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的辈分排行要具体?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1收藏

曹家的辈分排行要具体?,第1张

1 姓字辈派语

清光绪二十三年曹振甲纂修《曹氏族谱》,江苏扬州曹姓一支字派为:

景国良栋,守世乙启,子木宏允,振汝定纪。

续修字派为:

德贻余庆,学立名扬,锡尔遐福,长发其祥。

江苏扬州另一支曹姓21世以前字派说法不一,其字为:

乾元亨利,贞学为佾,里公雍述,泰罕党宇,

宙洪荣华,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孝悌忠信,

礼义廉杰,金木水火土,壮敬贤良勤俭,射御书数。

2 21世之后的字派为:

一大士必,永裕恒元,如松有茂,明文思安,善继贤述,克盛荣华。

清光绪二十六年曹汝祥续修《曹氏支谱》,山东诸城曹姓一支字派为:

彬乾元,亨利贞,学有为,良勤俭,庄敬贤,忠孝悌。

清咸丰十年(1860年)四川绵竹《曹氏族谱》的世次班行为:

以学联玟风,圣元世德邦,守先培代远,一本遇多良,

秉正安怀履,希承绍有方,慎之崇汝祖,延显兆绵长。

清代《常宁烟竹曹氏一修宗谱》的字行为:

子应荣达,继必贤良,诗兴泽后,孝启家祥,

芳连甲第,声振朝堂,光余先祖,百世其昌。

扩展资料

曹姓家谱

一、修谱:

私家修谱早在宋时就例定每30年续修一次,清代民间修谱盛行时,曹姓很多支族约定每20年修一次,20年不修谱为不仁,30年不修谱为不孝。浙江余姚道塘曹氏宗族约定10年一小修,20年一大

修。清代和民国还编修合谱(联宗统谱),民国益阳曹氏议定“合族通谱六十年一续修”。不过,关于修谱的约定因战乱、灾害或其他原因,往往很难实现。

清代一般由族长、支派房长、祠正、评事等组成,设管理、校正、分修、协修等职。民国修谱班子除了族中权力人物,还增设了有文化的人参加。设有总修(一般由族长担任)、主修(出钱最多

者担任)、撰修(文化最高者担任)、编修。还有赞修、督修、监修、同修、补修、校阅、总理(管财务)等职员。

修谱礼仪隆重。修谱开始,要举行隆重庄严的祭开祖仪式。谱局每日早晚要烧香献供祭敬祖先。谱写完工之日要念经拜忏,设宴待客(捐钱者吃饭)场面盛大。最后,按领谱字号将谱接回各房,接回

谱牒时也要作祭,鞭炮鼓乐齐鸣,族人兴高采烈,附近的宗族乃至官府也要送礼相庆,像节日一般。

在族谱正式印刊后,所有的老谱一律缴收,除存2册归公外,其余尽皆焚毁。各房发得的1册新谱,由房长妥善收藏,不得给外族人看,不得在谱上私自涂写,并定期验谱。 

二、曹姓家乘谱牒

曹姓的文字谱牒,肇始于先秦史官所撰的《世本》。曹姓世系直至汉代应仍是在《世本》上增补,原书在宋代散佚。唐代存留至今的曹姓谱牒信息较前丰富,如《新唐书·宰相世系五下》有宰相

曹确曹汾的世系。宋代由于家谱的修撰已经走向成熟,加上国家对私家修谱的提倡,曹姓宗谱迅速增多。明清和民国时期撰修的曹姓家谱迅速增多,其中的一些还一直保存到今天。

一、长辈:

1、养祖父:曹腾  

2、养祖母:吴氏  

3、父:曹嵩  

4、母:丁

二、妻妾:

