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姓的字辈顺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2浏览:4收藏

丁姓的字辈顺序,第1张

丁姓字辈的顺序:

1 箭楼一支丁氏字辈:“祖述嘉振应,启世道昌明,大文思耀祖,志辅佐朝廷,功勋创新宇,永世帝太平”。

2 箭楼二支丁氏字辈:“祖述嘉振应,启世道昌明,大文思耀祖,志辅佐朝廷,功勋创新宇,永世帝太平”。

3 箭楼三支丁氏字辈:“立大德,振纲常,纯儒术,尚汉章”。

4 箭楼四支丁氏字辈:“立大德,振纲常,纯儒术,尚汉章”。

5 箭楼五支丁氏字辈:“有志斯远,中庸近仁;克已复礼,慎修永贞”。

6 箭楼六支丁氏字辈:“有志斯远,中庸近仁;克已复礼,慎修永贞”。

7 箭楼七支丁氏字辈:“慎思明辨尚贤礼义富强”。

8 箭楼一支、二支、三支、四支、五支、六支、七支合续字辈:“一德作民,至诚立人;经邦纬国,达世振兴;先公之志,显耀光明;道传有序,百代荣昌;克成先志,长发其祥;承继忠孝,世代传扬;守成不易,百年恒强”。

9 始祖居山西洪洞县泽口之丁家寨人氏,明洪武五年自洪洞迁居夏县北门外十五里丁家堡。

10 聚财一支丁氏字辈:“国泰民安金满堂”。

11 聚财二支丁氏字辈:“崇德广业孟宪春”。

12 聚财三支丁氏字辈:“玉明进大有作为”。

13 聚财四支丁氏字辈:“长存忠厚之因”。

14 聚财五支丁氏字辈:“玉明进大有作为”。

15 聚财六支丁氏字辈:“长发其祥”。

16 聚财七支丁氏字辈:“元首明成”。

17 聚财八支丁氏字辈:“敬贤容众”。

18 聚财九支丁氏字辈:“九修焕然”。

19 聚财十支丁氏字辈:“正大光明”。

20 聚财十一支丁氏字辈:“有志斯远”。

21 聚财十二支丁氏字辈:“慎思明辨”。

22 聚财十三支丁氏字辈:“克己复礼”。

23 聚财十四支丁氏字辈:“守成不易”。

24 聚财十五支丁氏字辈:“百代荣昌”。

25 聚财十六支丁氏字辈:“承继忠孝”。

26 聚财十七支丁氏字辈:“世代传扬”。

27 聚财十八支丁氏字辈:“克成先志”。

28 聚财十九支丁氏字辈:“长发其祥”。

29 聚财二十支丁氏字辈:“承继忠孝”。

30 聚财二十一支丁氏字辈:“世代传扬”。

乾隆年间,丁氏以11世丁元沂致富为丁百万创始人,历代重视读书、为官、经商。他们以学入仕,以仕保商,以商养学,将儒、官、商做到有机结合,故长盛不衰。先后27人次考中举人、进士,五品官衔以上者148人;当铺、钱庄遍及我国东部11个省市,被誉为诚信经商的当铺世家。相传资产折合白银5400万两,是清政府两年的财政收入,为山东首富,绰号“丁百万”。

丁百万的发家历史如下:

老黄县经商的人,第一大成功者是黄城丁氏家族。纵观其六百年的发展史,繁盛时期跨越了整个清代。据中华民国《黄县志》记载,“丁氏,大致先世以勤俭起家,继以经营商业,遂致富饶,然其家教则丰而不吝。故山东言富者,德望推丁氏焉。”笔者经过十余年来的潜心研究发现,其根本原因是在诚信经商的思想指导下,将儒、官、商三者有机结合,并以此为依托谋发展。

