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任氏家族的字辈表!!!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2浏览:3收藏

求任氏家族的字辈表!!!,第1张

各地的都不一样,不知你是哪个地方的。

自己看吧。。

003 (河南)沁阳东紫陵任氏家谱

“我任氏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兄弟五人,长即余之始祖,洪武年(公元1368—1398年)迁居怀庆府河内县紫陵镇;二支迁居本郡济源县留养镇;三支迁居本郡温县西虢镇;四支迁居河南府孟津县邢家苑;五支迁居济源薛庄镇……”

004 (河南)孟津行驾院任氏家谱后序

余族相传自洪武初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一支,入孟津行驾院。至今四百余年矣,旧谱所载固条分缕析焉,迨其后或移于他庄,相去数十里之远;或迁于外府相去数百里之遥,更有不知去向者。虽欲因本寻流,而鱼沉雁杳音耗不闻,亦莫如之何也。然不知者固不能传,而知之者不可不续,余于四十年前偏问族中之年高者,将迁于某庄某府一一注明,近居者悉载于谱内,虽非全备无遗,而一本同源之亲庶乎其不坠焉耳。

大清嘉庆十五年岁次庚午三月庚辰 谷旦

第十五世 邑庠生 乐道谨志

005 (河南)紫陵任氏五祖洪洞迁徙源流考

沁阳紫陵任氏

沁阳市紫陵镇位于沁阳市西北四十里,北倚太行、南望沁水。清代以前称河内县,民国初年改沁阳县。一九八九年建沁阳市。始祖任宗大,明初洪洞迁来,传世27代,现存世18—27世,村中祖庙奉祀始祖神主,始祖葬于村北祖茔。二世祖任贵兄弟一人。

温县南张羌任氏

南张羌镇地处平原,位于温县城东八里。始祖任二,字两仪,明初洪洞迁来,传世27代,存世17—27代。清乾隆17年所修族谱载:“明初洪武年间,始祖琨季五人由洪洞迁来,长门居紫陵,二门居南张羌,三门居卫辉,四门居孟津邢家苑,五门居济源薛庄,祖庙奉祀始祖神主,祖茔在村外西南地,始祖立祖。二世祖,任太少兄弟一人。

温县西虢任氏

西虢位于温县西北部,距县城二十余里。始祖任宗三,明初洪洞迁来,传世25代,存世17—25代,清遗祖祠祖帐边幅上书:大明初年,洪洞迁民,有任氏迁至凤台铁南,乃同胞兄弟五人,次迁各有所处。

三门任宗三迁居温县西虢镇。在鼠洞中发现有清修残谱中载紫陵长门任宗大,南张羌二门任宗二,西虢三门任宗三。

“四门、五门不详”。祖庙奉祀始祖神主,始祖葬于村西北王太堡洼地内。二世祖,任百振、百俊兄弟两人。

济源留养任氏

留养村位于济源市南十里金莎岭下,南枕金岭,北望太行,东拥轵廊,西仰天坛。济源市原称济源县,一九八八年撤县建市。始祖任肇基,原籍山西曲沃,明初洪洞迁来,传世25代,存世17—25代,世传洪洞迁民兄弟五人同迁。各处一域,其中初迁至留养村南任家窑是兄弟三人,因人多地窄,有2支后迁他处,历代相传所修祖庙大殿五间取五宗之意,历史上因祭祖曾与紫陵发生祖宗神主之争。明谱遭甲申兵焚,清谱载有:初迁至留养,传三世一支又迁孟津霞院,乳名小留养。祠奉始祖葬于村西北祖茔。二世祖任承宗兄弟一人,在叔伯兄弟排行第八,故子弟们称为八翁。

孟津霞院任氏

孟津霞院,历史上曾称邢家园,后改行驾院,民国时期改称霞院。村庄南依南邙,北临大河和济源隔河相望。村中任姓自称:“老家是河北留养”。族谱载有“孟津霞院任氏系出留养”。明初始祖“由洪洞迁济源南留养传三世,一支再迁霞院”,从留养迁霞院四世祖、五世祖兄弟五人,因年代久远,名讳俱失传,五世祖上尊号为:长仰济,二思济,三景济,思继济,五望济,示其不望留养之祖根。字辈用字从18世和留养一致。历史上和留养密切。来往频繁。传世22代。加上三代,和留养一致,为25代。祠奉祀四世祖神主,祖茔是四世祖立祖。

济源薛庄任氏

薛庄位于济源城东三十华里,南临溴水,北望太行,地处平原。归梨林乡管辖。始祖任仁述,字同仙号万通。明初洪洞迁来,入籍济源薛庄。传世24代,存世20—24代,祖庙奉祀始祖神主,始祖葬于村南祖茔,所修族谱和乾隆32年所立祖碑,载有明初洪洞迁民兄弟五人同迁河南,大老祖居河内县紫陵镇,二老祖居济源县留养镇,三老祖居温县西虢镇。四老祖居孟津县邢家园,五老祖居本处薛庄镇。二世祖:富、浩、贵兄弟三人。

姓氏名称: 卢

拼音: lu[二声]

