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贡米的介绍
竹溪贡米,湖北省竹溪县特产,唐代始封“贡米”,米质白如玉,形状似梭,粒大个长,色泽光亮,晶莹饱满,浆汁如乳,香柔可口,富含人体所需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2008年获得第五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农产品金奖。
竹溪贡米,湖北省竹溪县特产,唐代始封“贡米”,米质白如玉,形状似梭,粒大个长,色泽光亮,晶莹饱满,浆汁如乳,香柔可口,富含人体所需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2008年获得第五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农产品金奖。竹溪贡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湖北省竹溪县中峰镇、蒋家堰镇、龙坝乡、城关镇、水坪镇、县河镇、新……
2竹溪黄连 地理标志产品
竹溪黄连
湖北省竹溪县是最早受到国家表彰的“黄连之乡”。风雨五十年,弹指一挥间,黄连之乡的基地已由建国初期的不足1000亩发展到7000多亩,以黄连为主的小药材己达7万多亩,药农建设药花飘香的生态文明新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正在书写连乡新的辉煌。竹溪位于大巴山脉东段北坡腹地,与陕西、重庆毗邻,是著名的“秦归川……
3竹溪豆腐乳 地理标志产品
竹溪豆腐乳
竹溪豆腐乳不论是颜色,还是味道,都很特别的。闻着香气扑鼻,看着诱人,吃了爽口开胃。具有开胃、增进食欲之功效,食后让人回味无穷。我小时候,每次吃饭都要有豆腐乳,就是现在,仍对豆腐乳情有独钟。只要有豆腐乳,饭就吃的特别香。豆腐乳,也有人称它为霉豆腐、乳腐。是一种己有一千余年历史的传统发酵食品之一,全国各……
4龙峰茶 地理标志产品
龙峰茶
竹溪龙峰茶品质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竹溪茶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月平均日照百分率25%-48%:月平均气温24℃-255℃0cm月平均地温38℃-296℃,5cm月平均地温39℃-28℃,10cm月平均地温42℃-275℃,15cm月平均地温47℃-275℃,20cm月平均地温51℃-……
5梅子贡茶 地理标志产品
梅子贡茶
梅子贡茶是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的特产。竹溪县素有“长江三峡水,楚地梅子茶”的美誉。近年来,竹溪县茶叶总面积达到13万亩,居全省第二位。梅子贡茶最早产于梅子娅。春秋末期,梅子垭茶成为朝庭贡品;唐代,梅子垭茶被武则天钦定为御用贡品,“梅子贡”因此得名,竹溪赢得了“贡茶之乡”美誉。 梅子贡茶生态环境优越。2……
6竹溪魔芋
竹溪魔芋
魔芋,别名蒟蒻、蒟芋、蒟头、磨芋、蛇头草、花杆莲、麻芋子。原产于东印度及斯里兰卡,东印度的热带森林中尚有原始种。热带及亚热带的亚洲国家普遍栽培。中国以云南和四川两省及长江中下游栽培较多。魔芋属天南星科魔芋属中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栽培种群。魔芋块茎富含淀粉及果胶,有毒,须经石灰水漂煮后才可食用或酿酒,常用……
7竹溪贡茶
竹溪贡茶
竹溪贡茶是湖北十堰市竹溪的特产。贡 茶 竹溪已有四百多年的产茶历史,素有“长江三峡水,楚地梅子茶”的美誉。近年来,竹溪县围绕“建设湖北茶叶大县和全国绿茶名县”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新建茶园9万亩,茶叶总面积达到13万亩,居全省第二位;以龙王垭、水坪前进和汇湾梅子垭三大企业为龙……
