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的春节风俗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5收藏

潮汕地区的春节风俗,第1张

贴对联,门神,放鞭炮,吃年夜饭,送压岁钱等等。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者是廿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

门联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荼、郁垒画像,挂在两扇门上。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门目”。

近几年来兴起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就是23:00到次日1:00拜财神。按说,腊月二十四日诸神上天,人间的诸路神仙都上天“汇报工作”去了。但人们宁愿相信财神仍然不忘造福人间,会在这新春脚步来临之际将财气送到人间,所以各家各户要在这时候拜祭。于是,子夜钟响,鞭炮喧天,烟雾袅袅,仿佛是一团团瑞云祥气,再有那“财神到”的吆喊声,更给这子夜增添了不少热闹。

在省内的大学里,潮汕人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每一个地方在别人的眼中都带有各种各样的地域刻板印象,有的庸俗甚至带有地方歧视,但有的也十分有趣贴切。

在宿舍,室友们最常提起的对潮汕的印象就是“潮汕地区美食很多,潮汕人很团结,潮汕的同乡会都很强大,潮汕人特别会做生意”,当然,还有一种必不可少的地方标签,“潮汕人特别看重拜祭文化和宗族关系”。其实,每一种地域印象都不是空穴来风,正是有所体现才有人总结,只不过有的是小众特点,有的则是大众标签。就像宗族文化这一点,在潮汕地区的确非常盛行。

“走到哪里都别忘记根”,追根溯源不可忘本,每一个远走的人心里都有一根线,一头牵着在外漂泊的旅人,一头连着家乡的风霜雨雪。前几天回家的时候坐在车上拍到了一张有点心酸的照片,凌晨12点多,过道上有来往萧瑟的风,等车的环境十分脏乱恶劣,等车线内的每个人在夜幕笼罩中仿佛都有一张一模一样的脸,焦灼,急迫,茫然又坚定的眼,归家心切。长途跋涉不远万里,一路奔波只为回家过节,对于潮汕人来说,大概宗族血亲就是他们心中永远也切不断的根吧。

而宗族纽带,不外乎就体现在两点:族亲和祭祖。而祭祖作为一种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长久以来都是潮汕地区地方色彩最为浓烈的一笔。

挑选菜品、烹煮、摆桌、点烛燃香、跪拜叩首、上香祈福、礼毕收席,每一个步骤都是祭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连祭品的摆放顺序和朝向都细致且大有讲究。颜色要喜庆,菜要荤素合理,祭品寓意要美好,在潮汕这边,祭祖文化萦绕的不仅是浓浓的节味,更多的还是那种扑面而来的乡土情怀。在各种技术迅速更新换代的今天,有些老一辈留下来的东西还是需要保留的,万幸的是,在家乡,这种纯朴的文化习俗还没有被时代的大流侵蚀,城市自有它的快节奏和高效率,乡村自有它的天然和质朴。也许多年后,潮汕乡土的祭祖和宗祠文化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帧珍贵而鲜活的影集。

出门在外最为想念的就是各种家乡的味道,而祭祀时点燃长香的香火气息,就是乡味中飘渺又散不去的一缕。世世代代的潮汕人心中都有一种仪式感,对我们来说,举头三尺不只有神明,还有祖先。尽管祭祖过程中的准备工作十分繁琐,但这却始终是潮汕人无法割舍的习俗和情思。以宗族亲缘为养分,祭祖文化就这样扎根于潮汕大地,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也正是因为这宗族观念,潮汕群体在别人眼中才格外团结。

叶落还要归根,船出行了天黑还得回港,有宗族才有归属感,就像有家才拥有归途看得到方向。

月上中天了。该祭月去了。

潮汕的习俗:

1、功夫茶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

2、剃胎发

在潮汕大部分地方,婴儿出生满月时,长辈要为其剃胎发。也有些地方是在婴儿出生12日时进行。新生儿的第一次剃头历来被看作是一件喜事,剃了娘胎里带出来的胎毛,终于可以“从头开始,重新做人”了,因而剃胎发的仪式严肃而隆重,讲究一定的规矩。

3、七样菜

七样菜是潮汕民间颇具特色的一种食俗,这种用七种不同品种的蔬菜煮成的菜肴,有“新春发大财”的寓意。虽然味道比较怪,但主要是为了过年图个吉利头。

4、打油火

“打油火”是潮汕入厝的一种风俗,建了新宅,入宅居住,主人必须请师公来屋内做法一次,驱去室内邪煞之物,以求合家居住平安。这是潮汕乡下入厝的驱鬼仪式,俗称“打油火”。

5、出花园

出花园是指当男女孩长到15岁时,便接受这样一种仪式的洗礼。关于“出花园”一语的由来,普遍认为未成年的孩子在一个五彩缤纷的花园里,直至15岁到来,宣告童年时代向另外一个时代的转变,所以要从“花园”中踏出,走向成年的门槛,从此要对自己,对社会负责。

潮汕文化特点:

1、民间性。

如潮剧、潮汕音乐、潮汕民俗、潮汕民间文学等,皆植根于海内外潮人大众,深受海内外潮人乡亲的欢迎。潮菜和潮汕工夫茶,都为海内外潮人所喜爱,在海内外潮人日常饮食中十分普及。

2、兼容性。

潮汕文化既传承和弘扬中原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吸取古代南粤土著文化的优良成分,同时吸收了海外文化的一些优良成分,互相融合,形成独特的群体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气魄。

3、精细性。

潮汕木雕、石雕和美术陶瓷,都十分精细雅致。潮汕农艺具有潮汕妇女一丝不拘细致绣花的风格。潮阳英歌舞中108条好汉,皆有独特的脸谱、服饰和性格,十分精细。

4、开拓性。

潮剧吸取了不少古典戏剧和潮汕民间音乐、舞蹈等不少优秀成分,创造而成为富有特色的剧种。潮汕音乐既保存中国古典音乐的精华,又吸收民间音乐的优秀成分,创造而成为民间很喜爱的音乐。

1、潮汕中元节祭祖的贡品:白酒,无论什么节,向先人奠酒都是必备的仪式,旧时,酒是珍贵的食品,用美好、珍贵的食品祭祀祖先,最能表达祭祀者的虔诚与崇敬,古人祭祀用的酒主要是米酒、黄酒,潮汕祭祖最常用的就是九江双蒸或者红米酒了。

2、水果,水果一般当地的时令水果为宜,常见的有苹果、火龙果、葡萄等,苹果、橘子这类水一般需要摆单数个,三个或者五个是最常见的单数数字,一般不拜香蕉、李子和梨三种水果,因为用闽南话念出来音似“招、你、来”,相传会把好兄弟招到家中,还有一些太古怪的水果也要忌用,比如蛇果、佛手之类的。

3、点心,祭祖的点心并没有特别的讲究,包子、松糕、糍粑等都可以,都是潮汕当地的特色点心,最好选择故人生前最爱吃的糕点,既能表达诚心,也能体现出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4、饭菜,饭菜可以随意一点,最好以先人生前喜欢吃的为佳,不过很多人也不讲究。潮汕有在“中元节”宰鸭祭祖、吃鸭子等习俗,大部分的家庭祭祖仪式当中都会准备用鸭子做的菜,再搭配上一些素材、白米饭,让逝去的先辈感受到晚辈的敬意,也算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了。

庄族祭祖庄老太的墓地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关系71个乡27万多人口。现在属于庄老太这一房派下的子孙成千上万,在国内主要分布在粤东和香港一带,在国外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

二月初八庄族总动员为了更好的组织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的祭祖活动,庄族成立了潮汕庄氏宗亲联谊会和庄氏祭祖委员会,负责打理祭祖的工作。潮汕庄氏宗亲联谊会一般一年开两次会议,会议内容大体围绕着每年的祭祖活动安排、外来祭祖团的接待、祭祖资金的筹集和祖坟的修善等问题展开。而庄氏祭祖委员会就负责祠堂与祖坟的日常管理工作。从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开始,庄氏祭祖委员会就要开始祭祖的筹备工作。他们开始向海内外庄世家族的人发出邀请函,确定各地祭祖人数,安排外来祭祖团队的接待工作和修路。

现庄氏祭祖委员会的会长庄木泉称:我们现在宗会没有自己的实业,所有每年的祭祖都得事先筹集庄氏子孙的捐款。每年祭祖都是上千人次。山上扫墓是我们统一调配,当然,个人也可以自由祭拜。在祠堂祭祀完后,我们会安排十多辆祭祖专用车接送庄氏子孙上山祭拜。由于祭祖的人数众多,每年除了我们自己过去维持秩序的二十多人外,山下还有当地派出所派出全部警力协助。我们会在上山设置接待站,并对山路和通往山上那条汕头大学隔离栏外的农民路进行维修。现在上山的石板路是我们二十多年前修的,过去上山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我们还在山上建了四个亭,那条农民路,我们一共花了一百多万元。每年祭祀我们都得有两只全猪,全羊,纸钱,火炮,水果祭品,烟花。虽然说正日是农历二月初八,但是初六,初七山上已经开始通宵。我们会在山上安排木偶戏,祭祖时请乐团唱古乐。而在山下的祠堂我们会组织放**。宗族集体祭祖要一个半钟头左右,集体祭祀完毕后,各家各户再分别祭祖。祭祖坟工程纷繁复杂对于庄家来说,无论是山上还是山下,祭祖都有一整套严格而且完整的规则。在农历二月初八,全族男女老少(以前是规定全族老大和全族男性成年子孙,或各房裔代表才能出席)衣冠整齐,先后聚集祖祠和祖坟拜祭。祭祖礼品丰盛,全猪全羊,五牲三馔,糖饼粿品,林林总总。正式祭拜的时间大多是在凌晨举行,但实际上是从天黑后就开始进行祭祀活动了。先是举行宰牲礼,即是宰杀一头全猪和一头全羊。然后从猪的耳朵后取初几滴血放置在酒杯里,再拿上几根羊毛和猪血混合在一起,然后埋在庄家祠堂的天井的旁边。他们叫这个作痊毛血,意思就是在告诉祖宗这些祭品都是是洁牲,用了表示对祖宗的虔诚之心。另外还要在天井旁边设置香案,祭告天地。入夜之后,祠堂里灯烛辉煌,各种祭品已经在供桌上整齐的排列这。祠堂前的**已经开始播放了,一般会播放一些欢喜团圆的**。以前没有**的时候是让些戏班来唱一些呈详献瑞之类的戏(俗称四出头,今称五福连)。子时,祭礼就正式开始了。鞭炮齐鸣,唢呐高奏,锣鼓喧嚣,通、引、礼生、宗子诸执事就位。通是总司仪;引是引祭者;宗子是主祭者;礼生是诵读祭文诂文者。司仪唱礼,参祭者依照辈分排列就位,引祭者先引主祭者祭酒,双手捧酒杯,按心字动作,先点三点,再画半弧,寓意祭天祭地祭祖先,表诚心之意。然后,主祭者三叩首,接着参加祭祀的男女老少都一起跪下,听礼生读祭文和诂文。祭文说的是主祭者名字,祭祀时间、对象、原因、祭品内容和虔诚之心的文字;诂文是代祖先训示子孙的文字。祭礼完毕之后,就是分胙肉(祭祀的猪肉,羊肉等)和进行午宴(俗称食祖公桌)。分胙肉是依照功名、学历、地位、辈份、年龄等来分级的。现在常按大学、高中、初中、小学毕业及军政职务分配,其余没有功名职级者,也依年龄、辈份分配,俗称食兴灯(丁)取添丁发财的意思。