丁氏是怎样发迹的呢?据考证,1410年丁夫人黎氏逃荒来到黄县城时,将年少的儿子放在一家杂货店门口,自己出去沿街乞讨。一日,其子在杂货店门前玩耍,店主见他虽少言寡语,长得却是相貌堂堂。店主存心试探,拿起一枚铜钱扔了过去,铜钱滚至其子脚下,他捡起来,不但没留,反将铜钱送至柜台。店主以为嫌少,又抓起一把铜钱扔过去,黎氏儿子见眼前一地铜钱,又一枚一枚捡起,仍送至柜台。店主暗中敬佩,小小年纪如此清高。当日晚饭后,店主将黎氏娘俩唤至店中言道:“你们娘俩如此生活,令人悯怜。我这两间店铺虽不大,租一间给你,开个小吃部,赚了钱给我点房租,挣不着钱就先欠着。孩子就让他在我店中当个小伙计,你看意下如何?”黎氏见店主一片诚心,又是好意,“扑通”一声跪了下来,连声道谢。从此,黎氏便开起了小吃部,卖小米稀饭、烧饼,儿子便在杂货店中干起了售货员。这样,娘俩因诚信,被好心的杂货店主安置了下来。数年后,娘俩将店主养老送终,扩大门面,诚信经营。其后裔又以开当铺为业,加之勤俭持家,理财有方,走上一条“儒、官、商”兴家立业之路,逐渐昌盛。传至清代乾隆年间十一世的丁元沂,家业发展成为山东首富,号称丁百万。

丁氏家族的主要经商活动是当铺。当铺在古代属商业经营活动范畴,亦称“典当”或“押店”。当铺在明清时期尤为盛行,成为商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铺主要业务有五项:一是典当。当品为珠宝细软,或衣服、皮货等。店方收取月息。当价一般按当物实际价值的五成到七成计。当期最短1月,最长2年。到期不赎,即为“死当”,可拍卖。二是存钱,主要对象是货栈、商行、铺号和一些家族公账等,三是汇兑。四是放钱、放粮。凡是供钱、借粮者都得找出保人,指地立契,按月行息,到期偿还,五是换钱出票子。即以银元换铜板,以铜板换银元,从中赚取差价。典当的经营方式是物品的所有者因资金急需,将物品送到当铺去质押兑换资金使用。质押物品成交后,付以收据,称为“当票”,载明所当物品及抵押价款,交质押人收执。过期不赎,当铺即没收其质押品。这样,过期质押品的50%价值就被当铺占有。当铺的另一个特点是出于双方自愿,不存在强买强卖性质。丁家正是利用当铺的这些独有特点,积累了大笔资金。据查丁家的当铺不仅数量多,达几百座,而且覆盖面广,遍布中国东部11个省市,在全国形成一个当铺网络。据考察各地志书、文史等均有记载。曾经当进象牙凉席(现存烟台市博物馆)、禹谳(现存日本泉屋博古馆)、颂壶(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颂簋(现存山东省博物馆)等数十件国家一级文物。当铺字号下的各家堂号达近百个,丁家人进京城无需住旅店,一路上住自家买卖,就到了北京。其资产达到5400万两白银,相当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

民国《黄县志》中记载的丁氏“大致先世以勤俭起家,继以经营商业,遂致富饶,其兴也尽由商业而至”,“以商起家者众,以富力居社会之中坚,而故家数百年贻传之”。这说明,商业是丁家的经济命脉,据传各地当铺兴盛时,每天有五辆马车往回运银两,真可谓日进斗金,而且延续达数百年之久。丁家有栈房字号八个,号称八大钱囊。分别为文来、泰来、信来、正谊、金城、东悦来、西悦来、天记等,其豪华建筑覆盖大半黄城,达3千余间。现存房屋55栋243间,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京城府第和胶东民居的神韵,堪称民居建筑艺术的精华。胶东有“黄县房,栖霞粮,蓬莱净出好姑娘”的歌谣,“黄县房”即丁氏建筑。丁家的当铺由栈房统一管理,各地的当铺也均由黄县派出工匠建造,格局基本一致。胶南市的王台镇,现在还有丁家当铺的房屋一百余间,保存较好。

丁家经营其他行业也很广泛,如黄城的登仁寿药局、鱼市街南侧文来的剿丝厂,烟台的“元丰祥”煤号,济南四马路经七路的“丰华”石油公司,北京众多的粮行等,也是财源广进的重要方面。

