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族祖孙“四代出妻”,他却说“女子难养”?
很多人都知道孔子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这里的“养”,从谦和一点的角度可理解为 “奉养、供养” ;站在“圣人”居高临下的视角,则有 “蓄养、教养” 的意思;一般采用平和折中的解释,意为 “相处” 。
这句话的整体意思就是: 只有女人和小人最难同他们相处。过于亲近、宠溺,他们就会骄纵、不知道谦恭逊让;对其疏远、远离,他们又会心生怨恨!
以现代人的视角来理解,这句话是极为偏颇、近乎荒谬的。鲁迅先生就曾辛辣地讽刺孔子这句话的众多拥趸: “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里,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
儒学博大精深,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主要载体和集大成者,其包含的人道、仁道、和谐等思想的确是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财富。
但是毋庸讳言,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对妇女不公平不合理具有普遍性, 孔子及其思想学说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致后来演变为“男尊女卑”、“夫为妻纲”、“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男权至上的理论体系。
“小人难养”很容易理解,“小人”就是《农夫和蛇》里面的“蛇”,他们一般 卑鄙无耻、龌龊下流、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是一伙没有原则、正义、是非之分,只讲利益得失,“有奶便是娘”,内心“常戚戚”的蝇营狗苟、势利之徒!
问题是一辈子“克己守礼”,主张“仁爱”,讲究“恕道”、提倡谨言慎行的孔圣人为什么如此生猛、鲜明地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公开否定甚至可以说大骂天下所有女人呢?
要知道他一向与人为善,大力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女人们怎么得罪了他呢?
其实,不是孔圣人与女人有什么深仇大恨!主要是局限于孔子所处年代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是一种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结构。 女性大多数没有受过哪怕最基本的教育,对外界事物陌生,被知识所屏蔽,经济地位低下,又没有什么谋生技能,而孔子这类所谓“圣人”, 对自己和别人的要求自然远比常人高。
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在孔子看来,女人就该克勤克俭、任劳任怨、谨言慎行、相夫教子,最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生活中女子有任何凸显自己个性、风采和能力;提出自己见解和主张;埋怨或责难男人的行为举止都 是“逾矩”的,甚至是大逆不道。
女人的任何自主性尝试或实际的自我诉求和抗争在孔子看来都是不合时宜,不得体的。正是这种对女人的轻视和歧视,孔子就感觉到和女人相处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近,近不得;远,远不得。
对她们太爱护了,太好了,她就恃宠而骄,不知天高地厚,挑战你、冒犯你;对她不好,她又埋怨个不停,说你对不起她,恨死你,至死方休。结果是男子在与女人相处时,度不好把握, 不是“过”就是“不及”,动辄得咎,所有“女子难养”也就呼之欲出!
《论语·泰伯》中有一段话,“武王曰:予有 乱臣 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用现代汉语来讲就是 : 周武王说过:“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能臣。”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及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是最盛了。 但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能算九个人而已。
注意这里周武王说的 “乱臣” 不是通常说说的“犯上作乱”、“乱臣贼子”的乱臣,恰恰相反,指的是是善于治理政事的能臣贤佐。
这段话中的“妇人”就是 周武王之妻邑姜 ,主管内务。相传邑姜道德贤惠,母仪天下。周武王取得江山,论功臣十人,他自己都认为邑姜应该计算在内。哪知孔子在论述时,点到十人,说 邑姜是妇女,就不算了,只能算九人!
