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历任浙江都督都有哪些人
浙江在辛亥革命后才有都督这一官职,辛亥革命前,最高长官为闽浙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福建,浙江二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福建、浙江的军民政务。(台湾建省后兼管台湾)
历任总督如下
范承谟
王骘
钟音
喀尔吉善
李卫
富勒浑
文煜
德沛
富明安
苏昌
崔应阶
纪晓岚
觉罗长麟
常青
王懿德
边宝泉
李鹤年
左宗棠
马新贻
杨廷璋
高其倬
何璟
谭钟麟
边宝泉
卞宝第
许应骙
升允
松寿,末代总督。
一、姓氏源流:
1、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为齐国始君姜子牙的嫡系子孙。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吴国公子柯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始成于春秋。吴国公子有个叫柯卢(虏)的后人,是吴王的儿子。他的后代就用他名字中的“柯”字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柯氏。
3、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柯拔氏,入中原后改姓柯,其后世子孙称柯氏。
古代北方羌族中柯氏,其后代子孙亦称柯氏。
二、柯氏始祖:柯卢。
柯氏始祖仲雍(即虞仲)是周武王的叔祖,与周姓吴姓蔡姓等为同一族系。周成王会诸侯于柯山,柯相仕周为大夫,同与其会,指山为姓,为柯氏得姓始祖;柯相之下第四世柯卢正式立柯为姓,是柯氏立姓始祖,柯卢为吴王的第九世子。因世居济阳郡崇德乡节孝里(今河南兰考)与蔡姓同称“济阳衍派”。
三、迁徙分布:
源自三千年前吴国公族的柯氏,初期蕃衍于故国所在地的江浙一带,然后,随着历史的演进,逐渐向四面八方发展,尤其在地利优越条件下,向南播迁的最多,所以成为南方各地,特别是福建省境内的一个名门望族。
按《漳州府志》:陈元光开漳,入闽之偏将,亦有柯氏。故知柯氏之南迁,当始于唐初。在唐昭宗天复年间(公元901年),就有一位籍贯福建的柯崇,以卓越的才华被封为太子校书,扬名当世。《柯蔡氏族谱》、《有南塘派亭》指出:“唐僖宗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祖自河南光州固始,从王审知入闽,而居泉之元如观西水沟巷,今呼柯厝巷即是。石晋天福元年(公元九四二年),祖讳宝公,自水沟巷分居莆阳,其仍居泉之观西者,历五世,及北宋至庆文公为泉之望族。及南渡后,家道中微,始分散播迁。”据闽省济阳谱系谓:南宋时,有兄弟三人由河南济阳府,相率入闽,初居福州下大路风陈张勤乡,嗣后分姓分居,辟地开族,长兄入辛姓,三弟入蔡姓,各分居惠安、泉州一带,次弟则入柯氏,分支泉州东门外,后再分永春诗山一带。
台北新庄镇《柯氏族谱》有谓:先世居广信府贵溪县(今江西贵溪),始祖柯某为潮州太守,当北宋金人之乱,乃隐于福建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都良村,支派蕃衍,遍于闽南。台湾的柯氏,据省文献会所查悉者,是从清乾隆初年开始,陆续播迁分衍于台。清乾隆年间有福建安溪二十八都士林乡人,入垦今台北县泰山乡大嵙村的柯厝坑。清乾隆十六年有柯干梁、柯献瑞居麻豆保捐北极殿斋房。清乾隆三十三年有柯廷第系页生,捐修凤山县北门石路。清乾隆三十八年闽人柯步生在今高雄县燕巢乡兴建龙角寺。干隆卅九年柯正寿,重修楠梓坑桥。清嘉庆三年,有柯有成与何绩,赵良盛二八随吴沙进垦今宜兰县头城镇。清道光年间,又有柯氏漳州人,到现在台北县万里乡大埤村冷水掘开垦,清道光二十七年有柯福隆,入居今台南县盐水镇。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西汉改治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初并入冤句县。晋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被废除。
