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杨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2浏览:2收藏

谁知道“杨氏”家谱?,第1张

四川渠县三板场杨氏字辈 :“显明继业兴先泽,正学崇德启厚仁,安荣达昌茂瑞庭,景玉尚国盛儒承,隆祺道邦兆品祥……”。

四川武胜杨氏一支字辈:“再正通光昌,盛秀德文方,大成孝希国,朝廷万世邦,祖宗玉元玖,富贵金明长,天开可执秤,永生太平姜”。

四川省简阳市云龙镇石玉村三组杨氏字辈:“加再朝维英,明彰开国正,道德辉先禄,仁义忠孝成,功修基学业,富贵显方声,耀祖财发盛,光宗世泽荣”。

四川杨家一支字派:“再正通光昌,盛秀德文方,大成孝希国,朝廷万世邦,祖宗玉元玖,富贵金明长,天开可执秤,永生太平姜”。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杨氏字辈:“正翠琏茂盛,世代永兴隆,民国嘉添华,传通裔侯洪,礼仪由存佑,纲常作益庸,集德源流远,群成科仕同”。

重庆府合州四新里二甲地名龙市杨氏字辈:“朝兴原景文,政通光昌俊,秀再春之起,方长钟鸣胤,承德安纯永,宏才齐世盛,宗大克绍述,继绪新万运 ”。

重庆奉节县红土乡马军村6组杨氏字辈:“清天应朝盛,国运保隆昌,源远培厚泽,继绪兆贤良”。

云南丽江(祖辈在清末从重庆涪洲府武隆司西里四甲迁到云南)杨氏字辈:“登通和明昌太秀,德盛联芳永光宗”。

贵州遵义杨氏字辈:“士正朝宗昌盛秀,永先祖训顺天长,文章华国照书香 ”。

还有好多,《中华杨氏家谱字辈字派排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20世纪80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杨姓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入族谱。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久离乡里的杨姓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家谱保存族谱印好后,谱版安置在小宗祠内,各版片之间用纸搪隔,以免损伤,外用木箱封装,搁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谱的,要经管理小宗祠者问清来历,如果确是嫡派子孙,备办好纸张后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别处,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领出家谱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记,注明领取时间及领谱人,以便稽查。各家领回的家谱要用木匣装载,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于书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晒晾,不能让其稍有蛀烂之迹。凡逢岁时祭祀,各家带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验看一次,如发现有鼠啮、油污、墨浸及磨坏字迹等现象,族中长辈,要在祖宗牌位前对持谱人严厉申饬,并当众罚银三两,归入祠内,以充日后修谱之资。拒不从命的,不得参与祭祀。家谱不得誊抄,不能传与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孙瞒众觅利,族众共同驱逐他,从此不许入祠。这类规定,在不少杨姓家谱中,都有或详或略的交代。

杨姓起源

杨姓起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姬姓

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的直系后裔,因此,杨姓的起源,要从黄帝说起。

1世,黄帝:世嗣少典氏。少典氏为诸侯(有熊国君)。母曰附宝,视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有孕,24个月,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国于有熊,故号为有熊氏。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纳4妃,生25子。元妃西陵氏之女,曰螺祖,生昌意、玄嚣、龙苗;二妃方累氏,又名白节,生休及清;三妃彤鱼氏,生妃及夷彭;四妃曰嫫母,貌恶而德充,生苍林、万阳。其众妾之子 16人而已;已得姓者14人,为12姓。八月既望,帝在位百年崩,葬桥山,年110岁,传子玄嚣。

2世,玄嚣:名挚,黄帝次子。母螺祖,感大星如虹,下临华清之祥而生帝。黄帝之世,降清江水,邑于穷桑,故号穷桑氏。国于青阳,因号青阳氏。以金德王天下,遂号金天氏。能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都曲阜。在位84年崩,寿100岁,葬于云阳,故后世又曰云阳氏。生子曰娇极。传位于兄昌意之子高阳,是为颛顼。

