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主讲人钱文忠关于五行相克的问题?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2浏览:4收藏

百家讲坛主讲人钱文忠关于五行相克的问题?,第1张

五行相生相克之说由来以久,一般认为是: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至于作家金克木为何起的这个名字,想来是和金克木这句有关吧。至于钱文忠说火克木根据现代理论,还是有他一定的道理的,火能轻易地去燃烧了木,但对金属要进行克制就难得多了。他是想从另一种角度来解读三字经的。

不过我们还是尊重古人的说法吧,不要歪曲了历史,就这一点来说,作为讲国学的大师实在是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太容易误导大众了,特别是对中小学生。

经常听人提起《弟子规》,也知道《弟子规》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传统,是精粹。但是,如果没有在微信公众号上听到《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这本书的音频版,我真不知道我何时才会去深入地了解《弟子规》。

张爱玲说,于千万年之中,在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就赶上了……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这本书,给我的就是“刚好赶上”的这种感觉。如果不是在今年春天遇到这本书的话,恐怕我会浅尝辄止,也不会对《弟子规》有多么深刻的见解,甚至于会错过经典。

今年春天,丈夫在新疆支教,我有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以读书,所以才成就了我和这本书的一段缘分。回到家里习惯了一个人,但却 不习惯清静,常常打开手机听书。当遇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便丢不下了,从春到秋,从夏到冬,我一直没有放下过这本书。散步的时候在听,上班路上在听,晚上休息前在听,早上醒来仍然在听。一次,我准备拿着手机去厨房,丈夫说,别动,我也在听呢!真不知道他是从啥时候开始跟着我偷听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乾隆年间贾存仁修订,并改名为《弟子规》。全文360句,1080字。作为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着重于品德修养教育和生活教育,培养为人子女和学生一生中应具有的素质,从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和礼仪规范,都作了细细的阐述,可谓中华道德文化之瑰宝。

《弟子规》是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开始的,讲的正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四个字:孝、悌、仁、爱。

如果仅仅让我们去读《弟子规》,甚至去背诵这360句,1080个字,我想这对我们可不是什么难事,但我们的的理解可能不会太深刻。当我遇到了《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这本书,就丢不下了,反复读了几遍之后,我对这本书的一个深切感受就是钱文忠教授是在用经典解读经典。

这本书作者钱文忠先生风趣幽默,以全新的视角,借助大量经典故事和案例,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为我们解读《弟子规》这一经典,使其所表达的思想更加浅显易懂,耐人寻味。精辟的说理,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将《弟子规》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娓娓道来,令人读而忘倦,学而不厌,犹如醉酒般陶醉其中。

本书按照《弟子规》总序的顺序为我们见解弟子规,分别详细的讲解“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七个部分。

《弟子规》几乎囊括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事情,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大到为人处世,小到行走站立,无论社会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虽然有些部分已经不合时宜,当从中引申出来的思想精髓还是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的。

钱文忠教授喜欢引用大量的典故来解读古文,让广大读者读得有趣,容易接受教育。例如孝悌方面的卧冰求鲤、鹿乳奉亲、黄香温席、怀橘遗亲、毛义捧檄慰母心、亲尝汤药、伯俞泣杖、孝感动天、卖身葬父、闻雷泣墓、曾子受杖、煮粥侍姊、许武教弟、郑濂碎梨、陈芳百犬、程门立雪、郑浣识人、酒池肉林、鹤立鸡群、不欺暗室、许衡拒梨、查道吃枣留钱、孟子欲休妻等经典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有的是初次听到,但不管哪一个故事看似随手拈来,却都是出自经典文集。卧冰求鲤、鹿乳奉亲、黄香温席、怀橘遗亲、亲尝汤药、孝感动天、郑濂碎梨、闻雷泣墓等典故出自《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伯俞泣杖出自汉·刘向《说苑·建本》。不欺暗室出自汉·刘向《列女传·卫灵夫人》。煮粥侍姊选自《隋唐嘉话》,又可称《李勣煮粥》,《资治通鉴》也有记载。许武教弟出自《后汉书卷七十六 循吏列传第六十六》。孟子欲休妻出自《韩诗外传》。程门立雪在《二程语录·侯子雅言》和《宋史》中的《杨时传》中都有记载。我想不用再多举例子,大家也能明白这些经典故事都是有出处的。单是这些经典故事的出处中提到的这些古籍,都是经典读本。这就是我说的用经典解读经典的意思。

