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县张氏字辈“……德光前美明……”,请补充前后缺项。该族谱祖宗是谁?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2浏览:2收藏

仁寿县张氏字辈“……德光前美明……”,请补充前后缺项。该族谱祖宗是谁?宗,第1张

据现有的史料记载,进入四川仁寿地城的张姓家族,最早的当数张道陵。公元128年来到仁寿传经布道,凿井煮盐。在他的带领下,大量的外地乡民涌入仁寿,成为第一批产业工人。仁寿县志载:“因盐而人,因人而邑。”这说的就是这件盛事。在这些盐业工人中,不乏姓张者,然史料或缺,无以考证。

后来,因宋末、元末,特别是明末清初的战乱,张姓人口,亦如其他土著姓氏人口一样,“死亡迁徙,几无孑遗”。清代初仁寿“招来归者九十二丁户”中,应该尚有张氏子孙,因为据(仁寿一《张氏宗谱》记载:“明初入川,落业华阳倒流水贺家街,继迁籍田铺双桥子,又自籍田迁将操霸(今禾加镇回龙垇一带)。”至今,张姓这一族依然子孙发达,繁衍旺盛。

《仁寿县志·宗祠》(同治版 )载:“张氏宗祠在县城,一张场南,一马鞍场,一抚君场,一清水铺数里,一张家坝,一作家沟,一张桥场牌楼塆,一满水井场中,一治东八十里张家塆,甘泉寺五里有三,一伏虎扁,一兴福塆、一将操坝”。这说明张氏家族在仁寿的发展十分强盛,连分祠都达十二处之多,人口就无须再说了。对仁寿张氏宗族的源流及其发展,本书在众多族谱中选择三支家族分别介绍:

一是两河张氏(两河原属仁寿县,1958年划归威远县)

这支张姓“入川始祖才凤公,系得姓始祖挥公一百四十二世嗣孙,汉代名相张良六十三世孙,南轩公(张栻)二十五世传孙。才凤公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率子入川,立业仁寿县碗厂澜泥沟(今威远县),已繁衍十四代嗣孙,即南轩公(张拭)三十八代传孙。吾南轩始祖,颖悟凤成,潜心理学,尊为宗师,终成名儒。东南三贤(南轩、朱熹、吕祖谦),名垂青史”。据此两河《张氏族谱》考证,才凤公入川之前,故居是湖南邵阳县西路西坪,属历史上的湖广行省范围。从张栻创办并主管岳麓书院来看,这一支系的张氏子孙应该是耕读传家的,可以称得上书香门第。(张栻是南宋名将张浚之子,祖籍为四川绵竹,因此,才凤公一支系虽然从湖南迁川,但先祖也算四川土著人)。

二是双堡小河沟烧房塆张氏。这一张氏家族属鲁家沟张氏祠堂的分支。入川始祖名张永茂,是清代康熙年间携兄弟张永美入川的,其祖籍是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五甲洛家伙。烧房塆《张氏家谱》以“氏族源流、世系图、氏系名录、氏系人物”四个部分,全面记述了七世祖张国华世系近两百年的历史变迁、创业发展、人口繁衍、科第教育等情况,并从张国华世系这一侧面,反映了鲁家沟张氏宗祠先祖的来历,追溯了清初“湖广填四川”中的有关历史。同时,在此家谱的“前言”中,对湖广填四川移民的“麻城孝感乡情结”作了较有学术性的诠释:“麻城县(今为市)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地处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中段南麓。元初至明代属湖广行省黄州路,清代属湖北省布政司黄州府,是历史上著名的移民输入地和输出地。麻城孝感乡,明初亦为麻城四乡之一,位于麻城西南部的举水冲积平原上。在历史大移民中,特别是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大潮中,孝感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是移民输出地,又是移民中转站。从孝感迁出的人遍及四川各地,所以孝感乡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地方”。本家谱在叙述祖先的迁徙中,文笔充满了深深的崇敬和浓浓的亲情:

三百年前,烧房塆张氏家族的先祖张永茂、张永美兄弟奉旨入川垦荒,不远数千里来到四川省仁寿县板桥乡黄荆沟落户,成为当地“湖广填四川”中的张姓人家,亦是本族人的入川始祖,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奋斗不止。遥想当年,漫漫长路,艰险难行,他们每天从黎明时分一直走到夕阳西垂,披里戴月,餐风饮露。从潮湿幽暗的水路渡口,到崎岖山路古道,他们那疲惫不堪的身影,踽踽独行,窃窃私语。在艰苦行程中的那些话音,如同瑟瑟秋风,永远飘零在时代的岁月中,族中子孙将永世不忘始祖入川路上的艰辛。世代创业,荆棘载途,筚路蓝缕。始祖来到黄荆沟后,人地两生,无住房,无耕牛,无劳动工具,白手起家,当时生存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后来,张永茂的后代向烂拱桥、鲁家沟、白象寺、学堂塆、中华山等地发展……

