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祖宗是中国哪个位置的人?
吴#wú
郑码:JAGD,U:5434,GBK:CEE2
笔画数:7,部首:口,笔顺编号:2511134
①周朝诸侯国名。在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参见“吴国”条。
②三国时国名,由孙权所建。参见“吴国”条。
③是五代时十国之一,由杨行密所建。参见“吴国”条。
④泛指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
⑤姓。参见“吴姓”条。
〈古〉大声说话:不~不敖(敖:嗷,喧哗)。
吴 <动> 会意。从口,从矢。矢,象头的动作。合起来表示晃着头大声说话。本义:大声说话,喧哗
不吴不敖,胡考之休。――《诗�6�1周颂�6�1丝衣》。传:“吴,哗也。”
吴越(古代的两个敌对国家。借指仇人);吴歈(吴地的歌声);吴牛见月(吴地的牛怕热,看见月亮以为是太阳,喘息起来);吴越气脉(比喻较高的水平和标准);吴头楚尾(指吴楚之间的地区)
吴yú 地名用字。参见"吴坂"﹑"吴泉"。
国家
吴
汉未黄中起义时,孙坚随会稽朱儁到中原镇压黄巾,以后又转战于凉州和荆州江南诸郡。董卓之乱时,孙坚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隶属于袁术,在淮南活动,孙坚死,子孙策统领部众,约于兴平元年(194)开始向江东发展。他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驱逐暂驻曲阿的扬州刺史刘繇,逼降会稽太守王朗。建安元年献帝都许以后,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建安四年,孙策击破袁术庐江太守刘勋,吞并其部曲,并取得豫章郡地。建安五年孙策死,策弟孙权统众。建安十三年孙权由吴徒治京城(今江苏镇江)。筹划赤壁之战,势力达于荆州;十五年招附保据岭南的士夑兄弟,取得东南半壁。建安十六年孙权徒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建安二十四年孙权破关羽,占有荆州全境。三年以后(222)又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限制了蜀国出峡发展的可能。孙权尚存的困难,一是对付山越的不宁,一是在淮南巢湖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
散布在东南州郡山区的山越人,阻险割据,甚至北联曹魏,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内地扩张。孙权与山越进行过多次战争,屡获胜利,嘉禾三年(234)诸葛格率军进攻丹阳山越,经三年围困,山越十万人出山投降,其中四万丁壮补兵,余下的成为编户。孙吴统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于融合。东晋南朝史籍中,关于山越的记载只偶尔一见。
孙权主要的军事活动在淮南。赤壁战后,曹操军屡攻合肥地区,双方互有胜负。江北居民多渡江,濒江数郡成为空虚地带。
诸葛亮死,魏蜀战争停止后,魏国加强了在淮南对吴国的进攻。吴军除沿江设督驻军、遍置烽燧以外,还在巢湖南口筑濡须坞,严密防守。魏军水师有限,进攻难于奏效,所以魏吴相持有年。
孙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今江苏常州、镇江、无锡一带)最大。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今江苏丹阳至镇江)一段流经山间,不便通航,吴未得到修整。云阳以西开辟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但织造技术还不高,所以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黄龙二年(230)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台湾省,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国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诸国。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
经济的发展,与外界交往的增加,促进了攻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陆绩、韦昭。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流传。
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吴国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象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
孙权死(252)后吴国日趋衰弱,而魏国则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叛乱后日趋强大。由于司马氏以先灭蜀后取吴作为国策,而在灭蜀(263)、代魏(265)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吴国政权暂得延续。晋泰始五年(269),羊祜命王濬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军事方略。咸宁五年(279)冬,晋军出兵自长江以北、江陵至建业之间五道攻吴,而以益州水师为奇兵出峡顺流,于太康元年(280)三月攻下建业,吴帝孙皓降,吴国亡。吴国历四帝,共五十二年。东汉初平元年(190)后出现的全国分裂局面,经过魏、蜀、吴三个区域的局部统一和相持后,至此又归于全国的统一