据说邑姜是个圣女,《大戴礼记·保傅》篇里面说周后邑姜怀周成王的时候, “立而不跂” ,站立的时候,两脚跟稳稳着地不会翘起; “坐而不差” ,坐的时候两腿绝对不会分开; “独处而不倨” ,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能端庄谨慎地不把脚伸长,也就是慎独、不放肆; “虽怒而不詈” ,即使她不高兴,也绝对不会骂人,即口业很清净,不出污恶之言。
可以看出,邑姜是个道德无双的圣女,所以她世世代代受后人礼敬,直到今天她的神主还被供奉在山西省太原市的晋祠里。
就是因为邑姜是“妇人”,孔子没有把她算进去,虽是封建男权社会,但小看女人也是要有个度,当时乡野女子没文化,你孔子可以小看;家庭妇女絮絮叨叨,你可以说她难相处,但 孔子对母仪天下的国母邑姜依然这么轻忽藐视,只能说明孔子对妇女有一贯的成见和歧视。
孔子对“女子难养”这种性别歧视观点当然是由当时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文化生态决定的,但是其个人经历和家族传统强化了他内心的这种偏颇看法。
孔子家族从其父亲 叔梁纥[hé ]开始就连续出现三代或四代的 “出妻”(出妇) 行为,尽管历代儒家弟子都试图淡化和遮掩这些史实。
中国古代的“礼法”规定丈夫有权将违犯了“七出之条”的妻子强制赶回娘家,叫做 休妻 ,因为其行为依据是“七出之条”,所以也叫 “出妻”或“出妇” 。
孔子父亲叔梁纥曾娶了一妻二妾。首先娶施氏女为妻,一连生了九个女儿;于是纳了施氏一丫环为小妾一号,生一个跛腿儿子 伯尼(又名孟皮) 。六十多岁才跻身“大夫”之列的叔梁纥,显然觉得伯尼作为贵族继承人很不体面,因而66岁时娶了颜家18岁的三女儿 颜征在 (孔子母亲)做小妾二号。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这里“野合”不是在野外苟合的意思。古俗认为:年过六十四岁结婚,不合礼仪,叔梁纥与颜征在就是这种年龄相差较大、不合礼仪的“野合”婚配,也就是碍于礼法没法举办正式婚礼。
《孔子家语》的《后序》中就明确提到叔梁纥“出妻”的事实,但具体“出”的谁,没有交代得很清楚。 不过从孔子继承了贵族的身份、作为顶户的男丁能够与孔母生活在一起、孔母死后孔子能将父母合葬于防等史实来看,叔梁纥出的应该是正妻施氏或小妾一号,而不是孔母颜征在。
至于孔圣人本人“出妻”在正史《礼记·檀弓上》有明确记载载: “伯鱼(孔子之子孔鲤,字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孔子原配妻子 亓官氏(孔鲤生母) 属于被休之人,后来去世。依照当时礼仪 亓官氏 过世满一年就不应该再为她哭,孔子的儿子孔鲤在丧期满后有一次依然为死去的母亲哭泣,孔子听到了就很不高兴地说:太过分了!唯唯诺诺的孔鲤听了父亲的教导马上“改过自新”,不哭了!
孔鲤的生母被孔子所休,他长大后学样父亲孔子,也把自己的老婆——孔伋(孔子孙子,字子思)的母亲休了。 孔鲤尽管在学问方面远远不及父亲和儿子,但在出妻方面继承孔家的“优良”传统,做得毫不逊色。
《阙里述闻》记载:“伯鱼(孔鲤)前妻无德…… 妻不可化,乃出之 。后妻贤,生子伋。”这说明孔伯鱼是出过妻的,第一任妻子德行不佳,后来被出。
孔子的孙子、《中庸》的作者“述圣公”孔伋(字子思)做得更绝,其“出妻”死后干脆不让自己的儿子孔白(字子上)“丧其母(为母守丧)” 。孔子思的儿子孔子上是前妻所生,前妻是被出的,所以在她死后,子思不许孔子上为生母戴孝。
依照儒家“礼法”, “为父后者,为出母无服” 。既然她已经被休了,就不是我(孔子思)的老婆了,你(孔子上)作为我的“后人”,当然她也就不再是你的母亲了!这就是《礼记·檀弓篇》记载的 “子上之母,死而不丧。” 。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公认为最博学者之一,后世统治者尊其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历代的孔氏门徒及儒学拥护者,很多人不能接受这些孔门出妻的史实,为孔家辩护的有,破口大骂小人污蔑孔氏家族的也有, 他们尤其不能忍受圣人飘飘白衣上的“污渍”,至少对孔子出妻是坚决否认的!
