隶社会开始,因而启帝破坏了禅让制度,故而引起了东夷部族联合反对,以有扈氏为首之乱十年前后失败,启帝迁怒大廉而削去其伯爵位并发配至箕山(今山东省巨野县西北),大廉后来被杀;大廉之弟若木罚封徐伯(今徐州东南)建徐国;夏启复封大费之弟无用(柏翳)公之长子源为葛伯,属于第二任葛伯葛国王;至夏朝末年,第十六世系葛伯王(名回)者不祭祀(《史记》记载),商族崛起后商汤以此为由惩罚葛国,实际是推翻夏王朝的理由,厉烁弟名回(葛伯王)被杀,部分子孙迁徙敦丘(今河南清丰一带),夏朝经历了十六世系葛国国王葛伯。商朝建立后第一任葛伯王名是叫悫(què)经历了商朝六百年二十四世系葛国葛伯王。周朝崛起姬发建立西周在公元前(1047年)西周时诸侯葛伯国王首任葛伯名方公,经历到春秋后期成为望族,故而才有“葛氏源自梁国出,晋朝顿丘葛姓望”之说。 据传说,大费(伯益)有十七个儿子分出十五个姓氏;无用有十三个儿子,分出十个姓氏;大费长子大廉有九子,分出五个姓氏等。传说,葛天氏有四十二世系,约两千多年(旧时约50---60年为一世系);葛天氏部族从母系社会中后期到父系社会时期进入了完全的奴隶制度社会,实际就是到了夏启建立夏朝时期,葛天氏后裔又经历了夏、商、周三代(七十七位葛伯,六十二世系),至春秋末年最后一位葛伯王葛乙(公元前557年失国)总计三千六百多年,计一百零四世系。从公元前557年至今又有两千五百六十多年,八十六世系上下(以三十年为一世系),总计将近六千二百年,共一百九十世系上下。公元前五百五十七年葛国被鲁国、宋国所灭,葛国子孙分葛天氏、葛氏、葛伯氏、诸葛氏、部分权氏、部分盖氏、部分徐氏、部分黄氏、部分赵氏、部分江氏等,散居全国各地及海外多地。 《葛天氏世袭历代葛天氏号》内容为宁陵县葛氏后裔葛赞栋三十多年努力,根据宋版《葛氏族谱》、参阅各地图书馆史料和各地珍藏《葛氏族谱》、《葛氏家谱》、《葛氏宗谱》、《葛氏家乘》以及走访各地葛氏后裔之老人和热心葛氏繁衍者整理所编。 故里之争 关于葛天氏故里争议长葛说,根据《长葛县志》清朝康熙36年版何鼎任知县(县长)何鼎说:“葛天氏的故址在长葛”从那以后长葛县的每个年代至今多版都延用此说法。所有专家学者可以查看康熙36年之前《长葛县志》和国家所有历史和地方志记载没有说葛天氏故里在长葛的论断和记载。 许昌长葛说 河南长葛市是葛天氏故里,国家民政部命名的“千年古县”。史记记载,长葛为“葛天氏之墟”。1978年发现、发掘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长葛“石固遗址”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发现有斐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直接叠压,其中斐李岗文化遗存丰富,属于典型的斐李岗文化遗址。年代距今约七八千年以前,早于炎黄时代而晚于伏羲之世,大体上与葛天氏时代相当。发掘出斐李岗文化房基3座,灰坑189个,墓葬69座。出土文物440件,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出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单孔骨笛,直接明证了长葛为“葛天氏之墟”、“葛天氏故址”。2014年,在长葛市坡胡镇海子李村发现了一通断碑,该断碑没有碑帽,长约130cm,宽60cm,此碑名为《重记葛天老祖圣殿》,碑文如下:自夏商周设老祖祠以祀先祖,宣葛天老祖德裔。昔葛,川地,邑氏族于川东,望平纪纲。民三伏于川,久居川泉,川绕重葛,水虫尽跃。怀德于八阙,舞平唱足。葛麻为羞,腾依敝掩,养息纪民。黄帝传尧舜至禹,设老祖地,以戴民敬念。逢葛开,以礼祀,诸侯王皆从。自文帝三月初六大祀,其十里,文武徒行,以示诚德,曰长葛邑民皆老祖之裔。大宋开宝元年(公元986年)花春记。此宋碑的发现,再次证明了葛天氏故里在长葛。 传说中的长葛葛天氏陵远眺 商丘宁陵说 2006年5月底,由国内著名历史学家组成的“葛天文化专家考察组”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洁的带领下,到宁陵考察葛天文化。他们实地考察了石桥乡葛伯屯村即葛国都城遗址,认真研读了相关碑文,看出土文物,了解民间传说,并通过研讨、论证,认为古葛地、葛天氏和葛国故地在宁陵,宁陵也是“葛、葛伯、诸葛”三姓氏的发祥地。宁陵县石桥乡葛伯屯村村西有一个土堆,一个葛姓村民说这个地方就是葛国都城遗址。 宁陵县葛天氏陵 葛在宁陵有权威依据:一、《史记集解》:“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二、《汉书·地理志》:“宁陵葛曰‘康善’。”三、《后汉书·郡国志》:“宁陵故属陈留,有葛乡故葛伯国。”四、《水经注》:“汴水又东经宁陵之沙阳亭北,故沙随国矣;汴水又东经葛城北,故葛伯国也。”五、《四书五经集注》宋元人注:“葛,梁国宁陵县东北。”六、《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宁陵,古葛国。”“葛,古国名,赢姓,故城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北十五里。”