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年,天津相声一哥之争是侯宝林和常宝堃,没马三爷什么事,你怎么看?
在早年,天津相声一哥之争是侯宝林和常宝堃,没马三爷什么事,你怎么看?
常宝堃和侯宝林也许在四十年代会更受欢迎一点但这可不代表天津相声界就是他们俩的天下了。再怎么说,马三爷当时也是在天津可以叫的上名号的人物。虽然他的祖籍并非天津本地,但好歹也是出生于相声世家,外祖父是第二代相声演员恩绪,父亲是著名的“相声八德”之一马德禄。不管是论身世还是辈分,他都要高侯宝林和常宝堃一头。
在三四十年代,相声还是小剧场、天桥上的民间艺术,当时没有强大的信息技术,相声演员想要闯出名声很难,基本都要靠着自己的实力和观众们的口口相传。所以谁更红也只是相对而言的,所谓的相声“一哥”也并不能代表真正实力。
常宝堃,他走红比较早十来岁就已经有小孩红,1936年只有14岁的时候就能和小彩舞、连阔如同台献艺,之后一直走红到解放。其次,常宝堃演出的场所比较高端也容易得到关注,天津的园子也是分高中低档的,比如同一个老板又相距不远的小梨园和大观园就有高低之分,常宝堃经常演出的多数都是小梨园这样的高端园子。
再有,最关键的是,常宝堃备受媒体关注,其名字经常见诸报端,而他本人的人缘也非常好,几乎没有负面口碑。
侯宝林侯宝林比起常宝堃来也是有他的优势的,首先,侯宝林攒底过,而且拿到的是攒底的工资。在他之前只有李德钖和张寿臣攒过底,但拿的还是倒二的工资。这一点上,侯宝林没有竞争者。
其次,侯宝林更得上流阶层的偏爱,他的相声作品文明清雅,唱腔纯正嗓子好,因此得到很多文化界和戏曲界的高度认同。
马三立的艺术成就和侯宝林相比确实有差距相声一哥,倒是刘宝瑞和侯宝林有一拼。这里面有个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建国后马三立在天津,不如在天子脚下的北京的侯宝林吃香。另外想想文革期间,是马三立最应该出作品的时代,他却被下放。他还在务农的时候,侯宝林已经是委员了。三四十年代,应该是相声艺术的黄金时代,他们创作的作品在几十年后还在养活一大批人
所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摈弃人为的派系归纳都是曲艺一份子!孰长孰短百姓评说。三位都是大家。至于相声作为曲艺重要一部分,候宝林对其发扬光大贡献颇大。常马次之。至于辈分是圈内事。民众只记得嬉笑怒骂针砭时弊,一乐之后有所于思想境界裨益。譬如马季冯巩大兵侯跃文姜昆。
不见得相声界辈分如何,对全国观众的影响力才是第一位的!一切形式的曲艺都要服从需求。应该以引导文化走向为己任。
他二十岁时跟马三立学相声,提出要拜师,他是李文华!2008年李文华“拜师”马三立之事,笔者这里给“拜师”用了引号,因为那一场相声行业的聚会,本质上其实也不能算是“拜师”,而是一次马三立和李文华师徒关系确认发布会。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有不少自媒体和读者认为马志明代父收徒收了李文华先生,这就属于不懂相声行业规矩了。
二十岁时跟马三立学相声,晚年拜师一代捧哏名家李文华先生八十一岁高龄拜在相声泰斗马三爷门下,成为相声行内流传的佳话。早年间,李文华也是票友下海出身,跟随捧哏巨匠郭启儒老先生学习相声,但没有正式摆知拜师。
经过几十年舞台表演的磨练,李文华的捧哏功底可称“若有似无”,即看似话语不多,给观众的感觉像是在听逗哏演员说单口,可真要没有李文华站旁边量活,逗哏的表演顿觉暗淡无光。怹与姜昆的搭档,一老一少、亦庄亦谐,相得益彰。作为经验丰富的老艺人,在掌握段子节奏和包袱的铺平垫稳上处理的相当老道,并且能给姜昆足够的个人发挥空间。很多曲艺评论家都一致认为姜昆李文华的搭档可称“老叟戏顽童”。
李文华在1981年前后四次给马三立去信诚恳表达了想拜在马老门下的愿望,而马三立对李文华的人品、艺德和相声水平也颇为认可,爷俩早已在那时互相默许承认了这段师徒关系,但当年在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正式摆知,这也成为日后李文华多年来的心结。
2008年11月11日,已经身患重病的李文华在姜昆、李金斗、刘兰芳等人的帮助下最终促成了当时的拜师仪式。由于当时马三爷和门下大弟子阎笑儒皆已故去,因此由少马爷马志明和马三爷弟子常宝华作为见证人,在马三爷蜡像前,插着氧气管的李文华在少马爷搀扶下行鞠躬礼。
从此一代捧哏名家李文华的名字正式写入相声家谱,成为马氏门人,位列宝字辈艺人。仅过半年,李文华便因病去世,令人安慰的是老先生在临终前完成了自己一辈子的夙愿。
李文华从拜师至今已过去近十年,而当初究竟是哪位相声圈内大蔓儿对拜师一事极力阻挠却成为谜团。对于此事,知情人士的说法各有不同。郭德纲在接受采访时的说法是:相声界的同行作梗,一直拦着这个事,不让拜,因为你拜了马三立以后,你的辈分就高了,会比某些人大一辈或者两辈,相声界背后的事情都不能写在纸上。
少马爷的解释是:由于时代环境所限,李文华身处中国广播说唱团,那时都称之为老师,不兴拜师学艺,拜师叩头正是被抨击的旧习。至于当年“中广”的话语权掌握在何人之手,资深相声迷都心知肚明。既然阻力来自相声界内部,那么究竟是什么人站出来反对能让身为寿字辈的泰斗马三立有所顾忌。
很多人第一个想到会是侯宝林。因为只有侯宝林的名望和成就最大。其实不然,侯宝林是宝字辈艺人,而马三爷是寿字辈,马三爷收了李文华的话,最多是和侯宝林平辈,按郭德纲的说法分析,如果当时拜成了,也不存在比侯爷大一辈的问题。
即便假设作梗阻挠之人真是侯宝林,侯爷1993年去世后已无人阻拦,完全可以那时拜师,或者在马三爷生前举办的从艺80周年纪念演出时拜师,很显然从中作梗之人不是侯宝林大师。了解事情真相的当事人已经作古,而姜昆、马志明、常宝华、郭德纲等知情人又不愿点破。但此人是谁在相声迷中已经有了定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果众位看懂这句话请在评论中写出他的名字。
可以。
为什么?有人说,马三爷没有张寿臣的门长权威,没有小蘑菇的风靡一时,没有侯宝林的唱功,没有刘宝瑞的单口只是因为活得长,所以才被尊为泰斗。
这一点可以对比一下常宝华老先生,他是小蘑菇的四弟,马三立的徒弟,根红苗正的宝字辈,也是长寿的老演员,1985年曾当选十大笑星,晚年也很活跃。但有观众承认他是大师吗?没有。更多是问他的作品是什么?