1、丁夫人,曹操原配夫人,无子女。

2、卞夫人,曹操继配夫人,武宣卞皇后。生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子。

3、刘夫人,曹操之妾,生曹昂、曹铄二子。

4、环夫人,曹操之妾,生曹冲、曹据、曹宇三子。

5、杜夫人,曹操之妾,生曹林、曹衮二子。

6、秦夫人,曹操之妾,生曹玹、曹峻二子。

7、尹夫人,曹操之妾,生曹矩。

8、王昭仪,曹操之妾,曹干养母。

9、陈姬,曹操之妾,生曹干。

10、孙姬,曹操之妾,生曹上、曹彪、曹勤三子。

11、李姬,曹操之妾,生曹乘、曹整、曹京三子。

12、周姬,曹操之妾,生曹均。

13、刘姬,曹操之妾,生曹棘。

14、宋姬,曹操之妾,生曹徽。

15、赵姬,曹操之妾,生曹茂。

16、某氏,张济遗孀,《三国演义》中为邹夫人。

三、子女:

儿子(据《魏志·文帝纪》《任城陈萧王传》《武文世王公传》记载,曹操的儿子有25位。曹操儿子次序不可考,下以生母地位高低为序。):

1、曹丕,魏文帝

2、曹彰,任城威王

3、曹植,陈思王

4、曹熊,萧怀王

5、曹昂,丰愍王,长子

6、曹铄,相殇王

7、曹冲,邓哀王

8、曹据,彭城王

9、曹宇,燕王

10、曹林,沛穆王

11、曹衮,中山恭王

12、曹玹,济阳怀王

13、曹峻,陈留恭王

14、曹矩,范阳闵王

15、曹干,赵王,末子

16、曹上,临邑殇公子

17、曹彪,楚王

18、曹勤,刚殇公子

19、曹乘,谷城殇公子

20、曹整,郿戴公

21、曹京,灵殇公子

22、曹均,樊安公

23、曹棘,广宗殇公子

24、曹徽,东平灵王

25、曹茂,乐陵王

女儿(可考证者6位):

1、清河长公主,名不详,夏侯楙之妻

2、曹宪,汉献帝贵人

3、曹节,汉献帝皇后

4、曹华,汉献帝贵人

5、安阳公主,名不详,荀恽之妻

6、金乡公主,名不详,何晏之妻

养子(可考证者3位):

1、何晏,大将军何进之孙,貌美而无行,娶曹操之女金乡公主

2、秦朗

3、曹真。

四、旁系:

1、曹仁,字子孝,曹操从弟,祖父曹褒,父曹炽

2、曹洪,字子廉,曹操从弟

3、曹纯,字子和,曹仁之弟

4、曹休,字文烈,曹操族子,祖父曹鼎曾为吴郡太守

5、夏侯惇,字元让。

6、夏侯渊,字妙才,夏侯惇从弟,曹操连襟,娶丁夫人之妹

7、夏侯尚,字伯仁,夏侯渊从子

五、后裔:

曹霸,曹髦后人,唐玄宗时期画家,能文善画,官至左武卫将军,杜甫作有《丹青引》及《观曹将军画马图》二诗,表达对其画艺的赞叹。僧旻也自称曹操后人。

参考资料:

--曹操

曹姓家谱是指曹姓的文字谱牒,又称为曹氏家谱,曹氏家乘。肇始于先秦史官所撰的《世本》。曹姓世系直至汉代应仍是在《世本》上增补,原书在宋代散佚。如太平曹氏,等等记载曹氏内部发展的传记和编年史的特殊历史记传。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纸坊曹氏寻根,认祖归宗,世系字派是:?天必万福、盛世宗祖佑、仁才正崇涌、光辉耀先系、大德家兴隆。

漕[漕,读音作cáo(ㄘㄠ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高阳氏,出自颛顼帝的第五孙晏安,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在上古时代,人们的姓氏很少,那时只有部落首领和首领的亲族才有姓氏,广大的庶民百姓是没有姓氏的。古代姓的来源主要是氏族的图腾、氏族的居住地、氏族首领的职业等而形成。

