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正白旗姓氏
辽宁铁岭满族马氏又称小云南马氏,老姓为马佳氏,隶属满洲正白旗。
马佳氏始祖名叫 马穆敦,他的后代大约在明朝末年归顺了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马佳氏隶属镶黄旗。入关之后又经过几次划分主支在镶黄旗为清宫内务府工作,另有几支被分入正白、正红、正蓝、镶蓝、等旗,作为八旗驻军分驻全国各地。
清康熙初年爆发三藩叛乱,北京正白旗一支调往云南平叛。凯旋后清廷将铁岭以北庄园赏赐马佳家族作为奖励,这一支马佳氏族人从此留居铁岭。
满族的姓氏主要是继承其先世金代女真人的姓氏。满族的主要姓氏,如瓜尔佳氏(关)、富察氏(富、傅)、那拉氏(那、郎)、费莫氏(马)、钮祜禄氏(南、郎、钮)、赫舍哩氏(赫、何)、完颜氏(王、汪)、乌库氏(吴、乌)、尼玛察氏(马)、穆颜氏(穆)、乌雅氏(乌、吴)、舒穆禄氏(舒、苏、徐)、夹谷氏(佟、仝、童)、觉罗氏(赵、舒、鄂、金、罗、洪、肇、海、汤)等,基本都被后来的满族沿续使用。
清代中期以后,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满族开始逐渐改变满族姓氏。首先将满语姓冠以汉字姓,尔后,满族人的名字才逐渐按汉族习俗命名取氏,彻底改变了满族“称名不称姓”、“父子不同姓”的文化习俗。
一、满族姓氏的源起
满族姓氏的源流与变化,同满族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满族的氏族组织“穆昆”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八旗制度建立初期,一个穆昆编为一个牛录,人数较少的穆昆被编成半个牛录,较大的穆昆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牛录,牛录额真(即佐领)由穆昆达(穆昆达,满语,译成汉语为家族长,即族长)担任。但是,氏族组织哈拉、穆昆的传统影响仍然相当大。哈拉,满语,汉译为姓,即姓氏,源于氏族父系血亲集团。八旗的牛录额真中勋旧佐领和世管佐领可以世袭,袭职时除履行其它必要的手续外,必须得有谱书为证。因此,满族的家庭观念就越来越强烈,世代不泯,哈拉、穆昆(姓氏)显得十分重要。
1.满族姓氏是由作为图腾崇拜的动植物而来。散居于长白山、英额、珲春等地的钮祜禄氏,钮祜禄其意为狼,狼为本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物,后遂取同音汉字郎为姓。世居辽阳的尼玛哈氏,尼玛哈,其意为鱼等。
2.满族更易原来的多音节姓氏的汉字姓。满族冠以汉字姓,皆为单姓。女真人以被赐予汉字姓为荣,更多的满族人则只冠以汉字姓,而不用汉语名。直到明末,甚至清代,仍有许多女真人、满族人未冠汉字姓,依旧使用女真、满族姓氏。本溪市明山区牛心台瓜尔佳氏(关)坟碑文记关氏自顺治初年由吉林乌拉街迁至牛心台,即冠关字姓,其家谱亦记顺治时期即冠关字姓。早期加入满族共同体的汉人,则在自己姓下加上“佳”或“尔佳”,使汉姓变成满语多音节姓氏,以示与汉姓有别。这里的“佳”字,满语发音为“叶”。清晚期,满族在汉文化影响下,则自觉不自觉地改变原来的姓氏,冠汉字姓的就极为普遍了。而加入满族的原汉人,也去掉了姓后的“佳”或“尔佳”,恢复了原来的汉姓,如李佳改为李,马佳改为马等。
