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李氏家谱
有点多
始祖:李利贞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子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其后代分出两支,一支在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为陇西房;一支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西南),为赵郡房。后来,陇西房又分为三十九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三组。
两汉、三国时期,李姓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发展至今辽宁一带,向西北发展至今宁夏一带,如东南发展至今江苏,向南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向西南发展至今云南。十六国时,先后出现了两个李姓政权——大成国和西凉国,提高了李姓声望。隋唐时期,李姓随陈化父子入闽留
居当地,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武周时因避祸,宗室李姓部分人从长安、洛阳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安史之乱”时,又有一批李姓人逃往江南避难。随后,李光弼因平定“安史之乱”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形成金陵李氏,后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唐宣宗时,因“牛李党争”,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琼山东南)司户,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唐末至五代年间,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潮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后又分支宁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一些地方。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特别是宋代“靖康之变”后,中原人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迁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
明清时,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除大陆地区外,李姓还是少数在海外形成大族的姓氏,如在越南,自1009年起,李姓朝廷历八主二百一十六年,李姓人口急剧扩充,成为越南的大姓。在朝鲜,自1392年起,李氏朝鲜历二十七王五百一十九年,至到日本侵占为止。李姓发展为朝鲜第二大姓。目前李姓人口列全国第一位。
炎黄子孙,华夏一统。天下李氏,同宗陇西。海外李氏华人与中华李氏同出一源,血浓于水,情系大唐。他们秉承着盛唐帝王之血脉,施展着帝王般的雄才大略,裂土封疆,称王海外,延续着李唐盛世的帝王霸业。海外李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周边国家,如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其次欧、美、澳洲等国家和地区;非洲则是李氏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
李氏家谱字辈
1、陇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2、东山一支李氏家谱字派(部分)
……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3、高桥一支李氏三修族谱字派(部分)
……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是、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4、陇西堂李氏七修族谱字派(部分)
……山老派起语:派、纪、长、相、承,续、祖、义、秋、均。同汉庚午增派语:太、官、人、讳、义,司、千、两、派、承,更、增、君、应、万,秋、 、林、傅、均。黑山原派:卫、嗣、瑛、耀、玉,立、志、潮、添、荣,光、辉、廷、秀、美,隆、盛、遇、先、春。井山原派:文、景、荣、人、金,胜、绍、 木、太、雍,学、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续修改正派语:卓、武、宏、忠、俊,贤、良、佑、上、宾,善、能、崇、祖、绪,阅、代、益、昌、 兴、恢、声、源、自、远,后、启、象、全、新, 蠨、范、开、元、运,咸、恒、垂、泽、清。续修新增派语: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现、左、有,富、有、庆、安、平。……
5、善邑曲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6、云湖李氏一支家族谱字派(部分)
……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今定十六字: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7、锦潇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8、宁乡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 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 贤、良。……