钱塘县:秦朝时期置县,属于会稽郡。后汉时期为吴郡治所(今浙江杭州)。
齐 郡:西汉初年将临淄郡改为齐郡。相当今山东省临淄一带。
2.堂号:
异鹊堂:异鹊的意思是奇怪的小鸟。宋朝时柯述历任淮州知府,累官朝散大夫。他曾经在漳州当辅佐的官。漳州地方荒年,他千方百计赈济灾民,亲自住到灾区。这时有两只奇怪的小鸟在他的屋梁上垒了窝。等他回到招待所,两只小鸟也跟着他。他完成任务回漳州城时,小鸟飞着追他数十里,叽叽喳喳不忍离去。
追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瑞鹊堂:资料有待补充。
垂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余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五、家乘谱牒:
浙江钱塘柯氏家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台湾。
浙江黄岩柯氏宗谱八卷,家集五卷,(民国)柯骅威、柯逵修纂,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徽州新安柯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民国)柯立功总理,胡祥木编纂,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绩溪县文物管理局(有二部)。
安徽怀宁柯氏宗谱十二卷,(清)柯仁廉等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安徽贵池峡川柯氏族谱不分卷,(明)柯一泉纂修,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贵池峡川柯氏宗谱五十四卷,(民国)柯云开等辑,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
福建福州长乐柯氏家谱不分卷,(清)柯彭年、柯鸿年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福建同安霞岐柯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九江双川柯氏宗谱不分卷,首二卷,(民国)柯方坚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垂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饶柯氏支谱四卷,首一卷,柯凌云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瑞鹊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柯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瑞鹊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六、字辈排行:
柯氏一支字辈:“诗书仁义云开喜祥瑞龙道进益大玉昌增贤希信万华名江奎宏先至世礼恪将”。
资料有待补充。
七、楹联典故:
1.门楣题辞:
瑞鹊传芳:源自柯述,字仲常,(公元1017~1111年),终年九十五岁。少年时,太守蔡襄见其“争奋笔舌论短长”,十分赏识,预料他日必成大器,写长诗赠柯庆文。柯述在公元1049年任府学教谕,公元1056年登进士,先后任赣州县尉、吴兴知县、怀州太守、福建提刑、湖南运使,两度任福州太守,又被封龙图阁直学士。期间,他因维持治安和治理水利有方,宋神宗召对便殿,对其才干甚为嘉叹,特书写柯述之名于屏风以备忘。由于柯述任职期间为读书人做了大量好事,又其本人著述丰富,福州、泉州两地文庙都以柯述从祀其中,泉州文庙之旁还曾经建有纪念柯述的祠堂。尤其突出的是,公元1075年柯述奉命到漳州赈灾,救活饥民无数,两只喜鹊栖于柯述居住的传舍(招待所),柯述离漳时,许多百姓恋恋不舍,送行数十里,那两只喜鹊也飞翔相随不忍离去,人人称异,传为佳话。
2.四言通用联:
奎章精识;石篆雄文: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仙居人柯九思,字敬仲,与虞集、赵孟颊为朋友,擅长作诗、绘画,官至奎章阁学士。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南安人柯萼,进士出降,官至员外郎。太平兴国年间,遇到一个僧人,同往万岁山,指一棵古松下,挖掘出一块石刻篆文,原来是宝公(南朝梁高僧宝志)记述帝王之位绵延的文章。
行治为首;清官第一: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官吏柯昶,字季和,莆田人。万历进士,历官河间知府,治行称三辅第一。累官山西巡抚。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知县柯抡,字健庵,湖北人。同治间由进士知建宁县,尽心民事。尝捐廉创立四门义学,总督李鹤年以抡为“闽省第一清官”入奏。
榜登五老;狱无一囚: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人柯崇,光化年间与曹松等五人同榜中进士,年龄都在七十多岁,当时号称“五老榜”。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晋江人柯宋英,字子飞,绍兴年间进士,官梅州知州,为政清廉勤奋,监狱里没有一个囚犯。任职期满后返乡,闭门谢客,人们都称他“乡先生”。
愿闻己过;求通民情:清朝时期的建宁知县柯抡,每出以两牌前导,上书“愿闻己过,求通民情”八字,被誉为第一清官。
高僧指宝;贤母辞官: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柯萼,遇一僧指示在古松下掘之,得石篆。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柯应烈,其母为之辞官。此联另有不同版本,上联“高僧”为“奇僧”。
3.七言通用联:
龙图阁老先朝望;异鹊堂诗永世传:“瑞鹊堂”柯氏家族,由于他们的入闽始祖柯延最初开基于南塘,所以,有时候也以“南塘”名派。他们大多奉所谓的塘边叟或东边叟为始祖,目前生活在台湾岛上的一代,大致是那两位“叟”的第二十五、六世裔孙。自此以后,柯氏族人都以“瑞鹊堂”为号。不仅福建全省如此,全国各地也无不例外。柯氏迁泉以来,至今已传三十多世,族裔遍布泉州和港澳台等地,并迁播于东南亚各国,菲律宾国父黎刹,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夫人柯玉珠等均系柯氏后裔。“柯蔡宗亲会”组织不下三十个,仅台湾就有十七个。这些地方的柯氏族人均以“瑞鹊传芳”引以为荣。
书画博士传名远;医药专家播惠长: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书画家柯九思,字敬仲,号丹丘生,台州人。善书画,博学能诗文,又善鉴识金石。文宗置奎章阁,特授学士院鉴书博士,凡内府所藏法书名画,咸命鉴定。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医学家柯琴,字韵伯,号似峰,浙江慈溪人。有《伤寒论注》等著作,对注经分证有特殊见解。
瑞阳宏文有百卷;怀州异鹊筑二巢: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学者柯芝,瑞阳人。早通五经,善词赋,著书百余卷。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朝散大夫柯述,字仲常,嘉佑进士,历知怀州,累官朝散大夫,赈饥有惠政,有异鹊二巢于栋,秩满,移居传舍,鹊亦随止。既归,飞翔数十里,喧噪彷徨不忍去。苏轼有诗记其事。
帘幕半开人未起;楼台风暖日犹低:此联为元朝时期的书画家柯九思《题画》诗句联。
春风娇软绿阴肥;上苑莺花紫翠微:近代史学家柯劭忞(公元1850~1933年)撰联语。柯劭忞,字凤孙,号蓼园,山东胶州人。光绪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京师大学堂监督等,有《天文志》、《春秋谷梁传注》等。
七世联登九进士;八闽独占一状元:此联为福建省莆田县灵川镇柯朱村柯氏宗祠联。全联典指明景泰二年(1451年)状元柯潜,字孟时,号竹岩,福建省莆田人二十二岁中举。