马三立先生的江湖地位是客观形成的。
首先是辈分高,姥爷、父亲、师父都是著名的前辈,地道的相声世家。
其次是本人表演上有过人之处,那些慢慢腾腾的段子,换个人来表演,同样的台词,不能达到那个效果。
第三老爷子长寿,权威是不断积累的过程。再天纵英才,英年早逝了也没有用。活得久,机会多,这就是优势。不仅仅在文艺上,古代政治也是如此。
第四德行好。这是成为泰斗的关键之一。
第五,儿子不败家。少马爷口碑也很好,不像其他相声世家那样。
第六,后辈拥戴。马三爷告别舞台晚会上,马季的公开表态,献的那幅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是一个符号。同样的话,马季没有评价过他老师侯宝林。而如今相声体制内的****,姜昆冯巩都是马季的学生了。
当下最红的是郭德纲,他对相声复苏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德云社也占据了商演的大部分份额,但老郭是最有钱的相声艺人,未来也不会达到马三爷的江湖地位。
当然对于马三爷的泰斗之称,也有不愿意承认的,看看那场晚会,谁没去,就略知一二了。
相声界没有排行榜,没有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一说,但马三立有一条目前应该能排第一,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如果说错了,请您指正。
2001年5月29日,马三立在天津举办告别演出,也是纪念他从艺80周年。当时,他已年满87周岁,虚岁88岁。如此高龄还办相声专场,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有人说,南京相声名家张永熙90岁还登台表演呢,但张老爷子办的不是专场,他只说了一段相声,而马三立足足说了四五十分钟。无论是从体力,还是脑力来说,这两者差别还是很大的。
其实,马三立起初不同意办告别演出,因为他不想跟他的观众说再见,加上当时他身体已经不太好了,但他三子马志良张罗着要办,后来马志明也同意,并帮着说服了老爷子。据马志明曾透露说,他爸爸裤子里面藏着尿袋,是带病坚持演出。当马三立问观众:“我值吗?” 观众齐声回答:“值”。这一个“值”字让马老爷子乐了一晚上,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他风趣地说:“告别舞台是让贤。告别舞台,不是告别相声。”
当晚,马季送给他师爷马三立一幅字,上书八个大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冲着这八个字,马三立真就可以排第一了。当然,也别忘了还有另外一句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最棒的相声大师,他可以是马三立,也可以是别人。要我说,不管是不是马三立,马三立永远是中国相声界的泰山北斗。
我是萧陶,写相声故事,说相声人物,评相声热点话题。只输出干货,关注不迷路。
很难排第一。
1、相声界排名,很难跨时代去比较,很多00后根本就没听过马三立的相声,都是听着郭德纲的相声长大的,马三立肯定要排在郭德纲后面。
2、马三立壮年时期,实力确实强悍,但一些上世纪7/80年代出生的人也不会觉得50年代的马三立有多可乐。也是因为时代不同,包袱的共鸣不同。
3、很多人认识马三立,还是从80年代老头开始说单口相声的时候,那个时候老头实际上已经过了巅峰年纪了,又没有搭档,被迫说单口。但单口这个行列里,刘宝瑞是一个无法逾越的大山。即便是郭德纲也无法逾越(我知道钢丝大多不会同意,可能是代沟问题,求同存异吧)。至少马三立的单口跟刘宝瑞相差甚远。
4、马派相声最接地气的还是少马爷马志明,因此很多马派段子如《卖五器》《白事会》《文章会》,如果你同时听马志明和马三立说这三段,一般都觉得马志明更可乐。这也是年代包袱共鸣不同造成的。
5、马三立活跃的年代,强手如林。且不说“小蘑菇常宝堃”这个曾经相声界公认第一(因为去世太早,存世段子少,很多人没听过)。即便是活着的文字辈李伯祥,也比马三立火爆炸场。
6、少马爷口述,李伯祥曾经给马三立当“倒二”,也就是倒数第二个出场,导致最后一个出场攒低的马三立接不住,把段子使泥(场面掉下来了,观众不乐)了。而少马爷为了给父亲报仇,在另一场表演中,给李伯祥当倒二,炸场后让李伯祥也泥了一回。这种感觉就像《脱口秀大会》里没人愿意接在王勉后面表演一样。
7、所以很明显,少马爷肯定不会承认自己比马三立强,但他却把战胜自己父亲的李伯祥干掉了。你说他们仨谁排第一。没法比。
8、郭德纲成名后第一次回天津,邀请马志明捧场,马志明上场直接说“我现在说哪段都不如郭德纲的可乐”,这是一句客气话,也是一句实话。因为时代不同,包袱也就不同。包袱是建立在生活共鸣上的。
9、很多人觉得侯宝林不可乐,还总唱戏,为啥那么大名望。实不知当年没有电视剧**,大家的 娱乐 谈资明星八卦都来自京剧,因此用京剧名家找包袱,如同现在的响声段子里用小鲜肉找包袱一样一样的。只是你觉得不可乐,但当年的关注就觉得特别接地气,特别可乐。
10、辈分很重要。现在很多相声名家都口口声声说“辈分不重要”,但实际上相声界最讲究辈分,有师承有辈分就会有人捧。观众也愿意捧着笑。即便是现在的郭德纲,不在像十五年前那么新段子辈出,他的包袱也都是老套路,但他的铁杆钢丝还是会吁声不断。当然不是假笑,这是长时间演员与粉丝之间产生的共鸣。
白希文总结:马三立在相声界排名,也许会被公认为第一,但真正的实力,他未必,但也很难说,毕竟不是那个年代的人,无法像感受郭德纲一样去感受马三立。相声有时候跟戏曲一样,有的人喜欢唱功,有的人喜欢热闹,有的人喜欢功夫,看点不一样,也就没法比较了,马三立不如侯宝林,但逗功一流。对口很牛,单口不如刘宝瑞。你觉得他应该排第几呢?