3.满族冠汉字姓。在清末以后,满族姓氏出现了任意姓,甚至有的冠以母族或亲朋之姓,从而违背了冠姓规律。如满族洪姓,原为爱新觉罗氏,其后本支后裔因系“红带子而冠以洪姓(红字为姓)”。清前至清末,清皇室嫡裔系黄带子,宗室觉罗系红带,逐出宗室的系紫带。另有一洪姓满族本姓索佳,族中有人犯“诛族”之罪,跑出的一人穿白衣为家人戴孝,纪念家中死去的人,有人问及其姓氏,他急促间答为白姓(因穿孝服),后有女出嫁,办红喜事,觉得白姓戴白孝犯忌,遂改为洪(红)姓至今。而另有一洪姓,其迁居辽东的始祖名“洪雅”,其子孙即以其父名之第一字“洪”为姓。但是,不管其姓氏名称源流如何,这些满族的主要姓氏,都是“女真族社会构成的血缘团体”。
4.元明之际,由于战事频繁,社会动荡,桓仁等地居住近200年的建州女真古伦氏、夹谷氏,即阿哈出与猛哥帖木儿两大支人逐渐强大,并吞灭、融合其它宗族女真人,遂成为建州女真的大姓。明代末期,又成为女真的统治者,并自诩为“爱新觉罗”氏,清朝建立后,又成为皇族姓氏。这个时期,胡里改部中的奚滩氏(喜塔拉氏)、奥屯氏(鄂屯氏)、甫亦莫氏(费莫氏)、乞石烈氏(赫舍里氏)等,迁移至绥芬河、图们江流域及朝鲜东北部定居,这些姓氏后来都成为满族的主要姓氏。在本溪地区明清形成的满族姓氏主要有关、赵、高、朴、邓、翁、驼、佟等。
二、满族姓氏的命取
满族各主要姓氏都有各自的族源,各自的迁移历史,各自的姓氏演变特点以及独特的命取特点,其规律有如下几种。
1.以部为氏。即以部族名称为本氏族人之姓(哈拉)。道光七年任黑龙江副都统的多隆阿,其先世隶属尼玛察部,多隆阿族人即以部名尼玛察为本氏族之姓,即尼玛察哈拉。努尔哈赤的一等大臣费英东的先人本属金代的瓜尔佳部,其族人即姓瓜尔佳,苏完部的珠察,即姓苏完瓜尔佳,安图部的内莫昏则姓安图瓜尔佳,扈什哈哩部的姓扈什哈哩氏(关)。《八旗通志·列传》与《皇朝通志·氏族略》均有以部为氏的载录。
2.以地为氏。即以居住地名为氏族之姓,这种情况,在满族姓氏命取规律中较多。如《福陵觉尔察氏谱书》中说:“如我觉尔察氏,有可述焉。溯自始祖索尔火,于明世中叶迁于长白山觉尔察地方,践土而居,因以为氏。”此外,以地名为氏的还有宁古塔氏、佟佳氏、栋鄂氏、马佳氏、马苏里氏等。
3.沿用旧姓。即以旧姓为氏。满洲氏族沿用金朝旧姓的共27氏,沿用辽朝旧姓的1氏,沿用元朝旧姓的7氏。如清前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姓钮祜禄氏,钮祜禄即辽朝的敌烈氏,金朝的女奚烈氏,元时的亦乞烈氏,明时的钮祜禄氏;明时的朱胡氏等。此外,还有赫舍里氏、乌库里氏、尼玛察氏、乌雅氏、穆颜氏以及博都里氏等。
4.受赐姓氏。系皇帝赐予的姓氏,不是原部族的姓氏。如清初大臣兵部尚书那木泰本姓舒穆禄,一等大臣扈尔汉本姓佟佳,佐领卓纳本姓纳喇,满平阿本姓兆佳,清太祖努尔哈赤皆因战功赐之姓觉罗氏,佟佳氏扈尔汉的后裔今有居吉林省,现在姓“佟赵”,即将原佟氏与赐姓觉罗(赵)姓组合成新的复姓“佟赵”氏,副都统布恕库本姓温彻亨氏,清太宗皇太极赐其姓乌鲁氏,銮仪卫冠军使萨哈连本姓纳喇氏,太宗皇太极赐姓赫舍哩氏,改入大学士希福族中。瓜尔佳氏大学士车克,清太祖皇太极赐姓觉罗。赐予姓氏在满族姓氏中并不多。
5.更改姓氏。这种姓氏的来源多因分居、承嗣、迁徙异地而更改姓氏,取新的姓氏,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如伊尔根觉罗氏,因族众繁多,分东西两寨居住,居东寨的改姓巴雅喇氏,居西寨者改姓蒙鄂罗氏。辉发部长拜音达里本姓伊克达里,后因依附呼兰人纳喇氏嘎扬嘎土墨图,而改姓纳喇氏。类似这种情况的还有乌灵阿氏、乌苏氏、塔塔尔氏等。