序号: 0167

介绍

介绍文件

介绍文件

卢姓起源

卢姓起源

上古卢人与卢字

在上古时代,我国西部地区有一支游牧部落。这支部落的人携带一种用柳枝等编织成的、特制的、盛食物用的器皿——卢器,转移各地,过着原始的群体游牧生活。

他们为了生存首先必须解饥御寒,在原始的劳动条件下必须寻觅水草地,追逐和饲养利生的动物,以取为衣食之用。同时,他们也必须逃避和抵抗毒蛇猛兽,以便保全自己的生命。他们对于百兽之王——老虎十分崇拜。在初民崇拜图腾的时期,他们选取虎为图腾而顶礼膜拜。在原始人画图造字时,卢字取了虎字的上部。

古人用卢的繁体字(廑)。这个繁体字上面部分是虎字头,下面部分是“皿”。“皿”表示卢人特制的器皿,即前文所讲的卢器。

古代卢人经常在卢水流域和卢山地区活动。因为要追逐水草地进行游牧式劳动生产,所以他们迁徙的范围比较大,包括了我国西北、西南甚至中西部地区,可谓流动性强,而影响面宽。

沈括在他的名著《梦溪笔谈》中指出:“夷人谓黑曰卢。”而黑也往往写作“乌”。今四川省雅砻江古时就称为卢水,岷江上游现在还有叫卢水的河流。其他不少地方的山、河、城乡和社区,直到今日还有许多取名为卢山、卢水、卢河、卢溪、卢沟、卢湾、卢县、卢氏县、卢城、卢园、卢家村、卢龙、卢奴、黑山、黑河、黑水、乌山和乌江的。

自从人类发明与使用火之后,卢人把柳条编制的卢器糊上泥土的浓浆,再反复用火烧烤,成为原始的陶器。这种陶器虽然原始,却可以用来蒸煮食物和贮存生活所需的水及其他东西,这种陶器经受烟薰火燎后,往往残留一种黑色的烟灰,所以古人自然而然把“卢”与“黑”联系在一起。初民造字时考虑到“廑”与“火”结合成“燎”(简体字“炉”),这包含着把糊上泥浆的卢器在炉中经火烧制的意思,也可以说用火把卢器烧制成原始的炉子。要制造炉子,火和卢都不能少。

卢姓来源之要有四:

一、是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之后裔,

神农炎帝世系

炎帝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华夏民族共同的远祖,同称“人文初祖”。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国语·晋语》叙炎帝与黄帝的关系曰:“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二帝用师,以相济也”,“男女相及,以生民也”。神农时代末期(军事民主制后期),部落之间争战不已,以致神农作为部落联盟的酋长也无力平息。黄帝即于此时,继神农而崛起,取得盟主地位。所以人们认为,黄帝与神农(炎帝),都不只是一个人,而是部落的称号(因而也是“朝代”称号),或是部落首领通用的称号。当然,有可能是以最初一任部落酋长的名字(名号)命名部落的。

神农早于黄帝,一般认为,神农即炎帝。炎、黄二帝皆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一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版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说明在神农(炎帝)氏世衰力弱、德能不孚之时,黄帝继起。其最主要原因是,两大部落 (族)为争夺本族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而发生争端,世代争战。黄帝联合四方部落,经过多次战争,才得以打败炎帝神农氏,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联合(大统一)。

《帝王世纪》较详细地记述了炎帝的诞生神话:“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姓焉。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今河南淮阳),又徙鲁(今山东曲阜)。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

《潜夫论·五德志》载:“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其德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说文》云:“神农居姜水,以为姓。”《竹书纪年》载:炎帝“育于姜水,故姜为姓”,“其起本烈山,号烈山氏”。《三皇本纪》曰:“神农氏、姜姓”,“长于姜水,因以为姓。”

黄帝、炎帝是同出于少典氏之两兄弟(应为少典部落联盟的两个胞族部落),因其分别居于西北黄土高原之姬水、姜水流域,故得姓不同。姜水即岐水,在今陕西省岐山、武功县一带,属渭水支流,源出岐山,南向与横水合流,人雍河。上述炎帝姓姜,是因姜水而得;反之,也可能姜水因有姜姓(炎帝)部族人的长期居处而得名。郑樵说:“姓之为氏,与地之为氏,其初一也。皆因所居而命。得赐者为姓,不得赐者为地”,“姜之得赐,居于姜水故也。故曰因生以赐姓。”“姜”字从羊,与羌同音、义,表明他们是上古时代羌族的一支,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牧羊)民族;“姜”字又从女,作为部族人员的共名,即是部族的姓称,源于共同的始祖母,有着共同的血脉统绪。在神农氏父系氏族社会以前,曾经经历过长期的母系氏族社会。这个时期的重要遗产之一,就是氏族的共同姓氏称号。尽管到了后世,这一部族的许多分支,有许多氏称,但他们的祖姓是统(同)一的,是不会磨灭或被忘却的。周代,许多姜姓氏族(支族)人共同尊奉他们的始祖炎帝;春秋时期即使是已被周人视为“夷狄”的“姜姓诸戎”也不例外。

《礼记·月令》正义引《春秋说》云:“炎帝号大庭氏,下为地皇,作耒耜,播百谷,曰神农。”看来炎帝只是帝号,而神农则是人们对他的尊称。从实质上看,神农氏是从事农业生产的部落,其领袖号称炎帝。古书又载:“以火德王,故曰炎帝;作耒耜,故曰神农。”炎帝神农是一神而具两个功德。·有学者认为,神农氏在黄帝之前,是古代“三皇”之一,炎帝是神农氏的后裔。炎帝即赤帝,是日神之子,即火神。《左传》 “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载:“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