七、《一统志》:“葛在宁陵县北一十五里古葛伯国。”八、《河南通志》:“宁陵,夏葛伯国。”九、《归德府志·古封建表》:“葛,伯爵,夏所封邑。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十、《宁陵县志·古迹》:“葛城,在县北十五里,古葛伯国。”十一、《中国历代战争史》:“葛,今河南宁陵县。”十二、《河南是华夏姓氏的主要发祥地》:“夏朝除建都嵩山一带外,它的很多属国也在河南。如许(今许昌)、斟灌(今濮阳)、葛(今宁陵)……”十三、《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史记正义》、《河南通志》均云:“梁州谷熟县为南亳,即汤都也。”《通典》、《括地志》和《河南通志》均有“三亳”之说:“书所称三亳者,蒙县之亳曰‘北亳’,汤所兴;谷熟之亳曰‘南亳’,汤所都;偃师之亳曰‘西亳’,汤所迁也。”《归德府志》和《商丘县志》说:“在谷熟镇南五里,即古亳故墟。”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亳》一文对葛、亳之地考辨最详:夏商“北亳”即春秋亳(薄)、两汉薄县和今曹县,“皇甫谧、司马彪、杜预、郦道元均以宁陵县之葛乡为葛伯国。谧且谓‘偃师去宁陵八百余里,不能使民为之耕’以证汤之所都当为谷熟之南亳。”长葛学者张佐军在《长葛之名琐谈》一文中,驳斥清代长葛知县何鼎所谓“葛天氏故址也,后人思永泽,故名曰长葛”是“不考证历史的妄说”,长葛之“葛天氏故址”之说不攻自破。同样,其他地方也是既无史志书证,又无考古物证。 相关资料 原始社会的“理想之世”葛天氏部族 宁陵县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上古时期,宁陵叫“葛”,此地名源于一种植物名———葛。《本草纲目》和《河南省志·植物志》载:葛,别名野葛、葛藤和葛条,其拉丁学名为Puerarialobata(willd)Ohwi。豆科落叶缠绕植物,三出复叶,总状花序,花冠蝶形,花色紫红,荚果线形。葛对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远古人有块根可食用裹腹、块根花序可入药、茎皮纤维可以纺织用来遮羞御寒、种子可以食用等功用。故古人甚感神奇,对葛顶礼膜拜以为图腾,当地人更是以葛为荣,特以“葛”为地名。此为古葛地名之来历。 葛天氏部族就在葛这块热土上休养生息,创造了较高的早期文明。中华民族在距今一百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尚无农业,人们只是靠采集野果、植物块根及渔猎为生。至葛天氏时方进入原始农业阶段,其标志是人们已能制作较为精制的耕作石头工具,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了原始畜牧业。新石器时代初期,葛天氏部族在葛地休养生息。对“葛天氏”,汉朝高诱《吕氏春秋·训解》说“三皇时君号也”,《中国人名大辞典》解释为“上古帝王”,《辞源》注释“传说中远古帝号,在伏羲之前”。不管是“君号、帝王、帝号”,葛天氏为古葛地葛天氏部族首领当无疑义。《帝王世纪》谓“有巢氏之后有葛天氏等,皆袭伏羲之号”,其时代应在伏羲之后。从《葛天氏之乐》第四阕“奋五谷”推断,当时已进入原始农业阶段。综合分析,葛天氏是三皇时的一方君主,年代约在伏羲氏和神农氏之间,属新石器时代之初,距今约一万年前。 当年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教人渔牧,神农氏授民耕作,葛天氏教民自治,各有分工。葛天氏发现、总结葛的养生保健作用,提高了族人的健康水平;葛天氏传授、推广用葛纺织生活、生产用品的技能,如搓绳、编篮筐、织葛布等。纹理粗的葛布叫“纟谷”,纹理细的葛布称“纟希”。又用葛布缝制葛衣、葛衫、葛巾等,使族人告别蛮荒,步入文明。《说文解字》曰:“葛,纟希纟谷。”《本草纲目》有“葛有野生,有家种,其蔓延长,取治可作纟希纟谷”。《诗经》中有“絺兮绤兮,凄其以风”的诗句。《论语·乡党》有“当暑,袗纟希纟谷”的圣语。为使天、地、人和谐相处,葛天氏草创了道德规范———礼。 葛天氏开创了原始的和谐社会,其所在时代的葛天氏部族是古代人向往并称道的“理想之世”。《陶渊明集·五柳先生传》说及理想世风时云:“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也曾自谓“葛天氏之民”;元朝的沈禧《竹窗词·阮郎归山寺樵歌》有“忘世虑,断尘缘,逍遥傲葛天”的词句;《史记·司马相如传》记有“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岭为之震动,川洛为之荡波”。可见葛天氏时人性纯真,世风淳厚,在葛天氏治理下的和谐部落,被古人称为“理想中的自然、淳朴之世”,当为原始共产社会。正是在此和谐生存状况下,葛天氏才创制了《葛天氏之乐》。 