谨信方面的“吃相”看人、站能“出名”、“望气”辩人、不问自取、一诺千金、口蜜腹剑、见贤思齐,泛爱众的成人之美、以德报怨,亲仁方面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钱太守,余力学文方面的纸上谈兵、不学无术、韦编三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等等。这些数不胜数的典故,教导人们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待人要谦虚谨慎,讲求信用;求学须勤奋不遗余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钱文忠教授解读得好。他不是简单地讲解意思,而是几乎每讲一句都有一个小故事,通过故事阐明道理,生动形象,特别适合年龄小的“弟子”们听。

我喜欢百家讲坛中的钱文忠教授,不仅因为他是国学大师季羡林教授的高徒,学识渊博,谦虚谨慎,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枯燥的古文时引古博今,信手拈来,谈笑风生之间让你度过快乐的时光,学到不少知识,明白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此,不愧为人生幸事。

在讲到“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的时候,钱教授引用了南瑕子不食鲵鱼的故事:昔者南瑕子遇程本子,本子为烹鲵鱼。南瑕子曰:“吾闻君子不食鲵鱼。”程本子曰:“乃君子否?子何事焉?”南瑕子曰:“吾闻君子上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比于善,自进之阶;比于恶,自退之原也。这个故事摘自《说苑·卷十七杂言》。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和这段话是一个意思。这也是用经典解读经典的一个方面。

在《入则孝》第一讲中,钱教授从说文解字的角度给我们解读了“孝”字。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中国传统的讲法叫“教者,孝之文也”。教育教什么?从孝开始。以孝为根本,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百善孝为先。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以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这话是对的,孩子其实是看父母怎么做会潜移默化受影响的。

这让我对“孝”有了新的认识。钱文忠教授还讲到,为什么说父母去世子女要守孝三年这个三年实际上是二十七个月,九个月算一年。所以守孝二十七个月以后才出这个丧期。按照传统的丧礼,不能再住在原先的房子里,过去讲究的人家要陪着已逝的尊长,在墓地旁边搭着茅草屋住着,而住的时候,不能用枕头,不能用床,铺上一点稻草睡下,拿一个土块做枕头,这是中国传统当中,标准的对于丧礼的要求。

想到我在父母生病时,照顾几天就感到体力不支,身心俱疲,真的感到惭愧之极。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听到这一句,我立刻原谅了我那不懂事的弟弟。去年母亲节那天因为一点小事,我和弟弟大吵了一架,都说了许多伤人的话,我感觉伤心之至,从此不再理他。为此母亲很是郁闷,多次从中调停,也曾找了许多亲戚劝我,但我都不为所动。当我看到这句话,我知道我错了,我和弟弟不和睦,最伤心的是父母。为了母亲能安心,我就原谅了我那个傻弟弟。

没想到读书还有这样的功效。看了钱文忠的解读《弟子规》颇为感慨,这本书让我们净化了心灵。

最近我也听到一些关于《弟子规》不一样的声音。说这本书是毒害青少年的,我不想做过多的辩解,我只想问问他们到底有没有仔仔细细读完这本书。

我只想告诉他们《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

从暑假开学到现在我一直利用早读时间带领孩子们学习《弟子规》,我给他们讲解《弟子规》的时候,是他们听得最专注的时候,一个个扬着小脸,瞪大了眼睛,竖起耳朵,生怕漏掉一个字,我坚信我做的是有意的事情,我会坚持下去的。我正在编写校本教材《弟子规》,也许明年全校的孩子们都可以学习《弟子规》了。

本期关键词

2、阿格达:在佛经当中你经常可以看到有一个医药之神,这个人是个药神阿格达。

3、竹林七贤:“竹林”来自于佛教,是佛教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佛陀说法的地方。佛陀说法的时候,贤人毕至。所以用佛教里的一个典故,说明魏晋时期,七个贤人聚会在一起的场景。