所以在孔氏祖孙几代出妻问题上,一直存在“三代”或“四代”出妻的争议, 也就是算上孔子就是“四代出妻”,不承认孔子本人有过出妻行为就是“三代出妻”。其实,圣人也是人,也要吃饭、结婚、生子,为何不能休妻(离婚)呢?
话又谁回来,不管三代还是四代,孔氏家族对女子的冷漠无情是显而易见的!在他们眼里,夫妻关系跟朋友关系差不多——“合得来就合,合不来就分”,如此而已。
说句题外话,不光孔氏祖孙三四代,孔子的儒家门徒及其孔氏后世子孙出妻的也不少 。比如孔子的得意弟子 宗圣曾子(曾参) 也曾出妻。其原因是他老婆蒸给他吃的梨子没有蒸熟,还有一说是曾子是因为其妻在 “杀猪食子” 的问题上对下一代(曾参的儿子)说谎而被休的,总之根本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原则性问题。
另外,被尊为 “亚圣“的孟子 也曾因偶然碰见其妻在卧室里 “踞坐”(也就是把腿张开、伸长坐着) ,不庄重不合古礼而“欲出妻”。孟母小时候曾经为教养孟子曾经“孟母三迁’,可见是个贤德的人,她知道后把孟子痛骂一顿,孟子休妻的打算才作罢!
由此可见,孔子无疑很伟大的至圣先贤,但是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并不是“完人”,即使他没有出妻,也不是完人,世上根本没有完人一说!
一方面, 局限于他所处的男权至上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他从自己丰富的人生履历和家族传统体验,让他发出了那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千古抱怨,得出“唯女子难养”的荒谬结论!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如果您还满意,请顺便给我这篇参赛文章点个赞呗:
FTN征文大赛 |史记 FTN通证“横空出世”记
夫人孔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如下:
一、文言文翻译
陈亢向伯鱼问道:“你在老师那里有得到与众不同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他曾经独自站在那里,我快步走过庭中,他说:‘学《诗》了吗?’”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对丈夫自称为小童;国内的人称她为君夫人,在其他国家的人面前称她为寡小君;别的国家的人也称她为君夫人。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智乎?”孔子曰:“不可。”“一人怀 ① 知所对。”夫人曰:“不科名,谓之抱鼓。”大夫三月而葬,当用夏屋②。非大夫所耻也。敝宗大夫皆及君之等身③。
言曰:“鼓不从吉。” 君使人谢④。子贡问曰:“大夫何甚礼⑤之甚?”大夫言曰:“国人之赐我者皆尔雅也⑥。夫人在堂馈食礼也⑦,使宾客咸⑧及馈奠⑨也。”子贡曰:“夫礼也,浦⑩而以遗妇氏⑪乎?”大夫跛躃⑫而答曰:“然。”子贡曰:“乱乎?”曰:“又以为也⑬。”
二、注释
①一人怀知所对:对下文省略了“其”。
②夏屋:大屋子。
③敝宗大夫皆及君之等身:敝宗大夫,作者自注云“即同宗者”。等身,“当身”的意思。
④谢:谢绝。
⑤甚礼:一作“礼甚”。
⑥国人之赐我者皆尔雅也:作者自注云“言雅以答上也”。
⑦馈食礼也:馈食,赠送食物。
⑧咸:全,都。
⑨馈奠:赠送祭品。
⑩浦:通“匍”,伏地爬行。
⑪遗妇氏:遗,送;妇氏,古时女子称姓;这里是孔氏的尊称。
⑫跛躃:一足瘸。
⑬又以为也:又以为,即又以之为。
怎么学习文言文
1、积累词汇:文言文的词汇比较丰富,需要不断积累。建议从常见的文言词汇入手,逐渐扩展到生僻词汇。同时,要掌握一些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
2、学习语法: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需要特别注意。建议从句式、时态、语态等方面入手,逐步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律。
3、阅读文献:阅读文言文文献是提高文言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选择一些比较浅显的文言文读物,如《论语》、《史记》等,逐渐提高难度。
4、翻译练习:通过翻译练习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可以选择一些短篇文言文进行翻译,注意准确把握词汇和语法的含义。
5、勤于背诵:背诵是提高文言文语感的重要方法。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篇目进行背诵,有助于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6、借助工具书:学习文言文需要借助一些工具书,如《说文解字》、《辞海》等,可以帮助解决一些生僻字词和语法问题。