现状 2007年4月,在中国宁陵葛天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书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书法家协会、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洛阳社会科学联合社、山东理工大学、商丘师范学院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52名考古、历史、文学等权威专家学者,通过研讨后得出结论: 葛天氏是华夏音乐、舞蹈的始祖,宁陵是音乐歌舞之乡,葛天氏时期是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和谐社会形式。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宁陵县上古时为葛地,葛天部落在此地生息;宁陵为葛、权、葛伯、诸葛四姓发源地。这些专家学者在实地考察了葛天氏陵、葛城遗址等史迹遗存后呼吁:要加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历史 远古的狂欢:中国第一部歌舞《葛天氏之乐》 葛天氏部落是个能歌善舞的部落。古时,最初的舞蹈、唱歌均是在劳动过程中逐渐萌发、形成的,其舞蹈动作和歌唱内容也常常是劳动过程的简单再现。为庆祝捕猎胜利、谷物丰收,人们手舞足蹈,就是最原始的舞蹈;人们劳动中所哼的号子,就是最原始的歌;唱歌和舞蹈的结合,就是最早的歌舞。《葛天氏之乐》是操牛尾的三人共同完成,内容有八个部分,无论从其规模还是从其复杂程度来看,都已相当完整。故《葛天氏之乐》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歌舞,而且是中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歌舞,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源头之一。 对《葛天氏之乐》,诸多典籍均有记载,以《吕氏春秋》记述最详。《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秦始皇焚书前,当时可据古籍很多;再者,吕不韦曾悬书城门,“改一字,赏百金”,时人普遍接受,故此书可信可传。《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这种“三人操牛尾歌八阕”,成鸟羽而舞的形象,是最古老的音乐文化艺术,也是世界上最为原始的歌舞艺术。这是在尊祖先、敬天地的同时,表达对农耕、畜牧等农业活动的重视与祈愿心理,反映的仅仅是葛天氏部族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缩影。 《葛天氏之乐》八部分歌舞中有第四阕“奋五谷”、第八阕“总禽兽之极”两部分与农业有关,从其阕名上可知:当时不但属于原始农业阶段,而且葛天氏部族在中国进入原始农业的时间相对较早,其农牧经验相对较高,为中国原始农业的创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劳。该乐所载歌舞证实,葛天氏部族为生计不仅辛苦耕作,树艺五谷(“奋五谷”),而且还尊崇大地、辨识土性(“依地德”)和祈敬上天、观察日月运行、天气变化的规律(“敬天常”),已能自觉地对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进行不断的探索。 《葛天氏之乐》还是中国最早的保健操舞和仿生气功。原始人的保健和气功活动产生于人类早期的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日趋成熟。《黄帝内经·素论·移精变气论》云:“远古民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文中的“动作”,指劳动或模仿劳动的肢体运动;所谓“阴居”,则是指宁静的休息。原始人正是通过歌舞或静养的方式来抵御寒暑,达到保健功效的。甲骨文“舞”字的形状是一个人持牛尾手舞足蹈的样子。《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中在记述“陶唐氏歌舞”时云:“陶唐氏之时,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路史·前纪》在记述“阴康氏之舞”时云:“阴康氏之时,水溃不疏,江不行其原,阴凝而,人既郁于内,腠理滞著而多肿袿,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陶唐氏和阴康氏的时代均晚于葛天氏,那时的先哲们仍仿照葛天氏,引导人们以舞的方式治疗因风湿而引起的各种病症,祛病保健。当然《葛天氏之乐》既舞且歌,不仅有“玄鸟”、“总禽兽之极”仿生气功等内容,而且还有其他诸如祈敬天地(“敬天常”、“依地德”)、歌颂君主(“建帝功”)和祷祝富足(“遂草木”、“奋五谷”)等内容,较“陶唐氏之舞”、“阴康氏之舞”内容上更丰富,形式上更完备。且歌且舞的《葛天氏之乐》是原始人的集体保健操舞,其功能是多方面的。一是可以为大型庆典活动助兴,二是可以自娱自乐,三是可以陶冶性情,四是可保肝养气,五是可以祛病健身,六是可以传播文化,七是可以歌颂正义与鞭挞丑恶,八是可以鼓舞人们的斗志。

