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村属于哪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2浏览:2收藏

李家村属于哪里,第1张

李家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位于马场镇西北面,距普定县城462公里,距镇政府驻地32公里,坐落于美丽的夜郎湖库区上游北岸,有入村公路连接马鸡公路,交通较为便利,地形以多山为主,高原坝子隐于其中。有煤、石灰石、经果林等资源,全村可使用耕地面积611亩(其中:田3086亩,地3024亩)。全村有人口1710人(其中少数民族苗、仡佬族等5%)。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利用地广区位优势,极力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发展特色经果林种植业(如:杨梅、梨子等),村民人均收入有所提高。

--人口总数:1848人农业人口:1796人非农业人口:52人

--行政区面积:1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布依族发展口号:加快农业发展,实践科学发展观

--所辖村:林家组,陈家组,李家组,那吉组生产总值:13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名特产品:水稻,玉米,杨梅办公所在地:李家组

李家村与猪场村、垭口村、落龙村、三合村、岩上村、马场社区、松林村、红岩村、梅子关村、杜家村、挖龙村、党固村、下关村、大坟坡村相邻。

李家村附近有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普定龙头山、枫林火焰山原始植物保护区、夜郎湖、莲花古洞等旅游景点,有普定高脚鸡、梭筛桃、白旗韭黄、朵贝茶、安顺蜡染等特产。

概况

周集镇地处霍邱县西北,隶属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东接王截流乡,西连临水镇,南与范桥、冯井两镇接壤,北与颖上县隔河相望。

面积人口

周集镇总面积175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积42287公顷。辖30个行政村,共8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78964人。

基础设施

镇区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美,是集商贸、安居为一体的新型集镇。

社会事业

学校、医院、银行、电信等部门齐全,自来水、供电、有线电视、宽带网已延伸至千家万户。

自然环境

周集镇临处淮河地域,无工业发展,风景秀丽、田地优香、绿树成荫、气候怡人,再现了淮河水乡的原始大自然风貌;淮河两岸柳藤、灌木丛生多于野鸡、鸳鸯、野鸭、大雁、野兔、刺猾、白鹭等等其他国家野生保护动植珍禽繁衍栖居。

养殖业

周集生猪出栏量全县第一,黄牛生产也远近闻名,周集也是皖西白鹅、麻黄鸡出产地,周集还有丰富的水产养殖资源。

交通建设

周集的交通优势明显,有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三十个村街基本上都通上了水泥或柏油路,105国道穿镇而过,还有建设中的阜六高速,既将动工的宁西铁路,已经使用的淮河周集港码头。

城镇建设

周集镇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努力建设美好新周集。镇政府请省规划设计院已规划了新的镇区发展蓝图,周集小城镇建设已通过市里验收,正在向创建省级文明城镇大步迈进。

特色资源

周集镇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周集铁矿是国内罕见的大型鞍山式铁矿,矿区由周集、张庄、周油坊、李楼、吴集等9个矿床组成,已探明储量165亿吨,居华东第一、中国第五。针对矿区的探矿报告、采矿规划、安全及环保评估等报告已通过专家评审。富昌矿业、诺普矿业、安徽矿业和南钢矿业集团四大探矿企业先后获得采矿权,即将正式开采。一期铁矿产矿量将达到500万吨左右,预计以后的产矿量可达到1000万吨左右的目标。

机构设置

党委政府办公室:

负责周集镇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精神和镇党委决议、决定的贯彻执行;协助镇人大开展工作;监督、检查、惩处违纪行为;负责党委文件的收发传递、信息、文秘、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精神和镇政府决议、决定、保证政令畅通;负责政府系统文件的收发传递、信息、文秘、接待等政务事务性工作。

农业发展办公室:

贯彻各级政府关于农业问题的各项方针、政策、措施,负责全镇涉农事务的规划和管理工作。

经济发展办公室:

负责制定周集镇二、三产业中长期发展计划和年度计划;加强对周集镇二、三产业进行宏观指导和企业的重组专制工作;积极为企业发展服务,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资金、人才、技术;做好集体资产进行进行审计,防止集体资产流失;检查督促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以及民俗旅游工作。

财政所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财经工作的方针、政策,拟定镇财政年度预算方案并组织和监督预算的执行;管理、监督财政收入和支出,做好镇属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加强镇国有、集体资产管理,指导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工作。

