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是如何评价王羲之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2浏览:4收藏

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是如何评价王羲之的?,第1张

《书谱》原文及译文对照如下: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徐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译文:关于古代以来,善长书法的人,在汉、魏时期,有钟繇(you)和张芝的卓绝书艺,在晋代末期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墨品精妙。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法,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不值得观赏。”可以说,钟繇和张芝死后,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与钟繇是不相上下,或者略超过他。对张芝的草书,可与他前后相列;因为张芝精研熟练,临池学书,把池水都能染黑了,如果我也像他那样下功夫刻苦专习,未必赶不过他。”这是推举张芝、自认超越钟繇的意思。考察王羲之父子书法的专精擅长,虽然还未完全实现前人法规,但能博采兼通各种书体,也是无愧于书法这项事业的。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

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译文:书法评论者说:“这四位才华出众的书法大师,可称得上古今独绝。但是今人(二王)还不及古人(钟、张),古人的书法风尚质朴,今人的书法格调妍媚。”然而,质朴风尚因循时代发展而兴起,妍媚格调也随世俗变化在更易。

虽然文字的创造,最初只是为了记录语言,可是随着时代发展,书风也会不断迁移,由醇厚变为淡薄,由质朴变为华丽;继承前者并有所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常规。

书法最可贵的,在于既能继承历代传统,又不背离时代潮流;既能追求当今风尚,又不混同他人的弊俗。所谓“文采与质朴相结合,才是清雅的风度”。何必闲置着华美的宫室去住古人的洞穴,弃舍精致的宝辇而乘坐原始的牛车呢?

评论者又说:“献之的书法之所以不如羲之,就像羲之的不如钟繇、张芝一样。”我认为这已评论到问题的要处,但还未能详尽说出它的始末原由。钟繇专工楷书,张芝精通草体,这两人的擅长,王羲之兼而有之。比较张芝的草体王还擅于楷书,对照钟繇的楷书王又长于草体;虽然专精一体的功夫稍差,但是王羲之能广泛涉猎、博采众优。总的看来,彼此是各有短长的。

赏析

这篇三千七百字的煌煌大论,内容广博宏富,涉及中国书学各个重要方面,且见解精辟独到,揭示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及许多重要规律,从而成为我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著述,标志着中国书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辉煌的阶段。

这里,着重介绍《书谱》对书法艺术"表情"本质的揭示与阐发。孙氏主要的理论贡献,就在于他在《书谱》中一以贯之,对中国书法的“表情”本质做了科学而鲜明的揭橥与反复而深入的论述。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361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

 丧乱帖

 快雪时晴贴

 十七贴(局部)

 王羲之学书少从叔父,后又从卫夫人学书,得见汉魏以来诸名家书法,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笔势开放俊明,结构严谨。唐太宗视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其书法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以前各种碑刻均用篆书或隶书,王羲之以后行书亦可刻碑。据传说其行书真迹《兰亭序》随葬李世民,现传世均为临摹本。

 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永和十一年(355年)三月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会稽蕺山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且与许询、支遁诸名士,遍游剡地山水。 自王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王羲之遗迹遍及全县各地。嵊西独秀山为王羲之读书处,山上观音殿悬有“右军旧游地”匾额;山麓建桃源乡乡主庙,奉王右军为乡主。嵊北嶀山的羲之坪、嵊东的清隐寺、嵊新交界的王罕岭等,均为王游憩之地,至今尚有遗迹可寻。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王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右军祠于墓前,并于观旁建书楼、墨池,唐裴通撰有《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隋大业七年(611年),其七世孙智永和尚嘱徒尚杲(吴兴永欣寺少门),专诚赴金庭祭扫,并撰有《瀑布山展墓记》,立碑墓前。明永乐年间,张推官树碑墓右。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晋王右军墓”石碑,今尚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王氏嗣孙秀清于金庭观左建“晋王右军墓道”牌坊,现尚完好。

 佚事

 东床择婿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王羲之写染一池水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王羲之写字换白鹅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在自己做官时,从后院的池边练字,从池中洗笔,日久天长,池水都黑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爱好。王羲之爱鹅,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道》经《德》经 。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一日,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乘舟于绍兴游览,船到县禳村,见岸边有一群白鹅,王羲之看得出神,询问得知这些鹅为道士所养,河里鹅群悠闲地浮游,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着,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白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王羲之教子习书法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王羲之天台山拜师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对自己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己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说罢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划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以后,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经洞》,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

 吃饺子

 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像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象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像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话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 辣的,羞愧难当。最后,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王羲之卖当