庄家风水及其荫泽桑浦山上的庄氏祖坟,因为其山形极似一只狗在睡觉,所以在风水上叫做狗眠之穴。而有趣的是,庄老太的坟墓刚刚好位于这只狗的生殖器上。庄陇的老人说:虽然我们的宗族这么大,但是由于吉位在狗的生殖器上,所以墓型只能做得十分狭小。而且我们那里不能下一点水泥,石头都是用糯米粘合的,为了不要伤及吉穴。我们上中下建造三个狗槽,为了给狗喝水。花了几多万造林植树,风 水荫泽嘛,没有树木怎么行。现在庄家这么发达,大家公认是这口风水宝地的荫泽。我们庄家以前有人在先人死后偷偷的把先人运到祖坟附件埋葬,我们发现后就开全族会执行家法。有些宗族不能解决的,只好拉去见官。为了不伤及我们的风水,我们是不准任何人葬在祖坟的范围以内的,就连庄老太的丈夫也要跟二夫人一起葬到潮阳的红场镇。如果天气好的情况下,你从墓地向前面望过去看,一望无尽的。所以我们庄家的子孙,离家越远发展得越好。现在潮汕地区的庄家村,都是我们这里出去的。普宁的果陇庄,本地人口是两万多人,在国外的人口却有十多万。以前的汕头市委书记庄礼详就是我们庄家的人,他现在见到我还得叫我叔公。现在香港的庄世平一年都得进来庄陇拜祖先。我们中央也有人,以前在中央一级工作的有庄惜泉,庄明理,可惜现在都死了。

与拜神有关的习俗:

劳热:民俗起源于潮州人民对土地的无比崇拜,对土地崇拜导致“土地之神”一说的产生。潮州人则将其称为土地公或伯公(值得一提的是,潮州人在店铺、家里、工厂,都会供奉土地公,在茗翁茶庄也可以见到),“劳热”这一民俗活动在潮州传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出花园: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独有的习俗,15岁(虚岁)的孩子要“出花园”。 凡是有15岁的男、女孩子家庭,要在阴历七月初七乞巧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雄鸡、鸭、猪肉)果品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经长大,从此可以走出花园。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鬼节”,也叫“盂兰胜会”。“当天,潮州人在自家门口摆上祭品、钱纸,祭毕烧钱纸、撒白米于地上,焚香祷祝,并把香插在房前屋后的地上。

扩展资料

禁忌

过年时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

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

这一天甚至忌杀生,但是,现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参考资料

-潮汕 

日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民俗事象。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东西方的节日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中国人很注重过节。在《潮汕文化源流》一书中,提到节日的起源与岁时节令有关;节日的起源又与原始崇拜和与之相联系的祭祀活动、禁忌行为有关,岁时节令和原始崇拜相结合,于是有了节日。这些话说来一点也不假。尤其在潮汕地区,由于道教和佛教的传入,给汉民族原有的节日风俗带来的新的内容,还使人们增添了一些祭祀和禁忌的新节日。在这里主要谈潮汕人十分重视的时年八节,尤其以潮阳为主,讲一些重要节日的的礼仪和活动。

潮汕人讲的“时年八节”是指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月半,中秋,冬至和除夕八个重要的节日。这八个节日中必须要遵循的惯例是祭拜祖先或是佛祖之类的。而且不同的节日潮汕人会做不同的活动,从未改变过。

