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赐豪的社会活动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2浏览:3收藏

王赐豪的社会活动,第1张

2004年7月,香港特区政府为了表彰一批杰出人士在各个领域对香港社会所作出的贡献,给他们颁发了奖章奖状。在这次发布的授勋嘉奖名单中,就有王赐豪医生的名字。香港特区政府在为他授勋时所致的嘉许辞为:“王医生热心参与香港慈善活动及小区服务,贡献良多,尤其是担任保良局主席期间,成绩斐然,现获颁授铜紫荆星章。”

王赐豪医生担任保良局主席的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风暴席卷中华大地,香港首当其冲。SARS疫情在当年4月进入高峰期,保良局的换届选举也是在4月,王赐豪医生就是在这次换届时被推选为主席。上任伊始,他便要肩负起带领保良局同寅向社会筹募善款并带领保良局抵抗SARS疫情的重任。

其时,SARS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公众的大恐慌,香港社会同样是谈“非”变色,人心惶惶。光是消除SARS带给人们的心理阴影已是一个大难题,在此种情势下,还要让人们解囊捐款,谈何容易!愈到关键时刻,愈能考验一个人的胆识、能力和信念。王赐豪医生面对这样的困难,却未曾有过丝毫怯意或颓丧之语,而是带领全体同寅负重奋进,迎难而上。那段时间,他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募捐筹款工作中,几乎无暇顾及同珍集团的公司事务。此时,历来崇尚济世利众、慈善为怀的父亲告诉他:“你全力做好保良局的工作,生意上的事情我多花点时间料理。”父亲的支持让王赐豪医生获得更大的信心和动力。

在王赐豪医生的率领之下,保良局在2003年的筹款工作方面非但没有因为SARS病毒的肆虐而受到负面影响,反而逆势而上,超额完成,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筹款总额达到了破纪录的一亿五千多万港元,这个数字即使到今天2006年也不一定能超过。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叹服的大手笔。

“父亲在我们很小时就已经教育我们,一个人不应只着眼于个人利益,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就应回馈社会、关爱他人。同时他自己在这方面也一直是身体力行。” 受父亲的影响,王赐豪医生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但自小就充满了同情和仁爱之心。他的哥哥也曾担任香港另一个大型民间慈善团体东华三院的副主席,王氏家族的慈善仁爱之风可谓薪火相传。

王赐豪医生说,自己属于幸福的一群,人生道路平坦无垠,看到别人的孩子经历坎坷,在逆境中奋斗生存,就觉得自己能帮助他人多少,就应该帮多少。所以自少年时起,他就热心公益活动,如为慈善团体卖旗募捐,探访老人等,一直到上大学都没间断过。

1995年,他加入到香港最著名的慈善团体之一保良局效力。对于在保良局做的每一件事,王赐豪医生有很大的满足感。他说,最乐意看到一班人在一起,为同一个慈善项目努力,而项目建成后能够一年一年持续不断地为市民服务下去。王赐豪医生在保良局的耕耘博得了热心社会公益的美名,他还担任九龙乐善堂主席、博爱医院、仁爱堂副主席、香港广东社团专业人士委员会主任、香港青联等职,总是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机会推动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热心服务社群。

九龙乐善堂亦是香港六大慈善团体之一,服务范围涉及医疗、教育、老人福利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王赐豪医生自任九龙乐善堂主席之职以来,一直坚持低调务实的作风,尽心履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令会务工作不断发展。

爱国爱港

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香港人,王赐豪医生始终热爱香港,不忘自己是香港社会的一分子,因此他对于有关香港社会发展和民众福祉的各种社会公众事务总是积极参与,乐此不疲,可说是竭诚尽智,有目共睹。

他担任的社会公职还包括:社会福利谘询委员会委员、携手扶弱基金谘询委员会委员、香港广东社团总会荣誉会长、香港广东社团总会专业人士委员会主任、新界总商会副会长、香港西区妇女福利会永远名誉会长、屯门医院管治委员会委员(2003-2006)、中华慈善总会荣誉顾问、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全国青年联会委员、香港青年联会副主席等。

2006年8月底,王赐豪先生参加了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讨班,获益匪浅。入读清华大学这所中国的顶尖学府几乎是每个中国学子都梦寐以求的,王赐豪先生坦言,自己此次能够参加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讨班学习,不仅圆了少年时代的“清华梦”,更重要的是通过中国政治经济研究课程以及参观拜访和交流座谈等各种活动,全方位地提升了他对祖国国情的认识。学习结束后,王赐豪先生将他参加研讨班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饱满的热情、畅达的文笔诉诸笔端,撰写了一篇题为《圆清华梦·识中国情》,畅言自己的收获与感慨。2006年9月1日,香港《文汇报》全文刊载了这篇文章,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在这篇文章当中,王赐豪先生谈到:“作为一名香港专业人士,我过去从香港得到的信息去认识和了解祖国,往往流于片面和肤浅。我能参加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讨班学习,补上认识中国政治经济这一课,全方位地提升了对国情的认识。认识中国政治经济,能帮助香港专业人士和中产阶级更深入地了解国情、港情,明白本身的社会地位、责任与使命。”

对于香港的前景,王赐豪医生始终充满信心。他说,很高兴看到新的国家***实事求是,中央对香港那么支持,将CEPA这份礼物很快赠给香港,而且礼物之厚简直超出了一个特区应份享有的。就看香港政府及社会能否快点配合,动作起来。香港与珠江三角洲联手发展,抓住机遇,经济再起飞是绝对没问题的。

在祖国内地,王仲铭、王赐豪父子饮水思源,他们认为今天在香港的发展离不开祖国的支持,因此用做生意获得的资财,在能力范围之内,多做公益事业。

三国时代“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有一句名言:“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意思是说:怀念故土是人之常情,怎么会因为贫穷或者发达而不同呢?这句名言在王仲铭、王赐豪两父子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多年来,事业日渐发达的王氏父子时刻牵挂着他们的祖籍地--广东东莞。为造福桑梓,王仲铭先生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便已开始回乡投资,积极致力家乡东莞的建设,捐修了石排镇公路,投资了水泥厂,援建东莞理工学院,还开办了好几间学校。家乡人铭记王仲铭的贡献,推选他为第八届东莞市政协副主席。而王赐豪医生也被推举为东莞市政协委员、常委、广东省政协委员,1994年还被授予东莞市荣誉市民称号。

作为东莞同乡总会常务副主席、东莞王氏宗亲会会长、澳门东莞同乡会名誉会长,王赐豪医生亦尽心敦睦乡情乡谊,团结东莞同乡及宗亲,努力推动家乡各项事业的发展。

立志保良

受父亲的影响,生长在富贵人家的王赐豪自小就充满了同情和仁爱之心。王赐豪说,自己属于幸福的一群,人生道路平铺直叙。

大学毕业后,当医生治病救人,圆了自己的一桩心愿,但相比父辈兄长的仁义之举,认为自己应当有更多贡献。1995年,他加入到香港最著名的慈善团体之一香港保良局中出力。

香港保良局成立于1878年,是香港最老牌的慈善团体,一直以来,热心公益,济贫扶弱。其中一个招牌项目就是儿童院和安老院。而推动教育则是最大的成就,开办的学校超过一百多间,学生达四万九千多。

