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姓的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2浏览:5收藏

孟姓的家谱,第1张

元朝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孙孟祗祖曾续修家谱。

泰定年间(公元1324年)五十二代孟惟恭将“孟氏宗支图”刻于碑上,藏于孔庙。

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五十七代孟元详细考证了孟氏历代世系,也刻石立于孟庙。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六十代孟承相曾续修族谱。

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六十二代孟闻钲组织孟氏族人共同捐资续修族谱,刊印后分发各户,以便于日后“认祖归宗”。

清朝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修编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分送族众。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重校《三迁志》。

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六十九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继峊主持续修族谱。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续修了《孟子子世家谱》。

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纂修《重纂三迁志》。

孟氏族谱规定,续谱之时要将旧谱缴入谱馆,一旦新谱修成,要将旧谱销毁,所以清朝以前的孟氏族谱已经没有了,如今传世的只有《道光谱》、《同治谱》两种木版木刻活字印本。

《道光谱》收录了孟宁、孟润、孟衍泰在前几次主持修谱时所写的旧序,孟继告为之作了新序。全谱共计六册、十四卷。

《同治谱》共计六册、十五卷,由孟广均作序,收录了五篇旧序,在内容与编排上,和《道光谱》大致相同,该谱是孟府内保存最为完备的孟氏族谱。

《三迁志》为志孟之书,书名取意于孟母三迁,既是孟氏族谱,又是地方志中的一种专志,以志为主,志牒相兼。创修《三迁志》的是明朝沂州道佥事、八苍溪人史鄂。

《三迁志》始修于明朝嘉靖年间,最后修于清朝光绪年间,主持纂修的大多是地方官吏及社会名流,前后共编修六次,多以三迁命名,如今能看到的只有雍正本和光绪本。

现存的有关孟氏宗传方面的碑刻有: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的碑刻,现立于孟庙东院启圣殿前东檐廊下。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由孟子四十八代孙、宣武将军、邹县令孟润作序。

《亚圣四十五世孙孟宁之墓》碑,刻孟氏世系图,立于孟母林内孟氏中兴祖孟宁墓前。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立。

《先师亚圣邹国公续世系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所立。

《孟氏宗派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明顺二年(公元1331年)立。

《孟氏宗支之记》碑现存于孟庙启贤门下。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立。

《宗派之图》碑两块现分别存于孟庙承圣门北道东、乾隆御碑亭前。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立。

《孟氏大宗支派碑记》碑现存于孟府五代祠。清朝立。

南阳市:昌-忠-孝-仁-爱。

南阳市:汉-毅-弘-达-兴-金-印-亮-广-慧-国-顺-民-昌-盛。

南阳市〖始祖原居山东青州府草坊集后,有碑记可查三十二代,迄今六百余年〗:鸿-金-增-慈-保-爱。

卧龙区百里奚街道社区〖始祖公宋九经,约在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洞宋家川迁居今南阳市卧龙区〗:祖-业-忠-志-远-德-荣-传-万-春-善-照-应-宣-振-家-道-永-世-昌-(1995年续修)冠-强-卓-昂-昆-伟-丰-育-迪-勤-浩-敖-勉-彦-明-礼-冶-吉-宁-平。

卧龙区七里园乡大庄村:宋廷贵(字步蟾,妣解氏)-宋宏臣(字亮輈,妣杜氏)-宋尽道(字庻庵,妣谢氏、继张氏、续张氏)-宋尽伦(自敦五)、宋天树(字春卿)、天赐(字纯嘏)、宋天盈(字玉枢,妣丁氏)、宋天桂(字香山)-宋德耀(字光远)、宋德灿(字英甫)、宋德辉(自煌甫)、宋德煜(道光乙丑相11月初10日吉时生,排行四,字旭,斋号晓楼,同治3年甲子科乡试中式第62名;妣郭氏)-春祥、寿祥、兆祥、嘉祥、凝祥、卯祥、宝祥、泰祥、安祥-金堂、升堂、中堂。

卧龙区陆营镇陈庄村:始迁祖宋文升(字中魁),御配恩惠氏-2世:宋濂式(字清洁),配吕氏-3世:宋贤(字德纯),配张氏-4世:宋魁章(后裔迁徙湖北省老河口市);宋成章(字斐然,曾任开封(汴梁)府京城师傅,道光皇帝尊称为宋公,道光二年御赐荣寿碑一座),配周氏、阎氏;宋成振,配孟氏-5世:宋钧(后裔迁徙湖北省老河口市);宋文(字华国),配吴氏、王氏、贾氏;宋元,配袁氏、杨氏-6世:道善、向善、乐善(迁徙湖北省老河口市);宝善(字安全),配吕氏、张氏;全善(明善、字昭亭),配冯氏、王氏、刘氏;国善,配袁氏、马氏-7世:占(三)-8世:百-9世:德(振)-10世:景-11世:应(英)-12世:厚-13世:长-14世:远。