3世,娇极:玄嚣子,未继位。生子麦嗣位,是为帝喾。

4世,帝喾:娇极子,名(俊-亻)。生而祥灵,年15,佐颛顼帝受封于辛。年30,以水德代高阳氏为天子。以其肇于帝,故号高辛氏,都于亳。帝四妃:元妃有邵氏女,曰姜(女原),与帝礼祀上帝而生稷;陈锋氏女曰庆都,有赤龙之祥,孕14月,而生尧于丹陵;有娥氏女曰简狄,祈于高襟,有飞燕之祥而生契;娥訾氏女曰常仪,生子挚。帝喾在位70年崩,年105岁,葬于顿丘。子挚嗣立。

5世,后稷:名弃,母有邵氏女,曰姜螈,为帝喾元妃。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而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而不践;徙置平林,适会山林

多人迁之;又弃之渠中冰上,飞鸟以翼覆之。姜螈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因初欲弃之未果,因名为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则之。帝尧闻之,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封于邵,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卒,子檠玺立。

6世,檠玺:后稷子,袭父职,务稼穑。

7世,叔望:檠玺子,袭父职,务稼穑。

8世,不窟:叔望子,当夏太康政衰失国,不窟不务稼穑,遂失其官,逃窜西北戎狄间。生子曰鞠。

9世,鞠:不窟子。生子曰公刘。

10世,公刘:鞠子,虽在戎狄间,复修后稷之业。咸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迁国于豳,百姓怀之,多从而保焉。周道之兴,实自此始。公刘卒,子庆节立。

11世,庆节:公刘子,国于豳。庆节卒,子皇朴立。

12世,皇朴:庆节子,嗣位豳国。

13世,弗差:皇朴子,嗣位豳国。

14世,毁喻:弗差子,嗣位豳国。

15世,公非:毁喻子,嗣位豳国。

16世,辟方:公非子,嗣位豳国。

17世,高圉:辟方子,嗣位豳国。

18世,侯侔:高圉子,嗣位豳国。

19世,亚圉:侯侔子,嗣位豳国。

20世,云都:亚圉子,嗣位豳国。

21世,太公:云都子,嗣位豳国。

22世,组绀:太公子,嗣位豳国。

23世,诸益:组绀子,嗣位豳国。

24世,公叔祖:诸(幸攵皿)子,嗣位豳国。

25世,古公直父:公叔祖子。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因熏鬻、戎狄攻扰,遂去豳渡漆沮,逾梁山,止于岐山之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幼,尽归古公于歧下。及其傍国,闻古公贤,亦多归之。古公有长子曰泰伯,次日虞仲;其妃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太任生子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泰伯、次子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二人乃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是为王季。

26世,季历:古公三子,修古公遗道,笃于仁义,诸侯顺之。王季卒,葬鄂县之南山,寿98岁。子昌立,是为西伯文王。

大理杨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杨正。据中国家谱编印基地公布资料,杨正原籍应天府上元县,仕元为军医官,至正八年随军入大理,是为大理杨氏始迁祖。

此外,大理杨氏的祖先还可以追溯到杨灿,他是白族,唐南诏国布爕杨生名后裔,明崇祯间移居大理喜洲新城南。

请注意,大理杨氏的祖先可能还有其他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日头刚离山巅一尺许,小河垤已经燥热难当。货车蚂蚁般一路络绎,喷着刹车水,吱吱呀呀没一丝清静。

        小河垤锰铁厂已经沉睡了一晚,此时眼睛还在惺忪,却也在咣咣作响,以显示它于大山腹地的呱噪存在。

        摩托车穿过黢黑石桥,喧吵终于渐渐消匿于耳际,西面山逐一清朗起来。

        百度地图显示:从小河垤到坡顶洼垤乡政府,还有182公里。山顶房屋虽可依稀遥望,山道却直如鸡肠一般,不过还不算陡峻。一路花花草草,鸟鸣山更幽,空气已经不呛鼻孔,甚而有些鲜甜。

      “洼垤”乡,以彝族人得名,姓白名挖垤,生于明末,卒于清顺治年间,始任“粮名码头”(粮站),故名,至今白挖垤坟冢仍存。

        洼垤乡位于元江东南极边,东与石屏县牛街镇、异龙镇隔河相望,西南部与红河县浪堤镇为邻。因海拔较高,年平均温度22度,很怡人,绝不似元江县城燥热。

        既处四方崇山峻岭,就有大山般朴实沉稳,就有感情深水乳交融,就有烟火气人间常伦。

        不是么?