除夕,这个节日从旧年最后一天的傍晚延续到新年来临,潮汕人称为“年夜”。这一天可谓是春节前最重要的一天。这个节日里,潮阳人会祭拜公祖公妈,用的祭品主要是三牲和一些小炒面粉之类,还有就是一定要有糯米甜粿。当然还有讲究的人用四个柑桔,主要是因为这象征着大吉大利。一家男女老少会理发沐浴,然后换上新衣,开始祭祖。这一天早上还要把整个家的地板都洗一遍,当然,潮汕人有过年前一定要先洗家装饰屋子的礼俗,但是这一天再洗一次是为了在大年初一这天不洗地,说是不吉祥。然后就是换新春联,俗称“易桃符”。还要购买年货,主要是一些配茶点吃的甜点和小点心,放在果盘里,供来家中拜年的客人配茶食用。到了下午时分,就主要是忙着晚上“围炉”了,潮汕人很注重年夜饭,会早早就开始准备而且会买一些比较好的东西。吃过年月饭,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守岁。这时,晚辈要向长辈贺年祝福。长辈就要给小小孩子压岁钱。年事己高的长者,也会收到会赚钱的子孙的压岁钱,这种习俗叫做“压腰”。到了晚上,潮阳,海门一带的人会把炉灶那里洗得干干净净,还会尽量弄得很空,之后在米炉上放一盏灯,和用面粿做成的龟样的粿,叫做龟粿。用风俗说是,到了半夜“老爷”会来摸米桶,有来年平安的预兆。

春节,潮汕人称“过年”。这也是中国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的一大早,妇女会先拜门神,插香。然后是用清汤圆祭祖。一般这些汤圆就拿来当做全家人一天的早餐,每个人都要喝点,也是为了平安。元旦是早上就开始祭祖的,用斋菜,主要是花生,木耳,腐枝,磨菇,金针和汤圆等,当然还有一些人到了初二要再次用荤菜祭祖,但是比较少。这一天主要的活动还是走访亲戚,给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人拜年总要带上橄榄和潮洲柑作为礼品,拜完年还要与亲友“换柑”,也有吉祥一说。潮汕人很注重吃橄榄,由于品种不同,一些“三尖橄榄”还要上千块。拜年,不外是给小孩子利是,然后大人见面之时,要互赠“升官,发财”的吉祥语。除此之个,有些地方还有开井之类的活动。说是在除夕封住的井口,春节要祭过井公井妈,再开封启用。农村里公用的水井,初一初二禁井。但是在潮阳,却没有那么“讲究”,一般只是用清香烛在井边插插便当是祭过。初一至初三是最热闹的节日,大街小巷敲锣打鼓,放各种吉祥歌曲,人来人往。当然还有一些地方有舞狮,英歌锣鼓,还有拿标和担炮子,游街的风俗。潮汕称之为“营大锣鼓”。这主要是当地一些人组织,以一些退休的老干部为主,会给钱请人,比如一些年轻女孩子和小孩子来拿标和担炮,和请当地英歌舞队。这些人都要经过训练,化妆然后再上街游行。但是在后溪,也有反而要给钱才能去游行的,因为当地风俗说走了一天会在来年有好运。游行队伍走过以后,有钱人家会放鞭炮表迎接。到了初四,上天的诸神“启福”后又降落下土。这时家家户户都要收起压灶的“龟粿”(这些一般是是不吃的,丢去喂猪或是给上了年纪的老人号)然后准备祭品迎接老爷“上天归来”。主要是准备一大碗水和汤圆还有香烛纸钱。等到人们端签“知道”老爷己归后,才烧纸钱,祭祀才算完毕。春节期间还有“营大老爷”的活动。潮阳主要采用文营的做法。就是在老爷来之前摆一个红木桌子,上面放一些供品(供品不统一也不讲究),然后庙里的一些“老大”就会将老爷请上神轿,还包括这个“老爷”庙里的东西,如神笔等。由选定的丁壮抬着,仪仗鼓乐前导,走遍社区的每一条巷子,走过的地方,有了家室的妇女会拿着清香一边扣头行礼,更有甚者是当街跪着的。老爷走过门前后,就把桌子上的供品拿到附近的司庙去拜,然后就是放鞭炮。

元宵,在正月十五。这个节日如果拜祖也主要是用菜头粿和土豆粿,由于不是很讲究,还有在未拜之前先吃也无多大关系,不会有渎牍神灵之说。这天主要也是因人而异,有的人有祭拜风俗的弄得要比春节还隆重。晚上主要是放烟花,猜灯谜。不过也有人选择露天喝茶赏花灯。在农村一些地方还有抽影戏。就是用三支铁箸操纵皮影人物,把人物的容貌姿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清明,潮汕人俗称“挂纸”,“上坟”或“跪纸”。这前后几天人们要上山祭拜祖先。主要是带干粮,以前必须是“鸟饼”(一种形似小鸟的饼食)和“双粿”,但后来因为食物不合人们口味,也有人买一些爱吃的饼食去上坟。还有是必须带纸钱(一白一黄两种纸)还要带上油漆油笔和清明火油灯。在祭拜的时候,会先油坟上的字迹,然后在坟的附近压纸钱,一张白一张黄相配然后压上石头以防风吹,然后就是祭拜。扫完墓下山时,要用剩余的纸钱卷起来点一点,燃成一小火焰,它和油灯在进家门时都不能熄灭,然后回家后把它放在祖先灵位前。直到点完为止。