4、那罗延:隋炀帝的小名,“那罗延”在佛经里边的意思就是金刚力士。

5、摩诘:王维,字摩诘。王维来自佛教世家,佛教里有一个大菩萨,名字叫维摩诘,就是王维的“维”和他的字“摩诘”加一块儿,叫维摩诘。

6、维摩诘:把梵语发音翻译成汉语,意思是“无垢称”。就是非常清净,没有污垢;“称”的意思比较复杂,比如说是匀称、恰当、合适,这类意思。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钱文忠。咱们今天接着讲佛,在前两讲,我通过一些进入咱们汉语当中的字和词,来说明佛教文化和中国文化这种水乳交融的关系,也想说明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或者说是共性。

前几讲,如果按照佛教的传统,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缘起,或者也算是一个开篇,我讲了前两讲以后,有的朋友感觉有点儿不过瘾,他们就说:“您讲的都是一个词,或者几个字。那有没有这种比较大一点的事,或者更有名一点的事,来说明佛教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呢?”

这个题目出得好。我想了一下,还真有。而且不光是有,问题是太多。我想来想去,就选两个咱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美谈,或者说中国传统的故事,再加上中国历史上一、两个鼎鼎大名的人物的名字,一共四个,再向大家展示一下,了解佛教文化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

我们知道,很多朋友喜欢《三国演义》背后的历史事实,或者说它的历史的基础,当然是《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正史,是二十四史当中的正史,不是道听途说之类的东西。《三国志》的时间很早,在二十四史当中它属于前四史。在那个时候,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还不是很久,但是在《三国志》里边就隐藏着很多来自于佛教的故事。

离开今天,88年前。那是1930年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泰斗级的人物,陈寅恪先生。陈先生学贯中西,兼通华梵,他是中国和印度的学问都很大,学习过梵文,在当年被称作教授中的教授。他在1930年写了一篇文章,这个文章很短,一共才几页,发表以后引起了轰动,大家叹为观止。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那么,这里边就牵涉到两个人物,一个曹冲,一个华佗,这两个人在中国历史上可是太有名了。

在《三国志》里边有这么一段记载,说当时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大象非常大。曹操想知道大象多重,他就问他的这些部下,部下都说不出来,也没法称它,因为这大象太大了,又没有今天这样的起重机,或者今天这样的吊车能把它吊起来,拿它没办法。

这个时候,曹冲就说:“我有一个办法,你把这个象拖到一艘船上去,然后这个象有分量,不就把船给压下去了吗?你就在船旁边刻下它的‘水痕所至’。压下去后水不就上来了吗?完了你就刻一下,那么你就知道这个水上来了多少。以后再把象牵下去,再换别的东西上来,把船压下去,也压到这个水痕线,然后你再称那些东西,不就知道它的重量了吗?”

这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叫“曹冲称象”。我们一般就用来形容一个小孩特别聪明、天才。

这个故事当然是非常有意思,很精彩,但是这件事情恐怕是子虚乌有的。陈寅恪先生就说,这原本就是来自于印度的故事,通过佛经翻译,不知道怎么就进入了《三国志》,附会为“曹冲称象”的故事,用来彰显他的聪明。而当时曹魏境内恐怕根本就没有大象,所以只能说是孙权送的。因为孙权的东吴在南方,还有象。所以这是一个受到印度影响的故事,附会在曹冲身上,用来说明一个孩子聪明,大家能想到吗?恐怕很多朋友想不到。

其实,中国古代好像就有同样的办法来称东西的,只不过称的是猪。大家一想也是。在北方,中国猪、牛、羊这些,都可以称,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方法是一样的。但是在《三国志》里边,正是因为通过佛教,受到印度的影响,所以用象来代替了当时在北方非常常见的牛、马这类的动物。你看这是一个故事,有趣!

那么,华佗,咱们都知道,这是中国中医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现在比如华佗的“十全大补膏”,咱们在药店里,依然是打着华佗的招牌。这几年中医文化又越来越热,大家有没有意识到,华佗这件事情里面也隐藏着佛教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呢?

华佗在《三国志》里边是有传的,它是一个真实的人物。扁鹊就不一定了,对吧?比华佗要早的多得多,还有一个名医、神医叫扁鹊。但扁鹊是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咱们不敢说,但华佗是有这个人的。问题是,在《三国志》里边讲,华佗是有名字的,他的名字叫华旉,字元化,因为中国古代人的名和字是相对应的,是有关系的。为什么这个“旉”可以字“元化”了,因为“旉”的意思是“朱明盛长,旉与万物”。

华佗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是医术了得,他甚至是非常擅长于中医不太擅长的外科手术。他能够开膛破腹,把你的肠子拿出来,洗洗干净,再放回去,几天就好。这个在今天的医学水平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我们都知道,曹操头疼也是指望华佗来治疗他,华佗提出的方案也是外科手术式的,要进行开颅手术,对不对?咱们都还知道。那么问题是,他明明叫华旉,而且字元化,这是完全对的。他怎么又叫华佗?