三是将操坝新屋塆张氏。这一支系较为庞大,人口众多,所辐射的地域也较宽广。《仁寿县志》上记载,此系有两个分祠:“一兴福塆,一将超坝”。其实两地是山水相连的村落,属最近的同祖同宗支脉。将操坝(今属仁寿禾加镇)张氏奉“挥”为得姓先祖,其族谱有如此记录:“考之,轩辕氏第五子挥,拜为弓正(官名),始造弓矢,主祀弧星,世司其职,故赐姓张氏。自此之后,光前裕后,乃圣乃神者有之,允文允武者有之。贤哲代生,簪缨不绝。迄今称巨族者少有不推清河氏矣。第忆大明初诏谕以楚填蜀,而我始祖守先公偕妣康、冷氏远移于蜀。”这说明本支张姓宗族不但把“挥”奉为得姓先祖,还认定清河张氏是张姓宗脉中的巨族。该支系是否属河北清河郡血脉,并非像两河张氏族谱那样明确标出,但从谱叙中可以看出,他们是倾向于清河郡的。本支张氏族谱说:“惜入川初递经转徙,入川后未及纂修,遂使详不得闻。唯传自楚之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来。”这就明确地表示,从入川始祖之前其先祖们的迁徙流动无以考证,只有传闻。

据将操坝《张氏族谱》记载,该系始祖张守先是在康熙前期入川的,属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中的一族。他们的迁徙始发地为湖北麻城孝感乡,落业始居华阳县倒流水贺家街,后来又迁入属今禾加镇的将操坝新层塆。张守先所娶的康氏无嗣,再娶的冷氏生四子,即金魁、金榜、金玉、金印。从此,这四房便在当地繁衍生息,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迄今已传至十三四代,为仁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该张姓支系的28个字辈很有文化底蕴,且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守金在德肇文元,朝中国正天心顺,家道荣兴世泽长,承宗永远从先进。这构成的四句话,于国于家,都蕴含着美好的期望和祝愿,同时,也能看出该族有耕读传家,重视文化的优良族风

  我所知道的冷氏家族的历史!以四川居多1、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卫国开国君主康叔的后代,是一个用封地作为姓氏的姓。康叔名封,开始被封于康,所以历史上也有将他称为康叔封的。武庚叛乱被平反以后,周国公把原来商朝的土地封给他,建立卫国。康叔的后代有被封于冷水的,他们用封地作为姓氏,称为冷氏。

  2、源于上古,以技艺为姓,是泠氏所改。相传黄帝有一个乐官叫做泠伦,是我国古代音律的发明者。黄帝让他制定音律,他从大夏的西边一直走道昆仑山北,才在山后发现了一种适宜于做律管的竹子,他采伐了一些笔直而且厚薄均匀的竹子,先做成一根根三寸九分长的管,将它吹出的声音定为黄钟律。然后按比例制作了十二根长短不同的管,带到昆仑山下,根据凤凰的叫声来进行矫正。据说,公凤凰能叫出六种声音,雌凤凰能叫出另外六种声音。这十二种声音正好与他制作的十二根管子吹出的声音相同。泠伦将十二乐律的奇数音叫做“律”,偶数各音叫做“吕”。和起来就叫做律吕。十二律正好是一个八度的音程。接着泠伦又制作了是二口编钟,使他们同宫、商、角、征、羽相配合。这些完成以后,便于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当太阳出现在奎方位的时候,由泠伦指挥,演出一场盛大的乐舞。乐舞的名字叫《咸池》。并赐他以名为姓,称为泠氏。泠又写做冷。所以世世代代的掌管宫廷音乐的人称为“伶人”。后来又成为演员的名称。泠伦的后代子孙称为泠氏,后来写错,误传为冷,成为冷氏。

  3、出自小数民族中有冷姓。宋代羌族、现代苗族、土家族、彝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均有冷姓。

  迁徙:

  姓准确发源地难以考证,但在今陕西境内应无疑义。春秋时有冷州鸠、冷至分别仕于周(都今洛阳)和秦,表明先秦时冷姓已在豫陕一带繁衍。

  际,冷姓人在今河南新蔡、陕西西安一带形成大的聚落。西汉末鸿嘉元年冷广被封为驷望忠侯,食邑一千八百户,冷广死后,其子冷何齐承袭,到新莽时失去爵位,子孙在今陕西西安附近散居开来。

  时冷姓名人有尚书侍郎冷宏以及汉末与华佗同时代的冷寿光,因为后者有一套独特的健身方法,而享寿一百五六十岁,最后死于江陵(今属湖北),冷寿光当为较早徙居江南的冷姓人。魏晋南北朝时期,冷姓在今河南新蔡,陕西西安一带发展兴旺,并最终昌盛为冷姓新蔡郡望和京兆郡望。东晋时,上述郡望之冷姓有迁居江东者,其中一支在今浙江杭州一带定居,经数代繁衍,至隋唐时昌盛为冷姓历史上的第三大郡望——临安。

  隋唐时,冷姓除继续繁衍于陕西、河南、浙江外,还在今北方之山西、河北、山东,南方之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等省份定居。在唐宪宗时代有冷朝阳,进士出身,有名诗人,他有九个儿子,除长房早逝外,其余八个儿子分别移居到贵州、四川和湖北麻城孝感落业。

  宋元时,冷姓居住地进一步扩大,今福建、广东、广西均有冷姓人入迁。北宋时有先人冷孤揆迁移到江西九江府德安县,其孙冷玉光为宋监察御史;六代孙冷学仁于元世祖十一年(公元1274年)从江西道瑞州府上高县斜山保移居湖南永州府东安县大竹山石磊庙落业。康熙年,十五代孙冷一志七个儿子中有四个移居四川,宣宗年李氏带四儿子和宁宗之子落业到今安岳县八庙乡,守宗之子兄弟三人落业灌阳县。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有冷筠阳二十六日奉旨填川,从湖北麻城孝感乡凤山观离开祖业,到重庆时分别,将途中做饭吃的铁锅甩碎七块,各执一块为记,见谱用传不忘。分别落业于铜梁、简阳、嘉定(乐山)、资阳、眉山、仁寿、镇子汤、乾乐锦。冷筠阳始插标于合川、泸州最终落业于大竹县石桥铺。曾孙冷朝佑字世光,何江府御史,官封至正三品,冷朝祖将大竹祖业卖于胞兄冷世光,迁于成都华阳落业。

  我老家的这支冷氏家族是、最先是四川的。在明末清初,因为张献忠乱四川,而从四川遂宁的老篷溪县何边场八里乡迁移到贵州龙泉县,在雍正年在迁移到遂宁市篷溪县蓬莱镇联合乡冷家沟,离何边八里才30多里路,但是人很少,我记得辈分一些,我有家谱在家,没拿来,所以记不到那么多,如下:爱方依学见,文维四可同,举开登胜茂,朝廷绍熙隆,后面的不大清楚了,但是大家可以去可能我的空间,我只是没写我们这支的,上面写的是,我们最早是明朝洪武年冲湖北孝感乡凤山观奉旨来四,是以冷钧阳为老大的七兄弟,先到了重庆,而后把随身所带的做饭吃的铁锅摔碎为7块,一个手执一块,用传家谱不忘。就是所谓的锅铁冷的有来!

  目前我们的字派是:爱方依学见,文维世可通,举开登胜茂,朝廷绍熙隆,永安思泰爵,长光惠泽宏,兴远和天运,仁义尽孝忠。最后加上了4句是:治国先家齐,良正启民庸,应怀祖恩阳,富贵万代同。

  还有就是在明中叶,冷地之冷姓迁居关外。明末张献忠屠川,致川地冷姓避居云贵,此后的湖广填四川,又使两湖之冷姓入迁今四川、重庆。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有冀鲁豫地之百姓闯关东谋生。如今,冷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四川、辽宁等省为多。目前冷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五十五位。

  湖广填四川时,有的从湖南用后府东安县和零陵县宝庆府新宁县以及贵州遵义移居四川落业于四川安岳、乐至、仁寿、大足。

  郡望:

  新蔡郡 晋置,治新蔡,辖境相当今河南新蔡、息县、临滨、安徽临泉等地。

  京兆郡 汉置,治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辖境相当今陕西西安至华县一带。

  临安县 秦为余杭县,晋改临安,治钱塘(今浙江杭州)。

  堂号堂号:律吕堂

  化民堂 宋代冷世修,为官注重教化。有兄弟互讼,便教育他们:“骨肉相争不是美事,如果把你们中任何一人法办了,你们就永远不得团聚!”兄弟感悟,和好如初。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新蔡、京兆、临安。②自立堂号:律吕、春山等。

  字辈:

  湖南某支冷氏字辈:金思孟仲圣,进仕必昌隆,班位先荣显,朝宗合向东,德立贤相佑,名高道自崇,绍修千载上,发达启家风。

  安徽太湖冷氏字辈:宝清真友永,从志怀荣本,尚一继正朝,邦家声炳挺,世德启宏昌,文明开运景,良善绍先贤,纯修端士品。

  安徽九江冷氏字辈:明宋公府德,十清分文丛,家兴衡念典,宋登文昌世,廷思正春天,大明崇祯碧,光风立忠继,清朝福祖堂,子新德万年。

  吉林长春冷氏字辈:焕显兴荣俊,福德兆佩祥,广昭英永延,洪庆有元光。

  贵州凤冈冷氏字辈:登从。碧新金朝胜,文开凤在廷,明良喜启仕,万国庆平成,春云昭极泰,青河发光全。

  四川达县冷氏字辈:始智春长美,朝宗冷隶芳,时天希世德,国志景文祥。

  山东苍山冷氏字辈:保玉相承严家传,何及出辽月有圆,志付从此连远尔,十起义目后人然。

  山东平度冷氏字辈:云南湖北尽同传,复至青齐意万年,敦叙三支联远迩,贤和雍睦久无间。

  四川字派

  伶伦后裔各支脉先用字派和共议字派,伶伦后裔一志支脉(安岳、乐至、遂宁)现用字派

  国兴启宏纲,臣忠顶祯祥,君政维嘉兆,世代永荣昌(用完昌后接用共议字派——佑)

  伶伦后裔令良翼支脉现用字派(八庙乡红湖冷家河边)

  万年春忠孝,传家政祯祥,君全维嘉兆,世代永荣昌(用完昌后接用共议字派——佑)

  伶伦后裔安岳石羊支脉现用字派

  庆庚自光,天开文运,宗绍吉祥,世有仁德,淑衍泽长,其承传继,克明大常,咸新斯宇,福寿荣昌(用完昌后接用共议字派——贵)

  伶伦后裔成都华阳太平乡支脉现用字派

  鸣仕世登,贤山万映,洪国春蔚,起载锡其,光克赞祖,武立达芳,馨庆际良,明升平昭(用完昭后接用共议字派——蕙)

  伶伦梧桐寺长房现用字派

  鸣仕春登,王阳天映,洪国华蔚,起载锡其,光克赞祖,武立达芳,馨庆际良,明升平昭(用完昭后接用共议字派——蕙)

  伶伦梧桐寺二房现用字派

  鸣仕春登,乾之修化,成君仁守,义大儒高,超克全德,性积久铭,际庆遇荣,显英俊昭(用完昭后接用共议字派——蕙)

  伶伦梧桐寺三房现用字派

  鸣仕春登,元世怀朝,正大华蔚,起载锡其,光克赞祖,武立达芳,馨庆际良,明升平昭(用完昭后接用共议字派——蕙)

  北斗镇族氏现用字派

  正金春应,世于登洪,学成善行,天汝文章,光克绍尧,舜范列彝,纳庆著邦,家仪代昭(用完昭后接用共议字派——蕙)用完昭后接用共议字派——蕙)

  伶伦后裔重庆市大足支脉现用字派

  学天仕国远,经济其德长,耀祖光宗大,传家世泽芳(用完芳后接用共议字派——乾)

  伶伦后裔安岳兴隆支脉现用字派

  士两崎曰绍,兴召登年春,国正之时顺,俊秀世代光,思念重逢启,文开胜吉昌,荣华再通泰,学道广安邦(用完邦后接用共议字派——富)

  伶伦后裔安岳天宝支脉现用字派

  启光朝仕玉,正大占文明,世代登显耀,福寿用康宁(用完宁后接用共议字派——佑)

  共议字派:

  佑烈乾坤上,万书发蕙强,和睦续富贵,能高育贤才,功勋颂佳锦,英雄尉孝彰,勤俭值金银,帆船驰三江,喜乐旭平宽,谦哲廉辉煌,秉节凯建伟,勇言恒义庞,秦晋守信卓,升宾皆玉堂,思厚柱武豪,先利雪芳香,松柏青鲜茂,晓焕族全旺

