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疆和蒙古的姓跟我们不一样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3浏览:3收藏

为什么新疆和蒙古的姓跟我们不一样,第1张

  蒙古族从母权社会过渡到父权部落之后,每个部落就是一个亲族。由于一个部落的人都有着血缘关系,所以那时每个部落除战争中掠夺来的奴隶外,所有家庭大都是一个姓氏。蒙古族的姓氏大体有三种:

  第一种,就是以本部落的名称为姓。《蒙古秘史》中记载着成吉思汗上十一世祖孛端察儿掳一女俘,问:"汝何氏之人"彼妇人日:"我札儿赤兀惕·阿当罕·兀良合真氏也。"兀良合是部落名称,阿当罕是自己的本名,札儿赤兀惕是氏族的名称。所以,这个女俘姓兀良合真(真,表示女性,若是男人就称兀良合歹),名字叫阿当罕,是札儿赤兀惕氏族人。姓名称呼的顺序是:姓氏、名称、族属。东蒙地区的喀喇沁旗札萨克、台吉的蒙古人均姓乌,就是兀良合(也称乌梁海)人者勒篾(成吉思汗时四杰之一)的七世孙和通始建喀喇沁部的缘故。这就是取本部名称词首为姓。《元史》第一卷第一页关于成吉思汗的记载中,也把姓氏直接记为:"铁木真,姓奇渥温氏。"奇渥温,也记作"乞彦",也是成吉思汗所属部落的名称。今鄂尔多斯的奇姓,均由此而来。拉施特《史集》记述塔塔儿部落时即说:"凡是出自此部落的人,如果是男子便唤做秃秃黑里歹,若是女人就唤做秃秃黑里真。"第二种,就是以本氏族的名称为姓。合撒儿(成吉思汗仲弟)之后裔所建的科尔沁、郭尔罗斯、杜尔伯特、札赉特诸部的札萨克、台吉均姓包氏,就是源于合撒儿出世的孛儿只斤(也记作博尔济吉特)氏族之故。这就是取氏族名称词首为姓;乐土默特(原居东部区卓索图盟)的宝氏,也出于此,因为包、宝谐音所致。

  第三种,就是以祖先的名字为姓。在古代,如元丞相、主修宋辽金三史的脱脱,本是蔑儿吉氏。其后人却以脱脱为姓,元代有脱脱尼,明代有脱脱卜花。现代人以祖先的名字为姓的,如,出生在科尔沁左翼中旗的民族英雄嘎达梅林,从他先祖莫勒特图以后,开始取"莫"字为姓,谐音记作孟,所以嘎达梅林汉名叫作孟青山。又如,郭尔罗斯前旗王爷驻京代办富格日特,远祖兀良合人,本姓乌和吴,但富格日特的后代已取"富"为姓了。东蒙地区蒙古族像这种转姓的情况实存不少。

  维吾尔族姓氏

  一,药罗葛氏又译作夜落纥氏《古今姓氏书辩证》

  入声十八药:"药葛罗氏,《唐书 回纥传》:回鹘居薛延陀北婆陵水上,距京师七千里,有九姓:药罗葛,回纥姓也回纥常遣药罗构(即药罗葛)来朝,本唐人,姓吕氏,因入回纥为可汗养子,遂从其姓"据此,回纥王姓乃出于唐朝汉族吕氏之后。

  《唐书》云:回纥姓药葛罗构本唐人,姓吕,因入回纥为可汗养子,遂冒其姓又国相骨咄禄,本跌氏,立为可汗,冒药葛罗氏《路史》作药罗氏药葛罗乃药罗葛之倒置药罗葛氏取代回纥氏,建中回纥汗国,传6世50年。

  二,奚耶勿氏为四鹘九姓之一

  三,斛素氏为回鹘九姓之一《姓氏寻源》斛素氏:《唐书》回纥九姓,七曰斛素

  四,阿勿氏为回鹘九姓之一

  五,胡咄葛氏为回鹘九姓之一

  六,咄罗勿氏(口屈罗勿氏)为回鹘九姓之一《姓氏寻源》口屈罗勿氏:《唐书》回鹘九姓,三曰口屈罗勿

  七,貊歌息讫氏为回鹘九姓之一

  八,回纥氏(袁纥,韦纥,乌纥,乌护,回鹘氏)为高车

  六姓之一《新唐书 回鹘传》:"袁纥者,亦曰乌护,曰乌纥,至隋曰韦纥"又称回鹘皆转音元转音为畏吾儿,畏兀儿,畏吾,近代译音为维吾尔

  《魏书 高车传》有袁纥乌频,袁纥树者姚薇元误作乞袁氏

  《姓》平声十灰:回纥氏,夷姓回纥氏建立前回纥汗国,共传10可汗138年,被薛延陀汗国所灭

  九,药勿葛氏《姓氏寻源》药勿葛氏:《唐书》回纥九姓,八曰药勿葛氏

  十,仆固氏(仆阑氏,仆兰氏,仆骨氏)《魏书 官氏志》:"仆阑氏后改为仆氏"《广韵》入声三沃,《姓解》,《古今姓氏书辩证》引志,阑均作兰今志文作阑,当夺草头《氏族略四》:"宋吴兴有此氏,望出河南"《姓解》一:"仆固氏,虏姓,见《官氏志》"按今志无此文疑为仆兰氏之误仆固即东夷族薄姑氏的一支北迁者,贞观二十年铁勒九姓大首领率众降以仆固歌滥拔延为金微都督,讹为仆固氏"仆固怀恩官尚书左仆射封太宁郡王西仆固部随后,回纥汗国崩溃分离后,西迁西州,建立西州回鹘汗国,第二任可汗仆固俊,唐封为左骁卫大将军共传6可汗三百余年

  十一,畏吾氏(畏兀氏,伟兀氏,卫兀氏)《新元史 氏族表》:畏吾氏本回鹘之裔,音转为畏吾(或云畏兀,又作伟兀,又作卫兀),本在和林之地唐末衰乱,徙居火州(新疆吐鲁番),古高昌国也(元)太祖初兴,其王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举国入觐太祖以公主妻之,自是世为婚姆凡世言高昌北庭者,皆畏吾部族