总之,学习文言文需要耐心和恒心,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实践。通过以上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
孔氏家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但不是所有孔姓人都能入族谱,主要是在孔子成名前孔姓就是大姓了。孔氏家谱的规定是非常严格的。例如明朝天启年间就规定,义子不能入孔氏家谱。
孔姓在今天中国姓氏里排在第83位,总人口约270万,约占全国人口 022%。
中国人历来讲究嫡庶关系,讲究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讲究血统的纯正,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诞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系统, 即家谱体系 。提到家谱就不得不说一下孔氏家族的家谱了。
孔氏家族的族谱是中国 历史 上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整的族谱。 修编家谱有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按照孔家世系严谨的修撰程度,孔家的谱系在汉族内部应该是最为严谨和纯正的。
然而近些年的研究却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在当代二百多万的孔姓人口之中, 有相当一部分的孔氏家族DNA与蒙古高原贵族后裔十分相似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是这样解释孔家世系的: 是以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丘为中心建立的家族谱系 。这是以文字形式记录的最为庞大的家族体系。
孔子作为中国 历史 上最为出名的文化名人,他存在的意义可谓非凡, 他创造了中国 历史 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家学派 ,其光辉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 历史 ,而且还将继续影响下去。
自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了统治阶级所推崇的正统学派,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历代统治者无不费心费力的发展儒学 。
而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家谱的修订已不仅仅成为孔家一门的任务,而成为了整个统治阶级内部的任务, 甚至成为了整个国家的任务 ,这也就是孔家家谱为什么能保存那么久,而且一直在延续在编撰的原因。
公元442年,宋文帝免除了孔景等500户的徭役, 让他们专门负责打扫和维护孔林孔墓 ,然而这个人却并不是孔子的后裔,他本姓刘,不过是进入了孔门, 后来又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之后才改姓孔的。
虽然改了姓氏,可他终究还是一个外姓仆人,自然是无法进入孔子家族的嫡系—— 也就是正统 。
当时 历史 有太多的变数和意外,狠人自然也是层出不穷。
470年后,也就是公元913年,那是一个群雄逐鹿中原的乱世,有一个叫做孔末的人出现了,他虽然是孔家人,但却是入不得正统的孔景的后裔,乱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 文化永远会输给暴力 。
这个叫孔末的人带了一帮子叛军或者说是暴徒,暗戳戳的到达了曲阜,曲阜是什么地方,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此人杀了孔子的第四十二世孙孔光嗣 ,夺了他的家产,冠冕堂皇的号称自己是孔子的嫡系子孙。
俗话说斩草除根,孔末已然是夺得了正统的地位, 自然是不会放过孔光嗣的家人 ,但 历史 总是有太多的意外构成的,孔末在大肆屠杀孔光嗣家人的时候, 有一个叫孔仁玉的孩子 ,因为意外度过了一劫。
虽然孔仁玉是躲过了一劫,后来也在官府的帮助下恢复了正统的位置,但因为孔末之乱,孔氏家族出现了内外孔,之后 孔仁玉的后代被称为内统,而孔末的后代就成了外孔 。
内外孔的形成与 历史 脱不开干系,是一个 乱世演变的结果 。南北孔的形成以及孔氏家族的蒙古基因,自然也与 历史 脱不了干系,说到底其实和政治也有些关系。
靖康之难 发生之后,皇帝丢下北方的一群烂摊子急匆匆的跑到了南方,虽然说人是跑到了南方, 但作为封建正统文化象征的孔庙还在北方, 1128年,赵构在扬州举行祭祀大典,号召孔子的后裔前来参加,在政治力量的介入下, 孔家在南方建立了南庙 。