卧龙区陆营镇冢头村〖始祖公宋九经,约在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洞宋家川迁居今南阳市卧龙区冢头村〗:祖-业-忠-志-远-德-荣-传-万-春-善-照-应-宣-振-家-道-永-世-昌-(1995年续修)冠-强-卓-昂-昆-伟-丰-育-迪-勤-浩-敖-勉-彦-明-礼-冶-吉-宁-平。

卧龙区潦河镇崔营村〖始祖公宋九经,约在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洞宋家川迁居今南阳市卧龙区〗:祖-业-忠-志-远-德-荣-传-万-春-善-照-应-宣-领(凌)-敏。

宛城区〖始迁祖原居山东青州府草坊集后,有碑记可查三十二代,迄今六百余年〗:鸿-金-增-慈-保-爱。

宛城区白河镇溧河店(80年代因建筑迁坟,在溧河店北宋坟挖出的墓碑记载,自唐河县宋营迁居冯堂,又从冯堂迁溧河店,俗称“老六门”,代表名号有:榆树底宋家,椿树底宋家,银匠楼宋家,油坊宋家等,及炮楼院,盐场、杂货铺等,其世系字辈为):承-平-庆-康-乐(清乾隆28年续谱)-国-九-文江-朝金、朝寅(子四:荣、华、儒、陶)-陶(妣张太君)-永宁(妣李、王太君,子七:大、晟、昌、昂、五、六、普)-普(妣阚太君,子四:立德(出继四门昂)、润德、耀德、慎德(润德,妣袁、王、邢、雷太君;耀德,妣武、张、姚太君;慎德,毓琨,孟太君)-玽、璁、琮、珍、珂、琳、玶、瑾、振(溶、雷太君)-燕、渲、浩、法、聘、崎、仙舟、渠潧、漳潧(广山、徐太君)-金全、金成、金铭(妣袁氏文华)、金玉(妣谢氏志兰)、金有-志、万、堂、亭、明、英、德-长-江-海(民国八年续谱)-宗-德-克-世-守-朝-应-毓-富-恒(公元2002年续谱)-宪-顺-政-昭-彬-仁-明-晢-钦-礼-嘉-丰-睿-祥-生-宣-成-润-环-东(参见社旗县桥头镇大宋庄、晋庄镇大里宋、李店镇、唐河县桐寨铺镇宋营村、郭滩镇宋营村)。

宛城区瓦店镇:〖始祖公宋九经,约在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洞宋家川迁居今南阳市卧龙区冢头村〗:祖-业-忠-志-远-德-荣-传-万-春-善-照-应-宣-振-家-道-永-世-昌-(1995年续修)冠-强-卓-昂-昆-伟-丰-育-迪-勤-浩-敖-勉-彦-明-礼-冶-吉-宁-平。

宛城区红泥湾镇〖始迁祖宋桐,配邱氏,初居山西洪桐,明朝洪武24年(公元1392年)迁南阳府唐河县西北四十里宋家营居住,宋桐卒后葬于桐河南七里许王家桥〗:承-平-庆-康-乐-(清乾隆28年续谱)国-九-文-维-□(单字)-永-元-法-大-邦-同-万-长-江-海-(民国8年续谱)宗-德-克-世-守-朝-应-毓-富-恒-(公元2002年续谱)宪-顺-政-昭-彬-仁-明-哲-钦-礼-嘉-丰-睿-祥-生-宣-成-润-环-东。

宛城区官庄镇(南阳油田)〖先祖系文贞公宋璟第58世孙,自四川遂宁迁居〗:祖-其-经。

邓州市罗庄镇:相-云-合-英。

邓州市小杨营乡白庙岗村:三-公-相-汉。

邓州市后桥:三-公-相-汉-九-卿-佐-元-宗-子-和-顺-崇-德-象-贤。(同湖北省襄阳市襄阳区宋营村)

南召县皇后乡郭庄村:祥-广-来-金-玉-蓝-天-朝-富-贵。

南召县石门乡宋家沟村:始迁祖宋由—宋国敬—宋典—德—文—广(立)—长—建(向)。

南召县(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移居河南孟津,后由孟津迁居南召):希-朝-德-其-大-文-国-可-有-长-学-福-道-宽-广-心-平-治-安-祥-干-孟-宏-召-业-勤-俭-定-运-康-哲-诚-修-忠-正-耘-和-景-群-章-师-谊-存-翰-公-恒-持-俊-彦-赠-冠-宇-献-机-勇-宗-泽-贺-同-庆。

