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哪里可以找到黄梅戏的官方统计资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2浏览:3收藏

请问哪里可以找到黄梅戏的官方统计资料?,第1张

  可以先去买这本书 简介是

  三代人研究半个世纪 黄梅戏完整权威资料出版

  wwwHBxinhuanetcom 2005-04-28 09:26:27 湖北日报

  一部研究黄梅戏艺术的重要资料———《黄梅戏传统剧目考略》,今年4月起,由黄梅戏权威刊物《黄梅戏艺术》杂志分期推出再结集出版。

  该书30万字,较详尽地记述了流传在鄂皖赣三省的300余本、出黄梅戏传统剧目的名称、述录人、主要内容、剧本渊源、整理改编、出版演出、影视拍摄等情况,对黄梅戏艺术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和考证,填补了黄梅戏剧史上的一项空白。

  该书的作者系黄梅县政协委员桂遇秋、桂靖雷和桂也丹一家三代人。桂遇秋是享誉全国的黄梅戏理论家。他先后走访了鄂皖赣闽浙湘豫7省56县市的400余名老艺人、老戏迷、老文化,查阅了大量地方志和戏剧资料,挖掘、搜集黄梅戏及其有亲缘关系的采茶戏、花鼓戏等28个剧种千余万字资料,至1999年逝世时,已形成写作大纲。2000年,在黄梅县政协工作的儿子桂靖雷,接手对大纲进行细化,并起草2万余字,后因眼疾放弃写作计划。2002年,在黄冈师范学院读书的孙子桂也丹再行接力,利用假期,完成后续部分近28万字的写作及全书的润色、杀青。此前,桂家推出了此书的姐妹篇———500余万字的《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二者系统、完整地保存了黄梅戏发源地的传统剧目及其相关资料情况,为研究黄梅戏艺术提供了完整和权威的资料。

  现状调查的话,看这个有用没?

  湖北省黄梅县新近发现一处保存完好的乾隆年间古戏楼,再次证实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是不争的事实。至今已300年历史的黄梅戏还能唱出它的昔日的辉煌吗?

  9月11日,有关部门披露:经省文物局专家考证,在黄梅县杉木乡安乐村牌楼垸,发现一处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乾隆年间古戏楼,这一时期,正是黄梅戏前身“黄梅采茶戏”繁荣成型的时期,专家惊呼:“古戏楼的发现,不仅再次证明黄梅戏起源湖北黄梅的事实,同时也再现了早期黄梅戏繁荣的盛况!”

  与此同时,黄梅县斥资2000万元打造的中国黄梅戏大剧院将于9月26日举行隆重的竣工仪式。

  戏如人生。跨越300多年的悠悠岁月,让我们走近黄梅戏的源头。

  “古戏楼”为黄梅戏找到源头

  8月下旬,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祝建华到黄梅安乐村牌楼垸古民居群考察研究后,认为“建于乾隆年间的古民居群里,确实有一个古戏楼,这个戏楼也为黄梅戏找到了源头!” 聂习国说,牌楼垸古戏台并不是黄梅唯一的古戏台。牌楼垸古戏台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古戏台。

  9月13日,黄梅县博物馆。

  空旷的博物馆一片寂静。二楼一间狭窄的办公室里,馆长聂习国正趴在一张简陋的书桌上奋笔疾书。记者的闯入打破了这种宁静。知道了记者采访古戏楼的意图以后,他那双藏在镜片后面疲惫的眼睛流露出兴奋的光:“这可是一个宝啊!这不,我正在忙着整理资料,准备申报省级民俗文化村。”

  他的兴奋来自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祝建华不久前到黄梅的考察。8月下旬,祝在对安乐村牌楼垸古民居群仔细考察研究后,认为建于乾隆年间的古民居群里确有一个古戏楼,“这个戏楼也为黄梅戏找到了源头!”

  事实上,早在1992年,聂习国对全县文物进行摸底调查的时候,就发现了牌楼垸古民居群,当时并没有引起注意。后来经多次考察研究,并查阅当地居民的家谱记载,发现这处民居建于乾隆年间,且规模宏大,造型讲究,属于典型的“徽派”民居。2000年,该民居被申报为黄梅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来也听说上面有个戏楼,但一直没有得到确认,更没有将其与黄梅戏联系起来!”聂习国说。

  据聂习国研究,该民居系为陶渊明后裔于南宋咸淳年间所建,后被桂姓家族所买,并于乾隆年间扩建。“该民居为砖木结构,坐西朝东,呈弧形排列分布,共四大栋,占地10200平米,内设戏搂、天井、花窗、檐角画栋雕梁、栋栋相连、工艺精美”。