葛姓是当今常见姓氏,读音作gě,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4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26位,人口近140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1%。葛姓在全国分布甚广,以江苏、安徽、河南、河北最为集中。

葛姓的由来

源流一

葛氏源于葛天氏,出自远古部落葛天氏族,属于以部落名为氏。据史籍《风俗通》记载,远古时期,有个部落居葛地,以居邑名称为部族姓氏,称葛天氏。按史书记载,葛天氏起源非常古老,而且还在人文始祖伏羲氏之前。据传,葛天氏的后裔子孙在后来省文简化为单姓,称葛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最古老的葛氏之始。

葛天氏下传四十二世至伯益之时,当时属于嬴姓之国。伯益帮大禹治水有功,禹想让位给伯益,伯益隐退,禹子启继位,封伯益长子大廉为诸侯伯爵国葛国国君,称葛伯并准其在古葛地(今河南省宁陵县周边)建葛国。据典籍《孟子滕文公》中的记载:汤居毫,与葛伯为邻。司马迁《史记》记载:『商汤始居亳,与葛伯为邻,商征诸侯,葛伯不祀,商汤罚之』。商汤灭葛国和其他诸侯国并建立商朝后,商汤封葛伯后裔为商朝附庸国葛伯国。葛国被灭后,葛伯的后世子孙多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葛氏。