方城县〖一支迁唐河县〗:应-生-玉-文。

方城县〖自山西洪洞移居豫东又迁方城〗:宇-法-国-德-洪-兰-天。

方城县广阳镇〖自山西洪桐县迁来〗:明-成-文-俊-春-国(登、付、清)。

方城县博望镇湾街村:全-有-明。

方城县杨楼乡宋庄村〖始迁祖宋明自襄县迁居〗:明-天-化-田-金-庆-自-彦。

镇平县:振-炳-天-建-德-也-远。

镇平县殷宋营〖始迁祖宋士艺,字照贵,江苏南京水西门人,1387年随燕王扫北时任兵马总指挥,获胜后被封为南阳侯,1420年自山东省青州府草房集搬迁镇平〗:宋士艺-宋福(子三:宋贞、宋升、宋杰)、宋寿、宋祥-杰-军-虎—六—俊-九经-应光、应先。

镇平县东宋营:老-英-铎-虎-添-大-来-升-若-成-巨-文-长-作-周-云-鸿-金-增-慈-保-爱-五-洲-同-伦-尧-舜-世-京—兆。

镇平县西宋营:老-英-铎-虎-添-大-来-升-若-成-巨-文-长-作-周-云-鸿-金-增-慈-保-爱-五-洲-同-伦-尧-舜-世-京—兆。

内乡县鱼道河〖先祖宋介眉(满族)清朝乾隆年间自江南省庐州府庐江县西乡马庆村绣球山迁徙内乡县鱼道河〗:宋介眉-宋东有-宋义恒-宋得周-宋启蛟-宋昌平、宋昌绪(迁回江西)-宋希孔-宋嘉飞-宋炳堂-宋德利。

淅川县:国-祥。

淅川县宋湾〖前五世不详〗:泽-际-君-天-朝-德-龙-之-祖-秉(生)-育-先(仙)-泽-明-修-家-训-守-仁-存-厚-弘-科-强-国-永-保-世-昌。

社旗县:如-国-长(明)-保-建-书。

社旗县兴隆镇后门李〖明朝正德年间,宋天官(名讳失考),此官职乃为追封,原为转本御史,因参焦阁老拐娘娘一案,被焦芳反诘一口,故被诛。相传天官有八个儿子,其中两个儿子由开封逃到方城县陈堰村〗:国-九-文-维-□(单字)-永-元-法-大-邦-同-万-长-江-海-宗-德-克-世-守-朝-应-毓-富(付)-恒-宪-顺-政-昭-彬-仁-明-哲-钦-礼-嘉-丰-瑞(睿)-祥-生-宣-成-润-环-东。

社旗县桥头镇大宋庄〖先祖九河公,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唐河宋营,本支由唐河宋营迁居〗:国-九-文-维-□(单字)-永-远-发-大-邦-同-万-长-江-海-宗-德-克-世-守-朝-应-玉(毓)-付-恒。

社旗县晋庄镇大里宋:永-元-发-达-邦-同-万-长-江-海-宗-德-克-世-守-朝-应-毓-富-恒-宪-顺-政-昭-彬-仁-明-哲-钦-礼-嘉-丰-睿-祥-生-宣-成-润-环-东。

社旗县李店镇(原青台镇):永-元-法-大-邦-同-万-长-江-海-宗-德-克-世-守-朝-应-玉(毓)-付-恒-宪-顺-政-昭-彬-仁-明-哲-钦-礼-嘉-丰-睿-祥-生-宣-成-润-环-东。

唐河县桐寨铺镇宋营村〖自山西省洪洞县迁徙,一世祖宋桐,配邱氏,二世祖宋世南,三世祖宋国兴、宋国旺从桐寨铺镇宋营村迁到郭滩镇宋营村,后代按此派语传承〗:(民国28年从第77世起续谱)国-九-文-维-□(单字)-永-元-法-大-邦-同-万-长-江-海-(民国8年续谱)宗-德-克-世-守-朝-应-毓-富-恒(2002年续谱)-宪-顺-政-昭-彬-仁-明-哲-钦-礼-嘉-丰-睿-祥-生-宣-成-润-环-东。

唐河县郭滩镇宋营村〖据唐河县桐寨铺镇宋营村新修家谱记载,一世祖宋桐,配邱氏,二世祖宋世南,三世祖宋国兴、宋国旺从桐寨铺宋营村迁到郭滩镇宋营村,后代按此派语传承〗:(民国28年续谱)国-九-文-维-□(单字)-永-元-法-大-邦-同-万-长-江-海-(民国8年续谱)宗-德-克-世-守-朝-应-毓-富-恒(2002年续谱)-宪-顺-政-昭-彬-仁-明-哲-钦-礼-嘉-丰-睿-祥-生-宣-成-润-环-东。