历代的各个行业的大师,是他(她)们在本行业所付出的辛苦和努力以及坚韧的工作成绩而赢得的大师的尊称。本人才疏学浅略读几本书,确也不知大师还有什么排名?!
呵呵,闲来无事,叨叨几句,说得好不好,多担待。用马先生的相声讲:妈妈,他拿咱家褂子了。谁呀?逗你玩儿。
首先,我们聊聊这排第一。想必关注此话题的多是相声爱好者,现如今相声界大咖是谁?估计都异口同声:郭德纲。听郭德纲相声的人都知道,他登台开场爱谦虚一下:我是相声界的一名小学生。你看看,这么大的腕儿,在大家面前还这么谦虚。那他是真谦虚呢?还是客套话呢?其实是真谦虚,郭德纲一路走来,除了砸挂和讽刺给他使绊子的同行外,对行内有德行的有真玩意儿的前辈还是非常尊敬的。因为他还经常说这句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说相声就是这样,没法论第一第二,萝卜咸菜各有所爱,一千个人心里可能有一千个大师。所以,真要在相声界排第一,没门儿,压根儿没有衡量标准。即便现在挣钱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郭德纲,在很多专业的相声迷心里,很多活儿说得也不地道。
第二,那这玩意儿,就没法排次序了吗?当然有,不然单位年终评先进员工怎么评。单位各个业务口儿总有一两个人业务过硬,让大家信服;即便没有突出人物,也有办法,那就是论资排辈。马先生就这样的,在相声业务上是佼佼者,取得过不俗的成绩,有相当大的观众群体和良好的口碑。当然,郭德纲也说过,100个说相声的,死了99个,剩下的就是艺术家。他暗讽的就是肚子里没真玩意儿,靠辈分上位,倚老卖老的个别人。即便真的按辈分,马先生也有资格。
最后,在相声短短100年的 历史 进程中,总共也没有经过多少代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像马三立,侯宝林等都是相声界的代表人物,可以算是第一梯队的人,但是单论谁排第一,估计谁都不服谁。行内规矩就是排辈儿,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绝大多数观众觉得应该当之无愧!但专业内部的人怎么说,不知其详。
站在观众立场看:马三立是相声“八德”之一的马德禄之子,八德之一的周德山之徒,无论家传还是师承,在相声界得天独厚。马三立自年轻从艺开始,京、津、冀、济南、东北……各路码头都能站住脚,各方市场也都能吃得开,自己的阅历和资历也可以说傲视同侪。马三立的相声风格以冷幽默见长,不闹、不贫、不粗,深得各界受众喜爱。
马三立从艺一生大概搭挡过十几位演员。刚开始,是师父周蛤蟆给他量活,后来陆续跟刘宝瑞、阎笑儒、高少亭、佟浩如、刘奎珍、耿宝林、侯一尘、张庆森、赵佩如、王凤山同档表演,还曾临时和杨少华演出过。这些个人有的是解放前的伙伴,有的是解放后的同事,但其中可不乏相声界的翘楚、说唱界的大蔓!比方说:刘宝瑞号称单口大王,赵佩如最早是小蘑菇的捧哏,也是名气响当当的大蔓!张庆森解放前就跟马三立搭挡,解放后仍然合作,影视资料里以马、张同台表演的居多。马三立和张庆森虽说在相声界差了一辈(张庆森晚一辈),但两个人是拜把的兄弟。可见二人私交至厚。王凤山是马老晚年的搭挡,年轻人所见马三立的对口相声表演,基本就是这两个人登台。王凤山给马老捧哏看着不起眼,其实他的师父是朱阔泉!王凤山和侯宝林大师是亲师兄弟,而且王凤山还是王派快板书的创始人。
说这些想表达的意思无非两点:一,马三立本人业务能力强。试想,如果演员能力一般,肯定跟某位演员搭挡能够珠联碧合相得益彰。和其他演员搭挡就略显生涩发挥不足。现实中就有这样的例子:如某兵,和某志裂穴后逐渐成了路人甲,观众早已不识其面矣!还有某群,和某巩拆对后终于风光不再藉藉无名了。
二,马三立人缘好!无论多大的蔓多响的名,都愿意和马三立合作。演艺圈是名利场,混迹其中的哪个愿甘居人后?都觉得自己才是熠熠生辉的耀眼明星!谁也不肯为他人做嫁衣裳,这就是演艺界矛盾丛丛的原因之一。可名头不小的张庆森,直到退休才和马老分开。而人到晚年的王凤山,更是放弃了自己的快板书心甘情愿来给马三立捧哏。由此可见马老的个人魅力!
天津号称曲艺之乡!平头百姓言谈话语之间,抖个包袱、卖个俏皮,都是稀松平常的事。茶馆里水平一般的演员很容易被观众刨活!为什么?观众听得太多了!观众早就知道你的包袱点在哪了,你还一本正经地在那铺在那垫……你累不累呀?
三立老先生敢说没有人知道他的包袱点在哪!老先生走上台来不慌不忙,慢悠悠的和你聊闲天,东拉西扯,暗暗地铺得平了、垫得稳了、猛然一扯包袱皮__那叫一个脆响!其实包袱都不大,但足以让您散场以后越琢磨越好笑!例如“祖传秘方___挠挠”、“大夫,我爸有一只假眼!”、“胖子一把按住被交警摔倒的瘦子,调完级了不请客?”等等。
如今的相声演员真正是遍地开花了,其中有许多出类拔萃的希望之星,也有不少根深叶茂的成熟大蔓!但我们仔细推敲一下,功力、风格、品味能出马三立之右者姓甚名谁?思前想后,唯马三立一人。
不吹不黑,公平公正和您聊聊相声。直接回答您,马老在相声界排不到第一!虽然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根据各位大师们在所处时代的影响力,以及对后世的相声艺人的影响来说,也不难找出相声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艺人,那就是“万人迷”李德钖!