  聂习国说,牌楼垸古戏台并不是黄梅唯一的古戏台。黄梅县孔垅镇的万年台就是闻名一时的戏台,只是因为年久失修,遭到毁坏。牌楼垸古戏台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古戏台。

  黄梅戏史料记载,黄梅戏起源地为黄梅县多云山区,当地盛产茶叶,当时人们在采茶等劳作中为了调节气氛,缓解疲劳,遂以唱和为乐,逐渐形成“采茶调”。而牌楼垸民居西接多云山,正是当年戏剧活跃的地方。

  “黄梅戏历史上,一些著名的艺人都出现在牌楼垸附近,此地自古以来,就有很浓郁的戏剧文化氛围,这也是认定这处戏楼为黄梅戏源头的一个依据。”聂习国说。

  古戏楼见证昔日戏剧繁华

  考究的青砖地板间,冒出几丛绿油油的野草,檐角墙头,蛛网密布。大门内,四重正堂垂直延伸,由于年久失修,部门房屋已呈残墙断瓦,考究的花窗木刻腐烂不堪,散落的农具和稻草堆放其间,只有柱梁上的飞龙雕刻和墙沿上花草图案和诗文,依稀在诉说它往日的辉煌和荣光。

  14日,记者在当地有关人员的带领下,前往杉木乡安乐村牌楼垸寻访古戏台。当天*雨绵绵,记者冒雨乘着摩托车,穿过狭窄的乡间小路,到达牌楼垸古民居。

  牌楼垸低处田间,尽管夹杂在参差不齐的现代民居中间,远远看去,一栋青砖古建筑非常醒目。

  然而,走进古民居的大门,却一派破败萧条。原本考究的青砖地板间,冒出几丛绿油油的野草,檐角墙头,蛛网密布。大门内,四重正堂垂直延伸,由于年久失修,部门房屋已呈残墙断瓦,考究的花窗木刻腐烂不堪,散落的农具和稻草堆放其间,只有柱梁上的飞龙雕刻和墙沿上花草图案和诗文,依稀在诉说它往日的辉煌。

  正当记者找寻古戏台时,当地老人桂裕全让记者回头看,大门正上方,果然看到一座木制阁楼,即便在被里面的正堂回头看,依然一目了然。“这就是家庭戏台!” 桂裕全介绍,“在旧时,富人常以有一方家庭戏台,显示自己的身份,每逢节日或家族重大喜事,甚至修族谱,都要请人唱戏,主人和村中有身份的长者则端坐正堂观看。桂姓为当地望族,自然也在豪宅中建有家庭戏台。”

  今年81岁的桂记荣至今还住在古民居的一厢房屋中,老人介绍,从他记事起,这里就是桂氏宗祠。往日的家庭戏他也没有看见过,印象中,只有解放初土改宣传队在这个戏楼上唱过样板戏。这也是阁楼作为戏楼最后一次发挥作用。

  说到“采茶戏”,老人浑浊的目光仍然泛出一丝亮光。“从小就喜欢看,在本地,家家爱看,个个会哼一段!”

  63岁的桂正怀当年曾是村里戏班子的演员,据他介绍,那个时候,村村有戏班子,每逢年节或者农闲,村里人就在村头搭一方戏台,自演自唱,自娱自乐。大人小孩齐聚一堂,气氛十分热烈。“一场戏看完,劳作的疲惫烟消云散,村民也从戏中得到教化,民风因此更加淳朴!”

  “一去二三里,村村湾湾都唱戏!”

  “一去二三里,村村湾湾都唱戏!”以此表现黄梅浓郁的戏剧文化。黄梅的民间演出很活跃。黄梅县文联主席,著名作家、遍剧周濯街介绍,目前黄梅县还有100多个剧团,常年在外演出的近20个。

  黄梅人血液中都渗透着黄梅戏,他们懂戏、爱戏。在黄梅采访期间,常听见黄梅人自豪的说, “一去二三里,村村湾湾都唱戏!”以此表现黄梅浓郁的戏剧文化。

  杉木乡安乐村的老艺人黄四斌,1963年开始演戏,师从黄梅县剧团老艺人王青松,王曾经是闻名鄂东的戏班子“乐柯记”的成员,解放后,王与班主乐柯记一起加入黄梅县剧团。

  见到记者,黄四彬当即就在村头的稻场上亮开嗓子唱了一段黄梅戏。唱腔字正腔圆,声音柔美细腻,很难想象,这么动人的声音竟出自眼前这个衣着朴素,年过五旬的业余艺人之口。

  据黄四彬介绍,当时为了在民间推广黄梅戏,县剧团组织一些退休老演员下乡教农民学戏,他正是在这样的机会下开始学戏的。“黄梅戏本来出自民间,其剧目、唱腔都是来自当地群众日常劳作生活,正是这种贴近性,使得黄梅戏在当地深受欢迎,县剧团的下乡推广,使得本来具有广阔的群众基础的黄梅戏在当地得以蓬勃发展。”