 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很爱游山玩水,走进自然景物之中。那年春天,他去杭州探访好友,走到苏州地面,步上一座石桥,举目四望,见前边有一座小村庄,飘扬的酒旗在落日的余辉中闪光,袅袅的炊烟从茅屋顶上缓缓升起,三三两两的农人向村庄走去,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他有些流连忘返,在桥边停下,月亮升起的时候,村庄一片朦胧,更是一番景致,沽来一壶清酒,买了几盘小菜,自斟自饮起来,夜半时分,带着几分醉意,渐渐睡去。

 第二天醒来,忽觉头上沉重,回到馆舍躺下就病了,书童请来了苏州的名医为王羲之诊治,王羲之整整病了一个月。出门时身上所带的盘费也已用光,要到杭州看朋友也不能了。这怎么办?他想了想,忽然记起,在他住的旅馆对面有一个当铺,他记得那个“当”字已经破旧不堪了,我何不写个当字去当了?这是个好主意,于是就叫书童铺纸磨墨。他写好一个当字,叫书童拿 去当了,价格是30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当。书童来到当铺,展开王羲之的字,老板一看,果然是个好字,就问当多少钱,书童说30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行。老板端详着,说:“好字是好字,只是带着病容,不值不值。”

 书童回来把老板的话说给王羲之,王羲之说:“嘿,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来了,好!我就再写一个。”王羲之又写了一个字,让书童拿去,老板一看,说道:“这个当字比那个有力多了,只是带着孤气和怒气。就这吧,我要了。”交给书童30两银子。王羲之有了钱,又可以上路了。他来到杭州,见了朋友,朋友设了一桌好酒招待王羲之,在座的有一位朋友的亲戚,开着一个当铺,想求王羲之写个当字,当做招牌,王羲之说:“我已经写好了一个当字,你去取回来就是了。”王羲之把当票掏出来,交给那人。那人带着银两就望苏州而去。到了苏州,见了当铺老板,就要回当。老板听他不是本地人,跑这么远要回当,以为他是个疯子。一看当票是真的,老板想坑他一家伙,算盘子一拨拉,连本带利开口要他40两,那人掏出40两给了老板。老板有点纳闷,明显是坑他,他却喜滋滋地掏出40两银子赎当。就问他:“请问,这个字有什么珍贵的?”那人说:“这是当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你老先生有眼不识金镶玉,哼!再会!”老板急了。喊道:“你回来,我拿50两银子要了你的当字,要不100两,100 两!”那人听都没有听,回到杭州,见了王羲之,交出了那个当字。 王羲之接过来看都没看,“嚓嚓”两下把那个字撕了个粉碎。那人可惜得不得了,一步晚了,没能救出那个当字。王羲之笑笑说:“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一个‘和’字,和气生财么,这个字是我病好后心情不好的时候、在发脾气的时候写的,带着几分怒气,不好,我现在再给你写一个,包准你挂出去能发财。”于是,杭州的朋友展纸磨墨,王羲之运气着力,挥笔写下一个很大的‘当’字。在场的朋友们无不称奇,人人都夸这个当字极好极好。这个当字经高级工匠刻制,挂在杭州城的通衢大道处,非常显眼,生意从此也非常热闹。从那以后,杭州的当铺成了全国最出名的当铺。

 

 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王羲之后人全国都有分布,主要判别依据是其所拥有的族谱

王羲之墓(当然,不是王的真实所葬地,只是纪念性质的墓碑)在浙江省嵊州市金庭镇华堂村,其村所在祠堂供奉着王羲之曾祖父起始的王氏族人的灵位。目前全国性的具官方色彩的王羲之纪念活动也每年位于该村举行,是目前公认的王羲之嫡系后人聚集区所在地之一。本人为王羲之43代后人,为其大儿子王献之所在的族脉后人,王氏家谱定期更新,本人在最近一期更新后的族谱中所查得此信息,但也在网上看到有其它网友说某某为王羲之60几代甚至70几代后人的说法,本人认为此说法可靠性不强。

其实王羲之已是中国史界的一个重要组成字符,中国书法界的一个符号、一面旗帜,至于其后人如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考究意义已不大。