        山顶地势依然并不平坦,路头油库下面是几垄水田,弯曲起伏,插秧身影开始编织他们绿色之梦。继而,零星商铺分布于水泥公路两旁,并不是赶集日子,所以顾客寥寥。

        乡政府在西南面山坡上,然后连锁一串各单位办所,五一节,大伙都放假休息了,所以静然无声,反倒是春风在这块山坳里盘旋,显示自然生气。

        水塘、石桥,屋舍土掌,田垄、阳光,人家炊烟,一幅乡村图景,是我对洼垤村初步印象。

        入村,屋舍俨然,朴素无华,房屋墙基大抵为吸水石,虽石头吸水,屋里却是一番干燥,甚而石头细孔有细蕨孱草在安家,土房屋遂呈一番惹眼生气。

        土掌房屋极具穿越感,随步胡乱行走,我站在洼垤下寨石巷头,一屋门前一精瘦老妪在打盹,脚步声把老人家弄醒了,她奇怪于眼前的陌生面孔。

        我说,请问这里有石屏人吗?

        有的有的,整个洼垤下寨基本都是石屏人后代呢,我就是!老人家随口答道,她听出来我的石屏口音,精气神起来了,走走走,我带你去!

        只几米距离,老人家带我入了一道古旧家门,边说自己耳背了,记心也不好,讲不清楚,还是让我们的老石屏许静瑛讲吧,她懂得多,还是我们武庙的佛经讲解老师呢!

        许静瑛老人刚刚吃完午饭,她与我寒暄一会,转身到小楼上翻出一本杨氏家谱让我看,一边打开话匣子,说起石屏人与洼垤事儿。

        许静瑛老人先说杨氏一族,她老伴姓杨,已经于几年前走了。洼垤杨氏一族是来自石屏杨家寨的,一世祖名为杨智,原居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泮塘,于明朝成化年间游宦入滇,移居石屏县城。初,杨智公任石屏州学正,喜石屏山川风景,遂家石屏。四世祖之时,杨家从石屏城移居五亩坝杨家寨。

        与众多石屏汉姓一样,几代人的光景,杨家枝繁叶茂,人丁兴旺起来,形势迫使杨家开始寻迹外埠讨生活。洼垤杨氏开山鼻祖为十一世祖支系,有三弟兄:长兄杨发祥,由杨家寨移居元江县风硐村;次兄杨发富,移居元江县坡垤村;三弟杨发身,移居元江县洼垤村。

        至于杨发身缘何来到洼垤,该答案与石屏人赶马帮走西头的理念过程是一样的。发身公来到洼垤村,以打铁开始起家,至今洼垤铁匠坡便是发身公打铁而名之的。

        定居了,生根了,发身公成了洼垤杨氏先祖,所不同的是,发身公后来又回到石屏,卒于石屏,大概他总觉得还是落叶归根为好吧。他的配偶,许镃(百塘公)之姐,却一直在洼垤,直至去世。

        杨氏一族终究成了洼垤村的一个汉氏大姓,后来的历史依然在衍变,杨家后世子孙又以洼垤为发端,向周边地方辐射开去,元江县域,思茅、普洱、版纳、茶山、永昌(保山)都成杨氏生活栖息地。

        许氏一族原先是石屏小五亩的,应该和杨氏一族同时期来洼垤定居的。既为原籍同乡,自然报团取暖,具有共同语言,所以就结姻亲,就成亲戚,把石屏人常说的结亲结万代理念带至洼垤坡头上,续根石屏烟火。至今,洼垤村姑娘嫁到石屏的也很多,还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呢。