6.随名姓。随名姓是身份地位低的人,自己有姓或无姓,而姓了主人或身份地位高的人的姓,但并不否认,也不更改自己原来的姓。如,康熙年间,声名赫赫的佟凤彩,任过十余年湖南、四川、贵州、河南等省的巡抚,参与过平定“三藩”,其家庭原本姓孙。他的祖父孙景禄是八旗汉军统领佟养性手下的一个小头目,因有功于佟养性,才被佟养性允姓佟氏,遂成为满族八大姓之首姓,立时提高了身份地位,成为佟氏名门望族中的一员。其孙才得以借佟姓而连任清廷高官。
7.谐音取姓。满族的姓氏多音节,谐音取姓即是取其中的一个音节作为姓氏,或者与某汉字姓音相近的汉字为姓。如宁古塔氏,冠以“宁”或“刘”字姓,乃因“宁古塔”汉译为“六”,与刘音相近,“宁”音直用为“宁”姓。舒穆禄氏冠以“舒”(苏)或“徐”姓,塔塔拉氏冠以“唐”姓,西克特哩氏冠以“西”姓,奇德哩氏冠以“祁、齐”姓,佟佳氏冠以“佟”姓外(去了“佳”字),又谐音冠以“董”姓,辉和氏冠以“何”姓。
8.以父祖名汉字首字为姓。桓仁县栋鄂氏冠汉字姓何、董,清初五大臣之一的何和礼第八世孙名重格者,任山东某知府,人称“重(从)大人”,其孙即以“重(从)”为姓,后因嫌重(从、虫)不好听,就在“重”字上加上草字头,改姓“董”;栋鄂,谐音为“董”姓,但何和礼之裔又以其名之首字“何”为姓,还有以栋鄂的“鄂”为姓者。栋鄂氏康熙时有名席尔达者,其后裔即以“席”为姓,席尔达之四世孙成全,以“成”为姓,其子女彬琇、彬瑆、彬璋,即以“成”为姓。还有墨勒哲勒氏冠汉“葛”姓,亦为谐音姓。牛心台镇大南沟村伊尔根觉罗氏(赵)是顺治时自海西女真的乌拉地方拨来本溪牛心台,其二世祖的一支又自牛心台迁至红脸沟,因其长得脸红而名地名,又因其长得高大,习称为“高大个”,其子孙即以“高”为姓,赵、高二姓异宗同祖不同姓,形成今天本溪满族二姓。南芬区萨克达氏满族中始祖因功赐“萨克达·翁艾”之官名,其子孙即以官名“翁”字为姓,其一支以“佟”为姓,一支以“礼”为姓,另有一支以“驼”为姓。一姓成翁、佟、礼、驼四氏。南芬区桥头镇兴隆村齐氏是满族大姓栋鄂氏,清代名将彭春叔弟的后裔,据《清史列传》彭春传与《辽阳碑刻志》等载,彭春是清初五大臣之一的何和礼栋鄂氏后裔,坐落在辽阳的彭春墓碑亦说自己为“东阿氏”。齐氏始祖齐锡是彭春的叔弟,齐锡的子孙即以“齐”字为姓。齐锡的另一支子孙居辽阳,则以“红”为姓。而居于今北京市怀柔区喇叭沟门乡的彭春的子孙以彭春名首字“彭”为姓。居北京的席尔达之裔以“席”、“成”为姓。因此而知,何和礼之一支即冠以五个姓氏。南芬区桥头镇代家堡子代姓满族,有“关、代”二姓同祖不同宗,说“关代二姓不分”。
9.以意相同相近的汉字为姓。这是将满语译成汉语,取其意相同或相近之汉字或汉姓为姓,如巴颜氏,巴颜,汉意为富有,即取“富”字为姓。倭赫氏,倭赫,汉意为石头,即取“石”字为姓。毕拉氏,毕拉,汉意为江、河,即以“何”为姓。哈斯呼氏,哈斯呼,汉意为左,即取“左”为姓。敖屯氏,敖屯,汉意为槽盆(家用木制用具),即谐意为“曹”姓等。
10.复用汉字姓。早期加入满族共同体的汉族人,为适应满族多音节姓氏习俗,便效法满族的多音节姓,在本汉字姓下加“佳(家)”或“尔佳”而成为复姓,如李佳氏本姓李、章佳氏本姓章、佟佳氏本姓佟、马佳氏本姓马、黄佳氏本姓黄、孙尔佳氏本姓孙,等等。清廷逊政后,这些本来为汉人者,则又复用汉姓。