北方统治者虽然是少数民族,但毕竟所投降的地域内汉人众多,为了标榜自己的政治地位,也为了说服那些不安分的汉族士大夫, 金国人在北方也弄了一个"衍圣公" ,南北割据,孔家世系自然也被一分为二,出现了所谓的南孔和北孔。
但 历史 还在发展, 南北割据的局面随着忽必烈铁蹄的逼近而结束 ,在乱世烽烟下建立的这几个正统自然也不能并存,忽必烈下令让南宗为正宗, 孔洙拒绝了皇帝的征召,并没有从浙江衢州搬到山东曲阜。
对于孔洙的这一行为,所有人都很感动,但是政治中心毕竟在北方,为了标榜自己的文化正统地位,元朝统治者假模假样的册封了一个蒙古姓改姓孔的人入住孔祠,这一招虽能糊弄普通百姓,可要糊弄那些老学究未免有些困难, 于是统治者想到了一个两全的办法 。
中国历代王朝统治者都会把自己的 宗亲女子嫁到孔家 ,一方面彰显皇恩浩荡,一方面也想拉拢这个天下第一大家,说到底还是拉了那些以儒家为正统的学子们,让他们为朝廷卖力, 元朝自然也不例外 。
以此来看孔家出现蒙古基因似乎也并不见怪了。毕竟北宗的孔家几乎都是蒙古人,而南宗孔家的骨子里曾经也流淌了一半的蒙古血液。
孔加世系严谨,却在现在研究之中出现了蒙古基因, 说到底是文化正统与政治正统之间的联谊 ,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标榜文化传统对人而进行的一场博弈, 孔家是不是真的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不能为统治者服务。
孔子世系的发展,其实具有复杂深沉的 历史 原因,王朝的更迭与时代的兴衰,战争的爆发与盛世的繁荣, 文化的活跃与文化禁锢,其实都会对其有所影响, 统治者的一念之差,往往会决定一个家族的命运。
再加上从魏晋南北朝以后,北方的政治局面时常处于一种割据,分裂,战乱频繁的状态,相对稳定的南方变成了许多人向往的地方,无数人向往南方, 南方的温山软玉其实更适宜人的生存 ,南宋统治者偏安于一隅,到底也是爱上了南方的温柔与浪漫。
但北方作为长久以来的政治经济中心,自然也不会被人所舍弃,于是很长时间出现一种对立的局面。
少数民族也在不断的逼近中原,再加上 元朝和清朝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长时间统一 ,他们在中原这片土地上发展壮大,繁衍生息,早就 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中原汉族人的血统基因。
孔家家谱出现的蒙古基因,说到底是一种从魏晋南北朝之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融合之后, 中原汉族的基因发生变化的结果。
时代一直在变化,民族一直在融合,发生改变的,又何止是孔家一家, 孔家家谱不过是北方民族基因变化的一个缩影罢了。
其实在当代 社会 ,孔家的血统是否正统,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留下的文化,重要的是它贯穿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深刻内涵, 重要的是那被世人标榜的伦理道德和祭祀祖先的传统观念 。
祖先信仰在当代 社会 其实是缺失的,这并不是一种封建文化糟粕,而是一种对逝去人的怀念和一种对祖先文化的传承和继承。
现代 社会 因为缺失而发生的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不免让人无奈,清明节请人哭灵, 请人祭祀的一些事情让人不解 ,其中所形成的巨大商业产业链更是让人不免无奈,祖先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家谱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或许值得现代人深思。
可以的,孔、孟、颜、曾四姓的辈分排序是一样的,这四家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人,此四人被称作四圣,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样的。这件事看起来好像与国家民族无关,实际上充分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崇尚文化,重视血统的精神。在山东曲阜,孔府诗礼堂,贴着一张乾隆九年二月十七日的告示,是乾隆皇帝在明朝原有的字辈基础上经过避讳修改后赐给孔府的30个字作为行辈,凡孔氏家族都要遵照30个字行辈取名。如果不依字序,随意取名的,不准入家谱。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孔子的第75世孙“衍圣公”孔令贻,上报民国政府批准继30个字后,又续了20个字。
但没有说不能通婚。
孔子家族祖孙“四代出妻”,他却说“女子难养”?
本文2023-11-12 17:35:3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64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