8竹溪大鲵
竹溪大鲵
大鲵是一种珍贵的两栖动物,属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它不仅在物种分类和进化上地位显著,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营养、药用及观赏价值。大鲵肉质细嫩,风味独特,营养价值极高,其肉蛋白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8种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大鲵作一种的名贵药用动物,早在《山还经》,……
9大木漆
大木漆
竹溪县大木漆为著名特产。竹溪大木漆“漆好清如油,照见美人头,摇动琥珀色,挑起见如勾”,是中国五大名漆之一,在中国农业展览馆被标为中国国漆。竹溪从50年代就被列为全国出口生漆基地县,曾被国家授予“优质漆先进县”称号。现有漆林面积2510多公顷,年产量35吨。在中国传统家具中,大漆的使用,源远流长。早在……
湖北竹溪县,位于鄂、渝、陕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芈月传》中,芈月随芈姝远嫁秦国,就曾经过竹溪。芈月是楚国人,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又称荆、荆楚,都城则是在湖北荆州一带,而秦国咸阳则是陕西的西安。位于秦楚交锋核心地带的竹溪,便是“朝秦暮楚”之地。
位于大山深处的竹溪,境内山峦叠峰,河谷幽深,景色十分秀丽。青山、绿树、碧水、红花、白鹭,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村田园图。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竹溪历史上移民杂居,五里不同风,移民会集之地,饮食文化融合最充分,竹溪人善于吸纳各地饮食之长,在此基础上兼容并取。爱吃、会吃、好吃正是当地的优良传统。竹溪菜以酸辣为主,也喜食花椒之麻,兼川湘菜系之长,形成独特的本地菜系。
竹溪蒸盆
提起竹溪,最先想起的当然是竹溪蒸盆。竹溪蒸盆数百年来经久不衰,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竹溪人家家户户都做蒸盆。竹溪蒸盆以其色鲜味美、肉嫩汤香、荤素皆具、营养丰富为人所熟知。
正宗的竹溪蒸盆非常讲究,必须“分批装料,两蒸一闷”。将所要烹蒸的食物放进陶土细腻、不上釉的窖盆里,食物因人口味而定。香柏枝熏制的腊猪蹄、一年半以上的土母鸡、农家土鸡蛋、野生香菇、山药、天麻以及木耳、竹笋、土豆、莲藕等,其主料辅料及配料多达20余种。
制作时先将猪蹄、鸡肉等切成大块,与其他主料一起放入盆中,入炉清蒸。待主料蒸至八成熟时,再放入佐料,然后用煎鸡蛋皮包瘦肉饺子(当地人称之为鸡蛋盒子),铺散于蒸盆上层,再点缀菠菜、黄花、粉条等,以文火蒸30分钟。最后,加青菜叶、蒜苗,焖5分钟后,大功告成。
最终出锅的竹溪蒸盆汤清味醇、颜色鲜艳、香味扑鼻。外围的鸡蛋盒子,犹如一个个金黄的花瓣;下层的山药、土豆等,吸收了汤汁的鲜味,比肉还好吃;而最下面金黄的土鸡肉、红艳的腊猪蹄,更是让人垂涎三尺。。。
土灶苞谷酒
无酒不成席。过去,进入腊月之后,竹溪家家户户都要开始“吊酒”——竹溪乡下把酿酒叫“吊酒”。竹溪山地,多产苞谷。勤劳聪慧的竹溪人民便就地取材,将之酿成苞谷酒。先修一个大灶,备一大锅,锅上放木桶(无底);将苞谷在锅中煮上六七个小时,出锅冷却一昼夜,拌上酒曲,入池密封发酵;历七天七夜,苞谷发酵好,就可入锅上桶,蒸馏出酒,接酒入坛了。
如今自家“吊酒”的少了,但远近村子里总有几个“吊酒”作坊。那酒最见竹溪苞谷酒的香浓和醇厚,喝上几口,虽有瞬间的火入喉肠之感,微醺却无大碍。如今,这农家自酿的土灶苞谷酒被人们称之为“深山土茅台”,可见人们对它的认可了。