  十二,鲁氏畏吾尔人,迦鲁纳答思之子,以父名为氏

  十三,全氏全氏,亦畏吾人,乞台萨里,一名万全,其后因称全氏

  十四,贯氏元阿里海牙平江南有功,其子曰贯只哥,子孙以贯为氏

  十五,廉氏元布鲁海牙官廉访使,子孙以廉为氏

  还有一个

  翦氏:原为新疆维吾尔族,由于频繁地与汉族女子通婚,有的已成为汉族

  翦氏人才辈出,有教授18人,如近代大史学家翦伯赞等

  据旧谱《回部世系源流》云:"翦氏本姓哈,其先出自西域回部,宋时为西域望族元太祖之西征,回部附之,屡从征伐有哈勒者,尝从太祖征西夏部落,屡战克捷,以军功封折冲将军自是族属东徙,世仕元代,是为翦氏先世东徙之始明兴,其裔八十,佐明太祖征伐八十勇武有韬略,屡著战功,太祖嘉之,以其翦除寇盗,赐之姓曰翦,更其名八十曰八士,是为翦氏得姓之始

  民国末年,翦凝宏,翦震世,翦清廉,翦万君迁台湾至今人口8066人(1996年)。

一身廉几家的廉是什么意思

基本解释

1、堂屋的侧边:廉隅(棱角,喻品行端方,有气节)。

2、不贪污:廉洁。廉正。廉明。

3、便宜,价钱低:物美价廉。

4、察考,访查:“且廉问,有不如吾诏者,以重论之”。

5、姓。廉姓。[1]

详细解释

1、形声。从广(yǎn),兼声。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

2、厅堂的侧边。

廉,仄也。——《说文》。按,堂之侧边曰廉,故从广。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户五尺,士三尺。堂边皆如其高。

设席于堂廉东上。——《仪礼·乡饮礼》。郑玄注:“侧边曰廉。”

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汉书·贾谊传》

3、边。

边谓之廉,角谓之隅。——《九章算术》

入鲜水北句廉上。——《汉书·赵充国传》。注:“谓水岸曲而有廉棱也。”

4、棱角。亦指物体露出棱角;有棱角。

进而眂之,欲其帱之廉也。——《周礼》

哀以立廉。——《礼记·乐记》。注:“廉,廉隅也。”

5、旧称有节操、不苟取的人。

廉干如古人某。——清·周容《芋老人传》

若翁廉。——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6、姓。如:廉颇(赵国的名将,多次打败秦军)。

1、正直;刚直;品行方正。

廉,棱也。——《广雅》。按,凡棱利之义,实借为也。

紾而博廉。——《考工记·弓人》。注:“严利也。”

其器廉以深。——《吕氏春秋·孟秋》。注:“利也,象金断割。”

廉而不刿。——《荀子·不苟》

古之矜也廉。——《论语·阳货》

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庄子》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列女传》

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廉倨(廉正而倨傲)。

2、廉洁。

廉,清也。——《广雅》

摩廉者诘也。——《鬼谷子》

取伤廉章指。廉,人之高行也。——《孟子》

辞利刻歉谓之廉。——《贾子·道术》

一曰廉善,二曰廉能。——《周礼·小宰》

洁廉而果敢者也。——《大戴礼记·文王官人》

联幼清以廉洁兮。——《楚辞·招魂》。注:“不受曰廉。”

廉之欲其节。——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其待己也廉。——唐·韩愈《原毁》

又公(袁可立)为苏理时,郡守石昆玉以廉直忤中丞。——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3、狭窄。

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犁欲廉,劳欲再。——《齐民要术》

4、低廉,便宜。如:廉平(低廉公道);廉直(廉价)。

5、清亮。如:廉乐(指乐声高亢激越与婉转圆润)。

6、细小。如:廉纤(微小,纤细);廉苫(细小,纤细);廉廉(细弱的样子)。

7、通“兼”。

而信廉爱之说。——《韩非子·五蠹》

1、考察,视察。

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周礼·天官·小宰》

武从事廉得其罪。——《汉书·何武传》

察贰廉空。——张衡《西京赋》

察廉皆视也。

人君不廉而变。——《管子·正世》。注:“察也”。

修郄者以谋逆中之,抚按为之色变。公(袁可立)廉其无他,百口保焉。——明 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

2、绝,断。

外不廉而内不挫。——《周礼·考工记·轮人》。注:“绝也。”[1]

廉是什么意思?

本处是他的姓

lián

(形声。从广(yǎn),兼声。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本义:厅堂的侧边)

同本义〖sideofhall〗

廉,仄也。——《说文》。按,堂之侧边曰廉,故从广。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户五尺,士三尺。堂边皆如其高。

设席于堂廉东上。——《仪礼·乡饮礼》。郑玄注:“侧边曰廉。”

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汉书·贾谊传》

边〖side〗

边谓之廉,角谓之隅。——《九章算术》

入鲜水北句廉上。——《汉书·赵充国传》。注:“谓水岸曲而有廉棱也。”

棱角。亦指物体露出棱角;有棱角〖edge〗

进而眂之,欲其帱之廉也。——《周礼》

哀以立廉。——《礼记·乐记》。注:“廉,廉隅也。”

又如:廉正(有棱角而方正);廉利(锋利);廉角(廉隅,廉棱。棱角);廉锷(棱角锋利)

旧称有节操、不苟取的人〖honestandcleanman〗

廉干如古人某。——清·周容《芋老人传》

若翁廉。——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姓。如:廉颇(赵国的名将,多次打败秦军)

lián

正直;刚直;品行方正〖honestandupright〗

廉,棱也。——《广雅》。按,凡棱利之义,实借为也。

紾而博廉。——《考工记·弓人》。注:“严利也。”

其器廉以深。——《吕氏春秋·孟秋》。注:“利也,象金断割。”

廉而不刿。——《荀子·不苟》

古之矜也廉。——《论语·阳货》

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庄子》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列女传》

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廉倨(廉正而倨傲)

廉洁〖honesty;integrity〗

廉,清也。——《广雅》

摩廉者诘也。——《鬼谷子》

取伤廉章指。廉,人之高行也。——《孟子》

辞利刻歉谓之廉。——《贾子·道术》

一曰廉善,二曰廉能。——《周礼·小宰》

洁廉而果敢者也。——《大戴礼记·文王官人》

联幼清以廉洁兮。——《楚辞·招魂》。注:“不受曰廉。”

廉之欲其节。——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其待己也廉。——唐·韩愈《原毁》

待其身其已廉

又如:清廉(清白廉洁);廉吏(廉洁的官吏);廉白(廉洁);廉公(清廉公正);廉俸(清制。官员除正俸外,只有养廉费,二者合称廉俸);廉介(廉洁耿直);廉慎(清廉谨慎);廉节(清廉而有节操);廉让(清廉逊让);廉简(清廉简洁);廉秽(清廉和贪秽);廉辨(指清廉明辨)