  按照黄的说法,当时的黄梅戏演出比现在多的多,一到正月,常常连续演出十几天,每天最少有三场。当地村民也是百听不厌,逢戏必看。同一出戏,有的人甚至看过十几遍,却依然兴致勃勃。

  让黄印象深刻的是,安乐村有一个老人,从小爱看戏,只要远近有戏,总要到场一睹为快。这位老人年过八旬,有一次意外摔倒致使瘫痪,躺在病床上听见远出唱戏的声音,再三要求要看,无奈之下,50多岁的儿子只好用板车拖着瘫痪的父亲去看戏。

  现在的黄四彬已经很少出去唱戏,偶尔,村里有喜事,或者亲戚间串门,他还会来上两段,自娱自乐。让黄忧虑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对黄梅戏的热爱已经大不如他们的父辈祖辈,“现在到村里演戏,一天两场1400多元,一个班子十几个人,平均每人也就十几块钱。年轻人出去打工的收入远比唱戏多。”由于这种原因,至今没有年轻人找他学戏。

  黄四彬承认,虽然年轻人不愿意学戏唱戏,但是只要村里有演出,他们仍然有兴趣看,“他们从小耳溽目染,对黄梅戏的喜欢是骨子里就有的。”

  在黄梅县,民间演出依旧活跃。黄梅县文联主席,著名作家、编剧周濯街介绍,目前黄梅县还有100多个剧团,常年在外演出的近20个。“一个县目前有这么多的剧团常年演出,在国内都是少见的!”周长期关注民间戏剧和民间故事,他根据戏剧改编的小说《新天仙配》一度被拍成电视剧走上荧屏。

  据周介绍,在目前国内戏剧市场普遍低迷的情况下,黄梅戏显示出了勃勃生机。“一项统计显示,黄梅戏作为国内五大戏剧之一,在全国的观众拥有量已经成为排在首位!《天仙配》、《女驸马》等著名剧目更是传唱一时。”

  记者电话联系了一位在当地颇有影响的民间剧团负责人付小雨,刚一接通,电话那头已经传出悠扬的黄梅戏唱腔和嘈杂的观众叫好声。付表示,剧团正在江西抚州演出,合同定单已经排到11月份。

  与<<黄梅戏现状与发展的思考>>相似的文献:

  http://wwwilibcn/A-hmxys200501018html

1 贵这个姓氏

贵姓

目前保存完整的有清朝出版的《武陵贵氏谱》,不分卷,常山堂木活字本,6册。另根据《湖南家谱解读》一书介绍,2000年湖南常德曾经出版一部《武陵贵氏族谱》,该家谱介绍说,称基祖叫贵继忠,于永乐10年(1412)由浙江衢州府常山县与弟贵继孝,随父少司马,讳纯,有事于云南曲靖军民府。未几,纯公殁,是时,继孝已授金齿卫千户,羁于职,弗获扶榇东归,葬于滇。继忠服阕东还,拟取眷口入滇。十四年,携眷西行,道经武陵,绌于费不能行,遂卜居侯家港,垦殖纳粮承差,是为落籍武陵之始祖。有德福、德寿二子,德寿徙居衡州。德福生文圣、文山、文信、文进、文宪、文庆、文质、文河,文进、文宪两房失考。长文圣迁梅家渡,次文山迁居(木见)(合一字,笔者注)堤,三文信迁居老宅上边,六文庆迁花庙坪,七文质迁老宅西边,八文河守老宅。其后六房瓜瓞绵延,散居四方。

据家谱记载,贵姓派行为“继德文子玉,志廷万邦启,大学为之先,国士应立体,树人祚永昌,承家重诗礼,世泽扬清芬,端方颂恺悌。”

据《广韵•未》记载:“贵,姓。出陆终之后。《风俗通》有贵迁,为庐江太守。”《千家姓》:“常山族。《汉书》:‘庐江太守贵迁’。”