猪血粑粑
猪血粑粑是竹溪的一道特色乡村料理,制作在当地可谓非常讲究。采用刚宰杀的活猪的未凝块的新鲜血,与五花肉剁成肉末、豆腐剁成丁状,与葱花、姜末、精盐、五香调料等一起放入盆中,搓捏和搅拌均匀,做成小球或小块,置于竹筛里晾干水气,然后挂在灶头烟熏。
制好的猪血粑粑外黑内红,鲜香四溢,口感嫩滑,劲道十足,可谓是色、香、味俱佳,无论是把它切片,摆成席上的凉菜,还是作为主料炒热菜,都有鲜香柔嫩的味道,是竹溪一道极富特色的美食。
竹溪豆腐乳
豆腐乳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全国各地均有生产。但竹溪豆腐乳不论是颜色,还是味道,都很特别。竹溪豆腐乳质地细滑松软,表面橙黄透明,味道微辣、鲜美奇香,营养丰富,可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是竹溪餐桌常备 食品。
竹溪是一个山区县,境内森林覆盖率达775%以上,没有任何工业污染。这使它的水质优良,空气新鲜,春夏秋冬四季分明,这都为为豆腐乳的季节性生产提供了方便。选择上好的黄豆浸泡、磨浆、煮浆、点浆、过滤,最后压干成形,放置阴凉处停留几天发酵再搬到室外太阳下晒。晒好的豆腐用红辣椒末拌匀后放进坛中,加上各种佐料,蓬蓬松松地装入坛中,再兑进低度白酒,密封。一个月后就可食用,但时间放得越长(密封性要好,不然就会变质),味道越美。
制好的豆腐乳是竹溪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既可佐粥下饭拌饭,也是烹饪特定菜肴不可替代的佐料:如做扣肉、猪蹄、红烧肉等,用此作配料,香味四溢;假以凉拌皮蛋、椿芽、小笋、凉粉等,更是风味别具,回味无穷;用土鸡蛋炒饭,用豆腐乳做菜,吃起来美滋滋、飘飘乎、悠悠然。
竹溪豆渣
臭豆渣(也叫霉豆渣),其名下贱粗俗,外表也并不好看,然而它确是竹溪人餐桌上食之不厌、津津乐道的传统美食。“臭豆渣”的制作也有讲究: 将豆渣炒干水汽捏成团,面上醮上食盐、花掓面、干辣子面等辛香料。在簸箩里垫上松针或稻草,将豆渣团放在上面“臭”半个月以上,直至长出白毛,再拿到太阳下晾晒干水汽。此时的臭豆渣经历了阳光与风霜的洗礼,已经变得外陋内秀,成为一道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令人垂涎不已的美食了。在地里随意拔两颗白菜薹,将臭豆渣切片与之同煮,吃来清淡鲜香,也难怪竹溪人对之赞不绝口了。
竹溪黑猪
竹溪黑猪属秦巴山区老品种,采用土法养殖,具有瘦肉鲜嫩、肥肉不腻、猪皮香脆、口感糯香的特点,“清水下锅,越煮越香”。
竹溪懒豆腐
竹溪懒豆腐是大米与豆腐脑的有机结合。泡好的黄豆磨成浆做成豆腐,再利用打豆腐的浆水下米,文火煮成粥,然后再将新打的豆腐掰成块放入粥里然后用温火煮熟即可。此样菜虽做法简单,但营养价值极高且味道鲜美,为当地人常用的一道菜。 在煮懒豆腐时火候非常讲究,大火出豆腐,慢火熬米汁,终成懒豆腐。食用时以红辣椒汁加香油、食盐、香菜作调料,其味微甜、咸、鲜,视口味加辣,食之入喉柔滑鲜嫩,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
神仙豆腐
神仙豆腐是竹溪饮食中极富特色的一种食物。豆腐一般是用黄豆或魔芋做的,这种神仙豆腐却是以树叶为原材做成的。当地有一种“神仙树”(学名“长柄臭柴”),采摘其树叶,洗净,捣成糊状,加适量水,然后放入植物碱“点卤”,再将汁液搅拌均匀,置于通风阴凉处,冷却凝固半小时即成。
神仙豆腐其色如翡翠,入口细嫩,润滑可口,清香宜人。当地人说,神仙豆腐夏天食用最佳,因其入口凉生生、苦隐隐的,可以消暑降温,清凉去火,还有降压、抗菌等作用。
有意思的是,传说中的神仙豆腐,还得到了苏东坡的赞誉。竹溪民间流传神仙豆腐是一位叫“苏团练”的人取的名。他还赞美神仙豆腐道:“清香润滑,身心通泰,真神仙也。”传说这位“苏团练”,就是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的苏东坡。这样的传说,让神仙豆腐增添了浓郁的文化韵味。