此外,还有其它一些满族冠汉字姓的情况,如以身份作为姓氏的伊尔根即为自由民,其身份略高于包衣(满语,即奴仆),伊尔根觉罗实际即是以身份作为姓氏,也有坚持不冠汉字姓,仍保持原满族姓。
三、 满族姓名的民族特征
历史上,在冠汉字姓之前,满族人的名字极具民族文化特征。其特征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种。
1.以动物名称起名。满族人尤其是早期满族人十分喜欢用各种动物名或动物身体的某个部位来给新生儿命名,这跟汉族人命名绝不相同。有的汉族人仅给幼儿取乳名时,用动物名取名,如“狗儿、狗剩、马柱子”等小名。同时,给此儿取大名(或谓学名),而小名(乳名)仅在家中使用,由亲属的长辈人或成年人呼之。满族人给儿童用动物名或动物某部位名命名,如清太祖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汉语意为“野猪皮”,努尔哈赤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大儿子长成人后,能象森林中的野猪一样勇猛无敌,象野猪皮(厚,坚韧)一样坚韧不拔,耐穿耐磨,希望他将来成为英勇无畏、百战无敌的人。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意是“小野猪”,另一弟弟雅尔哈齐,其意是“豹皮”。努尔哈赤之子多尔衮,意思是“獾子”,孙子杜度,意思是“山鸠”。努尔哈赤孙子福临皇帝的长子名牛钮,意思是“眼珠”。清初名将正黄旗人舒穆禄氏楞格里,意思是“硕鼠”。这些为新生儿取名的方式代表了女真人和清初满族人给孩子起名字的古老习俗,是满族人命名取氏的一种基本方式。
2.以普通物品名称起名。这种情况也不在少数。如阿苏,意思是“网”;哈尔哈,意思是“鞋帮”;博尔晋,意思是“马鞍头”;穆哈连,意思是“弹丸”;海兰,意思是“榆树”;博洛,意思是“凉帽”;布拉,意思是“荆棘”;费扬古,意思是“小指”;齐集,意思是“海参”;尼满,意思是“山羊”;阿库里,意思是“鱼皮衣”;鄂博,意思是“界标”等。
3.用数字起名。有两种情形,即一是用满族语的数字取名,一是用汉语的数字取名,这也是满族取名的习惯、方式和特征。如,雅兰地方正蓝旗人葛济勒氏之名伊拉奇,意思是“第三”;辉发地方正蓝旗人赫舒里氏之名伊拉奇,意思亦为“第三”;额赫库伦地方镶白旗人富察氏苏色,意思是“五十”;乾隆朝镶白旗人章佳氏那丹朱,意思是“七十”;长白山地方正白旗人钮祜禄氏乌云珠,意思是“九十”;哈达地方镶蓝旗包衣明安,意思是“一千”。在满族谱书中,以及《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可以查出许许多多这类用满语数字命名的人,说明满族有喜欢用数字命名的习俗。清代以后,有许多满族人又喜欢用汉语数名词取名字,从四十一到九十八,几乎每个数词都是许多人的名字。而最大的则是富察氏的“一百八十三”,此名字可能是满族人用汉语数字命名中数量最大的人名词,它是父母与祖父母四人年龄之和。
4.用形容词起名。满族人名中带有“阿”字的名字特别多,“阿”字相当于汉语中的“的”字,“阿”的读音“nɡɡa”,汉语中无此音,即以“阿”字为替代。《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和《八旗通志》及满族谱书中,人名尾带有“阿、布、额、格”等字的相当多,仅《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带“阿”字的名字大约有上千个,这是满族人名字的一个重要标志。