不管作何种生意,在经营上丁家一直讲究“诚信”二字,加上善于交际,数年之后,家道愈加殷实,才为后代立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满意采纳哦

丁姓 - 姓氏源流 丁(Dī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姜太公之子伋,谥号为齐丁公,子孙以其谥号为氏,称为丁姓。

2、出自丁侯的后裔。据《姓氏考略》所载,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3、出自子姓。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国(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国人宋丁公的子孙以其字号“丁公”为氏,称为丁姓。

4、出自他姓所改或其他少数民族改姓、赐姓而来:

① 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据《三国志·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子康叔。

② 出自于氏所改。据《枫窗小牍》所载,宋代人于庆欲依附于权贵丁谓,遂改姓丁,后果如意。

③ 明代西域(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人名中以“丁”为末字者进入中原汉化后,有改姓丁者。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

④ 彝族尼质氏、瑶、鄂伦春、东乡、回、蒙等均有丁姓。

⑤ 出自赐姓。明朝元人丹珠尔被赐姓丁。

丁姓 - 得姓始祖 丁公伋。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省北部)。其儿子名,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伋,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伋,称为丁姓,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丁姓 - 各支始祖 丁 谊:宋嘉定六年自新昌南洲迁居上虞南乡夏湖溪孝敬里。为上虞夏湖溪丁氏始祖。

丁 顺:明洪武间自海州东海县北徒日照城南刘家寨,后以军籍隶青州卫,所居遂名曰丁家庄。为日照丁氏始祖。

丁燮元:由江北南迁云阳包港。为云阳丁氏始祖。

丁文震:明初由乌程裘庄迁居武进后圻。为武进丁氏始祖。

丁国才:明洪武元年由豫章迁上湘,卜居横洲涧。为横洲涧丁氏始祖。

丁文域:明洪武二年自江西丰城县沙湖迁至湘潭六十四区,子孙蕃衍,其地遂名丁家河。为湘潭丁氏始祖。

丁 昂:明季自上虞丁宅街迁居鄞南孔浦港。为鄞南孔浦港丁氏始祖。

丁振卿:唐僖宗时自山阴迁至新昌县彩烟。为彩烟丁氏始祖。

丁 奂:宋元丰间自江右迁义乌盘石。为义乌丁氏始祖。

丁 孝:宋元间自兰溪迁至龙丘业桂坊,定居于龙丘高塘。为龙邑高塘丁氏

丁义甫:自宿松徙居怀宁钦化乡汪家潭新安里。为怀宁钦化丁氏始祖。

丁一中:南宋末避兵乱,偕子自金华迁来缙云。为缙云丁氏始祖。

丁 洙:世居天台温岭,南宋初官江西转运副使,任满还乡,路过缙云,爱其山水民情,遂置产立业,筑室邑之翠微山下而居。为济阳郡丁氏始祖。

丁尚敏:字育声,自公迁湘谱载一代重其初也又推公所从出自琨后公发源豫章历十一代至公详载淌晰不忘本也。元配:李氏,公迁湘住白毛滩,越一岁又居裴家坡丁家埔,三年仍迁是地,因名丁家洵卽丁公亲也,而白毛滩流弓滩,卽时若公手序,所谓先人舍舟登岸处也,夫妇生殁未详,相傅葬裴家坡,坐北朝南,因先人未及立碑,不敢妄载,放老谦缺,今遵三次续修详之。尚敏长子:丁清,生殁未详,葬裴家坡,坐北朝南。为湘裴家坡丁家埔丁氏始祖。