9、沅江李氏一支四续宗谱字派(部分)
……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10、叙乐堂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森、堂、惟、思、永,珠、仕、忠、正、春,良、善、惟、思、永,兴、隆、福、寿、昌。英霍六太三支合议新增派:孝、友、傅、家、学,诗、书、显、国、长。……
11、南郭李氏一支十一修宗谱字派(部分)
……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规、启、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昆,盛、傅、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12、龙船港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德、以、仕、大、万、李、春、胜,赐、隆、先、光、开、联、荣、荫,人、文、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风、愈、盛。……
13、滕冲叠水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
姓氏由来『李』
李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二、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三、郡望堂号
所谓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显贵姓氏。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 据《广韵》记载,李氏共有十二个郡望
1、郡望陇西郡:战国时置郡。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堂号"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 赵郡:邯郸一带,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3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晋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浚县一带。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4 渤海郡,西汉置。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
5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县一带。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6 广汉郡:汉时置郡。汉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当于今天四川省广汉县一带。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7 襄城,战国时魏邑,秦置县。历代因之,清属河南许州。
8 江夏郡,汉高帝置。相当于今天湖北省武汉一带。
9 梓潼,古县名,汉代置。为广州郡治,蜀汉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县。
10 范阳郡,三国魏改涿郡为范阳郡,在今天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带。
11 梁国,汉高帝将原来秦代的砀郡改为梁国,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带。
12 南阳郡,战国时秦置。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四、家乘谱牒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三房支谱四卷。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 。山西:陇西家乘,静乐岑城李氏族谱四册。河南:汝州李氏祖谱一册(汝州李氏应该属于郡望中的“南阳郡”)
五、历史名人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阴一阳为之道"的辩证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统论。
李冰:战国时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门事变"取得政权,后制定了一些对社会发展较为有利的措施,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人称"诗仙"。
李广:西汉时人,曾历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作战70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氏宗谱 原序 光绪二十一年
夫家之有谱。所以明世次。别尊卑。辩疏戚也。岂以之示夸祤。
侈荣贵。而於族纇之奇哉。每径世人不察作谱本旨。故加文饰。见
太始公之自叙。推本黄农。遂尤而效之。务援古昔。动则曰。吾某
帝王之苗裔也。吾某圣贤之後昆也。呜呼。何甚谬妄哉。亦大异於
狄枢密之不祖梁公者唉。余生长淮楚。缘冯夷肆肤。稽天襄陵者。十有数年。物产湮沉。生计断绝。难籍明经。而铨无期。不得已。流离
转徙。浪迹东国。因得纳交於栱翁桥抒