农经站

负责周集镇农村承包合同管理和农村财务管理审计监督;负责对周集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分析和掌握经济运行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

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及法规;及时准确地掌握计划内和计划外孕情;实行计划生育,落实节育措施,行计划生育奖励和处罚政策,做好计划生育的统计、服务工作。

城建所

负责村镇土地管理、村镇建设、城镇建设、环境保护,宣传贯彻落实土地法律法规等工作。

文化广播站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和体育娱乐活动,培训文艺骨干,搜集整理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做好文物的宣传保护工作,管理好周集镇的文化市场工作。

畜牧水产站

部署周集镇畜禽疫病的防治,进行畜牧生产指导,制订培育良种规划,培训乡村两级兽医技术人员,并开展科学试验,推广新技术。

水务站

负责周集镇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及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维修、管理和水资源的监督保护开发利用;负责周集镇防汛抗旱和节约用水工作;负责本镇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及水土流失检测和综合防治工作;负责本镇的人畜饮水和集中供水工作。

行政村 元艺村 老街村 潘店村 蒋郢村 侯店村 黄台村 薛集村 新圩村 燎东村 新街村 卢庙村 迎水村 班台村 南街村 四里村 燎西村 黄岗村 大楼村 倪岗村 殷庙村 松林村 洪洲村 孙台村 大成村 何庄村 花园村 朱港村 杨台村 洪台村 闸口村 人文历史

周集镇起源于清光绪二十年间(1864年), 原名张邨寺。雍正年间联礼大臣王槛就祖居此地,现镇南三里庄即原王家庄园,王有后花园一处(老街范围),长方形,四面环水,有七十二浇花井为证。王家氏族衰败,王槛死后就葬于此街东南方,有遗址可考。此时地方属伪联保制社会行政建制,联保主任周占亭,并有丁香亭、何幼亭、付宇亭、戚干亭、沈敬亭、周相亭等号称十大亭之名人,一统此地天下。开发王家后花园兴街集市,形成南北拐尺(Z)形不足一里长的四米宽街道,仅几家经商,有张家渔行、付家饭店、李家炮坊、付家药铺、王家杂货店,南头李家“天和”猪牛行,北头周氏“天兴享泰”盐粮行为大户。经济初繁,招商四方,商贾云集,周、李大户想称王霸市,耀祖光宗,以势兴街,就在街中段筑建一处“牌坊楼”为界。后三里庄李泽臣(庄主)主持公正,令其拆牌坊楼,望能开放市容,繁荣经济,终因周家势强称霸,自称此街启号“周家集”,因而得名——周集。

清光绪三十年间(1874年),时属霍固县,伪县令委派安德功(寿县人)来周集设立常备队,招兵十多人,驻扎在老街东北角张邨寺(火神庙),负责周集、三河尖两地区治安。为了安全起见,在寺的四周开挖圩沟(即镇政府所在地),建东南、西南角两处碉堡行更放哨。行政由联保制改为乡保甲制,设立周集乡。1948年2月此地解放,在潘店建区。1949年2月区迁址周集改为周集区,期间虽几经行政体制变迁,仍保留周集区建制,直到1992年2月才撤区建镇,将原来的周集镇、周集乡、区直单位合并为周集镇。2004年9月因经济发展和区划调整的需要,将原来的朱港乡并入周集镇,形成了拥有城区面积175平方公里、人口达8万人的中心大镇,成为全省100个中心建制镇之一。

乡镇企业

周集林海大酒店

周集宏图大酒店

周集徽通塑业有限公司

周集天成汽车维修厂

周集复合肥厂

周集惠丰电子元件厂

周集精保米业有限公司

周集佳乐米业有限公司

周集刘塘坊矿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29333 男 15026 女 14307 家庭户户数 8190 家庭户总人口(总) 29332 家庭户男 15025 家庭户女 14307 0-14岁(总) 7296 0-14岁男 3910 0-14岁女 3386 15-64岁(总) 20149 15-64岁男 10201 15-64岁女 9948 65岁及以上(总) 1888 65岁及以上男 915 65岁及以上女 973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8766 主要政策

镇党委政府已制定了一系列吸引、鼓励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竭诚欢迎天下有识之士,四海企业同仁,合作投资,逐鹿中原,共谋发展大计。