端午,潮汕称“五月节”。这个节日主要以赛龙舟和吃粽子为主。在后溪,整个村分成几个户然后赛龙舟,鼓声开始便赛开去争夺锦旗,对他们来说,得到多锦旗会在来年有很多好运还会得得很多钱。对于潮汕人来说,五月节还是除虫驱病的“圣日”。在这一天的中午12点吃李子和桃可以美容和使脸红润,如果去泡海水就可以使皮肤变好。还有一些如插艾和沐浴的活动。

七月半,也是潮汕人祭拜的节日。主要有七月七日也就是七夕那天,有些人会去祭拜。但大多人重视的是潮汕的祭鬼节,他们叫“孤鬼节”,时间是在七月十四。在海门,潮阳,还会准备一个纸桶,里面放一些所谓的“日用品”烧给“阿嬷”。

中秋节,一个团圆的节日,对于潮汕人来说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这天最重要的是晚上拜“月娘”也就是赏月。这一天海门人喜欢做“油粿”(就是面粿里面包甜品,做成月亮形状然后去炸油,入口香脆),其他拜的有柚子,梨,柿子,林檎,杨桃,苹果等各种新鲜水果和月饼和各式糕点。也有家里设菩萨的还会买鲜花和纸钱做的莲花来拜。月亮升起的时候,妇女们开始点燃三支贡香,为一家人启福。从丈夫的消灾赚钱到孩子的聪明听话会读书,都向“月娘”诉说,然后就是家中孩子祭拜。

冬节。这一天主要是祭拜“阿公”,用糯米粿,潮阳人也叫“钱仔粿”,还要配上花生糖。在这一天里海门的风俗是不可以煮饭,只能吃“糜粥”,所以对于喜欢吃饭的家庭来说,会选择出去外面吃。冬至来临之前,家里男女老少会围在一起“搓丸”,一般是用河粉做面料,然后卷起来切成一颗颗。吃过冬到丸,有又添了一岁的说法。

对于潮汕人来说,一年末,也就是冬至过后,有一个没有归定的大节,潮汕人叫做“拜神”。潮汕人很注重这个节日,还有人去借钱过节。有钱的人家花费都是要上千块的。一般是在年末选择一个好时日,然后是叫做还神,一方面对这一年的平安度过表示感谢,一方面是对来年的祈祷。祭品是多种多样的,鸭,鸡和鹅(一般人家是用三只鸭三只鸡)还有几十斤猪肉,三牲。还有甜粿,面粿等粗粮,还有茶,酒和各式各样的斋菜,以及三个塔状的潮汕人叫白糖,当然少不了纸钱。纸钱也很多,基本上什么样的纸钱都是几千张地买。有特殊情况的家庭还会请乐师,乐队来奏乐。如果是普通的人家,就是请师父来念念经。一般这个活动要从早上开始摆桌,然后晚上挑个时辰祭拜,然后是烧纸钱,由于比较多的纸钱,所以一般会烧到比较晚,也就是要到天快亮才结束。第二天开始也不闲着。潮汕人不会把祭品留自家人自己吃,会分给亲戚和邻居吃。所以大家的祭品都是互赠的。

潮汕的大节日的礼节姑且己经很多,更不用提平时的一些小时节,如初一十五早上有家室的妇女要吃斋了。可见,潮汕人很注重这些礼节,很信奉自己的祖先和自己的宗教。

一、放鞭炮

  潮俗正月初一大早,家家户户都要于门前或阳台祭拜南辰、北斗、天公,以及家中所祀奉的神灵,企盼新年平安,行好运。

  祭拜神明之后,便要燃放鞭炮。鞭炮,又叫“爆竹”、“爆仗”、“炮仗”。《通俗编俳优》:“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传说它源于“庭燎”。《诗经�6�1小雅》有“庭燎晰”之句。古人用松枝和竹子做成火把,在庭中点燃用以照明。竹节燃烧时发出爆裂声,此乃早期“爆竹”。进而,人们便以此驱除鬼邪,企盼吉祥。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潮人沿袭此俗,目的也在于驱除邪气,祈求新年身体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世事顺心。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潮人过春节燃放鞭炮更为普遍,除少数人残存的“祛晦”的传统观念外,再无以往的迷信色彩,只成为人们除旧迎新、欢欣庆贺、预祝吉祥的感情表达。近几年来,由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出于安全考虑,潮汕很多城市都禁止节日燃放爆竹(不过,传统的习俗总是那么根深蒂固,近来,又有一些城市开始解禁了),但乡间爆竹之声仍不绝于耳。