5.用动词使动性用法起名。以这种方式取名的多是早期满族人,如福州将军正蓝旗人富察氏之古尼音布,其名的汉语意是“使意志坚强”;镶红旗人瓜尔佳氏之伊里布,其名的汉语意是“使站起”;正白旗人之西喇布,其名的汉语意是“使继承”,等等。满族人用这种动词使动性用法取名的特征有三:一是由满语语音表达满语语意,二是用汉字转写时可写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形式的满族人名,三是名字中不包括姓氏。
6.满汉词素合成的满族人名。满汉词素结合式的满族人名,其特点是由两个汉字组成,一般是第一个字是汉语词素,第二个字是满语词素。这类名字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旗通志》及满族家谱中比较多。如用汉语数词后加“格”字,或用其它汉语词素后加“格”字的都极多见。用汉语数词后加“格”字的,自二至九的都有,如《福陵觉尔察氏谱书》中,汉语数词二、三、四、五、六、七、八(此谱中无“九格”)后加“格”的人名;用其它汉语词素后加“格”字的为数也不少,如滕格、楼格、佛格、托格、德格、黑格等。这些别具特色的满族人名,其它民族没有。
7.半汉化的满族人名。满族人名开始汉化时只按汉语汉字的意思来取名,后来姓与名也连用连写。入关后,满族人取名即开始普遍汉化,而且从统治阶级、皇室首先开始。如清王朝定鼎北京后的第一代帝王福临,其名即是汉化,“福临”就是“洪福来临”的缩写。满族人名汉化甚至可以追溯到清前进占辽沈地区时期。其它满族贵族与平民百姓的满族名字在清中期以后逐渐汉化。如《伊尔根觉罗氏宗谱》,其始祖外木布于努尔哈赤时自长白山来归,其后裔第五世(约为康熙晚期至雍正初年)即以汉语取名:如秦太、永太。至第六世,汉语名渐多:保金、保龙、保虎、保德、明德、富成、保成、天印、富德、常德等,自第九世至今(第十四世)则全部是汉语名字。
四、满族的改名习俗
中国人有改名习俗。一是自己改,二是别人给改。这种改名习俗,满族自其先人时即已有之。为什么要改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原来的名字犯忌讳,或是由帝王贵族给改名。改名之故与方式有如下几种。
1.御赐。唐开元中唐皇曾赏赐满族先世黑水靺鞨部长姓李名献诚,李献诚之家相沿以为贵。1403年(明永乐元年),建州卫首任指挥使阿哈出,“明赐姓名李诚善”,其子释加奴“赐姓名李显忠”,“所属昝卜赐姓名张志义,阿剌失赐姓名李从善,可捏赐姓名郭以诚”。这是满族先世御赐改名最早的记录。清前期,投归努尔哈赤的栋鄂氏伦布,努尔哈赤赐名鲁克素。
2.因避讳改名。避讳,这是中国特有的风俗。民国以前,凡君主与尊长的名字不得直书或直说,必须用其它方法回避之。避讳是一种复杂的历史现象。避讳改名,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即已存在。自春秋时宋武公以后历代皆有避讳改名的现象,而且越避越多,越避越复杂。因姓与音或谐音帝王的名,则为避讳而改名,甚至封建帝王不喜欢的字也得避讳,连天上的神仙也得避讳。满族人名中因避讳而改姓改名的相当多。道光时江苏高邮县的史求,科举本内定一甲第一名,呈皇上审批,皇帝一看“第一史求”,因史求之名与“死囚”谐音,便心中不悦,当即勾去不取,而将第二甲第九名戴兰芬点为头名状元,其意大清朝“天长第九(天长地久),戴戴(与代代谐音)兰芬”,大吉大利。名字避讳在封建时代忽视不得的。戴兰芬因名而大魁天下,平步青云。