《汉书·食货志》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食与货是生民、养民之本,二者皆肇始于神农炎帝,其功堪称不朽。

陆贾《新语·道基》载:“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白虎通·号》云:“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而化之,故谓之神农也。”《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乃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沃、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他无疑是带领先民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拓荒者和创业者。据《绎史》卷四引《周书》云:“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锄,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蕨实。”《易·系辞》曰:“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农业的发明的确颇具神话色彩,古人津津乐道,渲染已甚。其中最多的,是把神农的政治思想理想化了,加进后世儒生自己的观点。

《商君书·画策》篇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庄子·盗跖》篇载:“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越绝书》称:“昔者神农氏之治天下,务利之而已矣,不望其极。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表现神农氏的无私、英明与贤能。《纲鉴》载:炎帝“治天下,其俗朴,重端悫。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描绘出炎帝领导下的原始社会生活。

《路史·后记》(宋罗泌著)记述炎帝的政治理论和思想,说他主张“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士丁壮而不耕,则受其饥;女当年而不织,则受其寒”,“耕不强者亡(无)以养其生,织不力者莫以盖其形”。

炎帝始作耒耜,教民耕种;耕田为土,凿地为井;正节气,立历日;亲尝百草,发明医药;治麻为布,创制衣裳;日中为市,倡导贸易;削桐结丝,制作乐器;治木为弧矢,创造武器;“教之桑麻”,“耕而作陶”;制灶作具,以利民用。他无疑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开创者,亲手缔造了中华古国的文明。因他“始教天下种谷”,“教耕生谷,以致民利”,故后世尊他为神农。传说他的死也是辉煌而悲壮的:晚年巡视南方,尝百草为民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终因误尝断肠草而不幸身亡。传说他葬于今湖南酃县塘田乡的鹿原陂,后世称其墓为炎帝陵。

由于神农氏的发明和倡导,姜姓戎族开始从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转入定居耕种的农业生活。神农炎帝的确是开天辟地、功勋超卓的伟人。

炎帝族的活动范围遍及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湖南。炎帝子孙继承农业生产传统,又有新的创造发明。《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烈山氏又叫厉山氏,是炎帝之号;因炎帝起于烈山。烈山在今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

炎帝号为神农,“教民耕稼、蜡祭、医药、交易之事,开万世衣食相生相养之原。”后人称颂神农,“其功如天”,“盛德不孤,万世同仁”。商周之际的大贤人伯夷、叔齐兄弟曾经哀歌:“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东汉张衡作《东京赋》慨称:“仰不睹炎帝、帝魁之美”。晋陶渊明在《饮酒》诗中有“羲、农去我久,举世叹复真”的惋惜;他在《感士不遇赋》中更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的怨慨。可知炎帝时代曾令众多士人向往。《尸子》解释神农之神为:“神农氏治天下,欲雨则雨。五日为行雨,旬为谷雨,旬五日为时雨。正四时之制,万物咸利,故为之神。”

周武王灭殷纣之后,“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安徽亳州市)”,代表当时人们对炎帝功业的纪念和褒扬。

炎帝的世系,据《礼记·祭法》疏引《春秋命历序》曰:“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八世所传,《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系》载:“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曰听泼,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轩辕氏。”

《万姓统谱》载称:“炎帝神农氏,姜姓,生于厉山,长于姜水,因以为姓氏。继无怀氏位,承太昊木德,以火德王,故曰炎帝。都鲁。在位一百四十年。”

《吕氏春秋·慎势览》称,“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可能比较接近史实。如此,则上述所传八世,可能只是其中较著名而有影响者。

《万姓统谱》所载世系与《帝王世系》同,但注明“已上七代,袭神农氏之号,三百六年,至榆罔失政,诸侯相伐,黄帝征之,天下咸归焉。”

《汉书·律历志》说:神农氏“号炎帝”,“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烈山氏”。

神农氏:部族首领称炎帝,姜姓,牛图腾。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其著名后裔有蚩尤氏、烈(厉)山氏、共工氏、四岳氏等。

蚩尤氏:炎帝之后(一日先仕于炎帝),出自羊水,仕于黄帝。为主金之官,默观神农世衰,潜铸金类,以为利器,举兵逐榆罔(炎帝裔),自号炎帝。后作兵伐黄帝,并曾请风伯雨师助战,终为黄帝击败于涿鹿之野,被杀。他是战神和兵器之神,而兵器的发明乃源自农具和其他生产工具。

共工氏:亦名共攻氏,炎帝后裔。性格暴戾,易于为非。相传因与颛顼争强为帝,曾与东夷族大战,不胜,而怒触不周之山,致使天倾地陷,造成人间大灾难。

烈山氏:又叫厉山氏,其首领为烈山或柱。《国语·鲁语上》云:“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礼记·祭法》则称:“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植百谷。”一般认为烈山氏为炎帝后裔,仍为农神、谷神。烈山,本是烧山垦田之意。