历代衣冠炫礼乐;经天日月永蒸尝: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峡山镇洋内乡柯厝祠追远堂。据《潮阳县志》记载,柯氏家庙始建于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为宋朝建炎年间进士、国子监宣教大学士柯裔武所建。明朝时期由柯氏裔孙按旧制进行修葺,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由贡生柯文锦主持全面修建,扩建三山门。由于历代修建,所以家庙保存良好,1928~1992年在家庙办峡山洋内小学。1986年,柯氏族人筹资十七多万元进行修缮。柯氏家庙总建筑面积一千余平方米,整体建筑气势恢宏,浑厚坚实,古朴大方。家庙大门为三山门,上面匾额书“柯氏家庙”四字。
4.八言以上通用联:
身占春鳌,文邀天眷;庭栖异雀,诗赋名流: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状元柯潜事典。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朝散大夫柯述事典。
本出莆田,绿叶绵状元世德;源开洋水,香泉振学士家声: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峡山镇洋内乡柯厝祠追远堂。三山门首有立体石雕人物四幅,两侧有浮雕花鸟各四幅,雕刻精湛,形象逼真。入门天井,存放石马槽一个,乃为宋代遗物。天井往前,是一大厅,在整座祠中是属于中厅。中厅往前又是一天井,再往后便是后厅了。主体建筑属三厅双天井加拜亭结构。后厅上面挂有一堂匾,上书“追远堂”。在后天井接连后厅处设有拜亭。
乔木旧风声,前人深培根本;梓材新物色,后裔续点丹青: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峡山镇洋内乡柯厝祠追远堂。柯氏家庙追远堂是历史悠久的一座民间祠堂。全祠有石柱五十支,木柱二十支,抬梁与穿斗形成混合式梁架结构,木工或粗犷或精雕,图案线条流畅美感,具有明显的宋明建筑艺术风格。由于家庙建筑规模较大,历史悠久,保存较完好,对研究我省民间祠堂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八、历史名人:
篇幅太长,请参见这里:
http://zhummzykingbokeecom/viewdiary12917809html
太平天国起义时期,捻军是纵横于中原的一支劲旅。1864年,天京沦陷,太平军部与捻军结为一体,在豫南地区进行整顿与改编,组成了以赖文光、张宗禹、任化邦等为首的一支新捻军。
由于太平天国失败,全国农民起义力量失去了中心,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起义虽然此起彼伏,但彼此隔绝、孤立无援。满、汉地主阶级沆瀣一气,加紧围剿新捻军,新捻军的活动愈益艰难。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1865年至1866年,由赖文光和张宗禹分别率领,新捻军曾两次分军又两次会合。
1866年秋,新捻军从山东返回河南。赖文光“恐独立难持,孤立难久”(《太平天国》丛刊第2 册),决定派张宗禹、张禹爵等率领一部分新捻军往陕西、甘肃联合当地抗清回民起义军,以为犄角之势。新捻军由此分军两部:由张宗禹、张禹爵率领向西北进军的一部称为西捻军,由赖文光、任化邦率领转战于中原的一部称为东捻军。
新捻军分为东、西两军是捻军史上的一件大事。东、西捻军于何时何地分军?据现在见到的资料,大约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同治五年九月十三日(1866年10月21日)在河南中牟分军。《淮军平捻记》说:“贼首张总愚、任柱、赖汶洸分道各窜,遂为东西二股,世号东捻、西捻”,“张总愚率股自中牟窜许、陕,经灵、阌入秦是为西捻;而任柱、赖汶洸一股复由豫回窜东境,是为东捻,二股自此遂分”。