王羲之(三○三-三六一),字逸少,因曾为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琅邪

国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艺术家。他承续钟繇、张芝,变

革古法,创立今体,并把今体书法推向文人书美的极致,被后世尊为一代‘书圣’。

王羲之系出琅邪王氏,父王旷,母亲姓氏不可考(据清康熙年间王国栋编《王氏

宗谱》(现藏北京图书馆),羲之母亲系河东安邑卫氏,因系孤证,暂不从。)。琅邪

王氏自西汉时由琅邪皋虞迁至临沂,至西晋羲之伯曾祖王祥、曾祖王览始成为‘士族’。

西晋末年,司马氏政权外受北方新起势力刘渊的威胁,内则‘八王之乱’甫定,元气

大伤,政局岌岌可危。羲之父亲王旷献策琅邪王司马睿移镇江南以求自保和发展,并

与羲之从伯王敦、王导(又《世说新语·赞誉》刘孝标注:‘按王氏谱,羲之是敦从

父兄子。’今从《晋书·王羲之传》。)辅佐司马睿渡江。后王旷率兵北征,战败后

下落不明。王导、王敦拥立司马睿登基,建立东晋王朝,名重一时,有‘王与马,共

天下’之称,居江南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之首。但此后,王敦起兵反叛,王导晚

年昏聩,琅邪王氏势力日渐衰落。

王羲之五岁随家族过江,入住建邺(今南京)乌衣巷。不久父亲失踪。年幼的他虽

身在名门大族,却‘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晋书·王羲之传》)。

特殊的环境养成了他骨鲠孤傲的性格,以致成年后,太尉郗鉴在王氏诸少中选婿,羲

之东床坦腹,满不在乎,郗鉴大为欣赏,以女妻之。

约于明帝太宁三年(三二五年),王羲之按当时贵族子弟出仕惯例,起家为秘书郎,

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至永和十一年(三五五年)誓墓不仕,王羲之先后任临川太守、

征西幕府参军、江州刺史、护军将军、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有晋一代,玄学兴

盛,清谈成风,士族子弟及各级官吏浸*于清谈,崇尚风流,不以政务为要。王羲之

从‘事君行道’出发,认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晋书·谢安传》),无论是在

朝中为官,还是出使外任,均亲理政务,勤求民隐,于种种弊政深切痛恨。在护军将

军任上,他深入调查,力欲纠治营中弊端,发布《临护军教》,提出‘公役均平’。

在会稽内史任上,他针对吏治腐败与赋役黑暗,努力推行慎选°吏与均平赋役之策。

在连年大旱、民生困顿之际,不等朝廷下令,果断开仓赈灾,救民于危难。

王羲之‘清贵有鉴裁’(《晋书·王羲之传》)。东晋偏安江南,收复北土的呼声

终朝不绝,并成为政要权力之争的砝码。王羲之洞察时政,对历次北伐之举、将帅人

选有着清醒的认识。永和八年(三五二年),殷浩为与桓温对抗,上疏请求北伐。羲之

以为此举必败,便致书竭诚劝阻,殷浩不听,终致大败。羲之怅惋不已。

永和十一年,骨鲠气傲的王羲之,不堪忍受上司扬州刺史王述的百般刁难,率子

女在父母墓前誓墓不仕,从此退出官场。但他在优游山林之余,仍关注朝臣进退,深

以国事为念。

在东晋政坛上,王羲之可谓勤谨务实、体察民情的良吏,但处于君昏政暗、‘虚

谈废务’的时代,他难以有所作为,故而政绩不显。然而作为一名杰出的书法艺术家,

他为中国书法艺术树立了一座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书法乃琅邪王氏家族世代相传之艺术。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从伯王敦、王导,叔

父王�ND447�等,都有书名。尤其是王�ND447�,多才多艺,‘画为晋明帝师,书

为右军法’(南朝王僧虔《论书》)。王羲之受家学熏陶,得自卫夫人、王�ND447�

等名家指点,一经启蒙便乐此不疲,勤习苦练,表现出极高的习书天赋。他苦苦临习

王导赠予的钟繇《宣示表》,从中领悟书法艺术的真谛,为日后辉煌的艺术成就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王羲之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

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

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

晋人的美》)在这一时期,新的审美观念和标准在文人个性自觉的基础上得以确立,

古拙浑朴之美向妍丽飘逸转换,各种艺术形式在要求表现自我情志的同时,开始追求

形式的妍美。文学、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的一大批极富天才、敢于创新的文学家、

艺术家,冲破传统的樊篱,以‘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的气概,建立了新的体式法度,开拓出文学艺术的新境界。王羲之就是书法领域中最

杰出的代表。

在王羲之以前,汉字书体上承汉魏,已开启今体草、行、楷书的体式,但以钟繇、

张芝为代表的书体,尚未脱尽隶意,稚拙古朴。王羲之顺应书体发展的趋势,引入时

代审美意趣,在精研钟、张书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楷书变横向取式为纵向

取式,端庄匀整。行书脱尽隶意,欹侧取妍,遒媚紧敛,势巧行密,笔法上中锋侧锋

互用,运笔迅疾,便于书写,加强了书法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草书则改章草的作书缓