四岳氏:首领为伯夷,姜姓,传为共工之从孙,曾助禹平治水土。后繁衍出齐、吕、申、许四支后裔。

炎帝神农氏,名石年,传说在位140年(约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说在位120年,卒葬湖南茶陵(今酃县塘田乡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

第二世,临魁,炎帝长子,在位80年(公元前3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60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49年(公元前2936一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45年(公元前2887一前2843年)。

第六世,帝来(厘),在位48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裹(哀),在位42年(公元前2794一前2753年)。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长,在位55年;因德不及其弟轩辕,故让位。轩辕即黄帝,姓有熊氏。

第九世,名器,榆罔子。

第十世,名祝融,器之子;卒葬衡山(在今湖南)。

第十一世,名术嚣,祝融子。

第十二世,名勾龙,术嚣子。

第十三世,名垂,勾龙子。

第十四世,名共工。

第十五世,名伯夷,著名贤人,佐尧帝掌四岳,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为吕侯,是即吕氏得姓之始。姜太公吕尚,即其后。

炎帝后裔

神农氏后裔繁衍发展,支族甚多。在商、周时期,分建很多国家(方国)。传说神农姓姜名轨,一名石年。神农之子,有神氏、农氏、列氏、厉氏和柱等。厉氏分衍出丽氏和赖氏。自柱开始称炎帝,其后的世系分衍:

帝柱生庆甲;庆甲生甲氏和帝临;帝临传帝承;帝承传帝魁;帝魁传帝明;帝明传帝直;帝直传帝厘;帝厘传帝居(亦称帝哀);帝居传节茎。节茎之后,有节氏、戏氏、克氏三支。克传帝榆罔(参卢),其后衍生榆氏、露、赤狄和白狄;戏传器和小帝。器的后裔为钜、伯陵、祝庸三支。钜之后有封氏、钜氏、封父、富父氏;伯陵生蜂氏和逢氏,逢生殳氏、延氏和鼓,鼓生灵契,灵契生氐氏;祝庸氏胄胤更加发达:祝庸生术嚣,术嚣生条、勾龙(即后土);勾龙平水土有功,后人纪念,尊为社神;勾龙之后有勾氏、勾龙氏、共工氏、信、垂;共工氏衍生共氏、龚氏;信生夸父;垂生噎鸣(即伯夷)。

伯夷之后为太岳、骀氏、怡氏;太岳即四岳,其后裔于商、周时期受分封,于是有吕、申、隋、淳、向、薄、甘、州、文叔、岳氏、先龙。

炎黄之战

史载炎帝与黄帝本为同族(“兄弟”),皆生活于西北地区,炎帝在姜水流域(宝鸡城),黄帝在姬水流域(即岐山下之岐水)。他们原本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带的游牧民族。《帝王世纪》云:“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女登感于常羊而生炎帝,以姜为姓,这隐约说明炎帝出自羌族(牧羊部落)。

自神农氏发明农业后,开始半定居、半迁徙的农业生活。他们顺着渭水流域东下,来到黄河以南的大平原上,这个地区适于原始农业生产,于是神农氏成为最早定居的农业部落。他们开始建城立邑,初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再迁于鲁,都曲阜。故山东地区也有姜姓部落聚居。周初,武王分封姜子牙一族到山东建立齐国,有其历史原因和社会基础。

炎帝氏族传到帝榆罔时,开始衰落。部落内的蚩尤族为争权而发动战争,打败帝榆罔,夺得帝位,仍称炎帝,居于涿鹿。此时黄帝部落兴起,与榆罔一族联合,大败蚩尤族于涿鹿。黄帝取代炎帝,成了炎、黄部落联盟的共同首领。

帝榆罔族人除了部分合并于黄帝部落,定居北方外,另一部分南迁于江汉之间,仍然袭称神农氏或炎帝族。他们成为南方部落联盟的首领。

《礼记·月令》说:“南方曰炎天,其帝炎帝。”

《后汉书·郡国志》曰:“炎帝神农氏,葬长沙”。

《舆地纪胜》称,葬于茶陵县南,茶乡之尾。

《路史·后纪四》云,炎帝柱之裔炎帝庆甲、来(即厘),“俱兆(葬)茶陵”

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以后,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特派大臣在茶乡白鹿原访寻到炎帝陵,因加修葺,并立庙奉祀。

炎帝姜姓部族沿渭水、.黄河向东迁移,其中一支到山东境内,在黄河下游与淄水之间活动。随后定居下来,逐步派生出许多支氏,

吕尚受封于齐建齐国

吕尚又称姜尚、子牙、太公望、师尚父、齐太公。他在公元前11世纪,奉周武王(姬发)之命统兵征讨商纣王,从而成为灭纣辅周的大功臣。

在商朝末年,纣是一个朝野痛恨的暴虐君主,姬昌曾经受封为西伯,人们称他西伯侯。西伯侯因得罪了纣王,曾经被纣王囚禁在菱里(今河南省汤阴之北)。他获释后率兵灭了周围黎(今山西省长治市西南)、邗(今河南省沁阳西北)、崇(今河南省嵩县之北)等小国。在丰邑 (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建立了他的统治中心。