郡望与堂号为常山堂。堂联为“常山源远,武陵流长”、“祖衍贵姓子孙,宗传贵品贵德”。

常德出过贵姓名人有贵中孚,清乾隆9年(1744)举人,仕至广西桂平梧郁道,当代则有名厨师贵自祥。

贵姓来源较多,:一是颛顼帝的玄孙陆终之后;二是楚国公族有以“贵”为姓者;三是元朝末顺帝赐杂尔定班之子拜柱姓”贵”,世称贵状元,其后人遂以贵为氏。四、贵姓本是苗族贵族的简称,始祖是太昊伏羲,直接祖先是战神蚩尤。 五、有说赵匡胤为祖先,他被推翻后,他的后代之一为了避难,改名中一贝,中一贝的后代以贵为姓,以纪念中一贝。

历史上以常山为郡望,名人有汉代庐江太守贵迁,晋代中郎将贵霸等。当代主要分布于广西、云南、河南、北京、四川等地。目前发现的湖南贵姓,根据其家谱记载

5 有没有贵这个姓氏

在生活中,人们初次见面时,总会问,先生(女士),您贵姓如何称呼这类的询问。

碰到这样的询问,一般人都会说,免贵姓某某某。接着会回问对方刚才的问句。人家也会说免贵姓某某某。

在中国的百家姓中,有两个姓氏是不用回免贵两个字的。

1,姓张。因为张姓本身就是贵姓。所以,当别人询问张姓人贵姓时,张姓人可以直接说,姓张。因为玉皇大帝就姓张。再贵的姓也没有玉皇大帝的姓贵。

2,刘姓。刘姓也是贵姓,因为刘姓是汉高祖刘邦的姓。再加上刘姓在历史上出的帝王将相非常多。所以,刘姓也不用说免贵姓刘。而是可以直接说姓刘。

除此之外,其他姓氏在回答前都要加上免贵两个字。

6 哪里有姓贵的

源于 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贵益昆氏,亦称古勒珲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族,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汉义为“钩子”,世居黑龙江地区,后金时期称郭珲氏,后冠汉姓为贵氏、郭氏、琨氏等。

满族贵岳哩氏,世居伯都讷(今吉林松原),后冠汉姓为贵氏、岳氏、桂氏等。

满族贵车特氏,这是满族的脱谱姓氏,世居伯都讷(今吉林松原),后冠汉姓为贵氏、桂氏

7 贵姓是哪个贵

百家姓有姓贵的,今贵氏族人主要分布于广西、云南、河南延津、安徽宿州。贵姓有多种起源,其一为源于姬姓,出自颛顼帝的玄孙陆终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还有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八天官之第六,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的说法等

一、溯源

陈姓缘自黄帝时期古老的陈丰氏部落,他们是高轮车的制造者。大约在5000年前,陈丰氏部落定居于陈苍山下的山坡上,后来人们称陈坂,即今陕西省宝鸡县地,三国前称陈仓。河南宛丘(今淮阳县)是陈丰氏子孙东迁时住过的地方,是陈之国都,为后来的陈姓家族留下一块祖居地。舜帝是陈姓公认的血缘始祖。周文王时,舜后裔妫满娶周文王长女太姬,是为胡公满。周武王灭商朝后,封胡公满于陈,建立陈国。此后,后代以陈为姓,在陈丰氏部落故地发展起来。

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也出自河南。《魏书·断氏志》载,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将随迁的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东氏改为单姓陈氏。

战国时,陈轸任楚相,封颍川侯,成为颍川陈姓开派祖,由此陈氏郡望出于河南颍川。东汉时任太邱长的陈实为颍川陈氏十世祖,福建陈姓绝大部分都是颍川流派。

陈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华姓氏中为第5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435%。

二、入闽

汉代以前,未见陈姓入闽的史料。汉代,就有陈姓进入福建。清乾隆《泉州府志·方外》陈寨本传称,陈寨,汉时人,“善禁咒,为人治病多愈”。《闽书·方域志》建安县“响山”条,也提到《汉书》有传的梅福徒弟陈先生。汉至三国时期,汉军和吴军几次进入福建平叛,陈姓又可能随军进入福建并留居下来。晋永嘉之乱,史称八姓入闽,其中即有陈姓。当时见诸史料的有陈润等人。据陈姓族谱记载:陈润,字文奋,历任散骑侍郎、南海太守,晋永兴元年(304年)由光州固始县入闽任尹,居福州乌石山下,撰《闽中草寓记》,为福建陈姓入闽始祖。陈润生六子,散居福建各州县,繁衍生息。另有晋盱眙太守陈英第三子玄弼于晋建兴元年(313年)入闽避乱,居兴化(莆田)。陈野于其后3年由光州固始迁居新罗(龙岩)。