竹溪碗糕
碗糕是竹溪县历史悠久的一种民间风味小吃,据说以蒋家堰镇梅书英碗糕最著名。竹溪碗糕形美味香、洁白松软、香甜糯口,不仅富有营养,还有保骨健肠、生津止渴之功效。
竹溪碗糕做工精细,选用竹溪当地出产的优质白米和黄豆制成。吃法非常讲究,有热吃和冷吃两种。吃碗糕要用到专门的工具--篾片(薄竹片)。热吃时用篾片将碗糕切成若干小块,吃时根据自己的口味蘸蜂蜜或辣椒酱一同吃,味道更佳。如要带走冷吃,商家便用篾片在碗边轻轻一旋,一个完整的碗形米糕便呈现在你面前,可打包带走。
烟熏腊肉
腌制腊肉,对秦巴古盐道上的竹溪来说,应该是源自远古的悠久传统,进而成为竹溪乡村文明和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虽然每到年关,全国各地都要腌制腊肉,但竹溪的腊肉仍可称得上是一道特色菜。竹溪腊味不同于粤味的甜腻,也不同于川味的麻辣,口味属咸香型,在独特的腌制手法和独有的辛香料的共同逼迫下,自然就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风味。
竹溪的腊猪肉,多是采用本地农家自己喂养的土猪肉。把肉晾干水气,用五香作料和盐一起,涂抹在肉上,放在盆中密闭两三天,然后挂在灶头上用松柏树枝煨火慢熏半个月以上,再悬挂至阴凉通风处。这样制成的腊肉,有一种松柏的清香味,食之香醇自然,肥而不腻,痩而不柴,不论蒸、炒、焖、煎,怎么发挥都会成为摄人味蕾的尤物。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世界の美食,你知道吗?
相关阅读:
世界顶级牛肉大全
全世界的的虾都全了
燕窝知识大全,火速收藏!
养颜食材宝典:神秘的花胶!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辖8个镇、7个乡。
8个镇分别为:城关镇、蒋家堰镇、中峰镇、水坪镇、县河镇、丰溪镇、泉溪镇、龙坝镇。
7个乡分别为:新洲乡、兵营新镇、鄂坪乡、汇湾乡、天宝乡、桃源乡、向坝乡。
湖北省竹溪县位于鄂、渝、陕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西接陕西省平利、镇坪、旬阳三县,南交重庆市巫溪县,东邻本省竹山县。
县城距湖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武汉市)779公里,距十堰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十堰市)232公里。305省道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水运可直通汉江。县境东西宽51公里,南北长104公里,总面积3310平方公里。至2014年底,全县总人口369 772人。
扩展资料:
竹溪县历史概况:
1911年10月,武昌首义成功,竹溪于11月下旬,易帜改制,1912年归于国民,初属襄阳道,后属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1932年,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竹溪县解放,隶属陕南军区两郧行政公署。1950年,改属湖北省郧阳行政专员公署。
1952年,郧阳行政专员公署与襄阳行政专员公署合并,竹溪县属襄阳行政专员公署。1965年,郧阳行政专员公署与襄阳行政专员公署分设,竹溪县隶属郧阳地区行政公署。1994年10月,郧阳地区行政公署与十堰市人民政府合并为十堰市人民政府,竹溪县隶属十堰市人民政府。
竹溪县人民政府官网-竹溪概况
-竹溪县