西伯侯在世时未能完成其推翻商朝黑暗统治的宿愿,到临终时,他便嘱咐次子姬发作好准备,尽早兴兵伐商。姬发在即将亲率兵将征讨商纣时,向吕尚讨教有什么克敌制胜的妙法。吕尚对姬发说:“纣王因其暴虐,残害许多平民百姓,失去了民心,我们必定要与纣王相反,要抚爱百姓,以贤能英明来对付纣王的冥顽无道。倘若我们赢得民众的归心和拥护,一定可以取胜。”这就是吕尚提出的克敌制胜的“文经”谋略。另一方面则是他的“武纬”谋略。利用敌对阵营中的矛盾,使其产生内乱,相互削弱力量,甚至达到完全瓦解的地步。其次则是讲军力的运筹部署和用兵的韬略。

在灭商的过程中,吕尚曾经作为姬发大军的前锋,麾动虎贲、戎车冲人商纣军中。他率兵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西南)与纣王军队进行大决战。在激烈的战斗中,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纷纷起义,并反戈回击。商纣王走投无路,最后登鹿台自焚而死。姬发遂率军顺利占领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宣告了商朝最后灭亡。商灭后,姬发遂建立西周王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号称“宗周”。姬发死后,庙号武王。其子姬诵承袭王位,称为周成王。

周成王鉴于吕尚在辅周灭商中立有大功,遂封吕尚为齐侯。吕尚得到大片封赐的土地——齐。他在齐建立了诸侯国齐国,并选择营丘(今山东省临淄之北)为国都。吕尚封齐建国,“尊贤智,赏有功”遂使齐国,成为西周及春秋战国时代强国。

受姓及创姓始祖——高傒

高傒是姜太公第十一代孙,身历数朝,世袭上卿之职,其妹又是齐襄公夫人,人称“高舅”。高俣为齐国重臣,因拥立齐桓公受封于卢邑,卢氏由此发祥。据记载,齐太公第七代孙是文公吕赤,文公有子名高,公子高的孙子吕(亻奚),“以王父(案祖父)字为氏”,故姓高,称高(亻奚)。高俣字敬仲,号祖望,颇有外交和治国才干。一生历僖、襄、桓、孝公四代。襄、桓时代,正是齐国多事之秋,高俣执政,齐襄公失德无道,骄奢*逸,被臣下连称、管至父所杀,二大夫拥立公孙无知为齐君。无知封连、管二人为正卿、亚卿,诸大夫心中不服,高、国二执政看事不可为,称病不朝,无知也不敢罢黜他。

齐国诸大夫对无知篡位极端不满,大夫雍廪与众大夫共谋除逆,复立先君之子。他们商议认为:“高敬仲,国之世臣,素有才望,为人信服。”策划使高俣置酒,以招连、管二人,二人必然信而赴宴,到时刺杀二贼,必能成功。此计告于高俣,高慨然许诺。高(亻奚)宴客,雍廪先人宫杀了无知,高府预伏的武士也杀了连、管二人。众大夫遂在高府议立新君;齐襄公有二子为公子纠和小白,皆因襄公无道,早已避祸各奔鲁国与莒国。高俣原与公子小白交情甚笃,与同宗国氏大夫商量,要暗中把公子小白从莒国召回。这时,鲁君知道无知已死,也要发兵护送先前逃来母舅家避难的公子纠回国即位;并令公子纠手下人管仲,先带一批军队拦住莒国至齐的通道,与护送小白回国的队伍发生战斗。小白被管仲射中带钩,装死躺下,被人 载在车中,快速驰人齐都。管仲上当,派人报鲁,鲁急送公子纠赴齐。等公子纠一帮人到时,小白早巳到达。因有高(亻奚)等人做内应,小白迅速登位为君,称齐桓公。

桓公即位后,发兵攻鲁,想杀管仲。鲍叔牙劝桓公说:“君将治齐,即高俣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桓公听从鲍叔牙建议,捐弃前嫌,以厚礼聘管仲为大夫,委以政事。《左传》庄公九年(公元前685年)载: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为相,说:“管夷吾治于高俣,使相可也。”高(亻奚)不争功贪位而识大体,忠心辅佐桓公。《国语·齐语》载:管仲向桓公建议,为增强军力,建立三军:桓公帅中军“五乡”(万人),国子、高子皆齐之上卿,各率“五乡”,为左、右军。“有此士也三万人,以方(横)行天下”,大国也莫能当。

桓公得管仲,与鲍叔牙、隰朋、高(亻奚)等,发展渔盐之利,救济贫穷,齐国百姓倾心拥护。齐桓公即位以后,修援立之功,对高、国世卿,皆加赐采邑。他以卢邑赐予高(亻奚)。高氏家族,继续秉持国政,与国氏家族俱为齐国重臣。齐桓公在众臣的辅佐下,国力迅速增强,成为春秋首霸。当时,鲁国因有庄公夫人(哀姜)与庆父(庄公弟)之乱,庄公死后,二人被杀,国绝无人,“旷年无君”。齐桓公派高俣到鲁国,执行“存鲁”之重大使命。《春秋》闵公二年(公元前 660年)载:“齐高子来盟”,即指高俣受齐桓公命,“将南阳之甲”3 000人至鲁,帮助鲁国“立僖公而城鲁”。他与僖公订盟,稳定了鲁国政局;同时,命令甲士帮助鲁人筑鹿门之城,以防邾、莒之变。鲁人以此为美谈,“曰犹望高子也”。世人称赞高(亻奚)“能深执忠臣之义,勉其君于霸”。《左传》僖公十三年 (公元前647年)载,周襄王以齐相管仲有平戎扶周之功,欲”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谦谢曰:齐国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坚决辞让,只受下卿之礼。