狭窄〖narrow〗

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犁欲廉,劳欲再。——《齐民要术》

低廉,便宜〖cheap;low-priced〗。如:廉平(低廉公道);廉直(廉价)

清亮〖clear〗。如:廉乐(指乐声高亢激越与婉转圆润)

细小〖tiny〗。如:廉纤(微小,纤细);廉苫(细小,纤细);廉廉(细弱的样子)

通“兼”。〖holdtwoormorejobsconcurrently〗

而信廉爱之说。——《韩非子·五蠹》

lián

考察,视察〖inspect〗

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周礼·天官·小宰》

武从事廉得其罪。——《汉书·何武传》

察贰廉空。——张衡《西京赋》

察廉皆视也。

人君不廉而变。——《管子·正世》。注:“察也”。

又如:廉按(查究);廉察(视察,查访);廉举(即察举。汉代官员选拔的一种制度);廉车(按察使的别称)

绝,断〖break〗

外不廉而内不挫。——《周礼·考工记·轮人》。注:“绝也。”

廉察

liánchá

〖inquire;investigate〗查访

令巡按御史廉察之。——清·张廷玉《明史》

廉耻

lián

在说文解字中,"廉"是什么含义

在说文解字中,"廉"是窄小的屋子。字形采用“广”作边旁,采用“兼”作声旁。

兼,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合并。廉,篆文(广,建筑)(兼,合并)。

造字本义:厅堂的上方有棱角的横梁。隶书将篆文的简写成。俗体楷书将正体楷书的写成。

廉颇的”廉”是什么意思?

本处是他的姓

lián

(形声。从广(yǎn),兼声。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本义:厅堂的侧边)

同本义〖sideofhall〗

廉,仄也。——《说文》。按,堂之侧边曰廉,故从广。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户五尺,士三尺。堂边皆如其高。

设席于堂廉东上。——《仪礼·乡饮礼》。郑玄注:“侧边曰廉。”

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汉书·贾谊传》

边〖side〗

边谓之廉,角谓之隅。——《九章算术》

入鲜水北句廉上。——《汉书·赵充国传》。注:“谓水岸曲而有廉棱也。”

棱角。亦指物体露出棱角;有棱角〖edge〗

进而眂之,欲其帱之廉也。——《周礼》

哀以立廉。——《礼记·乐记》。注:“廉,廉隅也。”

又如:廉正(有棱角而方正);廉利(锋利);廉角(廉隅,廉棱。棱角);廉锷(棱角锋利)

旧称有节操、不苟取的人〖honestandcleanman〗

廉干如古人某。——清·周容《芋老人传》

若翁廉。——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姓。如:廉颇(赵国的名将,多次打败秦军)

lián

正直;刚直;品行方正〖honestandupright〗

廉,棱也。——《广雅》。按,凡棱利之义,实借为也。

紾而博廉。——《考工记·弓人》。注:“严利也。”

其器廉以深。——《吕氏春秋·孟秋》。注:“利也,象金断割。”

廉而不刿。——《荀子·不苟》

古之矜也廉。——《论语·阳货》

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庄子》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列女传》

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廉倨(廉正而倨傲)

廉洁〖honesty;integrity〗

廉,清也。——《广雅》

摩廉者诘也。——《鬼谷子》

取伤廉章指。廉,人之高行也。——《孟子》

辞利刻歉谓之廉。——《贾子·道术》

一曰廉善,二曰廉能。——《周礼·小宰》

洁廉而果敢者也。——《大戴礼记·文王官人》

联幼清以廉洁兮。——《楚辞·招魂》。注:“不受曰廉。”

廉之欲其节。——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其待哗也廉。——唐·韩愈《原毁》

待其身其已廉

又如:清廉(清白廉洁);廉吏(廉洁的官吏);廉白(廉洁);廉公(清廉公正);廉俸(清制。官员除正俸外,只有养廉费,二者合称廉俸);廉介(廉洁耿直);廉慎(清廉谨慎);廉节(清廉而有节操);廉让(清廉逊让);廉简(清廉简洁);廉秽(清廉和贪秽);廉辨(指清廉明辨)

狭窄〖narrow〗

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犁欲廉,劳欲再。——《齐民要术》

低廉,便宜〖cheap;low-priced〗。如:廉平(低廉公道);廉直(廉价)

清亮〖clear〗。如:廉乐(指乐声高亢激越与婉转圆润)

细小〖tiny〗。如:廉纤(微小,纤细);廉苫(细小,纤细);廉廉(细弱的样子)

通“兼”。〖holdtwoormorejobsconcurrently〗

而信廉爱之说。——《韩非子·五蠹》

lián

考察,视察〖inspect〗

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周礼·天官·小宰》

武从事廉得其罪。——《汉书·何武传》

察贰廉空。——张衡《西京赋》

察廉皆视也。

人君不廉而变。——《管子·正世》。注:“察也”。

又如:廉按(查究);廉察(视察,查访);廉举(即察举。汉代官员选拔的一种制度);廉车(按察使的别称)

绝,断〖break〗

外不廉而内不挫。——《周礼·考工记·轮人》。注:“绝也。”

廉察

liánchá

〖inquire;investigate〗查访

令巡按御史廉察之。——清·张廷玉《明史》

廉耻

lián

廉的出处?

摩廉者诘也。——《鬼谷子》

取伤廉章指。廉,人之高行也。——《孟子》

辞利刻歉谓之廉。——《贾子·道术》

一曰廉善,二曰廉能。——《周礼·小宰》

洁廉而果敢者也。——《大戴礼记·文王官人》

联幼清以廉洁兮。——《楚辞·招魂》。注:“不受曰廉。”

廉之欲其节。——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其待己也廉。——唐·韩愈《原毁》

又公(袁可立)为苏理时,郡守石昆玉以廉直忤中丞。——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廉”的本意是什么

“廉”的本意是“堂隅”,比喻有棱角,锋利,引申为方正、高洁、清白、俭约、公平、不苟、明察等。“廉”字含义十分丰富。《周礼·天官冢宰·小宰》记载:“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日廉能,三曰廉敬,四日廉正,五曰廉法,六日廉辨。“听”是理治;“弊”是判断和考察;“六计”即“六廉”。“六廉”的具体含义是:“廉善”指善于行事,能获得公众的好评;“廉能”指能行政令,较好地贯彻各项法令;“廉敬”指不懈于位,尽职守责;“廉正”指不倾斜,品行方正;“廉法”指守法不失,权法不移;“廉辨”指临事分明,头脑清醒,不疑惑。  (玉洁摘自《新华文摘》199011)

