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姓家谱的起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2浏览:4收藏

孙姓家谱的起源,第1张

孙(Sūn)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二大姓。“百家姓”中孙姓排名第三,起因于吴越国主钱□之爱妃为孙氏。孙姓最早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姬姓卫国,为周文王之子卫康叔的后代。得姓始祖:孙书。齐国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省博兴县北),并赐他孙姓。

孙姓起源很多,主要有八个:

1、出自姬姓,源于春秋卫国国君康叔,乃先秦孙姓来源最主要一支。《元和姓纂》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

2、出自芈姓,春秋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此乃孙氏第二大来源。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为一代名相。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孙”为姓氏。孙叔敖便是这支孙姓的始祖。

3、出自妫姓,春秋时齐景公赐姓孙。《古今姓氏辨证》等认为孙姓出自妫姓,是齐田完后代。田完四世孙桓子的孙子田书,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孙书就成为孙姓始祖。

4、出自子姓,商汤后裔,比干之后。比干被纣王杀害后,其子孙纷纷避难隐姓,有的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改为孙姓。

5、出自荀姓,荀况后裔。汉代刘荀称帝,因避讳下令荀姓子孙改为孙,并将战国时代荀卿都改为孙卿。

6、出自夏侯。据《汉书·夏侯婴传》载:“初婴为滕令奉车,故号滕公。及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更为孙氏。”

7、赐姓和改姓。如三国时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被赐姓孙,因称孙河;郓城李集乡军李村《李氏族谱》载,李氏原姓轩辕氏,后因奸臣陷害,为避灭门之祸,遂改为孙、轩、李三姓,隐居四方;《明史》本传载,明朝中叶士人孙一元,字太初,乃安化王宗族,姓朱,因安化王犯法被诛,惧怕株连而改姓孙;明初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为二字复姓,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之类不得不省字而改孙姓;另有孟孙、仲孙、季孙、室孙、宫孙、大孙、唐孙、县孙、颛孙、臧孙、扬孙诸姓氏,在明初省字改姓过程中亦大都改为“孙”姓。

8、源自少数民族姓氏。如孝文帝迁洛后,鲜卑族拔拔氏改姓“孙”;唐代安禄山部将孙孝哲,本为契丹族人;元代曾任大都督的塔海,其后世子孙改姓孙,定居于山西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盂县秀水镇东白水村。;满洲孙佳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木依库氏、木如氏、堵引氏等汉姓为孙;朝鲜、景颇、佤、苗、阿昌、哈尼等民族均有孙姓。

浙江东鲁端木氏小宗家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端木彧修辑,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杭州武林印书馆铅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杭州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丽水、青田东鲁端木氏小宗家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端木彧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铅印本两册。

1988~1990年,河南南乐县、山东郓城县、河南滑县等地联合续修的《端木氏家谱各区整续宗谱》记载:大宗世系(由长子长孙承袭)“七十五世传诗承袭生子一继敏,七十六世继敏承袭生子二长广恕次广仁,七十七世……至八十二世祥波、祥春”。现端木氏大宗后裔第八十一代为端木繁君、端木繁正兄弟,八十二代为端木祥波、端木祥春弟兄。

孙姓的出现主要有几个渊源:

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封的后代。据《元和姓篡》所载,周文王第8子康叔为卫国国君,其后裔卫武公有子名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

出自妫姓。春秋时,陈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为田姓,田完的五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吴将孙武出奔吴国。是为山东孙氏。

出自芈姓,为春秋时代楚国蒍敖之后。蒍敖乃楚国人,字孙叔,人称孙叔敖。在孙叔敖任楚令尹时,因教化民众,曾在期思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孙氏。

出自其他民族,明代以后,鲜卑后裔长孙姓,以其姓氏近胡,多改为孙姓者。

出生日期:公元594年

出生地点:隋朝东都洛阳

鲜卑人长孙无忌的姓是魏孝文帝给的——长孙无忌的祖先复姓本为拓跋,因为拓拔姓为魏皇族宗室之长门,故赐姓长孙。

长孙无忌的母亲高氏是汉族人,她有个弟弟叫高士廉。

长孙无忌的起点比同龄的孩子高出不少,他生在东都洛阳,又属于官宦子弟,儿时的长孙无忌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风雨多了,未必是好事。

公元609年,真正的暴风雨来临,长孙无忌家的天塌了——他的爹长孙晟去世。

长孙无忌的母亲是长孙晟的小老婆,大当家的一去世,小老婆和她生的一子一女直接被家族其他成员扫地出门。

飘摇中的一家需要一个保护伞,长孙无忌的舅舅高士廉充当了这个保护伞。

高士廉将妹妹一家接到自己家中,长孙无忌的生活算是有了着落。

几年以后,“保护伞”连自己也没保护住——因为屁大点事,高士廉被隋炀帝杨广贬到了中国的大南方——朱鸢县。

朱鸢县在哪儿?