进入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慈善团体服务,费钱费力更要费心。1996年,王赐豪就任保良局总理,之后做副主席兼生产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一边筹钱,一边谈租约,找校长,几经努力,他建成了保良局第一间英文幼儿园。王赐豪在慈善事业上更上层楼,成为2004-2005年度保良局主席。

保良局衔接政府教育方向,开办有政府直接资助学校,一条龙私立学校,以及为新移民新设立的学校。建成地区教育网络,拥有一批名校,如庄启程预科书院等就很受学生家长欢迎。王赐豪上任主席后,构思修建有副学士学位课程的社区学院,很受社会期待。

王赐豪说,担任保良局主席后,个人在保良局的时间达四分之三,在自己公司的时间就不到四分之一。为纪念保良局成立125周年,他忙着两件事,装修拥有120个安老床位的安老院;另一个就是增修扩建六间学校,总投资达两个亿。

对于在保良局做的每一件事,王赐豪有很大的满足感。他说自己41岁,将来从主席位置退下来后,还会继续为保良局做贡献。 “一日为保良,终身为保良”,自己不会放弃为慈善事业出力这一优良传统。

王赐豪在保良局的耕耘博得了热心社会公益的美名,他被社会各界推为九龙乐善堂主席、仁爱堂的副主席,以及博爱医院的副主席、顾问。并被聘为中华慈善总会的荣誉顾问。

赞助维港贺岁烟花汇演

2010年, 大年初二晚,维港将一如既往举行大型烟花汇演。烟花汇演由同珍酱油罐头有限公司及东莞同乡总会联合赞助300多万元倾力制作,以“万彩光华耀维港”为题,烟花数量多达30多吨共23888枚,其中鸣放的不乏以迎接虎年和上海世博会等多款应节、应景的烟花。当中最特别之处,是以同珍酱油缩写的“TC”图案作开幕设计,花火爆发后的馀辉有如一颗颗提炼酱油的“黄豆”般徐徐落下,寓意黄金遍地。

身为东莞同乡总会主席,王赐豪怀□爱港念乡的精神,于今个农历新年以其公司及乡会的名义首次赞助烟花汇演,冀藉此与众同乐。他说:“其实我们一早已有意赞助烟花,今次终于有机会,会内同乡都感到很光荣。以前烟花、米粉、荔 枝、腊肠都是东莞的名产,由东莞同乡赞助烟花汇演,可谓有更深层的意义。”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王赐豪直言,不能“一本通书读到老”,要利用自身的优势,顺应潮流发展。他表示,东莞同乡总会未来将会进一步团结会友,凝聚会友力量,加强对基层同乡的服务,“以往我们已落区20多次赠医施药,未来将重点放在地区工作;与此同时,将与会内多位工商界人士携手合作,希望利用总会作为香港与内地沟通的平台,多带会友回到家乡投资考察。虽然不能一下子见到成效,但长远来说,这是必须要做的。”

简介

危素(1295~1372,一说1303~1372),字太朴,号云林,江西金溪县白马乡(现黄通乡高桥)人。元末明初历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参知政事、翰林学士。

危素4岁开始读书,15岁便精通《五经》。他曾拜读于吴澄门下,并尊李存为师。吴澄对他十分赏识、大力引荐,得以广交文学名士。当时范Z、虞集、揭菟沟热硕运渊博的学识也很折服,另眼相待。

元朝至正元年(1341),经大臣引荐,出任经筵检讨,负责编修宋、辽、金三朝国史及注释《尔雅》。书成后,顺帝奖给金银和宫女,他不接受。五年,改任国子助教。七年,改任翰林编修,他负责编纂后妃等传和宫廷纪事,苦于没有现成资料,便用自己的俸金买动宦官和皇亲国戚,向这些人打探后宫有关情况,详细询问,亲自笔录,得以成史。十一年,升为太常博士,后任兵部员外郎、监察御史、工部侍郎、大司农丞。十七年,升礼部尚书。十八年,参中书省事,专任甘肃平章事,总西部兵马。他整治边防、任用贤吏,安抚边民,力图中兴,深得皇太子赏识,称他“澄清忠义,清白起家”。不久,进御史台治书侍御史、中书左丞。 至正二十年(1360),官拜参知政事。他“为人侃直,数有建白,敢任事”。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北岸)宫殿失火,顺帝下令重建大安、睿思二阁。危素以民间疾苦,苦谏不要大兴土木,并亲自到河南、河北、江淮一带发钱、发粮,赈救灾民。二十四年,为翰林学士,奉旨出任岭北行省左丞。后弃官,隐居房山达四年,潜心史学著作。

至正二十八年(1368)闰七月,朱元璋部攻入大都,危素感到国破家亡,欲跳井自杀,但被他的诗友以“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史也”为由劝止。当朱军兵士要进史库时,危素急告镇抚吴勉,使《元实录》得以保存。

明洪武二年(1369),危素被任为翰林侍讲,与宋濂同修《元史》。朱元璋多次召见危素,询问元朝兴亡缘由,并令其撰写《皇陵碑文》。不久,危素被劾,罢官一年。后官复原职,兼弘文馆学士,并赐小车,免朝谒。太祖常赐酒宴与诸学士,并有诗词酬唱。危素呈诗虽在最后,往往独得太祖称赞,说危素“老成,有先忧之意”,此时,危素已70多岁。皇帝对危素的宠信,引起某些大臣的嫉妒,御史王著等屡进馋言,说危素是亡国之臣,不应重用,危素被谪居和州(今安徽和县),令守元臣余阙庙。洪武五年正月二十三日(1372年2月27日),卒于和州含山县寓所,享年78岁,后归葬金溪高桥。学士宋濂为其撰墓志铭。

危素身经两个朝代,都曾任过大臣。但他是降臣,历代封建统治者出于忠君思想,对其并不放在重要位置上加以宣扬。《明史》和历代编纂的《抚州府志》和旧《金溪县志》,只将他放在“文苑”中予以介绍。其实,他在史学领域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宋、辽、金史本是危素执笔编纂,却被署名为元朝宰相脱脱主编,他成了次要人物。危素博学,善古文词。其诗歌创作在元末地位较高,影响较大。他的诗气格雄伟,风骨遒劲,诗作收集在《云林集》2卷中。他的散文被誉为元代一大家,有文集《说学斋稿》4卷。清人王懋称其文“演迤澄泓,视之若平易,而实不可及”。此外,还有《尔雅略义》19卷,以及《草庐年谱》、《元海运记》等。在《太和正音谱》中有《危太仆 花》杂剧1本,王国维疑为危素所撰。他还精于书法,其书写的片纸只字,人们都爱珍藏。

元末明初,在中国学术界又出现赫赫声名的危素。大家都知道,要研究中国历史,“二十四史”是必不可缺的重要文献,而二十四史之中,宋、辽、金、元四史,就有危素的手泽,他对于传统文化的贡献,不言可喻。根据史载,他是江西人,早年在元室的朝廷上,就由于参加《宋史》、《辽史》和《金史》的编修,而深负时誉。到了明代,他又与宋濂同修《元史》,更奠定了他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危素治史的严肃态度,十分值得后世学者效法,据说,当他修纂《元史》的“后妃列传”时,由于不信任手旁的现成资料,曾经特别买了许多食物送给一些白发宦官,设法获知了实际的情形,然后才下笔写书,一点儿都不肯敷衍马虎。