黄帝族统称华夏族,华夏族是融合了很多氏族的总称,他的族图腾为龙,龙的形象就集中很多种动物的形象,龙的爪是鸟的爪,那是东方夷人凤鸟氏族鸟图腾的象征;龙的嘴是虎、狼之嘴,是北方北狄人图腾的象征;龙有角那是羊之角,羊为西羌炎帝部族的图腾之物;龙为蛇身,蛇、虫为伏羲、女娲、嫘祖之族图腾的象征。

有学者认为,嫘祖是黄帝的正妃,是古代非常了不起的女性,她不但辅佐黄帝成其大业,而且发明了养蚕抽丝,被称为蚕神,嫘祖族的图腾之物是为蚕,而黄帝族图腾之物龙的原始初形就是蚕的形象。姬姓后裔的直系祖先颛顼、吴回、陆终的姓为已姓,而这个已字实为蚕子形象的象形文字,蚕字添爪、添角、添利牙、添粦变蛇身就成龙。

嫘祖子孙非常发达,后又发展为很多的氏和姓,如她的两个儿子,长子玄嚣称青阳氏,玄嚣的儿子称高辛氏。次子昌意的儿子颛顼称高阳氏。颛顼的孙子重黎、吴回为祝融氏,祝融氏吴回的儿子陆终。

在陆终的六个儿子中,长子樊,承袭了已姓,次子惠连与东夷赢姓的黄夷联婚,采用了夷人的黄姓,四子求言也与东夷赢姓联姻的分支采用妘姓。

陆终的五子晏安非常聪明,他曾协助大禹治水,并总结了大禹的父亲鲧在治水过程中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开漕挖河”的行之有效的重大建议。大禹采纳了晏安的建议,以漕疏水,疏通了九河,使许多人民免除了洪水泛滥之患,并通过“漕”转运粮食,救济了许多受灾地区的百姓。

漕,即人工开挖修建的渠道、水路。在古代,以车运粮食曰转,以水运粮食曰漕。

大禹治水成功后,特别封赏有大功的晏安为漕姓,史称漕氏、漕神。在古代,帝王君主赐封姓氏,是臣子的无上光荣,比金银珠宝爵位土地还要荣耀得多的多。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的食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周公平定殷商故土的叛乱后,封其同母少弟康叔于卫。康叔初封在康国(今河南禹州),金文中常见的康侯、康公都是指卫康叔及其子嗣。卫国封地在殷墟及其周围数百里的地方,大体包括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区。这一带曾是夏朝与国韦之所在地,也是商朝“大邑商”中心区,所以,周人仍习惯称商地为衣、殷。“殷”、“韦”,在古代同音相通,康叔封此国号曰卫,即取旧地为名。

周初卫康叔遵守周公教诲,“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利用商人政治来贯彻周法,治理的很成功。卫国成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任司寇。这样,卫国实际上就交由其子庸伯统治。周厉王之前,卫国的历史少见记述。

周平王东迁时,卫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春秋初期卫庄公即位后,卫国虽仍为东方大国,却开始衰退了,内忧外患不断。公元前660年,荒*奢侈的卫懿公被狄人所杀,卫国也失国,仅剩五千遗民在宋、郑等国的资助下寄居于漕(曹,今河南滑县、浚县)。公元前659年,齐桓公迁卫于楚丘(今河南浚县),重新建国。

卫文公时,国力有所恢复。卫成公元年(公元前629年),卫国为避狄人侵扰,又迁帝丘(今河南濮阳),经百年休养生息,经济始现繁荣。春秋晚期,卫国孙氏、宁氏专权,王臣关系不和。

进入战国时期,卫国已衰败,夹在赵魏齐楚之间苟延残喘。公元前254年,卫国终于被魏国兼并,成为其附庸。公元前241年,秦国攻魏国,把卫国原有的濮阳一带归入东郡,并将卫国迁到野王县(今河南沁阳),卫国又成了秦国的附庸。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最终灭亡。