荆门人都知道,在春节期间有很多有趣的活动。每当进入腊月,不论城镇,还是乡下农户就开始忙于过年的物资准备,不少家庭就要向在外地工作的亲人传递信息,告诉他们回家过年,吃团圆饭,同时也向亲朋好友相互赠送贺年片,相互送祝福,相互勉励。其中,最普遍盛行的就是乡村农户和集镇居民杀年猪、腌腊肉、晒香肠、腌腊鸡、打糍耙、打年糕、磨汤圆、做米酒、磨豆饼(用大米为主料,配制绿豆、黄豆、小麦)摊成大饼切成条状晾干。
备腊八水,就是在农历腊月初八这天,农户家庭把大小水缸盛满水,加盖封存起来,等到第二年的春天和夏天使用。据说,这种腊八水,一是可以治百病;二是夏天解凉;三老人喝了治百病,小孩喝了身体健康。
腊八节喝腊八粥。腊八,也就是农历腊月初八,这天人们都在这天熬食腊八粥。关于腊八粥的配料早有记载:腊八粥用大米、黄米、薏米、绿豆、小米、红豆、花生、红枣等和水煮熟,有条件的可放点核桃仁、杏仁等及白糖、红塘、葡萄干以作点染。每年腊月初七,剥果涤器,终夜制作至天亮则粥熟矣。
荆门人在过年时也会制作各种各色的年糕。而在原制作的基础上,荆门人又按照荆门各地的风俗和口味制作的有糯米粉、糯米浆,用石磨加工,干后加白糖制作,粉细粘嫩、香甜可口、色泽白亮,水煮不散、油煎不硬、久存不霉,还可以用糯米粉加猪油、香油配以玫瑰、桂花、薄荷、莲子等制作年糕。茶食点心,有“酥皮”、方形、片糕、油氽、糖货等多种花样。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如今,荆门人民也和全国各地一样,什么食品好、美都可以制作出来,除了原有的一些老传统食品,还增加了一些新的节日食品,比如:三十晚上吃饺子,这是北方的风俗,如今南北相通,口味相通,也迈入了神州新春美食。北方有的荆门也能找的到,荆门有的各地也会制作了。现在在荆门百姓中流传一句口头禅“好吃不如饺子”。
“扫尘”,也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俗话说:扫尘除旧迎新。在民间有这种说法,过大年三十,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开始整理房前屋后及屋内卫生。扫尘,又叫扫年。原本是古代劳动人民驱除疫鬼以求吉祥的宗教仪式,但扫尘除污秽又减少疾病,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对此,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六“除夜”条下说的很清楚,“十二月冬,不论大小人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
敬灶神,在荆门这个古老的地方,尤其是广大城乡农户、居民敬灶神由来已久,这虽然有点带迷信色彩的活动,但人们都是自然而然拜祭。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的好日子,这天一大早各家各户就把供在灶门旁的“司令菩萨”请下来,有的是用木头刻的,也有用石砖雕成的佛画像,把佛像请在桌上敬好酒、好菜等,上香燃蜡,祈祷下拜,嘴念阿弥陀佛,为一年来灶王爷保存全家烟火平安所做的好事,表白一番,然后祈祷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完毕,连撒三杯酒倒在地上,表示敬灶王爷,最后烧纸钱,上第二道香火,再请灶王爷升天顺利。
新春佳节贴春联、挂年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和传统文化。古称桃符、门对、门联,这在我国古书上早有记载。门神二字,最早见于“礼纪,麦驱大记:郑玄注,释茶、礼门神也”。但只是抽象概念,还没有具体的名字。后人有认为是成庆“古勇士”或荆轲。
守岁,也叫守财。荆门城乡居民有这个习俗,大年三十晚上不睡,特别是上了年岁的人更是如此,三十忙到晚上,主人在堂中生一盆火全家人围火而坐,有玩牌的,有喝茶的,有讲一年来全家人辛勤劳动的成果和经验交流的,互相问好祝福的,这天晚上不能往地上倒水,也不能扫地,有说:三十晚上扫地就是“扫除吉祥,扫除金银,要守住财宝”。