时河南巡抚李鹤年向清政府奏报,也称在中牟分军:“逆捻自中牟南窜,旋分两股:东股任、赖等逆由陈留、兰仪、考城窜向东北,扰及金乡以南;西股张逆南窜许州”(《剿平捻匪方略》)。李鹤年是同捻军交战的豫军头目,他的奏报应较为可信。直录总督刘长佑在《捻匪东西分窜片》奏报中与李鹤年所奏相同。此外,又有《豫军纪略》等记载可作旁征。
一种说法是同治五年九月十五日(1866年10月23日)在河南许州(今许昌)分军。这种说法主要见于当时负责镇压捻军的清朝钦差大臣曾国藩的信函。曾国藩《复刘子恕太守》记:“不料贼至许州等处,分为两股:张逆则由禹州西窜汝、洛,任、赖则由鄢陵东窜曹、考。”在另一通《复李幼泉副郎》函中,曾国藩据各处探报,亦记在许州分军。同治五年十月十三日,曾国藩在《汇报近日军情折》中说:“窃捻逆全股,由山东曹州窜回预境杞县、扶沟等处,臣于九月十三日驰奏在案。维时尚不知贼分两股之说”(《曾国藩全集。奏稿》二十五卷),此折中又提到捻军“攻扑许州”。据此,捻军分军在“杞县、扶沟等处”,但是此折并没有排斥在许州分军。
曾国藩于1865年5 月被清政府任命为剿捻的总头目,奉命节制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四布坐探,情报灵通,他对于他的主要敌手捻军的行踪,尤其是捻军分军这样一件大事是不可能不清楚的。
另一种说法是在同治五年九月十二日(1866年10月20日)于河南陈留、杞县分军。这种说法主要见于《湘军志》、《湘军记》等史料。曾国藩在奏稿中也曾提到在杞县分军。《太平天国史事日志》明确记载:1866年10月20日(阴历九月十二日),“捻在河南陈留、杞县复分为二支”。《清史稿》记河南巡抚李鹤年曾“亲赴陈留、杞督战”,但没有提到捻军在陈留、杞县分军。
由此看来,分军时间三说为:同治五年九月十二日;九月十三日;九月十五日。分军地点三说为:河南中牟、许州,陈留、杞县、扶沟等处,其资料来源均较可靠。有的同志以为,捻军分军是一件大事,似不可能商定将某天作为分军日,或在某天迅将军队一分为二,所以分军时间可能在九月十二日到九月十五日。关于分军的地点,由于新捻军主要采用流动作战方式,忽来忽去,飘泊不定,因此分军不一定有具体地点,也不一定局限于某地作为分军地点。从地图上看,许州、中牟、陈留、杞县四地构成一个三角地带,分军有可能是在这三角地带流动作战中完成的。但这仅仅是一种推测。
新捻军分为东、西捻军是战略上的失策。东、西捻军分军后,不仅未能互为犄角、相互支援,反而削弱了捻军的力量。东、西捻军被迫在两个战场上分别对清军作战,势孤力单,给敌人造成了各个击破的机会。新捻军分军是捻军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由于资料记载不一,捻军究竟于何时何地分军还是一个悬案。(华强)
石达开在大渡河畔写的信是给谁的?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分兵出走之后坚持进图四川、自立一国,结果在大渡河畔被清军与土司紧紧围困,成为釜中之鱼。石达开率部左冲右突,未能血战脱脸。于无可奈何之际,石达开命军师曹伟人给清军写了一封信。信中说:“窃思求荣而事二主,忠臣不为;舍命以全三军,义士必作”(《太平天国文书汇编》),要求清军赦免他的部下。信写成后,用箭射人驻守在大渡河对岸的清四川重庆镇总兵唐友耕军营中。关于这封信的收信人,有人说是重庆镇总兵唐友耕,有人说是四川总督骆秉章。
1908年,唐友耕的儿子唐鸿学为其父所编《唐公年谱》问行于世。年谱中附录了石达开的信,说这封信是石达开写给唐友耕的,也就是说石达开是向唐友耕乞降的。
关于石达开写信给唐友耕的事,《纪石达开被擒就死事》一文记载最为详细。文中说,石达开于“四月二十三日,以书射达北岸唐友耕营”,“唐得书,不敢奏亦不敢报。石军不得覆”。根据此说,唐友耕收得石达开信后,隐匿不报,也未给予石达开回复。
1935年,四川沪定西沙河坝农民高某在紫打地偶然发现石达开函稿三通。其中一通在《农报》发表,标题作《致四川总督骆秉章书》,收信人是骆秉章,而不是唐友耕。
1937年,萧一山撰《翼王石达开致清重庆镇总兵唐友耕真柬伪书跋》,认为《农报》发表的《致四川总督骆秉章书》是错误的。他说,他在成都黄某家中曾亲见致唐友耕“真柬伪书”一通,系用翼王所遗之柬帖转抄的。萧一山断定《唐公年谱》附录的石达开信函是可靠的,该信确是石达开写给唐友耕的。《广东文物》从萧一山的说法,载有《石达开致唐友耕书》著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种《太平天国》所辑此信据《广东文物》排印,故而唐友耕为收信人的说法流传较广。