新野县〖系出元御史大夫宋恭让,其后裔散处新野、邓州、襄阳,毗连各村,历经数代,徙居各地,族谱散逸,世次失考,率以其始迁者为祖,而归于宋恭让〗:大-登-永-鸿-而-自-怀-先-泰-廷-之-三-公-相-汉-五-权-建-国-宗-子-和-顺-崇-德-象-贤。

新野县前宋庄:始迁祖宋大余(配郝氏,子二)-登魁(配熊氏,子四)、登贵-永昌(登魁长子,配韩、孙氏)、祚昌(登魁次子,迁徙韩营)、兆昌(又名永治,登魁三子)、永和(登魁四子)-鸿济(永治长子)、鸿度(永治次子)、鸿儒(永昌子,鸿度弟,配肖氏)、鸿镜(祚昌长子)、鸿彦(祚昌次子)-而襄(鸿儒子,配尚氏)-端(而襄子,配柳氏)-荣先(鸿儒曾孙)、承先(荣先弟)、茂先(祚昌玄孙)-天民(荣先子,嘉庆丙子举人,官至商丘教谕)。

新野县后宋庄:始迁祖宋登贵(前宋庄宋大余子)-永誉(登贵子)-(4、5世失考)-自新(永誉曾孙)、自好(自新弟)-元吉(自新子)、元魁(元吉弟)-振和(元魁子)-纯(振和子)、会泰(纯弟)。

新野县城郊乡王营村宋营〖始迁祖宋乾银明朝末年由新野县新甸铺镇后宋庄迁居,现存碑文记载,清光绪16年小阳月(公元1890年农历10月);中华民国23年中秋月(公元1934年农历8月中秋节)重修,碑文记载到十二世。〗:一世:乾、艮(为堂兄弟同迁,以姓为村名,曰宋营)—二世:先□—三世:宏□(宋乾银4子,长子绍先之子宏风、孙子国举、国用还居西山,后辈不详;次子维先6子,其3子宏烈还居果封,后辈不详)—四世:国□—五世:钦—六世:□麟、德□、鸣□、天□、名□、宗□、法□—七世:廷□、□魁、炳□、殿□、清□、□中、景□—八世:有□、全□、□贵—九世:□儒、□文、□振—十世:□善、明□、心□、□祥、学□、□陵(东陵之子扩君迁湖北襄阳)—十一世:贤□、有□、□亮、炳□、□东、□安、明□、长□、士□—十二世:□强、□峰、浩□、子□、朝□、海□、全□、云□(常安之子宋武、宋斌迁江西南昌)—十三世之后(字辈均未统一)。

新野县五通庙宋庄〖自第5世起〗:存斗-纲、良荣(纲弟,典史)、良鳌(良荣弟)-如璟(纲子,岁贡)-耀淳。

新野县黄漥:2世:士良-3世:锡琮(庠生)、锡玠(廪生)、佳胤(庠生)。

新野县宋湾〖自第10世起〗:春-安澜-维勤。

新野县宋湾〖自第9世起〗:权-锦堂、廷祯-之炳(廷祯从子)、之芳、之纲(庠生)-宗海(之芳子,官至陆军少校)。

新野县歪子镇〖自南阳市卧龙区英庄镇东岗村迁居,碑记有宋子善名讳〗:

商丘市:长-学-崇。

睢阳区〖宋亨支系,自第65世起〗:元、亨、利、贞-贤宗、儒宗、瑞宗、朝宗-壮图-迎文-睛-芷-名敬-崇贤-若兰-和杨-孔训-衢-耀本-治平-国宾-义诚-兹、佩、健-于南-琨-文-广-连-云-汉-惠-信-忠-孝-谨-绪-延-仁-厚-绵-世-泽-书-声-振-坤-干-守-训-永-昭-宪-保-德-可-进-贤-礼-仪-徽-千