3.出嫁改名。在中国古代,女子的姓比名字重要,出嫁后往往将夫姓与己姓联称,而成为新的名,如王女嫁张男,则名为“张王氏”,其本名则渐无人知晓。努尔哈赤元妃佟春秀,婚后由玛法改名为哈哈纳扎青。
4.其它原因改名。建州右卫阿古都督王杲,原本名阿突罕,汉人呼之,满语语音脱落,而成“阿突”,谐音为“阿古”,人称阿古都督。15岁时,辽东巡抚张学颜又为其取汉名王杲,于是阿突罕便以阿古、王杲载入文献。后来他屡屡寇边,明廷绝市,他又改名科勺入市。清初大臣佟佳氏佟图赖,本名佟盛年,是为汉名,后改满名图赖,人又呼其为佟图赖,成为汉满结合名。
富察[富察,读音作fú cá(ㄈㄨˊ ㄘㄚˊ),不可读作fù chá(ㄈㄨˊ ㄔㄚˊ),Fuca Hala]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古靺鞨族黑水部富察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或以地名为氏。
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富察,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甚繁,散处于沙济、叶赫……长白山及各地方。”富察氏先世旺吉努,满洲镶黄旗人,世居沙济地方,后金初年率族众投归,清太祖努尔哈赤将族众编为半个佐领,由其统领。”富察氏族众在女真各部的统一战争中,多有业绩,史料中立传之人达十数人之多。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富察氏,又作傅察氏,富尔察氏,是女真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的“蒲察”,在金国时期称蒲察氏,以部为氏。
蒲察,乃辽国时期女真旧部,在女真族诸多部落中势力强大。金国时期,为女真黑号之姓的第二姓,与皇室世代姻亲。金、元时期,曾冠汉字姓“李”。据双城市《马佳氏(大学士图海之族)家谱》记载:始祖马穆敦……远祖费莫氏同属一源,因遭家难迁于嘉理库马佳地方,因以为氏。因此:马佳、费莫、富察三姓不能通婚。
富察氏族人世居沙济、界凡、叶赫、蜚优城、额宜湖、扎库塔、长白山、讷殷等地。所冠汉字姓氏有富氏、傅氏、礼氏、石氏、谭氏、马氏、沙氏、付氏、庆氏、宁氏、李氏、佟氏、春氏等。其中;世居沙济的汉字姓为“沙氏”;世居讷殷的汉字姓氏为“傅氏”。
在蒙古族、锡伯族中亦有此富察氏。蒙古族富察氏世居喀喇沁,据史籍《八旗氏族通谱》中记载,“富察氏之称科罗惠者世居席北地方,国初(指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归靠。皆应为女真后裔。”
这个复姓现在还有。
二各支始祖:
富察·顺泰:据《富察氏谱本》的记载,“二、三世祖公等随龙倔起,从征进关,驻北京八大胡同,袭公爵。”直系正支祖宗富察·顺泰于清康熙三十年移驻盛京辽阳(今辽宁辽阳)。至五世祖富察·衣拉他,于清乾隆二十三年创设沙坨子村落,垦地,栽树造林,设庄招佃。清康熙初年间,北京仿照长白山八道沟样式,在京城内建设了八大胡同,以居公臣勇将,出力好兵家眷,养尊处优。后长支祖富察·东准泰于金良,就住在第五条椿树胡同。清朝袭职归长支,因而富察·顺泰的后人有正黄旗、镶黄旗,还有镶红旗等。富察氏是满族八大家之一,人口众多之极,所以其有同姓不同旗的现象。如《傅氏谱书》始祖是富察·三泰(傅三泰),并不是富察·顺泰(傅顺泰)。