成就

史学

《明史》和历代编纂的《抚州府志》和旧《金溪县志》,只将他放在“文苑”中予以介绍。其实,他在史学领域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宋、辽、金史本是危素执笔编纂,却被署名为元朝宰相脱脱主编,他成了次要人物。危素博学,善古文词。

诗歌

其诗歌创作在元末地位较高,影响较大。他的诗气格雄伟,风骨遒劲,诗作收集在《云林集》2卷中。

散文

他的散文被誉为元代一大家,有文集《说学斋稿》4卷。清人王懋称其文“演迤澄泓,视之若平易,而实不可及”。此外,还有《尔雅略义》19卷,以及《草庐年谱》、《元海运记》等。在《太和正音谱》中有《危太仆 花》杂剧1本,王国维疑为危素所撰。

书法

他还精于书法,其书写的片纸只字,人们都爱珍藏,是元代颇具代表的书法家。代表作有朱元璋《御制皇陵碑》、《跋陆柬之书文赋》、《义门王氏先茔碑》、《蒲城王氏祠堂碑铭》、《陈氏方寸楼记楷书卷》等。其中,《义门王氏先茔碑》原位于陕西省蒲城县上王乡,元代至正十五年(1355年)立,记录了五代时期就以“孝义名于乡里”的东苇村王氏家族变迁与行孝并被朝廷表彰的历史,由“一代宗师”欧阳玄撰文,赵期颐篆额,危素书石。该碑已失,但文被四库全书收录。《蒲城王氏祠堂碑铭》原位于陕西省蒲城县上王乡,元代立,记录了东苇村王氏家族爱国重教、乐善好施、躬行礼义和人才辈出的历史,也系欧阳玄撰文,赵期颐篆额,危素隶书。该碑现藏蒲城博物馆,也被四库全书收录。

著作

1徐人歌  危素 季子剑有秋水色,徐君见之惜不得。徐君墓上荒草寒,季子解剑挂树间。一死一生见交义,嗟哉延陵吴季子。题宋好古墨竹 我忆东曹粉署郎,琅\写就拂云长。只疑散步云林曲,独听秋声待晚凉。题赵子昂竹石 丛篁偏听映寒云,古石犹疑碧藓痕。曾是碧澜堂上月,独临苕水照王孙。竹坡诗 五云坊下暮烟斜,夹道疏槐照碧波。却忆江南风景好,修修纤竹翠连坡。

2明何乔远《名山藏》曰:“解缙学书得法于危素。”

3照夜白图(韩干 卷 纸本 水墨 纵308厘米 横335厘米 [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此图中的夜照白是韩干于唐天宝年间所画的唐玄宗最喜欢的一匹名马。图中被栓在马柱上的夜照白仰首嘶鸣,奋蹄欲奔,神情昂然,充满生命的动感。马的体态肥壮矫健,唐韵十足。据专家考证,马的头、颈、前身为真迹,而后半身为后人补笔,马尾巴已不存。图后上有南唐后主李煜所题“韩干夜照白”五字,又有唐代著名美术史家张彦远所题“彦远”二字。卷前有何子洇、吴说题首。卷后有元代危素及沈德潜等十一人题跋。

4庄肃,元藏书家。字恭叔,号蓼塘。松江(今属上海)青龙镇人。仕宋为秘书小史。宋亡,弃官浪迹海上,隐居不仕。专心收藏图书,藏书至8万卷。且手抄经、史、子、集,下自稗官小说、诸子百家,均有收藏。至正间(1341年以后),为了修宋、辽、金三史,诏求遗书,命危素到他家购书,得500卷,

5明代书法,基本特征是由宋元上追晋唐,作为这一主流的书家有刘基,宋遂,危素,

6285厘米,宽145厘米,由元欧阳玄撰文,危素书丹,正文1023字,记述了"九老仙都宫"营建始末及玄妙观主持唐洞云的家世、经历,是一份弥足珍贵的道教史料。

7《义门王氏先茔碑》欧阳玄撰,危素书,赵期颐篆额。至正十五年(1355年)立于陕西蒲城。碑为危秦61岁时所书。危秦书法远宗晋唐,近取松雪,而结体稍促。

8燕京学报新二期 ( 一九九六年 ) 危素与《宋史》的纂修---孔繁敏,《宋史·忠义传》由危素所修。

9佳士得拍卖行推出的《铁卷图式、草书手简、行书信扎》以4104055万元的价格成为了古籍善本专场中的最高价。手卷前端分别裱入唐昭宗所赐钱B《铁卷图式水墨刻本》、钱m《草书手简》和朱熹《行书信札》,其后又有宋元明清钱直孺、贾似道、危素等鉴家观款题跋。此卷曾于1998年3月携往上海、北京,约请文博界有关专家会诊鉴定。在上海博物馆时,浙江省博物馆派员携所藏钱B、钱m批牍合卷(即《二王手泽》)赴会,两卷同时展阅相较,无论纸张、墨色、书风、花押完全吻合。且浙博卷抄有遗失题跋如:钱直孺、危素、钱尚德等跋,均在本卷中。故上博、浙博及佳士得拍卖行专家均认为二卷书法早期应是同一卷,后来被拆散,系真无疑。

10危素《云林集》卷二《叔仪送扇》 抚州竹扇制来新,邓子持归赠野人。六月江南如此热,海风一起静黄尘。

11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简称“西宁王碑”,该碑位于甘肃省武威城北15公里的永昌镇石碑村, 首领忻都公,先祖世为北庭名族,自立为国,又称臣于元朝,并随元政权从征西方,有功勋于王室,也来到这里,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卒于永昌,“葬于永昌之在成里”。其子干栾为元朝中书平章政事,元惠宗皇帝为表彰其先祖功勋,加封忻都公为西宁王,并诏命制作《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于公元1362年立于他的墓地。全碑分碑座、碑身、碑首3部分,通高6米。碑座为龟趺,制作十分精致,高16米,长24米,宽16米;碑身高28米,宽15米,厚04米;碑首高16米,宽16米,厚045米,刻蟠螭,为光禄大夫、中书右丞同知经筵事、提调国子监大都府学陈敬伯篆额“大元敕赐西宁王碑”八字。碑文为通奉大夫、中书参加政事、知经筵事、提调四方献言详定使司危素撰文,由光禄大夫、滕国公、集贤大学士张 书丹。全文共32行,满行63字,碑正面为汉文,背面为蒙文。碑文载于《陇右金石录》、《武威县志》、《凉州府志备考》等。1949年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珂力甫进行了研究,用英文写了《西宁王碑蒙汉文碑之研究》,全文发表于《哈佛大学学报,亚洲研究》,并刊布了碑的蒙、汉文拓片;1983年道布先生对碑蒙文进行了研究,发表于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回鹘蒙古文献汇编》一书中;1992年,内蒙古图力尔用蒙文写了《忻都王碑文研究》,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发行。

12公讳素,字太朴,姓危氏。危本姬姓,周武王庶子某,生而手中有文曰危,因赐姓危氏,封于新。其后居光州。晋永嘉中,建州刺史京,迁建昌之南城。唐黄巢之乱,全讽与其弟仔倡,赤手起兵,擒巢党柳彦章于象牙潭,擢抚州刺史,累官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封南庭郡王。南庭之后,复迁抚之金溪白马乡。谱图亡,竟逸其名。南庭十五世孙,宋景定三年进士、通直郎、知临安府仁和县事,元累赠中奉大夫、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汝南郡公炎震,公之曾大父也。累赠资善大夫、河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临川郡公龙友,公之大父也。累赠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豫国公永吉,公之父也。曾祖妣王氏、彭氏,祖妣刘氏,皆封郡夫人,郡之名如其夫。母邓氏、黄氏,并封豫国夫人。