霍邱教育起源无考。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令尹怯列聿(达鲁花赤)兴文庙,从此“士风励而人知所以劝学”。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创立儒学,沿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施教。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科举、创新学。次年,知县劳文琦等就城内丰备仓地,创办霍邱县第一所高等小学堂,新学推行缓慢。

民国初期,县内区乡小学校次第兴办,民国2年(1913)在临水集创办的敷文高等小学校,民国4年在叶家集创办的明强小学校、民国6年在城内鼓楼街创办的女子小学校,是这一时期的重点小学。民国16年(1927),全县有初高等小学82所(族立6所),教职员237人。至是年,全县共有初、高级小学毕业生3187人。

民国20年(1931)县苏维埃政府在叶集、三元、洪集等苏区乡镇建立列宁小学、列宁模范小学、贫苦农民子弟得以就学。入学新生较新政权建立前高出近10倍。相反,此期国民政府办学大为减少,同年全县仅有初级小学6所,学生215人,教职工12人。

民国25年(1936)在李双圩创建省立霍邱农业职业学校,民国26年(1937)在县城东关外开办霍邱县立中学,民国29年(1940)在李家圩创办安徽省第九临时中学,民国33年(1944)在城内王家祠堂建立霍邱县简易师范学校。这些中等学校和专业学校,为霍邱县及其他地区培养不少人才。据统计,民国36年(1947)霍邱县有大专毕业生188人、肄业29人,初高中毕业生3103人、肄业2625人,初、高小毕业生5138人、肄业8383人,私塾21267人。

由于政治、经济的制约,教育发展进程仍较缓慢。民国19年(1930),学龄儿童入学率仅40%;民国28年(1939),文盲率达951%;民国36年(1947),受私塾以上教育的仅占全县人口的91%。其间,由于不满国民党政权的统治,一些学校经常闹学潮。民国18年(1929)春,在中共霍邱城区特别支部领导下,城关各校师生持续罢课一个月,要求解决高小学生毕业升学问题,迫使县政府开办师资养成所,以解决问题。

建国以后,为了“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实行公办民办“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教育事业得以发展。1949年,全县有小学224所,其中由公学款产收入开办的小学9所,民办公助12班,学生19039人。至1956年,全县有小学420所,学生66831人。

1958年,片面理解“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突出“劳动”教育,不适当地砍掉一些课程。1962年后,农村耕读小学有很大发展,至1965年,全县有各类小学2501所(耕读1768所),学生115440人(耕读45614人),教职工5068人(耕读1768人);中学108所,学生8241人,教职工660人;常年民校930所,学生19217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执行“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政策。取消考试制度,实行“开门办学”强调“兼学别样”。后期,学“朝农”,办“大学”,不顾主客观条件,盲目发展,据统计,1976年有小学2549所,学生211247人,教职工7676人(民办617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77%;初高中52所,在校学生47102人,专任教师1453人;“五·七大学”76所(县办1所),工厂、企业办“七·二一工人大学”25所,共有学员4196人,教职工362人。各级各类学校虽多,但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程度高低不一,教学质量极差。

1978年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提高教职员工待遇,改革教育结构,深化教学研究,递增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78年至1987年,共为教职工平反历史遗留的冤假错案1115件,复查修改结论69件。1985年,县委用社会指标为教育系统15名教师的52名直系亲属解决“农转非”问题。1983年至1986年有680名教师加入中国***。1987年全县教育投资12373万元,比1980年增长8972%;1980年至1987年“三结合”建校,国家、社会、学校三者共投资13047万元,修、改、建校舍25017间。1978年至1987年共编写教材10部、录制教改、实验课34节,巡回播放录像373场次,收看的师生达22380人次,发表学术论文326篇。

1987年全县有各类学校894所,其中小学767所、幼儿园30所、初中84所、完中9所、职业中学3所,中等师范1所;在校学生总数241287人,教职工11777人(民办5881人)。全县学校中,沿淮行蓄洪区有中小学301所,在校学生75215人,教职工2828人(其中民办教师1730人)。中小学占地面积5842亩,建筑面积3992万平方米,有双人桌凳82226张(条)。

李家村属于哪里

李家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位于马场镇西北面,距普定县城462公里,距镇政府驻地32公里,坐落于美丽的夜郎湖库区上游北岸,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