廉这个字的由来

兼,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合并。篆文(广,建筑)(兼,合并),造字本义:厅堂的上方有棱角的横梁。

《说文解字》中:廉,庂也。从广,兼声。

引申线索分类词汇①本义,名词:厅堂上方有棱角的横梁。 本义只见于古文

廉,仄也。——《说文》

设席于堂廉东上。——《仪礼 • 乡饮礼》

进而眂之,欲其帱之廉也。——《周礼》

哀以立廉。——《礼记 • 乐记》

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汉书 • 贾谊传》

入鲜水北句廉上。——《汉书 • 赵充国传》

边谓之廉,角谓之隅。——《九章算术》

②形容词:有棱角的,方正的,正直的,不苟取的。

廉耻 廉洁 廉明 廉正 廉直 廉政 / 清廉

廉,棱也。——《广雅》

廉,清也。——《广雅》

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庄子》

取伤廉章指。廉,人之高行也。——《孟子》

洁廉而果敢者也。——《大戴礼记 • 文王官人》

联幼清以廉洁兮。——《楚辞 • 招魂》

一曰廉善,二曰廉能。——《周礼 • 小宰》

古之矜也廉。——《论语 • 阳货》

其器廉以深。——《吕氏春秋 • 孟秋》

廉而不刿。——《荀子 • 不苟》

紾而博廉。——《考工记 • 弓人》

辞利刻歉谓之廉。——《贾子 • 道术》

户 其行廉。——《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 列女传》

廉之欲其节。——唐 • 柳宗元《柳河东集》

③形容词:淡泊的,不浮华的,便宜的。

廉价 /低廉 价廉物美

其待己也廉。——唐 • 韩愈《原毁》

另外,“廉”还是一个姓氏:

一、姓氏源流

廉(Lián)姓源出有二:

1、出自高阳氏,为颛顼的后裔,以祖名为氏,始祖为大廉。根据《元和姓纂》和《姓纂》记载,黄帝之子名昌意,昌意之子颛顼,颛顼之孙名大廉。其子孙有以其名字命姓者,乃成廉姓。廉姓的出处河东,就是现在山西省境内黄河流域以东的一片地方。

2、出自 尔族,以官名为氏,始祖为布鲁海牙。元朝时, 尔族(当时也称畏吾儿族)人布鲁海牙归元,官拜肃政廉访使时,正值其儿子降生,布鲁海牙双喜临门,遂以自己的职官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廉希宪(元时肃政廉访使简称廉使),廉希宪的后人与 一起生活,友好相处形成了廉姓的一支。

得姓始祖:

大廉。廉姓的确是一个十分老资格的中国姓氏,其来源至少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根据《姓纂》一书的考证。廉姓的姓源是这样的:“颛顼孙大廉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赵有廉颇。”换言之,这个古老的姓氏,也是最正统的黄帝后裔。在《史记》的七十列传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大家所熟悉的一篇。廉颇,是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吾子什么意思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

原文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

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估雪与日岂

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衔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騒吾心 则固僵仆烦愦,愈不可过矣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廷,荐芴,言于乡士

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 ”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

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 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敎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于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如何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釆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 远乎 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

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

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苟》以畅其支,参之《庄》,

《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騒》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

凡若此者,果是耶 非耶 有取乎 抑其无取乎 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 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宗元复白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译文

十一日,宗元向你告白,承蒙来信说想要拜我为师我的学问不深厚,文章著作亦十分浅薄,仔细回顾一下自己心中,没有什么可供你学习的,虽然常常喜欢谈谈学

问,写写文章,却不敢自以为是不料你从国都来到永州,竟然会看中我我自己衡量并没有可取之处,假如有可取之处,也不敢做人家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都不

敢了,何况是做你的老

廉组词当的官廉官可以吗

廉组词:

廉廉、

伪廉、

廉耻、

廉隅、

劲廉、

兴廉、

廉胜、

廉使、

絜廉、

廉监、

廉鄙、

廉高、

不廉、

廉芒、高廉、

伪廉、

精廉、

蚓廉、

廉恕、

廉誉、

廉干、

廉让、

廉纤、

鸡廉、

廉贫、

廉堂、

洁廉、

飞廉、

廉襜、

廉石、

求一篇古文

不好意思,这篇吗?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本文选自《河东先生集》。 原文: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予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骚吾心?则固僵仆烦愦,愈不可过矣。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廷,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 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敎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于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如何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釆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宗元复白。

裴寂(573年-629年),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人,唐朝宰相。

裴寂出身河东裴氏西眷房,隋末曾任晋阳宫副监,与唐高祖交好,后参与策划太原起兵,将晋阳宫物资充作军用。唐朝建立后,裴寂担任尚书右仆射,封魏国公,曾征讨宋金刚,虽大败而回,但仍深受宠信。此后升任左仆射、司空等要职。

629年(贞观三年),裴寂受僧人法雅牵连,被免官削邑,放归原籍,后流放静州,并率家僮讨平山羌叛乱。不久,裴寂病逝,追赠相州刺史、工部尚书、河东郡公。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房彦谦之子,唐初名相。

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秦王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是秦王得力的谋士之一。

武德九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进爵邢国公。贞观三年(629年)二月,房玄龄改封魏国公,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贞观十一年封梁国公;贞观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七月廿四癸卯日,房玄龄病逝,谥文昭。 李光弼(708年-764年),李楷洛之子,唐朝名将,契丹族。

公元749年(天宝八年)李光弼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封蓟郡公。

唐天宝十五载(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公元757年(至德二年),加司空、兼兵部尚书,仍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为魏国公。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八月,唐肃宗再次诏李光弼入朝,升侍中,改封郑国公。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参与镇压浙东袁晁领导的农民军。

公元762年(宝应元年),李光弼进封为临淮郡王,赐铁券,图形凌烟阁。

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素与李光弼不睦,光弼晚年为宦官所谗。病死徐州,年五十七岁。追赠司空、太保,谥曰武穆。 贾耽(730年—805年),字敦诗。唐代著名地理学家、宰相,历仕玄、肃、代、德、顺、宪六朝。

天宝十载(751年),贾耽登明经第。乾元元年(758年),任临清尉,累擢汾州刺史,任内有异绩,后迁河东节度副使。大历十四年(779年),征拜鸿胪卿,旋即迁山南西道节度使。建中三年(782年),徙山南东道节度使。兴元元年(784年),召为工部尚书。贞元元年(785年),出任东都留守。次年,改义成军节度使。

贞元九年(793年),以右仆射职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拜相。任内虽无关于安危大计的建言,但他恭行温厚,被时人称为淳德君子。贞元十七年(801年),封魏国公。唐顺宗即位后,进左仆射。

