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溧阳历史上最有名的人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3浏览:1收藏

江苏溧阳历史上最有名的人是谁,第1张

李白曾数度来此,并留有乐府《猛虎行》,孟郊曾做溧阳尉,并且在此写下了名诗《游子吟》。 近代出了很多科学家和文学家,如经济学家狄超白,院士蔡邦华、彭少逸、翟中和、沈学础、吴云东、程顺和、史轶蘩,青年才俊董衍,凌飞翔,王渝迪等。 历代名人:状元马世俊,宰相史贻直, 马一龙 ,任兰枝 等。 当代诗人名家、编辑家叶千华,作家蔡葵,历史学家缪钺,经济史家史全生,物理学家沈致远,戏曲史家蒋星煜,美术教育家、版画家陈晓南,航天专家朱森元,光学专家庄松林等。

根据2005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主持完成、袁义达钟蔚伦主编的《当代百家姓》里所发布的百家姓最新顺序,史姓排名85位。百家姓排名63位! 史佚的远古祖先是高辛帝元妃姜嫄生后稷为周始祖,历至文王,文王生皇子伯邑考、伯邑考生佚。西周初年佚任太史令一职,辅佐武王克商,与周、召、太公共辅成王。一生为人严正, 《桐叶封臣》里“天子无戏言”的千古名言就出自他口。后人把他作为史官的楷模,并将他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史佚子孙以官职“太史令”的史字为氏,称史氏。

史佚-西周太史令佚(辛甲三子)。因官而得姓。

史鱼-春秋时卫国史官。

史大奈

史恭-汉宣帝舅公,凉洲刺史,抚养、辅佐宣帝有功,赠杜陵侯。史崇高祖。

史崇-史姓家谱始祖。东汉溧阳侯。

史万岁-杜陵人(今陕西西安)。隋朝名将。长于骑射,好读兵书。

史大奈-突厥王族,阿史那氏。唐朝开国功臣。

史务兹-唐朝武后之宰相。溧阳侯21世孙。

史思明 ,[1] 宁夷州(今 辽宁)突厥人, 安史之乱的主要发动者之一 。居营州柳城,初名崒干, 其貌不扬,懂六蕃语。姿癯露,鸢肩伛背,廒目侧鼻,寡须发,躁健谲狡史 。突厥族,宁夷州人,唐玄宗李隆基赐名思明。著名唐朝叛将,“安史之乱”祸首之一。

史朝义:(公元?~762年待考),突厥族,史思明的长子;楼烦人(今山西)。著名唐朝“安史之乱”叛将。

史浩-南宋朝宰相。为岳飞平反昭雪。溧阳侯35世孙。

史浩

史弥远-南宋朝宰相。史浩四子。溧阳侯36世孙。

史嵩之-南宋朝将军宰相。史浩侄子。溧阳侯37世孙。

史嵩之

史天泽-元朝忽必烈的丞相。镇阳王。

史天泽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统帅。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祥符人(今河南开封),祖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其师为左光斗。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谥之忠靖。清高宗追谥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史夔-清朝瞻事府大堂,康熙老师。康熙字典修纂官。溧阳侯51世孙。