姚与姬、姜、任合称是我国的四大古姓,相传舜帝出生于姚墟(今山东濮县南)而得姓。 春秋时,姚姓就已南迁江南,望族出南安(今福建南安)、吴兴。 上海很早就有姚姓居民,青浦孔宅、嘉定鸡鸣塘都出土过唐代姚姓墓碑;金山枫径姚廷睿,在宋建隆年间舍宅建兴国海寿寺;宋天圣三年(1025),姚、刘两姓从句容迁崇明新沙垦殖;南宋初,殿直将军姚世荣南渡松江横云山,山北栲栳村今多姚姓;姚埙先人自中州经浙江移居南汇周浦,谚称“先有姚家厅,后有周浦镇”;百曲港(今三林塘)姚氏于南宋起即以医学、教授闻世;吴淞姚氏于宋末已为嘉定巨族;姚述尧于宋末元初,由平湖迁居华亭五保(今金山廊下);无名士姚世嘉避乱奉贤陶宅,姚仁荣从海盐居华亭。明代以后迁居的就更多了,据有关《姚氏家谱》,明初安徽桐城姚氏迁居真如,明嘉靖十六年(1537)安徽休宁姚仰云避倭迁上海周浦。 1994年底,全市有姚姓1085万人,居第25位。 上海姚姓,见有文献记录的,如吴淞姚舜元,宋末任平江府(今苏州)东南副将,守卫吴淞,抗元阵亡。明金山姚体信,嘉靖初为刑部主事,严拒万金巨贿,处宦官魏大经死刑。清初,金山廊下姚宏绪,搜集松郡文士诗作传略,编成《松风余韵》;姚培谦著有《松桂读书堂集》、《经史臆见》、《通鉴提要》、《明史揽要》,还广采民风,辑集《茸城蹋歌》,为研究古代上海社会风情和民俗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姚油所纂清道光《金山县志稿》,是清光绪《金山县志》的蓝本。金山张堰姚石子,继柳亚子主掌南社,他是江南著名藏书家,建国后其子将藏书5万册捐赠给国家,其中颇多珍本,有明崇祯版《松江府志》、朴学家张啸山《日记》、算学家顾观光手稿以及名家批校的《汉书》、《后汉书》,当时的上海市长陈毅在浏览了这部分图书后,特地为姚氏家属亲笔书写“金山姚石子先生同甲遐庆致语”。奉贤四团巧匠姚凤楼研制的犁,特别适宜滨海地区耕作,人称“姚家犁”,以致方园百里农民竞相争购。嘉定江桥姚楠,以根治桑树病害为著。主纂民国《上海县志》的姚文 ,曾主正风文学院的姚明晖叔侄,都是上海史志专家。姚明辉父姚文栋,曾任驻日公使黎庶昌的随员,主掌使馆所办的东文学堂,是我国近代留日活动的最早组织者。清光绪八年(1882),他获悉日本谋袭朝鲜的情报,即电告朝廷。使我抢占先机,屯兵要津,致使日本未敢蠢动。姚文栋久驻日本,深知日本侵华野心,即多方次集资料,著有《日本地理兵要》一书,呈朝廷以供决策参考。甲午战败后,文栋哀叹“一生之忠未尽,终天之恨不捐”,饮恨忧死。 寓沪姚姓有,为我国司法独立长期斗争的姚公鹤;有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姚水娟;有“八·一三”抗日中,率部血战宝山英勇殉国的姚子青营长;有资深经济学家姚耐、姚锡棠,姚锡棠系上海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国家有贡献的中青年学者;有与他人合作经营沪上著名绸布店老介福的徽商姚氏;有1924年创设于引翔港,以双线牌棉花胎驰名的姚顺兴花老店(今福建中路群联花店前身)店主姚氏。 从“一·二八”侵华日军炮火 中抢出来的一部姚氏家谱 以姚姓冠的地名,仅金山县,即有21个自然村,廊下乡本名姚家廊下。其它较知名的有崇明姚刘沙,奉贤姚泾、姚堂,南汇姚桥,青浦金姚、邱姚,普陀新老姚家角。现西郊宾馆4号楼,旧为上海水泥厂厂主姚有志住宅,该楼由石块砌成,设计奇特,室内标高不一,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一种型式,是市级保护特色建筑。 姚氏家谱! http://searchnetorcom/allname=&tag=4 去里面找就知道的!

宣(Xuān)姓源出有四:

一、同一始祖,均为 Xie(贞+炯-火)见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战国至西汉初年人们就有的共识。黄帝有 4妃。他有25子,其中12个儿子继承父姓——姓姬,另外13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嚣、龙苗。西陵氏所生长子昌意,降居 (指由帝子下降为诸侯)若水,生子三人:长子名乾荒,乾荒生颛顼(高阳氏,后为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后裔为李氏;三子名悃,迁居北土,其后裔为拓跋氏,即后来北朝的 鲜卑 族。西陵氏所生次子玄嚣,姬姓,降居溉水,生子娇极,娇极生帝喾(高辛氏,后为五帝之一);西陵氏所生三子龙苗,生吾融,吾融生卞明,卞明迁居南方,为南蛮之祖。