在现在越南的兴安省,当时中国的交趾郡。

兴安省、河西省、河南省——越南的行政区域划分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味儿。高士廉也不应该觉得孤独,虽然位置偏远,但大家还都是中国人,过年还是可以吃饺子放爆竹的。

兄妹情深的高士廉临走时做了两件大事:将外甥女观音婢(长孙皇后的小字)许配给了李世民;将自己的大房子当掉,换了点钱,作为老娘及妹妹一家的生活费。

于是多年以后,在进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评选时,要能力没能力的高士廉直接排到了千古贤相房玄龄的后面,超越位列第七的“战狂”尉迟敬德、位列第八的“战神”李靖、位列第二十三的“战圣”李世勣。

高士廉虽然要能力没能力,但却是要眼光有眼光,他准确的判断与精准的投资,为李世民带来了第一次爱情,为长孙无忌捎来了第二次生命。

高士廉撮合完李世民与观音婢的爱情,又撮合完李世民与长孙无忌的友情后,一拍屁股去了诗与远方。

失去舅爱的长孙无忌在小房子里寒窗苦读之余,有点想李世民了。

李世民此时正在干什么?

三战哪够,再来!

显然,李世民很忙。

当然,有人比李世民还忙。

李渊、李世民、李密、王世充都忙,忙着收割,忙着争夺。长孙无忌很闲,闲的只能读书。

几年之后,长孙无忌打听到李世民追随父亲太原起兵,已经进驻长春宫,便毅然离开洛阳,前去相见。

为什么李世民从山西打到陕西时,长孙无忌才得到挚友起义的消息?

因为那时的信息互联网依靠的不是电脑,而是人嘴,在嘴与嘴之间传递消息,比在电脑与电脑之间传递消息,要慢很多。

长孙无忌也不算迟到,加入义师以后,追随李世民四面出击。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薛举(薛仁杲)、刘黑闼等当世豪雄被一个个清扫出局。

虽然身份是大舅哥,但实质上却是跟班小弟——在李世民南征北战的过程中,长孙无忌更多是一个见证者,而不是一个谋划者,更不是一个决策者。他的能力不在军事层面,也不在经济层面,而在政治层面。

具体的说,长孙无忌由幕后走向台前,由小弟变成大佬的分界线,是玄武门兵变。

玄武门兵变,李世民成功了,长孙无忌真正的政治生涯由此开始。

“幸赖君子,以依以恃……是以徘徊恩德,故幕怀贤。凭明哲而祸散,托英才而福全。答惠之情弥结,报功之志方宣……”

君子、贤、明哲、英才,李世民夸人的词汇很多;赖、依、恃、凭、托这些词,用在长孙无忌身上再合适不过。

既然做了皇帝,该如何报答无忌这位英才,如何酬谢辅机(长孙无忌字)这棵稻草呢?当然是先升他的官——太子左庶子(正五品)、左武侯大将军(从二品)、吏部尚书(从一品,六部尚书之首)、尚书右仆射(宰相,正一品),脚踏实地,一年一步,一步四个脚印。

人生就是相互成全,关键要遇上对的人,整个贞观时期,长孙无忌均活跃在权力的顶峰。

但人总是要死的,公元649年,李世民驾崩,在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托孤派的支持下,毛头小子李治继位。

长孙无忌、李世勣、褚遂良、于志宁是托孤派的代表。满朝文武,包括皇帝本人,都对长孙无忌感恩戴德——权力能够平稳过渡,国家继续繁荣昌盛,这个人功不可没。

年轻的皇帝对舅舅充满了深深的依赖。

长孙无忌有点膨胀了。

大臣一膨胀,皇帝就肚胀,李治的心里开始积累怨气——特别在他拥有武昭仪之后。

长孙无忌做梦都没有想到,有一天,他苦心栽培和扶植的李治,会对他开炮。

李治并没有对着自己的亲舅舅直接开炮,而是采用了马后炮,他也没有直接出手,他的背后有一只黑手。

这是只原本纤细的、可爱的手,后来掐死自己的亲生闺女、嫁祸给王皇后之后,便变成了一只黑手、一只狠手、一只死亡之手。

武则天原本并不想弄死长孙无忌,她曾幻想搞点怀柔政策,就能轻松搞定。

令她失望的是,这件事极不轻松。

李治原本也不想看着武则天一步步将舅舅逼上死路,因为自己的江山很大程度上是他保下来的,但封武昭仪做皇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舅舅还是执迷不悟,螳臂当车。

于是李治背过身去,叹一口气,摆摆手:关门,放狗!