永贞元年(805年),贾耽去世,年七十六,册赠太傅,谥号“元靖”。 崔胤(853—904):唐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字昌遐,一说字垂休。右仆射崔从之孙,工部侍郎崔慎由之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进士及第,多次升迁后官拜御史中丞。景福二年(893),官拜宰相。与朱温相结,想要靠朱温掉除宦官。屡次被罢官,均因为朱温的支持再起,先后四次官拜宰相,当时人们称他为“崔四人”。光化三年(900年)扶危匡国致理功臣、特进、行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监修国史、判度支、上柱国、清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崔胤可开府仪同三司,进封魏国公,加食邑一千户,余如故。

天复元年(901),崔胤遗书朱温,令他出兵迎驾,宦官韩全诲先劫昭宗到凤翔投靠李茂贞。天复三年,昭宗回到长安后,他劝朱温尽杀宦官,自任判六军十二卫事,筹谋另建禁军。第二年,被朱温杀死。 窦怀贞(?-713年),字从一,唐朝宰相,左相窦德玄之子。

窦怀贞早年历任清河县令、越州都督、扬府长史,后升任御史大夫,依附于皇后韦氏,娶皇后乳母为妻,被时人讥讽为国赩。唐隆政变后,他杀妻请罪,被贬为濠州司马,再次依附太平公主,得以被召回朝,任殿中监,不久拜相,任左御史大夫同平章事。封中山县公。同年九月,改任侍中。

窦怀贞与太平公主结为朋党,官至尚书右仆射、平章军国重事。玄宗继位后,迁左仆射,晋封魏国公。他与太平公主图谋不轨,意欲作乱,结果事情泄露。唐玄宗发动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党羽,窦怀贞畏罪自杀,死后被改为毒姓。 路岩,字鲁瞻,路群之子,唐代大中间进士,曾任屯田员外郎、翰林学士、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左仆射等职。

36岁居相位,国家权力落入他与韦保衡手中,“二人势动天下”。后因权位之争与韦保衡交恶,被贬出京城,出任剑南节度使,之后再入京,升迁为中书令,封魏国公,重掌大权。

后被视为有“异图”坐罪。先移任荆南节度使,赴任途中被贬为新州刺史,后又被免官、流放、抄家。至新州,皇帝下诏赐死,并割取喉管验证。 韩琦(公元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名将,天圣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出任宰相。英宗即位后,封为魏国公。熙宁八年(1075)六月在相州溘然长逝,享年68岁。神宗御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谥忠献,赠尚书令,配享英宗庙庭。 后遗作编为《安阳集》。

韩琦“相三朝,立二帝”,当政十年,与富弼齐名,号称贤相。欧阳修称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 蒋之奇(1031-1104),字颖叔,一作颍叔。北宋常州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嘉祐二年(1057)考“春秋三传科”中了进士。蒋之奇为官40余年,当官为民,长于理财,治漕运,以干练称。学识深厚,著作等身。他能诗善书,尤工篆书,传世墨迹有《辱书帖》《北客帖》等。

绍圣中,召为中书舍人,改知开封府,进龙图阁直学士,拜翰林学士兼侍读。又因好友龙邹浩因言事获罪受株牵连被贬。到宋徽宗建中年间,之奇恢复为翰林学士,拜同知枢密院。第二年,又由枢密院副职调任为正职。

崇宁元年(1102)升为观文殿学士、杭州知府。后又因弃河、湟事被革职。告老回乡后去世,终年74岁。去世不久,皇帝又全部恢复了他的官职,并封他为魏国公,谥号“文穆”。《宋史》卷三四三有传。

洪迈 《容斋随笔》卷第九、李心传 《旧闻证误》 卷一、孙觌 《鸿庆居士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卷六、史能之 《(咸淳)重修毗陵志》卷十五等都有记载。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靖康元年二月,追封范仲淹魏国公。 赵旉(1127年-1130年),宋高宗赵构唯一的儿子,母亲为潘贤妃,宋高宗对他格外疼爱。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生于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初拜为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封魏国公。

建炎三年,苗刘兵变后,被扶持登基即皇帝位,改元明授,从即位到退位共计26天。后因宫女保姆疏忽,受惊吓而死,年仅三岁。宋高宗追封其为“元懿太子”。 秦桧(1090年-1155年),字会之,汉族,生于黄州,籍贯江宁(今江苏南京)。南宋著名奸臣、主和派代表人物。

政和五年(1115年),秦桧进士及第,中词学兼茂科,任太学学正。宋钦宗时,历任左司谏、御史中丞。靖康二年(1127年),因上书金帅反对立张邦昌,随徽、钦二帝被俘至金,为挞懒信用。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秦桧逃回临安,力主宋金议和。绍兴元年(1131年),擢参知政事,随后拜相,次年被劾落职,绍兴八年再相,前后执政十九年,历封秦、魏二国公,深得高宗宠信。绍兴二十五年(1155),秦桧病逝,赠申王,谥忠献。开禧二年(1206年),宋宁宗追夺其王爵,改谥谬丑。 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北宋名相,兵部侍郎王祜子。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王旦登进士第,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景德元年(1003年),澶渊之战时,从真宗至澶州,因东京留守、雍王赵元份暴疾,驰还权留守事。

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监修《两朝国史》。他善知人,多荐用厚重之士,劝真宗行祖宗之法,慎所改变。掌权十八载,为相十二年,颇受真宗信赖。但受王钦若说服,未能阻止真宗的天书封禅之事。

王旦晚年屡请逊位,天禧元年(1017年),因病罢相,以太尉掌领玉清昭应宫使。同年九月卒,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故后世称其为“王文正”。乾兴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庙庭。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题其碑首为“全德元老” 。是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全宋诗》录其诗3首,《全宋文》收录有其文。 张文谦(1216—1283),邢州沙河人,元代著名政治家、农学家。县志称其为沙河人物之冠。自幼聪敏,曾与刘秉忠、张易、王恂、郭守敬等人一起在邢州城西紫金山共同研习天文、历法、算学等,是元初紫金山学派的代表人物,元世祖忽必烈幕府重臣。张文谦身居高位,刚明简重,凡所陈于上前,莫非尧、舜仁义之道,在元朝初期稳定国家、建立纲纪、恢复经济、制定历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历任中书左丞、大司农卿、御史中丞、昭文馆大学土领太史院事、枢密副使等职。累赠推诚同德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魏国公,谥忠宣。