        话说,石屏人在洼垤,吃苦耐劳是常态,书香门第是续扬。厚积薄发,杨家总要出现光耀门楣之俊才。

        1910年,洼垤杨家诞生一个男婴,父亲为其取名杨家麟(1910-1994)。杨家麟自幼聪颖异常,读书于他算不上难事,三零年代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49年前历任中国云南省党部执行委员、云南省地政局局长、创办《民意日报》并兼任社长、国民党立法委员。其所著《元江杨氏家谱》“对研究民族杂居之史颇有史料价值”。

        从事主要职业之余,杨家麟先生热心实事:先是与张冲将军合办元江东岸盐矿,后与上海徐炳华先生一道开办化学工厂。先生在昆明,负责提供“元江同乡会馆”看管老人之给养,后来随国民党政府到台湾,从此“乡愁,是一枚小小的的船票,我在这头,家在那头。”(余光中语)

        1994年清明节,杨家麟先生回乡寻根祭祖,与家人互诉阔别之情,慷慨为洼垤中小学捐献奖学金八万元,名曰“桂香奖学金”,用以奖励教师和优秀学生。

        杨家麟先生生活平民化,其平易近人,谦和礼让,衣着朴素,平素喜嗜读书看报,每遇警句格言,即收入家庭档案,作为治家参考。其妻朱梃生女士,与夫“志同道合”、“夫唱妇随”,对六个子女教育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子女皆学有所成,成为国家建设人才,其子杨国梁远居美国,博士学位。

        杨家麟先生有关“大杂居,小聚居,又分散,又聚居”的民族杂居著述,其实是受洼垤石屏汉姓与少数民族杂居情况所启发的。

        洼垤石屏汉姓有何姓(来自石屏小水)、杨姓(来自杨家寨)、张姓(来自张本寨)、许姓(来自小五亩),其他汉族姓氏亦来自宝秀兰梓营、盘营、吴营、大样营、李家寨、亚房子等地。他们于元江洼垤繁衍生息,与洼垤当地彝族、傣族同顶一片蓝天,同住一个家园,沟通民族感情,把洼垤变成与内地无限接近的美穴地。洼垤原住民眼光透过重重大山,生活理念,三观思想开始与落后脱钩。

        由此,可以定论,洼垤又成了另一个石屏。       

        许静瑛老人讲,旧时代的洼垤,基本上是石屏人的天下,彝族、傣族生活习性慢慢潜移默化,逐渐与石屏人水乳交融。遇有重要节气,比如过年期间,洼垤街上,身穿长衫,颇具绅士风度的石屏先生,于茶铺摆上一个摊位,设置一爿书案,持一折扇,讲一段《三国演义》故事,说一节《说岳全传》评书,颇有大家风范,听众似懂非懂,然后懂了,听得入港,轰然叫一声好。

        踩高跷的,舞狮子的,在洼垤高坡头上各显其能,汉文化在极边之地开始根深叶茂。

        石屏人还于洼垤坡头建盖圣祠,文庙(现在的洼垤小学)、武庙(现在的东云寺)、大庙(已无存)等等凸显出来,于是产生了一批吃斋念佛的善男信女,宣传与人为善,忠孝为本,做人要存好心,走好路的正确三观。

        东云寺位于洼垤下寨,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寺观,庙宇内一片宁静祥和,据说只要心存虔诚,总能心有所求,必有所应,所以四方八面香客纷至沓来,香火极旺。

        怎么说呢?石屏人像是布道者,肩负之物太多太沉罢。

        土匪,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道坎。清王朝覆灭后的云南边陲一直不是太平之地,除了民国时期多年的军阀混战,一茬又一茬的地方土匪也在打家劫舍,生灵涂炭成为常态。石屏的土匪也不是省油灯,只要不怕死,不走正途,没有良知,再加上欲壑难填,有一定号召力,就基本上可以变匪为窝了。