长孙无忌、李世勣、褚遂良、于志宁是托孤派,皇帝、许敬宗、刘义符是“保武”派,两大派别原本半斤八两,谁也扳不倒谁。

平衡意味着静止,意味着完美,不过很可惜,这个世界是运动的,且并不完美!

李世勣在关键时刻,以一种神秘的方式退出了托孤派。

紧接着,褚遂良以一种悲壮的方式离开了托孤派——被李治贬到了远方。

到最后,于志宁选择了闭嘴。

公元659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死去整整十年之后,完全失势的长孙无忌在一个名为黔的地方,被刘义符逼得上吊自杀。

黔,今贵州省的简称,不过在唐代,黔可不在贵州,而在四川,位于黔江流域,那时被称为黔州。

黔州其实很“小众”,柳宗元用一篇《黔之驴》,让这个孤僻的地方顿时名扬四海——这是长孙无忌去世一百多年以后的事。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柳宗元是在“永贞革新”失败之后,被贬为永州司马的时候写的,目的是想讽刺一下当时的一些外强中干、仗势欺人的达官贵人,顺便泄泄私愤。

可无意中,与一百多年前的一件大事“撞衫”——长孙无忌与武则天之间的斗争,就是一场驴虎之争。

起初长孙无忌的气场很强大,先帝托孤重臣、皇帝的亲舅舅、当朝宰相,权倾朝野的人物,武则天好怕怕。

可在一连串的试探与较量之后,武则天发现,长孙无忌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可怕,于是——

长孙无忌恰似一头倔犟的驴,平平静静拉了一辈子的磨,到了晚年,为了不负李世民的重托,为了维护李家的尊严与荣誉,坚决地、义无反顾地与武则天集团抗争。

两只老虎 两只老虎 跑得快跑快得 一只没有良心 一只没有良肝 真是坏  真是坏!

许敬宗咬得长孙无忌遍体鳞伤,刘义符干脆将长孙无忌咬死。

为什么许敬宗与刘义符能够成为老虎?因为他们背后有一只更大的老虎。

为什么武则天能够成为更大的老虎?因为高宗李治养的好。

高宗用什么物资养的?据说是用一种叫做“爱”的东西。

在封建王朝的深宫大院内,父与子、兄与弟、夫与妻之间的爱,究竟值多少钱?没有人知道。

武则天真的爱李治吗?

“天”知道。

(完)

1、源于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2、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

3、源于妫 姓和姚姓。 《新唐书·宰相世系》:”舜后胡公妫满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妫姓。

4、源于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5、源于荀姓。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扩展资料

孙姓名人

1、孙武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2、孙阳

孙阳是春秋中期伯乐。伯乐,原名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人。在秦国富国强兵中,作为相马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后来,伯乐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后人就用发现千里马的伯乐来比喻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或集体。

3、孙膑

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孙姓

据《永寿县志》记载,从西魏大统十四年(548-558年)永寿境内建广寿县,县治就在永寿坊村,先属泾州,后属豳州;北周明帝二年(558年)迁永寿县治至今永寿村,改县名为永寿县,属新平郡。唐武德二至四年(619-621年)复置永寿县,居豳州,县治在麻亭(今永平乡),唐贞观二至三年(628-629年),又迁县治至永寿坊村。唐兴元二年(785年)德宗李适复迁县治于永寿村。前后算来,永寿坊村作为永寿县的军、政、文化要地时间长达167年之久。加之该村长孙氏家族唐时出了一个名相长孙无忌,所以自古以来,永寿坊村就是一个历史上很有名的村落,该村的长孙氏家族为永寿县的名门望族。2003年,永寿坊村长孙氏族面对和谐盛世,遂起修谱之心。于是由该族长孙振文、长孙振敏、长孙书亭、长孙仲泰、长孙学亭、长孙博等人组成了一个修谱小组。由长孙氏的八十世孙长孙振文、长孙振敏和董沐谨执笔撰写。历时一年,于2003年12月15日修撰完成了《永寿坊村家谱》 。家谱是一个家族内部的信史,是家庭演变的记录,是以严整的单位、明确的分类,用以记叙人、事、物的录籍,是纯正血统的可靠蓝本。一部完善的族谱记录着每个家族的发源、生息、繁衍的过程。《永寿坊村家谱》,就是永寿坊村长孙氏家族的一部鲜活的生命史。

