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姓 承氏家谱 承姓起源 承姓名人 承姓的来源 承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3浏览:1收藏

承姓 承氏家谱 承姓起源 承姓名人 承姓的来源 承姓简介,第1张

姓氏起源

①姓考:周时卫大夫成叔承之后。

②清通志氏族略:明时有承谷容,武进人,洪武初为交城县丞,官终兖州同知。清时有承祖列,康熙甲午年学人。

③千家姓;千乘族。

按:春秋时晋国有承盆,后汉有侍中祭酒承宫,宋有威仪节度使承之,明有兖州同知承谷容。今有程砚秋原姓承名麟。

后汉书有承宫传,文如下:承宫字少子琅邪姑幕人也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息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请留门下为诸生拾薪执苦数年勤学不倦经典既明乃归家教授遭天下丧乱遂将诸生避地汉中后与妻子之蒙阴山肆力耕种禾黍将熟人有认之者宫不与计推之而去由是显名三府更辟皆不应永平中征诣公车车驾临辟雍召宫拜博士迁左中郎将数纳忠言陈政议论切悫朝臣惮其节名播匈奴时北单于遣使求得见宫面显宗勑自整饰宫对曰夷狄眩名非识实者也臣状丑不可以示远宜选有威仪容者帝乃以大鸿胪魏应代之十七年拜侍中祭酒建初元年卒肃宗褒叹赐以冢地妻上述书乞归葬乡里复赐钱三十万。

承氏郡望在千乘,但有毗陵承氏宗谱存世,毗陵在今江苏省常州市。

韩国有承姓。称光州承氏,亦以千乘承氏为本源。

满清皇室的人都姓爱新觉罗或姓肇。当清朝从东北入关,建都北京统治权全中国之后,清皇室的人就有以名为姓,即所谓随名姓的习惯。实际上是一种特权思想的表现。在中国,清朝以前,就有一人犯罪株连全家,甚至株连九族的做法。清皇室为了避免其家庭中有某人犯罪而株连其家人,因而产生了随名做姓的做法。这样,父与子、兄与弟因姓氏不同,可防止被株连。但新改的姓必须是中国“百家姓”一书上没有的姓。

历史名人

承淡安,中医学家。原名启桐、秋悟,1899年9月13日生,江阴华士人。少时随父亲学医,17岁时师从名医。1920年参加上海中西医函授学习,1925年独立行医。1928年在苏州望亭创办中国最早的针灸学研究社,后又在无锡堰桥重建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并扩建为中国针灸讲习所。1933年10月创办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针灸刊物《针灸杂志》。1934年秋赴日本考察该国针灸现状和办学情况,从中发现了《铜人经 考》和我国早已失散的元代滑伯任的名著《十四经发挥》,使这部古典珍籍失而复得。他还被东京针灸高等学校赠予针灸专攻士学衔,是近现代国际针灸学术交流的第一位中国学者。回国后,他于1936年7月创办针灸疗养院。1937年2月讲习所更名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先后培养学员3000多人。抗战8年中,他坚持行医、授课,分校遍及南方各省、香港和东南亚地区。 1951年,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在苏州司前街恢复社业,承淡安带病参加教学和管理。1954年,被江苏省人民 聘请为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校长,后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从此,他更加奋发有为、力疾从公,为中国针灸走向世界倾注了全部心血,被誉为中国针灸一代宗师。因积劳成疾,1957年7月10日病故。承淡安长期从事针灸理论和临床研究,著书立说甚丰。自著有《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国针灸学研究》、《子午流注针法》、《伤寒论新注》等15种,编修针灸经络图多册,共200多万字。1989年,“纪念承淡安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暨国际针灸学术讨论会”在其故乡江阴召开,国内外专家学者及部省市领导150多人出席大会。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承忠委 男,1933年4月生,安徽省芜湖县人。中国名医疑难病研究所皖南分所所长、研究员、主任医师。被聘为客座教授、研究员、专家、名誉校长、顾问、主编、副主编、编委、副理事长、会长、编辑等30余职。大学毕业,从事医、教、研、工作已51载。擅长中医内、妇科和疑难病症,旁通各科。出版著作《临证撷萃》一书获世界优秀成果奖,参编《时方新用》、《中医学》、《临证备要》等18部医籍。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获国际、全国、省优秀论文成果奖37次;参加国际、全国学术大会交流的论文38篇,如《痰证从肝论治》、《红花桃仁煎临床运用》等10余文,分别参加在香港、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国际学术大会交流。1978年安徽省 授予“省科技先进工作者”、1988年授予“省优秀学会干部”、1989-1998年被评为“全国名医”、“全国著名中医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优秀人才”、“当代中华杰出名医”等称号。颁有王光英、吴阶平等副委员长和崔月犁、陈敏章等卫生部长们题词的荣誉证书80余册,获金、银、铜奖牌6枚。中央、省、市有关报刊、广播、电视台等20余次采报其业绩。传略已入编《中外名人辞典》、《世界名医大全》、《世界名人录》等50余部辞书之中。

姓氏渊源

1嬴姓

  第一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远古帝王颛顼裔孙大费次子若木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姓氏音读作fèi。 相传颛顼是黄帝孙,有裔孙伯益,伯益曾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大费,他有裔孙大费,大费有子二人,其中次子名若木,因不得继承爵位而沦为平民,遂以父名为姓氏,姓费,以标明自己的血统所出,其后代相传姓费。如夏桀时去夏归商的费昌,就是他的后裔。

2姒姓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禹后裔费昌、费仲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姓氏音读作fèi。 据史籍《姓纂》、《轩辕黄帝传》记载:“夏禹,亦黄帝之玄孙也,姒姓……”夏禹之后,因在其子孙费昌、费仲的封国中有一费国,后来就以国名为姓,称为费氏。依此,费姓的血缘始祖可追溯至黄帝。又据传说,在大禹治水时,一位名叫伯益的人协助治水颇有业绩,受封于费地,其后代则以地取姓曰费姓。

3姬姓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鲁国大夫费序父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姓氏音读作fèi。 春秋时鲁国有大夫费序父,其后代因他以费(今山东鱼台)为食邑,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名为姓,称为费氏。

4姬姓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楚国大夫费无极之后,属于以封邑名为氏。姓氏音读作fèi。 据史籍《姓纂》记载,春秋时,鲁懿公的孙子大夫无极的封邑在山东费县西北,人称费无极,费无极的子孙就以封邑“费”为姓,称为费氏。因此,这支费姓是鲁国公族的后代。

5姬姓

  第五个渊源: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鲁桓公之子季友之后,属于以封邑名为氏。姓氏音读作Bì。 据《梁相费泛碑》载:“鲁桓公子季友为大夫,有功封费,因氏焉。”春秋时鲁桓公的第四子季友受封于费邑,子孙以费为氏。这一支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由春秋时鲁桓公之子季友而来,以封邑名称为姓。相传,鲁桓公是周文王及周公的后代,在周公长子伯禽被封于鲁后,数传至他,相继担任鲁国国君。后来,他生子二人,其中长子即鲁庄公,在他去世后得以继承爵位;次子即季友,在鲁庄公时以君主胞弟身份执掌朝政。尤其是在鲁庄公去世后,他的权力更为集中,又拥立庄公之子班为君主,自己独揽大权。他的专权引起其他人的不满,一位名为庆父的人乘机作乱,杀死国君,他也被迫逃亡陈国。此后,他在陈国的帮助下回到鲁国,继续任执政,并立班的儿子申为国君,申就是历史上的鲁僖公。鲁僖公执政时期,为表彰季友安定社稷之功,把国中一处叫做费的地方分封给他作为食邑。他及子孙后来也在那一带发展繁衍,再后来就以封邑的名称为姓氏,姓费。