其实,华佗这两个字根本就不是中国名字。在佛经当中你经常可以看到有一个医药之神,这个人是个药神,名字叫“阿格达”。而华佗的华,这是今天的读音,在古代的读音读成“ga”。现在日语当中保留了很多古代汉语的读音。华佗这个名字在古代念成“gada”。我们中国人把“阿格达”翻译过来的时候,有个习惯,喜欢把前面那个“阿”给扔掉。例子很多,比如我们今天讲的罗汉,原来叫阿罗汉。我们把“阿”给扔掉了,就叫罗汉。比如我们今天讲的阿弥陀佛,很多人就念成弥陀、弥陀佛,把那个“阿”字给扔掉了。

所以,在当时(三国)有一个名医,他中国名字叫华旉,但是他的医术太高明了,而且他用的好多医疗手段,好像是受到了通过佛经传过来的印度的影响,擅长于开刀,擅长于外科。世人实在佩服他,无以名之,就用一个印度的药神的名字来称呼他。久而久之,他的本名华旉被人忘掉了。现在知道华佗的本名叫华旉的大概很少了,而用一个印度的名字来称呼他。

就好比今天,举个例子,比如有一个人非常擅长于高科技,没有办法去称呼他,我们称他为“中国的比尔·盖茨”。华佗这个名字,也是受到佛教文化影响以后,通过把华旉这个名字给改变了以后,留下来的一个名字。

比如在魏晋南北朝时间,我们都知道竹林七贤,七个了不起的贤人,都非常有个性。在魏晋时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一种不满,一种不合作,追求一种自由放达的生活状态。但是这七个人跟竹林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他们当时生活的地方有那么多竹子吗?他们是不是就在竹林里聚会呢?不然为什么叫竹林七贤?

你看,还是陈寅恪先生指出,这七个人是有的,但是不是一定在竹林里边聚会,那就不一定了。因为这个竹林实际上还是来自于佛教,是佛教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佛陀说法的地方。那么佛陀说法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人物聚在一起了,对吧?都是贤人毕至。所以用佛教里边的一个典故,拿来说明魏晋时期,七个贤人聚会在一起的场景。久而久之,我们都知道竹林七贤,但是很多人恐怕不知道这个典故也来自于佛教。

不仅如此,在中国古代还有很多有名的人物,干脆取了佛经当中的名字,拿来做自己的名字。比如我们随便举一个,大家都知道隋炀帝,在历史上名声不太好。但是实际上,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隋炀帝的小名叫“那罗延”,大家听听三个字,“那罗延”,一听就不是汉语。“那罗延”在佛经里边的意思就是金刚力士。

大家看,隋炀帝,这是一代名帝,对吧?虽然名声不太好,也是非常重要的皇帝。他居然有个小名,就好比今天很多父母喜欢给孩子取个小名:“弗兰克“、“托马斯”。所以你看,他居然有个外国名字。如果说,隋炀帝这个外国名字还一眼就看出来的话,有一位咱们都很熟悉的唐朝大诗人,他的名字你可轻易看不出来。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人有名有字,字和名必须呼应,比如韩愈,字退之,“愈”就是好了。我今天问:“你的病好了吗?”“我的病痊愈了。”“愈”就是退之、减退了。

在中国古代,你是不能直呼人家的名字的。比如,你说:“钱文忠!”这是非常没有礼貌的,这个叫指名道姓,或者叫直呼其名,这个都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情,你一定要称人家的字,比如称“退之”,这就可以了,这个比较文明。那么,我们知道唐朝时候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叫王维,大家都知道,他的字是什么?他的字是“摩诘”,那么这“摩诘”两个字跟维有什么关系。从汉语的角度看,实在是没有什么关系。这就违反了中国传统当中的名、字要关联的这么一条规定,它不符合这个规定。