史贻直-清朝文源阁大学士,宰相,军机大臣。溧阳侯52世孙。

史籀:(生卒年待考),周朝初期著名史官史佚后裔。著名周宣王时太史、书法家。

史墨:(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晋国大夫。

史晨:(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鲁国宰相。

史丹:(生卒年待考),字君仲;鲁国人,徙杜陵。著名汉朝大臣。

史游:(生卒年待考),西汉人。著名西汉书法家。

史道硕:西晋画家,他有四个弟子,皆以善画得名。

史弘肇:(生卒年待考),字化元;郑州荣泽人(今河南郑州)。著名五代后汉名将,以武功显名。

史伦:(生卒年待考),燕京永清人(今河北永清)。著名宋朝教育家。

史达祖:(生卒年待考),字邦卿,号梅溪;汴京人(今河南开封),居杭州。著名南宋词人。

史际:(生卒年待考),江苏溧阳人。著名明教育家。

史孟麟:(生卒年待考),江苏宜兴人。著名明朝理学家。

史震林:(生卒年待考),字岵冈;江苏金坛人。著名清朝文学家。著有《西青散记》、《华阳散稿》等。

史荣椿:(生卒年待考),字荫堂;直隶大兴人(今北京大兴区)。著名清朝抗英将领。

史良-前中国民主同盟主席。

史玉孝-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史可-**演员。

史玉柱-企业家

史泰祖-香港著名皮肤科医生

史量才-民国爱国报业家

史东山-**导演

史久镛-海牙国际法庭庭长

史群-当代水产学家

史克信:(公元1928~),黑龙江克山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史泽波:(公元1899~1986年),字恩澍;河北献县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十九军军长。

史宏烈:(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华北“剿总”军法执行部主任。

史文桂:1947年任澎湖列岛要塞司令,1948年9月授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炮兵司令。1954年退役。

史锐: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联合后勤司令部副总司令。

史玉波:(1954年10月~),河北枣强人,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副主席、党组成员。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史兰芽:浙江省杭州市人,影视演员。因为出演电视剧《围城》而成名。

史冬鹏:中国男子110米栏项目的运动员。

史文清:江西省政府副省长。

史文中:现任香港理工大学教授、中国矿业大学讲座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地球资讯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史和平:江苏省政府副省长。

方氏聚居于江苏溧阳天目湖桂林、安徽歙县一带,南宋至民国,人才辈出,族人遍布苏南(溧阳、宜兴)、浙江、安徽等地;周边历史较长的宜兴方氏、金坛方氏、句容方氏均出自溧阳,溧阳方氏又出自桐庐,桐庐之前则是淳安一带。民国二年(1913年)方光奎(肖斐)、光策(振徇)、时叙(颂虞)等人考证来历图附于12修谱,因故值此14修谱之际,寻找方肖斐女儿后人;方振徇孙子方为祖(居杭州)、曾孙方毅;振徇长婿萧开诚(安徽水利电力厅副厅长萧开瀛兄弟)后人;次女方宝璇、女婿狄勤源(字如川,浙江余姚大岚小学退休教师)后人;方颂虞长女方双修(居汉口)、长婿徐培泽,长孙徐公望、孙媳邓嘉怡、曾孙徐骏,次孙徐公尚、孙媳方志、曾孙女徐谦;颂虞次女方迈随舅父徐志衡、表兄弟徐洪庆、徐仁庆、徐贤庆居宜兴高塍集镇;颂虞幼女方新(南京东南大学副教授)后人;本房宜城方耀奎、方鸿庚、方东升、方彭来、方南升、方彭绪后人共商族务。另有岳阳县高垅石墨港竹山坡一带,清朝中叶人才辈出,出了不少官场人物。

搜一下就有现成的文章。

------------------------

《杨氏庐陵谱与鸿山谱千年之“争”》 作者杨忆鸿

《盐城杨氏宗谱》二O一O年新版四本谱中,可以发现新增了江西吉水庐陵谱系,而删除了民国版谱中原有的新昌院谱系,这套由全国杨氏编委会主编的新谱为何做这样的改动,改动正确吗。一言难尽,这与千年来历史上的族谱争议有关。

盐城杨氏的源头是无锡鸿山杨氏,鸿山始祖杨邦乂是著名的南宋抗金民族英雄,被俘不屈为金人所害于南京雨花台,被誉为“庐陵四忠”之一,他的家乡就是江西庐陵吉水的杨家庄。杨邦乂的生父是新昌谱的杨庆,为宋史所记载的著名孝子,割肉自残医治双亲而早卒,曾祖杨申知吉阳军才迁来吉水,所以他家并不是庐陵吉水本派。因生父早逝,杨邦乂为遗腹子,养父杨同进士出身,为庐陵吉水本派,始祖是著名的江南杨氏之祖杨辂。杨邦乂与曾氏生五子杨振文、郁文、昭文、蔚文、月卿,上了吉水庐陵谱,接在杨同之后,杨邦乂的侄孙、诗人杨万里撰写的行状里有详细记载。