最有特色的民俗—民歌
荆门民歌,分布面广,种类繁多,曲体结构大体分为单段体、多段体和联曲体。调式特征主要是徵调式。从内容上分,有近现代民歌、传统民歌;从形式上分,主要有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灯调、风俗歌等。
近现代民歌,产生于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都有大量的民歌产生。其中绝大部分民歌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不同程度地唱出了时代风貌和人民群众的心声,起到了一定的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作用。
传统民歌,大都是反映劳动人民反抗旧社会、讽刺和嘲笑统治阶级的,也有诉说劳动人民苦难和揭露世道不平的。在封建社会里,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妇女的地位最低下,所以在民歌中也产生了一些涉及婚姻、爱情及家庭的内容。
自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民间歌曲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具有了鲜明的阶级性,明确的人民性,表现了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群众高度的革命情操和乐观主义精神。全国解放后,随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兴起,荆门民歌又有了新发展,出现了不少新编的民歌,起到了宣传教育和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积极作用。
一、民歌分布
荆门民歌大致按山歌、田歌、号子和小调分布于山区、丘陵、平原三个区域。
城北山区主要流行山歌,其它歌种也有一些。与山区接壤的丘陵地区是水稻的主要产区,除了一定的新编民歌和小调外,田歌较多,它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曲调优美动听。平原地区劳动号子较多,小调也较丰富。灯调在三个区域内均有。风俗歌曲目前仅见于漳河、栗溪两镇。
二、民歌歌种
(一)山歌:
山歌流行于荆门山区和部分丘陵地区。主要是农民上山砍柴及儿童们上山放牛时独唱和展开对歌,一呼一应。平腔多,高腔少,均为徵、羽两个调式,歌词内容与形式不拘。成年人大都唱情歌,如《我爱姐的好劳动》、《太阳一出往上升》等。牧童则多唱调侃、戏谑人的歌;他们一群对一群,一山对一山,由远而近,歌多为荣,歌少为耻。
(二)田歌:
1.栽秧歌:栽秧歌是田歌中的一种,主要唱于栽秧季节(农历月间)。它是水田歌声。如:城南的“花闹叶”是栽秧歌中的主要唱腔之一。歌曲优美动听,调式为徵、羽两个调式,歌词取于流传的小调歌词,分甲乙队或男女队一问一答或一唱一解。有时也见景生情,随意编造,主要是消除栽秧人的疲劳,提高栽秧速度。
2.栽秧锣鼓:据有关资料记载,栽秧锣鼓产生于明代前,诗人唐志谆曾作诗云:“石城烟霭净朝暾,鸡犬人家桑柘繁;天上星槎来夏口,云中江树接荆门,郢中白雪不可和,芦家莫愁犹有村;趁闲正喜看殊俗,打鼓插秧杨柳根”。它唱于栽秧季节,由两位歌师一人持锣,一人持鼓。唱腔停歇用锣鼓填充过门。栽秧的人刚下田时,歌师在田埂上打唱,等栽秧人到田中间后,歌师便随着人群进入田中,面对栽秧人打唱,调式为徵调式,歌词大部分选自古书、古戏。主要是消除栽秧人的疲劳和杂念,让栽秧人集中精力,提高栽秧的工效。