实际上,因为王维的父亲信佛,他来自一个佛教世家,而在佛教里有一个大菩萨,名字叫维摩诘,就是王维的“维”和他的字“摩诘”加一块儿,叫维摩诘,就是一个大菩萨的名字。

这个菩萨还特别有意思,他没有出家,他是个居士,他一方面享受着在家人的各种各样繁华的、讲究的生活,而一方面又拥有很高的佛学造诣,甚至有很多著名的高僧、天上的菩萨都要来向他致敬和请教。

大家看,维摩诘非常符合中国人的理想,是吧?不愿意出家,日常的好日子要过,但是佛法的好处也想得到。所以,维摩诘在中国佛教当中影响非常大,地位非常高,是很多人、特别是读书人的梦想。现在还有一部经叫《维摩诘经》,专门是有一部佛经是说这个菩萨的。

所以王维的父亲就给王维起了这么一个名字。王维,字摩诘。把一个菩萨、一个大居士的名字生生地给拆了开来。就好比,我姓钱,我有个外国名字叫“弗兰克·钱”,但是居然就把我的名字弄成这样,叫钱弗,字兰克;或者叫“托马斯·钱”,叫钱托,字马斯。大家想想这是不是很搞笑,这是非常搞笑的一种做法。

而且,维摩诘本身这个字是有意思的。维摩诘翻译成汉语,是把梵语发音翻译过来,它的意思是“无垢称”。就是非常清净,没有污垢;“称”的意思比较复杂,比如说是匀称、恰当、合适,都这意思。那么你如果按照“无垢称”的说法,王维,字摩诘,不就变成了王无,字垢称吗?我姓王,名“没有”,字垢称,身上有污垢,我还很合适。

当然,这是开玩笑,不能这么去说,但这个你看,说明在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时期,隋唐都是高峰时期,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多深,都已经进入了我们的传统美谈里,进入了我们历史上标志性历史人物的名字里。久而久之,我们都忘了。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到这里,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讲述佛陀的故事。

我思我悟

作为国内少数几位专研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钱文忠传承了季羡林的学术薪火。当年,钱文忠尚未满17岁,突然对这门冷僻艰深的学问产生了兴趣。“我就和季先生通信了。”外界有传言说,1984年,季羡林老先生以73岁高龄,在北大重开了停招多年的梵文巴利文专业,就是为了招收钱文忠为徒。

对此,钱文忠如实告诉记者:“1984年,季先生决定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继1960年之后,第二次招收梵文巴利文专业的本科生,我和他老人家的通信,大概使老人家确信,在这个年头,还是有孩子愿意学梵文的。这应该起了点很微小的作用。在高考前,北大的招生老师就奉季先生之命,到华师大一附中找我谈过。我的那个班级后来一共招了8个人,到现在只有我一个人还以此为专业。”

1984年高考进了梵文巴利文班。这个班一共有八个人,之后先有一两个人转系,再后来几乎全部搬到德国,最后剩下钱文忠一人还以此为专业,主修印度学,副修伊朗学、藏学。“冷”到不能再“冷”的专业,钱文忠乐在其中。较有名的一直到今天,不论是学术、古玩还是藏书等等,他都能“玩”得转,钱文忠说:“我确实喜欢‘寓于乐’,我认为这是一 种不错的态度,也很符合‘游于艺’和‘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古训,不是吗?我想,人活在世上是非常短暂的,不能什么都要。没有‘舍得’的心态,会很累的。”

梵文巴利文,是一个不为常人所知的专业。钱文忠说,他之所以会接触到这一领域,要感谢高中历史老师郝陵生先生。“我很庆幸,我在华师大一附中读书的时候,遇见了优秀的历史老师郝陵生。郝老师喜欢在每节课前介绍点学术界的情况。有一次,他说梵文研究很重要,但是似乎学的人很少。季先生年岁已高,再没有年轻人去学,恐怕这门学问在中国要绝了。”钱文忠听说以后,就自己找书看,然后和季先生通信。此后,他就以第一志愿考进了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

财富观一直是中国人乐于谈论的话题,钱文忠亦如此,他说:“三十年来,我们民族长期压抑的物质追求被激发出来。如今,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财富,至少在物质上比三十年前多得多。有钱本是好事,但是人们并没有因此得到幸福,反而,更多的人不高兴。”

这正是钱文忠所担忧的,他说:“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有自己的信仰,比如孝道,比如温良恭俭让,但今天,除了我的这个姓——钱之外,什么都不信。”