丁 详:丁尚敏之子,字瑞徵,元时居江西捡州府监川县,公细高尚其志,长休,国恩授泰政大夫年老致仕归家居鸿桥茅田坐享九年而卒。元配:刘氏,名坤顅,系出彭城克相其夫年七十而卒,诰赠宜人,夫妇俱葬云溪九曲仑。生子四:成功;成名;成迈;成沅;成迈沅三公未及详载同住鸿桥茅田。为湘鸿桥茅田丁氏始祖。 丁姓 - 迁徙分布 丁姓的支源众多,但大致上,山东为其最早发源地,后在当地发展成为丁姓最大的济阳郡望,山东丁姓亦是各地迁播的主源头。秦汉时期,丁姓聚居地主要在今山东、江苏、河南境内,同时,河北、陕西、广西、湖北、广东等省也有少量丁姓人口落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导致了丁姓频繁的迁徙,可谓丁姓历史上播迁的昌盛时期。

三国孙匡改姓丁,为丁姓的发展加添了新的支脉,江苏南部及浙江大部分地区成为此支丁姓繁衍的主要区域。这一时期,丁姓仍以山东、河南为中心繁衍生息,另外,江西、安徽也有丁姓迁入者。

唐代,济阳丁姓有入居福建者。据《漳州府志》所载:“陈元光军谘祭酒有丁儒者,先世济阳,后徙光州固始,总章二年,从元光开漳州。”此支丁姓唐末迁居泉州、广东等地。

宋元时期,有江苏人丁谓后人分居于崖州(今广东省崖县西北)和广州。有丁允文、丁肇宪分别开基广东潮州和梅州,被视为当地始祖。清代,居于福建、广东一带的丁姓有移居台湾的,后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至此,从宋代以来散布全国各地的丁姓已日趋向世界各地延续其支脉。

今日丁姓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十一省丁姓约占全国汉族丁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四。

导读:

对于外地游客来说,如果来到山东省龙口市的黄城西大街上,仅仅只是看到丁氏故宅的门头,并没有踏足进去的话,估计不会想到这个故宅到底有什么惊人之处。是的,和大多数游客一样,在还没有具体的了解这里,也没有走进去之前,误以为它不过是过去大富人家的一个宅子,因为富有,所以府邸修的占地面积大一点,建筑修建的豪华一点,里面再有一些摆件和古董介绍一下其家族的兴旺,也不过如此罢了。但是,当真正的走进丁氏故宅的时候,岂止是一个惊讶了得啊。

是的,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位于山东龙口市黄城西大街的丁氏故宅,占地3106公顷,建筑面积8042平方米,现存240间,为清代府式组群布局,也是目前我国规模宏大、举世闻名、保存较好的“四合院”式建筑群。但是,当我们走进了丁氏故宅,对它开始了解之后,会发现在 历史 上这里的豪华程度,是现在所无法比拟的。

首先来说说,丁氏家族。在过去的龙口,也就是黄城地区,当地的老百姓所称呼的是“丁百万”,也就是丁氏家族的绰号。丁氏家族于清康熙年间始致富,系当铺世家,当铺、钱庄遍及全国11个省市,资产折合白银5400万两,相传等于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是山东首富,绰号“丁百万”因此得名。丁氏家族世代不仅经商有道,更是重视读书、做官,他们深知唯有将官、商、儒三者做到相扶相依,因而才能做到长盛不衰,所以他们世代“以学入仕,以仕保商,以商养学”,家族先后有27人考中举人、进士。五品官衔以上者达149人。

丁氏发迹后,便开始广征召邑内外能工巧匠,在黄县城里营造宅第,始建于雍正初年,建成于道光年间。丁氏故宅坐西朝东,为典型北方传统的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群分若干个大院,每个大院由若干个四合院组成,疏密得当,浑然一体,古朴大方。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京城府第和胶东民居的神韵,是“黄县房”的典型代表,堪称民居建筑艺术的精华。鼎盛时,其豪华建筑覆盖大半黄城,房间更是多达3000余间。

距今已有200多年的 历史 的丁氏故宅,已经不再是当年的辉煌时期的模样,经过一系列的开发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处展示了丁氏家族的生活原貌和胶东地区的民俗风情,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博物馆。这里现藏有文物14万件,三级以上文物160余件,故宅内有复原陈列、丁佛言纪念馆,设客厅、花厅、卧室、书房、私塾、当铺、车轿房、账房和民俗等20个展室,是我们了解胶东地区的民俗风情以及中华民族的优秀 历史 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丁氏故宅,虽然已不再是当年丁氏家族最兴盛的时期,但是从仅存的240余间,也可以窥探一二,在 历史 上如果不是大富大贵人家又其能修建出如此豪华的府邸呢?