6各民族变姓

  第六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姓氏音读作fèi。 北魏时鲜卑族原姓氏费连氏,改姓费,后来这支改姓的人又与汉族费姓融合在一起。 清朝满族中有一些姓富、姓费者,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使用汉字“费”为姓。如费英东,为满洲镶黄旗人,本名费英东·扎尔固齐,姓瓜尔佳氏;费扬古,满洲正白旗人,姓栋鄂氏;费雅思哈,为满洲正黄旗人,姓富察氏等等。后取单字汉族“费”为氏。 当代彝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也有人以费为姓,应是汉文化融入的结果,渊源待考。

编辑本段得姓始祖

  一世:黄帝(前2697—前2599)。 《史记·五帝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 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二世:昌意。 《史记·五帝纪》: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三世:颛顼(高阳)(前2514—前2437)。 《史记·五帝纪》: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农历三月十八,是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颛顼帝的生日。 四世:穷蝉。 《史记·五帝纪》:帝颛顼生子曰穷蝉。 五世:女修。 《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 六世:大业(皋陶)。 《史记·秦本纪》: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张守节《正义》云:“《列女传》云:‘陶子生五岁而佐禹。’曹大家注云:‘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按此即知大业是皋陶。 七世:伯益(大费、费伯)。 《史记·秦本纪》: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史记》称大费,《尚书》称益,《竹书》称费伯,舜时为“虞”,即掌管山林的官,佐禹为辅平水土,因功受舜赐姓嬴氏,授土嬴国。 八世:若木(费姓始祖)。 《史记·秦本纪》: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都城记》曰:“伯益有二子,大曰大廉,封鸟俗氏,秦为其后也;小曰若木,别为费氏,居南裔为诸侯,至夏氏末,其君费昌去夏归商,佐汤伐桀有功,人为卿士,汤更封费氏之庶子于淮泗之间徐地以奉伯益之祠,复合为伯,使主淮夷。”这条史料证明若木居费为费侯,世守费地,为费氏;费昌庶子则封于徐。

编辑本段姓氏图腾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1郡望:

  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安陆市、钟祥县、潜江市、钙阳县东部,以及河南光山县、新县西部、信阳市东部、淮河南部一带地区。三国时期的曹魏、孙吴各置江夏郡:吴国孙权在公元221年分江夏、豫章、庐陵三地设江夏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至江西省九江市一带地区;曹魏的江夏郡治所在上昶(今云梦西南)。西晋灭吴后,还治旧地,改为武昌郡。南北朝时期宋国移治到夏口(今湖北武昌),辖区缩为今武汉及其附近一带。隋、唐两朝的江夏郡即鄂州。 琅玡郡:亦称琅琊国、琅琊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县南琅玡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玡郡,并附置琅玡县,治所均在琅玡(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玡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玡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玡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玡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玡郡。从魏、晋朝时期琅玡国起,琅玡台及秦朝琅玡郡治均不属琅玡郡(国)。另一处琅玡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千余年。

2堂号:

  徳懋堂: 乐善堂  衍庆堂: 念本堂: 源述堂: 职思堂: 尚志堂: 承志堂: 授易堂: 地远堂: 敦睦堂:

编辑本段家谱目录

  江苏江都费氏宗支衍庆图一幅民国三年(1914)写本江苏江都县图书馆注:为布质挂谱 江苏镇江京口费氏宗谱六卷清光绪十七年(1891)衍庆堂刊本六册现存美国 江苏武进孟河费氏重修支谱六卷(清)费伯雄等重修清同治八年(1869)衍庆堂刊本六册日本美国 江苏武进琅邪费氏武进支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费曾总修费裕昆等编辑清光绪十一年(1885)武进费氏念本堂木活字本江苏常州市图日本美国注:费湘始修於清嘉庆二十四年 江苏武进琅邪费氏武进支谱乙酉续编十卷首一卷末一卷丙辰续编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费树藩等编清光绪间念本堂刊本十二册中央民院 江苏武进琅邪费氏武进支谱曲不分卷(清)费裕昆总修清宣统元年(1909)念本堂活字本八册美国 江苏武进琅琊费氏武进支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费裕昆纂修民国五年(1916)费氏念本堂活字本六册北图科图日本美国 江苏无锡锡山费氏宗谱二十卷(清)费念慈序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源述堂木刻本二十册美国 江苏无锡费氏宗谱十四卷(民国)费兴大等重修民国十六年(1927)尚志堂活字本十四册吉林大学 江苏常熟宣崎费氏宗谱十二卷(民国)费志和费声令等重修民国八年(1919)职思堂活字本辽宁图 浙江鄞县费氏万历谱(明)费湳等修明万历间钞本天一阁 浙江慈溪慈东费氏宗谱不分卷清咸丰十年(1860)木刻本四册河北大学 浙江慈溪慈东费氏三修宗谱三十二卷(清)费锦荣纂修清咸丰十年(1860)承志堂木活字本三十二册天一阁 浙江慈溪慈东费氏四修宗谱四十四卷首一卷(清)费声行费承甫纂修清光绪三十年(1904)木刻本十册河北大学 浙江奉化吉奇费氏房谱民国三十二年(1943)重修写本一册浙江奉化县文管 浙江湖州射村费氏族谱不分卷(清)吴光等序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刊本六册美国 浙江湖洲射村费氏族谱不分卷(清)费之逵修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刊本十二册美国 浙江湖州费氏宗谱(清)费墀编旧钞本四册中央民院注:初修於清康熙间 浙江嵊县剡西费氏宗谱四卷(清)费文信费立钊重修清道光七年(1s37)木活字本浙江嵊县春联乡赵马小学 湖北武昌江夏费氏宗谱五卷(清)费錞编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刻本六册上海图湖北武昌费氏宗谱五卷末一卷(清)费廷璘等修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授易堂刊本八册上海图

编辑本段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望出江夏;源自琅琊。 上下联分别典出费(Fèi、Bì)两氏的源流和郡望。 长房仙派;先主遗臣。 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费长房,曾为市掾,传说曾从壶公入山学仙。下联典指三国时期的费祎,先主刘备时为太子舍人,后主即位,历迁尚书令、益州刺史,封成乡侯。 割股孝子;殉节宫人。 上联典指唐费襄,至孝,母病,割股以进,母殁,负土成坟。明崇祯帝宫女费贞娥,于李自成破北京后被李部将罗某逼婚,贞娥怀利刃,断罗喉,自刎死。

2五言通用联:

  江夏家声郡,平凉世泽长! 此联写的是明朝开国将领平凉侯费聚,江夏是费氏郡号,平凉是费聚封侯名!为皇家御赐楹联希望费氏能够家声显赫,世代润泽后世 大江流汉水;孤艇接残春。 全联典指清朝道士费密,字此度,新繁人。工诗,王士祯见其“大江流汉水,孤艇接残春”句。遂与订交。有《鹿峰》、《燕峰》等集。 星槎传中外;易林耀古今。 上联典指明朝航海家费信,字公晓,苏州昆山人(今江苏苏州)。十四岁代码兄从军。永乐、宣德间,随太监郑和等通使西洋,前后四次,历览海外诸国人物、风土、出产。撰有《星槎胜览》二集。下联典指西汉学者费直,字长翁,东莱人。为古文易学“费氏学”的开创者。官单父令,长于卦筮,无章句,专以《易传》解说经文。有《费氏易》一卷,《费氏易林》一卷。 医名满华夏;道法藏葛陂。  上联典指清朝名医费伯雄,字晋卿,武进人。道光间贡生。精医,名满大江南北,活人甚多。其著作多毁于兵火。下联典指东汉方士费长房,汝南(郡治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传说他有缩地术。他曾入深山,学道不成,辞归。翁与一竹杖曰:“骑此任所之,既至,可投之葛陂。”长房乘杖,须臾来归。自谓去家旬日,而已十余个矣。以杖投陵,视则龙也。

3六言通用联:

  推文忠于蜀汉;受仙术于壶公。  上联典出三国时期蜀汉江夏鄳县人费祎,字文伟,先主刘备时,官太子舍人;后主时,任黄门侍郎,为丞相诸葛亮所器重,多次出使吴国,对诸葛亮联吴抗魏策略的实现起了重要作用。继蒋琬执政,任大将军、录尚书事(丞相),为人谦和,生活朴素,家无余财。执政十年,朝中团结,边境无事。下联典指东汉方土费长房,汝南人,曾为市掾。传说跟从卖药翁壶公入山学仙,未学成而辞别,壶公给他竹杖与符,从此能医百病,能驱百鬼。一天之内,人们可以在千里之外几个地方见到他,因此说他有缩地术。

4七言通用联:

  功名比列于蒋琬;文章高魁为会元。 上联典指三国时名人费祎的事典。下联典指明朝名人费闻的事典。 朗抱相于兰室契;清游合有竹林贤。 此联为清朝诗画家费小楼撰书联。

5八言以上通用联:

  割股疗亲,唐推孝子;殉节刺敌,明著宫人。 上联典指唐朝双流人费襄。著名孝子,曾割股(大腿肉)给母亲吃,以治病。母亲死后,他背土筑坟,又在坟旁筑庐守孝,产业则多推让给哥哥继承。下联典指明末思宗的宫人费氏,崇祯末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克北京,十六岁的费贞娥投井自杀,被钩出。起义军士兵要争夺她,她自称是公主,被李自成赏给了罗某。与罗某成亲时,她用怀中所藏利刃刺断罗某咽喉,再自刎而死。 诗才横溢,落笔数千言;道法高妙,乘杖十余春。  上联典指明朝诗人费元禄,字无学,一字学卿,铅山人。为诗落笔数千言。尝构馆于黾采湖上。下联典指东汉方士费长房,汝南(郡治今河南省上蔡西南)人。传说他有缩地术。他曾入深山,学道不成,辞归。翁与一竹杖曰:“骑此任所之,既至,可投之葛陂。”长房乘杖,须臾来归。自谓去家旬日,而已十余个矣。以杖投陵,视则龙也。

编辑本段字辈排行

  费氏一支字辈:“承庭延锡伦同克宝天良”。 云阳费氏江夏堂字辈:“孟念贵万受祖宗思伯昌清明训庚祥荣华定仲扬”,清乾隆癸卯年间续序:“忠良臣佐贤俊世位新高德政家承式书香必永绍”,清道光二十三年癸卯续序:“道学师先圣文章定大邦哲人源自远吉士庆连芳”,清清宣统三年辛亥续序:“修齐基治本廷献树嘉猷继起声光耀英名震坤球”。

编辑本段各支始祖

  费 宣:北宋末以子任宦游长安,寻避兵东南来桐城,遂家焉。为桐城费氏始祖。 费 聚:明朝副统帅平凉侯,后裔在今安徽蚌埠五河费府为江夏郡乐善堂支,为费府支系始祖。  费伯祥:明洪武时自无锡迁居常州西荡下,是为西荡下费氏始迁祖。 费锦章:明季避兵由桐城迁居合肥东乡三十里铺南首。为合肥费氏始祖。 费俊齐:明宣德间由吴兴迁居江阴。为江阴费氏始祖。 费孟绰:字茂叔,先世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高竹乡早禾徙茶陵孟家巷,屡积军功特,封费判官加授光禄大夫。为安平江洲费氏始祖。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据《史记》记载,若木子孙在上古至夏朝时,已“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后裔费昌在夏桀时去夏归商。此外,商代还有佞臣费仲。 春秋时,随着鲁大夫费父、季友、楚大夫费无极分别封于费地,其子孙以邑为氏,费姓队伍迅速扩大,所居区域也扩展至今山东、湖北境内。两汉时期,费姓名人有东莱(今山东掖县)人费直,汝南(今河南平舆)人费长房,犍为南安(今四川东南部)人费贻,吴郡吴兴(今浙江吴兴)人费凤。说明费姓在此际除继续繁衍于今河南、山东、湖北之地外,已有费姓徙居犍为郡、吴兴郡,犍为郡地跨今云贵川三省,吴郡地跨江浙,可见当时费姓分布之广。 三国时,江夏 (今河南罗山西)人费祎因求学入益州(今四川成都),并落籍该地,后贵为蜀国宰相,并与刘禅结为儿女亲家,使江夏郡的费姓在蜀地显赫。 两晋南北朝时,在江夏郡繁衍的费姓依旧兴旺,而且名人不断。随着北魏费连氏、费莫氏改为费姓,使河南、山西、河北等地都有了新的费姓族人。 唐末五代时期,中原板荡,民不聊生,有费姓人随逃难的队伍入迁今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并有一支进入福建。 宋末,随着江浙之地变为杀人战场,有费姓继续南迁于今两广之地。 明初,山西费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江苏、天津、河北、河南等地。明清两代,繁衍于今浙江绍兴一带的费姓由于从事师爷或幕僚的行当,有落籍于今北京的。 清中叶以后,费姓人有赴台谋生者,而且此期之费姓已分布于今全国大多数地方。

编辑本段人口现状

  当今,费姓在中国大陆姓氏排行中位于156位,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07%。

漕[漕,读音作cáo(ㄘㄠ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高阳氏,出自颛顼帝的第五孙晏安,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在上古时代,人们的姓氏很少,那时只有部落首领和首领的亲族才有姓氏,广大的庶民百姓是没有姓氏的。古代姓的来源主要是氏族的图腾、氏族的居住地、氏族首领的职业等而形成。

黄帝族统称华夏族,华夏族是融合了很多氏族的总称,他的族图腾为龙,龙的形象就集中很多种动物的形象,龙的爪是鸟的爪,那是东方夷人凤鸟氏族鸟图腾的象征;龙的嘴是虎、狼之嘴,是北方北狄人图腾的象征;龙有角那是羊之角,羊为西羌炎帝部族的图腾之物;龙为蛇身,蛇、虫为伏羲、女娲、嫘祖之族图腾的象征。