周武王灭殷商后,在西周初期,又寻回葛伯后裔,封赐有葛国,为子爵,这是葛伯国第二次被灭。周桓王姬林二年(公元前718年),葛国被郑庄公姬寤生所吞灭,其后在其故国之地还爆发了宋、郑两国之间的著名长葛之战;十年后的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郑国为了争霸中原,又在其地爆发了针对周王朝的著名繻葛之战;葛国故地成了楚国、鲁国等诸侯们争霸春秋的的古战场,于公元前557年葛伯国被场地灭亡。

葛国再次灭亡后,其王族子孙和国民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葛氏,世代相传至今,一支系留居古葛地,后世称梁国郡,外迁四大支系:顿丘郡、琅琊郡、颖川郡、扶风郡。原居于琅琊郡诸县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氏,遂称后迁来的葛氏为诸葛氏,后有省文再称葛氏者。

葛氏正确读音作gi(ㄍㄞˋ),今读作gě(ㄍㄜˇ)亦可。

源流二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贺葛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北魏时期,有戎狄民族的分支贺葛氏部落,后为鲜卑拓拔部吞并。据史籍《魏书官氏志》的记载,贺葛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洛阳,在汉化改革过程中改为汉姓葛氏,是为河南葛氏的一支。

源流三

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回族、苗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葛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葛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清时期成吉思汗后裔脱欢,属于避难汉化改姓为氏。从元朝顺帝孛尔只斤氏妥欢帖睦尔至正二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到今天已有六百四十年了,其缔造者成吉思汗本名为孛尔只斤氏铁木真。如今居住在江苏泰州、兴化两地的葛氏居民一直认定是蒙古族后裔,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并以一本清朝咸丰年间所修《葛氏宗谱》为证。据该部《葛氏宗谱》记载,元朝末期元顺帝执政时期民不聊生,全国范围内爆发了红巾军起义。当时成吉思汗的后代镇南王孛尔只斤氏脱欢之子淮王孛尔只斤帖木尔不花正在元大都(今北京)朝中任监国,侄儿义王孛尔只斤和尚辅佐其执政。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明太祖开始大举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所率明军的强力攻击下,于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农历8月攻陷元大都,元朝政府自此灭亡,元顺帝逃往应昌(今内蒙古克什腾旗西北一带)。如今,江苏如皋一带冒氏已被当地民政部门确认为成吉思汗后代。同时,《如皋冒氏宗谱》和《兴化葛氏宗谱》中关于孛尔只斤氏帖木尔不花等的事迹与历史记载相互吻合,证明在泰州、兴化的葛氏族人确为成吉思汗后代。

源流五

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女真各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格佳喇氏,亦称葛加尔氏,满语为Gegiyala Hala,世居长白山。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葛氏、盖氏等。

⑵满族格济勒氏,亦称葛济勒氏,满语为Gejile Hala,汉义捕鸟笼的木框,世居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伊兰包托克索(今黑龙江齐齐哈尔三家子)、绥分(今吉林绥分河上游地区)、通吉(今吉林敦化)、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葛氏、鄂氏等。

⑶满族果尔吉氏,亦称郭尔吉氏,满语为Gorgi Hala,汉义铲子,世居郭洛罗河(今黑龙江乌苏里江诺罗河支流)、吉林乌拉(今吉林永吉)、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葛氏、郭氏、高氏等。

⑷满族墨勒哲哷氏,亦称莫尔哲勒氏,满语为Moljere Hala,汉义用刀复仇,世居松花江、黑龙江、巴林(伯力,今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白石(今牡丹江镜泊湖)、阿穆达(今黑龙江哈尔滨山彦倭和)等地。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葛氏、孟氏、曹氏、莫氏等。

源流六

源于鄂温克族,出自明朝时期鄂温克族喀尔佳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鄂温克族喀尔佳氏,亦称卡尔他昆氏、卡尔他考廖夫,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arja Hala。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满族喀尔佳氏多冠汉姓为葛氏。