杨邦乂与另一房刘氏,生三子杨璿、杨瑾、杨再兴,为无锡鸿山杨氏之先祖。杨璿居住钱塘,每年去南京祭父扫墓,在无锡鸿山建居,作为中途休息之所,鸿山宗谱所载杨璿墓志铭详细记录了这段家史。之后鸿山谱尊杨邦乂为始祖,接在其生父新昌谱杨庆之后。近千年来,杨邦乂既在庐陵谱又在鸿山谱,二族虽同属陕西弘农杨氏、汉太尉杨震之后,但两谱彼此只字未提对方,留下了千年争议和困惑。在这场争议中,庐陵谱以较大的影响力和杨万里行状为证占据优势,鸿山谱虽有黄黼所撰杨璿墓志为凭,但因家谱记述不详和种种误解而处下风。鸿山在清代续谱时,添加“杨理早卒、幼子失名”将杨璿等三人也凑成了五人,这一主观性的做法产生了很大的误解:杨邦乂两房都是“五子”因此被误认为只是同一房、字和号多个而已,所以《盐城杨氏宗谱》的全国杨氏编委会与杨氏专家《弘农杨氏族史》作者杨维森及《杨氏命脉回溯》作者杨年建等,都把杨振文与杨璿当成同一人,硬是把二人不同的资料勉强拼合起来,实际上这两位异母兄弟的生卒葬娶完全不同。此外,一些资料说鸿山为杨振文后裔的另因是,杨振文真正的后裔分支未浮出水面。

另一误解是客观性的。杨再兴跟从岳飞奋勇抗金而战殁,宋史有记载。一是史上有瑶人杨再兴同名相混,二是演义小说神话般的渲染脱离了史实,杨再兴被写成了杨家将后代,千军难挡、气吞山河、敌闻胆寒,这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英雄气概令供奉在吉水同一祠堂里的杨邦乂、杨再兴父子关系再也不敢被“相认”。所以,鸿山谱中杨再兴是杨邦乂之子的记载加深了对鸿山谱的疑问。盐城新谱中,用庐陵吉水系取代新昌谱系、并把杨振文等同杨璿的做法,正是这些千年误解的结果。

鸿山家族的廿七世后人、祖籍江阴的化工博士杨斌峰自二O一二年底开始,努力为求鸿山家世之真相,查阅了大型图书馆所收藏的有关杨氏古谱、县志、四库全书中杨万里诚斋集、其师王庭珪的卢溪文集等大量古籍资料,及当代的杨氏书籍。《杨氏命脉回溯》一书中,作者杨年建先生首先破解了杨邦乂身世之谜,得出了“杨邦乂生父杨庆、养父杨同”的考证结论,杨斌峰从史料中亦证实了杨邦乂为新昌谱始祖杨于陵之后。宋末元初的“儒林四杰”之一虞集与杨邦乂五世孙庐陵人杨拱辰为好友,他在《道园学古录》的“跋宋高宗亲札赐岳飞”一文中写道“(岳)飞之裨将杨再兴,则邦乂之子也”,证实杨璿墓志中杨再兴的记载应是正确的。杨振文非杨璿,其子杨相分支及杨邦乂另三子的分支也被一一找到,吉水房杨振文等五人与鸿山房杨璿三人实为同父异母、一家二房,杨斌峰突破性的考证结论破解了鸿山家族的又一道千年之谜。

附注:

杨同 嗣子

杨庆 三子 杨邦乂 1085—1129年,字晞稷,宋政和乙未(1115年)进士,任蕲州教授改庐州升溧阳令。建炎三年(1129年),举文武全才授建康通判,八月金人陷建康,不屈遇害赐葬雨花台,赠朝奉大夫,晋赠徽猷阁待制,谥忠襄,敕建祠庙,赐号:褒忠。无锡鸿山谱尊为第一世祖。