3.扯草锣鼓:一般是三人(一鼓二锣)组成一个班子,专门为在秧田里扯草人打唱的。扯草锣鼓的锣鼓经很多,较流行的有“起鼓”、“双龙抱柱”、“将军打猎”、“观音坐莲”、“水蛇子吐蛤蟆”、“九个当九个冬”、“大翻身”、“小翻身”(以上均在上午唱),“云内发霞”、“喜鹊闹林”(以上均在下午唱)以及“倒鼓”、“步步紧”、“吟诗鼓”等,以上这些鼓点大都是扯草人下田以前鼓师先在田埂上打的;等扯草人下田排好队形后,开始扯草时,鼓师就跟着下田,在扯草人面前边唱边退。
扯草锣鼓唱的内容,上午多半唱长的历史故事(鼓师称它“正本”),下午多半唱“花号子”等短小风趣的小段子,逗人快乐,为之鼓劲。
4.扯草歌:扯草歌主要唱于扯秧草的季节(农历5—6月)。城南团林、五里一带的秧歌(扬歌)很有代表性。曲调高昂,大部分是徵调式,有的歌衬词很多。唱时分甲乙队一领一合,由两个或一个唢呐伴奏。清晨、上午、下午都有不同的歌词。清晨刚上工就唱几句客气话,如“客们上工早”“恭喜老板庄稼好”之类的歌词;上午唱正歌,下午则催老板放工。扯草中也唱一些其它田歌,如:“猜地名”、“数蛤蟆”等,主要让人们调剂精神,提高扯草工效。
5.薅草锣鼓:薅草锣鼓主要是指薅旱草而言,由两个歌手一人持锣,一人持鼓演唱,每段唱四句,每句结束时用锣鼓填过门。歌词主.要唱古人、古书。
(三)号
子
1.硪号子:硪号子主要是打硪夯土时唱的,,由一人领唱,大家合唱,叫号的目的主要为了使劲均匀,起落一致。硪号子在荆门有十余种,主要有“陕号子”、“慢号子”、“一字硪”、“双号子”、“二四硪”等。它的节奏性强,歌词广泛。有唱古书、古戏的,也有见景生情,随意编唱的。
2.搬运号子:主要唱于城镇的搬运工人,有唱词的不多,主要唱衬词,音乐节奏感强。号子的种类很多,抬重件时有“重件号子”,抖包时有“抖包号子”等。
3.船工号子:船工号子是解放前航运工人的歌声。由拉纤工人叫唤,一领一合,步伐统一,使劲一致。流行在江汉平原一带的,有拉纤、摇橹、横江等十余种。
4.榨油号子:是榨油坊工人的歌声,解放前榨油大多数是用人工撞榨,动作有轻重之分,轻则是拉撞杆(唱歌词),重则送出撞杆(唱衬词“哎”),一般情况是两人进行工作,甲为正手,乙为副手。由甲领唱,乙帮腔撞一次,动作一致,用力越猛,出油率越高。
5.耕田号子:流行于城北栗溪、盐池及子陵一带,主要是农民耕田调犁、赶耖、打斫滚转拐时有节奏的呼喊。耕田喊号子能使耕牛听使唤,人不疲劳。
(四)灯
歌
荆门的灯歌主要是每年春节期间表演高跷、彩船时唱的。高跷为三人,一男二女;彩船也是三人,一驾船女子,一撑船老汉,一老太婆手持破芭蕉扇赶船。无论高跷、船都有锣、鼓、镲、金锣、马锣伴奏。由一人领唱大家帮腔,有时也是大家一起唱。歌词有上下句为一段,也有四句一段和多句子,唱腔比较欢快热烈,节日气氛比较浓厚。
(五)风俗歌
“丧鼓”,山区人民称为“座夜”,一般是老人去世后,由主人请来四、六名或八名歌师在灵堂,围坐成圆形,两人同击一鼓,边敲边唱。开始唱缓慢而悲哀的第一曲;约半夜转唱第二曲加上锣和镲,天亮时进入第三曲(歌师称转阳)锣镲鼓一并齐奏,速度较快,歌词来源于古书或唱亡人生前的事迹。可由一人唱,两人唱,循环不断进行,主要是陪同亡人过夜。
社会民俗
一.婚嫁习俗:状元席
在湖北省荆门,所说的“状元”,不是指科举时代在京城考取的“状元”,也不是现在高考录取学生尊称的“状元”,是指在封建社会男青年结婚这天吃的一顿“午饭”,“陪新郎”或称“小登科”、“陪状元”,所以叫“状元席”,又叫陪“十弟兄”。男的结婚这天,在农村有的地方称“过期”。“过期”以前长辈都称他“娃子”,别人也这么称呼:“过期”后就成“大人”了,即使是年幼无知,也要装作一个大人的样子。
结婚这天,非常热闹,也很讲究.屋里屋外打扫得千干净净。有钱的家庭要将房屋装饰一新,无钱的家庭也要把新房布置一番,请屠户杀猪,请厨师做酒席,请喇叭迎客,请茶水师傅烧茶,门上贴大红双喜宇和婚联,显出一振喜气洋洋的气氛。