慢、多波挑、笔势不连贯为今草的运笔自由、笔势连贯、减省笔画而不失字形。至此,

草、行、楷书体式定型,汉字书体的发展基本完成。王羲之不仅完成了汉字书体的定

型,而且完成了中国书法艺术变质为妍的重大转变。

王羲之于书法艺术堪称备精诸体。唐张怀�NF146�《书断》列其隶书(即楷书)、

行书、章草、飞白、草书为神品,八分为妙品。行书《兰亭序》被奉为天下第一行书,

楷书《乐毅论》、《黄庭经》亦被尊为极致。王羲之妍美流便、飘逸洒脱的书风,千

余年来令无数书家心驰神往。梁武帝评其书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梁萧衍《古

今书人优劣评》)。唐太宗则赞叹‘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

(《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世影响甚大。以临摹他的书作或师其笔意自成一家的书法名家,

有陈隋智永,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孙过庭、怀素、张旭,

五代杨凝式,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赵孟�NFDA2�、鲜于枢、柯九思,

明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黄道周、王铎,清刘墉等。清中叶后,包世臣、康有为

提倡北碑,一时北碑南帖抗衡于世。但习碑者亦尊崇王羲之包括王献之在内的‘二王’

法书。自唐时起,王羲之书法作品随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频繁而东渡日本,对日本的

书体书风产生了深刻影响,至今仍被视若珍宝,研究学习者不绝。

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自东晋末,经南朝至隋朝,历经战乱,佚失、毁灭者甚多。

到唐初,由于太宗高价收购,共得二千余纸,其中不乏赝品。部分名作,太宗甚至令

响拓高手冯承素等摹出副本,分赠宠臣。后不少真迹殉葬昭陵,部分则由皇族自内府

窃出,终致散佚。五代温韬发昭陵,陵内法帖全遭毁弃。宋初,刻本丛帖出现,如

《淳化阁帖》、《大观帖》等,内中多收王羲之、王献之书法,是以真迹亦或摹本为

底本刻木刻石,无法详考。由宋至清,丛帖更多。至今,书于绢上及纸上的摹本约有

三十余帖,大多藏于国内外(多在日本)博物馆、美术馆,部分为私人收藏,传世羲之

书法精品,多在其中。石刻拓本(如集王书圣教序、定武兰亭)及宋明清木刻丛帖中各

帖,因真伪交杂,总数难以确定。

晋穆帝升平五年(三六一年),王羲之因长年服散致疾,辞世而去,终年五十九岁,

葬金庭(今属浙江嵊州)。诸子遵其遗嘱,辞却朝廷‘金紫光禄大夫’的赠官。王羲之

有文集十卷,唐代散佚。明张溥、清严可均各有辑本,均不全。

第一辑琅邪名族

王羲之生活的东晋时期,以各郡大姓为基础的士族(或称世族)已经形成,并在政

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王羲之属于琅邪王氏一族,西晋时,是琅邪国

(郡)的第一大族。东晋建立后,为侨姓(侨居江南的北方大族)之首。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

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从宗敬下传到十五世为王翦,

王翦与其子王贲、孙王离,三代为秦国大将。秦二世时,关东豪杰起兵反秦,王离与

章邯领兵镇压,在钜鹿被项羽打败,章邯投降,王离被俘。当时秦法苛刻,王离二子

只好逃亡避祸。长子王元迁于琅邪郡,他的后裔被称为琅邪王氏。次子王威迁于太原,

后裔为太原王氏。这两个王氏家族,从两晋直到唐代,是王姓中最显赫的家族。王元

下传四世,为王吉。王吉自琅邪皋虞迁居同郡的临沂都乡南仁里,其后代从此自称琅

邪临沂人。

王吉,字子阳,身历西汉昭帝、宣帝、元帝三朝,曾任益州刺史及博士谏大夫。

王吉下传四世至王仁。仁,字少玄,东汉大将军掾。《晋书·王祥传》称其曾任青州

刺史。生四子:谊、睿、典、融(此据《临沂王氏谱》。清光绪三十四年版《金庭王

氏谱》列王仁四子为:典、融、�NDE43�、谊。)。融生二子:祥、览。琅邪王氏作

为门阀‘士族’始于王祥、王览及同族兄弟王雄三人。王祥晚年拜太保,官至一品,

奠定了琅邪王氏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但入东晋后,子孙式微。王览官至宗正卿,三品,