13胡青,桑志军危素学术思想探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8,(5) 《元史》纂修杂考 方龄贵 文献来自:社会科学战线 1992年 第02期

14任公钓江海 世人不识之——元任仁发《张果见明皇图》研究 洪再新 文献来自: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0年 第03期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张果见明皇图》是元代画家任仁发的代表作品,它历来被称为鞍马画佳作。本文试图从画卷拖尾上康里j、危素两人的题跋入手,结合画家的创作母题、创作背景以及任氏的生平传记,考证其托名于道教仙像所要传达出的鞍马以外的特殊用意,为元代初中期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一个带有象征意义的典型个案。

15竹斋集 三卷,续集一卷 卷上 七言律诗 危太朴奉使求史馆遗书於河南江西历四明会叶君常借船过东湖访古迹其乐好事者画之太朴 匏翁家藏集 七十七卷,补遗一卷 第十四卷追和元 危太朴 学士游石湖宝积寺 方山薛先生全集 六十八卷 卷四十 宋元通鉴摘论 录摘论 危素 运甓漫稿 七卷 卷之五 七言律诗 张舒州家观元承旨 危素 画像

16青阳集 四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元余阙撰。阙字廷心,一字天心,色目人。世居武威。以父官合肥,遂家焉。元统元年进士。累官淮南行省左丞,分守安庆。陈友谅陷城,自刭死。赠行省平章,谥忠宣。事迹具《元史》本传。阙以文学致身,於五经皆有传注。篆隶亦精致可传。而力障东南,与许远、张巡后先争烈。故集中所著,皆有关当世安危。其《上贺丞相》四书,言蕲、黄御寇之策,尤为深切。使阙计果行,则友谅之能陷江东西否,尚未可知也。其第二书谓往时泰不华、蛮子海牙并力攻蕲、黄,贼几就灭。忽檄散各军,止有卜颜帖木儿驻札兰溪。盗之复陷沿江诸郡,实人谋不臧。证以卜颜帖木儿本传,知丞相托克托虽有功於江淮,而实阶乱於蕲、黄之地。又第四书曰,兰溪之功,卜颜帖木儿平章为最,蛮子海牙中丞特因之成事。《卜颜帖木儿传》亦采用之。则又是非之公,足以信诸后代者也。其诗以汉魏为宗,优柔沈涵,於元人中别为一格。胡俨《杂说》曰:“初危太朴以文学徵起,士君子皆想望其风采。或问虞文靖公曰:‘太朴事业当何如?’曰:‘太朴入京之后,其词多夸,事业非所敢知。必求其人,其余阙乎。’问何以知之,曰:‘集於阙文字见之。’后阙竟以忠义显。乃知前辈观人,自有定鉴”云云。然则文章虽阙之馀事,而心声所发,识度自殊,亦有足觇其生平者矣。- ---出《四库总目提要》

17元柯九思《丹丘集》卷二《题危太朴所藏荥阳郑虔所画〈秋峦横霭图〉》诗云:“虎头昔日称三绝,孰谓新图见郑虔。紫翠虚无晴嶂里,青红掩映夕阳前。从知嘉赏归明主,应许神工迈昔贤。满目秋光无看处,此身疑在碧云巅。”危太朴,即元代的危素,其所藏的作品中有郑虔的山水《秋峦横霭图》一幅.据诗中的描写,此图当为着色山水。又据郑逸梅先生之《人物与集藏》一书《吴湖帆藏画轶事》中说:“其时吴兴庞莱臣的《虚斋藏画》,印有若干集,以有郑虔而无郑所南为憾。”庞莱臣为清末至民国间的著名收藏家, 国间尚有郑虔的作品传世无疑。还有项士元《东湖日记》1953年9月l5日记,“郑若齐善好画山水,并工诗能书,唐明皇称曰三绝,其画予昔在杭州,秦子雅声曾于其友人处携示焦墨山水一轴,当时据云愿以五万元出让,予尝语于屈文六,以嫌过昂还之。上月雅声自贵阳来函,谓此画其友于日昭和太子来泸时用以贡献,赏银二十万元。有六寸照片一份乞得,什袭珍藏,展转迁流,亦未知所在矣。”这条材料如果可靠,则郑虔的一幅佳作于民国间流入日本矣,惜哉。

18云 林 危素《云林图记》:“云林山在金溪县东……蜀都简君天碧,与余客吴文正公所,为作《云林图》。道士方壶子亦爱余山居幽僻,数为之图。张彦辅真人奉敕写钦天殿壁。余时在经筵,用米氏法为余图之,翰林侍讲学士虞公尝为赋诗,海内之名胜继有作于是。有声之画,无声之诗,悉萃于几席,南金大贝,不足为贵矣。然故旧人而以云林为余别号,则非余志也。”(《元人文集珍本丛刊》) 说学斋① 李存 《说学斋铭》:“临川危太朴,游京师承旨,多尔济巴勒筑室以客之。学士清江揭公匾之曰‘说学斋’。” 王t《说学斋记》:“说学斋者,临川危太朴先生读书之室也。先生间谓t,盍为我为之记。呜呼,学非易言也。学而至于说,尤不易言……先生德行信于人,文章名于世,见于外者如此,则学而自得于说可知矣。” 注 ①说学斋:《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危素斋名取义于此。

19方从义 ( 约1302 -1393 )字无隅,号方壶,又号不茫道人、金门羽客、鬼谷山人。贵溪(今江西贵溪)人。上清宫道士。工诗文,善古隶、章草。画山水,初师董源、巨然、米芾、高克恭,极潇洒。峰峦高耸,树木槎丫,云横岭岫,舟泊莎汀,墨气冉冉,品之逸者也。传世不多。人以礼求之,始为出其一二。尝言:“太行、居庸天下之岩险,其雄杰奇丽,皆古之名画,余所愿见者今皆见之,而有以慊吾志,充吾操,吾非若世俗者区区而至也。”盖学仙之颖然者,由无形而有形,虽有形终归于无形。画能如是,其至矣乎至元四年(1338)尝为危太朴作《云林图》,洪武十年(1377)作《云林钟秀图》。《式古堂书画汇考、图绘宝鉴、画史会要、艺苑卮言、青阳集、俟庵集》

20危游:〔明〕字伯明,金溪(今江西金溪)人。素子。书法有父风。工诗,列光岳英华三体诗中。《大观录》

21元代棺形双砚(图) 发布时间: 2004-07-28 魏玉光 上下组合式端砚一方,合起来呈棺材形。棺材谐音官财,即升官发财之意。分开来则成两方砚,任何一方均可单独使用。此砚系端溪宋坑石,紫红色,石质温润如玉、细滑柔嫩。阳光下,可见闪灼的点点银星。

砚长264厘米、宽11厘米、高145厘米。棺形砚雕工极为精美,上砚砚面呈瓦背状,隆起的背脊偏下近尾处雕出椭圆形砚堂及墨池,右侧脊棱处圆雕加透雕一条苍龙,蜷身回首,动态十足。龙的眼、须、角、鼻、鳞、爪、尾等都极为真切形象,具元代龙风格。下砚砚堂呈砚板状,砚额处雕出半月形墨池。下砚整体呈长方体,而四只脚雕成极精细的立体兽面形。