  4、冷氏家族名人:

  西汉时有溜川太守冷丰。

  东汉末年有术士冷寿光,老寿星,享年165岁,须发皆白,而肤如三四十岁时。

  南燕时临溜有名士冷平。

  宋代常熟有殿中侍御史冷世光,光禄卿冷延叟,以诗酒终,与黄庭坚为友,广州知府冷应澄。

  冷曦:字景炀,新易人。明朝洪武年间御史。刚直不阿,弹劾了一些有权势的高官,震动了当时的朝廷上下。人称“冷铁面”。

  冷谦:字启敬,道号龙阳子。明朝时期武林人。洪武初年的时候,因为擅长于音律而被任命为太常协律郎。元朝末年的时候他以近百岁,在看过李将军作画后很感兴趣,于是学画。永乐年间出去远游,后来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清顺治初有列内大臣冷憎机,累封一等伯。

  冷融:字杰生,四川大邑人。清朝光绪二十一年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科。民国十三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32年担任国民蒙藏委员、常务委员达十余年之久。1934年任西康委员兼民政厅厅长。1943年,在从重庆国民党训练团结业返回西康的途中被击毙。时年48岁。

  冷枚:清代画家,字吉臣,胶州人。擅长于画人物,尤其精通画仕女。

  冷遹:字御秋(1882-1959),江苏省人。江苏水陆警备司令,曾任第一军第三师师长,大总统孙中山授予中将军衔。历任江苏临时参议院长,江苏副省长,XXXXX,民建江苏主任等,在南京逝世。

  冷欣:陆军中将(1900-1987),原陆军参谋长,黄埔一期,江苏人,台北死。

  冷宽:海军中将,原海军副政委兼纪委书记,后任人大华侨副主任等,河北人。

  冷克:陆军少将,组长,辽沈战役被俘虏,辽宁人。

  冷世光:字宾王,宋朝时期常熟人,绍兴进士,曾经担任过宁国、龙游等县知县。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朱熹很赏识他,经常委他以重任。后来做过监察御史、中侍御史。他为官清廉公正,为了正义,不惜得罪高官重权,当时的人称之为冷面御史。著有《奏议弹章》、《东堂类稿》等书。

  冷天禄,清朝嘉庆年间四川省东乡农民起义首领,东乡(今宜汉)人。嘉庆元年(1796年),他率众起义,四年后,在岳池的激战中,中箭牺牲。

  冷鹏飞陆军少将,战斗英雄。湖北浠水人。1954年加入中国。195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排、连、营长。1969年3月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当苏军以六辆装甲车配合步兵发起第一次冲击时,他一面命令所部消灭装甲车上的步兵,一面带领火箭筒组近战,击毁装甲车两辆。苏军又以正面五辆装甲车、侧面四辆坦克发起第二次冲击,至我阵地80米时,他指挥各种火力齐射,给敌以重大杀伤。自己左臂中弹负伤,仍坚持指挥战斗,立一等功。同年7月,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后任团长、副军长、师长。是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冷承槐:解放军少将,总参军训和兵种部长。

  冷韶昭:解放军少将,二炮工程学院副院长;哈军工校友(西安地区)联谊会名誉会长。

冷氏家族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一、出自姬姓

是春秋时期卫国开国君主康叔的后代,是一个用封地作为姓氏的姓。康叔名封,开始被封于康,所以历史上也有将他称为康叔封的。武庚叛乱被平反以后,周国公把原来商朝的土地封给他,建立卫国。康叔的后代有被封于冷水的,他们用封地作为姓氏,称为冷氏。

二、以职业命姓

以技艺为姓,是泠氏所改。相传黄帝有一个乐官叫做泠伦,是中国古代音律的发明者。泠伦制作了是二口编钟,使他们同宫、商、角、征、羽相配合。这些完成以后,便于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当太阳出现于奎方位的时候,由泠伦指挥,演出一场盛大的乐舞,乐舞的名字叫《咸池》,并赐他以名为姓,称为泠氏。

泠又写做伶,所以世世代代的掌管宫廷音乐的人称为“伶人”,后来又成为演员的名称。泠伦的后代子孙称为泠氏,后来写错,误传为冷,成为冷氏。

三、少数民族姓氏

宋代羌族、现代苗族、土家族、彝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均有冷姓。

扩展资料

冷姓的迁徙与分布

一、两汉:冷姓人在今河南新蔡、陕西西安一带形成大的聚落。西汉末鸿嘉元年冷广被封为驷望忠侯,食邑一千八百户,冷广死后,其子冷何齐承袭,到新莽时失去爵位,子孙在今陕西西安附近散居开来。