从前多讲《三字经》,如今钱文忠更关心国人的幸福感,有句谚语说“兜儿里有钱心里不慌”。今天的中国人,却是兜儿里有钱心也很慌。他说:“这说明中国可能面临着非常特殊的问题,或者我们的发展面临非常特殊的问题。”

钱文忠认为中国人应该开始反思和修整对财富的概念,他说:“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把财富的概念进行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紧缩和简单化,这30年里面,在绝大部分人的心目中,财富等同于金钱,或者说财富等同于物质。但在以前的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把财富如此简单化过。”

财富起码该包括精神的满足、信仰的拥有,还应该包括人生的辉煌、身体的健康等。原本我们的财富观念很丰满,但这30年,出现了财富的物质化,出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说法和语言。钱文忠说:“我原来是学语言出身的,有些词像‘全民皆兵’,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要全民动员,所以日语、德语、俄语里都有。但全民皆商这样的话,人类语言史上没有出现过。像越富越光荣,越穷越狗熊,我不知道这是哪个时期的人说的话,但是这30年说得很多。”

经济社会的发展忽视了某些重要的问题,也让某些概念产生了变化,比如成功,钱文忠说:“这30年里,我们这个民族的物质追求被激发出来,甚至赋予社会上的榜样性,似乎成功的标志就是拥有更多的金钱。”

物化的社会示范效应最终产生了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钱文忠说:“我们的经济存在很多问题,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公,存在城乡间的差距、东西部的差距,这些差距要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大得多。社会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我们越来越难欢笑了。”

有钱、有安全感、有自由,按照人类的经验不应该缺乏幸福感。但是,在拥有飞速增长的物质财富、日益稳定的国家安全的时候,我们却发现我们越来越少地感受到从内心深处由内而外焕发出来的欢笑,我们发现我们不幸福。

作家富豪

2009年以500万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的第7位。

2010年11月15日,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钱文忠以25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8名,引发广泛关注。

那只是代表他个人的意见吧!

到底什么叫做吃亏呢,到底又什么叫做占便宜,这个东西本来就不好界定!

怎么说呢?有一本书叫《第五项修炼》,作者叫,彼得圣吉,是企业管理方面的,这本书的理念非常棒,世界500强的企业有40%在使用,知道这本书理念,源自于哪里吗?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节选一段,彼得圣吉。在他的新作“《修炼的轨迹》,领导成为一个真正的人”里面谈到的话:在我的工作中,有一个观念曾引导我,那就是,比较古老的通常也是比较好的。一个观念若存在了几千年,它必定已经经过许多考验。这是个很好的指标,证明它具备真正的优点。如今,我们只看到新事物,这种态度往往会误导我们,让我们重视新奇甚于本质。’” “由于古老事物失去了价值,老年人从我们中间消失。”约瑟夫说:“专业科技技能取代了智慧,老化被视为活力与青春大幅消融,走入衰老与颓败。”他皱起眉头:“这些转变让人类福祉与社会稳定付出无法估量的代价。”

彼德圣吉的老师是中国的国学大师南怀瑾!他还在书中谈到,新时代的企业家,或领袖,最需要的就是儒家这种古老的智慧和内在修养!!

而且圣吉,也谈到,希望在全世界弘扬中国传统的文化,因为人们需要它!

要知道,企业家,企业领袖,那都是和什么样的人都有接触,如果学儒家的学问,道德的修养真的那么没用,随便被人干掉,我想这个管理大师不会写这些没用的东西!

而且,如果真没有用,他的理念谁接受?我们中国人,自己不了解自己的文化!

如果连做企业的人用他还可以把企业做好,我想一般人学这些应该没错吧??

李嘉诚先生,是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从小就学习儒家的学问,并且可以身体力行!

李嘉诚年轻的时候,帮别人做业务,业绩做到最好,也发展了非常多的客户!他后来想离开这家公司,但是觉得老板给他工作的机会,对他有恩,所以他给辞职的时候给过去的老板说,我离职出去还是和你干同一个行业,但是我不会带走一个在这家公司发展的客户!一定从其他的渠道发展!

后来他辞职以后,真的没有带走原来一个人客户!

这难道不是仁义礼智信吗??

(那按照现在的人来说,离开原来的公司最好是能带什么带什么!)