有学者认为,嫘祖是黄帝的正妃,是古代非常了不起的女性,她不但辅佐黄帝成其大业,而且发明了养蚕抽丝,被称为蚕神,嫘祖族的图腾之物是为蚕,而黄帝族图腾之物龙的原始初形就是蚕的形象。姬姓后裔的直系祖先颛顼、吴回、陆终的姓为已姓,而这个已字实为蚕子形象的象形文字,蚕字添爪、添角、添利牙、添粦变蛇身就成龙。

嫘祖子孙非常发达,后又发展为很多的氏和姓,如她的两个儿子,长子玄嚣称青阳氏,玄嚣的儿子称高辛氏。次子昌意的儿子颛顼称高阳氏。颛顼的孙子重黎、吴回为祝融氏,祝融氏吴回的儿子陆终。

在陆终的六个儿子中,长子樊,承袭了已姓,次子惠连与东夷赢姓的黄夷联婚,采用了夷人的黄姓,四子求言也与东夷赢姓联姻的分支采用妘姓。

陆终的五子晏安非常聪明,他曾协助大禹治水,并总结了大禹的父亲鲧在治水过程中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开漕挖河”的行之有效的重大建议。大禹采纳了晏安的建议,以漕疏水,疏通了九河,使许多人民免除了洪水泛滥之患,并通过“漕”转运粮食,救济了许多受灾地区的百姓。

漕,即人工开挖修建的渠道、水路。在古代,以车运粮食曰转,以水运粮食曰漕。

大禹治水成功后,特别封赏有大功的晏安为漕姓,史称漕氏、漕神。在古代,帝王君主赐封姓氏,是臣子的无上光荣,比金银珠宝爵位土地还要荣耀得多的多。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的食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周公平定殷商故土的叛乱后,封其同母少弟康叔于卫。康叔初封在康国(今河南禹州),金文中常见的康侯、康公都是指卫康叔及其子嗣。卫国封地在殷墟及其周围数百里的地方,大体包括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区。这一带曾是夏朝与国韦之所在地,也是商朝“大邑商”中心区,所以,周人仍习惯称商地为衣、殷。“殷”、“韦”,在古代同音相通,康叔封此国号曰卫,即取旧地为名。

周初卫康叔遵守周公教诲,“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利用商人政治来贯彻周法,治理的很成功。卫国成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任司寇。这样,卫国实际上就交由其子庸伯统治。周厉王之前,卫国的历史少见记述。

周平王东迁时,卫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春秋初期卫庄公即位后,卫国虽仍为东方大国,却开始衰退了,内忧外患不断。公元前660年,荒*奢侈的卫懿公被狄人所杀,卫国也失国,仅剩五千遗民在宋、郑等国的资助下寄居于漕(曹,今河南滑县、浚县)。公元前659年,齐桓公迁卫于楚丘(今河南浚县),重新建国。

卫文公时,国力有所恢复。卫成公元年(公元前629年),卫国为避狄人侵扰,又迁帝丘(今河南濮阳),经百年休养生息,经济始现繁荣。春秋晚期,卫国孙氏、宁氏专权,王臣关系不和。

进入战国时期,卫国已衰败,夹在赵魏齐楚之间苟延残喘。公元前254年,卫国终于被魏国兼并,成为其附庸。公元前241年,秦国攻魏国,把卫国原有的濮阳一带归入东郡,并将卫国迁到野王县(今河南沁阳),卫国又成了秦国的附庸。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最终灭亡。

卫国,是最后灭亡的周朝封国。

春秋时期,有卫国大夫被封于漕邑(今河南滑县、浚县),其后代以祖上的食邑名称为姓氏,称漕氏。后来,大多漕氏人改为曹氏,部分人演化为糟氏。

二迁徙分布: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在中国历史上,漕氏在汉朝时期较多,并有漕仲叔及其子漕少游以侠士名闻于世,是西河人,属西河族。还有个叫漕防的人。而在史籍《续通志·氏族略·六》中也有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有主事糟土奇。后少见史书记载。

当代漕氏族人比较罕见,但在湖南、江西等省份仍有一定的分布。

三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化姓来源:

望出南越,黄帝臣化狐之后。据考证,自盘古开天地,“化”氏子孙有文字记载的共同祖先是“化狐”。据史料记载,黄帝时,手下有一名曰“狐”的大臣(远古时代,人只有名,没有姓,如:尧、舜、禹等),因“狐”创造车船随黄帝出征四方而深得黄帝的喜爱,特赐姓“化”。后来化姓后人繁衍至今,子孙已分散遍及华夏各地。所以,“化”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可与华夏五千年文明同寿,化狐是“化姓”始祖无疑。我们的祖先在历史上也曾经辉煌过,明朝有文学家化晖、援朝将领化燮,清朝有骁骑将军化守登。化氏子孙应以“化”姓为荣,努力发掘、弘扬“化姓”文化。

按:中华姓氏中与我“化”姓同音的姓氏还有“华”“花”“滑”“画”“划”等。这些姓氏可能是同出一源,其间存在一种相互转换的可能,我景泰县化氏老谱载有“化姓由华姓讹传而来”之语,这有什么可靠的依据吗?是谁在什么时间因为什么原因改为“化姓”的?谁都无法回答这些问题。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无论是“华姓”改为“化姓”,还是“化姓”改为“华姓”,总之,“化、花、划、画、华”等姓之间存在深刻的历史渊源关系,而“化姓”是中华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比“华姓”的起源还要早千余年。“化姓”与中华五千年古老文明同寿,是值得我们化氏子孙引以为豪的姓氏。

化姓分布:

◆山东省

莒南县岭泉镇化家庙子村、薛家墩后村及县城以西的十字路镇化家白龙汪村、东南团林镇李家团子村、北泉子四村及县城以北的北园镇虎园村、团林镇化家村均有化姓子孙聚居。以岭泉镇化家庙子村最为集中,化姓人口近千。其地始祖为化元、化芳等兄弟三人,据传说是明朝年间由江苏省东海县迁移而来。1996年左右立祖坟,祖坟从村后(村北)迁至村南,在鸡龙河北80米。祖坟面南背北,主要由三座主坟构成。

◆甘肃省

景泰县大部地区都有化姓人,以芦阳镇、三塘村、兴泉村、喜集水村等地区较为集中,近年有许多化姓人渐聚居于县城一条山镇。景泰县化姓以明朝武骑尉化盘为始祖,大约于1522年以后由固原卫(今宁夏固原)迁居景泰大芦塘城(原属靖远县管辖),子孙繁衍生息四百余年,已传至第十八代人。据近日对本地化姓人口的不完全统计,有姓名可考的族人自始祖化盘起共有1708人,其中亡故者683人,在世者1025人。大约有100-200人尚未纳入计算。另外,本地化姓在第八世高字辈、第九世天字辈(约公元1800年前后)时期,有大半族人或因官府工作调派、出征、经商,或因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陆续外迁(外迁方向主要是新疆、内蒙),也有支派因某种灾难而绝户,致使世系表空白之处很多。而本地家谱语焉不详疏于记载,故天灾人祸使此次家谱人口统计难以准确计算,1708人也许只是其中一半而已。

永登县华姓与景泰县化姓本为一祖,都是弟兄数人由山东避难而来。因认为“化姓”本是“华姓”而不知于何年复改为“华姓”,难道有什么可靠的依据吗?