  二、祭祖

  汉族元旦祭祀祖先的习俗,在汉代就形成了。宋明以后,全国普及。明陈天资《东里志》云:“正月元旦履端节,内外夙兴,设香烛酒果,盛服拜天地神明祖宗。”可见明代以前潮汕就有正月初一祭祖之俗。此后历代文献对此多有详细记载,如清嘉庆《澄海县志》云:“元旦,晨起拜祖先,燃烛焚香,具茶果酒馔”。解放前,潮汕祭祖有族祭和家祭两种。族祭是祭远祖,在祠堂公厅,家祭在本屋。族祭多请纸影班、戏班演出,较为隆重。

  春节祭拜祖宗的用品“全是斋品:便当的香腐、木耳、瓜碧、腐枝、甜料、柿饼等物,以及除夕自制的各样斋菜。”(民国沈敏《潮州年节风俗谈》)因为据说此日弥勒佛坐位,故用斋餐。到初二还要再次祭祖,这一次才用荤菜,如鱼、猪肉、鹅、鸡、鸭等,故清乾隆《普宁县志》云:“元日,祀祖先用素,初二祀祖先用荤。”旧时,元旦也要在祠堂祭祖。这是宗族祭祀重典,通常用荤菜,但有些地方还要再加上五种斋菜。

  其他“时年八节”都有祭祖活动,形式大同小异,祭品略有区别,增加一些时令果蔬和有特色糕点。以下各节就不再一一阐述。

  三、拜年

  拜年,亦称走春、探春。相传远古有一种怪兽,头顶独角,口似血盆,人称为“年”。每到除夕,它便挨家挨户地觅食吃人。人们只好把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紧闭,躲在家里,直到正月初一早上才开门相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绵延相传。

  拜年跟祭祖一样,同为潮人最注重的礼俗。潮人拜年主要有三种类型,所行礼俗互不相同。第一种为家人之间的拜年。在潮汕,早晨祭祖后,晚辈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新春如意”、“健康长寿”。旧社会讲究的人家,晚辈要穿新衣服,向长辈行跪拜大礼。然后长辈再给晚辈寄以期望,愿小孩子“新年�大”、“学习进步”。

  第二种为亲友之间的拜年。吃过早饭后,家人或一起或分散向亲朋好友拜年。亲友之间的拜年活动常在初一、二的上午,故潮汕有句俗谚曰:“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讲的是拜年越早越好,越见有诚意。潮人到亲友家拜年,总要带上槟榔(今用橄榄代)和潮州柑作为礼物。多少不限,但一定要偶数,不能奇数。而主人家的茶几也总要放着一盘红绿相间的潮州柑和槟榔,另加糖果,迎宾敬客。

  因潮州柑比桔大,故取名大桔,而桔与吉同音,用谐音会意法,就成了“大吉”。“大吉”的来历是颇有情趣的。据传:很久以前,有一年将过新春,在潮州某村,乡人都患有口干渴症。村里一位美丽聪明的少女夜里梦见一仙人托梦于她:“吃了柑,保大吉。”少女醒后即告诉其母,母女半信半疑吃了柑,果然病好。从此,潮州柑便成了带来吉祥的象征。而槟榔和宾郎同音,含有宾客的意思,所以“槟榔大桔”谐音便成为“宾临大吉”。潮人拜年用槟榔待客历史悠久,府县志都有所记载。明万历《普宁县志》云:“元旦……相拜亦各备槟榔蒌叶,以供茶具。”清乾隆《潮州府志》说:“不设槟榔,便称简慢。”清末以后,潮汕食槟榔之俗逐渐由衰而熄。这是因为食俗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且食槟榔过程繁琐,潮汕又不是槟榔产地。后又因潮汕盛产橄榄,它与槟榔无论形状还是味感都十分相似,潮人便用橄榄代替槟榔。由于风俗的转变具有滞后性,因此潮人对橄榄也别称为槟榔。

  当客人进门,相互道些“新年如意”、“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后,主人就要请客人吃橄榄、糖果,喝工夫茶(揭西客家还有敬以“擂茶、米�”之俗)。客人拜过年临走前,还要互换大桔,互送小孩“利市”(红包),寄寓着“互换吉祥,互相致意”的美好祝愿。而对一些至亲好友,主人还会殷勤挽留其共用午餐,故清嘉庆《澄海县志》云:“各设酒肴相邀饮。谚云‘正月酒,家家有’”。

  第三种为同僚同行之间的拜年。这大多是礼节性的行为,见面之后,以“发财”、“升官”之类的吉祥语互为应酬。昔时士大夫家还出现投贺名帖拜年,如清光绪《海阳县志》载:“投以名帖,谓之‘拜年’,又曰‘拜正’”。第三种拜年包含的亲情友谊的温馨氛围程度不及前两种类型。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人们时尚贺年卡、贺年电话、贺年手机信息、贺年“伊妹儿”进行拜年。而各工作单位多在初一举行“团拜”,人们欢聚一堂,互相道贺,既省时间又多方兼顾,实是一件好事。