配傅氏,女一:适陈思范,居江西新淦县;

继曾氏,为庐陵谱吉水房,子五:振文,郁文,昭文,蔚文,月卿;

娶刘氏,为新昌谱鸿山房,子三:璿,瑾,再兴。

二O一三年六月二十日下午

在溧阳,讲到春秋时期伍子胥与史贞女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儒皆知。故事缘起于伍子胥因父兄无端被楚平王杀害、他自己侥幸逃脱毒手、为求复仇而逃亡吴国、在逃亡的路上遇见史贞女,从而引出一段凄美的历史故事。

伍子胥乞食史贞女的故事,在先秦时期的典籍里并没有记载。直到汉代才有记闻,当时并无“史贞女”一称,文献中只是一个无名女子。这则故事最早见于据传由东汉袁康、吴平所辑录的地方志书《越绝书》。《越绝书·荆平王内传》中提到:“子胥遂行。至溧阳界中,见一女子击絮于濑水之中,子胥曰:岂可得讬食乎?女子曰:‘诺。’即发箪饭,清其壶浆而食之。子胥食已而去,谓女子曰:‘掩尔壶浆,毋令之露。’女子曰:‘诺。’子胥行五步,还顾女子,自纵于濑水之中而死。”

这段描述较为简略,大致讲了伍子胥在溧阳濑水边上乞食过,一位女子给了饭食,子胥临走时关照了句“遮掩好你的茶饭碗筷吧,不要让它暴露出我来过的痕迹”,女子答应了一声,便投河自尽了。

其实在这之前,书里还有一则伍子胥江上遇渔夫的故事,那段故事相对说得详细些。文中记述伍子胥得到渔夫帮助得以渡江,欲将价值百金的宝剑相赠,渔夫一口拒绝说:“楚王到处悬赏千金通缉你,我连这千金的赏钱都没有兴趣要,还会贪图你这把价值百金的宝剑吗(吾闻荆平王有令曰:‘得伍子胥者,购之千金。’今吾不欲得荆平王之千金,何以百金之剑为)?”渔夫不仅送他到渡口,还给了伍子胥饭食,并且说“吃了赶紧走,不要让追兵追到你(亟食而去,毋令追者及子也)”。伍子胥走时还是那句话“掩尔壶浆,无令之露”。渔者答应了一声,便将渔船掀翻,用匕首自刎死于江水之中(即覆船,挟匕首自刎而死江水之中)文章中对此加了句解释“明无泄也”,即以死表明不会泄密。由此可见之后在溧阳遇到的那位女子,之所以也选择投水自尽,也是出于“明无泄也”,用自己的生命担保自己信守承诺。此举堪称壮哉!故晚清梁启超在为唤醒国人尚武重义思想而著的《中国之武士道》一书中赞道:“一日,与人共事,而一死可以保秘密,助其事之成立者,必趣死无吝无畏,如田光、江上渔父、溧阳女子之徒是也。”

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提出过“历史层累学说”这一著名的史家观点:古人对于历史越往前追溯,往往越会增添些符合时代潮流的新东西。关于史贞女的故事,在东汉《吴越春秋》一书中发生了巨大的改动,而且一直影响到后世对于此事的记述。

在稍后于《越绝书》由东汉赵晔所撰的《吴越春秋》一书中,整本故事虽然内容充实了许多,但表达的思想却变了味。《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第三》原文载:“(伍子胥)疾于中道,乞食溧阳。适会女子击绵于濑水之上,筥中有饭。子胥遇之,谓曰:‘夫人可得一餐乎?’女子曰:‘妾独与母居,三十未嫁,饭不可得。子胥曰:夫人赈穷途少饭,亦何嫌哉?’女子知非人,遂许之,发其箪筥,饭其盎浆,长跪而与之。子胥再餐而止。女子曰:‘君有远逝之行,何不饱而餐之?’子胥已餐而去,又谓女子曰‘掩夫人之壶浆,无令其露。’女子叹曰:‘嗟乎!妾独与母居三十年,自守贞明,不愿从适,何宜馈饭而与丈夫?越亏礼仪,妾不忍也。子行矣。’子胥行,反顾,女子已自投于濑水矣。於乎!贞明执操,其丈夫女哉!”