姓氏
姓氏:吴 祖籍: 吴郡
祖宗:泰伯 郡望:延陵郡
分类:以国为氏
1、以吴国号为姓,出自姬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朝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
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姓,称吴姓。
2、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3、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
历史名人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承恩:明朝小说家。著有《西游记》传世。
吴勉:贵州黎平侗族英雄
吴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炳(-约1647),明末戏曲作家。字石渠,号粲花主人。江苏宜兴人,有传奇《绿牡丹》等五种,合称《粲花别墅五种》。
吴历(1632-1718),清初画家。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苏州常熟人。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恽寿平合称“清六家”。亦工诗,著有《墨井诗钞》、《三巴集》、《桃溪集》及《墨井画跋》等。
吴修(1764-1827),清浙江海盐人,字子修,号思亭。诸生。官布政使司经历。精于鉴别古今字画金石。陆续刊刻有《湖山吟中啸集》、《思亭近稿》、《居易小草》、《吉祥居存稿》。另有《青霞馆论画诗》、《续疑年录》、《曝书亭诗集笺注》、《纪元甲子表》及《居易居文集》。刻有所集清人六百余家尺牍。
吴其浚(1789-1847),清植物学家。字瀹斋,别号雩娄农。河南固始人。嘉庆进士。著有《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吴昌硕(1844-1927),近代书画家、篆刻家。初名俊、俊卿,字仓硕、昌石,别号缶庐、苦铁。浙江安吉人。清末诸生。工书法,擅写石鼓文,尤精篆刻。与同道创立西泠印社,并任社长。有《缶庐集》、《缶庐印存》等。
其它吴姓名人有三国魏文学家吴质,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唐史学家吴兢,宋音韵训诂学家吴棫,南宋词人吴文英、名将吴玠、吴璘,元画家吴镇,明末医学家吴又可,清文学家吴绮、书画篆刻家吴煕载,清末金石学家吴大澄、小说家吴趼人等,近当代有戏曲理论家吴梅、生物化学家吴忠、教育家吴玉章、史学家吴晗、物理学家吴有训、医学家吴阶平、新闻学家吴冷西、作家吴组缃、剧作家吴祖光、画家吴作人、围棋名手吴清源等。
原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马家村吴家庄现在是山东省文登市宋村镇北马村。姓吴祖籍是高村镇东南黄华庙附近黄花李子村(今无此村)。北马,位于宋村镇东北部85公里,马鞍山阳,耕地面积1847亩,人口1166人。元初韩姓自山马南迁徙15公里马鞍山阳迁来此处安村,因村北马鞍山东头有一巨石,形似马鞍,故得名马鞍山,简称马山。明朝洪武年间,吴姓由高村黄花李子迁来,初称吴家庄,人丁兴旺,人称吴家马。明初毕姓迁入,解姓明末清初由文登营从军退役后迁入小床再迁北马河南建解家庄。邵姓由文城南门里、田姓先后迁入。至1953年因前有南马,为称呼简便,改称北马。
138、聋阳仙闻吴氏一支宗谱字派
……字辈派语:孝义流子里字母:六、万、正、政、荣、永、惟、领、汉、仪、文、献、经、恩、惠、标、焕、幸、钰、演
仙问木村字母:六、万、正、政、嗣、浩、伦、荣、汉、礼、通、泰、永、良、康、福、安、宁、华、瑞、奕、祥、昌、熙、延、陵、蕃、衍、盛、田、瓜、分。
山口字母:六、万、正、政、嗣、浩、千、皋、告、远、大、德、齐、启、茂、淋、溁、溱、湘、涤、淞、溎、洙、潗。……
注:《聋阳仙闻吴氏宗谱》同治岁次庚午,树德堂,4册。
139、义门陈氏大同一支宗谱字派
……派序:鸿、新、世、绪,敬、迪、前、光,传、家、孝、义,华、国、文、章,诗、书、启、秀,英、俊、聊、芳,善、有、馀、庆,和、则、致、祥,欣、逢、泰、宇,景、运、延、长,政、先、仁、惠,科、尚、贤、良,惟、兹、后、裔,锡、福、咸、康,允、循、训、典,定、保、荣、昌。……
注:《义门陈氏大同宗谱》陈龙光等主修,11卷,2册。
140、山东省阳谷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元、运、初、开、英、勇、方、隆,仁、慈、泽、惠、恭、让、温、恭,锡、福、迪、吉、敦、本、睦、宗,富、强、显、达、孝、友、高、风。
新派:元、运、初、开,英、勇、方、隆,仁、慈、泽、惠,让、温、恭,锡、福、迪、吉,敦、本、睦、宗,富、强、显、达,孝、友、高、风。……
注:《吴氏宗谱》吴炳阳等修,民国戊子年,49卷,至德堂35册,木活字。
141、山西省临汾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永兴老派:著、作、高、风、远,永、兴、世、泽、长,诗、书承、祖、训,礼、让、绍、家、光,唐、宋、文、章、盛,元、明、继、述、昌,孝、思、维、类,兰、桂、庆、腾、芳。
通山新派:先、宗、功、茂、永,礼、义、道、之、常,秀、士、开、文、运,鸿、儒、绍、祖、光。……
163、山东省德州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福、寿、忠、廷、永,喜、嘉、有、庆、新,世、朝、能、大、立;光、显、应、名、成,文、章、逢、泰、运,嗣、长、遇、达、春;养、原、思、珍、祖,祥、开、梦、瑞、龄,时、际、昌、隆、盛;恩、敷、意、北、甯,敦、笃、怀、仁、本……