帝喾有四妃,元妃有邰氏,名姜螈,生子后稷,为周族始祖。二妃有蜮(s6ng嵩)氏,名简狄,生子(贞+炯-火)(xie屑),即契,后为商朝的始祖。

风俗通义佚文:姓氏(案四库全书风俗通义有附录一卷),乃从永乐大典“通”字韵中所载马总意林节本姓氏篇裒集而成者。嗣后,朱筠、钱大昕、卢文、严可均、张澍、顾三、姚东升、徐友兰、陈汉章、王仁俊,俱有辑补,而张澍并为之注焉;则应书此篇虽亡,经后人之钩沉辑佚,庶几可复旧观矣。然诸家俱以四声为次,固非应氏之旧,虽失本真,此亦无可如何者,吾亦时且从众焉。至其自相抵牾之处,亦颇为之是正,夫岂故为薄古哉,亦将以之信今云耳。篇名旧引多歧出,今从苏颂所见,定为姓氏,盖 亦习称姓某氏云。

万类之中,惟人为贵。春秋左氏传: “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公羊讥卫灭邢,论语贬昭公娶于吴,讳同姓也。盖姓有九: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以号,唐、虞、夏、殷也;以谥,戴、武、宣,穆也;以爵,王、公、侯、伯也;以国,齐(一作“曹”)、鲁、宋、卫也;以官,司马、司徒、司寇、司空、司城也;以字,伯、仲、叔、季也;以居,城、郭、园、池也;以事,巫、卜、陶、匠也;以职,三乌、五鹿、青牛、白马也。

二、鲜出周代,受 封为国

1、箕子鲜姓: 出自子姓,以地名为氏。西周初,殷纣王的叔父箕子受封于朝鲜,其后人以鲜为氏; 出自子姓,为殷商王族后裔。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武王灭商,封箕子于朝鲜得姓。周武王灭商以后,放出箕子,并向他请教如何才能得到商民的拥护,箕子认为应当施行仁政,用安抚的手段来争取民心。武王要封箕子为官,但是箕子不愿做周的臣子,就出走到辽东,建立了朝鲜国。箕子的子孙中有个叫仲的,有封地在于,他将国名“鲜”字和封邑名“于”字合成“鲜于”二字为姓,称鲜于氏。 姓氏由来考略:《风俗通义》,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因氏焉。一云,蜀有鲜姓,系鲜于氏所改。

2、大禹鲜姓:出自姒姓。武王赐我鲜姓,本乃夏禹之后裔姒氏,故居山西蒲州,始于安邦定国是也。据(阆中)《渔阳郡鲜于氏大成宗谱》记载:“贩贩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传十四世而生汤,伐夏放桀、即天子位,以武功成号、曰成汤。传三十世而生箕子,箕子名胥余、为纣庶兄、官父师、贩贩贩武王克殷、王访问箕子、箕子以洪九畴陈之、武王遂封箕子於朝鲜。箕子生二子,箕山、箕殷。乃迁居鲜虞国(中山国,河北真定),其支食采于此、以国为氏,生鲜虞申,故其始祖也。”

3 、出自鲜卑族:据《康熙字典》解说,鲜姓是鲜卑族演进而来。(略,见下)

4 、出自 :据康熙年间撰写的陇西《鲜氏家谱》记载, 中的鲜姓先祖为西域回纥人,宋金以前迁入内地。其后裔居江浙一带,后迁往甘青宁。今北京、江苏、甘青宁的鲜姓是同一祖源。于康熙年间创立中国 教虎夫耶门宦(鲜门门宦)的先祖鲜美珍,其原籍便是江苏南京竹行(今竹集镇),后才落难至青海湟中的。鲜姓 现主要分布在北京、江苏、甘肃、青海和宁夏地区。

三、宣出周代, 溢号为姓

宣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宣”在古代世帝王和诸侯较常见的谥号,如周宣王、宋宣公等,他们的后代都有宣氏。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周宣王的后代,取宣字为姓,是宣姓最早的起源(周宣王姓姬,所以宣出自姬姓)。另外,春秋时期,鲁桓公的五世孙,鲁国大夫孙侨如死后谥号为宣伯,他的后代用谥号为姓氏,也称宣氏。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据《风俗通义》载,上古周朝时,周厉王之子静,继位后为王四十六年,死后谥号为“宣”,称为周宣王。周宣王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王父“宣”字为氏,形成了一支宣姓。

2、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起源于春秋时候,《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载,春秋时鲁桓公的五世孙侨如是鲁城公时的大臣之一,他企图除掉季孙氏和孟氏两家,因失败被逐,逃往卫国为卿。生前对国家有功,死后朝廷追谥“宣伯”封号,宣伯的子孙后代就取王父谥号“宣”字为姓,切代相传。