丁氏源自五支 炎帝后裔居多

丁氏,一直是一个阵容庞大的家族, 过去的两三千年来,参加这个大家族的组成份子,至少在五支以上。

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丁姓的始见,大致是在3100年以前的周武王伐纣之时。《姓氏考略》上所记载的:“太公金匮,武王伐纣,丁侯不朝,丁姓始此。”明白指出了当时就已经有以丁为姓的诸侯。不过,古籍中对于这位丁侯的来龙去脉,大多语焉不详,所以到目前为止,大家只能知道丁氏的具有悠久历史,却一直无从探知最原始的丁氏的家世源流。

第二支丁氏,就有详实的源流可考了。依照《姓纂》和《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书的记载,他们是姜太公的后裔,发源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其家族渊源,还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上古的炎帝神农氏,是最为道地、最为光彩的黄炎子孙。三书都是这样认为的:“齐太公生—��7���1�90�60�及��1�90�,支孙以谥为姓”。这一支丁氏,实际上也是后世丁氏之族的中坚份子。汉代以后,虽然陆续有三批人马投入这个大家族的阵容,但千百年来的丁姓人,绝大多数都是来自这一支,算起来都是源自姜太公的炎帝后裔。

到了三国鼎立时期,位于江南的东吴,开始出现了第三支丁氏,那便是孙权之孙的被改姓为丁。这一段渊源,明载于《江表传》,是这样说的:“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换言之,后世的丁姓人之中,也有一部份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正是传自周文王的第八子康叔。

此后,丁氏的阵容越来越是庞大,先后加入了两支新的生力军:一支改自于氏,一支则由来华定居的西域人所改。关于这两支丁氏的加入,都是有具体的证据可为依凭的,包括《枫窗小牍》所记载的:“宋有无赖子于庆欲依丁谓,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以及明载于《杨士奇东里文集》的:“丁鹤年,其先西域人,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原,因以为姓。”

由此看来,现在遍布于世界每一处地方的丁氏之族,至少是有五个系统的。第一支是丁侯之后,第二支是丁—��7���1�90�60�及��1�90�之后,第三支出自孙匡,第四支出于庆之后,第五支则为西域人的改姓。丁氏,真可以说是一个集英聚锐的姓氏。

从丁氏组织庞大和复杂的情形,还可以提示世人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同姓的男女,不一定就绝对不可通婚,而不同姓的人,也不一定就必然适宜彼此联姻。这一点,《中华姓府》指出:“礼,同姓不婚,莫不知之,而同姓可婚,异姓或不可婚,则知者少矣。以丁姓而言,于及西域人所改者,同可婚也;以孙姓而言,孙改之丁,孙丁虽异,则不可婚。是结婚者,宜究祖姓之源,免铸错误。”

如此说来,年轻男女在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时,还真得先行了解自己姓氏的来龙去脉,免得无意之间铸成错误,而贻患后代子孙呢!

丁氏自从在汉、晋之际大放异彩之后,这一份光辉,就此千百年传留了下来,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丁氏都是人材辈出,而于清代登峰造极。

清代的丁氏,出过传名千古的国家栋梁之才,更出过功在传统文化的了不起学者,丁宝桢、丁日昌、丁敬、丁申、丁丙、丁取忠,无一不是满缀着晶莹光华的名字。

丁日昌,在光绪年间更是大名鼎鼎,不但作到江苏巡抚的方面大臣,以所历皆有名绩而著称,而且,曾经辅佐曾国藩,仿造西洋的火器和船舶最力,对于中国的现代化,献力不少。

丁姓的字辈顺序

丁姓字辈的顺序:1 箭楼一支丁氏字辈:“祖述嘉振应,启世道昌明,大文思耀祖,志辅佐朝廷,功勋创新宇,永世帝太平”。 2 箭楼二支丁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