为什么说马三立大师排不到相声界第一人呢?因为,在与马老同一辈分的相声第五代艺人当中,第五代的门长张寿辰老先生比马老也差不到哪去!而在同时代的相声艺人当中,侯宝林大师的影响力甚至还要比马老大一些。
但是这位“万人迷”李德钖则是完全不同。大家都知道,相声艺术的黄金时期是由相声第四代艺人“相声八德”开启的,这八德包括:裕德隆、马德禄、周德山、焦德海、刘德智、 李德钖、李德祥、张德全。
“万人迷”李德钖虽然不是相声第四代的门长,但却是“相声八德”当中名气声望最大的一位。大到什么程度呢? 当年“万人迷”李德钖走红的时候,曾经给“相声八德”中的马德禄、周德山、张德全发放包银!就是说这三位响当当的“相声八德”中的三德,不管是不是给李德钖量活,李德钖到月底都给发工资!
要知道这三位在当时也都是叱咤风云的人啊!马德禄是马三立大师的父亲,周德山“周蛤蟆“是马三立的师父,张德全“张麻子”也是享誉京津的名角。这三位老先生都要轮流给“万人迷”李德钖捧哏!
甚至说相声大师马三立从艺也与李德钖有关。当年马三立的父亲马德禄老先生,不想让儿子马三立再学习相声,只想让他读书,希望马老长大成人后谋一个正当的差事,不想让他再从事下九流的相声行业。但是由于李德钖英年早逝,导致马德禄老先生失去了主要经济的来源,无法再继续供马三立上学念书,于是马三立辍学拜周蛤蟆为师,这才走上相声艺术的道路。
另外在相声界,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李德钖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在他三十多年的相声生涯中,代表作单口相声《满汉斗》、《古董王》、《三进士》、《日遭三险》;对口相声《交租子》、《对对子》、《卖对子》、《灯谜》、《羊上树》、《八扇屏》、《三节会》、《绕口令》、《老老年》、《窦公训女》、《耍猴儿》、《倭瓜镖》、《讲三字经》;群口相声《扒马褂》、《大审案》、《四字联音》。直到现在依然被后代相声艺人不断的演绎。所以说,如果非要在相声界找出一位第一人,我觉得非“万人迷”李德钖莫属!
不能,必须是侯宝林先生第一!从建国到八十年代侯大师退出舞台,相声演员中,从民间到国家层面认可和排名侯大师也是始终第一!当年相声影响力和权威性侯宝林在马三立之上,这是马三立在世时相声界也公认的。看看国家对艺术家分级和工资高低就一清二楚了!马三立是辈份(中国人尊老)和招人喜欢的秉性加分,侯大师是逝世后那些被他压制过的人攻击其私德等减分,造成捧马抑侯。侯大师在世时相声界根本无人呛声也无人可比!侯大师在世时,马三立先生称过泰斗吗?是侯大师去世后多年,相声界封的,那更是一种对好人缘和辈份高老者的褒意!评价一个人的专业水平和这个人其他无关,尊重 历史 实事求是还原本真才对!
相声界老一辈中侯宝林!中期有杨振华可称得第一!他的相声不俗也不黄。可能很多年轻人都没听过,也没听说过。很正常。因为杨振华当年出于商演需要,跟国家签有协议。电台,电视台不准播放他的相声节目。所以播放他的相声很少。请大家上百度搜一下听听,就分出上下高低了。
相声界还真没法排出来第一第二,就拿当下来说,郭德纲肯定在大多数观众心目中排名第一,但是在相声届还有辈份之说,论辈份郭德纲别说第一了,比他辈份高的人有的是,估计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排第几去了。可是马三立就不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马老可是中国相声届辈份最大的演员。
相声届按“德寿宝文明”来排辈份,马三立的父亲是德字辈的相声名家马德禄,所以马三立就是寿字辈的相声演员,就连当时与马老齐名的候宝林都是宝字辈的演员也要比马三立小一辈,我是83年生人,记得从我小时候记事起就从报纸或电视得知,马三立是当时中国相声届辈份最高的演员,由于马老长寿所以相声届NO1的称号保持了很久。
马老非但辈份高,而且说相声的功力也是相当高,小时候有一档节目背景是一个大扇子,马老会在这个节目中说单口相声,他总是在不紧不慢的铺垫中突然使出一个包袱让人忍俊不禁,“妈妈有人偷咱东西啦,谁啊,逗你玩……”像这种经典的台词,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脑海中永远不会被忘记。
马老在世时无论从艺术上还是辈份上,都是相声圈内的佼佼者,他觉对是相声届泰斗级的人物,在我心中马老绝对排在第一名。(dh)
按照通常说法,相声界“寿”字辈艺人已经没了,目前最高辈分应该是“宝”字辈,或者说“立”字辈。其实这两个字都是同辈,只是说法不一,沿用宝字是因为门长常宝堃带宝字,所以侯宝林,刘宝瑞都这么用,但刘宝瑞还有个艺名是刘立棠,基本不用而已,田立禾也是张寿辰取的艺名,可见张寿辰更喜欢立字,但大部分徒弟还是觉得宝字更喜庆。
宝字辈还在世的艺人里面,基本很少收徒,一般都是传授技艺为主。比如马志明,怹公开说过“只收学生不收徒弟”,公认算他徒弟的就是搭档黄族民。目前基本在天津隐居,过 养生 日子,不跟相声界打交道了。
杨宝璋,也是宝字辈老艺人,到今年已经99岁了,属于相声界的寿星。2016年坐着轮椅参加德云社二十周年店庆,精神头还不错,主持人张国立请他致词,杨宝璋先生静气平心,拿出了逢场“现挂”的本事,让台下千余名观众炸了窝。他说:“为参加德云社的这次活动,我推了个一亿六千万的堂会。为什么呢?是俺宝林师哥组的穴,我没敢去!”台下掌声雷动,笑声一片。
另外石富宽老爷子其实也是宝字辈,但基本拿自己当文字辈处理。石富宽师爷高德亮因为年龄太小辈分太高,不方便在行里混,所以自降一辈,跟张寿辰同辈,所以高凤山也跟着降辈。但这种降辈可以两说,如果翻出来不认也行,比如高凤山的徒弟来宝刚,怹就不太认投,所以还是用了宝字,所以石富宽也同理。当然宽爷不在乎这些,在收徒弟方面也谨慎至极,除了于谦刘献伟是早年收的,之后几个徒弟都是为德云社收的,孙越侯震都是如此。