164、山东省东明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葛、继、世、泽。……
165、山东省济宁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重、庆、修、春、玉,光、明、兆、发、祥。……
166、山东省烟台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文、井、丰、中、华,昌、明、宝、大、前,功、成、玉、让、美,德、胜、一、家、贤。……
169山东省巨野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永、登、国、正、朝,步、文、怀、鸿、志,克、定、启、微、先,少、廷、光、也、世。……
173、山东省聊城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修、春、玉、光、明、照、发、强。……
176、山东省博兴县鲁吴村吴氏从19世中字辈家谱字派
……中、道、树、玉、成,沁、锡、绪、文、照,培、大、立、志、向,恩、思、方、吉、少。……
181、山东省桓台荆家镇吴元村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殿、允、远、新、民。……
182、安徽省泾县茂林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万、大、乾、坤、伯,千、恩、端、荣、祥,兴、彦、源、关、昌,安、缘、子、道、尚,有、永、唯、一、善,百、世、承、守、之,报、本、宗、同、茂,传、家、德、久、垂,光、华、先、泽、盛,千、载、庆、鸿、禧。……
183、山东省滕州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克、永、振、兴。……
138、聋阳仙闻吴氏一支宗谱字派
……字辈派语:孝义流子里字母:六、万、正、政、荣、永、惟、领、汉、仪、文、献、经、恩、惠、标、焕、幸、钰、演
仙问木村字母:六、万、正、政、嗣、浩、伦、荣、汉、礼、通、泰、永、良、康、福、安、宁、华、瑞、奕、祥、昌、熙、延、陵、蕃、衍、盛、田、瓜、分。
山口字母:六、万、正、政、嗣、浩、千、皋、告、远、大、德、齐、启、茂、淋、溁、溱、湘、涤、淞、溎、洙、潗。……
注:《聋阳仙闻吴氏宗谱》同治岁次庚午,树德堂,4册。
139、义门陈氏大同一支宗谱字派
……派序:鸿、新、世、绪,敬、迪、前、光,传、家、孝、义,华、国、文、章,诗、书、启、秀,英、俊、聊、芳,善、有、馀、庆,和、则、致、祥,欣、逢、泰、宇,景、运、延、长,政、先、仁、惠,科、尚、贤、良,惟、兹、后、裔,锡、福、咸、康,允、循、训、典,定、保、荣、昌。……
注:《义门陈氏大同宗谱》陈龙光等主修,11卷,2册。
140、山东省阳谷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元、运、初、开、英、勇、方、隆,仁、慈、泽、惠、恭、让、温、恭,锡、福、迪、吉、敦、本、睦、宗,富、强、显、达、孝、友、高、风。
新派:元、运、初、开,英、勇、方、隆,仁、慈、泽、惠,让、温、恭,锡、福、迪、吉,敦、本、睦、宗,富、强、显、达,孝、友、高、风。……
注:《吴氏宗谱》吴炳阳等修,民国戊子年,49卷,至德堂35册,木活字。
141、山西省临汾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永兴老派:著、作、高、风、远,永、兴、世、泽、长,诗、书承、祖、训,礼、让、绍、家、光,唐、宋、文、章、盛,元、明、继、述、昌,孝、思、维、类,兰、桂、庆、腾、芳。
通山新派:先、宗、功、茂、永,礼、义、道、之、常,秀、士、开、文、运,鸿、儒、绍、祖、光。……
注:《吴氏宗谱》27卷、首,民国癸亥年,至德堂,21册。
142、江苏省丹阳县延陵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行派:崇、德、傅、先、让,光、昭、茂、万、年。……
注:《延陵吴氏宗谱》13卷,清乾隆58年,吴邦位等主修12册。
143、石版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兴、启、开、家、世、文、名、道、德、光、士、先、敦、孝、友、品、必、尚、端,方、修、业、恒、宗、正、存、仁、永、保、良、木、培、枝、益、茂、显、达、庆、绵、长。……
151、思源堂吴氏一支家谱旧字派
……国、士、登、来、世,文、章、启、今、时,德、原、泽、宜、远,材、高、功、应、奇,英、伦、光、前、列,叙、余、炳、忠、夷。新派:家、庭、修、法、则,为、政、树、鸿、猷,一、本、乐、昌、顺,封、赐、记、岐、周。……
152、三让堂吴氏一支家谱派语
……忠、厚、传、家、远,行、亲、继、泽、长,衣、冠、登、相、位,黼、黻、发、荣、光。……
154、至德堂吴氏一支家谱派语
……元、运、初、开,英、勇、方、隆,仁、慈、泽、惠,谦、让、温、恭,锡、福、迪、吉,敦、本、睦、宗,富、强、显、达,孝、友、高、风。永兴老派:著、作、高、风、远,永、兴、世、泽、长,诗、书、承、祖、训,礼、让、绍、家、光,唐、宋、文、章、盛,元、明、继、述、昌,孝、思、维、类,兰、桂、庆、腾、芳。通山新派:先、宗、功、茂、永,礼、义、道、之、常,秀、士、开、文、运,鸿、儒、绍、祖、光。……
157、河北省石家庄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文、善、可、长、传、家、书、承、楚、宪、而、己、敬、尚、先。……
158、河北省衡水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大学之道、家国振兴、志广能大远、天星启照明。……
163、山东省德州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福、寿、忠、廷、永,喜、嘉、有、庆、新,世、朝、能、大、立;光、显、应、名、成,文、章、逢、泰、运,嗣、长、遇、达、春;养、原、思、珍、祖,祥、开、梦、瑞、龄,时、际、昌、隆、盛;恩、敷、意、北、甯,敦、笃、怀、仁、本……