其子孙显于东晋。至于王雄一系,与祥、览一系同显名于西晋,其中王浑、王戎、王

衍三人,一度官高权重,不久子孙式微,从政坛上消失(王雄的远祖及祖、父,已不

可考,只知道他应是王祥、王览的同族兄弟,曾任幽州刺史。生子戎,官至司徒。次

子�NFDB6�,平北将军。�NFDB6�子衍,善清谈,率西晋十几万军马从洛阳东逃,

途中被石勒围歼,全军覆没,他也被杀。衍弟澄,曾任荆州刺史,为王敦所杀。)。

祥、览的父亲王融,曾辟为公府掾,不就。王祥诞生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一八

五年),母亲薛氏早逝,父续娶朱氏。王祥自小即受继母虐待,然而却笃孝。‘父母

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晋书·王祥传》)。在这方面,有很多传说。《晋

阳秋》中提到:朱氏患病欲吃鲜鱼,时值寒冬,‘祥解衣剖冰求之,会有处冰小解,

鱼出’。萧广济《孝子传》也记载:朱氏想吃黄雀炙,让王祥去捉黄雀,王祥正在为

难之际,黄雀纷至。

王祥成年后不久,父亲去世。(据《晋书》,王祥死于晋泰始五年(二六九年),

享年八十五岁,逆推得知,他应当生于汉中平二年(一八五年)。�一�说王祥薨于泰

始四年,据此他当生于中平元年(一八四年)。王览卒于晋咸宁四年(二七八年),享年

七十三岁,逆�推�得知,他应生于汉建安十一年(二○六年)。王祥应比王览大二十

一岁或二十二岁。即使王览生下不久,他父亲王�融�就死去,那时王祥也已成年。)

家乡战乱(汉末遭乱,王祥扶母携弟避地庐江。这场战乱,应该是指建安十一年至十

二年(二○六年-二○七年)曹操征�海�贼管承,承走入海的一次战役。),王祥陪着

继母和怀抱中的弟弟王览到朱氏的家乡庐江,隐居耕田达二十年之久(《晋书·王祥

传》本作‘隐居三十余年’。中华书局标点本《晋书》的‘校勘记’据《考异》,认

为三十当为二十之�误。�应从之。)。其间,继母过世,他‘居丧毁瘁,杖而后起’,

尽孝如对生母。魏文帝曹丕黄初年间(二二○年-二二六年),应徐州刺史吕虔之请出

任别驾(政务方面的主要幕僚),当时他约四十余岁(吕虔为徐州刺史,在魏文帝曹丕

黄初年间。考黄初共七年(二二○年-二二六年),倘若黄初五年(二二四年)王祥为徐

州别驾,亦只四十岁,本传说他‘年垂耳顺(六十岁)’才出为徐州别驾,误。)。

吕虔曾是曹操手下得力的地方官之一,曹丕调升他为徐州刺史,加威虏将军。吕

虔用王祥为别驾,王祥率兵征讨境内反抗曹魏统治的‘寇盗’,全力施展治才,成效

显著。史传赞美在他治下‘教化大行’。还流传下来一首民谣:‘海沂之康,实赖王

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王祥一帆风顺,官运亨通。曹魏一朝,由温令、大司农、太常升到三司之一的司

空,又转太尉,加侍中。封爵从关内侯、万岁亭侯晋升到睢陵侯,实封一千六百户。

并曾享受到一次特殊礼遇:魏废帝高贵乡公在位时,曾去太学视察,王祥为三老,面

向南持杖凭几而坐,天子面向北,向他请教。魏晋易代之际,王祥明哲保身,由曹魏

重臣转而成为晋朝的开国元勋,擢升太保,封睢陵公。王祥死于晋武帝泰始五年(二

六九年),享年八十五岁(《晋书·王祥传》作‘泰始五年薨’。而《晋书·武帝纪》

系其死于泰始四年四月。《三国志·吕虔传》斐注引王隐�《晋�书》云:‘泰始四

年薨’。今暂从本传。)。死前曾立下遗嘱:‘夫言行可复,信之至也;推美引过,

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

此五者,立身之本。’(《晋书·王祥传》)他以信、德、孝、悌、让五条教导子孙,

惟独不提封建王朝最重视的‘忠’。他的子孙和王览的子孙,按此遗嘱行事,历晋、

宋、齐、梁、陈而总有人能适应形势,仕于新朝,保持士族地位达三百年之久。祥五

子,其中王夏、王烈、王芬早死,王肇仕至始平太守,王馥仕至上洛太守。

王览声名不及王祥。王祥任徐州别驾后,他应本郡之召为吏,但升迁不快。曾任

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太中大夫、光禄大夫。死于咸宁四年(二七八年)。览有六子:

裁、基、会、正、彦、琛。王裁,字士初,仕至抚军长史,一说仕至镇军司马,袭封

父爵即丘子。王基,字士先,仕至治书侍御史。王会字士和,仕至侍御史。王正字士

则,即王羲之祖父,仕至尚书郎,系四百石小官。五子王彦居官最高。惠帝时,赵王

司马伦篡位,齐王司马�NB545�等起兵讨伐,彦时为兖州刺史,隶属成都王司马颖

部下,为先锋,大胜于温县,与卢志等人俱封为开国公侯(事见《晋书·成都王颖传》。

依同封五人的次序,王彦应是封侯,封地及食邑户数不可考。据《王览传》,王彦的

�最�后官职为中护军。)。据《王氏谱》(思贤讲舍刻本《世说新语》后所附二十六

家谱中的琅邪王氏谱。后文言及王棱、王侃时提到的《王氏谱》,亦指�此�谱。),

他没有后代。王览第六子琛,字士玮,仕至国子祭酒,早卒。琛长子王棱(王棱,

《晋书》中有时写作王�NB179�,应以作棱为是。),东晋元帝时为豫章太守,被堂

兄王敦杀害。次子王侃,仕至吴国内史。《王氏谱》中,亦未记二人的子孙。王裁、

王基、王会、王正的后代,在东晋王朝的开创与巩固中立有大功,从而冠盖不绝。

第二辑兴于江左

在王羲之降生前以及他的幼年时代,王氏家族中有三个人决定了全族的命运,即

王旷(王正长子)、王导(王裁长子)和王敦(王基次子)。

王旷,王羲之父亲,生年不详。《全晋文》王旷小传记他‘惠帝时侍中,出为丹

阳太守’。侍中直接服务于皇帝,‘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皇帝出宫,正员侍中

负玺陪乘,次直侍中(其他三员)护驾。侍中又是表示荣誉的加官,王旷应该几经升迁,

才获此职。

但惠帝司马衷是白痴。其妻贾南风(史称贾后)*虐,大臣贾模、裴�NFDB7�、

张华商议废后,立谢淑妃。贾后用计废谢淑妃所生太子,又派人杀了他。赵王司马伦

以此为借口废贾后,专擅朝政,引起诸多同姓王的不满,从此开始了有名的‘八王之

乱’。

永康二年(三○一年)正月,司马伦废惠帝自立为帝,改元‘建始’。尊司马衷为

太上皇。四月,司马伦兵败,被齐王司马�NB545�、成都王司马颖等所杀。司马衷

被迎回宫中再做皇帝,并且改元‘永宁’。

王旷久在皇帝身边,深感方兴未艾的朝廷权力之争的险恶,于是积极谋求外任。

永宁元年十二月,朝政大权在握的齐王司马�NB545�的三个儿子封王:冰为安

乐王,英为济阳王,超为淮南王。按往例,王国由内史全权治理,王旷被任命为济阳

内史(王旷为济阳内史,他书不载,只《隋书·经籍志》于《晋平北将军牵秀集四卷》

下有长注,附其他各家,最后一句为‘济阳内史王旷集五卷,录一卷,亡’。考以济

阳为封国者,只有司马�NB545�的儿子司马英,他封王只有一年,故王旷为�济�

阳内史的时间可以考出。但是,这一记载有可疑之点二:�依《隋书·经籍志》体例,

凡有诗文集著录的,都写作者�最�后一任官职。如王旷,应写淮南内史而不应写济

阳内史。故此处疑济阳二字有误。�司马�NB545�三子中,冰为乐安�王,�超为

淮南王,乐安、淮南都是郡名,故他们是郡王。而济阳却是县,不应司马英独封县王。

既为孤证,又有疑点,�权�用此资料,而作说明如上。)。