葛姓的迁徙传播

先秦时期,葛姓一直生活在华北地区,东迁山东,南入河南。秦汉时期,葛姓已经南下江苏、江西、安徽。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板荡,战火连天,使得原居于河南之葛氏有迁江南者,而居句容之葛氏族人却一直长盛不衰,并有东晋葛洪为炼丹,携子侄至广州。此际至隋唐,由于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今山东、山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均有葛氏族人。

唐、宋时期,葛姓继续南下,东部的浙江、西部的四川都有了葛姓的分布。

宋朝时期,葛姓近18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3%,排在第七十九位。葛姓主要分布于河北、江苏,这两省的葛姓大约占葛姓总人口的55%,河北是葛姓的第一大省,约占葛姓人口的28%。其次分布在湖南、陕西、浙江、江西、河南、福建、四川等地。全国形成了以北方河北、东南江浙为中心的两大块葛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葛姓15万多,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排在第一百零三位。当时浙江、江苏为葛姓比较集中的地区,大约占葛姓总人口的48%。其次分布于甘肃、安徽、山东等地。浙江为葛姓第一大省,大约占葛姓总人口的27%。这一时期,葛姓人口的移动方向是东南和西北,最终形成了以东南江浙和西北甘肃为中心的葛姓聚集地。

当代葛姓的人口近140万,为中国第一百二十六位姓氏,大约占中国人口的011%。自宋朝至今近1000年来葛姓人口增加率呈下降的态势。截至2007年,葛姓的第一大省为江苏,大约占全国葛姓人口的18%,江苏、安徽、河南、河北是葛姓的主要分布区,四省葛姓大约占全国葛姓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浙江、山东、黑龙江、辽宁、吉林、山西、内蒙古,七省区又占葛姓人口31%。全国基本上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沿海岸线向北,直入东北的葛姓分布区。

葛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苏沪皖鲁、浙江北部、河南东部、山西东南端、河北大部、京津、辽吉西部、黑龙江大部、内蒙古东部,葛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为01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12%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95%,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2%的葛姓人群。在河北南部、鄂豫晋大部、陕宁、甘肃西部和东部、新疆西北、内蒙古中部、重庆北端、湖南东北、赣闽大部、贵州西段、四川南部、云南大部、辽宁东部、吉林中部,葛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为009%~o18%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9%,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65%的葛姓人群。

来源:葛氏源于葛天氏,出自远古部落葛天氏族,属于以部落名为氏。据史籍《风俗通》记载,远古时期,有个部落居葛地,以居邑名称为部族姓氏,称葛天氏。按史书记载,葛天氏起源非常古老,而且还在人文始祖伏羲氏之前。据传,葛天氏的后裔子孙在后来省文简化为单姓,称葛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最古老的葛氏之始。

历史:

先秦时期,葛姓一直生活在华北地区,东迁山东,南入河南。秦汉时期,葛姓已经南下江苏、江西、安徽。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板荡,战火连天,使得原居于河南之葛氏有迁江南者,而居句容之葛氏族人却一直长盛不衰,并有东晋葛洪为炼丹,携子侄至广州。此际至隋唐,由于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今山东、山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均有葛氏族人。

唐、宋时期,葛姓继续南下,东部的浙江、西部的四川都有了葛姓的分布。

扩展资料

葛姓的郡望堂号:

1、顿丘郡:汉置顿丘县,在今河南清丰西南。晋以此为顿丘郡治所(今河南省清丰西南)。北齐废顿丘郡。唐五代曾以顿丘为澶州治所。

2、梁国:即梁郡,汉建梁国,治所在淮阳(今河南省商丘南),南朝宋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省砀山)。隋曾以宋州为梁郡,唐为睢阳郡。

3、句容县: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置县。即今江苏省句容县。初隶鄣郡,元封元年(公元前109年)改隶丹阳郡。

4、颍川郡:秦灭韩,以所得韩地置颍川郡,在今河南中部,治阳翟(今河南省禹州)。东魏迁治颍阴(后为长社,即今许昌)。隋唐为许州颍川郡。

-葛姓

谁知到葛姓家谱的由来

葛姓  一、姓氏源流  葛(Gě)姓源出有四:  1、出自嬴姓,是黄帝后裔,以封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和《孟子·滕文公》所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