静宁县有化姓几十户。与景泰县、永登县、宁夏固原化姓是一个祖先的后人。

◆韩国

韩国晋阳、罗州等地今有化姓人口2000左右,以明朝援朝将领化燮为始祖。辽宁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王秋华在2004年6月发表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一文中有如下记载:

明万历二十年(1592),即李朝宣祖二十五年(壬辰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经过长期备战,亲率水路大军,悍然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史称“万历朝鲜之役”,朝鲜称“壬辰战争”或“壬辰倭乱”。当时朝鲜疏于军备,日军很快攻下王京(汉城)、开城、平壤等地,宣祖逃往义州。在万分紧急的时刻,宣祖多次向明朝求援,“请援之使,络绎于道”。明朝于当年两次派兵援朝抗倭,相继收复王京、开城等地。万历二十五年(1597),日寇再次发动侵朝战争,此年为丁酉年,故称“丁酉之役”。明廷再次援朝,战果累累。次年,中朝两国军队又在海上与倭寇展开殊死决战,终于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战后,明朝东援将士多人落籍朝鲜,援朝将士的子孙也有陆续东渡朝鲜者。

晋阳化氏。《大明遗民史•广东陈氏•明国东渡人目录》认为:“晋阳,化燮,丁酉(1597年)再乱时,以中军之职参战,战后东留定居晋阳。”《韩国姓氏大百科•姓氏的故乡》认为晋阳化氏是明朝开国功臣、大司马、大将军化云龙后代,丁酉再乱时,化燮在蔚山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荣获一等功臣,战后定居,以晋阳为本贯。化氏子孙在朝鲜受到重用,化燮子奉祥官至嘉善大夫,孙英俊官至通政大夫,玄孙日就为嘉善大夫、同知中枢府使,还有资宪大夫化日长,嘉善大夫化日熙,折冲将军化东辉,通德郎化允泽,五卫将化廷汉,参判化锡汉等。韩国经济企划院1985年的国情调查报告显示,化氏已有1592人。

◆其它地区:

◆河南省上蔡县化庄村、新野县前高庙乡郭湾村、禹州市褚河乡化庄村均有化姓人口千余人。

◆安徽凤阳临淮有化姓20余户。

◆北京丰台区花乡黄土岗村有化姓20余户。

◆宁夏贺兰县立岗乡化姓人也不少,至少几十户。

◆沿着京杭运河河畔,分布着很多化姓家庭,如山东省枣庄附近、江苏邳州、高邮、金湖和高邮湖、地龙船闸等地都有姓化的。

◆北京房山区张坊镇,安徽颍上半岗镇蔡庙村,广西岑溪市、梧州市,河北邯郸、衡水、石家庄、宁晋县刘家台儿、雄县,江苏邳州市、盐城市、徐州,内蒙古河套平原,山东临沂、微山县、曲阜、菏泽市单县,山西,陕西,新疆,青海,宁夏固原等地亦有化姓分布,户数及具体人口数字不详。

化姓名人:

●化狐

化狐,也称作化狄、货狄(狐、狄古字形相近而易),黄帝臣。据史料记载,黄帝23年(公元前2845年),手下有一名曰“狐”的大臣(远古时代,人只有名,没有姓,如:舜、尧、禹等),因创造车船帮助黄帝征讨四方而深得黄帝的喜爱,特赐姓“化”。自盘古开天地,此为化氏子孙有文字记载的共同祖先。后来化姓后人繁衍至今,子孙已分布遍及华夏各地。化狐作为中华远古时期第一个舟楫的伟大发明者,是我们的光荣与骄傲!是作为炎黄子孙的中国人永远学习的榜样!!

《廿六史》中有如下记载:

黄帝始制阵法,内行用刀锯,外行用甲兵,设旌麾,有不顺者征之。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命共鼓、化狐制造车船,水行用船,陆行乘车,以通行四方。行六相而天下治。立五官以叙五事:命羲和占日;常仪占月;鬼叟蓲占星;车区占风;命大挠探五行之情,占斗刚所建。始作甲子,干支相配,而定之以纳音;命容成作盖天以象天,占日月星辰,而定气运;造神历,置闰月,以知时节;命仓颉制文字。仓颉四目,生有圣德,当时有灵龟负书,出于洛水之汭,丹甲青文,仓颉受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园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语山川,以指画掌,而造文字。文字成,苍天为之降下雨粟,鬼神夜间为之哭泣。

初,自伏羲画八卦以来,略有文字,至仓颉造字,则以六义造字。一曰象形,二曰指事,三曰谐音,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至此时,天下的文字就具备了!帝命隶首作算数,命伶伦造音律,命大客作承云之乐,命名为《咸池》。黄帝元妃嫘(音累)祖,教民种桑育蚕,制造衮冕衣裳,制作杵臼使谷粟能够脱壳,作釜灶而民始粥,作甑而民始饭,以烹煮之法,制造甜酒和奶酪;让人们过河有桥梁,走路有鞋穿,死后有棺椁。命挥作弓,夷牟造箭,歧伯作鼓吹,铙角、灵[革+卑](军中击的小鼓)、神钲(行军乐器),以扬武德;命共鼓化狐剖空树干制成舟船,把木头削成桨,用来渡河。命邑夷仿照北斗的旋转,制成车子以供出巡四方。

其它古本中亦有如下记载:

《初学记》卷二十五 器物部 舟 第十一 引《物理论》曰:化狐作舟。

《世本》曰:“共鼓、货狄作舟。宋衷云:二人并黄帝臣。注云:货狄亦作化狐,化孤见鱼尾画水而游,乃剡木为楫以行舟。”

澍桉玉海引世本云: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当是宋注。又桉共鼓见木可以浮水而渡,即刳木为舟;化狐见鱼尾画水而游,乃剡木为楫以行舟。路史引货狄作化狐,说文同。

●化益,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之后,父亲皋陶。化益也被称作伯益、伯翳、伯繁、柏翳,或只称益。因佐舜有功,被封于费,因此又叫大费、费侯。化益是尧舜禹时期的农业专家、地理学家、政治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还是一个发明了“凿井取水”和“以卦占卜岁时吉凶”的办法的伟大的发明家!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具有传奇色彩和作出过卓越贡献的伟大人物。舜时化益与大禹同朝为官,因善于狩猎与畜牧,被佥推为九官之一的虞官,负责治理山泽,管理上下草木鸟兽,并佐舜调驯鸟兽。由于他在长期狩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悉鸟兽语言和习性,鸟兽多被其驯服,因而在畜牧方面功绩卓著。又始食于嬴,被舜赐姓嬴氏,作为东夷少昊部落嬴姓的继承人,并赐给其封土。大禹继承舜的王位之后,化益又辅佐大禹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世本•作篇》引《周易释文》:“化益作井。”)。化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吕氏春秋•慎行论•壹行》:“得陶、化益、真窥、横革、之交,五人佐禹。”化益曾告诫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虑事周全。不要违背法则、制度,不要过度游乐享受,不要违背规律去追求百姓的称誉,不要违反民意而满足自己的欲望。治国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废,谦虚会受到益处,自满能导致失败,要选贤任能、除奸去邪。在处理民族矛盾方面,化益亦表现出远见卓识。舜时,三苗族离心离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化益提议,要恩威并举,德武相济。大禹接受了化益的建议,撤退军队,实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终于归顺。化益还将跟随大禹治水时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记录下来,成为《山海经》的素材。据史料记载,大禹有意禅位于化益,班固《后汉书•律历志》称张寿王治《黄帝调历》言:“化益为天子,代禹。”但因禅让制度的社会背景发生变化而未能实现,大禹之子启夺取继承权。从此,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禅让制度亦被世袭制取代。后来化益的后嗣非常繁盛发达,分衍出徐姓、黄姓、赵姓、秦姓、江姓、化姓、马姓、梁姓等十多个姓氏,俱尊他为血缘始祖。