《春秋》鲁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98年)载:“郑伯使其弟语来盟。”郑伯派人来齐寻盟,事如鲁隐公三年之盟于石门。鲁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71年),《春秋》载,鲁公“及齐高(亻奚)盟于防”,鲁庄公以国君身份,与齐国上卿(大夫)高(亻奚)订盟于防,

齐惠公卒时(公元前599年),高氏、国氏拥立惠公之子顷公(名无野)即位;恐崔杼(原来有宠于惠公)掌权不利于己,便驱逐崔,崔杼出走卫国。齐灵公时(公元前566年),齐国灭掉莱国,高厚与崔杼一起“定其田”(即划定其田产分配)。齐灵公因宠爱戎姬,更立太子牙,令高厚任牙之师傅。《春秋》鲁成公十七年(公元前574年)载:“齐高无咎出奔莒”。《左传》记述其因:齐灵公听信妇人谗言,“刖鲍牵,而逐高无咎。无咎奔莒。高弱以卢叛。”这是高氏以卢邑为根据地,对齐君不明所表示的第一次抗议。齐侯任用崔杼为大夫,令庆克佐之,“帅师围卢”。不久国佐之师自外回来,也参与围卢,卢邑终于投降。

齐灵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55年),高厚率师伐鲁国国都北边,后又退还。同年冬,鲁君会合十二国之师,进攻齐国。其中晋将赵武、韩起“以上军围卢,弗克”,由此可见卢城之强固。次年(公元前554年),齐灵公去世,崔杼拥立前太子光为庄公,杀掉太子牙,又杀高厚,齐国因此大乱。齐景公元年(公元前547年),崔杼被灭族,庆封、庆舍先后专权,田氏与鲍氏、高氏、栾氏四家联兵击破庆氏。齐景公五年(公元前543年)九月,齐国公孙虿、公孙灶(二人皆高氏之族),“放其大夫高止于北燕”,据称是因为他“好以事自为功,且专”。高竖对此很不满,不久就又“以卢叛”,表示抗议。齐令闾邱婴“帅师围卢”。高竖提出条件说:“苟使高氏有后,请致邑”,即要求保存高氏的后嗣和宗庙祭祀,而后献城投降。得到允诺后,高竖终于将卢邑献出,出奔晋国;晋人建绵城以安置高竖家族。

齐平公元年(公元前480年)又有“高无丕出奔北燕”。可知高氏有一支就在燕地(可能即后之范阳)定居并传衍下来,成为其后兴起的卢氏的先祖。齐景公病重时(公元前490年),命国惠子、高昭子共同拥立荼为太子,而驱逐诸公子;景公死后,吕荼立,是为晏孺子。这时仍由高、国秉政,田乞伪装顺从而事奉高、国,背后却诽谤他们两家。不久,田乞、鲍牧与诸大夫调集武装,进入宫廷,且欲攻击高昭子。昭子闻讯,即与国惠子一起出兵救齐公(晏孺子)。兵败之后,田乞穷追,国惠子投奔莒国,高昭子遇害。田乞另立景公之子阳生,是为悼公。后田常弑悼公 (公元前481年)而立平公,自为齐相,专齐之政。直到齐康公十九年(公元前385年),田常的曾孙田和代齐而为诸侯,“迁康公于海上,食一城以祠太公以下”(《风俗通义·六国》)。公元前379年康公卒,田氏代齐之后,吕氏绝社稷宗庙之祀,子孙因失国而离散。他们起先多在北方各地迁居,各以其先人所受封邑之名为氏,由姜姓高氏子孙更氏为卢,世代延续下来。