另外还有一个至今不敢收徒的年轻大辈,那就是文字辈的谢金。谢金1982年生人,是郭德纲师叔,岳云鹏孟鹤堂师爷。他如果收徒,直接就是郭德纲同辈,所以至今也没开荤。至于将来收不收,那就看他自己怎么想了。
一、马三立的公子马志明。
马志明是最年轻的“宝”字辈相声演员。也因为他年轻,辈分又高,所以很多想拜他为师的相声演员,都被他拒绝了,辈分高也是他至今没有收徒的原因。
二、杨少华。
宝字辈相声演员,他出生于1932年,12岁就开始学相声,师父是相声大师郭荣启,年轻时的杨少华名气不大,但后来却以“可爱的老头儿”的形象走红,有些“老来红”的味道。
三、田立禾。
宝字辈相声演员,他出生于1935年,师父是相声宗师级的人物张寿臣,田立禾的台风朴实,幽默风趣,善于给相声融入新的元素,他一直致力于相声教育,如今依然活跃在舞台之上。
四、谢天顺。
宝字辈相声演员,他出生于1946年,祖父是单弦名家谢芮芝,他以前曾和马志明是搭档,后来两人分道扬镳,如今成了德云社的一员。
五、陈溯。
陈溯的父亲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曲艺编辑,80年代的所有相声名家陈溯都认识,姜昆在济南 体育 馆表演相声《鼻子的故事》,问问陈溯感觉怎么样,陈溯说其中一句台词“鼻子丢家了”不好,“鼻子落家了”才好,成了一字之师。
我认为除了以上几位相声演员因辈分太高无法收徒外,还有以下几位相声演员也因辈分太高无法收徒:宝字辈的马志明,常宝丰,田立禾、陈涌泉,文字辈的马六甲谢金他们六人不能收徒弟。
以上就是我关于哪些相声演员因辈分太高无法收徒问题的总结。
当今相声界辈分最高的应该是“宝”字辈相声演员了,在世的还有马志明、杨宝璋、杨少华、田立禾、陈涌泉、常宝丰、常宝庆等人。
他们大多数不再收徒的原因是岁数太大了,没有精力去教导徒弟了。
今年已经70多岁的马志明算是“宝”字辈中最年轻的演员,但少马爷一生没有收徒。
少马爷是对辈分感触最深的人,因为父亲马三立的原因,他得拜“寿”字辈的相声演员为师。但 他拜师的时候,“寿”字辈绝大部分已经收了关门弟子,不再收徒了,无奈,少马爷是有侯宝林代拉师弟拜在了朱阔泉的门下。
少马爷比同一辈分的演员年轻了很多,而且因为他一波三折的拜师经历,让他比较排斥相声界的门户之见,所以年轻的时候少马爷没有收徒。
后来黄族民和杨议都托人向少马爷表达了拜师意愿,都被他拒绝了;再后来,马志明说他承认黄族民是他的徒弟。
如今已经过了古稀直年的马志明更不会收徒了!
“宝”字辈另外一个还能登台的老先生是杨少华先生,近90岁的杨少华一生充满传奇,先后和相声名家马志明、赵伟洲等人有过合作。成名后开始给自己的小儿子杨议捧哏,就是现在,他偶尔还会随着儿子去演出呢!
杨议最近喜欢上了抖音,杨少华老爷子经常会出现在的儿子的抖音里,算是他们这一代相声人里最活跃的一位了!
杨少华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他的师承存在着争议,他曾经是要拜郭荣启为师的,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举行正式的拜师仪式。
在讲究门户的相声界,没有摆枝就不能证明是真正的身份,就有可能是海青。因为这个原因,杨少华年轻的时候没有收徒,他的儿子杨议虽然进入了相声界,但至今也没有拜师。
如今杨老爷子年事已高,早已经不愿意再收徒了。
由此可见,真正因为辈分高而不愿意收徒的只有马志明一个人!
那必须得是少马爷马志明了
相声泰斗马三立的公子,1945年出生的少马爷是现在为数不多的宝字辈的老前辈了,相声辈分,讲德寿宝文明,这个德啊不是郭德刚郭老师的德,他这个是名字里带的,实际上啊郭老师是明字辈的,那在德字辈之前呢还有一个有字辈,是当年相声祖师朱绍文所收四个徒弟贫有本、富有根、徐有禄、范有缘四位,也是从这里开始才有了相声辈分之说。
说回少马爷,要说少马爷这相声之路,也是够乱的,1957年考入天津戏校学花脸,转头来62年进天津曲艺团去说相声,后来文革时期收到迫害,71年父子俩就都下了乡,这时候马三爷开始给少马爷开小灶了,这一开就是7年。1980年后,少马爷被侯宝林老先生代收为师弟,拜的是已故相声名家朱阔泉,其实这也是没办法,少马爷家世搁这摆着呢,本身马三爷在寿字辈里就年轻,同门的老人呢熬的都差不多了,陶湘九老先生离得太远,郭荣启老先生和马三爷可能有点过节,马三爷也不能自己收自己儿子,眼看着寿字辈没人可拜了,少马爷要是拜了宝字辈回家叫爸爸叫师爷啊,这差了辈分啊。反正是兜兜转转,少马爷算是立在宝字辈了。
也是因为辈分太高啊,少马爷一直也是很难收徒,曾经与和自己情况相似的谢天顺搭档,但是在87年裂穴了,后来黄族民开始给少马爷捧哏,也再后来被少马爷收入门中
除了黄族民,少马爷确定的徒弟还有89拜师的卢福来和于克志,这两位呢都是连笑昆的义子,连笑昆先生是马三爷的徒弟。
在我们的认识当中,只要会说话,能控制情绪就可以说相声了。但是想成为一个相声演员其实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首先你要一个非常厉害的老师!这样才能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所借鉴,在相声界辈分被看得非常清楚,比如郭麒麟叫常远“常远叔”,岳云鹏叫孙越“师叔”等,从这就能看出来相声界把辈分是看得很重。
每个师傅都有徒弟,在相声界却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不能随意收徒,比如李文华想要拜师马三立就困难重重。李文华在相声界非常有名气,而且他非常谦虚,好学,低调,这样有实力,有内涵的徒弟真的很少,但是他一直没有拜在马三立的门下,就是因为马三立的辈分实在是太高了!要知道马三立的徒弟都是常宝华等人!如果李文华拜了马三立为师,就和常宝华一个辈分,于是李文华的拜师之路异常坎坷!但是,在马三立先生去世之后,刘文华终于完成了他的梦想,那就是马三立的儿子马志明代父收徒,李文华终于在2008年完成了这场拜师仪式!