二、隋唐:冷姓除继续繁衍于陕西、河南、浙江外,还在今北方之山西、河北、山东,南方之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等省份定居。

三、宋元:冷姓居住地进一步扩大,今福建、广东、广西均有冷姓人入迁。

四、明末满清屠川:致川地冷姓避居云贵,此后的湖广填四川,又使两湖之冷姓入迁今四川、重庆。

冷(Lě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卫国开国君主康叔的后代,是一个用封地作为姓氏的姓。康叔名封,开始被封于康,所以历史上也有将他称为康叔封的。武庚叛乱被 以后,周国公把原来商朝的土地封给他,建立卫国。康叔的后代有被封于冷水的,他们用封地作为姓氏,称为冷氏。

2、源于上古,以技艺为姓,是泠氏所改。相传黄帝有一个乐官叫做泠伦,是我国古代音律的发明者。黄帝让他制定音律,他从大夏的西边一直走道昆仑山北,才在山后发现了一种适宜于做律管的竹子,他采伐了一些笔直而且厚薄均匀的竹子,先做成一根根三寸九分长的管,将它吹出的声音定为黄钟律。然后按比例制作了十二根长短不同的管,带到昆仑山下,根据凤凰的叫声来进行矫正。据说,公凤凰能叫出六种声音,雌凤凰能叫出另外六种声音。这十二种声音正好与他制作的十二根管子吹出的声音相同。泠伦将十二乐律的奇数音叫做“律”,偶数各音叫做“吕”。和起来就叫做律吕。十二律正好是一个八度的音程。接着泠伦又制作了是二口编钟,使他们同宫、商、角、征、羽相配合。这些完成以后,便于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当太阳出现在奎方位的时候,由泠伦指挥,演出一场盛大的乐舞。乐舞的名字叫《咸池》。并赐他以名为姓,称为泠氏。泠又写做冷。所以世世代代的掌管宫廷音乐的人称为“伶人”。后来又成为演员的名称。泠伦的后代子孙称为泠氏,后来写错,误传为冷,成为冷氏。

3、出自小数民族中有冷姓。宋代羌族、现代苗族、土家族、彝族、满族、蒙古族、 等民族均有冷姓。

■迁徙分布

(缺)冷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相传黄帝时有个乐官名叫伶伦,他制定了中国古代的乐律,并同荣将一起铸造了12口编钟,演奏黄帝亲自创作的《咸池》乐。黄帝为表彰伶伦的功劳,便赐他为伶姓。此后,“伶”成为宫廷掌管宫廷音乐舞蹈的官员,后成为演员的代称。而因为当时造字过程并没结束,且伶的古音与冷相同。所以伶氏又为冷氏。又一说,冷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弟康叔的后人,有被封地于冷水(今陕西省内),后人即以封地名为姓,称为冷姓。冷氏望族居住在新蔡(今天的河南省境内)、京兆(今陕西省长安东)。

■历史名人

冷曦:字景炀,新易人。明朝洪武年间御史。刚直不阿,弹劾了一些有权势的高官,震动了当时的朝廷上下。人称“冷铁面”。

冷谦:字启敬,道号龙阳子。明朝时期武林人。洪武初年的时候,因为擅长于音律而被任命为太常协律郎。元朝末年的时候他以近百岁,在看过李将军作画后很感兴趣,于是学画。永乐年间出去远游,后来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冷融:字杰生,四川大邑人。清朝光绪二十一年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科。民国十三年加入中国 ,1932年担任国民 蒙藏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达十余年之久。1934年任西康省 委员兼民政厅厅长。1943年,在从重庆 中央训练团结业返回西康的途中被击毙。时年48岁。

冷枚:清代画家,字吉臣,胶州人。擅长于画人物,尤其精通画仕女。

冷遹:字御秋(1882-1959),江苏省人。江苏水陆警备司令,曾任第一军第三师师长,大总统孙中山授予中将军衔。历任江苏临时参议院长,江苏副省长,江苏政协副主席,民建江苏主任等,在南京逝世。

冷欣:陆军中将(1900-1987),原陆军参谋长,黄埔一期,江苏人,台北死。

冷宽:海军中将,原海军副政委兼纪委书记,后任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等,河北人。