席前,新郎要剃光头刮胡须,戴上辗有红顶珠的瓜皮帽子,穿上新缝制的长袍长衫,脚穿新鞋袜,向祖宗行“八大礼”。下午两点左右在堂屋正中间,摆上一张八仙桌,四条板凳,礼傧先生把新郎请柬在桌旁正中坐着,装新的(帮新郎料理穿戴事务)两人分坐左右,接着将亲兄弟、叔伯兄弟、表兄弟等请来陪席,一般以未婚为好。上首、下首各坐三人,两旁各坐二人,恰好十人,叫陪“十弟兄”。喝酒很有讲究,问新郎是喝“一年”(即十二杯),还是喝一个月(即三十杯)这天新郎为大,亲朋好友都来敬酒;当菜端到四、八、十碗时,喇叭师傅要来吹大号,以示祝贺。第三次来时新郎要拿出“封子”,就是给喜钱;厨师也忙着送来“腰花汤”,新郎也要给“赏饯”。喝酒时,还要“出令”,就是“吟诗作对”,不会说的人就要用喝酒惩罚。
这天,族长或老师要给新郎取上号名,俗称“大号”。把号名写在一个精致的木匣上,两旁对联一副,到了晚上“升号”,挂匮由能说会道的人抱匮,沿梯而上,升号人唱赞歌如:“上一步,荣华富贵,上二步,金玉满堂,上三步,三元及第,上四步,四海名扬……”将号匾挂在堂屋墙上,然后顺梯赞唱而下,折腾一天,半夜方告结束。
二.生子习俗:
1洗九(祝米)
生小孩以后,娘家要“送祝米”。 “送祝米”一般在第九天进行,通称“洗九”。日子确定后,外公、外婆、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就要花一笔钱去“送祝米”。凡生头胎,耍“抬盒”,这盒用木材做成,三格一盏,盒漆得红亮,中间一根杠供两人抬。盒底层装槽米两斗,中层油条200根,上层装大小衣料、项链、长命锁、鸡蛋、红糖等,盒顶用绳子拴两只母鸡,外面用红纸贴封,写上喜庆祝词。启程由外公牵头,一行前往。富裕人家非常讲究,要抬“亮盒”。亮盒用玻璃镶成,内物透明,可供路人观看,以示荣华。所送除食物外,衣料是绞罗绸缎,还请唢呐送行,外公外婆得坐“椅兜子”。中下等家庭则用一担箩筐挑东西去送“祝米”,礼物数量少,质量差一些,箩筐上面放松、柏枝各一根,表示虽“清贫”,却“亲近”,要亲朋不要见笑。贫穷家庭只是用小篮子提点力所能及的东西,客套话是“不怕空手汉,只怕不来人”、“人到情到”。
“洗九”规矩较讲究。外公、外婆等一行到来.鸣放鞭炮,用大号迎亲,外公、舅父等男客请到客房,外婆、舅母等女客请到堂屋,上烟敬茶之后,礼傧先生派人发些油条给满堂客人,以示主人“大方”。吃饭时坐位非常讲究,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上席有大小之分,亲的坐大首,疏的坐小首,佳肴满桌,酌酒敬酒连续不断。第二天早餐,因都是“己亲”,酒糟内加三个鸡蛋,以示重谢,饭菜则较随便。
月子里的产妇,很多禁忌,孕妇和来“好事”的妇女不能进内屋,说是怕“蹋奶子”。小孩“满月”后,小俩口则带小孩和礼物去娘家走亲,也叫“出窝”,以示对“送祝米”的回谢。
2抓周习俗
湖北省荆门,小孩出生一年叫周岁,周岁这天请客叫“抓周”。有的叫过“百岁”,意思是希望小孩长命百岁,也有的地方叫“长尾巴”、“吃面”,称呼不一,内容一样。
“抓周”是一种比较墒便的请客和聚会,规格不太高,礼节也不十分讲究。“抓周”这天,主人屋内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不必细说,请一两个妇女烧火,烟茶由家族或家里人敬奉客人,注重的是对小孩子梳洗穿戴,特别讲究,新衣新帽新鞋袜,即便是旧衣服也要洗干净。客人主要是外婆、舅母、姨母,也有家族和亲邻,送礼多的是外婆,其次是舅母、姨母等。礼物大多是小孩穿戴和玩具之类.也有送纸币、送银元的。吃过中饭以后,选一间比较宽敞的房子,中间并列两张方桌,上面铺上布或席子,将客人送来的东西各选一两件放在桌上一端,抱来小孩放在桌上另一端,让小孩向前爬,用手抓最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最有趣的一幕,也是真正“抓周”的时刻。亲朋好友聚拢在一起,在没有任何指点和暗示的情况下,看孩子拿什么东西,用这样的方法预测其一生的发展和志趣。
竹溪贡米的介绍
本文2023-11-12 19:42:4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65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