164、山东省东明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葛、继、世、泽。……
165、山东省济宁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重、庆、修、春、玉,光、明、兆、发、祥。……
166、山东省烟台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文、井、丰、中、华,昌、明、宝、大、前,功、成、玉、让、美,德、胜、一、家、贤。……
169山东省巨野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永、登、国、正、朝,步、文、怀、鸿、志,克、定、启、微、先,少、廷、光、也、世。……
吴玠之后由吴璘继任,然后是吴挺、吴曦,吴家三代镇守川陕。
吴玠三代建功西陲,屡次受奖,爵高王侯,其事迹在川陕一带民间至今流传,由于吴曦的叛国,吴家近百年所积累的荣耀功勋都付之东流。 1200年,吴挺之子南宋太尉吴曦投靠金主,公开叛国,趁机割据陕甘。事败后,被处死。
南宋吴家
从唐往后,历史上很少出现象陆家,慕容家族这样连续出现名将的情况了,唐代名将众多,但基本上都是一代而止,我个人认为主要是因为唐朝太强大,和平的时间长,人们的精力主要放到呤诗上了。宋朝倒是不停打仗,不过宋朝的立国之本就是以文抑武,防止出现尾大不掉的危机,所以武将们地位极低,虽然有种家,杨家将,但传说的成分大于实际,尤其是杨家将,成就和能力比不上陆家和慕容,种家更显单薄。岳飞若是不死,岳云再能生个厉害家伙,还可能会创造历史。但在这种体制下,四川吴家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国际局势的影响,遂成为南宋军事史上一道极为靓丽的风景。
父:吴玠
弟:吴璘
子:吴挺
各位可能会说这不是三代,而是二代人,不过我认为弟弟吴璘在吴玠死后,表现也很突出,再说吴家力保四川,为南宋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和后勤供应基地,功劳极大,而且在宋的体制下能出现这样的家族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将吴家放到三国、两晋时期绝对不次于上述两家,孙子吴曦倒是叛宋,不过十几天而死未造成大的危害。而且南宋人们印象里就是岳飞、韩世忠,吴家很长时间被忽略了,所以我将吴家算成三代英雄,也并不为过。
在南宋军事史上,吴家将以其英勇善战而著称,在南宋人确定的中兴十三处战功中,就有吴氏兄弟合力取得的和尚原、饶风关、杀金平之战的重大胜利。除此之外,吴璘指挥进行的郯家湾、德顺军之战等,也有辉煌的战绩。他们对待战争的态度、表现和战果得到南宋军民的一致肯定。
在吴玠由小兵到元帅的成长过程中,有几个人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一是曲端,二是刘子羽,三是张浚,四是高宗赵构;进入南宋后,吴玠就在名将曲端手下当差,由第十二副将逐步升至右武大夫、忠州刺史,这个官应该不小了,估计应该相当于现在的团长了。而这时他因为英勇善战,得到人们称赞,“是时,端与吴玠皆有重名,陕西人为之语曰:‘有文有武是曲大,有谋有勇是吴大。在名气上已与师团副司令曲端平起平坐了。曲端这个人在历史上是个缺点和优点极其突出的人,他是宗泽爱将,出身将门,因作战警敏,长于兵略在关陕极有名,而且极得军队的爱戴,但是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恃才傲物、不团结同志,与上级王庶不和也就罢了,竟然与下级吴玠也搞不好关系,而且我从史书看的资料,事情的原因是曲端派吴玠去彭原店与撒离喝作战,金兵来攻,玠击败之,撒离喝惧而泣,金军中目为“啼哭郎君”。(呵呵,当时撒离喝可是勇将,怎么这么怕吴玠呢?),可是吴玠人马太少,金人整军复战,玠军败绩。端退屯泾原,不去支援吴玠倒也罢了,还劾玠违节度,降官一级。而这之前,志大才疏的张浚已经来到川陕,宣抚陕西,就是中央派出的军事专员了,他的参议军事刘子羽知道吴玠才能出众,极力推荐于张浚。张浚面试了一下,也非常赞赏,就把吴玠提拔其为统制,又使其弟吴璘(1102—1167)掌帐前亲兵。那么我想在张浚提拨了吴玠后,吴玠还是在曲端手下,而这时曲端是不是由于这件事妒忌吴玠呢?史书上没有明载,但吴玠对此是非常不满的,平心而论是曲端的不对,就我们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曲端最起码没有领导的风度和水平,可以说不会领副手也不会与上级相处。朱熹对此曾描述到:“诸帅方互结仇怨,不肯相援,人心惶惶。”对此种局面难辞其咎的人物是时为节制司都统制的曲端。尽管曲端不失为一位颇具战略眼光的将领,但他一味保全实力,同时又不断企图夺取对西线指挥权,致使本来就处于不利局面的宋军愈加陷入混乱。金军在西线战事之初,受到的抵抗极为有限,金不久攻陷延安府,陕西北部沦陷。曲端由于和上级王庶闹的非常不愉快,甚至史书上记载将王庶变相软禁了起来,吓得王庶交出一部队军队才得以脱身,这件事情传到杭州,曲端要反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张浚为了与金兵打一场决战,大举招揽英杰,听闻曲端在陕西屡挫敌军,欲仗其威声杀敌治军,遂入宫以百条理由辨明曲端不反,方了结此事。
让我们从使人讨厌的中国人事关系中脱身出来,现在吴玠开始了让他名满华夏的三大战役, 首先是和尚原之战,分为两个阶段,富平之战失败后,秦凤路经略使吴玠(又升官了)与其弟吴璘奉张浚之命,收集几千散兵退保大散关东面的和尚原, 和尚原是从渭水流域越秦岭进 入汉中地区的重要关口之一,属川陕之首要门户,金对此是很清楚的,而且挟富平一役胜后之威,觉得宋军已是不堪一击,想一举拿下四川,于是兵分两路,由金将完颜没立率部攻和尚原正面,别将乌鲁、折合自后迂回,攻和尚原背面,作战目的就是两军会合拿下和尚原。乌鲁、折合先期到达原北,三日后,完颜没立发动攻击,吴玠命令诸将列成阵势,利用有利地形,依险据守,派兵轮番战斗,屡败乌鲁、折合率领的金军,使两路金军无法会合。金军欲战不能,欲退无路。和尚原一带尽是山谷,路多窄隘,怪石壁立,金军的骑兵失去威力,只好弃骑步战。宋军在吴玠的统领下与金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大败金军。退到黄牛一带的金军,立足未稳,又恰遇上大风雨,金军士气不振,无力再战,只得后退。同时,完颜没立所率金军在箭筈关方向发动的进攻,亦为吴玠部将杨政所击退,从而打破了没立与乌鲁、折合两军会师和尚原的计划。金军初战和尚原失败, 金兵自入中原,还没有败过,对这次失败大为恼怒,