司马�NB545�掌政后,骄奢专权,任用亲信,大修府第,引起朝野的不满。远

驻长安的河间王司马�,以自己和司马颖的名义上表声讨司马�NB545�,并且要求

在洛阳任骠骑大将军的长沙王司马�NFDB6�就地捉拿司马�NB545�。司马�NFDB6

�借此发兵攻占皇宫,拥皇帝攻打司马�NB545�。交战三天,司马�NB545�战败,

被斩于阊阖门外。三个儿子司马英、司马冰、司马超被革去王位,幽禁于金墉。王旷

济阳内史一职自然被罢免。

以后这一段,史料对王旷的记载是一小片空白。永兴二年(三○五年)他已经在扬

州丹阳太守任上了。

据《晋书·惠帝纪》,永兴二年(三○五年)八月,‘扬州刺史曹武杀丹阳太守朱

建’。又十二月‘右将军陈敏举兵反,自号楚公,矫称被中诏,从沔汉奉迎天子;逐

扬州刺史刘机、丹阳太守王旷’。可知王旷大约在这一年(三○五年)的八月或稍后就

任丹阳太守,四个月后被陈敏逐走(《资治通鉴》卷八十六怀帝永嘉二年二月‘敏自

率万余人讨卓’条,在‘正以顾丹阳、周安丰尔’一句下,胡三省注:‘敏以顾荣为

丹阳太守。’知王旷让出丹阳太守后,陈敏令顾荣接替他。)。

在朝廷纷争中,司马�把皇帝劫持到长安。在关东的东海王司马越起兵反对司马

�,琅邪王司马睿被司马越任命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曾任司马越

参军的王导,投奔司马睿,任平东司马。司马越打败司马�,派人把皇帝从长安迎回

洛阳,后又将其毒死,立皇太弟司马炽为帝。永嘉元年(三�七年),以太傅司马越辅

政。‘八王之乱’到此进入尾声,它的后遗症是北方出现了几处称兵割据的动乱中心,

留下西晋王朝灭亡的隐患。

永兴元年(三○四年),匈奴族首领刘渊自称汉王,年号‘元熙’,攻下并州的太

原、泫氏、屯留、长子、中都,与西晋的并州刺史刘琨屡次争夺各郡县。永嘉元年,

东莱人王弥起兵反晋,活跃于青、徐二州,太傅司马越征青州刺史王敦为中书监。王

敦竟然委弃公主而逃(《晋书·王舒传》:‘及敦为青州,舒往依焉。时敦被征为秘

书监,以寇难路险,轻骑归洛阳,委弃公主。’《王敦传》作:‘永嘉初,征为中书

监。于时天下大乱,敦悉以公主时侍婢百余人配给将士,金银宝物散之于众,单车还

洛。’按永嘉初为三○七年,天下虽乱,从青州经琅邪至徐州,再去洛阳,道路尚通。

王敦委弃公主,单车而走,其原因不明,嗣后未再提公主事,似已死去。),回到家

乡。

在一片混乱中,琅邪王司马睿决策南迁,被任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

事,假节、镇建邺。从睿渡江者达百族之众。后司马睿登基建立东晋王朝,使晋朝已

断的国祚又延续了一百余年。在司马睿决策南迁的过程中,王旷起了重要作用。《晋

书·王羲之传》载:‘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晋人裴启《语林》(据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考证,裴启于三六二年撰《语林》,正值王羲之逝世的第二年,时