  四、送春�

  春篮(“篮饭”原义盛)是潮汕一种民俗用品,是一种分成三四层,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通常为成对使用。年初一,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家送礼。礼物包括大桔、甘蔗、香蕉等十几种,装在一对大春篮里,由出嫁女的兄弟挑着送去,俗称“送春�”。当舅子到来,亲家就要大宰三鸟,热情款待,故有民谚说:“阿舅来,掠鸡宰”。女儿家收到舅子带来的礼物后,就由婆婆提着花篮,托着红盘,把礼物分给左邻右舍,俗称“下物食”。因各乡里都有媳妇,故此日互送礼物甚为热闹。这种潮汕特有的民俗活动,体现了潮人重视邻里情谊,和睦相处,团结向上的优秀品质。

  五、舞狮和游大锣鼓

  春节期间潮汕的文娱活动甚为活跃,有舞龙、舞蜈蚣、猜谜等,其中舞狮和游大锣鼓是较为普及,最为引人瞩目的。

  春节期间,舞狮是较受人们欢迎的。潮汕狮舞有两种:一种是“文狮”,一种是“武狮”。“文狮”由两个人分别戴上面具扮成笑容可掬的“土地公”、“土地婆”,手执葵扇,引大狮边舞边走路,狮子也不断抖鬃、打滚。每遇有人在门前燃放鞭炮,舞狮队就得停止行进,向主人拜年。“武狮”拜年对象是当地有名望的人家和大商行。当狮队一到,主人便点燃鞭炮,此时锣鼓齐鸣,狮队表演翻滚、腾转、跌扑等动作。最精采的要算主人给狮子赏红包。舞至高潮处,主人便从二三层楼的楼口悬空挂下红包。舞狮队便在主人协助下,用大凳小凳一直叠到红包底下。狮子在锣鼓声中,从容沉着爬上一只只桌子,攀上最高层,再纵身张开嘴巴把红包取下来。围观者终于爆发了掌声和喝彩声。狮子颔首垂腰四方作揖向人们祝福。

  广场舞狮表演程式是由舞狮者举起狮头作摇头摆脑之态,快步绕圈走动,边走边舞,有如猛虎下山之势。当舞至场中心时立即俯坐于地上,时而用脚搔腹背,时而转头咬尾巴,称为“搔痒咬虱”。忽而又卧地滚动,称为“翻身反肚”;接着伏地打瞌睡。这是表现雄狮在坐养其神,动作维妙维肖。此时还有一戴假面具的对着雄狮任意戏弄,给人们增添不少情趣。舞狮表演之后便是武术表演。拳术有朱家教、李家教和南枝手等拳路之分,但其表演程式大体都是相同的。最后再次舞起狮来,演毕即得到人们赏给的“红包”。

  潮州大锣鼓的游艺队伍常以旌旗开道,扛在肩上的旗叫“标”,用带尾的青竹做旗杆,杆首挂着吉祥物,扛标的多为女青年。扛标姑娘盛装饰扮,婀娜多姿。随后是细心打扮的金童玉女,肩挑鞭炮担、八宝吉祥担,给人们带来了祥瑞。还有娃娃们扮戏人,表演一些传统潮剧片断。庞大的先导过后,是连绵不绝的锣鼓乐队。潮州大锣鼓的表演形式十分灵活,在行进中演奏的叫“长行套”,曲目多以进行曲为主。如果在固定场地摆架演奏,便叫“牌子套”。大型演出,乐队往往有千人之众,气势磅礴。

  有名望的人家和商行铺户在锣鼓队到来之时春节期间另有潮州大锣鼓队,演奏潮州音乐,走街串巷,巡回游行,潮俗称之为“游大锣鼓”。潮州大锣鼓是以打击乐为主,大鼓为中心,唢呐为领奏的大型合奏形式。鼓手既是乐队主奏,又是乐队指挥。鼓手槌击鼓心、鼓边、鼓沿,采取响击、闷击、重击、轻击以及节奏变化,手槌加花等手法,指挥着乐队的演奏。

  这种舞狮和游大锣鼓的演技活动,虽隐约含有傩舞驱鬼遗风,其目的也在于博得赏钱,但它们确实给春节带来了生机、欢乐、喜庆,增添节日热闹气氛。

  六、家庭赌博

  赌博源于博戏。《史记�6�1殷本纪》载:“辛乙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可见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博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便出现了以钱财为赌注。

  春节期间,潮人劳累了一年,难得有这悠闲欢乐时间,便在小巷里、祠堂内等地方聚众赌博,以卜今年运气。但这只是少部分人而已,更多人是在家庭里进行赌博。这种家庭赌博活动,往往是由家长做庄,其他人押注。即使是管教严格的人家,孩子们这时也可与长辈轻松一博。它没有真正赌博的紧张和担心,有的是轻松和欢乐,反正输赢的钱都是自家人的,俗称“肥水不流外田”也。

  近几年来,由于政府倡导文明新风,这种春节赌博陋习已日见冷淡。

  七、搅泔缸

  泔缸是潮人对盛放泔水(洗米水),以作喂猪用的陶缸的俗称。春节期间,潮汕农村,家里主妇要用手或持竹杆伸进泔缸里,一边搅拌泔水,一边口念:“泔缸搅浮浮,今年饲猪大过牛”或“泔缸搅圆圆,饲猪多卖钱。”企盼新年饲猪顺利,生长快,多挣钱。