声明就打吴玠。于是金兀术亲自率军10万架设浮桥,跨过渭水,从宝鸡结连珠营,垒石为城,与吴玠所部宋军夹涧对峙,准备与吴玠决战。而这时由于金兵势大,吴玠与兄弟吴璘手下只有数千士兵,与外界隔绝,竟然内部有人图谋劫持吴玠兄弟投敌,吴玠知道后并未穷究其人,而是召诸将歃血盟,勉以忠义。并对兄弟吴璘道:“今日是我兄弟报国的日子,万一兵败,宁我兄弟先死,决不使将士先亡。”将士皆感泣,愿为用。吴玠大喜,于是开始布置战术,命诸将选劲弓强弩,每弩三个弹药基数。
十月,金兀术下达了攻击命令,吴玠与吴璘挑选劲弩,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与诸将分番迭射,连发不绝,势如雨注,号为驻队矢(可以称为古代的AK47),这一天竟然打退了金兵32次连营级的进攻,可见激烈程度,终于金兵稍微退却。吴玠便开始使坏招了,趁着金兵中场休息时候,分遣诸将,从间道绕出,断敌粮道,且令兄弟璘带弓弩手三千,往伏神岔沟,自己带队发挥我军善长夜战近战的特点,竟纵兵夜击,连破敌营十座,兀术仓皇败走,奔至神岔,一耳炮响,箭如飞蝗。兀术抱头前窜,身上还中了两箭,耳中且听得有人呼道:“兀术休走!”此时天色未明,不辨左右,兀术恐被敌认识,亟把须髯剃尽,飞马遁去。(呵呵,金兀术不少看三国,随身带着菲利浦剃须刀,效法曹操) 。
此战,吴玠在战前仔细研究,作好同志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然后在战斗中以已之长击敌之短,充分利用地理上的优势,巧妙安排,多路出击,是积极防御作战的经典战例,据说写入了南宋教科书中。呵呵。当然,战斗的胜利是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支持密不可分的,可以说人民用小推车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金兀术,史载:“玠在原上,凤翔民感其遗惠,相与夜输刍粟助之。玠偿以银帛,民益喜,输者益多。金人怒,伏兵渭河邀杀之,且令保伍连坐,民冒禁如故。”从这一点看来,吴玠比之曲端的人民基础是不差的,张浚这厮倒没走眼。
而在此役后,吴玠树立了自已的权威,成为西部战线上独当一面的大将,也成为了金朝的眼中钉,欲拨之而后快。
有趣的是,此役后金兀术很长时间不再打吴玠的主意,他手下的将官私下里都议论主帅怕吴玠,金兀术倒不以为然,不过我想他心里对吴玠是非常重视了。为什么不找吴玠作较量呢,原来中原吃紧,李横打得刘豫招架不住,连连发电报催兀术救援,兀术衡量了一下局势,觉得刘豫这个政权还很需要,于是带队赶去支持这个汪精卫去了,留下撒离喝与吴玠相持。吴玠听说只剩下一个撒离喝,便留弟璘守和尚原,自率军驻河池,一面檄熙河总管关师古收复熙、巩诸州。金将撤离喝得报大怒(这不是明着欺负人吗),不过他就是害怕吴玠,于是采取迂回进攻的战术。一军西入仙人关,牵制吴部;自领主力避开和尚原,由长安进攻商州击败宋将王彦部,继续沿汉水西进,兵锋直指饶风关。宋兴元知府刘子羽一面派部将据守饶风关,一面向吴求援。
吴玠就是刘子羽首先挖掘出来并大力向张浚推荐的,但在这次战役中吴玠对他的态度我感到不可理解,首先日奔300里救援恩师是正常的,但随后被撒离喝偷袭成功后,当时刘子羽约吴玠同守三泉,吴玠留很少一部分兵助守,自己又回仙人关去了,结果逼得刘子羽弄了个空城计蒙混过关。我查了史料,上面记载道:“初,饶风关破,子羽与吴玠谋守定军山。玠惮子羽,遂西;子羽亦退屯三泉县,从兵不及三百,与士卒同粗粝,至取草木芽蘖食之,遗玠书曰:“子羽誓死于此,与公诀矣。”时玠在兴州之仙人关为守备,得书而泣。其爱将杨政大呼军门曰:“节使不可负刘待制,不然,政辈亦舍节使去。”玠乃从麾下由间道与子羽会于三泉。金游骑甚迫,玠夜视子羽,方酣寝,傍无警呵者,曰:“此何时,而简易乃尔!”子羽慨然曰:“吾死命矣,夫何言!”玠泣下,复往守仙人关。子羽约玠共屯三泉,玠曰:“关外,蜀之门户,不可轻弃。金人所以不敢轻入者,恐玠议其后耳。若相与居下,敌必随入险,则吾势日蹙,大事去矣。今经略既下,玠当由兴州,河池绕出敌后褒斜山谷,如行鼠穴。敌见玠练出其后,谓将用奇设伏,邀其归路,势必狼顾。吾然后据险邀击,可使遁走,此所谓善败者不亡也。”子羽以潭毒山形斗拔,其上宽平有水,乃筑壁垒,凡十六日而成,其众稍集。既而统制官王俊又以五千人至,于是军势复振。”
这段话说吴玠的战略意图是很明白的,他认为仙人关的重要性是强于刘子羽据守的三泉,而且如果两人在一个地方守卫,害怕金兵从仙人关进攻,则大事去矣。而他在仙人关据守出奇兵迂回敌后,效果应该更好一点,这倒是一个将领正常的思维,不用多说。我只是看到“玠惮子羽”这句话非常不理解,为何吴玠面对精锐的10万金兵不怕,却怕自己的伯乐恩师,真是想破了脑袋也不明白。哪位网友帮我查查这方面的资料,能不能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来。
话休絮烦,这第二次战役没有金兀术的参与,撒离喝倒也打得中规中矩,双方可以说是势均力敌,各有得失,不过毕竟金兵是无功而返,应该算南宋小胜。接着就是第三次战役,也应该是最惨烈的一场,即仙人关之战,也有称杀金坪战斗的,其实都对,具体情况听我慢慢道来。