还有就是郭德纲拜常宝丰为师没有成功。郭德纲很小的时候就曾经被人引荐于常宝丰,当时的常宝丰已经是相声名家,而郭德纲却是是一个小孩子。郭德纲跟着常宝丰学了几年相声,后来被他专业的技术所折服,于是想要拜他为师,但是却被拒绝。原因就是郭德纲太小,而常宝丰的辈分太高了!如果当时郭德纲拜师成功,那么就是和马季同辈,比姜昆还要高一辈的存在了!
现在想想,姜昆记恨郭德纲,还是有原因的。相声界辈分太高而不收徒的大师,各位还知道有哪些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看了其他几个回答都在说少马爷。
可能是优质答案先提了少马爷,后面的有样学样都这么说了。
确实是,相声行业因为辈分太高不能收徒的,有实际例子可参考的就只有少马爷一个人。
导致至今大黄还是海青一个。
世家相声艺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后代在相声行业里辈分太高的问题。
到了少马爷这一代,成了这个问题开始比较突出的时代。
在一众比他辈分小的艺人成名成腕的时候,确实容易出现这种不让他收徒的情况。
你是因为父亲干这个的,你辈儿大这没啥说的。就是少马爷不说相声,相声同行见到他也是该叫好听的也得叫好听的。
其他没有大辈儿爸爸的凭什么一拜师就能得到一个大辈?这是谁许的!
现在比马志明时代更严重,因为相声世家子弟也更多了。
谢金是大辈儿中目前在观众视线中比较活跃的一个。
他以后能不能收徒,收徒会不会被反对,都是可以预见的。谢金如果打算在德云社干一辈子,那他很可能是不会收徒了。
因为一旦收徒,就是跟郭德纲同辈。要知道现在郭德纲的徒孙都已经有不少逐渐崭露头角的人物了。
如果有同样的世家,想要谢金带拉的话,这倒不是没有可能。但是拜谢金的师父很可能的是不会让谢金带拉。
因为谢金本身就是因为辈分太大,被李文山带拉进门的。
其他世家要带拉也是找谢金的师兄李文山啊。
马志明,黄族民,谢金。
马志明仅收徒黄族民一人,黄不收徒。
谢金至今未收徒。
少马,田立禾,陈涌泉,杨少华。
少马爷!没有之二!
,少马都说,他只是见证人,证明有马老和李老师的口盟,何来代父收徒之说,说话要严谨
马三爷是《来势凶猛》电视剧中的人物。
马秀芹马三爷是阳城县有名的大地主,在全城都遭受大旱之际,丰收在望的麦田引来了***,国民党,日本人以及灾民四方的目光。
在蝗虫压境之际,她团结民众抵御蝗灾,最终在***的影响下抗日保粮,带领灾民们度过了难关。
马三立虽然师承周德山,但主要教他能耐的却并不是周蛤蟆,而是他的胞兄马桂元。
马桂元的本事是万人迷李德钖教的,据马老本人回忆,他大哥的相声是最像李德钖的,台下观众笑得死去活来,但马桂元依然面若冰霜,如同雕塑一般屹立在舞台上。
而马桂元对马三立的教学也是非常严格,稍微出点错就开无双,就连马三立演出效果特别好,效果炸粘子,大哥也能把马老暴打一顿,就因为有气口或者节奏不对。
所以说本来天赋不算特别好的马老,在大哥的铁血教育下,也终于开了窍。但可惜的是马桂元年纪轻轻染上毒瘾,三十几岁就驾鹤西去,否则马家还能多一位大师级人物。
所以说马三立本人的风格是比较多样的,既有马桂元的传授,也有周德山的影响,同时还有他自己后天悟出来的东西,所谓的“马氏相声”的内涵其实是非常丰富的。
马三立一生一共有十个弟子,几乎都是拜门的弟子,得到他真传的都不在徒弟名单中,下面给您一一列举。
笑字辈——阎笑儒、连笑昆、高笑林、尹笑声。大徒弟阎笑儒,比马老还大一岁,妥妥的带艺投师,要的就是一个门户,阎笑儒的活主要跟宋玉清、李少卿、以及丁文元的父亲学的,风格跟马三立差别很大,反而有点像焦家门的味道,台风偏火爆。马老也没拿阎笑儒当晚辈,两人出席活动都是马老搀着阎笑儒,跟伺候大哥一样。
连笑昆是连秀泉的儿子,本事都是跟老爹学的,拜马三立也是为了要个体面门户。而且连笑昆擅长的是柳活,而马老刚好瘸了这一门,可见硬要说他是马氏相声估计马老自己都不信。
高笑林是高桂清之子,父子两代都是连兴茶社穴头,穴头儿子自然也不可能跟外人学活了,所以这也是带艺投师的主儿。
尹笑声就不用多介绍了,大名鼎鼎的尹寿山之子,尹笑声的相声风格高仿尹傻爷,田立禾在舞台上也调侃尹笑声是“小傻子”,可见基因的力量有多强大。
其他艺名都不改的拜门徒弟——班德贵、常宝华、常宝丰、于宝林、李文华、姜宝林(?)班德贵就是高峰的师爷,他的活是张杰尧教的,本来有个艺名班松侠,后来因为张杰尧实在跟同行处得太恶劣,弄得班爷也没了饭辙,于是只好跳门拜了马三立,等于从寿字辈降到了宝字辈。
常宝华常宝丰兄弟两个也是纯拜门,家里那么多相声大拿,压根也不用专门跟马老学活,就跟侯耀华拜常宝华一样,纯粹是家族联谊的见证而已。
于宝林身为四大宝林之一,台风倒是有点马老的影子,但也只是有点而已。毕竟他的授业恩师是张振圻,而且于宝林31岁才拜马三立,这时候要教活早就凉透了。
李文华就更没马氏相声的影子了,24K纯捧哏,怎么可能传承一头沉的马三立呢。
姜宝林到底算不算拜了马三立,这里都得打一个巨大的问号。1988年燕春楼的收徒仪式,马老话里话外都是为了损李洁尘,说要收姜宝林感觉就是个添头,不是重头戏,所以姜宝林要传承马三立,那也非常勉强。
实打实的马派传人——马敬伯、马志明、赵心敏、于克志。严格说来,马老在马敬伯身上下的功夫,比马志明还要多。马桂元英年早逝之后,马三立就成了马敬伯的爹,对这个侄儿可谓是无微不至。当时马家经济困难,但马敬伯也绝对是待遇最高的,过年要有一根炮竹,那也是马敬伯的,马志明只能流着哈喇子看。
马敬伯在艺术上最像马老,毕竟言传身教硬喂大的,花的功夫更多,结果自然就更明显。马敬伯使活的节奏和语速,都有年轻时候马老的味道。
而马志明反而有点自己悟出来的风格,语速偏慢,语调偏低,台风沉稳帅气,属于马派中的少马派。其实从马志明喂出来的黄族民身上就能看出端倪,黄族民给马三立或者马敬伯捧哏,感觉两人就不在一个频道,风格只能匹配马志明。
赵心敏被誉为造诣最接近马老的艺人,就连马三立都不得不承认,让马志明多跟赵心敏学习,那才是正宗马氏相声。
于克志卢福来是马志明的摆知徒弟,而两人也是马三立言传亲授教出来的,马氏相声的味儿非常正。