        既为土匪,就不能以常理度之,就没有清规戒律,什么与人为善,存好心,走好路,全他妈统统见鬼去了。

        洼垤一带,自然免不了土匪滋扰,上世纪二十年代,土匪幽灵一直在大山里游荡,匪首是周呲牙(建水人)和李自鸿(石屏县弥勒沟人),二匪沆壑一气,凶悍残暴,毫无人性是他们的极好注解。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注定是洼垤村的重要历史。4月11日,周呲牙、李自鸿二匪首,带数百匪徒攻洼垤村,其路线是从石屏五郎沟出发,再渡过小河垤河,进入半山南岔村(南岔村是洼垤管辖地),再到洼垤进行劫掠。

        南岔村村民远远望见土匪影影绰绰爬山而来,立即派人跑步向洼垤头领报告匪情。

        土匪趾高气扬,行进顺利,走至距离洼垤三四公里处修整,准备一举攻下洼垤村。

        洼垤村在土匪上山之时,立即组织人力抢修村子围墙,加固寨门工事,妥善保护好粮食。防堵事宜统一由团总杨良桂与村中寨老协同指挥。

        气氛立时紧张起来,晚六时许,群费黑压压蜂拥至洼垤村外围,枪声开始四起,喊叫声连成一片。土匪穷凶极恶,持老五子枪、水筒枪、十响枪,可谓武器先进。防堵一方却是土枪**,不能有效致命,战斗力相形见绌,然洼垤人同仇敌忾,决心共同抵抗土匪进攻。

        土匪虽亡命,但也被洼垤村民的生猛吓住了,一时裹足不前,处于胶着状态。土匪也决心与洼垤村相熬,企图摧垮洼垤村民的斗志,他们利用黑夜时分攻打村子,令洼垤人看不清自己,减少伤亡,白天则到处抓鸡抢牛,放干田水捉鱼,好像存心逗洼垤人玩儿一般。

        前后七天七夜,洼垤百姓心头火焰彻底燃烧起来,誓死与土匪死磕到底。

        说实在的,土匪也是娘生的,良知并未彻底泯灭,战斗力打了折扣。匪徒中大多数受了周、李匪首阴险蛊惑:弟兄们,洼垤人生活富裕,有酒有粮食有腊肉,干好这一大票,你我们都能给生锈的肠子润些滑水。尽管去抢,谁抢得的就归谁,把洼垤女人也抢去做婆娘。话说回来,哪个不卖力,老子的枪可能不打洼垤,而是你的脑壳!       

        部分不明不白的土匪初出茅庐,上了贼船又下不来,只能听任匪首摆布,勾腰驼背向洼垤进攻。

        然而,土匪背的不是粮食、火腿,而是洼垤百姓的铅巴子弹头!各村寨男壮汉分守各据点,白天男的休息,妇女儿童望风,把称手石块堆于墙头,这些落后武器也够匪徒喝一壶的。占踞有利地形,熬,也要熬垮土匪。

        第七天午夜时分,匪徒作了最后一次挣扎,他们从百姓家里抢来梯子,当作攻城墙工具,企图越墙进村大肆抢掠财物。坚守据点的乡亲立即回击,土枪铅巴子弹与石头如雨点一般,纷纷朝土匪头上还击。

        偷鸡不成蚀把米,土匪受伤无数,气焰渐渐消落下去,躲在安全处呲牙咧嘴掏嵌入大腿的铅巴子弹,背着换来的一身伤疤,夹紧尾巴一瘸一拐向山下仓皇逃窜。

        洼垤与大贼以命相搏,一战成名,传为佳话,此后,欺软怕恶的土匪再不敢觊觎洼垤。

        七天七夜抗击土匪,打退土匪,洼垤百姓有了初步抗敌经验。群众基础良好,洼垤红色历史也就开始了。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元江,革命火种散播在江河大地,洼垤也是革命斗争的重要阵地之一。

        许静瑛老人古道热肠,说要带我去看看洼垤杨家大院,杨家大院是杨家麟故居。

        很遗憾,大院门锁着,洼垤村委会管钥匙的不在,兴味索然。不能深入细观,只能看大院外围了。

        杨家四合大院子,大观矣!三层楼宇,砖木结构,跑马转角样式,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照壁、砖柱厚实严谨,建筑工艺极为细致工整,门墩抠錾麒麟凤凰等吉祥物,内房窗棂、门雕、楼梯栏杆等等应该又是一两木渣一两银吧!