●化晖

化晖,明朝文学家,《辞海》有此记载。其余不详。

●化盘

化盘,行二,其父兄名讳已无法查考。原籍固原卫人。据甘肃景泰《化氏家谱》残卷记载,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十月初九日公率全家种地应帮军役(即参加兵户,平时屯种,战时出征),军名虎都巴才户,因军功,官至武骑尉。后因军事需要,全家随军屯种戍守迁居靖北大芦塘城(今景泰县芦阳镇旧城),因之为景泰化氏始祖。其后代繁衍生息近五百年,已至第十八世,千余人口。子孙忠勇可嘉,多以军人效国。四世孙化守登在清初平定叛乱战争中建功于“秦之兴安、蜀之西川、楚之竹山”等地,战绩赫卓,“东镇海口”,参与 ,解救、引进琉球国首次进贡朝拜清朝使臣,被康熙帝封为骁骑将军,任兴国副将,位列二品,世袭三代,此人臣非常之荣也。八世孙化兴廉、化兴朝随宁远大将军岳锺琪建功新疆等地。十四世孙化文仁在抗日战争中出生入死,击杀倭寇无数,屡立战功,晋升中校代理团长,隶属于国防部,后实授上校团长。

按:

固原卫地处西安、兰州、银川的三角交汇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戎、羌、匈奴、敕勒、鲜卑、突厥、柔然、党项、女真、鞑靼、 等少数民族和汉族聚居地区。素有“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流绕北,崆峒阻南”之称。秦始皇、汉武帝、宇文泰、成吉思汗、忽必烈都曾经营过固原,他们或亲临固原视察、或在固原设置州、或在固原设置中央派出机构,其规模之大,权力之显赫,在当时就全国而言也是罕见的。靖北大芦塘城亦其属地也。

景泰县在军事上明朝属于固原卫,清朝属于靖虏卫,其地理位置独特,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位于甘、蒙、宁三省交界处,是河西走廊的东端门户,这一独有的地域特征和地理位置成就了它在丝绸古道中东引西联的枢纽地位,故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常争之地,历史上战乱非常频繁。天灾人祸,原居民多已离散,今之居民多数系明朝年间迁移而来。

●化燮

化燮,明朝援朝将领。明万历二十年(1592),即李朝宣祖二十五年(壬辰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经过长期备战,亲率水路大军,悍然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史称“万历朝鲜之役”,朝鲜称“壬辰战争”或“壬辰倭乱”。当时朝鲜疏于军备,日军很快攻下王京(汉城)、开城、平壤等地,宣祖逃往义州。在万分紧急的时刻,宣祖多次向明朝求援,“请援之使,络绎于道”。明朝于当年两次派兵援朝抗倭,相继收复王京、开城等地。万历二十五年(1597),日寇再次发动侵朝战争,此年为丁酉年,故称“丁酉之役”。明廷再次援朝,化燮以中军之职参战,在蔚山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荣获一等功臣。次年,中朝两国军队又在海上与倭寇展开殊死决战,终于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战后,明朝东援将士多人落籍朝鲜,化燮以晋阳为本贯定居。化氏子孙在朝鲜受到重用,化燮子奉祥官至嘉善大夫,孙英俊官至通政大夫,玄孙日就为嘉善大夫、同知中枢府使,还有资宪大夫化日长,嘉善大夫化日熙,折冲将军化东辉,通德郎化允泽,五卫将化廷汉,参判化锡汉等。韩国经济企划院1985年的国情调查报告显示,化氏已有1592人。

《韩国姓氏大百科•姓氏的故乡》认为晋阳化氏是明朝开国功臣、大司马、大将军化云龙后代。

●化守登

化守登,字标吾。甘肃省景泰县人。乙卯相,生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四月二十八日寅时。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九月二十九日。葬景泰大芦塘城南九道岭祖茔。清初从军,征剿建功于秦之兴安,蜀之西川,楚之竹山,渐陟福建闽安协标中军游击,康熙六年授兴国副将总兵。参与 ,解救、引进琉球国首次进贡朝拜清朝使臣,被康熙帝封为骁骑将军,位列二品,世袭三代,此人臣非常之荣也。恤军爱民,兴民戴之,制《荣寿春搜图》并为叙赞,以颂其德。

《靖远县志》道光志卷四二十四页行伍条中记载:化守登任福建闽安副将标下中军游击。

《靖远县新志》卷三仕官表五(武)康熙时代二品总兵副将条中记载:化守登任兴国副将。

《靖远新志》卷十七耆旧传条中记载:化守登,靖北大芦塘人。清初从军,征剿建功于秦之兴安,蜀之西川,楚之竹山,渐陟福建闽安协标中军游击,康熙六年授兴国副将总兵。恤军爱民,兴民戴之,制《荣寿春搜图》并为叙赞,以颂其德。

《景泰县志》载:化守登,字标吾,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一六一四),卒于清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大芦塘人。清初参军,在平定明朝残余势力中为清王朝屡建功勋。顺治四年(一 七),调兴安军给都司职。同年,剿杀明宦王应泰,随总镇任珍剿王关锁运粮明军,活捉王关锁明总兵李世英等。五年剿杀明将杨三、整齐王等,于石梁山活捉明副将张尔起。六年,同游击仰九明随平西王北征,大败明总兵张山猴、李奇德,活捉刘三众等,招抚榆林、神木等地。七年,随仰九明杀明将高有才;复石梁山,擒明永历王朱生枝。八年破松树岭,活捉明将李琦;围攻两河口,获明将覃琦;攻克石沟寨,生擒明军首领覃一涵,杀中军李君治。当年八月,清廷予守登以银牌花帛奖。十一月,又破明将孙守金与西川残余势力勾结连犯西乡之举,斩明将翘兴宁、赵定国等。九年,赴湖北竹山县破黄家寨,明游击黄国泰被射死,孙守金、宜州王朱敬耀等被擒。清廷授守登以游击职。之后,又杀明将杨某,获大旗二十七杆,刀枪器械盔甲千余件,救出县官、典史二人,难民男妇千余人。十一年,赴竹山县广峪寨杀明总兵傅起德,擒副将田福等。此后军功、职级无从考查,惟清封“骁骑将军”一节可知。据大芦塘父老相传,守登为人忠厚,年老还乡,热心公益,颇受地方尊敬。制“荣寿春搜图”并为叙赞,颂其德。