据《永寿县志》记载,永寿坊村的长孙姓氏相传是唐相长孙无忌后裔,祖籍河南洛阳,唐初来永寿坊。初来者长孙步云,自称是长孙仁的二十四代孙,定居永寿坊村。今长孙姓聚族永寿坊村,分支龙头沟村。同《永寿县志》记载相似,在永寿坊村的村民中流传着另一种关于长孙家族的传说。说是长孙无忌在唐时的朋党之争中被许敬宗、武后一派陷害失宠后,被唐高宗贬到了黔州(今四川彭水县)。朝廷随即派杀手一路到黔州刺杀了他,并祸及家族。长孙无忌的儿子为了使父亲落叶归根,于是准备将父亲的尸体运回洛阳老家安葬,半路打听到洛阳老家的族人也已遭通缉杀戮,便改道长安方向,当时京城长安城内凡和长孙无忌来往甚密的官员也同遭祸患。无奈之下,长孙无忌的儿子便载着父亲的尸体一路北上来到了永寿坊村,以金头玉身安葬父亲于此。自己从此也隐居于此。半道途经五峰山(永寿、乾县、礼泉三县交界处)的时候,为了惑众遮目,他曾将父亲的头埋在了永寿境内的上邑乡南顺什村。至今南顺什村埋有长孙无忌头的一个小山包,人们还叫它无忌头。长孙无忌密葬于永寿坊村的事后来被官方知晓后,直到民国时,凡来永寿做官的官员,上任前都要先去永寿坊村拜祭长孙无忌,村民为了接待这些一拨一拨的客人,就在长孙无忌墓旁建了一个占地四十亩之大的拴马桩场,供来客歇息,安置车马,并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戏楼,供来客休闲娱乐。后来,村民实在无力应付这些络绎不绝的来客,就对外宣称,该村的长孙无忌墓为假墓,是衣冠冢。慢慢的,永寿坊村便无人问津,安寂了下来。如今四十亩大的拴马桩场已没有了踪迹,戏楼虽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毁坏,但经过修复仍在。从长孙无忌后裔繁衍至今,永寿坊村的长孙氏子民已达1339口。该族唐初至今千余年,没有流传谱牒,仅存各支系清末民初一些支离破碎的篇章。民国时期长孙邦俊,长孙有章曾修家谱一册,也未能留存,仅找到了初修谱。这次修谱,摈弃旧规,本着男女平等的原则,入赘男之子与兄弟同列,抚养不作区别,独女入谱。行辈字从北魏时的世祖长孙仁起至24世祖长孙步云,记叙清楚;从25世祖至64世无考;从65世至今83代记载完整。该《家谱》共分为序言、凡例、姓氏溯源、姓氏考证、行辈字、世祖谱、长孙氏名流、重修长孙无忌墓草图、长孙氏家规、长孙氏世祖谱、东分谱、西分谱、南分谱、北分谱、中分谱共14个部分。《家谱》收录了自十六国时代至民国时期的长孙氏名流60余人,其中就有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父亲长孙晟等人。《家谱》不仅翔实地记叙了永寿坊村长孙氏家族的繁衍变迁,同时也为研究永寿县的历史变迁、古时民居分布、社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数据。

长孙无忌墓-记载

长孙无忌墓在距永寿县城40公里处的槐山脚下,有一个名为永寿坊的村子,境内原面开阔,耕地充裕,民众富足,历史悠久,自古闻名。

现在还有。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34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300位以外,但是还是有一些的。

长孙无忌总的来说算是好人,毕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顶尖的存在。不过后期权力欲太强,干了些不怎么好的事,比如害死吴王李恪,这就有些不得人心了。最后遭遇流放,被逼自杀。

孙姓家谱的起源

孙(Sūn)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二大姓。“百家姓”中孙姓排名第三,起因于吴越国主钱□之爱妃为孙氏。孙姓最早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姬姓卫国,为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