这部书中的濑水女子被描述成一位为照顾母亲,三十岁仍未婚嫁的大龄孝女形象(“妾独与母居,三十未嫁”)。若当事人真的三十岁还没有嫁人,在今天看来似乎没什么不正常。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已经触犯法律了,因为那时诸侯间为了争夺霸权,采取了加快人口增殖、增加劳动力和兵源的早婚政策,如《国语·越语上》中有越国“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载齐桓公时期齐地百姓“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哪怕到汉代,女子大龄不嫁也是要处以重罚的。《汉书·惠帝纪》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即到时不嫁要罚五倍人口税。由此可见所谓三十未嫁只是为突出夸张一下女子侍奉母亲的孝顺,实际在当时是不可能的事。

除去这个细节,书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重新修改了女子投河自尽的原因。女子是因为把饭给陌生男人吃了,认为逾越了男女之间的礼仪,有损她守了三十年的贞洁,使她于心不安,而投河自尽。作者称赞女子这种行为“贞明执操”,堪称女中大文夫。后世所谓史贞女,其贞女之赞词便来源于此。再过千年之后,唐代李白作《溧阳濑水贞女碑铭》,将这位溧阳女子补充了姓氏,“溧阳黄山里史氏之女也”,故后人将其称之为史贞女。至于唐人是如何考证出这个地名和姓氏的,我们也就不知道了。

《吴越春秋》一书的记载更为详尽(包括后来伍子胥伐楚之后投金濑水等等),但从史料学的角度来说,其价值远逊于《越绝书》。学界普遍认为《吴越春秋》是在《越绝书》的基础上再加工的作品,并且指出其中增添了不少后人附会的东西,使得这本书“犹近小说家言,然自是汉晋稗官杂记之作”(《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六》)。故该书又被称为“后代演义小说的滥觞”。

所以,在《吴越春秋》书中,我们看到的濑水女子是个完全被封建礼教束缚的死板教条形象,一个可悲的礼教制度下的殉葬品,而与《越绝书》中那位濑水女子所怀有的信义长存慷慨赴死的古风相去甚远。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与东汉时期儒学盛行,汉儒们的大力说教有关,学者赵晔在《吴越春秋》书中按自己的观点重新架构了一个符合其伦理道德的人物。至于后世冯梦龙、蔡元放《东周列国志》中所记述的伍子胥的故事,亦基本上是在《吴越春秋》版本上再扩展加工的。

马未都先生有句话叫“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在文献中仅仅被人一笔带过的史贞女的故事,今人已很难讲得清。但是通过追溯以往的历史,我们知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确立了影响后世两千多年的道德价值观,其中的核心就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与义。当时的人为了心中的大义可以肝脑涂地,以死相报。比如晋国陈婴、公孙杵臼矢志不渝共保赵氏孤儿;吴国专诸之母投缳自尽以绝专诸犹豫之心;魏国侯嬴面北自刎以报信陵君,这样的事例在那个时代比比皆是。史贞女仅仅因为伍子胥临行前一句嘱咐而投水,也正是出于重信讲义,而这些人应该也是鲁迅先生所赞颂的“中国的脊梁”罢。

史贞女的故事,被溧阳百姓传了几千年,这应该源于她是有文献记载以来,最早在溧阳百姓心中植入了信与义种子的人吧。

隐湖居 ·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选址位于天目湖镇三胜村,建设用地35亩,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打造高端精品民宿。

江苏溧阳历史上最有名的人是谁

李白曾数度来此,并留有乐府《猛虎行》,孟郊曾做溧阳尉,并且在此写下了名诗《游子吟》。 近代出了很多科学家和文学家,如经济学家狄超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