上砚砚额部位镌刻行楷大字“廉正”,左旁楷书小字“临川危素”。砚右侧狂草书“烟开鳌背千寻碧”,左侧狂草“山束龙门万仞青”并镌有草书小字“戊寅八月”和“沙神芝”。下砚右侧镌篆书“讠员初所得”,砚阴处镌行楷大字“至正元年”。

砚上镌名者二:危素、沙神芝。

另一位题跋者为沙神芝。

他是清代浙江嘉兴人,书画家,工篆隶,学怀素狂草,笔力雄健。还擅画梅并擅篆刻。据史料记载,他能在笔筒内刻书、画。曾刻过一只紫檀香筒,内刻陶靖节小像,古松偃卧,题“抚孤松而盘桓”。款刻于筒底,填以赤金,光泽可鉴,“真绝技也”。

这件造型奇特、工艺精巧且经过两位历史文化名人题跋的砚石极具收藏价值。它制作于元代,为危素文房中的用品。流传到明代,不知何人收藏保养,进入清朝被书法家沙神芝题跋收藏。它经历了660多年,可谓流传有序,品相依然完好。

元朝是个短命王朝,从入主中原到顺帝被逐,不足百年。它穷兵黩武,一味地马上征战,宫廷内权位争夺不断,充满刀光血影。 及知识分子被歧视和排斥,文化发展受到滞碍。因此,元代文物流传至今的较为稀少,字画、古籍、陶瓷、货币都有较好的市场价位。作为完整保存下来且有明确纪年的端砚,它的珍罕性是可以想见的。魏玉光也是一派胡言,危素自称“临川危素”,就能“起到补史证史的作用”?危素只是族源于临川而已。夏侯元让按。

藏书

1学海类编 [ 曹溶 编 陶越 补 [道光十一年 刊〔木活〕

集余二(事功) 第九十九册 元海运志一卷 元 危素

2集部 别集类 明

危太朴集 云林集二卷 同补遗一卷 同续补一卷 危太朴文集十卷

说学齐附录一卷 危太朴文续集十卷 }一卷

明 危素 撰 民国 刘承干 编 民国三年 跋刊嘉业堂 6册

题签 大德七至洪武五 危太朴 (危太朴文集)一名.说学斋集

3临川吴文正公年谱一卷

明 危素 撰 北京图书馆藏明成化二十年方中等刻临川吴文正公集附

4古今游记丛钞 劳亦安 辑 民国五十年 台湾中华书局 据排印本景印卷之十四

5史部 地理类 名胜之属 江苏 游牛首山记一卷 元 危素 撰

6钦定四库全书 }总目 [ 乾隆中 敕辑 民国七十二年至七十六年 台湾商务印书馆 用文渊阁本景印第一千二百二十六册 集部第一百六十五 云林集二卷 明 危素 撰

7钦定四库全书 }总目 [ 乾隆中 敕辑 民国七十二年至七十六年 台湾商务印书馆 用文渊阁本景印第一千二百二十六册 集部第一百六十五 说学斋稿四卷 明 危素 撰

8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刘俊文 等辑 年 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景印本集部 第二四册 危学士全集十四卷

明 危素 撰 复旦大学图书馆藏[乾隆二十三年芳树园刻本

9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刘俊文 等辑 年 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景印本史部 第八二册 元海运志一卷

----------------------------------------------------------------------------------

国立中央图书馆收藏的危素著作

1书号 11164 题名 危太朴云林集卷数 二卷创作者 (明) 危素 (撰)

正文前卷一卷二

标题 集部-别集类-明之属 序跋者 (明) 虞集 (序)序跋序:「至元三年十月雍虞集序」

收藏印记 「国立中央图/书馆收藏」朱文长方印、「汉鹿/斋藏/书印」朱文方印

版本 钞本 装订 线装 版式行款 12行,行28字 注文小字双行,字数同数量 1 册

高广 (全幅 269x168公分) 索书号 4062 11164

2书号 11163 题名 说学斋稿卷数 十三卷创作者 (明) 危素 (撰)

正文前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

标题 集部-别集类-明之属

收藏印记 「国立中央图/书馆收藏」朱文长方印、「{25306D}圃/收藏」朱文长方印、「贝墉曾读」朱文长方印、「平江贝/氏文苑」朱文长方印、「竹泉/珍秘/图籍」白文方印、「j闻/斋」白文方印、「千墨/m藏」朱文方印、「知不/足斋/钞传/秘册」朱白文方印

版本 乌丝阑旧钞本 装订 线装 版式行款 10行,行19字 左右双栏 版心线黑口数量 4 册 高广 (匡182x129 公分) 索书号 4026 11163

3书号 15343-0148题名 元海运志 卷数 一卷 创作者 ( 明) 危素 (撰) 版本 清道光辛卯( 11 年)六安晁氏活字印本

卷一百六十九 集部二十二 书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作者:纪昀等

△《说学斋稿》·四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明危素撰。素有《草庐年谱》,已著录。据《千顷堂书目》,其文集本五十卷,明代已散佚不存。此本乃嘉靖三十八年归有光从吴氏得素手稿传抄。其文不分卷帙,但於纸尾记所作年岁,皆在元时所作。《有光跋》称共一百三十六篇,此本乃止一百三十三篇。又王懋f《白田杂著》有是集《跋》,称赋三、赞二、铭二、颂三、记五十有一、序七十有六,共一百三十八首,以《有光跋》为传写之误。然据懋f所列,实止一百三十七首,数亦不符。殆旧无刊版,好事者递相传录,故篇数参差,不能画一,实则一本也。素晚节不终,为世J笑,其人本不足称,而文章则欧、虞、黄、柳之后,屹为大宗。《懋f跋》称其文“演迤澄泓,视之若平易,而实不可几及,非熙甫莫知其深”。其珍重钞传,盖非漫然矣。△《云林集》·二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明危素撰。皆在元代所作之诗,乃贤为编次成集者也。素家居临川,相近有云林山,尝读书其上。方方壶为作《云林图》,陈旅等俱赋诗以记其事,故集即以是为名。朱彝尊《曝书亭集》有是书《跋》,称发雕於后至元三年。则彝尊所见,乃元时旧版。此本卷帙相符,盖犹从原刻抄传者。特《彝尊跋》称前有《虞集序》,而此本所载乃集《赠行序》一篇,绝与诗集无涉,似为后人所附入。观其《静志居诗话》,亦称前有虞集《送行序》,则已自知其误而改之矣。素於元末负盛名,入明以后,其人不为世所重,其文亦遂不复收拾。故《说学斋集》仅存在元之文,而此集亦仅存在元之诗,不足尽素之著作。然气格雄伟,风骨遒上, 足以陵轹一时。就诗论诗,要不能不推为元季一作者矣。原集共诗七十六首,浙江鲍氏知不足斋本复从他书搜采,增入补遗十四首,较为完备,今并仍而录之焉。

