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放鞭炮有什么起源吗?这算是传统习俗吗?那为什么还要被禁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2浏览:2收藏

过年放鞭炮有什么起源吗?这算是传统习俗吗?那为什么还要被禁止?,第1张

过年放鞭炮当然算传统习俗啦,它的起源是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至于为什么现在禁止放鞭炮,首先因为空气污染与燃放烟花爆竹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烟花爆竹的主要成分是黑火药,含有硫磺、木炭粉、硝酸钾等物质。当烟花爆竹点燃后,这些物质会在氧化剂的作用下燃烧,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会强烈地刺激人的呼吸道,使人咳嗽,引起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同时,烟花爆竹燃放后的碎片、残留物影响城市的市容环境。

其次,烟花爆竹容易引起火灾和伤人事故。特别是在城区,建筑越来越高,人口相对密集,高空烟花的燃放极易引发火灾,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燃放爆竹造成火灾、伤人等事故屡见不鲜。除了火灾隐患,每年春节的时候,都会有许多炸伤的新闻出现,甚至有儿童眼睛被爆竹炸伤、失去光明。这些惨痛的案例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了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

最后,烟花爆竹噪声扰民,一家燃放,四邻不安。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巨大噪音,使老人难以安睡,病人胆战心惊,学生无法静心学习、休息。许多时候,燃放烟花爆竹时发出的突然巨响可能会使行人受到惊吓,对患有心脏病的人来说,这种惊吓很可能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

看到这里,禁放烟花爆竹的原因你明白了吗?社会在进步,文化在发展,民俗也是与时俱进的。想要年味,并不是只有燃放烟花爆竹一个选择,我们可以选择更文明的方式来替代燃放鞭炮,烘托年节的喜庆气氛,而且除放鞭炮之外,我们国家还有很多的春节习俗,例如贴对联、剪窗花、吃饺子、抢红包等,也能让年味更浓厚。

一、贴对联、福字、门神

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们会踩着凳子,拿着糨糊和刷子,往门上贴对联,然后让下面的大人看看贴的是否端正。有的还横批,贴于门楣的横头上,对联贴在门的左右两边。还有的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有人会把绘有门神的画帖贴在门板上,祈求一年平安无事,增添节日喜乐气氛。

二、祭祖、祭神

春节祭神,是一种遍及我国东西南北的习俗。全国各地祭神习俗大同小异,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等等。祭祖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祭神之后,各地风俗也不尽相同,在我们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饭之前,各家各户派个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祠堂才会关门。

三、吃水饺、吃汤圆、吃年糕

北方大部分地区,春节都有早晨吃水饺的习俗,还经常在水饺里面放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硬币,大家就说他是全家当年最有福的人。在江苏淮安,早上有吃汤团的习俗,河南开封一带,春节这天既吃饺子又吃汤圆。春节期间还有吃年糕的习惯,年糕口味因地而异。

四、守岁、给压岁钱

除夕守岁,也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邻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节晚会,大家终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来。压岁钱是小孩子和晚辈最喜欢的习俗。除夕吃过年夜饭后,长辈会向晚辈分别赠送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孩胸前,说是能够压邪驱鬼。

五、拜年

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和习俗之一。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问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从自家开始,小辈给长辈拜完年后,人们在外出相遇时,再笑容满面地互相恭贺新年。

过年的那些习俗本就是想图个好彩头,所以放鞭炮既然有那么多的危害,我们就要舍弃它,如果实在想要玩的,可以考虑电子鞭炮,也是很不错的。

放鞭炮习俗来源是:为驱赶吃人的年兽而进行的活动。

放爆竹是中国传统民间习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寓意旺气通天,兴隆繁华。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迎祥纳福的美好心愿。

放鞭炮驱赶年兽传说:

传说在古代,中国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这个“年”常年身居海底,可一到除夕的时候,就会爬上岸,跑到村里,伤害人和动物。所以人们每到除夕这天,就会扶老携幼逃往深山,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这么一年,又到了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在准备上山避难,这时从村外l来了一个乞讨的老人。老人手拄拐杖,银发飘飘,双目炯炯有神。当时大家都忙着收拾行李,谁也没有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的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老人赶紧一起上山避难。

老婆婆不信,继续劝他上山,老人笑而不语,老婆婆只好自己上山走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里,只见村东头老婆婆家里,门贴大红纸,里面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一声,就向老婆婆家扑去。刚要到门口时,就听里面传来一阵阵“噼里啪啦”的炸响声,把年兽吓得够呛,再也不敢往前走了。

就在这时,房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站在中央哈哈大笑。“年”最怕的就是红色、火光、炸响声,于是扭头就跑,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正月初一,人们从山上赶回来后,发现村里安然无恙,十分奇怪。老婆婆这才恍然大悟,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于是,人们一窝蜂地跑向老婆婆家,只见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屋里燃着红蜡烛,院子里还有一堆没有燃尽的竹子在“啪啪”作响。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户户贴红对联,户户烛光通明,并且燃放爆竹,守更待岁,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节日习俗。

放鞭炮的原因: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鞭炮,以哔哔叭叭的鞭炮声除旧迎新,驱赶年兽。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做“年”。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后来人们发现竹子“劈劈啪啪”一爆响,“年”就被吓跑了,后来人发明了鞭炮和纸,就用鞭炮就代替了爆竹。

春节具体习俗

1、腊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扫尘) (吃灶糖)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2、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千灯节)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

3、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 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4、腊月二十九:

(小除夕)(过赶年)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5、腊月三十:

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给压岁钱]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过年放鞭炮有什么起源吗?这算是传统习俗吗?那为什么还要被禁止?

过年放鞭炮当然算传统习俗啦,它的起源是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