  八、开井

  解放前,除汕头市1914年自来水厂建成后有自来水供应外,其它城镇乡村居民,食用水要从水井或沟河中汲取。有乡必有井,既有院外公用井,也有院内自用井。

  潮人对水井十分崇拜,民间有井公井婆的神话传说。除夕要封住井口,春节要拜祭井公井婆后才能开井。通常乡里公用的水井,初一、二要禁用,初三才始用,有的地方初二起便可用。开井时要由村中老妇带头,用大桔、清茶、红糖、素果等礼品到井台祭拜。之后,主祭的老妇要揭开井盖,把一半红糖和3杯清茶倒入井里。最后再从井里打出12桶水倒于地上。每倒一桶水,要随口念4句吉祥诗。这个仪式活动就是“开井”。自家用的水井,开井时也要由家中的婆婆祭拜,仪式与公用水井相似。

  当今,潮汕各地乡村基本食用自来水,祭井活动渐渐消失。

  九、回娘家

  正月初一、二(特别是初二较为普及),已出嫁的女儿要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给父母拜年。这是出嫁女儿孝敬养父母的一种表现。民间有俗谚云:“行孝‘走仔’(女儿)初一、二,不孝‘走仔’神落天(初四),无贴无兑元宵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女儿回娘家,要备办一大袋饼干、糖果,由其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以表达姑娘不忘乡亲的思念之情。当家中有侄儿时,还要分发红包给侄儿。女儿吃过中午饭后,与父母小叙一番,在晚饭前便要赶回婆家。故民间俗称为“食日昼”。

  十、“送穷鬼”

  昔时,潮人把正月初三称为“穷鬼日”(清光绪《饶平县志》则载饶平正月初五为穷鬼日)。是日,人们把屋内污秽杂物打扫干净,送到田野上焚烧,同时点香为供,叩头作揖,连说“穷鬼去,福星来”。此活动俗称为“送穷鬼”。当天,民间最忌探亲访友。

  此习俗有一段传说。颛顼帝时,宫中生下一子,好穿破衣,给他新衣就撕破,并用火烧后才肯穿。宫中人都叫他“穷子”。“穷子”死于正月晦日,为他送葬时,人们说:“今日送穷子也”。“送穷”的说法就此相沿下来。后来送穷由晦日变成初五,广东大部分地区则把正月初三视为穷鬼日。

  随着社会发展,潮人的送穷活动已销烟灭迹。潮汕人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勤劳勇敢真正送穷,迎来富裕。穷鬼日人们也出门探亲访友,相互道贺,而不象古人所说的是日禁出门了。

  十一、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神落天”,家家户户要在家中祀拜,迎接诸神降临人间。祭品有红桃粿,取“开门红”的好兆头;一盘红糖,暗含生活甜蜜;一盘大米,意谓五谷丰登,另外还有大桔、乌豆、灯芯、纸马等。除在家中祀拜外,还要到乡中的神庙烧香祝福,有些人还把全家的生辰年庚八字,写在红贴上,缚于神轿上,向神许愿,感谢神“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

  十二、节日禁忌

  正月初一是圣日,潮俗禁忌甚多,人人都要说吉利语。这一天,大人忌打骂小孩,以免他啼哭不休。否则,啼哭意味着“没头彩”,是新年疾病、凶祸等的征兆。如果小孩不慎打破盘、碗等器物,大人要立即说些:“缶开嘴,大富贵”或“勿过勿是,大吉利市”等吉利话来弥补过失。如果是烧了灯笼、布料时,大人要说声“火旺丁旺”或“财丁兴旺”之类的吉祥语。这一天忌债主上门讨债,如果出现此情况,主人必会说:“顺顺说好话,今后发财免多说”。债主一听知道主人日后必还,也就起身告辞。

  这一天不能扫地,要把扫帚藏起来,要让满地爆竹纸堆积,意谓“瑞雪兆丰年”;非扫地不可时,只用扇炉子的鸡毛扇从外边扫入,意谓防家财外流。此日也不要洗衣服,怕钱银失去。也忌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也忌杀牲,认为杀了无财气,当年饲养牲畜不吉利。

  饮食方面,这一天不要在用膳时使用长短筷,否则过渡时就会搭不到船;不要吃粥或饭汤,否则出门会遇上天下雨;不要吃药,否则会被认为全年疾病缠身,吃药不断。如果是病人非吃不可时,家人必说“破财抵运”等吉利话来慰藉病人,使病人早日康复。

  随着社会发展,文明的进步,有些禁忌正在慢慢被淘汰了。例如现在的年轻人不认为爆竹纸堆积于地不扫是堆金积玉的迷信说法,而认为春节人来客去,爆竹纸堆满地有碍于卫生,从而拿起扫帚打扫,打破传统陋俗。

潮汕地区的春节风俗

贴对联,门神,放鞭炮,吃年夜饭,送压岁钱等等。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者是廿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