二、改姓和赐姓

西周时代,姜太公吕尚的子孙就有人取姓“卢蒲”,其后代把“蒲”字去掉,姓卢。

春秋时代,齐国国君桓公的后代有一支取“卢蒲”为姓的,后来改成姓卢;还有一支取“葛卢”为姓的,后来也改姓为卢。

春秋时代的庐子国,有人以“庐”为姓,后则改为卢。

北周之初祖籍河北范阳的雷姓人氏改为卢姓。据《魏唐书·卢祖尚传》所载,卢祖尚的祖先曾经改姓雷为卢。

隋代的章仇太翼,很有才华,备受隋炀帝(杨广)看重,受赐姓“卢”,子孙也就随之归于卢姓。

唐代有姓闾的人,经当朝皇帝特批,改姓为卢。唐高宗曾经

源明序号 源明世系 名 配偶及子嗣

-5 黄帝 轩辕氏 帝元元年至100年 生子玄嚣-4→侨极-3→帝喾-2→帝尧-1→源明。

-1 唐尧帝 陶唐氏 名放勋,324年生,寿116岁,在位98年(347—444年),子源明(监明)尧封其子于刘地,故始得姓,源明即刘姓始祖。

1 大始祖 源明 号丹朱,352年生兄弟九人祖居帝都山(今山西平阳府 临汾县),受封刘,为刘氏。妣风氏、巫氏生一子、永河。

2 二世 永河 密氏 子二:济安、济乐。

3 三世 济乐 甘氏、姚氏 子一:岁纪。

4 四世 岁纪 藜氏、陆氏 子三:正成、正定、正坤。

5 五世 正坤 妫氏,子一:长历。

6 六世 长历 翟氏、有熊氏 子三:德仁、德尧、德科。

7 七世 德尧 薛氏 姑氏 子二:仁宏、仁发。

8 八世 仁宏 高阳氏、孟氏 子四:廷光、廷坤、廷绅、廷珍(廷玖)、廷贵。

9 九世 廷光 姒氏、雍氏 子一:爵南。

10 十世 爵南 尚氏 子二:行矩、行清。

11 十一世 行矩 慕容氏、晏氏 子三:复盛、复旺、复松。

12 十二世 复旺 蒙氏、易太 子四:茂光、茂清、茂华、茂文。

13 十三世 茂清 向氏、丁氏 子一:孔阳。

14 十四世 孔阳 巢氏 子三:盛、日永、日贵。

15 十五世 日永 西梁氏 子二:德荣(德仁)、德康。

16 十六世 德荣 逢氏 子一:聚义。

17 十七世 聚义 姑氏、姜氏 子三:刘累、刘宗、刘祖(以上各祖孝妣均住山西临汾 葬平阳府万寿山等处)。

18 十八世 刘累 赵、汪氏 生九子:大益、万益、永益、洪益、正益、宗益、顺益、昌益、伯益(一说云、裕云),享寿107岁

19 十九世 昌益 字诚、讳裕云 又名旭 妣黄、张氏(一说李氏) 子一:信盛。

20 二十世 刘歆 讳信盛 字赐命 妣徐、张氏(一说黄氏) 子三:咏七、咏八、咏九。

21 二十一世 咏八 字梅柱 妣周氏 子一:相乘。

22 二十二世 相乘 生于913年 甲午岁 字虞 号玉拔 妣秦氏、农氏 子二:岳(全禄)、麓(全福)。

23 二十三世 刘麓 964年生(66个甲子年) 妣罗氏 子二:美然、美熏。

24 二十四世 美熏 字洪周 元氏 生四子:刘胜、刘胎、刘宁、刘铜。

25 二十五世 刘宁 字申 妣熊氏 生子二:炳亮、炳宽。

26 二十六世 炳宽 字茂高 妣余氏 生二子:文成、文盛。

27 二十七世 文盛 子道山 必贝氏 生子三:明亮、明清、叼明。

28 二十八世 锦遥 字明亮 妣曾氏(又说曹氏 米脂氏) 生子三:隆吉、隆禧、隆和。

29 二十九世 隆吉 字先江 妣程氏(一说芋氏) 生子二:瑞明、端明。

30 三十世 瑞明 字坤成 妣程氏(一说任氏) 生子三:先柱(案喜)、先扬(案临)、先辉(案康)。

31 三十一世 先柱 字案喜 妣陈氏(一说姑氏) 生子三:源传、源佼、源福。

32 三十二世 源传 字智和 又名浪 妣姒氏 子二:维益、维宗(一说子三:绘、缙、总)。

33 三十三世 维益 字绘 妣姒氏(一说西梁氏) 子二:新兴、新舆。

34 三十四世 新兴 字元远,又曰朋林,妣芋氏、休氏、屠氏,子六:观、清、唐、树、明、朝、榜(一说三子:建吕、建音、建副)。

35 三十五世 建吕 字观榜 妣文氏、姒氏 生子二:文桢(宝招)、文祥。

36 三十六世 宝招 字文桢 妣谢氏、吕氏 生子二:辰福、辰禄(一说四子:□、簋、管、符)。

37 三十七世 辰禄 字符 妣詹氏、张氏 生子三:任期、任玉、任授。

38 三十八世 任玉 字九玲 妣张氏、姒氏 子二:添祯、添祥。

39 三十九世 添祯 字道总 又名秉新 妣甘、魏氏 生子六:树、湖、涟、淮、江、鸿。

40 四十世 树鸿 字伯 亿 妣卜、任氏 生子二:登富、登贵。

41 四十一世 登贵 字笃庆 妣狄、吕氏 子二:俊通、俊达。

42 四十二世 俊通 字楚扬 又名启兆 妣田、曹氏 字二:彦文、彦武。

43 四十三世 彦武 字楚熊 号弼 又名略 妣汤巢氏 子四:猛、勇、刚、强。

44 四十四世 标林 字勇 又名积伟 妣金费事 生子三:德胜、德朋、德暗。

45 四十五世 德朋 字建平 妣任、曹氏 生子三:敬唐、建典、建培(一说一子朝良)。

46 四十六世 朝良 字建典 又名经 妣张氏 生二子:廷乐、廷声。

47 四十七世 廷声 字照燃 又名美华 妣毛、董、张氏 子二:元振、元拔。

48 四十八世 元振 字之雄 又名福立 妣古、风氏 子二:胜清、胜海。

49 四十九世 胜海 字林枝 号茂 又名芳炳 妣修氏、陶氏 子三:试玉、集、茂。