        物是人非,作为洼垤地标性建筑,杨家大院内敛中透出几分孤傲不凡,昔人不在空留遗恨,今人犹可满寻光阴。屋檐上那几棵枯草仍在诉说往日杨氏一族在洼垤之辉煌。

        1949年7月,中共云南省工委在洼垤杨家大院成立中共滇南地委,接收国民党元江政府,成立中共元江县委,领导全县建党建政工作。同时,杨家大院也是滇黔桂边区纵队第十支队成立整训之地。

        2001年4月,杨家大院被玉溪市政府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迂转石巷,便是杨氏宗祠,名曰“清白祠”,可以遥想石屏杨氏先人于洼垤之倡导人品:清白,勤勉,内敛。天道酬勤,做人惟有清白,才能行端坐稳,才能行以致远。

        然清白祠却有些不像样子,它现在只承担请客办筵席之功能,前院屋宇作厨房之用,后院则可以坐几十桌客人。         

        此时几个厨子师傅正忙于撤“香帮”,清白祠应该头一天又一次接受一番宾客们胡吃海喝之洗礼,大锅里滚水还在沸腾,油腻方桌上放置一篓残鱼渣刺,青砖上腻起了一层油污。

        宗祠像一个乳房干瘪的妇人,却还依然在贡献她的清白!

        万一,万一用火不慎呢?宗祠间架结构都是百年木料,早干透了!先人创业艰难,唯有后辈爱之护之,才是续脉正理。

        洼垤石屏人并未失去家籍情怀,他们与同宗石屏父老乡亲订立同根盟约,五年抑或十年,都要在清明节赶赴石屏祭祖,与同氏门中一叙别来无恙,隔山隔水不隔真情。

        从石屏城到洼垤,也就六十公里路程,放在以前,山高坡陡,两地互访颇为艰辛,至今天堑通途,石屏人运菜运水果车辆来回穿梭,做生意像串个门子一般容易,带个信儿,说个事情,一点也不难。

        洼垤真的很近,因为洼垤人与石屏有一座风雨连心桥。

                                            2021·立夏。

1、重庆合川:永秉必朝廷兴仁可以德世代有贤良忠正刚常泽源本至圭锡涵良佑成均汉校宣台伯海堂照笔明

2、重庆开县:永正传朝国家和万事兴忠厚成名远诗书裕后昆祖德根基长丕振百年春世代起流芳文运才学亨堂前攀丹桂林中玉树荫:

3、重庆巫山:志道世荣怀锡德永发祥敬守国庭献登崇孝友良进修全大美敏学焕文章立念思先泽继承正启芳

4、重庆大足:再政通光国恩卿中良相传登大顺

5、湖北沔阳:元伯光天日月星辰宗之源远世代克成

6、湖南龙山:廷进再政通光昌盛道宏元才仁上大朝国定常公枝开荣芳友万世永兴宗

7、湖南湘乡:尧政应洪日名士百代昌容让传国美忠良永远彰

8、四川达州:楚其士本正文天如可用才长宜从新知时成先以安全多加仁

9、四川广安:文元朝显达人承先绪善述绍嘉声曾荣昭督庆百代著芳明

10、四川巴中:林朝怀秀贤体忠大友维正其时长发祥世永昌修德泽征宗帮卫祖宗显民洋

11、安徽安庆:中浮鼎振大有咸林益千风遇礼代同仁

12、江苏六合:田德常林玉昌保贵如金

13、辽宁抚顺:万金法庆常树立永吉祥兴家助为本盛世久安康

14、陕西安康:世远嗣番发祥汉佑富本培元钟灵毓秀

15、广东汕尾:梅宏石耆纯绍世耀维与源天宜继畴本允捷位永其明德克开宗道占来初为可贵必广聚居肇毓培立礼宅仁作嘉瑞垂守有成量益大济美集祥长锡萃

16、贵州毕节:银孟洪灿曾居家永时春正大光明远万代世泽长

17、山东临沂:传家惟效友继世尚公平一本常敦序同宗保令名法权自先启守之在心中敬绍兴绪远复立鸿文通

扩展资料:

主要来源:

1、杨侯苗裔说。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杨出自姬姓,晋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范村东古城一带),称杨侯,其子孙以国为姓。

2、女吉姓杨国说。此说不见于传世文献,而见诸出土文物(据李学勤《中华姓氏谱》),女吉姓杨据说要早于姬姓杨。

3、羊舌后嗣说。姬姓杨国灭于晋,杨地成为晋大夫羊舌氏的食邑,这样杨也成为羊舌氏的姓;另说羊舌氏为杨侯伯侨之子,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4、杨孙孑遗说。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有大夫名杨孙,因失职而奔于宋,其后裔孙姓杨。

5、出自赐姓或他族他姓改杨姓而来。如三国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部分人姓杨;鲜卑莫胡卢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杨姓,福建宁化有林姓迁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另据《北史》记载,杨义臣本姓尉迟氏。

-杨氏家谱  

后为晋所灭,其子孙因避乱,远在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时期就有个别杨姓人士自山西洪洞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内,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洪武初年,人们称之为“洪武落业”。据志书记载,在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战争中,湖南土著居民遭受了空前浩劫,特别是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湘潭等地区成为一片废墟。朱元璋建国后,为了复苏湖南,采取了“江西填湖广”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浙江的杨氏宗族迁往湖广地区。

宋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7%,为宋朝第七大姓。杨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杨姓总人口的24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陕西、山西三省,大约居住了杨姓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湖南三省,又集中了20%。全国形成了以川湘、陕晋、冀豫为中心的三大块杨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六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杨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些。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江苏、山东四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山西、四川、福建、陕西、湖南五省,又集中了36%。浙江一跃成为杨姓第一大省,大约占111%的杨姓人口。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鲁、赣闽、晋陕、川湘四大块杨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杨姓的人口已达到4000万,为全国第六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319%。从宋、明朝至今600年中杨姓人口由240万激增到4000万,增长了16倍多,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两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17%,其次分布于云南、湖南、贵州、山东、湖北、河北六省,又集中了34%。四川为当代杨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杨姓总人口的9%。全国形成了云贵川湘、豫冀鲁鄂两块杨姓聚集区。

杨姓在人群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贵、四川大部、重庆南部、湖南西部、文本北部、杨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45%以上,有的高达近13%,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36%,居住了杨姓人群大约23%。在晋冀豫、京津、陕宁、甘肃大部、青海东部、新疆北端、内蒙古中部和东北部、黑吉西部、湖北大部、湖南中部和北部、安徽西北端、广西中部,杨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3%--45%,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73%,居住了杨姓人群大约34%。

这个问题看得有关资料不知道你所问的是不是这个?

源自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

1、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2、源于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3、源于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

杨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

郡望

1、弘农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

2、天水郡,治所在平襄(在甘肃通渭西北);

3、河内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堂号

弘农堂:弘农,地名,古为陕西之弘农县,今为陕西之华阴县,是杨姓先人杼公兴旺发祥之地,以望立堂。

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故而得名。

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拒绝行贿者时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后世遂以“四知”为堂号。

[4]

“光裕”、“赐书”、“崇本”、“清白”、“务本”、“四知”、“绍兴”、“瑞

本”、“绍先”、“河东”、“栖霞”、“秦和”、“鸿仪”、“安阳”、“鸿山”、“新杨”、“道南”、“信海”、“北山”、“德智”

谁知道“杨氏”家谱?

四川渠县三板场杨氏字辈 :“显明继业兴先泽,正学崇德启厚仁,安荣达昌茂瑞庭,景玉尚国盛儒承,隆祺道邦兆品祥……”。四川武胜杨氏一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