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张文谦升任中书左丞,协助忽必烈建章立制。不久,张文谦以中书左丞行大名等路宣抚司事,积极主张轻摇薄赋,与百姓休养生息,得到百姓的称赞。在治理大名时,张文谦重用郭守敬,考察该地区水利,治理河道,发展生产。1262年张文谦将聪明过人、精通天文历法的郭守敬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使天赋才华的郭守敬有了一个充分施展才能的良机。

1264年,张文谦以中书左丞行省西夏(今宁夏、甘肃和内蒙古部分地区),整顿吏治,兴学重教,积极传播汉地先进文化,使西夏落后、鄙野的羌俗为之一变。在西夏时,张文谦还支持郭守敬对唐徕、汉延等大小数十条渠道进行疏浚修复,万余顷土地得到灌溉,西夏再现“塞北江南”的景象。

1270年,元朝中央设司农司(后改称大司农司),张文谦以参加攻事兼任司农卿,下设四道巡行劝农司,掌管劝课农桑、水利、乡学、义仓等事。这些农官巡行各地,劝保农桑,指导生产,不几年,功效昭著,野无旷土,栽植之利遍天下,有力促进了元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276年,元朝灭南宋,统一天下后,张文谦以昭文馆大学土身份领太史院事,全面负责制定历法的工作。王恂、 郭守敬等人在张文谦的支持、领导下,率南北日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四海测验,掌握了大量准确的天文数据,于1280年编订完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授时历》,将我国古代天文学推向了一个高峰。 昔里爱鲁,昔里钤部之子。初袭职大名路达鲁花赤。至元五年(1268),从云南王征金齿诸部,立有战功。后数年间,累迁广西、云南,历任宣抚使、招讨使、副都元帅、参知政事。二十四年(1287)改行尚书右丞,从镇南王征交趾,大小十八战,直逼王城,功最多。翌年,感瘴疠而卒,赠平章政事。

因其子昔里教化有功,加赠爱鲁太师,追封魏国公,改谥忠节。 廉希宪(1231年6月26日—1280年12月12日),一名忻都,字善甫,号野云。畏兀儿族。大蒙古国至元初著名政治家,其祖上均为高昌世臣。父布鲁海牙,曾任燕南诸路廉访使,遂以官为姓,子孙皆姓廉。廉希宪幼魁伟,举止异凡儿。稍长,笃好经史。年十九,入侍忽必烈于藩邸,以性善、义利、仁暴之旨为对,忽必烈目为“廉孟子”,由是知名。

元宪宗四年(1254年),任京兆宣抚使,首请用许衡提举学校,教育人材。宪宗九年(1259年),从攻南宋鄂州,请尽释军中所俘士人。宪宗死,劝忽必烈北归即位。任京兆、四川宣抚使,平定刘太平等阴谋叛乱。旋以中书右丞行秦蜀省事,力拒阿里不哥将浑都海进攻。进中书平章政事,综核名实,裁抑侥幸。论事帝前,无所顾忌,曾言阿合马奸,史天泽被谗时,廉希宪力为之辨。

至元七年(1270年),罢相。至元十一年(1274年),起为北京行省平章政事。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军取南宋江陵,忽必烈令廉希宪行省荆南。他至镇后,禁剽掠,录用故宋官吏,发仓粟赈饥,兴学校,选教官。至元十四年(1277年),因病召还。至元十六年(1279年),复受命领中书事,然病情日重。至元十七年(1280),廉希宪病故,年五十。大德八年(1304年),赠清忠粹德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魏国公,谥号“文正”。后加赠推忠佐理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恒阳王。伯颜曾赞其为“男子中真男子,宰相中真宰相”。 许衡(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元宪宗四年(1254年),许衡应忽必烈之召出任京兆提学,授国子祭酒。至元六年(1269年),奉命与徐世隆定朝仪、官制。至元八年(1271年),拜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成《授时历》。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病归怀庆休养。

至元十八年(1281年),许衡去世,年七十三,赠荣禄大夫、司徒,谥号文正,后加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魏国公。皇庆二年(1313年),从祭孔庙。著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等。 窦默(1196—1280),古代医家名。初名杰,字汉卿,后改名,字子声,元初理学家,金针灸医家。他的“流注八穴”、“补泻在于手指”、“莫如用针”、“气至沉紧”等针灸学说,对后世针灸医家颇有影响,对针灸学的发展具有一定贡献。

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昭文馆大学士、正议大夫等职,累赠太师、魏国公,谥号文正。 赵孟頫(1254年10月20日[1]—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宋朝宗室,赵与芮之子,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将赵孟頫引见于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赞赏其才貌,两年后任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元贞元年(1295年),回京修《世祖实录》。鉴于元廷内部矛盾重重,赵孟頫便借病乞归。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名满天下。至治二年(1322年)卒,年六十九,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文敏,故称“赵文敏”。著有《松雪斋文集》等。 张留孙(1248~1321)又名张宗师,是北京东岳庙的开山始祖,名留孙,字汉师。张留孙是张宗演弟子。元朝道教领袖。至元十三年(1276),南宋亡,张宗演应元世祖忽必烈召去大都,留孙从行。次年,宗演还龙虎山,留孙留大都,忽必烈授以江南诸路道教都提点之职。后来,他经历成宗、武宗、仁宗、英宗四朝,备受宠遇,历次加封为特进、上卿、玄教大宗师、开府仪同三司。

大德年间,元成宗追封他的三代祖先都为魏国公。

张三丰(元定宗贵由二年(1247)—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本名通,字君实或君宝,中国辽东懿州人(今辽宁阜新)。元季儒者、道士。善书画,工诗词,中统元年,曾举茂才异等,任中山博陵令。游宝鸡山中,有三山峰,挺秀仓润可喜,因号三丰子。亦有因「丰」字和「丰」的简体字同形而错称为「张三丰」。张三丰卒年应在明代天顺二年,即公元1458年,其寿为212岁。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

据历史学家的综合考证,最短的一说活了212岁

另一说话了四百多岁,又有一说活了七百多岁,还有一说张三丰至今仍在世,已是长生不老之身,与天地同寿

武当山就是张三丰开创的道教圣地,张三丰从宋朝时期就出生,到金朝,元朝,明朝始终都经常受到皇帝的诏见,朱元璋也曾多次诏见过张三丰,这是有正史记载的

野史清朝雍正皇帝也诏见过张三丰,其寿命应不下于七百岁,但似乎有点神话化了

历史学术界普遍认为张三丰活了212岁,但是一些正史上的记载却能显示出张三丰至少有四五百岁,野史则可追溯至上千岁

明清两朝文献记载张三丰的生年,的确少得可怜,对于生年问题,只有从张三丰着的《云水集》诗中寻找端倪。《云水集》明清两朝目录家又未著录,现今看到的《云水集》,是康熙末年汪锡龄编纂的《张三丰全集》本和嘉庆、道光间李涵虚的重编本,原本难以觅见,故此作一番考证。