50 五十世 试集 字松华 号平环 妣古、孙、姒氏 子一:长远。

51 五十一世 长远 字心德 名福应 又名良 妣章、胡、张氏 生二子:华封、泰寿。

52 五十二世 华封 字世郎 又名氏为 妣古、易、徐氏 生四子:禄清、源、永、祥。

53 五十三世 禄源 字昌允 号青山 妣铨、孙氏 子三:星亮、辉、开。

54 五十四世 星亮 字万忠 号千秋 妣尤、周氏(一说任氏) 子六:拱和、桂、召、科、盛、得。

55 五十五世 拱召 字忠信 又名寿康 妣万氏、于氏 子五:报江、报联、报睦、报淮、报盛。

56 五十六世 报 字福 又名定、夏 妣吕氏 生一子致禄。

57 五十七世 杜伯 字致禄 又名献 妣西梁氏 子二:昆叔、隰叔。

58 五十八世 隰叔 字良 妣逢、张氏 子二:士泷、士云。

59 五十九世 士云 字诚光 名维刚 妣张、孔、朱氏 子七:仓棋、桔、模、大、通、道、远。

60 六十世 仓模 字宗仁,号广廷,又名士洪,妣邹,由氏,生子三:大化,大爵,大。

(一说十一子:荣,文,武,职,辰,康,秀,财,巨,信,吉,华)。

61 六十一世 大化 讳士苏 字傅 号太光 又名荣信 妣吴、易、谢氏 子六:封诰、璋、谨、祥、谅、永。

62 六十二世 封诰 讳士谷 字伯钦 又字昌允 名闵鸿 妣司马氏、钟氏 子四:大福、大禄(士会)、大贞、大祥。

63 六十三世 士会 名大禄,又名柏元,字李,生于帝元2051年,妣温、周、潘、尤氏 子三:富仙(士燮)、富仁(士鲂)、富任(士球)。

64 六十四世 士燮 名富仙 字美容 又名璜 妣曹、彭、胡氏 子四:贵泷、贵文、贵凤、贵舞。

65 六十五世 贵文 名元瑞 字鸣甲 妣胡、欧阳氏 子六:得、开、玉、修、闰、斗。

66 六十六世 得 讳松 名接近 字铭宗 妣主、纪氏 生子三:璋礼、璋秀、璋华。

67 六十七世 璋秀 名忠田 字文先 妣沙、李、丁氏 子二:全盛、全葛。

68 六十八世 全盛 名青美 字柏仲 妣谢、江氏 子四:榜熏、召、杰、熙。

69 六十九世 榜召 字盛臣 妣郭、何氏 子三:梦清(显科)、梦祖(显和)、梦文(显秋)。

70 七十世 显科 名永立 字梦清 妣苏、吉氏 子七:思万、能、安、玉、泷、开、茂。

71 七十一世 思泷 字盛春 讳乔 名权 妣吉、杨、段氏 子四:恩盛、春、柏、桢。

72 七十二世 恩盛 讳清 名燃 号果齐 妣李、程、胡、梁氏 子二:仁号(荣)、仁纪(发)。

73 七十三世 仁号 讳荣 号丰公 妣赵、梁氏 生于帝元2393年(公元前269年)八月十五日子时 寿84岁 子一:湍。

74 七十四世 湍 太公太上皇,名昂,又名执嘉,字显初,生于帝元2421年,终甲辰,寿73岁,妣李氏,子四:伯、仲、邦、交。

75 七十五世 邦 汉太祖高皇帝,讳邦,字季,配吕、薄、戚、张、曹、卫氏,子八:肥、盈、如意、恒、恢、友、建、长。

76 七十六世 恒 孝文皇帝 高帝四子 在位23年 寿46岁 配窦、慎氏 生四子:启(景帝)、武、参、楫。

77 七十七世 武 梁孝王 配李、叔孙氏 生子五:买、明、彭离、定、不识。

78 七十八世 买 梁共王 配陈氏 生五子:襄、仁、献、典、辛。

79 七十九世 襄 梁平王 配任氏 生一子:母伤。

80 八十世 毋伤 梁贞王 配共氏 生子一:定国。

81 八十一世 定国 梁敬王 配姬氏 子十五:遂、平、义、延年、罢军、顺、迁、就、方、欣、钦、固、发、未央、舜。

82 八十二世 欣 陵乡侯 成帝建始二年免为庶民 其后裔子孙遂定居丰邑汉皇族陵故地 守陵祭祀 流传至今。

刘氏家谱字辈:国、泰、玉、明,初、孔、白、梦,正、宗、德、仪,永、春,启、元,士、英、子、宁,林、考、岳、恩,生、秉、礼、义,仕、名、朝、庭,克、米、尔、祖,万、世、永、盛。

安徽庐江·刘氏族谱不分卷(民国);何振沣修 民国十五年(1926年)石印本一册人民大学安徽宣城·凤洲何氏宗谱十二卷(清)何茂春何培增纂修清同治六年(1867年)木活字本十册安徽博;

姓氏来源:

1 来自祁姓。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为帝喾氏次子帝尧伊祁氏(陶唐氏)的后裔,帝尧初封于陶地,又封于唐地,故又称陶唐氏。其号曰尧,史称为唐尧。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保定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此为祁姓刘氏。

2、来自姬姓。相传姬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被封于刘国。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此为姬姓刘氏。

求任氏家族的字辈表!!!

各地的都不一样,不知你是哪个地方的。自己看吧。。003 (河南)沁阳东紫陵任氏家谱 “我任氏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