△《名山藏卷>;之59 晋江何乔远 撰 ○危素危素字太朴金豁人与其邑人曾子白朱夏并以文章名家素厚重深中学问渊奥兼长笔札多识宋元事留心史书元顺帝初荐入朝历十八仕至岭北行中书省左丞为时名臣矣顺帝末年白事丞相前极言无隐元丞相贺惟一曰君向寡言今何多也素曰时危恩重岂能默默素不敢畏丞相畏后世史官耳既弃官寓居房山者四年顺帝北奔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承制起翰林学士承旨入朝信宿而明兵入大都素故与待制黄弁邑少同学相约死弁端谰酉头痪中从人午出之曰公小臣死社稷邪墼黄氪笫沸值芙运辣瞬恍〕荚瘴缰詹唤飧刍股嶂镁齐仁辜胰耸刂会大将军下令胜国臣皆输告身圳蔽缛「嫔砣粲输官者午喜出沽酒慰藉及还弗见求之井浮尸矣素亦走所居报恩寺脱帽井傍两手据井口将下寺僧大梓与番阳除彦礼大呼曰公母死公母死公不居位四年矣信宿入都且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史也竟罢明兵入府藏垂及史库素言抚镇吴勉辇出之既与学士张以宁等谒大将军军门送至京高帝以为翰林侍讲学士而以宁为侍读学士时素年六十八矣 以宁古田人有文学元人呼为小张学士既以故元官见奏对称旨上宠遇之使封安南赐御制八诗既还道卒临终自赋曰覆身惟有黔娄被委都无陆贾金诏有司还柩于家所在致祭 命与宋濂同修元史顷之坐失朝免居一岁复之兼弘文馆学士赐小车免朝谒时备顾问论说经史上冬日御外朝召素与翰林学士濂侍读学士同直学士经待制B起居注观琳列坐左右赐酒馔屡命尽觞内官承旨监劝甚力酒终上御制诗一章系序于首命各以诗进素成最后上览之曰危素老成有先忧之意他日上御东阁侧室素行帘外闻履声上曰谁对曰老臣素上曰朕谓文天祥也而乃尔监察御史著等劾素亡国之臣谪和含山为余阙守庙逾年忧恨死

王昭君(公元前一世纪中叶)汉平使者,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

  王莽(前45~后23年):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

  王充(公元27~约96年)东汉哲学家。

  王龁 :号梁盖,战国末期秦国上将,初为战神白起的锋芒所掩盖,白起死后也未有大功绩,但是王龁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与蒙骜王陵交替征战,始皇帝二年,王龁死 。

王翦:,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

  王符(约85~162年):东汉思想家。

  王叔和(201—280年):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山东临沂人,东晋大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也是著名书法家。

  王猛(公元325~375年):十六国时期苻坚的丞相。

  王冰 (约生于公元710~804年):曾任唐代太仆令。年轻时笃好养生之术,留心医学。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经过分门别类、迁移补缺、阐明奥义、删繁存要以及前后调整篇卷等整理研究工作,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为整理保存古医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王勃(公元649~676年):唐代诗人,唐初四杰之首。

  王之涣(公元688~742年):唐代诗人,《登鹳雀楼》久传不衰。

  王维(公元701~761年):唐代诗人,画家。

  王仙芝(公元?~878年):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

  王旦(957~1017) 北宋名相。

  王小波(公元?~约995年):北宋时农民起义军领袖。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宰相。

  王显政:五代时期著名孝子,蒲城义门王氏先祖,家资丰盈,乐善好施。义门王氏家族人才辈出,元延佑间曾有多人出任大夫、宣慰使、中军司马和地方官吏,被朝廷题匾“蒲城孝义之家”,列入国史,并得到县令“王氏孝悌,以兴民让”的表彰。翰林学士、国子祭酒虞集专门赋诗赞誉。记录王氏家族变迁与行孝的历史的《义门王氏先茔碑》,由“一代宗师”欧阳玄撰文,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危素书,赵期颐篆额,是全国著名石碑。元代御立的《蒲城王氏祠堂碑铭》也系危素书,赵期颐篆额,是元末碑刻代表作品。其中提到的韦村,又作苇村,即现在的蒲城县上王乡东苇村,至今王氏子孙仍聚居在前头、庄后、新庄三个自然村。

  王重阳(公元1113~1170年):金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

  王实甫:元戏曲作家。

  王阳明(公元1472~1528年):名守仁,字伯安,明朝哲学家、教育家。

  王士祯(公元1634~1711年):清初大诗人。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

  王好古(约生于公元1200~1264年):字进之,号海藏。师从张元素、李杲,为元代著名医家,主张脏腑辨证理论。著有阴证略例》、《汤液本草》、《医垒元戎》、《此事难知》、《斑论萃英》、《伊尹汤液仲景广为大法》等。

  王维德(1659-?):清代外科医学家。字洪绪,号林屋先生或林屋山人、定定子。著有《外科证治全生集》,为全生派代表医家。

  王清任(1768~1831)又名全任,字勋臣。富有革新精神的解剖学家与医学家。著有《医林改错》一书,对于中医学理论具有较大学术价值。

  王孟英(1808~1867):名士雄,清代著名医家,又号梦隐,别号半痴山人,浙江海宁人,迁居钱塘(今杭州)。清朝温病学派代表医家之一,代表作有《温热经纬》、《医砭》、《霍乱论》等。

  近代

  王明,中共政治家

  王士珍,北洋军阀

  王震,中共政治家

  王国维,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国学大师

  现代

  王安,美国企业家

  王小波,中国作家

  王贞治,前日本职棒读卖巨人队打者,现任福冈软体银行鹰队监督。

  王建民,美国职棒大联盟纽约洋基队投手。

  王守成,中国翻译企业家

  王谫,现代文人,著有《王城飞发》

  王义夫,射击运动员、教练。奥运会六朝元老,多次获得奖牌

1、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为“明妃”,王明君。

昭君出塞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汉匈两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关系。呼韩邪单于附汉与昭君出塞,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此外,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必然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2、王娡

孝景皇后王娡,为汉景帝第二任皇后,汉武帝生母。王皇后是槐里(今陕西兴平)人,母臧儿为燕王臧荼孙女,父为槐里人王仲。王娡先是嫁于金王孙,并生有一女,之后,被母亲送入皇太子宫,为刘启生下三女一子,其子即为汉武帝刘彻。

王娡做了九年皇后,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正月,景帝驾崩。甲子日,王娡之子、太子刘彻即皇帝位,刘彻尊其祖母窦氏为太皇太后,尊其母王氏为皇太后。三月,武帝又尊外祖母臧儿为平原君。王太后同母异父的两位弟弟也分别封侯,田蚡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

3、王政君

王政君(公元前71年-公元13年2月3日),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东)人,阳平侯王禁次女,母亲李氏,汉元帝刘奭皇后,汉成帝刘骜生母。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后之一。

其身居后位时间61年,仅次于清朝的孝惠章皇后。王莽篡汉时,王政君曾大怒将玉玺砸在地上,致使传国玉玺还崩碎了一角,不久忧愤而亡,与汉元帝刘奭合葬渭陵。

4、王莽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邯郸大名县)人,西汉权臣,新显王王曼长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为汉朝皇帝刘家后代,篡夺皇位。新朝开国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王莽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史称“王莽改制”。始建国元年宣布将天下田改曰王田,以王田代替私田,奴婢改称私属,与王田一样,均不得买卖。其后,改革币制、官制,规定盐铁官营,山川河流收归国有,同时,与民休息。从此,国泰民安。