(注)“荣寿春搜图”系康熙六年,守登公以副总府衔协守兴国时所绘,有叙赞为证。景泰县志误。

●化文仁

化文仁(1912。5。9-1960。5。17),字贯群,一名化贯群,世居甘肃省景泰县喜集水。自民国十八年应征入伍,勉受军训于没疆场。曾参加中日战争,九一八暨七七事变等战役。卢沟桥畔呼杀跳梁倭寇,团河宫前惨流敌弹鲜血,既膺伤而就医,旋平痊以游击,枪林弹雨从征廿余年,金戈铁马,奔驰万里。兹将详细事迹叙述如下:二十二年,大军驻节察冀,日本兵于民国廿年登陆秦皇岛,进兵沈阳,东北失守,是为九一八事变。日寇秣马厉兵,朝夕训练,测绘地图,进兵喜峯口,以东亚共存共荣之军事侵略攻陷华北。全国人心为之愤慨。时年贯群二十有二,晋级陆军少尉排长,率领全排披星戴月开拔前线,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与倭寇巷战百余次,手刃倭寇千余人。倭寇为之丧胆褫魄。虽非江东八千子弟,似同田横五百壮丁。二十三年驻节察绥边区,伪司令季守信、季英等受日军煽动,窜扰察绥后防,贯群奉旅长密令,并赴百灵庙与匪对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攻势毙匪数十人,擒伪队长一人、马三十余匹、枪械数十支。游击三月,所到之处,匪兵敛迹。二十六年,驻节河间府,日军驻平津各租借地,以保护侨民之名义保送白面,私贩枪支运我内地。勾结土匪汉奸,时向我 挑衅。我军民忍之再忍,敌意未逞,然敌节外生枝,以致引起芦沟战事之发生。贯群时年二十六岁,晋级陆军上尉连长,率兵参加。夜渡黄村站,遇敌于团河,敌众我寡,兵力悬殊情形之下,全连壮烈牺牲。贯群脸部受伤,绿纱帐中昏晕一夜,天雨淋漓,渐觉清醒。即于北平协和医院医治一月后,病体复原。是时北平已被倭寇占据多日矣。贯群虽已脸受重创,然报国之心勿稍怠,病将愈即赶赴雄县,组织游击队,追奔逐北,搴旗枭酋,游击于冀鲁豫晋之间者,八年之久也。致使敌人时刻提心吊胆,未能高枕安眠,实华北游击之功也。胜利后,晋级陆军少校营长,围剿河北各县土匪有功,晋升中校代理团长,隶属于国防部,时年三十有五。华北日渐紧张后,以剿匪有功,实授上校团长。三十七年冬时受伤赴平医疗。平痊后整束归装,返里省亲。(据族叔化廷述文整理)

●化绍新

山东临沂人,出生于1953年10月。1971年高中毕业,1974年参军,复员后在临沂市运输公司任驾驶员,后入济南经济管理学院学习经济管理专业,1986年毕业。综合钓创始人;中国渔业大学钓鱼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鱼学院院士;辽宁渔友之家常务理事长;辽宁渔友渔具公司董事长;辽宁渔友钓鱼俱乐部总经理。

化绍新自小爱好钓鱼,擅长用饵,对悬坠钓组物理化学变化中的饵重关系和外力作用下的信号反应有独到见解。曾加盟上海海狮钓鱼俱乐部,2000年被湖北老鬼钓鱼学校聘为主教练,在竞技钓鱼中夺杯得奖如探囊取物。1997年起亮相竞技钓坛,即获第三届“钓王杯”第4名和十三届全国钓赛手竿第5名的不俗战绩。1998年又提高一个等级,获第四届“钓王杯”第3名,1999年在圆梦“钓王杯”成为新“钓王”的同时,又在第十五届全国钓赛中获手竿第4名。然而,在竞技钓鱼的鱼种变化为较大鲤鱼和草鱼的比赛中,化绍新和大多数钓鲫高手一样,出众的钓鲫技术就难免见拙了。是年的第三届“海狮杯”全国俱乐部总决赛上,他告负于两场钓大鱼而留下遗憾。钓技成就于鲫鱼可称“时代特色”,他是特定条件下物质、鱼情和竞技规则促成的。成为“钓王”后的化绍新依然钟情于“钓王杯”,第六届因故中途收竿,今年的第七届又有上佳表现。如此稳定的成绩是化绍新成了年轻钓手的崇拜偶像,他也从不拒绝钓友求教,在钓界极有口碑。

●化桂云

化桂云,女,安徽淮北矿务局张庄煤矿综合经营分公司工人。单肢残疾,自强不息。1985年九月获得全国女子乒乓球单打第二名。1988年获得第八届世界伤残人奥运会女子乒乓球单打冠军。1989年9月获得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伤残人运动会金牌。1989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授予女劳动模范。中国残联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残联1991年5月9日“全国自强模范”。杜集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化姓地名

◆北京市昌平区昌平镇化庄村。

◆北京朝阳区西部化家胡同。北起朝阳门外大街,南至芳草地北巷。民国时已有其称,以姓得名。化家胡同以西有芳草地西街,再西有贾家胡同,东起芳草地西街,西至神路街。民国时亦有其称,亦以姓氏得名。化家胡同北部现盖有蓝岛大厦,芳草地西街北部亦盖有大厦,其街型亦同化家胡同,发生了颇大变化。五十年代初,辅华矿药厂发生爆炸,贾家胡同受到波及,房屋受损倒塌。九十年代,贾家胡同北部建天福园小区,东北部亦盖楼,亦发生了颇大变化。

◆河南省新蔡县化庄乡,占地面积68平方公里,东南与杨庄户交界,西临县城紧靠106国道,且与涧头乡、棠村镇接壤,东接安徽临泉。该乡现辖20个自然村,205个自然庄,347个村民小组,全乡人口54400人,耕地面积65289亩。止年底,全乡将有80%的村委之间可通柏油路。驻阜国家二级公路由该乡横贯而过,将为该乡带来勃勃生机,引来滚滚财源。新筹建的集中心贸易市场将以崭新的姿态喜迎八方来客。化庄乡的经济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地处平原,属半湿润地区,可谓阳光充分,水源充足,加上有利的交通地理优势,基础设施健全。全乡共有柏油路8条,长达60多公里,实现了全乡村村通柏油路;建成移动、联通两个手机接收塔,大大提高了手机、电话的入户率。为加大小城镇建设步伐,该乡新修街道两横三纵,整修的主街道宽敞,路灯、水道、绿化带等设施齐全,已建成综合贸易市场一个,停车场一个,专业交易市场四个,同时,加大市场管理力度,规范市场行为,招来外资。

◆河南省永城市化庄村。

◆河南省禹州市褚河乡化庄村。

◆河南省上蔡县化庄村。

◆河南省郾城县化庄村。

◆山东省莒南县化家庙子村、化家白龙汪村、化家村。

◆山东省滨州地区邹平县化庄村。邮政号码 256217

◆山东曲阜市姚村镇化庄村。位于曲宁公路以南,是曲阜、宁阳、兖州三县交界处。全村土壤是沙土地,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的产业结构。全村共有人口976人,土地1600亩,党员25人,干部4人,人均收入3100元。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化桥村。户数381,人口数1437。邮政编码276704。明朝中叶,化氏徙此定村,因村东有一小桥,故称化桥。后传薛礼征东时,曾在小桥上挂甲小憩,逐改称挂甲桥。

◆陕西省洛川县朱牛乡东化庄村。

◆河北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化庄村,海拔约1000米,位于山区的腹地,被大片的黄土丘陵和黄土台地环抱,仅有一条通道与外界相连。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瀛化庄村。邮政号码 212361