羲之子凝之、徽之、操之、献之俱在,夫人郗璇及内弟郗�NC924�,王导的几个儿

子亦健在,此资料应属实。又,在有关王旷的资料中,惟有此条记王旷字世宏(�

ND447�字世将,彬字世儒),亦可见资料之珍贵。裴启《语林》后不传,此条录自

《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四。)对此事有极具体的记载:‘大将军、丞相诸人在此时

闭户共为谋身之计。王旷世宏来,在户外,诸人不容之。旷乃剔壁窥之曰:“天下大

乱,诸君欲何所图谋将欲告官。”遽而纳之,遂建江左之策。’这里,大将军指王

敦,他晚年任大将军,虽然后来因造反而开棺戮尸,文献(尤其在小说中)资料习惯称

他为大将军,同时,称王导为丞相。

永嘉元年九月,琅邪王司马睿及追随他渡江的各大家族到达建邺,并开始重组安

东将军府。军府中,容纳了一些江南名族,如以贺循为吴国内史,顾荣为司马,纪瞻

为军祭酒,周�NFDB8�为仓曹属等,但也容纳了一些北方南来的名族子弟,如河东

裴�(裴�,《晋书·裴楷传》作裴邵。因此文引自《三国志》,故从《三国志》作

裴�。)。《三国志·裴潜传》裴松之注引《晋诸公赞》:‘(裴)康子纯……次质…

…次�,有器望。晋元帝为安东将军,�为长史。侍中王旷与司马越书曰:“裴�在

此,虽不治事,然识量弘淹,此下人士大敬附之”。’由王旷向司马越介绍安东军府

中新进人士,可知他参加了军府组织工作。大约在永嘉二年(三○八年)初,王旷任淮

南内史。惠帝元康元年(二九一年)以后,扬州十一郡,九郡在江南,只有淮南、庐江

两郡在江北。司马睿督扬州江南诸军事,还想掌握江北的要冲以屏障江南,便要表自

己的亲信王旷掌握淮南郡的兵马,以分驻淮南的镇东将军周馥的兵权。

永嘉三年(三○九年),汉刘渊部下王弥和刘聪攻壶关。壶关是并州尚掌握在东晋

手中的有限地区之一,依汉、晋兵力对比而言,势难守住。但是掌握朝政的司马越却

派兵去救壶关。他放下离壶关较近的兖州、徐州兵马不调,偏派王旷率兵前往。

四月,王旷率将军施融、曹超,领兵三万渡河,准备长驱直入。将军施融有作战

经验,他劝王旷:胡兵围壶关,这里到壶关山高道险,能到得壶关,也只利于一战而

胜,否则无法退回;万一胡兵路上设伏,我们道路不明,又是孤军深入,怕要吃亏。

不如退回河南,凭借大河防守,看清形势,再作打算。王旷不听,反而斥责施融胆怯,

阻挡兵马前进。结果,大军在壶关南面的长平遭遇刘聪伏兵包围。这是战国时秦将白

起包围赵括四十万兵马的地方,王旷仓促迎敌,结果是全军大败,施融、曹超战死,

王旷下落不明(以今日所见资料,除为伪托羊欣的《笔阵图》外,没有记载王旷北援

上党失败后事迹的任何公私史料。依理推断,《晋书》只记施、曹二将战死,显然是

王旷未战死,也未逃回。倘若如今人之所谓失踪,当时不封赠,以后知其死,�也�

当有赠官,而文献资料都只记其最后的官职淮南内史。《晋书》不为他立传,似乎由

于司马睿有意隐讳其事,或《王氏谱》中消去了有关素材,甚至羲之《誓墓文》中也

未说父亲因何而死,死于何时,因此成为疑案。)。从此,东晋王朝一切大事件中,

他再也没有出现过。第二年,淮南内史已经换上裴硕。

此后,王导、王敦一文一武,帮助司马睿先在扬州,后陆续在荆州及江州站稳脚

跟。永嘉五年(三一一年)匈奴族刘曜攻陷洛阳,俘晋怀帝司马炽。六年,司马邺被立

为太子,建行台于长安。又次年(三一三年)四月,司马邺被拥立为皇帝,改元‘建兴’。

因为兵少力弱,无力控制长江以南,便以司马睿为左丞相、大都督,督陕东诸军事。

建兴三年(三一五年),又加司马睿为丞相、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这年九月,刘曜

攻长安,司马邺投降。西阳王司马�NC62C�、王导等劝司马睿即皇帝位,司马睿因

司马邺尚在,不便称帝,只称晋王,然而却大赦,改元,封拜百官,俨然是一朝皇帝

登基。王导被任命为骠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领中书监,录尚书事。王敦为大将

军、江州牧。

建武元年(三一七年)十二月,刘聪杀司马邺。次年(三一八年)三月,司马睿即皇

帝位,大赦,改元‘太兴’,文武增位二等。王导、王敦拥立司马睿即位有功,受到

司马睿的极度宠信,甚至在他登御床时,也要王导同坐。此时,王氏家族盛极一时,

成为江左第一大族,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

关于王羲之的优秀书法作品如下:

第一幅:《快雪时晴帖》

此帖乃是王羲之问候有人的一封信札,笔法圆雅,看似平平无奇,但是在线条的内部却有着极为负责的变化,此帖在行气上有一种动态平衡,在重心的不断摇摆中,呈现稳厚的端雅风姿。

此帖曾经被乾隆皇帝奉为自己的“三希堂法帖”之首!

第二幅:《游目帖》

《游目帖》乃是王羲之诸帖当中字数极多的一幅,这幅字方圆皆备、刚柔相济,其笔法既有汉魏的篆籀笔意,又有晋人独有的绞转笔法,在章法的处理上更是变化多端,但又能合乎自然,乃是晋人书法的极致之作。

第三幅:《奉橘帖》

此帖仅有12个字,但却被历代书家所推崇,赵子昂说:得古人数行书,可以成家矣。这幅《奉橘帖》虽仅有12个字,但是笔法完备,字法变化入微,在坦然清纯中蕴含无限意趣!

第四幅:《远宦帖》

此帖乃是王羲之为数不多的草书手札,通篇的字法极为简约,在气势上毫无阻滞,一气呵成,是妍美书风的极致体现,后世之人学草书,多从此帖中取法!

第五幅:《丧乱帖》

如果说书法可以分境界高下的话,这幅《丧乱帖》足以代表王羲之书法的最高水平,要说米芾的字是“八面出锋”的话,这幅字则能做到16面出锋。

这幅字的取胜之处还并不是笔法的多变,也不是结字的精雅,而是书法的律动之美能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这便是伟大的艺术品所共有的特征!

第六幅:《频有哀祸帖》

这幅字乃是将行书跟草书杂糅在一起的作品,线条曲直相生,用笔方圆自然,在书写的时候,欹纵变化,没有极高的技法作为支撑,是写不出了如此优秀的作品的!

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是如何评价王羲之的?

《书谱》原文及译文对照如下: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徐不足观。”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