南朝陈霸先建立陈国后,许多陈姓子孙纷纷入闽为官,留居福建的当不在少数。见诸记载的有陈文帝五子晋安王陈伯恭,陈宣帝子建安王陈叔卿、南安王陈叔俭、临海令陈钰等,均留居福建开基。陈姓成为闽中大姓,同陈朝统治有关。

陈姓入闽影响最大的是唐初期和中叶的中原陈氏的两次南迁入闽。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闽南发生土著叛乱,光州固始人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带兵前往平叛。陈政死后,其子陈元光代领其众,被奉为“开漳圣王”,其子孙散布闽南及福建各地,称为“开漳圣王派”。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太子太傅陈邕与父陈忠,从京兆万年县被谪入闽,初居兴化,移泉州惠安社稷坛后,旋迁漳州南厢山,其子孙散居福建各地。宋初,其裔孙陈洪进曾任武宁军节度使同平军事,追封南康郡王,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唐建中二年(781年),因避祸举家300余口迁居同安嘉禾岛,后裔有返河南为官者,传至十三世孙陈校尉于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又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后择永春县桃源岵峰阳山而居,被尊为桃源陈氏一世祖。另据《同美陈氏族谱》称,陈校尉为陈忠之十一世孙,十二世孙陈仕恭为永春小岵陈氏一世祖。

唐太极元年(712年),陈仲俨由河南光州入闽,居仙游东亭木庶山头,为一世祖。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陈实的十八世孙陈雍(字月铭)由河南开封入闽,为永安贡川陈氏一世祖,其十七世孙陈五八(字仲贤,号云峰)于宋末迁居今漳平县永福镇罗城村,为福田陈氏一世祖。

唐末中原大乱,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随王绪率光州、寿州士兵,扶老携幼,举家长途跋涉,辗转入闽。固始县是陈姓聚居地,许多陈姓随军入闽。这是颍川陈氏入闽的高潮,福州陈氏族谱中多以此时入闽的官宦显赫者为直系始祖。这时入闽的陈姓虽也散居全省各地,但多定居于福州。

后唐末帝清泰二年(935年),陈实(字长弓,谥文范,胡公满的四十八世孙)之后、时任后唐光紫大夫陈朝翼之子启端,为避祸偕弟肇端并侄及长子幕府参谋光绪、次子荣绪奉夫人桂氏自河南固始入闽,初住建阳。肇端徙迁延平尤溪,启端南入永春小岵居住。

宋代以后,全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福建迅速开发,北方士人迁移入闽越来越多,陈姓入闽也不在少数。宋嘉佑八年(1063年),江西十九世聚族而居的江州义门陈姓大分家,部分人迁居福建。如陈宗和分得福建侯官庄,迁居福州;陈显先分得福建邵武庄,迁居邵武;陈学成分得福建浦城庄,迁居浦城。还有陈魁带领家属97人,迁居福建长汀;陈璋带领家属87人,分迁福建兴化、泉州、福州等地。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陈晏五举家入闽,居漳郡樟根古老坑(今大田县上京乡)肇基,为上京一世祖。

元末明初,陈友谅在江西被朱元璋打败,部分陈姓族人流落福建。

明清以后,陈姓入闽也时见于族谱。

三、肇安

唐大顺中(890~891年),廖俨任小溪场长官,招集流民,以陈漳为都将,住厚安左都营。

后晋开运三年(946年),陈启端之子陈光绪自永春小岵迁至小溪场感化里大亭(今安溪县湖头镇后溪村),肇基后溪。次子陈荣绪肇基感德里左槐。

陈忠之裔陈贵卿先居厦门山前,后与三子陈逸溪迁至泉州城内,不久又徙居南安县霞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陈逸溪(字懋宾)因出游打猎至安溪县依仁里山头乡(今龙门镇山头村),喜其山脉挺秀,遂定居,建笋山堂(现称“笋山宗祠”),为一世祖。

五代间,陈实四世孙陈有涧(字文茜,为散骑常侍,守海南)之裔陈一官(讳隐仁)父子两人自延平大田县黄岸里徙居清溪县崇信里(今安溪县祥华乡)多卿庵格后,其孙有仁仙、仁助、仁和。仁助后移居珍山,肇基眠牛祖宇;仁和的裔孙陈一郎迁居永春县,后其长子陈宗兴、次子陈宗玄又相率重返多卿居住,陈宗玄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徙居龙涓里眉田村芹山(今龙涓乡三乡),为一世祖。