首先看记载《云水集》来源,陆西星云:“张三丰,……子道意、孙鸣鸾、鸣鹤。鸾入明初,迁淮阳。六世孙花谷道人(即鸾嫡孙)与余为方外友,其家有林园之胜,老仙尝至其家,叩以当年轶事,则书云游诗若干首,宝诰数章,丹诀一函,命藏之。花谷每为余言,不胜使人遐想也。”

如果张三丰把己着授于花谷道人,则与史实相违背;张三丰早已飞升,怎能又至其家?陆西星生于正德十五年(1520),卒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陆与花谷道人为友,年龄恐不相上下,这样,花谷道人最早也不生于成化、弘治时代,怎么也遇不到先祖张三丰;如果张三丰授给其孙或重孙,还符合当时情形。明初张三丰,确实住过淮南王景云的家中,顺便探望其晚辈,也属可能之事。

汪锡龄有《云水集序》云:“三丰先生元明间所作者也,永乐时,胡广等收入《大典》之内,世间少得其本。嘉靖中,诏求方书,仍从《大典》中 出梓行,颁示国师等等。锡龄于康熙五十九年(1794)得此本于扬州书肆,宝而藏之,即花费了相当的时间,阅读了残存《永乐大典》,寻找张三丰的诗,结果无有发现,也许是残卷关系,正如近人李致中所说:《永乐大典》现“仅存帙的百分之三多一点。”不能拿现在残卷来说过去《大典》,无张三丰的诗。那是不正确的,也是武断的。《云水集》不管是家传,还是来自《大典》,但有一点基本完全一致,那就是花谷藏书是也。

关于张三丰生年问题,还是由《云水集》寻求答案,最关键的是《悠悠歌》,北岳作,时至元三十一年(1294)甲午岁也。“悠悠歌,悠悠歌。四十八岁空消磨,人生寿命能几何!1株守恒山十六载,燕赵往来成逝波。到不如携琴剑,整笠蓑,东走蓬莱唱道歌。”从诗情况反映,还未能遇人传至诀,惆怅消磨岁月哀叹。集中还有《上曲》与《恒岳》二诗,有“西望常山只白云”和“结庐仙岭上”。张三丰所谓的北岳恒山,是河北的曲阳县,非山西浑源州之北岳恒山,浑源州之北岳,乃是顺治十七年(1660)由曲阳恒岳,移祀之地。

由此歌之四十八岁,逆朔则知张三丰生于元定宗贵由二年(1247)丁未岁。此时为南宋理宗淳祜七年,金朝已亡十二年了。

《云水集》中另有一首诗,大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两个暮秋,金台观游魂七日,归来付杨轨山一偈。诗喻元终明始意,盖二十八年,即洪武元年也(1368),偈云:“元气茫茫返太清,又随朱雀下瑶京。剥床七日魂来复,天下齐看日月明。”

张诗作于元末,有一最好旁证,是宝鸡金台观《张三丰遗迹记》之碑,此碑中有张用浣跋诗云:“一自飞升近百春,陵原仙洞已生尘。”(见前)。此碑为天顺六年(1462),往上逆推,恰巧为元至正二十六年,正是九十八年,所以诗有“一自飞升近百春”之句。由此说明《云水集》中有些诗完全可以信赖的。因此,我认为张三丰,至正末游魂,较为可,也符合史实。

至于文献上记载游魂之事,除元末说外,多数为洪武二十六年(1393)之说。主元末者,为杨仪撰《高坡异纂》,还有王圻撰《续文献通考》,以及贾汉复等修《陕西通志》等文献,主此说者较少。

洪武说,为杨溥的《禅玄显教编》,其次为《大明一统志》、《献征录》中的《张三丰真人传》,还有宝鸡金台观范宗镇所立之碑,《稗史汇编》,以及《明史》等等文献,可谓洋洋大观,究其实都不过沿袭杨溥之说而已。

有些文献,认为张三丰为金时人,较著名者,为陆深的《玉堂漫笔》,还有何乔远的《名山藏》等文献,主此说者较少。金王朝灭亡在元太宗六年(1234)正月,金为天兴三年,南宋为理宗端平元年。此时张三丰还未诞生,此说不攻自破,根本不能成立。

《云水集》部分诗,还是真实的史诗,完全可的。如《遥挽刘仲晦相公》:“时至元十一年(1274)冬月初旬也。博学其余事,今之古大臣。澹然忘嗜欲,记矣脱风尘。举世谁知我,登朝屡荐人。八盘他日过,清酒奠公神。”整流器这有《博陵上仲晦相公》与《答刘相公书》,以及《廉平章以书荐余名于刘仲晦太保感而咏此》的诗。

张三丰写的诗与正史也完全吻合,《元史刘秉忠传》:“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过云中,闻忠于书无所不读。……至元元年(1264)翰林学士承旨王鹗奏:言秉忠久侍藩邸,积有岁年,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方计。……而秉忠犹仍其野服散号,深所未安,宜正其衣冠,崇以显秩。帝览奏,即日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中书省事。……十一年(1274)扈从至上都,其他有南屏山,尝筑精舍居之,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帝闻惊悼!……出内府钱具棺殓,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其丧,还葬大都。刘秉忠撰《藏春集》,尾有附录,王磐撰《刘太保神道碑铭》内中有云:“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其表,还大都,以冬十月壬申葬大都西南二十里崇,福乡之原。”

刘秉忠逝世这年,完全与张三丰的诗符合,不过张三丰的诗是指埋葬时间,而非逝月罢了。刘秉忠生于元太祖十一年(1216)岁次丙子。张三丰写挽诗时正在任上,其余二首也在任县令时所咏。惟有《廉平章以荐余名于刘仲晦太保而咏此》,从诗的内容来看,此时张三丰小于刘秉忠三十一岁,而写挽诗时,张三丰为二十八岁。刘秉忠是邢台人,中为缁衣,后改其服。

《云水集》有《呈廉阁老》诗云:“真人不露真,玄门不露玄。方士乃何物,自然徒纷然。尧舜享高寿,无为静也吉。几曾饵金石,而乃得遐年。我爱廉夫子,忠悃心拳拳。上书攻异教,肝同铁石坚。吾家有二老,至今作天仙。了房师避谷,志和隐钓船,素与天子近,不谈汞和铅。功成身勇退,英雄则在焉。帝王自有一,其在白云边。凡为大臣者,孔戒心当先。我爱廉夫子,正气与阵贤。时人有廉孟之目。”另一首《送廉公之江陵》,“我有老亲,头已白矣。我得微官,公之德矣。公自爱才,我非贪禄。公往江陵,民皆受福。”