3、出自子姓,以封号为氏。据《风俗通》载,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君子叫力者,坐君位十九年,去世以后朝廷追加他一个封号,叫“宣”,于是力者就被史学家称为宋宣公。宋宣公的子孙后代,取一个宣字为姓,切代相传。

4、春秋时,鲁国桓公的五世孙叔孙侨如是鲁成公时的执政大臣之一,他死后谥号也为 “宣”,史称宣伯。其后世子孙中亦有人以其谥号为姓,称为宣氏。

四、鲜宣同族,有书记载

出自鲜卑族:据《康熙字典》解说,鲜姓是鲜卑族演进而来。 鲜卑是我国东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曾经服属于匈奴,至后汉方与汉朝 。此时鲜卑常与北边的匈奴发生战争,与汉朝基本属于和平共处。和帝到顺帝时,汉大破匈奴,被匈奴被迫远遁,“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强盛”(后汉书 鲜卑传)。 鲜卑是由东胡分裂出来的一个部族。东胡被匈奴击破后,一部分退居鲜卑山 ( 今大兴安岭南段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族一带山中 ) ,因以得名。拓拔鲜卑是鲜卑中最著名的一支,他们世居于大兴安领北段嘎仙洞一带的大鲜卑山,开魏国(史称北魏)基业,是第一个进入中原而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其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对隋唐影响颇大。

据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陈连庆所著《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3年6月版)一书中“ 秦汉魏晋南北朝民族姓氏研究”之记载:“鲜于氏(宣于氏、鲜氏)169……”同系后被鲜卑族一举兼并、统一的“高车、柔然、突厥之属”。

五、郡望分布,堂号名称

(一)、鲜氏家族:

1 、郡望分布:太原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营西古城,为鲜于氏郡望); 渔阳郡:战国时燕国置郡,秦汉沿之,治所在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南安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今相当于甘肃省陇西渭水流域,此为鲜氏郡望(据《姓氏考略》记载)。有诗云:“廉明多诚意,公恕有循声”。其上联说明代栖霞人鲜延年,其官顺庆知府,廉明而寡欲,治理地方,都出自诚心。后其离开官府,百姓都怀念他。下联说宋代灌县人鲜大年,其官绵竹县令,办事公允,不畏豪强,凡有弊端,前任不敢动者,他都敢改变,被称为循吏。

2 、堂号名称:自汉以后, 鲜与鲜于氏从朝鲜重归故国以来,便一直以河北的渔阳郡为繁衍中心,故以 “ 渔阳堂 ” 为堂号,且一直到今天仍然世代沿用着 “ 渔阳 ” 这个堂号。此外,有的地方以 “ 敦厚 ” 为堂号。

3、家谱来源:

13966 四川涪陵 鲜氏 支谱一卷(民国)鲜以儒修民国二十一年( 1932 )写本四川长寿县但渡乡平村 。

13967 四川涪陵 鲜氏 全谱四川涪陵地区档。

四川渠县千佛 鲜氏 谱: 朝仲家学士,文乐克绍廷(毓),钟奇继先代,常怀宗国真,述德昭丕续,宣彩映家声。(此谱记载于营山县灵鹫乡 鲜氏 宗祠石碑上)

四川阆中《鲜于氏宗谱》:清道光阆中县儒学教授李义德撰,清咸丰儒学生员戴国璜撰,皇清光绪十年庠生鲜光藻纂、提督四川学政兼湖广道监察御史邵积诚序。清初至民国前后字派:“仕永龙国文、弘思于朝嘉”。嘉字辈以下新派为:“基开光大、世继昌明”等共四十字。分支有营山青羊山、南邑伊洞山、仪陇小阳坝、铜梁、洪雅等处,名俱失考。

四川 阆中 《渔阳郡鲜于氏大成宗谱》 :“周初箕子--封朝鲜--箕山、箕殷--迁鲜虞国、以国为氏--鲜虞氏--鲜虞。申-- 秦讳虞为于--宋鲜于--元去于而单姓鲜--鲜原”; 南部县《鲜于氏族志》: 营山县灵鹫鲜家坪《鲜氏家谱》。

朝鲜《朝鲜鲜于氏奇氏谱谍》:周初箕子--封朝鲜--鲜--鲜仲--封邑于--鲜于氏。

山西《太原于氏世》。

陇西《鲜氏家谱》。

重庆南川《鲜氏始记》( 附姓氏排名简述:安定思善存天道传家效祖能良崇为万冕(玺)达徙(恺)启仕应); 涪陵《鲜氏全谱》; 巴渝石桥铺《鲜家坪 家谱》; 渝贵《鲜氏族源记》; 南平《鲜氏族志》; 巴渝《 家谱序记》。