陈校尉之裔元初有多支入安溪。一是约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间,陈校尉的十三世孙陈君泽长子陈公荫,自永春岵峰经仙游矿山入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后溪,三徙而肇基南斗东山,为一世祖,传至五世敬忠(又名均锡),再肇基长坑南斗“奎星堂”。二是元至正十年(1350年),陈君泽之三子陈公奭的长子陈昆禄(又名祖)、次子陈昆实(又名佑)兄弟两人,为避兵祸,自永春小岵南山徙至安溪县常乐里剑斗下楼,旋即徙至龙兴里尚卿南山(今尚卿乡新楼村)。元末,陈昆实先于兄徙居还集里九磜湖坂(今蓝田乡湖坂村),其孙陈乌林再迁洋山乡后井格头,复移居仓美中仑(今虎邱镇文美村);陈昆禄后徙至塘美(今城厢镇同美村)肇基,为一世祖。三是明正统十一年

(1446年),陈君泽三子陈公奭的曾孙陈发祥自永春入安溪,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肇基蓬莱周堂(今岭东村),建陈氏家庙,尊祖父陈子良为一世祖。

明初,陈忠之裔陈佛荫(讳积盛)自龙岩迁至漳平县油梓坑,再迁安溪县依仁里油坑(今属龙门镇洋坑村)。

陈雍之裔多支入安溪。一是据《飞鸦田中陈氏族谱》称:明初,陈雍之裔陈佛圣由漳平迁入安溪,有三男,长祥坚、次祥友,三祥政。后因徭赋税繁重,佛圣复迁漳平,陈祥坚、陈祥政定居感化里飞鸦(今湖上乡飞亚村),拓基田中,后祥政迁居永春。明永乐九年(1411年),陈祥友徙居南安县深巷。二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陈雍的十七世孙陈五八(字仲贤,号云峰)的六世孙陈章经,自漳平永福兰田徙经兴化仙游县,后迁入安溪县龙涓里灶坪定居,以养鸭为生,为内灶陈氏一世祖。三是陈五八的九世孙陈崇德自漳平永福到白泉村谋生,两个儿子陈祥钦、陈祥志,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自白泉村迁入安溪,定居龙涓里庄山(今龙涓乡庄灶村)。四是据《双卿陈氏族谱》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陈五八的十四世孙陈仕兴定居安溪县新康里大坪登山,生有五子,其四子陈元旺后为虎邱镇双都村双坑陈氏一世祖。

据尚卿乡《中山陈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陈忠之裔、年仅4岁的陈均禄在大哥陈均泰、大嫂林阿谓的带领下,由漳州府龙海县二十五都湖坂迁入安溪大岭后山头。另据《云山堂陈氏族谱》称,魁斗镇大岭村山头自然村陈氏先祖陈仙玛为陈均禄第十八世孙,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龙海县二十五都大深炉洋村迁入安溪县云山乡山头(今大岭村)。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陈复光(讳承斌)与兄分居,携母萧氏自同安县丙洲岛经长泰县沿途放鸭至安溪,在上马水、深垵(今内灶村)居住,初住瓦窑,后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迁举魁乡(今龙涓乡举溪村)新聚肇基。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漳州南院陈氏之裔陈震超,自漳州迁入安溪县长泰里墩坂(今城厢镇墩坂村)居住。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陈季良入安溪卜居崇善里(今蓬莱镇),长子资直择居虎埪(今属蓬莱镇联中村),为寮内一世祖;次子资成(又名就英,字林扬)择居井滨(今蓬莱镇美滨村水边自然村),为二世祖。

陈忠二十世孙陈仲昌之裔多支入安溪。一是据《南陈芳春族谱》记载,仲昌次子陈应垓之裔陈记(二十六世,号芳山)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入安溪县依仁里(今官桥、龙门一带),后跋山川而至芳春乡(今大坪乡前洋村香村自然村)居住。二是据《清溪南陈世系家谱》载,明正统四年

(1439年),仲昌七世孙陈均贤原居住在漳平县感化里汤泉坑,因遭遇不测之祸,带三子璜宗(字德立)、四子璜室入安溪,三人行至西坪时,因遭到山寇劫掠而逃匿星散。陈璜宗徙居安溪县内西门陈后厝居住,后其子恺旋、恺勋兄弟因厌嚣尘而迁居长泰里宫岭(今城厢镇经岭村)西姑内卜居;陈均贤则与四子璜室徙居新康里卓源后垵(今虎邱镇竹园村)开基。三是元末明初,仲昌七世孙陈均祥(均贤的二弟)亦迁居竹园居住。四是据《芳亭陈氏族谱》载,仲昌长子陈应瑞之子陈作铸有多子入安溪芳亭:长子陈均泰肇基芳亭,三子均顺肇基芳亭美厝,四子均成亦肇基芳亭山敢下;陈应垓的长子文通肇基浚尾,次子武通肇基芳亭半岭。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陈敦仁(字公爱,号义卿)自晋江港塘(今石狮市港塘村)迁入安溪县永安里教场尾乡(今城厢镇美法村)肇基。