简又文先生认为紫打地农民高某发现的“三遗函,其致王千户与致唐友耕两通,……可认为真品”,说法与萧一山不同,但认为石达开致唐友耕信是可靠的,“致唐函更见之《唐公年谱》,尤为可信”(《太平天国全史》中册)。罗尔纲先生对石达开写信给唐友耕一事十分怀疑。他认为唐鸿学将原收信人骆秉章盗改为唐友耕,其意图是要为其父脸上贴金。
石达开信中说:“惟是阁下为清大臣,肩蜀巨任,志果推诚纳众,心实以信服人,不蓄诈虞,能依请约,即冀飞缄先覆,并望贲驾遥临,以便调停,庶免贻误,否则阁下迟行有待,我军久驻无粮……”(《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罗尔纲指出,石达开信中“肩蜀巨任”的话,应是对身为四川总督、担负四川全省重任的骆秉章说的,而不是对只管重庆一镇的绿营兵唐友耕说的。太平天国己未九年,李永和、蓝大顺在云南昭通府起义。时唐友耕为起义军中的一个小头目,后降清。以唐友耕的身份和地位,石达开是不会写信向他请求赦免三军将士的,何况唐友耕也没有这么大的权力。唐鸿学知此有破绽,故将“肩蜀巨任”改为“当得巨任”。石达开对唐友耕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石在信中怎么会称唐为清朝大臣呢?石达开说“并望贲驾遥临”,此话显然是对远在成都的四川总督骆秉章说的,而不是对隔河相望的唐友耕说的。唐鸿学将原信改为“拜望台驾近临”。又,石达开信中还有“阁下如能依书附
奏清主“的话,而当时总兵是不能直接向皇帝上奏的。以上种种破绽,可以证明此信是写给骆秉章的。
1945年,都履和据李左泉《石达开涐江被困记》整理修校而成《翼王石达开涐江被困死难纪实》,其中附录有石达开的信。李左泉文系根据土千户王应元幕僚许亮儒遗著《擒石野史》笔记润色重编,来源可靠。
罗尔纲认为,《农报》所载高某发现的钞本及都履和《翼王石达开涐江被困死难纪实》附录的石达开信函是真实的,是未经唐鸿学篡改过的。石达开这封信的收信人应是骆秉章而不是唐友耕。
奇怪的是,石达开这封极为重要的信,当时骆秉章、唐友耕在公私文件中均未提及。加之信末署“太平天国癸亥十三年五月初九日”,此时石达开已成阶下囚,正在解往成都的途中,显然与史实不符。有人认为,石达开的这封信可能是伪造的。
王庆成撰《石达开大渡河覆败事实》认为,石达开这封信来源于多方面,“表现了它不可能出于某一人的伪造”。王先生经过周密考证,说:“尽管骆秉章、唐友耕等人的公私文件中从未提到此事,但可以相信,他们得到了这封信”。(《石达开论集》)石信中要求“赏驾遥临,以便调停”,骆秉章委派四川布政使刘蓉亲临前线,即是对于这一要求事实上的回答。唐友耕收石信后隐匿不报的说法看来不确。清方不但收到了石达开的信,并且利用了石的要求与愿望设密计对石进行诱降。因为所设密计太不光彩,所以俘获石达开以后,骆秉章、唐友耕之流需要否认这件事的存在,因而对石达开信函的内容不能不讳莫如深或者语焉不详了。
督宪即总督
清末总督也非常好多,以两广总督为例,看下表:
光绪22年~24年 谭锺麟
光绪25年 谭锺麟十一月辛酉召。李鸿章署两广总督。德寿暂署。
光绪26年 李鸿章六月癸未迁。德寿兼署。闰八月壬寅,陶模两广总督。
光绪27年 陶模
光绪28年 陶模五月丙戌开缺。丁亥,德寿署两广总督。
光绪29年 德寿三月丙子调。岑春煊署两广总督。
光绪30年~31年 岑春煊
光绪32年 岑春煊七月戊午调。周馥两广总督。
光绪33年 周馥四月丁丑免。岑春煊两广总督。胡湘林护。七月癸巳,岑春煊免。张人骏两广总督。
光绪34年 张人骏
宣统1年 张人骏五月调。袁树勋署两广总督。胡湘林护。
宣统2年 袁树勋九月病免。张鸣岐署两广总督。增祺兼署。
宣统3年 张鸣岐。九月,民军据广州,鸣岐去职。
还有直隶总督:陈夔笼、侯清泉、李鸿章
两江总督: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
晚清的历任浙江都督都有哪些人
本文2023-11-12 15:02:5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63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