◆安徽省阜阳市化庄村。

◆焦作高新区李万乡仇化庄村。

◆青海省乐都县桃红营乡化庄村

◆甘肃省景泰县有化家崖湾、化家坟掌。

◆山西省介休市连福镇化家窑乡化家窑村、化家窑煤矿。村子四面环山,风景秀丽,不过近几年由于人们疯狂的开采煤矿,山已经快塌了,全村将要迁出了。这个村大部分都是姓化。

◆安徽省濉溪县新蔡镇化家湖。化家湖位于淮北市濉溪县新蔡镇北部,距淮北市区直线距离十千米,公交里程约十五千米,淮北市公交公司庆相桥车站有专线12路公交车直达。

◆湖北省潜江市张金镇化家湖村。

甘肃景泰县化氏盘祖之第十四世孙化栋搜集、整理、修订

黄帝纪年四七零五年正月十六日(西元二零零七年三月五日)成初稿

一、姓氏源流

库、厍(Kù 库、Shè 厍)姓源出有三:

1、厍姓系出厍狄氏所改。北周时有厍狄氏,后改为厍姓。据《后汉书》载,有金城太守厍均。据《后汉书·注》载:“羌中有厍姓,(Shè)音舍。”王先谦《集解》载,厍,即“库”之俗音,但读音不作(Kù),而作(Shè), 与“舍”音同。

2、出自鲜卑族和羌族,以官名为氏。周代(一说汉代)有守库大夫,其后人以库为氏。据《风俗通》载:古守厍大夫,因官命氏。 厍(Shè)姓今已无存。厍字于隋朝初年改为库,读音与库(Kù)相同,因出于鲜卑和羌族,讹书为厍,隋朝以后通库字,厍姓也就并入了库姓。

3、出自库傉官氏。南北朝时,北魏有库傉官氏,入中原后受汉族文化影响,后改为库氏。

二、迁徙分布

(缺)库(厍)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库(厍)因官名而得姓,始祖可追溯到汉文帝时期。按照《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早在汉文帝的时候,便已经出现了以厍为姓的人,因此厍姓的历史至少有2000年。据《风俗通》上说,厍姓的祖先是古代的守厍大夫,后代因官而得姓。而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厍姓,以官为姓氏,汉文帝时就有仓氏。因为厍氏担任厍姓这个官职历史很久,所以子孙就以官职为姓氏。望族居于括苍。这个姓氏是以浙江的天台山和山一带为中心,进而繁衍遍布全国。另一支厍姓来自少数民族。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大量的鲜卑族人涌入中原,其中复姓厍门氏、厍狄氏,以及三个字的库傉官氏受汉族影响,改为单姓库(厍)氏。

三、历史名人

库 钧:汉代人,做金城太守的官,立有功劳,又受封为辅义侯。他与当时的名人窦融交情很好,窦融当大司空的官。他俩全起出入,弹琴作诗,又都长得端庄,很受人们赞誉。另外, 尔族人的姓名中,有库的发音,音译成汉语,也写为库尔班等等。在与汉文化交流中,大约也会形成库姓。

库德三:1926年生,山东省平邑县人。笔名科夫。现任浙江省军区老战士书画协会理事、宁波市老干部书画协会会员、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会员、艺委会书画师学术委员等。曾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宁波分校教师、 老战士书画协会理事。先后毕业于宁波市老年大学和无锡书法艺术学校毕业后入研究生班以及湖北文渠书画社等。作品曾多次参加各种展赛获奖,入编《当代书画篆刻家词典》、《世纪中华书法篆刻集粹》、《世纪国际书法精作博览》、《中国当代名人录》、《世界美术书法家世纪末成就大典》、《世界美术书法家作品大画册》及《20世纪中国美术书法家拍卖库》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松阳郡:汉属回浦县地,东汉建安四年析置松阳县,隋开皇九年有析松阳县地置括苍县,以其地有括苍山而得名,在今浙江省东南部遂昌县一带。

河南郡:汉高帝置,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括苍县:东晋太宁元年(323年),分林海郡东部置永嘉郡,松阳县属之。隋开皇九年(589年),分松阳县东部置括苍县,废永嘉郡置处州。开皇十二年,又改处州为括州。隋初废东阳郡置婺州,大业初复改婺州为东阳郡,括州为永嘉郡。今缙云地北部仍属东阳郡永康县,南部属永嘉郡括苍县。

2、堂号

辅仪堂、金城堂:汉库均为金城太守,被封为辅仪侯。

============================================================

库姓宗祠通用对联

〖库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宗开守厍;

秀毓括苍。

——佚名撰库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库姓的得姓源流(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介绍)。

金城英俊;

汉室典仓。

——佚名撰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人库钧,官金城太守,封辅义侯,为一时英俊。下联典出库氏源于汉代文帝时有守库大夫,主管全国仓库,其后裔即以“库”为姓。

-----------------------------------------------------------------

〖库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清擢副都统;

汉封辅义侯。

——佚名撰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都察院承政库尔,满洲正蓝旗人。因功擢正蓝旗蒙古副都统。后为都察院承政。下联典指汉代金城太守库钧,与窦融友善。为时英俊,封辅义侯。

霁色连空上;

炎气入夜除。

——唐库狄履温撰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库狄履温《夏晚初霁南省寓直用余字》诗句联。

-----------------------------------------------------------------

〖库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名誉传于后世;

英俊重于当时。

——佚名撰库姓宗祠通用联

汉代金城太守库钧,与窦融友善。为时英俊,封辅义侯。

-----------------------------------------------------------------

〖库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广开贤路人才众;

车水成龙妙景多。

——佚名撰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库姓之“库”字的析字联。

河南中部偏南安徽淮河以北

梅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名为136位,约占汉族人口的01%。

「梅」源出

1出自子姓,为商汤后裔。据《通志·氏族略》和《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所载,殷商时,君王太丁封其弟于梅(今安徽省亳州东南),为伯爵,世称梅伯。至商纣时,梅国国君梅伯为纣王所醢,后世子孙以封邑为氏。2、出自他族所改。据《魏书》所载,汉时南蛮有梅姓;据《旧唐书》所载,北狄奚酋长有梅姓;清朝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姓梅佳氏后改为梅姓;清贵州贵阳府开州土司有梅姓;今满、土家、彝、蒙古、黎、东乡、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梅伯。商朝末年直臣,纣王时在朝任卿士。他为人正直敢言,见纣王荒*无道,几次冒颜进谏,纣王不纳。时有臣劝他,忠言逆耳,以免招来杀身之祸,而梅伯却慷慨陈词:“文谏死,如果人人都不敢直言,朝廷还要我们这些大臣干什么”他依然如故,凡遇纣王无道,即当庭指出,纣王忍无可忍,就把梅伯杀了,还残忍地把梅伯的尸体剁成肉酱,梅伯因冒死直言,忠贞不屈而流芳千古。武王灭商后,封梅伯之裔于黄梅,号为忠侯,其后世子孙遂以祖先的封邑为氏,称梅姓。他们尊梅伯为其得姓始祖。

梅姓分布

梅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

承姓 承氏家谱 承姓起源 承姓名人 承姓的来源 承姓简介

姓氏起源 ①姓考:周时卫大夫成叔承之后。 ②清通志氏族略:明时有承谷容,武进人,洪武初为交城县丞,官终兖州同知。清时有承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