5、王翦

王翦,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

少时喜欢军事,随侍秦王嬴政。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统兵六十万大败项燕,消灭楚国。联同儿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凭借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王昭君

-王娡

-王政君

-王莽

-王翦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在八十年代,一部叫《济公》电视剧,讲述了济公惩恶扬善,悬壶济世的故事,毫不夸张地说,游本昌老师把济公这个角色真演活了,一个邋里邋遢的疯癫和尚,一声“嘛嘛里嘛里吽,嘛里吽。”见证奇迹的时候就到了,让人们感受一次,什么叫佛法无边。从某种角度上说来,游本昌才是那个年代的老百姓心目中的喜剧之王。

济公之所以有此法力,据说,是因为他是如来佛祖的弟子降龙罗汉下凡,济公本是如来佛祖的弟子降龙尊者,因为龙王水淹了那竭国,还私藏了佛经,降龙尊者受佛祖之命,前去制服了龙王,并取回了佛经,佛祖就因此封他做了降龙罗汉。降龙罗汉修炼了几百年,都未修成正果,经过观音菩萨的点化,才知道自己尘缘未了,于是就下凡变成济公,来了却尘缘。

据说,当济公出生的时候,庙里的十八罗汉像的第十七个,突然倒下来摔碎了,这第十七个像就是降龙尊者。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那历史到底有没有济公这个人呢,答案是肯定的,但真实的济公,当然没有电视剧演的那样神奇,那些象变魔术似的法术和传说中什么飞来峰、水井运木等,其实都是后人杜撰出来的。

济公,原名李心远,也叫李修缘,南宋、宋高宗21年,也就是公元1148年,出生于浙江台州天台山永宁村,他的祖上都是北宋时的将领,他爷爷的爷爷,也就是他的高祖李遵勖(音xu),在宋太宗的时候,还迎娶了万寿公主成为驸马爷,他父亲李茂春,最初在台州为官,后来辞官归隐,李茂春和妻子王氏乐善好施,年近四十才有了济公,据说是夫妻俩到国清寺求佛求来的,所以济公出世以后,国清寺的主持,才为他取名为李修缘。

济公小时候就读于村北的赤城山瑞霞洞,得到了道教和佛教的熏染,父母双亡以后,便在国清寺出家,取法号道济,拜在国清寺的主持慧远禅师的门下。

慧远禅师姓彭字瞎堂,所以又称瞎堂禅师,是南宋著名的得道高僧,后来瞎堂禅师去了杭州灵隐寺,济公也追随师父来到灵隐寺。

济公的一生,的确富有传奇色彩,和电视剧中塑造的一样,他展现给世人的,就是一个疯癫和尚的形象,破衣破帽破鞋破扇子,还整天背着个破酒葫芦,不仅喝酒,还大口吃肉,因为不守佛门清规,多次被人检举揭发,灵隐寺的首座,甚至强烈要求主持将他逐出山门,最后多亏主持瞎堂大师比较了解他,用“佛门广大,岂能容不下一癫僧”相告,才平息了众怒。

其实,济公这样做,也是佛门中人修行的一种,看一下济公写的一首诗,就明白他的心境了:

我人修身他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这和**《少林寺》中,众僧吃狗肉时所说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是一个道理,讲究的是修心不修口,后来佛门把这一条,变成了对居士的要求,又外加了一句“戒*不戒色”,意思是说可以喝酒吃肉,只要心在修行就可以,可以有正常的夫妻生活,但不能乱搞男女关系。

再后来,很多修行的和尚,都用“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个来为自己的行为开脱,有的和尚还坐拥三妻四妾,这就应了济公的另一句话:世人莫学我,学我必成魔。因为济公的修心,已经达到了一种无我的境界,即便是这样,他还一直严守着色戒。有一次他醉酒后和朋友夜宿妓院,朋友为他安排了一个**,**为他宽衣解带时,济公立刻清醒,并连说罪过逃出房间,后来他还写了一首诗,说禅心*欲不相连,表明自己修佛的决心。

有关济公的传说,在南宋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流传,虽然没有传说中的那样神奇,但济公确实是一位学识渊博、而且医术高超的得道高僧,他经常游走于市井之间,惩恶扬善、扶危济世,当然,他济世救人,凭借的是医术和学问,并不是电视剧中的法术。

济公在佛学和文学的造诣都很深,佛教的禅宗将他列为第五十祖,杨岐派将他列为第六祖,他编撰了《镌峰语录》著作十卷,还写了很多诗词,他的诗词都收录在《净慈寺志》和《台山梵响》中。

佛教里有一个说法,说济公和尚是十八罗汉之一降龙龙罗汉的化身。而历史上却是没有济公这么一位高僧的,据《花朝生笔记》中作者就已经产生对济公真实性的质疑,作者认为历史上根本没有济公这个人,是南朝的宝志讹传所致罢了。钱静方在《小说丛考》〈醉菩提院本考〉一文中指出济公就是道济和尚。而历史上的济公是世人对南宋禅宗扬歧派僧人道济的尊称,关于道济禅师最可靠的历史记载,见于释居简所撰的《湖隐方圆叟舍利铭》。有不少真实、可靠的史料左证,我们可以判定:道济就是济公。

道济是他的法名,他的俗名叫李修元,浙江天台永宁村人。父亲李茂春,原在天台县作官,为人淳厚,不慕荣利,后便辞官归隐。道济虽是临海都尉李文和远孙,却没有染上纨绔子弟的劣习。少年时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释道二教的薰染。道济的父亲李茂春与夫人王氏平日乐善好施,因此有“李善人”的美称,遗憾的是年近半百,却无子嗣。后来他们特地斋戒三日,前往天台祖庭国清寺礼佛求子,生下一子,便是后来名垂千古的“济公”,国清寺住持法空为孩子取名“修元”。法师圆寂之前,特别嘱咐李茂春,孩子日后只可为僧,不可做官;若是出家,可以依止瞎堂慧远为师。后来道济的父母双亡,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接着又参访祗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在当过国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嗣其法衣。

道济在出家以后,其所作所为大抵与我们熟知的济公是很相象的。 道济天性好动,不喜念经,难耐打坐,经常和那些顽童斯混在一起,作呼洞猿、斗蟋蟀的游戏,甚至蘸大蒜吃狗肉,别看他平日里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实际上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曾带着自己撰写的化缘疏,外出募化,修复被火烧毁的寺院。他也经常游方市井,拯危济困,救死扶弱,彰善惩恶。关于道济法师的介绍,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找南宋释居简《北涧文集》卷十、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馀》卷十四、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卷十九等这一类的参考文献,我认为这些对于研究道济法师是很有价值的。

我想无论是我们熟识于心的济公,还是历史上的道济。我们喜欢他调皮捣蛋可爱的一面;喜欢他无拘无束洒脱的一面;喜欢他打抱不平善良的一面;也喜欢他嬉笑怒骂智慧的一面。总之,无论从哪一方面说这一形象都是受我们的爱戴的。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社会上我们太需要这样的人了。不再深说了,讲的不好,多多指正批评!南无阿弥陀佛!