饶风关战后,吴玠预感到撒离喝一定会向金兀术汇报情况,以金兀术之个性,必定要来一次大的决战。面对这种情况,再守和尚原就不明智了,一是战线过长,二是运输困难,不如放弃和尚原,全力经营仙人关防线。于是,下令吴璘从和尚原转军到仙人关右,修筑二道营垒,称“杀金坪”,作好迎敌的准备,金军于当年十一月占领和尚原。绍兴四年(1134年)二月,完颜宗弼、撤离喝、韩常等金朝名将,统领金、齐联军10万人,杀奔仙人关。吴玠派1万宋军把守仙人关,担负正面阻击敌军;主要兵力在杀金坪筑起两道防线。这场战斗是非常惨烈的,战前计划吴玠守仙人关,即修的杀金坪的前线,吴璘守杀金坪。战斗打响了,吴璘率兵从七方关向杀金坪运动,非常近的距离竟然与金兵战了七次才得以与哥哥吴玠会合,吴玠率军首当其冲,金兵先对吴玠的阵地作试探性攻击,被玠击走。又以云梯攻垒壁,杨政以撞竿碎其梯,以长矛刺之。于是金兀术观察后以重兵主力开始向吴璘守的杀金坪猛攻,吴璘拔刀画地,谓诸将曰:“死则死此,退者斩!”金分军为二,兀术阵于东,韩常阵于西。璘率锐卒介其间,左萦右绕,左右逢源,随机而发。战久,璘军少惫,急忙撤到第二道防御阵地。金生力军随即杀到,人被重铠,铁钩相连,鱼贯而上。璘以驻队矢迭射,矢下如雨,死者层积,敌践而登。这时候撒离喝驻马四视说道:“吾得之矣。(呵呵,老撒有幽默天赋)”第二天,金兵进攻西北楼,此楼占据位置极佳,士兵手持AK47向下扫射杀伤力极大,大将姚仲与金兵展开大楼保卫战,楼斜了,就用绳子系住拉正。金兵用火攻楼,以酒缶(酒缸也能救火?)扑灭之。战斗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吴玠看到时机到了,派勇将田晟率一军都拿着长刀大斧冲入敌阵,如同疯子一般,见人就砍,勇不可当,明炬四山,震鼓动地。晚上,吴玠看出金兵的进攻势头已经被成功遏制住了,于是果断改变战略,仍然发挥我军善长夜战近战的优良传统,主动出出,派统领王喜、王武率还未上阵厮杀的战略预备队,分紫、白旗入金营,金阵大乱。两队趁乱猛冲猛打,乱军之中名将韩常被流弹射中左眼,看来这主不如夏候敦,金兵开始溃退。这一退就又遇上吴玠的拿手好戏,被吴玠埋伏的兵马路上伏击二次,大败而还。这场战役开始前,金朝下了最大的决心取得四川,自元帅以下,都带着老婆孩子想胜后长住四川,此役一败,估计是带着老婆孩子又回去了。
在此战役中,吴玠与兄弟吴璘及手下将领仔细研究,提前动手,进行了周密的布置,在战斗相持阶段面对敌情灵活机动,抓住一纵即逝的有利时机,果断出击,取得最终的胜利,从此金朝才发现短时期想占领四川是不现实的,史载金不敢窥蜀。而通过此战基本上确定了双方的防线,四川成为南宋极其稳定的大后方和后勤供应基地,直到金朝灭亡也没有能够进入四川。吴玠也凭此战确立了在川陕的绝对权威,开始了吴家的辉煌历史,战后高宗授吴玠川、陕宣抚副使,其实是全面主持工作了。
随后吴玠又剩胜收复了以前丢失的几个地区,但都是小的零星的战斗,不说了。这以后直到吴玠病死四川一线再没有发生过大的战斗,双方的攻防战基本结束了第一个大的回合。当然下一次的表现机会就留给弟弟吴璘了。
在军事上,吴玠的才能是无需怀疑的,在政治上吴玠也表现得非常成熟,他非常善于处理与朝廷的关系,避免卷入朝廷斗争,深得朝廷的信任。吴玠是由刘子羽推荐,经张浚一手提拔起来的。后来,绍兴四年,当张浚和刘子羽被贬官,受到迫害之时,吴玠正在西北掌握军权,谢绝朝廷给他新任的宣抚副使一职,希望以此争取朝廷对张浚、刘子羽的宽大处理。吴玠在奏辞新命之时,将自己和尚原、杀金平的胜利归功于刘子羽对自己的荐拔和合作,希望追还对张浚和刘子羽的成命而少宽典刑。宋高宗虽然说后来的决定是自己做出的,实际上是不得不采纳了吴玠的意见,他还因此告诫台谏官今后论事要审实、务大体。绍兴五年,吴玠主动请求到朝廷入对,朝廷没有答应。吴玠又奏遣其子来奏边事,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使得宋高宗十分满意,对别的大臣说:“玠比尝请入觐,今又遣其子来奏事,可谓得事君之体。玠握兵在外累年,乃能周慎委曲如此,良可嘉也。
下面我们来看吴玠之弟吴璘的英雄事迹,其实吴玠的三大战役吴璘都作为主要的参与者和计划者亲历其中,在这三次战役中,吴璘在作战时勇敢坚韧,在谋略上由于吴玠的言传身教逐渐成熟起来,到最后的仙人关一战,吴璘已经开始出谋画策了,正是他在战前给吴玠的信中提醒吴玠仙人关地势不利防守,必须自筑工事,而且一道不保险,最好筑成二道工事,而战斗很好地验证了他的预见是正确的。
吴玠死后,根据宋朝的祖宗家法,中央害怕吴氏在四川势力太大不好控制,没有让吴璘接他哥的班,而是另外派了一个文官叫胡世将的来全面主持川陕的工作。但是这位胡世将却是一位极有水平的人物,他来到四川上任第一天,大家都来接风洗尘,史书上记载:世将既除宣副,诸将皆贺,世将语之曰“世将不能骑射,不知敌情,不谙边事。朝廷所以遣来者,袭国朝之故事,以文臣为制将尔。自今以往,军中事务,皆不改吴宣抚之规模。世将有所未达,诸公明以指示;或诸公有所未达者,亦当奏闻。各推诚心,勿相疑忌,共济国事可也。”诸将皆拜谢。
胡世将也知道对一班武将最好是有话直说,实话实说,而且全说到点子上了,他的意思很明白,说我不会骑马,不会射箭,不熟悉边防事务,之所以来这里,是因为国家惯例,以文臣领武将(够坦白),反正我不懂,以后军事上的事全按吴玠在时的规矩办,我不懂的各位教我,各位有什么困难我一定尽自己能力上报中央,帮助解决。一班武将一齐大喜,大喝一顿,尽欢而散。以几句话打开局面,胡世将果然是当领导的才料,吴璘对这个新上级也是很敬服的,可以从以后几次战役中看出来。(胡世将对于川陕战争有很大感慨,写了一首词,词牌名我不记得了,写得很是慷慨激昂,各位有兴趣可以找来欣赏一下),在胡世将的主持下,川陕局势安定如常,胡世将将兵权一分为三,分别由吴璘,杨政,郭浩掌领,杨与郭都是吴玠培养出来的名将,这个安排也算不错。
同年吴璘也进京城一趟,见了皇帝,升了官,赐汉中田五十顷(赵构吸取吴玠的教训,不给钱了,改给地好让种地,锻炼身体好保卫他,呵呵,吴璘也算没白跑一趟)。这样平淡的日子一直过了二十年,吴璘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跟哥哥不同,他闲着着急好搞政绩工程,史载“修复褒城古堰,溉田数千顷,民甚便之”。
吴璘来到城下,守城者闻呼“相公来”,争先观望,连箭都顾不上射了。老英雄来到一线,对将士们是一个非常大的激励,而吴璘的指挥艺术也更加成熟老练。战斗开始后,先以小股部队诱敌,敌人进攻,吴璘军队随即占领有利地形,无不一当十。打到晚上,不分胜负,吴璘派人到阵前大叫“某将战不力”,被呼的将士一听更加拼命,敌大败,凡八日而克。吴璘入城,市不改肆,父老拥马迎拜不绝。