李嘉诚先生走后,难道生意就损失了吗?他重新开发新的市场,同样做得很好,而且 原来认识他的人,知道他那么可靠,为人那么好,都很愿意和他合作!

就是现在很多人听到李嘉诚名字,都会发自内心的赞叹!

李嘉诚先生,也教给自己的儿子,要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道德修养,来提高自己!

李嘉诚经商那么多年,华人首富,他也是学的儒家文化开始,后来他还学习佛家文化!

他也讲道德修养,人们都很佩服他,不是因为他的钱,而是他的修养!

他也没有被人家随便就干掉啊!

如果儒家的文化,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和礼仪,可以让李老先生从一无所有开始,做那么大的事业!我想一般人没那么高要求,就想好好生活一下,应该也没问题了吧?

要知道,不管是儒家,或是佛家,中国自古有两种人,一种是搞理论研究得,一种是实际拿来运用的!搞理论研究的就像画地图的,中国地图都画得出来!但是实践者就像亲自旅游的旅游家!那画地图的,地图画得再好,也无法知道具体身临其境是什么样!

同样,会背诵菜谱的人,不代表他懂得做菜!

看过太极拳图谱的人,就是记得再熟,没有真打过那也是两码事!

如果一个会画地图的人,因为地图画得好,而他又没实际去走过,就说去旅游没意思!

如果一个人会背菜谱,而他又没做过这个菜,他就说菜不好吃!

太极拳图谱记得很熟的人,他就根据太极拳的图谱来分析这个不可能健身,而他自己可能根本就没打过太极!

你说这种论断,会不会太偏颇了?

传统文化也一样,钱教授理论很丰富,但是他自己都说,他自己无法实践到弟子规或者三字经当中的要求,可见他的理论偏重于实践更多!

所以,他讲90%的学传统文化的人会被别人干掉,也是从他的理论出发吧!

实践者的例子,就不再举啦,太多太多了!

传统文化教我们仁义道德理智,可并没有教我们变得愚蠢,要知道传统文化注重的是智慧!智慧就代表可以有通融,圆融,不是死死板板的不能变化!即使是忠义,仁义,都是有智慧的,不是盲目死板,陷入一些条条框框,那是完全错解了传统文化的内在核心!

这个只要深入实践的人都能明白,传统文化的东西,并不是死板的!

只注重于理论的人,可能就只看到了一些表面的条条框框,而缺乏内在深入的实践,不能明了真实的东西!

我个人也学习并实践这方面,我不敢说我多懂,但是可以谈谈我个人的感受!

我认为,中国传统的文化,一开始就是在抓最核心的地方,包括三字经,弟子规都是一样!然后在核心里面不断的延伸出来,这就好像是种花种树,播种一样!

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可能孩子不懂,可能刚刚开始,他们用不上,就正如播种,刚刚开始种下种子去没有发芽一样!但是往后会随着不断的成长,慢慢变成参天大树!也就是说,他终身都有用,而且会随着实践,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越用效果越好!

未来家庭的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事业等等的问题,这个种子当中都有的!

而其他的学问不是这样,其他的学问是学过久丢了,学过就丢了!很多大学生现在都是学了10多年,就我学计算机的,现在不干计算机,过去学那些都通通没用!即使是我干计算机,计算机的知识也只能帮我搞好技术!他能教会我如何经营家庭,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和别人相处吗?要谈智慧那就更没有了!

所以,投资小时候,来好好的学习这些经典很值得啊!

南怀瑾大师也说,小时候他们被书,都不知道干什么,等慢慢长大了,就感谢老师过去让他们背这些,因为这些人生当中可以用上!

所以,看待传统文化,三字经,弟子规,我个人认为更应该用,参天大树的发展去看待!而不仅仅是考虑,学这个能不能赚到钱!因为学习的目的是让自己生活得更和谐,人生的和谐是整体的因素,而赚钱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人活着并不是为了去和别人战斗,如果每天都活在和别人战斗的生活状态中,这样的人,不论他能不能把别人搞定,他的人生都会很累,楼主同意我的说法吗?

所以,我们学习一门学问,更不能看他是不是能把别人搞定,因为这个想法和动机本来就是错误的,本来就不会给自己给别人带来好处的!

百家讲坛主讲人钱文忠关于五行相克的问题?

五行相生相克之说由来以久,一般认为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至于作家金克木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