湖北宜都的鲜氏辈分是:“正大光明,景开文运,永士其昌”。

云南昭通永善鲜家水井《鲜氏家谱》。

遵义武廪紫峰《鲜氏记谱》。

(二)、宣氏家族:

1 、郡望分布:“ 宣王衍派;濮阳望族”。 望出东郡: 在古代,宣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东郡; 周姓堂号是东郡,故地在今河南省仆阳县境。

2 、堂号名称: 晋置始平郡,现在陕西省兴平市。《路史注》记载:“宋宣公后,以溢为氏”。周姓堂号为始平郡,故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

3、家谱来源:

云阳 宣氏宗谱 :始迁祖禄,宋景定元年由东阳怀德乡樊黄迁浦阳龙溪杨家埠。云阳,宣氏郡望也。 本家谱内有载《虬树坪练团御贼纪事》。

浙江东阳宣氏宗谱 民国6年重修。共6卷,完好无损。红旗泉头宣长水藏。

5635江苏江阴暨阳大部乡宣田宣氏宗谱四卷 (民国)宣钜诰纂修 民国十七年(1928)积庆堂活字本 三册 北图。

5636江苏江阴开化鲁村水口宣氏宗谱三卷(清)宣汉云 宣元恺等修 清乾隆元年(1736)永恩堂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图。

5637江苏江阴暨阳开化宣氏宗谱六卷 (民国)宣祥夫修 郑佳焘纂 民国三十八年(1949)永思堂木活字本 六册 哈尔滨师大 浙江图 注:北宋雍熙四年宣初修。

5638浙江鄞县马湖宣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蒋国权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积善堂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5639浙江德清武康宣氏宗谱二卷 (清)宣学文 宣永标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木刻本 浙江德清县清退办 注:谱一名《武邑桃源宣氏宗谱》。

5640浙江德清武康英溪宣氏宗谱六卷 (民国)宣荣茂 宣茂才等续辑 民国七年(1918)木刻本浙江德清县清退办 注:谱首修於元至正十一年。本书一名《上皋坞 宣氏宗谱》。

5641 宣氏宗谱二十二卷末一卷 (民国)宣瑞丞等修 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 二十三册 安徽徽州地区博。

历史上的宣姓名人(不齐):

宣珍之:唐朝状元,浙江义乌暨阳善溪宣氏宗谱之第一代祖,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为唐贞元年间状元学生宣珍之写过文章,称赞他之为人。宣氏家族于唐宋两朝多人中进士为官,曾与柳宗元、曾巩、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文天祥等同朝为僚,他们都为吾族祖先写过传。

宣赞:男,原是宋代蔡京手下的一名武官。梁中书在大名府向蔡京告急,宣赞推举关胜领兵前往围剿梁山,宣赞和郝思文为副将。关胜被捉住,宣赞、郝思文也被捉住,三人一同归顺梁山。宣赞排梁山好汉第四十位,居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第三。随宋江征讨方腊时阵亡。

宣嗣宗:明代中书舍人。

宣国柱、宣仲庸:明代大臣。

宣温:字彦学。明朝会稽人。勤奋好学,精通经史,洪武中被诏,上询以治国之道,被授之为四川参政。

宣侠父:原名尧火,号剑魂,浙江诸暨人。民国九年( 1920 年)在台州浙江省立甲种水产学校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入北海道帝国大学习水产专业,著有《西北远征记》、《入伍前后》。

宣中华: (1898 ~ 1927) ,字广文,浙江省诸暨牌头人,曾受到列宁的接见。 烈士 。 1924 年 1 月 10 日,加入中国 ,先后当选为浙江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中国 浙江省党部党团书记,负责省党部的全面工作。 1927 年 4 月 17 日深夜,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

宣永光:笔名“疯话老宣” ,三十年代,四川的李宗吾与北京的老宣,可谓中国文坛的两位奇人怪杰,是中国现代文坛的春秋魔笔,现代史上的疯妄鬼才。当年一部《妄谈》,曾令读者哗然,掀起轩然 ;紧接《疯话》又出,半月内一连四版,售出万册,一时洛阳纸贵。民国时期有三部奇书引起轩然 ,即《妄谈疯话》、《百弊放言》、《宗吾臆谈》,部部行销数十万册,国人争相传阅,以读此三部奇书为时尚。 宣永光 是 继鲁迅之后中国最著名的杂文作家之一, 1960 年去世。

孟姓的家谱

元朝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孙孟祗祖曾续修家谱。泰定年间(公元1324年)五十二代孟惟恭将“孟氏宗支图”刻于碑上,藏于孔庙。明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