冷克:陆军少将,组长,辽沈战役被俘虏,辽宁人。

冷世光:字宾王,宋朝时期常熟人,绍兴进士,曾经担任过宁国、龙游等县知县。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朱熹很赏识他,经常委他以重任。后来做过监察御史、中侍御史。他为官清廉公正,为了正义,不惜得罪高官重权,当时的人称之为冷面御史。著有《奏议弹章》、《东堂类稿》等书。

冷天禄,清朝嘉庆年间四川省东乡农民起义首领,东乡(今宜汉)人。嘉庆元年(1796年),他率众起义,四年后,在岳池的激战中,中箭牺牲。

冷鹏飞陆军少将,战斗英雄。湖北浠水人。1954年加入中国 。1956年参加中国人民 。曾任排、连、营长。1969年3月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当苏军以六辆装甲车配合步兵发起第一次冲击时,他一面命令所部消灭装甲车上的步兵,一面带领火箭筒组近战,击毁装甲车两辆。苏军又以正面五辆装甲车、侧面四辆坦克发起第二次冲击,至我阵地80米时,他指挥各种火力齐射,给敌以重大杀伤。自己左臂中弹负伤,仍坚持指挥战斗,立一等功。同年7月,中央军委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后任团长、副军长、师长。是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冷承槐: 少将,总参军训和兵种部长。

冷韶昭: 少将,二炮工程学院副院长;哈军工校友(西安地区)联谊会名誉会长。

■郡望堂号

1、郡望

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新蔡郡:古代吕国的地盘。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隋代改名为蔡州。在今天的河南省新蔡县。

临安郡:古县名。秦代余杭县地。晋武帝时改为临安。即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

2、堂号

化民堂:宋朝的时候冷世光和冷世修都是进士,都任县令。世光弹劾大臣,无所顾忌。被升为殿中御使,人称“冷面御使”。世修注重教化。有兄弟互相起诉,使修教育他们说:“骨肉相争不是好事,如果我把你们其中一个法办了,就会永远不得团圆的。”兄弟感激的回家了。在他的感化下,百姓和好相处,互相谦让,安居乐业。世修被升迁为和州通判。

■冷姓宗祠通用对联

〖冷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新蔡;

源自伶人。

——佚名撰冷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融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宗开泠水;

秀毓长安。

——佚名撰冷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下联“长安”,指冷姓的望族居京兆(今陕西省长安东)。

〖冷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兄弟双进士;

明清两画家。

——佚名撰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有冷世光、冷世修兄弟二人,俱举绍兴时士。下联典指冷姓在明、清两代中著名的两位画家冷谦、冷枚。冷谦,洪武初,武陵人,一作嘉兴。学启敬,一作起敬。号龙阳子。在元至元中,寿己百岁,世传其画门入瓶隐壁仙游。清代画家冷枚,字吉臣,胶州人。善画人物,尤精士女。康熙间,供奉内廷,辛卯,画万寿盛典图。说者谓其画法工中带写,生动有致,笔墨洁净,赋色韶秀,颇得师传。

玉律传佳节;

青阳应此辰。

——唐·冷朝阳撰冷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大历进士冷朝阳《立春》诗句联。

〖冷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光禄卿智多于发;

侍御史面冷如冰。

——佚名撰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人冷廷叟,官光禄卿,多智谋。好酒能诗,与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为友。下联典指南宋常熟人冷世光,字宾王,绍兴年间进士,历官宁国、龙游知县,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弹劾无所避讳,人称“冷面御史”。著有《奏议弹章》、《东堂类稿》等。

〖冷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赈济通行,阳春有脚;

弹劾不避,冷面无私。

——佚名撰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人冷玉事典。下联典指明代洪武间御史冷曦,字景旸,新易人。刚正不阿,劾都御史刘观并各道坏法御史,百司震恐。人称之为“冷铁面”。

卫国,周王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姬封,康氏、卫氏、子南氏、冷氏始祖康叔为卫国第一代国君。卫国地域大致在黄河北岸,太行山脉东麓的今河南省鹤壁、新乡附近。 周公旦伐定三监之乱,以弟弟康叔封为卫国诸侯,分殷商之民,护卫周王室。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赐同母弟封康邑,史称康叔封 卫国地图