此时高宗自觉丢人现眼,传皇帝于儿子孝宗,孝宗是南宋最有进取心的皇帝,他任命吴璘为陕西、河东路宣抚招讨使,和吴玠一样了。吴璘预感到金人必再争德顺,急忙派兵驰赴城下,而完颜悉烈等兵十余万果来攻。万户豁豁复领精兵自凤翔继至。吴璘筑堡(吴家做工事的本事真是天下无双)东山以守,敌极力争之,杀伤太半,终不能克。时议者以为兵宿于外,去川口远,恐敌袭之,欲弃三路。遂诏璘退师。敌乘其后,璘将士死亡者甚众,三路复为敌有。
此战不及采石矶有名,但吴璘不顾年老有病,据史载当时每天要吃上百粒中药,仍然亲自上前线指挥一线战斗,取得全胜。可惜的是孝宗误听宰相史浩(孝宗老师)的馊主意,让吴璘撤兵,结果遭到十分大的损失,事后孝宗悔之无及。
乾道元年吴璘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入京见帝,这时赵构当太上皇,高宗见了吴璘,叹曰:“朕与卿,老君臣也,可数入见。”璘顿首谢。又命皇子入谒。拜太傅,封新安郡王。临别时,吴璘与赵构告辞于德寿宫,知道自己年岁已高,以后再也不会见到这位老皇帝了,吴璘流了眼泪。高宗亦为之怅然,解所佩刀赐之,曰:“异时思朕,视此可矣。”回到汉中,只过了三年,吴璘就病死在了家里,孝宗罢朝两日。临死之前吴璘留下遗表 :“愿陛下毋弃四川,毋轻出兵。”不及家事,人称其忠。
兄弟俩比起来,吴玠性格更随和一些,吴璘则更刚勇。在军事上二人各有所长,吴璘更喜欢琢磨阵法,不过在识人上两人比起来吴璘更胜一筹,他推荐了李显忠,在评刘錡时也有真知灼见。
最后我们来看看吴挺,吴挺(1138—1193),字仲烈,吴璘子,随父从军。由于吴家立下大功,在四川吴家已经是俨然第一望族,而这令很多人不安,唯恐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而吴玠吴璘都非常本份,从来只管打仗,别的不去掺合,倒也得到中央的信任,虽然如此,吴挺还是做为人质一样早早来到临安,史载:“绍兴二十八年正月,时任兴州驻札御前中军第一正将的吴挺,在宋高宗召见后,升任“两浙东路兵马都监兼御前祗应”①,留在首都“行在所”临安任职。”对于爱好玩乐的俗家子弟,能够在繁华风流的都城当个不错的差事,闲来泡泡美眉,呤二首歪词,真是梦中都想的事情,可是对于急着打仗的吴挺来说真是渡日如年。
终于,金主亮同志跑来了,在绍兴三十一年的抗金战争中,吴挺参与了收复西北三路的战斗,后任兴州御前诸军中军统制、熙河路经略安抚使。那么他一生打的仗不多,只有这几场仗,也不算大,并不显眼,而且父亲吴璘对他的功劳总是不报,怕招人议论,所以吴挺的军事才能经常被人们忘记。其实从这几场小型战役中也可以看到吴挺的军事水平是不低的,我仔细看了一下史料,关于吴挺参加过的战斗共有三处,都是在其父领导下的,分别是秦州之战、瓦亭之战、德顺之战。后两战是相连的,第一战和后两战只是今年明年之隔,先说第一战:
绍兴三十一年,金人渝盟,吴璘做主帅出征,吴挺主动要求当前锋官,吴璘同意了。这时宋军已复了秦州,金将合喜派叛将张中彦以兵来争,挺破其治平砦。已而南市城贼亦掎角为援,转战竟日。形势处于胶着状态,吴挺命令手下梅彦麾众直出城门,大家都不理解,梅彦也害怕打不过。吴挺下了死命令,梅彦没奈何,出兵殊死战,吴挺率军从背后偷偷绕出敌后,从高处直冲而下。敌遂惊败。难得的是事后吴挺不自为功,推梅彦功劳第一,吴璘知道了这件事也不报儿子的功劳。
第二年,吴挺与姚仲率东西路兵攻德顺。金左都监空平凉之众以援合喜,又遣精兵数万自凤翔来会。吴挺自已带兵到瓦亭与金兵大战,跟父辈一样,身冒矢石,众从之。金兵也杀得性起,都纷纷下马操短兵奋斗,吴挺眼珠一转,出了个坏招,派手下把金兵的马偷偷全牵走了,金兵忙着找马,大败。挺勒兵追之,禽千户耶律九斤、孛堇等百三十七人,这一仗打得俏皮可爱。
金兵吃了个哑巴亏,急欲报仇,全体出动趋德顺。吴璘自秦州来督师,早一步筑好了临时工事。金兵直到,吴挺首当其冲,派小股人马诱敌,然后大兵压上,敌不能支,一夕遁去。围攻巩州久不下,参谋部开会议,诸将咸曰:“西北坡陀地易攻,若分兵各当一面,宜得利。”吴挺力排众议,说:“西北虽低但土质坚硬,东南是河,多沙砾易攻,且兵本来就不多,再分更无力。”于是命令全体攻东南,二日而取。
后来战斗很快结束,金主亮同志死于内讧,金朝退兵。孝宗乾道中,吴挺又回到首都任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自吴玠、吴璘先后统率蜀兵达二十多年之久,绍兴末吴璘病重时,有人多次提出将吴璘之子、鄂州诸军都统制吴拱调回四川接替吴璘,由于许多人反对四川军权形成吴氏世袭的状况,而没有回四川任职。淳熙元年(1178),吴挺建节,领定江军节度使,并出任兴州诸军都统制,等于吴氏重又掌握四川的主要兵权。淳熙五年,兼任利州西路安抚使、兴州知州。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吴挺作为继岳韩吴刘之后最优秀的第二代将领,其父吴璘死后,调离四川,川陕以文制武体制再次恢复。然而,淳熙元年,宣抚四川的虞允文病死,宋孝宗在恢复派大臣中找不出可以统辖川陕重兵的合适人选,矢志北伐的孝宗於是不顾群臣反对,派吴挺返回四川,重新执掌兴州都统司。但是吴挺终究不是吴玠、吴璘,没有他们那样显赫的战功和威望,他所处的时代也不是吴玠、吴璘之时宋金殊死战的时代,所以虽然他的权势地位远逊乃伯乃父,他承受的士大夫的猜忌和攻击,却远比他们激烈频繁得多,这可以从陆游鲜为人知的一件小事上看得出来。我们知道,陆游是坚定的抗金志士,但就是这样一位抗金志士,在辅佐王炎宣抚四川的时候,却对吴挺这位当时最优秀的抗金将领统辖兴州大军的事实大为不满,甚至在王炎以“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这一中肯理由反驳的时候,陆游还强词夺理道“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并以“就令吴挺有功,愈不可驾驭”的诛心之论危言耸听。
光宗绍熙四年(1193)春,久病的吴挺请求致仕,但是,以太尉致仕的诏书还未到达,即已病死,终年56岁,后谥武穆。