富察·文达力:辽宁富察氏原居长白山下富察地方,后取首音谐“傅”,“富”为姓。后金国初,有瑚图来归,隶属正红旗满洲。四世祖莽色德宜住乎之女是清太祖的皇后。凤城边门傅姓,隶属镶红旗满洲,清初从龙入关,驻北京十驸马大街。一世文达力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自北京来凤凰城边门驻防,今散居于凤城的弟兄山,鸡冠山,白旗,刘家河,岫岩的红旗营子,宽甸的虎山,灌水等地。至今传十五世。
三郡望: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至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所灭。
四字辈排行:
辽宁本溪富察氏字辈:“毓麟广成庆恩德永父明”。
五历史名人:
说明,在满族人的生活习惯上,一般是呼名不称姓,而本书为说明这些著名人士皆为富察氏族人中的佼佼者,均冠以“富察”氏。
富察·衮代:(公元?~1620年待考),女,满族,著名后金太祖继妃。
富察·衮代于后金孝慈皇后之前,嫁与清太祖努尔哈赤,称大妃。后因为与代善有“私情”,得罪了努尔哈赤,在后金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以盗藏金帛迫令大归”,被处死。
富察·哈什屯:(生卒年待考),满族,满洲镶黄旗人;世居沙济。著名清朝将领。
其祖先富察·旺吉努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归靠,授佐领。其父富察·万吉哈袭领其佐领之职。
富察·哈什屯初任前锋校,隶属正蓝旗,清太宗时改隶属镶黄旗,以佐领擢礼部参政,仕至内大臣,加太子太保,一等男兼一云骑尉逝世后追赠一等公。
富察·尼满:(生卒年待考),满族,满洲镶黄旗人,富察·旺吉努同族。著名清朝大臣。
累官至刑部尚书。
富察·法特哈:(生卒年待考),满族,满洲镶黄旗人;世居沙济。著名清朝将领。
初任佐领,从征辽东,入山海关,授世职三等轻车都尉。
富察·阿哈尼堪:(生卒年待考),满族,满洲镶黄旗人;世居叶赫。著名清朝将领。
国初,曾祖富察·椿布伦携兄富察·楚隆阿、弟富察·昂古里举族归靠。富察·阿哈尼堪初为佐领,征明有功,以功累加世职一等男,仕至礼部尚书。
富察·阿哈尼堪家族中著名者有:
一等男爵富察·喀尔哈图;
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富察·达海。
富察·萨布素:(生卒年待考),满族,满洲镶黄旗人;世居岳克通鄂城。著名清朝将领。
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四世祖富察·充顺巴本归靠,屯吉林。
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富察·萨布素奉旨勘察长白山,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擢升为宁古塔副都统,调黑龙江将军,屡败俄罗斯侵略者。
后在从征噶尔丹战役中因罪革职,授散秩大臣。
其侄富察·常德,任宁古塔将军。
富察·苏尔东阿:(生卒年待考),满族,满洲镶黄旗人,讷殷诸屯长之一。著名清朝将领。
诸屯欲归叶赫,富察·苏尔东阿不同意,结果争战起来,受伤。