陈监簿(以进士出身,仕宋为监簿,后人为此呼监簿公)居兴化莆田涵头,其子陈念五移居泉州青阳。宋元佑年间(1086~1094年),陈念五赘涵江(今晋江市陈埭镇涵口村),生男碧溪。碧溪的六世孙陈隐溪(讳亮,字宁保,号隐溪)于明建文年间(1399~1402年)入安溪,后赘入在坊里南市,故称涵陈。碧溪九世孙陈愧吾先移居安溪南市,后经魁斗菜塘于清初迁至金谷肇基。一支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全房子孙由青阳迁居崇善里路尾(今蓬莱镇美滨村)。

明永乐二年(1404年),福州府长乐县三都埕澳人陈回文,由永宁卫拨镇安溪县崇善里谷口乡(今金谷镇金谷村)屯种军田,八世单丁,传至八世孙陈尔祖入居凤山(今魁斗镇凤山村)顶洋肇基。

陈仲俨二十二世孙陈六,生有两子,长佛长,次佛素。陈佛长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由漳平县和睦里力塘半岭庵迁入安溪县常乐里长基(今白濑乡长基村)庵边肇基。陈佛素因家被盗破产,先迁居永春两河口,后裔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迁入安溪县常乐里举口(今剑斗镇举口村)。

陈润之裔两支入安溪。一是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陈德兴之子陈玄进自漳州府龙岩县黄坑乡迁入安溪光德里加曾坑黄宅林(又称院宅林,今蓬莱镇竹林村)肇基。二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陈泰一之子陈玄真亦自龙岩县黄坑乡迁入安溪县长坑,在与庄氏婚后迁入光德里卓兜(今城厢镇团结村),弘治十五年(1502年)迁入崇善里蓬格乡(今蓬莱镇彭格村)西山肇基,是为一世祖。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陈振溪(号,讳唐甫,字毓秀,福王陈友定之后)的长子陈原泮(字孕德,号统一)及三子爵一(号)负父母尸骸由永春县蓬壶顶迁入安溪县崇善里东溪(今金谷镇东溪)肇基,尊振溪为一世祖。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陈晏五第十八世孙陈景六由大田县上京乡迁入感化里沙堤(今湖上乡沙堤村)肇基,为一世祖。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陈月台受命剿匪,因失机败阵,恐后患而奔寓下地。

此外,肇安年代或始祖不详的有五支。一是陈积德自同安后园迁入安溪县在坊里下西(今凤城镇下西居委会),肇基衙口陈氏祖宇。二是陈福全由晋江入安溪水门,传三世迁居今蓬莱镇中芹村芹山自然村。三是陈尚安(字宗仁)迁入安溪庄上,传至陈德森(字开严)迁居今湖头镇前山村泉山。四是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一支陈氏入感德里左槐(今感德镇槐植)。五是清初陈崇兴带子陈永发自永春小岵迁入今安溪蓬莱镇联中村田后。

刘邦家谱:

1、曾祖父:刘清,战国末期魏国大夫,出生并活动于魏都大梁,之后其子刘仁迁丰邑中阳里,现丰县汉皇祖陵保存刘清之墓。

2、祖父:刘仁,迁丰邑,丰邑本属宋国,宋灭后入齐,前284年五国伐齐后,原宋国国土尽入魏国,为魏国东陲,刘仁迁丰,当在此年之后。

3、父亲:刘煓,字执嘉,即刘太公,刘邦登基后尊为太上皇,崩于公元前197年。

4、生母:温氏,一说王含始,被追谥为昭灵夫人(昭灵后)。

5、庶母:李氏,太上皇庶妻,封太上皇后,逝于公元前197年;生楚元王刘交。

6、兄弟姐妹

(1)刘伯,刘邦大哥,汉五年正月,追尊为武哀侯,高后时,追尊为武哀王。长嫂封阴安侯。

(2)刘仲,名喜,刘邦二哥,被刘邦封为代王,[244] 统辖今河北、山西一带,后因抵抗匈奴战败被革为合阳侯,死后 追谥为代顷王。二嫂为顷王后。

(3)刘交,刘邦弟弟,排行第四,被刘邦封为楚王,[245] 死后谥元王。

(4)从父兄:荆王刘贾。

(5)从祖弟:燕王刘泽。(应该是远房兄弟,现已无稽可考)