欧阳姓,为汉字复姓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12位。据2008年统计,欧阳姓为88万。在中国排149位。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灭亡。十九年后,勾践又复国。到勾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越国为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欧阳姓氏,勾践(战国时封越王)→鼠与→不寿→翁→侨伯→侯→无疆(伐楚为楚威王所灭)→蹄(受氏始祖,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称欧阳亭侯,乃得姓之始也)。姓氏源流

欧阳(ōu yáng )姓源出有

出自姒姓,与欧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为氏。

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灭亡。十九年后,勾践又复国。到勾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越国为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

在历史上,欧阳氏曾一度被迫改为单姓阳氏。据历史文献《宁远县志》的记载,元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腐朽的元朝 ,当时即有一支欧阳氏家族为主的起义军。在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初安天下,曾意图招安欧阳氏义军。而欧阳氏全军上下拒降,明太祖大怒之下诏令诛灭欧阳氏家族,欧阳氏族人被迫分散逃亡,改为单姓“阳氏”以避其灾。直到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执政时期(公元1506~1521年),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的进士并累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今江苏南京)等十府的一代名臣阳铎发明了“摊丁入地”之策(即后来明、清朝时期一直实施的“摊丁入亩”之策),使明王朝税赋大增,明武宗由而大喜,阳铎遂乘机请旨要求恢复原姓,明武宗诏准,从此欧阳氏一族方得以恢复欧阳复姓。

欧阳氏族人皆尊奉夏禹、姒无疆为得姓始祖。

始祖欧阳无疆。欧阳氏是春秋时代著名的越王勾践的后裔。欧阳氏与欧(区)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欧阳氏的得姓,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根据《路氏》上的记载说,越王无疆的次子,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边,后代中有欧氏,欧阳氏。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欧阳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于会稽,传至越王无疆时,为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蹄,改封乌程欧余山南方,为欧阳亭侯,子孙就以欧阳为氏。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族居于渤海郡,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沧县。由此可见,欧阳氏和欧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换言之,欧阳氏和欧的得姓历史,大致2000年。故欧阳氏后人尊无疆为欧阳姓的得姓始祖。

勾践

不论在中国或海外华人当中,区、欧、欧阳三姓都是少数族群,相比之下,这三个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么众多。不过,他们的始祖越王勾践在历史上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勾践是春秋末年(公元前497—前465年)越国的国君,他是越王允常的儿子,曾被吴国战败,勾践向吴王夫差称臣求和,亲自到吴国伺候夫差,他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得到夫差的信任。另一方面,任用范蠡、文种等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势转弱为强。与此同时,范蠡派越国美女西施到吴国去,迷惑夫差,使夫差迷恋女色而对国事松弛下来,吴国由强转弱,最后勾践把吴国灭掉。接着,他又在徐州(今山东滕州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各支始祖

欧阳万:唐禧宗乾符年间为安福县令,深仁厚泽民恋之留家东乡之义历祖葬邑南城外五里地,名三都四大冢,巍然陇中地,号欧君里,民不忍忘,合上中下三堡肖像,立祠祀之名欧,王朝载邑乘详谱,祠墓志中旧谱云葬泰和株林,误矣,巳从删正。生子一:欧阳和。是为江西庐陵欧阳氏始祖。

欧阳凡:唐僖宗时为吉州刺史,因家焉,至五世凡得六孙,遂衍六大派,谟居安福洞渊,托居庐陵安德里,玄居安福黄石,堂居庐陵永和,弘居庐陵钓源,戊居安福义历。是为安福令欧阳氏始祖。

欧阳开曜:南宋宝庆年间自安福祝旦桥迁萍乡,卜居大院。是为萍北大院欧阳氏始祖。

欧阳可大:南宋时赴长沙从军,遂徙居宁乡。是为宁乡欧阳氏始祖。

欧阳添贵、欧阳舒誎:元季自安仁里迁居善化,六世孙舒谏遂居善化河西七都尖子山。是为长善欧阳氏始祖。

欧阳迁武:明洪武时自江西南昌铁树观筲箕坡徙居巴陵贾沙暇。是为巴陵欧阳氏始祖。

欧阳邦美:明永乐初自豫章来潭,传三世,衍为乌石隆公,燕窝陧公等八房。是为湘潭锦石欧阳氏始祖。

欧阳绍中:明建文间由豫章迁居醴南十八都枧上。是为欧阳氏少峰公支始祖。

欧阳继: 明嘉靖戊寅年至成化二年万公二十四世孙继文公由豫章东原(今南昌一带)迁庐江官庄领。是为庐江欧阳氏始祖(新中国成立前后改阳姓)。

历史人物

古代

欧阳修

欧阳氏中曾有 “继固承迁五代史,勒碑刻铭九成宫”之誉,指的是宋欧阳修撰成《五代史》。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留芳史册。欧阳氏出自姒姓,战国时,越王勾践的六世孙越王无疆受齐人唆使,出兵伐楚,结果被楚灭,无疆也被楚军所杀。无疆的儿子们争夺王位,各居一方,次子蹄占得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的欧余山,由于位处山的南面,又称之欧余山之阳,自任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就用此封地为姓氏。其中有姓欧阳,有姓欧,有姓阳,甚至,有的姓欧候。汉时有欧阳生,字和阳,博通经史,为“欧阳学”的开创者;欧阳生之4世孙欧阳也余曾为王莽的老师。唐时有欧阳询,字信本,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北宋有欧阳修,是著名的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出渤海郡。西汉时置郡,地点在今天的河北省沧县。当今,欧阳姓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彭泽县(彭泽县欧阳为欧阳“奕”后代,生七子,遂为彭泽县欧阳氏七庄,有10000人以上。)、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萍乡、新余、吉安、永丰、乐安、万载、赣州、会昌、安远,湖北省枝江、荆州、潜江,广东省广州、江门、潮阳,河南省新郑,四川省绵阳、南充营山县、达州开江、遂宁,安徽省阜阳、滁州,湖南省长沙、永州宁远县、涟源(石旗头)、新化、浏阳、隆回(六都寨、司门前、石桥铺)、洞口、溆浦,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等地。湖北省枝江欧阳氏族为欧阳修长子欧阳发的后裔。

帝王将相

欧阳宰勋在(前333—前)称王,

欧阳伟 在(公元前313—)称帝,

欧阳鸿业 在(公元前301—)(—称帝),

欧阳海宇 在(公元前291—)称帝,

欧安朱 在(公元前261—)(—称帝),

欧阳摇 在(公元前232—)称帝,

欧阳昭襄 在(公元前1859—称帝,

欧阳建 前176—前163 (—称帝)。

欧阳生:名容,字和伯。汉千乘(今山东广饶县)人,曾从伏生学今文《尚书》,为博士,授倪宽。他的后代也多出学者,其曾孙曰高、高孙地余,地余孙曰歙,连续八代均为博士,世代以研究《尚书》为特长,因此《尚书》世有欧阳氏学。

欧阳歙(公元前35年——39年)字正思,汉千乘(今山东广饶县)人。东汉光武帝宰相。为人廉恭礼让,以祖传“伏生尚书”任博士。王莽时任长社宰,后投更始刘玄任原武令。东汉建立后任河南尹,封波阳侯,后又迁升汝南太守。在汝南任官九年,教书育人,任用贤才,颇有政绩。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拜相,任大司徒。(摘自《中国历代宰相志》第35页)。<

王赐豪的社会活动

2004年7月,香港特区政府为了表彰一批杰出人士在各个领域对香港社会所作出的贡献,给他们颁发了奖章奖状。在这次发布的授勋嘉奖名单中,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