后清太祖授佐领,给免罪敕书,从征乌喇、叶赫,晋骑都尉。
富察·鄂克逊:(生卒年待考),满族,满洲镶黄旗人;世居讷殷江。著名清朝将领。
其父富察·鄂通武在清康熙时期征俄罗斯,超授骑都尉。
富察·鄂克逊袭父职,讨吴三桂,功勋殊烈,累加世职三等轻车都尉,授江宁将军,起子富察·学袭,即傅学。
富察·翁阿岱:(生卒年待考),满族,满洲镶黄旗人;世居纳殷。著名清朝将领。
国初归靠,从征有功,擢先锋参领,加世职骑都尉。
其子富察·达理承袭,即傅达理,从征广东,加二等轻车都尉。
富察·巴希:(生卒年待考),满族,满洲镶黄旗人;世居纳殷。著名清朝将领。
从征锦州阵亡,追赠二等轻车都尉。
富察·苏尔东阿:(生卒年待考),满族,满洲镶黄旗人;世居纳殷。著名清朝将领。
国初从征有功,给免罪敕书,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
富察·哈山:(生卒年待考),满族,满洲镶黄旗人;世居纳殷。著名清朝大臣。
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授笔帖式,累官至刑部尚书,列议政大臣。
其子富察·明安,即富明安,累官至管总督。
富察·辛泰:(生卒年待考),满族,满洲镶黄旗人;世居纳殷。
后金天聪年间从征大同,授云骑尉,叙功加骑都尉。
其子富察·拖纽承袭,山海关阵亡,追加一云骑尉。
富察·辛柱:(生卒年待考),满族,满洲镶黄旗人;世居纳殷。著名清朝将领。
从公主为察哈尔王子长史,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发现其谋叛,遣弟富察·阿济根报告朝廷,后请兵平叛,授世职二等轻车都尉,累官至易州城瘦尉。
富察·阿济根亦授云骑尉。
钮祜禄氏,改为汉姓以“郎,钮”最多。
钮钴禄氏,满语作niohuru,由满语“niohe”(狼)演变而成。郎氏满族宗族是由满族姓氏纽祜禄氏而改用的汉字姓,他们改用汉字姓的最初时间据其氏族谱所载为清代乾隆年间。
钮祜禄,“原系满语地名,因以为氏”。氏族居住在长白山、英额等地方。在清一代,钮祜禄氏氏族成员,“仕官难以枚举”,清王朝开国元勋额亦都,即是钮祜禄氏的氏族成员。钮祜禄氏宗族,是先期进入苏子河、浑河流域的建州女真氏族,他们在元末明初之际,由原始居住地黑龙江、松花江中下游,历经三次大规模的迁徙而来到佛阿拉地区。其中,史料记载中的长白山地区仅是他们氏族在南迁中的一处中间居住地。金代,钮祜禄氏的姓氏为女奚烈氏,据《金史·国语》记载:“女奚烈日郎”,即女真语汉译为郎姓。在清代官修史料《满洲源流考》中记有:“纽祜禄氏旧作女奚烈氏”。由上述记载中可见,今日郎姓的姓氏,在历史上没有像其他女真氏族姓氏那样,发生过诸多的变化,而是自金代起即汉译为郎姓。远在金代,女奚烈氏在官修史料中即有记载,如“女奚烈斡出,仕至植州刺史,被行省牒徙州人于金胜堡”。又,“女奚烈守愚,字仲晦,本名胡里改门,真定府路吾直克猛克人也”。金代,由于女奚烈宗族庞大,朝廷对女奚烈宗族组建的弟子军以其宗族姓氏予以命名。辽东满族郎氏,由金、元至今日,只由女奚烈氏在明初演变为钮祜禄氏,再由钮祜禄氏汉译冠姓,冠用了郎姓这一姓氏
满族正白旗姓氏
本文2023-11-12 12:39: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63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