青年一代的马氏传人——郝梦春、马军郝梦春是马六甲的徒弟,但能耐比师父大得多得多,而且也是公认的正根马氏相声传人,毕竟是马志明亲自指导的,能耐错不了。
马军虽然是靳佩良的徒弟,但他的相声路子属于高仿马志明,而且得到了马志明的亲自指导,业内也公认马军就是马氏相声传人。不过他的搭档盛伟台风有点狗,不是黄族民那种纯粹匹配马志明的路子,所以马军既能够传承马氏相声,也能 探索 出自己独有的风格。
另外德云社总教习高峰也是学习马氏相声,只不过高峰属于自己摸索学习,没有得到过马三立或者马志明的亲自指导,属于只学其表不得其里,再加上德云社一帮棒槌粉丝,对于高峰的进步也是限制巨大。但如果真要在德云社找一个马氏传人,高峰也是不二人选。
以上~~~
相声是中华传统曲艺的重要组成之一,以说、学、逗、唱的完美结合来 娱乐 大众,一直深受观众喜爱。
同时,与其它一些曲艺门类稍有不同的是,相声十分注重师承关系,一个优秀的相声演员如果没有正式的师承,是很难被同行承认的,顶多只能算是个业余相声爱好者,而想要专门吃这碗饭,就必须要有一个正式的师承才行,这是相声门内独有的规矩。
马三立作为我国近现代相声泰斗,其正式拜门的弟子就多达十位,而且个个都是相声界里出类拔萃之人,他们的徒子徒孙也都活跃在当下的相声舞台上。
但有意思的是,这十位弟子似乎都是带艺拜师的,也称拜门,意思就是,名义上拜在马三立门下为徒,与马三立有着师徒名分,但大多都不是自幼跟随在马三立身边学习相声的,而真正得到马三立亲传的马氏相声传人却并不是他的徒弟。
那么,这十位马三立弟子都有谁,真正得到他的相声亲传的又是谁呢?
闫笑儒闫笑儒本名阎宏斌,是马三立的首徒,也是我国解放初期的相声名家,他年纪比马三立还要大上一岁,拜师时25,马三立当时年仅24岁,而闫笑儒之前又是学过相声的,但由于他此前所跟随过的三位老师都不是相声门里的人,在相声界闫笑儒没有被同行承认的师承关系。
所以作为他的好友,又是他所敬重的相声界青年才俊,马三立就做了他的老师,二人正式确立了师承关系。闫笑儒的相声风格跟马三立有很大不同,或许马三立也教过他一些相声领域的专业知识,但他拜师马三立大多还是因为需要一个正式的师承名分以及对这位好友的敬重。
班德贵
班德贵是马三立的第二个徒弟,比马三立小六岁。他起初是拜在张杰尧门下,与马三立属于平辈,但由于他想在天津从艺,其师承关系又不属于津派相声,所以与天津的很多相声同行合不来,于是改投马三立门下,这样在天津从艺也就受到了同行业的认可。
不过话说回来,班德贵也不完全是名义上拜在马三立门下的,例如他曾经就与马三立的侄子马敬伯合作了马氏相声的代表作《夸住宅》,从中也不难看出他从师傅身上还是学到过一些本事的。
连笑昆连笑昆是马三立的三弟子,他的父亲连秀泉也是位相声艺人,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活跃在相声舞台的陕西相声名家苗阜就是连秀泉的曾徒孙。
虽然连笑昆的父亲就是说相声的,但他却不能拜自己父亲为师,这也是相声门里的规矩,父子不能做师徒,所以连笑昆拜在了马三立门下。既然自己父亲就是相声艺人,连笑昆自然是从小耳读目染,最后带艺拜师的。在解放后,他去了兰州,成为兰州相声的奠基人之一,并在西北地区将相声艺术开枝散叶。
常宝华常家相声在京津地区乃至全国可谓名头不小,为百年相声世家,也是与马家、侯家齐名的中国三大相声世家之一。第一代常氏相声创始人常连安先生靠着路边练摊儿建立了启明茶社,以茶馆相声的方式让世人了解了相声的魅力,同时也成为常家百年相声的奠基者。
当然,常宝华拜师马三立的时候也已经21岁了,9岁开始在茶馆熏相声的他,该学的也学得差不多了,所以也是属于带艺拜师,之所以拜马三立为师,还是因为尊崇相声门内的规矩,师承上不能父子相传,同时还是因为常家和马家的关系十分要好,常宝华拜师马三立也有着亲上加亲的意思。
继常宝华之后,常家相声第三代中出类拔萃的还有常贵田、常贵德等人,而直至今天,已经传到了第四代,常家相声依然后续后人,活跃在荧幕上的常远、杨凯就是其杰出代表,可见,常家百年相声世家的名头绝非浪得虚名。
高笑林,尹笑声
高笑林是连兴茶社掌穴人高桂清的儿子,尹笑声的父亲尹寿山是高桂清的同门师弟,二人都是相声世家出身,也都拜在了马三立门下,他俩的父亲与马三立也算是同一支儿的,所以他们二人在父辈们的介绍下分别称为马三立的第五和第六位弟子。其中,高笑林在解放后去了安徽发展,成为相声艺术进入安徽的奠基人。
于宝林,常宝丰
于宝林起初跟随张振圻学习相声,也是后来改投马三立为师的,而常宝丰是常宝华的亲弟弟,与常宝华一样都拜在了马三立门下,所以这两位也都是“拜门弟子”由于家学原因都属于带艺拜师的。
姜宝林,李文华姜宝林和李文华是马三立的最后两个弟子,姜宝林曾经拜过好几位老师,因为跟师傅关系破裂最后拜在了马三立门下,虽然是“拜门”,但马三立也是教过他一些真本事的,从他的相声风格中就不难看出马派相声的风格。
而李文华算是马三立弟子中又一个较为出类拔萃的名家,早在1981年时,李文华就曾慕名来投,当时马三立也已经应允了收下这位弟子,但由于种种原因,二人的师徒仪式一直没有举办,李文华也始终没有确立正式的师承名分。
直到2008年马三立已经逝世之后,李文华才在马三立之子,少马爷马志明的见证下正式举行了拜师仪式,与马三立确立了师承关系。
当时有人说,马志明这是代父收徒,是不对的,相声门里没有这规矩。但少马爷回复说道: “我并非是代表我父亲收徒,我只是作为一个见证人,证明我父亲和李文华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已经有了这层师徒关系,现在只是补上一个正式的拜师仪式罢了。”
而当时,马三立的得意门生常宝华也来到了现场,与少马爷一同作为见证人,承认了李文华是他的同门师弟,这使得李文华名正言顺的入了马三立门下,成为相声泰斗马三立的最后一个徒弟。
“少马爷”马志明
纵观马三立门下的十位弟子,虽然个个出类拔萃,甚至过半都是享誉全国的相声名家,但却尽数都是有过相声功底的“拜门”弟子,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相声泰斗马三立没有真正的传人吗?