栱翁世居沂郡之东潘。以孝友传家者也。少负雄才。抱大志。博览群书。尤好孙吴之言。慕衞霍之烈。杨誉黉序间数十年。数奇不偶。未遂厥志。年逾古稀。乃退守先人之遗业。而楽意田园焉。燕闲晤聚。
握手言心。兴余竟成莫逆。余极羡其族姓繁衍。人文蔚起。因询及所徙来。栱翁出一怢相示。乃其籑修之家谱也。余捧览之馀。见其世次分明。尊卑疏戚。秩然不紊。固云善唉。且又直叙本支。绝不攀援
古昔圣贤帝王枝叶。以为光荣。真得作谱本旨。而有狄枢密不受梁公
告身之高谊者也。爰极歓服之。谓其逺出世俗之见。不啻万万。因僭
书数行於谱端。以志景慕之私焉而。
宗谱弁言
吾宗李氏。明代之先。世系无考。兹欲追续。其请自有明代始乎。常闻建文时。有祖居燕京西华门大木厂。曾兴修皇极殿。後缘靖
难兵起。隐居沂郡苍山之阳庙前村。传及四世。正德间。复罹刘六刘
七之乱。由北直寇山东。流毒郡邑。巢穴苍山。庙前一带蹂躏殆尽。
四世祖兄弟五人。各寻生地。继而贼平。
长祖复归庙前。
二祖北往居河北安新县三台村今三台镇顺治间。有庠生静。
一公名曰衷繍者。乃其苗裔也。常一晤叙。因识其宗派焉。
三祖南行居江南之桃园县。即今江苏泗阳县。
四祖创居东潘。即余之高祖。是为东潘之始祖也。
五祖卜居日照县马庄。今涛雒。亦尚有遗踪可考。但诸祖睽隔。音问久疏。世次名讳。多不可稽。所可稽者。惟有东潘一脉耳。盖比卢聚处。相延难及九世。皆可考而知之也。近因树大枝蕃。流逺派别
。且有离群散处者。余恐日久人玩事逺易忘。或失先世之遗传。或紊
後来之名分。乃栌所见闻。述而谱之。令後人识祖德之绵逺。世代之源流。而罔敢陨越焉。但愧陋劣。故存此以俟有大通明者。文而广之
。庶不失李氏之宗谱云。
始祖五世孙煋 记
重修宗谱序
念自
栱辰祖修谱。以迄於今六十余年。相传又三世。而未入谱者。共五世唉。使非重修。则先世之遗传。或失者有之。後来之名分。或紊者有之。欲後人识祖德之绵逺。世代之源流。不亦难乎是以余等。心
甚爱焉。欲叙之。然又非可以一人叙。一时叙。苟且叙也。於是敬约
族众。先立一会为祀。
祖之资。再相舆纠合。共为密查。如是者有日。然後世次相承。支派皆有所统。复如昔日之秩然有序焉。顾今日之叙法。舆昔稍异。盖树
大者枝自分。流逺者派亦别。舆其总叙。甚难分明。何若分修。转觉清晰。今以长支四世。次支二世。分为十数支。一支自为一小卷。又合众小卷而为一大卷。是一本散为数支。固可展卷了然。而数支复总为一本。难分亦犹不分也。此系余等迂拙之见。聊为承先启後之计而。
後有识者。变而通者。自不拘乎此也。更有望於後者。相传愈久。支派愈繁。若稍有敦伦笃本之思。和宗睦族之意。观世代当叙即叙。而
不迟留。是即我栱辰祖之意也是即我会众继我栱辰祖修谱之本意也。云而。
峕 乾隆九年岁次甲子春月谷旦
廷 魁 振民
始祖七世孙大 八世孙廷 进九世孙 十世孙斌公成
宗 逊 闻谅
八世孙济川氏溱谨记於青莲堂
李氏宗谱 原序 光绪二十一年
夫家之有谱。所以明世次。别尊卑。辩疏戚也。岂以之示夸祤。
侈荣贵。而於族纇之奇哉。每径世人不察作谱本旨。故加文饰。见
太始公之自叙。推本黄农。遂尤而效之。务援古昔。动则曰。吾某
帝王之苗裔也。吾某圣贤之後昆也。呜呼。何甚谬妄哉。亦大异於
狄枢密之不祖梁公者唉。余生长淮楚。缘冯夷肆肤。稽天襄陵者。十有数年。物产湮沉。生计断绝。难籍明经。而铨无期。不得已。流离
转徙。浪迹东国。因得纳交於栱翁桥抒
栱翁世居沂郡之东潘。以孝友传家者也。少负雄才。抱大志。博览群书。尤好孙吴之言。慕衞霍之烈。杨誉黉序间数十年。数奇不偶。未遂厥志。年逾古稀。乃退守先人之遗业。而楽意田园焉。燕闲晤聚。
握手言心。兴余竟成莫逆。余极羡其族姓繁衍。人文蔚起。因询及所徙来。栱翁出一怢相示。乃其籑修之家谱也。余捧览之馀。见其世次分明。尊卑疏戚。秩然不紊。固云善唉。且又直叙本支。绝不攀援
古昔圣贤帝王枝叶。以为光荣。真得作谱本旨。而有狄枢密不受梁公
告身之高谊者也。爰极歓服之。谓其逺出世俗之见。不啻万万。因僭
书数行於谱端。以志景慕之私焉而。
宗谱弁言
吾宗李氏。明代之先。世系无考。兹欲追续。其请自有明代始乎。常闻建文时。有祖居燕京西华门大木厂。曾兴修皇极殿。後缘靖
难兵起。隐居沂郡苍山之阳庙前村。传及四世。正德间。复罹刘六刘
七之乱。由北直寇山东。流毒郡邑。巢穴苍山。庙前一带蹂躏殆尽。
四世祖兄弟五人。各寻生地。继而贼平。
长祖复归庙前。
二祖北往居河北安新县三台村今三台镇顺治间。有庠生静。
一公名曰衷繍者。乃其苗裔也。常一晤叙。因识其宗派焉。
三祖南行居江南之桃园县。即今江苏泗阳县。
四祖创居东潘。即余之高祖。是为东潘之始祖也。
五祖卜居日照县马庄。今涛雒。亦尚有遗踪可考。但诸祖睽隔。音问久疏。世次名讳。多不可稽。所可稽者。惟有东潘一脉耳。盖比卢聚处。相延难及九世。皆可考而知之也。近因树大枝蕃。流逺派别
。且有离群散处者。余恐日久人玩事逺易忘。或失先世之遗传。或紊
後来之名分。乃栌所见闻。述而谱之。令後人识祖德之绵逺。世代之源流。而罔敢陨越焉。但愧陋劣。故存此以俟有大通明者。文而广之
。庶不失李氏之宗谱云。
始祖五世孙煋 记
重修宗谱序
念自
栱辰祖修谱。以迄於今六十余年。相传又三世。而未入谱者。共五世唉。使非重修。则先世之遗传。或失者有之。後来之名分。或紊者有之。欲後人识祖德之绵逺。世代之源流。不亦难乎是以余等。心
甚爱焉。欲叙之。然又非可以一人叙。一时叙。苟且叙也。於是敬约
族众。先立一会为祀。
祖之资。再相舆纠合。共为密查。如是者有日。然後世次相承。支派皆有所统。复如昔日之秩然有序焉。顾今日之叙法。舆昔稍异。盖树
大者枝自分。流逺者派亦别。舆其总叙。甚难分明。何若分修。转觉清晰。今以长支四世。次支二世。分为十数支。一支自为一小卷。又合众小卷而为一大卷。是一本散为数支。固可展卷了然。而数支复总为一本。难分亦犹不分也。此系余等迂拙之见。聊为承先启後之计而。
後有识者。变而通者。自不拘乎此也。更有望於後者。相传愈久。支派愈繁。若稍有敦伦笃本之思。和宗睦族之意。观世代当叙即叙。而
不迟留。是即我栱辰祖之意也是即我会众继我栱辰祖修谱之本意也。云而。
峕 乾隆九年岁次甲子春月谷旦
廷 魁 振民
始祖七世孙大 八世孙廷 进九世孙 十世孙斌公成
宗 逊 闻谅
八世孙济川氏溱谨记於青莲堂
寻李氏家谱
本文2023-11-12 13:59: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63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