《元史廉希宪传》,“廉希宪,字善甫,布鲁海牙子也……侍母居中山。……世祖为皇帝,希宪年十九入侍,见其容止议论,恩宠殊绝,希宪笃好经史,手不释卷。一日方读孟子,闻召急怀以进,世祖问其说,遂以性善,义利仁暴之旨为对,世祖嘉之,目曰廉孟子。……方士请炼大丹也。帝曰:然,遂却之。时方尊礼国师,帝命希宪受戒,对曰:臣受孔子戒矣。帝曰:孔子亦有戒耶?对曰:为臣为忠,为子当孝,孔子之戒如是而已。……十二年右丞阿里海牙下江陵,图地形上子朝,请命重臣开大府镇之,帝急召希宪还,使行省荆南。……希宪疾久不愈,十五年(1278)春,近臣董文忠言江陵湿热,如希宪病何!即召希宪还。……十七年(1280)十一月十九日。……卒年五十。”

张三丰这诗与廉希宪之史实,已完全吻合,《呈廉阁老》,可能在至元十一年,此时廉希宪诏起为北京行省平章政事之时。不久又奉旨到辽东,任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后又召还,有江陵这行,时间是至元十二年五月间。廉希宪南行经过真定路中山府,(即今之定县)。故有张三丰送行之诗。从诗中反映此时张三丰正在任安喜县令,所以有“我非贪禄”之句。中山府,北宋为中山府博陵郡。元为真定路中山府,领县三:附部为安喜县、外县为新乐县、无极县。张三丰为博陵县令,实际就是安喜县县太爷。张三丰称廉孟子,方士炼丹及受戒,都符合廉希宪之传,而且廉希宪幼时“侍母居山中”,而任江陵府之职时,经过中山,寻访故地与友人,也是情之所趋,理所当然。也说明张三丰的诗是真实的记载,信得过的史料。

廉希宪生于元太宗三年(1231),卒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那么廉希宪长于张三丰十六个春秋。张三丰在什么时间辞去县令呢?还是由他诗文来证实。《上天梯》云:“弃官游海岳,辛苦寻丹秘。辞我亡亲墓,乡山留不得。别我中年妇,出门天始白。舍我非角儿,掉头离火宅。”还有《三十二岁北游》诗,故有“乌纱改作道人装,明朝佩剑携琴去”之咏。三十二岁为至元十五年,此时廉希宪居大都,张三丰是否去探望故交?有此北行,总之官是不做了,一身轻,又是夜里由家中出走,为了生死路,到处任遨游,开始求师访道的生活。

还有一事与生卒年关系不大,但是在张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因为明代文人对此很重视,不可忽略,就是张三丰跋《蓬莱仙奕图》,这也是研究张三丰有价值的史料,此图赠给淇国公丘福时间是永乐二年(1404),也有记载是永乐十年,须要澄清这个历史事实。

最先记载此事是《禅玄显教编冷谦传》,有云:“冷谦,字启敬,号龙阳子,武陵人也。元中统初,与刘秉忠从沙门海云游,博学精于易,尤深百家方术,靡不洞习。至元间秉忠为相,谦乃弃释从学,游云川交赵孟俯,尝同往四明,故宋相史弥远家,观李思训画,遂效之,深得其趣,因以善绘称。……国初仕于朝,为太常博士。逆旅人贫,谦数给之。一日就馆壁,画为公门状,语馆人曰:吾且与尔同入。……谦引手推门,门开挽馆人入见,是大帑屋,金宝百货充 ,谦令恣取之。……捕馆入至吐实,乃正其幸,而谦迄漏骱焉。谦尝至元六年(1340)五月五日,作《仙奕图》,以遗三丰遁老,三丰遁老者,即所谓张刺闼也。迨永乐二年(1404),三丰题此图,以归于太师淇国丘公。其图作奇峦异沼,林木室宇,种种轩轾,屋内为仙奕。沼中荷花正艳发,群仙姝采其傍。张题及谦终事。但云:天朝维新,君有画鹤之诬,隐壁仙逝,予将访君于十洲三岛,恐后人不识,奇仙异笔,混之凡流,故识此,盖张且讳之也。”

祝允明(1460--1526)撰《野记》与《禅玄显教编》完全一致,不过祝在尾处有“本朝仙迹,称周颠及张为最着,奇遁之事,称谦及山西金箔张。”还郎锳的《七修读稿》,查继佐的《罪惟录》,皆作永乐二年,《稗史汇编》作永乐三年。而郎锳对此图,提出怀疑,但是立论根据不足,难以推翻《野记》之说。

《双槐岁钞》和王鳌着《震泽长语》,皆云:此图为丘福所有,为永乐十年,《张三丰全集》也同此说。

问题是张三丰把《仙奕图》赠送丘福,是永乐二年?还是永乐十年?看看《明大宗实录》:“永东七年(1409)秋七月癸酉,命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总兵官。……八月甲寅,是日总兵官淇国公丘福。……战败,死年七十六。”丘福死后,追削爵迁家属于岭南。记载此事,有薛应旗《宪章录》,叶向高撰《夷考》,朱国桢撰 《皇明史概》,谈迁撰《国榷》。在永乐二年丘福是靖难功臣中的显赫人物。张三丰题跋《仙奕图》和赠给的时间,为永乐二年,甚是吻合当时实际情况。如果是永乐十年,那时丘福已经死去两年多了,难道说送给远戍家属不成?这是不可能的事。说明永乐十年,根本不能够成立,也是错误的。我们认为永乐二年才是正确的。

或有人问:永乐皇帝遣使访张三丰,丘福与张三丰来往,为何不面奏永乐皇帝?丘福那不成为欺君之罪,实际大大不然。永乐即位之后,大封靖难功臣,另一方面诛戮建文旧臣,这一时期皇位并不十分牢固,所以无暇顾及建文出走之事。皇权巩固后,才于永乐七年(1409)十二月,遣户科给事中胡潆访张三丰,以后连年遣使。这段历史时间弄清楚了,《仙奕图》

为什么新疆和蒙古的姓跟我们不一样

  蒙古族从母权社会过渡到父权部落之后,每个部落就是一个亲族。由于一个部落的人都有着血缘关系,所以那时每个部落除战争中掠夺来的奴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