最后说一下吴挺的儿子,后来的叛徒吴曦,在他十岁的时候,父亲吴挺问他的志向,他立即口出狂言,说出一堆不忠的话,吴挺大怒,把他踢到炉火中。后来他长大果然叛变了。但是吴挺病死,宋廷猜忌太过,竟然不准吴曦返蜀吊丧!这也是中央的不对,太过分了。不过吴曦叛了十几天就被杀死,并未造成大的危害,不过就此以后吴家就衰落下去了。
吴见,吴家剑冢当代家主,天下名剑第二素王剑的真正主人,九十多岁的剑道大宗师。
这位老人充满了传奇色彩,出生之时,天有异象,九条蛟龙在上空行云布雨,剑山之上被八蛟衔走八柄名剑,一条蛟龙盘踞剑山,趴在古剑囚牛之上。他从练剑起,传授他剑术的老祖宗就告诉他,拔出囚牛剑后,每十年就要出去寻剑一柄。
十岁时拔出囚牛,也就开始了他的寻剑之旅,螭吻、嘲风、狻猊、椒图、睚眦、蚣蝮、蒲牢,九十岁入太安城,得见貔貅,凑足九剑。
吴见就像是为剑而生的存在,除了寻剑,就是年复一年的去剑山数剑、洗剑、磨剑,以至于一些东西反而被落下了,比如亲情,他的女儿他没有照顾好,他的外孙女吴素也没有照顾好,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是他终究有愧。
一天,妈妈叫我打扫一下仓库,我无意中发现了一本厚厚的书,书上铺满了灰尘,我吹了吹书上的灰尘,上面写着:“吴家传世之宝——数学宝典”。
数学宝典?传世之宝?我想,这是我们祖传的宝贝吧,爸爸也许翻过这本书,要不然他怎么会数学这么好?嘿嘿,既然爸爸翻开过,那我也翻开看看。于是我翻开了这本书,突然一道亮光闪过,我晕了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当我睁开眼睛后,恍恍惚惚看见一个人影,再过了几分钟后,我恢复了视觉,发现那个人影竟是童话中的小精灵!突然他张口说话了:
“你一定是吴家第一百一十八代传人——吴迪吧!”“你……你会说……说话!”
“当然了,数学王国的每一只动物,甚至每一块石头都会说话。”
“数学王国?”
“对!就是数学王国,唉,看来你还不知道怎么办,告诉你吧,吴家第六代祖宗——吴用创造出了数学宝典,而数学宝典里面就是数学王国,而吴用把数学宝典设置了防护罩,只有他的后人才看得到数学宝典。”
“哦~原来是吴用创造的数学宝典呀!那怎么回到现实世界呢?”
“那你要帮数学王国的人解决十件事才行!”
“好,那我就出发了!”
“嘿,等等,我给你一个手镯,也许你会派上用场的!”
于是我戴上了这镶着五颜六色的宝石手镯,就兴致勃勃地出发了。首先我看见了一位园丁愁眉苦脸的,我问他怎么了,他说:
“唉,主人叫我把这个周长1200米的鱼塘每隔六米种一棵树,我不知道要准备多少棵树。”
这题幸亏我学过,于是我就给他说:
“这是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在封闭线路上植树,棵树与段数相等即:1200÷6=200棵。”
接下来全是我动脑筋做出来的:帮木工算了算他切的短木头有多长,帮健忘的老师算回了他的岁数,帮老师算了算他本子有多少、学生有多少……最后一件事是帮数学王国打败数学魔王,要打败数学魔王,必须得回答他出的问题。
它问:“如果公元1年是鸡年那么公元2003年是什么年?我想了又想,还是想不出来,突然想起小精灵说的手镯会对我有用的,我就摸了摸手镯,小精灵出现了,它说:“这很简单,直接用2003÷12=166…11而从鸡年开始数到11个就是羊年。突然又一道亮光闪过,我又晕了过去。
睁开眼睛后,发现我躺在床上,我心想:原来是场有趣的梦啊!我撑了撑懒腰,发现手上有一个跟小精灵送给我一模一样的手镯,啊!难道不是梦?我不敢相信,摘下了手镯看了看的的确确是小精灵手给我的手镯,手镯上写了一句话:“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从此以后我爱上了数学,并且考上了我最向往的清华大学数学系,我能有这么大的成就,不在于数学王国的经历,而是小精灵手镯上的那句话。
扩展资料
《李毓佩数学历险记(小学高年级)》精选了李毓佩教授创作的3个中短篇数学故事:《非洲历险记》《数学司令牛小顿》和《奇奇博士》。并针对小学4、5、6年级小读者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及思维能力水平,对故事中涉及的数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且附有趣味测试供小读者练手。
李毓佩,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1990年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授予“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称号。
自1977年开始从事数学科普创作,30多年来,出版各类科普作品100余部,约1000万字。其作品曾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第四届中国图书奖”、“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
媒体推荐
李毓佩的数学科普作品:那么严谨的数学,竟可以写得这么准、新、浅、趣,让孩子快乐地接受,即使是数学院士,也未必能做到。——《北京晚报》
名人推荐
儿子读五年级,很喜欢这本书,简直是快入迷了,连续地看,让他眼睛休息一会儿都不肯。看了里面的内容后还会举一反三,考同学,也考我,增长了很多知识。儿子本来就喜欢数学,现在更加喜欢了。李教授的书真不错。 ——嘻嘻葡萄
我今年上小学六年级,有些老师讲的东西听不懂,看了这本书后,基本都懂了。 ——香草巧克力公主
我的学生很喜欢李毓佩的书,书中都是通过一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一个数学知识。 ——海门薄荷雨
参考资料:
吴家祖宗是中国哪个位置的人?
本文2023-11-13 01:18:3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66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