。周公旦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封,让康叔迁徙至殷商故都,建立卫国,定都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为康氏最早的发源地。 周公旦摄政时期,管叔、蔡叔作乱,而周公勘定内乱,命齐、鲁、燕诸侯平定夷狄之人,将原本管蔡监管的殷商之民迁到卫,立康叔封为伯,治理卫国。周公旦对这个弟弟十分的照顾与爱护,亲自写了康诰、酒诰、梓材等治国的条陈文章,交给康叔封,让他据此治理卫国之人。康诰称“命尔侯于东 卫国朝歌古城墙遗址

土”,又云“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可知康叔封是卫侯。周成王执政后,以康叔封为司寇。 康叔封薨,子牟立,是为康伯。可见,康,并非康叔封的谥号,不然,父子同谥,不合常理。而《世本》则说康伯名髡。宋衷说“即王孙牟也,事周康王为大夫”。  自康叔封开始,卫国就是侯,但是康叔封几代人都为方伯,监察诸侯,因此自康伯起,六代卫侯都称伯,是为方伯之伯,而非侯伯之伯,没有降爵,可见史记所载卫顷侯“厚赂周夷王,夷王命卫为侯”不准确。实际上,并不存在卫顷侯贿赂得侯的可能。至于卫顷侯不继续称伯,是因为他失德,只好降称本来的爵位,卫侯

1 卫康叔 康封

朝歌

2 卫康伯 姬髡

朝歌

3 卫考伯

朝歌

4 卫嗣伯

朝歌

5 卫疌伯

朝歌

6 卫靖伯

朝歌

7 卫贞伯

?——前869年

朝歌

8 卫顷侯

前868年——前857年 12 朝歌

9 卫釐侯

前856年——前815年 42 朝歌

10 卫共伯 姬馀 前814年——前813年 2 朝歌

11 卫武公 姬和 前812年——前758年 55 朝歌

12 卫前庄公 姬扬 前757年——前735年 23 朝歌

13 卫桓公 姬完 前734年——前719年 16 朝歌

14 卫前废公 姬州吁 前719年 1 朝歌

15 卫宣公 姬晋 前718年——前700年 19 朝歌

16 卫惠公 姬朔 前699年——前697年 3 朝歌

17 (无) 姬黔牟 前696年——前687年 10 朝歌

卫惠公 姬朔 前686年——前669年 18 朝歌 复位

18 卫懿公 姬赤 前668年——前660年 9 朝歌

19 卫戴公 姬申 前660年 1 朝歌

20 卫文公 姬毁 前659年——前635年 25 楚丘

21 卫成公 姬郑 前634年——前633年 2 楚丘

22 卫中废公 姬瑕 前632年 1 楚丘

卫成公 姬郑 前631年——前600年 32 楚丘(公元前629年迁都濮阳) 复位

23 卫穆公 姬遫 前599年——前589年 11 濮阳

24 卫定公 姬臧 前588年——前577年 12 濮阳

25 卫献公 姬衎 前576年——前559年 18 濮阳

26 卫殇公 姬秋 前558年——前547年 12 濮阳

卫献公 姬衎 前546年——前544年 3 濮阳 复位

27 卫襄公 姬恶 前543年——前535年 9 濮阳

28 卫灵公 姬元 前534年——前493年 42 濮阳

29 卫出公 姬辄 前492年——前480年 13 濮阳

30 卫后庄公 姬蒯聩 前480年——前478年 3 濮阳

31 (无) 姬斑师 前478年 1 濮阳

32 卫后废公 姬起 前477年 1 濮阳

卫出公 姬辄 前476年——前470年 7 濮阳 复位

33 卫悼公 姬黔 前469年——前465年 5 濮阳

34 卫敬公 姬弗 前464年——前432年 33 濮阳

35 卫昭公 姬纠 前431年——前426年 6 濮阳

36 卫怀公 姬亶 前425年——前415年 11 濮阳

37 卫慎公 姬穨 前414年——前383年 32 濮阳

38 卫声公 姬训 前382年——前372年 11 濮阳

39 卫成侯 姬不逝 前371年——前343年 29 濮阳

40 卫平侯 子南劲 前342年——前335年 8 濮阳

41 卫嗣君

前334年——前293年 42 濮阳

42 卫怀君

前292年——前252年 41 濮阳

43 卫元君

前253年——前230年 33 野王

44 卫君角 姬角 前230年——前209年 21 野王

仁寿县张氏字辈“……德光前美明……”,请补充前后缺项。该族谱祖宗是谁?宗

据现有的史料记载,进入四川仁寿地城的张姓家族,最早的当数张道陵。公元128年来到仁寿传经布道,凿井煮盐。在他的带领下,大量的外地乡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