(6)姊:宣夫人 昭哀后。

7、后妃:曹夫人、吕皇后、戚夫人、薄姬、赵姬、管夫人、赵子儿、石美人(石奋之姊)

子女。

8、共生八子:刘肥、刘盈、刘如意、刘恒、刘恢、刘友、刘长、刘建。

9、女儿:刘乐,即鲁元公主,下嫁张耳之子张敖,母吕后。刘邦女儿有史可查者只此一人。

10、原配吕雉,公元前187年临朝,称制八年,公元前180年而崩,寿62岁,葬于咸阳东陵。生一子一女:刘盈,即是汉孝惠帝;女即鲁元公主。

11、妣曹氏,生一子:刘肥(高祖六年立为齐王,[247] 卒谥齐悼惠王)。

12、妣戚氏,生一子:刘如意(汉高祖七年封代王,九年徙为赵王,十五岁被吕氏毒死,谥赵隐王)。

13、妣薄氏,公元前155年四月崩,葬于霸陵,生一子:刘恒(初封代王,后即帝位为孝文帝)。

14、妣赵氏,生一子:刘长(公元前196年封淮南王,文帝六年谋反,废徙蜀死,谥淮南厉王)。

15、诸姬所生之子:刘友(初封淮阳王,后改封赵王,被吕后幽禁而死,卒谥赵幽王)、刘恢(公元前196年高祖诛梁王彭越后立为梁王,16年后,因赵幽王刘友幽死,便被改封为赵王,被迫娶吕产的女儿,而刘恢的宠妃被迫自杀,因此闷闷不乐,公元前181年六月,刘恢殉情自杀。死后废其嗣,文帝时追谥为“赵恭王”)、刘建(公元前196年,燕王卢绾逃放匈奴,次年被立刘建为燕王,立十五年死,谥曰灵。刘建本有子,吕后使人杀之,绝嗣后,除其国)。

炅[炅,读音作guì(ㄍㄨㄟˋ),不可读作jiǒng(ㄐㄩㄥˇ)]

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末期东周王胄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江西上饶《桂氏家乘》的记载,周王的后裔姬季桢,在战国末期出任秦国的博士。

秦国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后,廷尉李斯与丞相王绾、太尉冯劫等议定,尊秦王嬴政为皇帝,并制定出有关的礼仪制度。后由李斯出任秦朝丞相,他建议秦始皇拆除六国原郡县的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他反对分封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统治。由此,发生了著名的“焚书坑儒”的事件。姬季桢为众儒者之昭,在其期间也被坑杀(活埋)了。

姬季桢之弟季桂为了躲避株连的命运,携姬季桢的四个儿子举族逃亡,并按自己名字的读音,将姬季桢的四个儿子更改了姓名:长子叫桂奕,居住在幽州(今河北范阳)守姬季桢的坟墓;次子叫昋突,迁居到济南朱虚(今山东临朐);三子叫炅奖,迁居于齐国历山(今山东济南);幼子叫炔奘,移居至河南阳城(今河南濮阳)。从此,有了桂、昋、炅、炔四个同音的姓氏。

炅氏、炔氏、昋氏、桂氏这四个姓氏,字虽然不同,但在古代时读音却都是相同的,为姬姓嫡宗同源。到了五代的时候,四氏族人为了躲避战乱,一同南渡到今广东省的广信、江西省的上饶等地区生息繁衍。

本书按:在南朝宋国史学家何承天所撰写的《姓苑》一书中,将该事件记录为:汉朝末年阳城有一名叫炅横的人被诛杀,他有四个儿子,一个儿子以亡父名字“炅”为姓氏,留在阳城守灵,其他三子都跑出去避难了。其中一个儿子到幽州避难,改姓“桂”;另外一个儿子跑到徐州避难,改姓“昋”;还有一个儿子跑到华阳,改姓“炔”……另外在《唐韵》、《集韵》、《康熙字典》等史料、典籍中都有类似的记载,皆为受《姓苑》之影响。

本书认为,《姓苑》所载有误。因为到了东汉末年,炅、昋二字已经发生了极大的音变,这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可以看出。另外,人们在史籍《前汉·儒林传》中即可读到“齐炔钦幼卿为文学”的记载,难到历史事件还未发生,就有人提前二、三百年就得了因祸而改的姓氏?另有人反且推认桂氏源出炅氏,显然不符历史。

因此,老衲认为《桂氏家乘》所记载的炅氏姓源,似乎更为真实一些。

请问哪里可以找到黄梅戏的官方统计资料?

  可以先去买这本书 简介是  三代人研究半个世纪 黄梅戏完整权威资料出版  wwwHBxinhuanetcom 2005-04-28 09:26:27 湖北日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