也不尽然,之所以马三立的徒弟都是拜门弟子,是因为这些弟子中很多都是世家出身,父亲就是做这个的,拜在马三立门下一方面是为了两家永结友好,另一方面也可以从马三立身上学到他们父亲那里没有的“活儿”,以此增进自己的相声技巧。虽说是带艺拜师,但也并不代表马三立没有教他们东西。
此外,马派相声作为中国相声的主要流派之一,自然是有着亲传弟子的,少马爷马志明就是马派相声如今的杰出代表,也是深得其父马三立亲传的相声名家。只不过,他的师承是马三立的好友朱阔泉,这也就跟常宝华、高笑林等人一样,都是作为世家出身的相声艺人,带艺拜师在父亲好友门下。但是他的相声,却是真正得到了十几年亲传的。
三爷的口音能学的人挺多的,比如沐洋、赵津生。但是马三爷的表演风格目前没有人能效仿,他的徒弟们不行,就连少马爷也不太像。三爷表演五大特点,一表情冷,他让别人乐的不行,自己表情不变。这点方清平也是个代表。二自嘲,三爷段子里的讽刺包袱,十有八九是拿自己使活。剩下的也是嘲讽第三人称的某个人,直接嘲讽捧哏的情况不多。三语速慢,使活时说话不紧不慢的,就像和听众、捧哏演员聊天似的,先把大家的注意力带偏,等待铺平垫稳之后,突然拿包袱砸大家一个措手不及,全场爆笑。四表演自然,老爷子就算在舞台上装傻,都装的自然,虽然长的丑,但是满脸满身都是戏。肢体语言不做作,即使夸张也不让人感觉违和!五三爷的表演一头沉,捧哏的如果表演经验差一点,不是插话多了影响三爷使活,就是成了摆设在台上听相声,因此自王凤老离世后,三爷再也没找搭档,再登台也是说单口。因此我说马三立就是马三立,目前为止没人真正继承了三爷的衣钵!
个人感觉吧,现在青年相声演员马军,(搭档是盛伟)最有马氏相声的韵味。
马老的众多徒弟拜门的多,真正领悟马氏相声精髓的没有。
马三立的相声只属于他个人,靠自己的悟性,不是跟着学就能学来的主要是连说带演。所以现在没有谁是像他的,没有
正如马季先生说的马三立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没人能真正领会他说相声的真谛!
曾和几位相声演员聊天,谈到马三立先生的艺术。他们认为,三爷的东西,可以听,但却学不来。意思就是说,自己内功不到家,就算学会了六脉神剑和降龙十八掌的所有招式,也成不了江湖高手。
而马三立先生的几位高徒,当年不管是为了拜门,还是为了学艺,他们当中也没有一位得到了马老的真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实在是马老的艺术太高了。
马老教授的最认真,传授最多的应该是少马爷马志明先生。当年全家下放,辗转十年的时间,马老是边参加劳动,边给马志明讲学的。
马志明先生继承了马老的很多特点,比如台风稳健,垫话自然,贯口注重节奏,包袱不多,但值得回味。另外,马志明在面目表情和肢体语言上,也比马老先生丰富了很多。
即使是马志明先生对马氏相声有所发展,但就以现在少马爷炉火纯青的水平,和马老当年比起来,也相差甚远。少马爷和父亲都无法相比,更何况其他演员了。
马三立先生曾经有两个单口相声,《祖传秘方》和《八十一层楼》。这两个段子在相声作品中,可以说是逆天的存在。本来就是 搞笑 的艺术形式,但这两段相声却都只有一个包袱。
这两个段子分别长7分10秒和10分半。观众需要在下面听马老唠唠叨叨很长时间,而没有笑点。如果换成当今任何一位“相声大师”,自己在台上都会越说越没信心。再有,下面的观众也早就开始叫倒好了。
但是,马老敢说,他有几十年的表演经验,他有几十年积累的舞台缘,他知道应该怎样伺候这些观众。所以,他才敢把这包袱皮做得这么厚实。包袱皮越厚,意味着这包袱抖得越响。
果然,这两段相声成为了马老后期作品的代表作。当年侯耀文在后台听了《祖传秘方》后,曾经一把抱起马老并兴奋地说,“我的爷爷,全中国也就你敢这么说相声啊。”马老的徒弟尹笑声先生说过:“三爷这使法,吓死我也不敢试。”
可见,马老的相声水平比同时代的所有演员,都高出不止一个档次。他传艺不可能不认真,学生们学习,也不可能不虚心。但最终也只有少马爷能学到了一些马老的神韵,而他的徒弟们没有一个能得到真传。主要是个人能力,相差得太远了。
马三立大师的相声是独成一家的。看了这么多也没有一个觉得学到老人家的精髓的学生。
在早年,天津相声一哥之争是侯宝林和常宝堃,没马三爷什么事,你怎么看?
本文2023-11-12 12:05:3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62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