卫国,是最后灭亡的周朝封国。

春秋时期,有卫国大夫被封于漕邑(今河南滑县、浚县),其后代以祖上的食邑名称为姓氏,称漕氏。后来,大多漕氏人改为曹氏,部分人演化为糟氏。

二迁徙分布: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在中国历史上,漕氏在汉朝时期较多,并有漕仲叔及其子漕少游以侠士名闻于世,是西河人,属西河族。还有个叫漕防的人。而在史籍《续通志·氏族略·六》中也有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有主事糟土奇。后少见史书记载。

当代漕氏族人比较罕见,但在湖南、江西等省份仍有一定的分布。

三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曹氏起源

曹姓来源有六:

1、赐受曹官 以官为氏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与自然的斗争最艰巨的是和水患的斗争。相传在远古时代,我们祖国大地是“水浩洋而不息”,因此曾出现过“积芦灰以止*水”的著名女神女娲。居住于共(今河南辉县)的共工氏族是世代相传的治水世家。据说在颛顼时,共工曾与颛顼争“帝位”,发生了战斗,共工企图放水来淹颛顼,结果被颛顼杀掉。但是共工的后世子孙仍作水官,在部落联盟中担任治水的职务。到了“华夏部落联盟”时期,又出现了治水英雄鲧和禹。鲧虽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治水却未取得成功。其后,禹总结了鲧用筑堤堵流的方法而致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通河川、开导阻滞(疏川导滞)使洪水畅流无阻地由小归大、流人大河的方法,终于治住了洪水,变水害为水利。

在大禹治水时,陆终第五子(另说为第六子)安正逢其时,他因佐夏禹治水有功而被赐曹官。曹官也就是“圜土”为牢,看押奴隶的官,这在当时以镇压奴隶为主要职能的奴隶主政权中并非小官。安后来以官为氏。这是曹姓得姓之始。

曹安始居于今河南灵宝县曹水,此地是曹安受姓之地。曹安曾为夏代国君,附近有曹阳坑、曹阳墟。

曹安后来曾被禹所攻。禹为什么攻曹呢原因是炎黄部落联盟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将东夷族大部分融合了,禹是三族联盟的最后一位首领,相传他在晚年曾举荐东夷族首领伯益做继承人,但暗中却为传子着想,竭力为其子启培植羽翼势力。三年后伯益把政权让给了禹的儿子启。大概由于从尧到舜、从舜到禹,都是实行禅让制,惟独从禹到启是传子,因此引起曹、有扈、魏、屈骜等氏的不满和反对,于是禹攻曹。曹因被攻,被迫迁于河南滑县之曹,即《诗序》所谓“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

到商灭夏后,曹姓又常与商朝对抗,成为方国,称做曹方。因被商讨伐,而东迁于山东定陶县。河南滑县曹故地于西周初年成为卫国的曹邑。公元前660年,卫国被翟击败,漕(同曹)邑也就被翟占领,原来卫国被封在漕邑的后代就用祖先的封邑名“漕’’作为自己的姓氏。在汉代有游侠漕中叔、漕少游。《千家姓》云:西河族(今河南浚县、滑县及其迪南、迪北一带)。漕氏又演化为糟氏,《续通志·氏族略六》载:明嘉靖主事糟土奇。

2、受封曹国 以国为氏

出自颛顼帝的后裔。相传颛顼帝有曾孙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女(女贵)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五子名安,曹姓,封在曹国。周时,武王改封曹安的后裔曹挟于邾国(今山东曲阜东南)。战国时,邾国被楚宣王所灭。之后,邾人有的以国为氏,改为朱氏;有的仍以曹为氏,是为曹氏。

3、出自姬姓。

相传周武王克商后,为了巩固周王朝的政权,便实行大分封,在封商旧臣曹挟于邾的同时,把自己的弟弟振铎封于曹邑,为曹伯,建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故地在今山东省菏泽、定陶、曹县一带,都于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南,北齐时以定陶为曹州,今有曹县)。公元前487年为宋景公所灭,振铎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曹振锋即为曹姓的受姓始祖。

曹国共26任君,10伯16侯,立国636年。其世系为:

曹叔姬振铎,西周曹国始封之君,父姬昌,兄姬发。卒,子太伯脾立。

曹太伯姬脾,曹国国君。曹叔振铎子,继曹叔而立。卒,子仲君平立。

曹仲君曹平,曹国国君,太伯脾子,继太伯而立。卒,子宫伯侯立。

曹宫伯曹侯,曹国国君,仲君平子,继仲君而立。卒,子孝伯云立。

曹孝伯曹云,曹国国君,宫伯侯子,继宫伯而立。卒,子夷伯喜立。

曹夷伯曹喜,曹国国君,孝伯云子,继孝伯而立。卒,弟幽伯疆立。

曹幽伯曹疆(—前826),曹国国君,孝伯云子,夷伯喜弟。继夷伯而立。前835一前826在位。周宣王二年(曹幽伯九年,前826),其弟鲜(一作苏)杀幽伯自立,是为戴伯。

曹戴伯曹鲜(?—前796),一作苏。曹国国君。孝伯云子,幽伯疆弟。杀幽伯而自立。前826一前796年在位。周宣王三十二年(曹戴伯三十年,前796)卒,子雉(一作兕)立,是为惠 {白。

曹惠伯曹雉(?—前760),一名兕。西周春秋之际曹国国君。戴伯鲜子,继戴伯而立。前796一前760年在位。周平王十一年(曹惠伯三十六年,前760)卒。子石甫立。

曹君曹石甫(?—前760),春秋曹国国君。惠伯雉子,继惠伯而立。前760年在位。既立,其弟武杀而代之,是为穆公。

曹穆公曹武(?—前757),春秋曹国国君。惠伯雉子,石甫弟。杀石甫而代立。前760一前757年在位。周平王十四年(曹穆公三年,前757),卒,子终生立,是为桓公。

曹桓公曹终生(?—前720),春秋曹国国君。穆公武子,继穆公而立。前757一前702年在位。周桓王十八年(曹桓公五十五年,前702),卒。太子射姑(一作夕姑)立,是为庄公。

曹庄公曹射姑(?—前671),一名夕姑。春秋曹国国君。桓公终生子,继桓公而立。前702一前671年在位。周惠王六年(曹庄公三十一年,前671),卒,太子羁立。

曹君曹羁,春秋曹国国君。庄公射姑子,继庄公而立。前 671一前670年在位。既立,戎(我国古代称西方的民族)伐曹。羁奔陈。曹赤(一作夷,赤为戎之外孙)归曹,是为僖公。

曹僖公曹赤(y一前662),一名夷。春秋曹国国君。继曹羁而立。前670一前662年在位。周惠王十五年(曹僖公八年,前 662),卒。子班立,是为昭公。

曹昭公曹班(?—前653),春秋曹国国君。僖公赤子,继僖公而立。前662一前653年在位。周惠王十八年(曹昭公二年,前659),赤狄攻邢,邢溃。乃与齐、宋之师救之,败赤狄。邢迁于夷仪(今山东聊城西南)。又与齐、宋之师为之筑城。二十二年(前655),参与齐桓公会诸侯与周太子郑盟,以定周太子之位。二十四年(前653)卒。子共公襄立。

曹共公曹襄(?—前618),春秋曹国国君。昭公班子。继昭公而立。前653一前618年在位。周襄王八年(曹共公七年,前645),与齐、宋、鲁、陈、卫、郑、许之君盟于牡丘(齐邑,今山东聊城东北)。谋救徐伐楚。与齐师伐厉(楚与国,今湖北随县东北)以救徐。十一年(前642),与卫、邾助宋襄公平齐乱,以纳齐太子昭。十二年(前641),不服宋,宋师围之。十六年(前 637),晋公子重耳出亡在外过曹,公欲观其骈胁(肋骨相连如一骨)。曹大夫僖力谏,不听。二十一年(前632),晋伐曹,执公。后释之。公乃会诸侯于许。周顷王元年(前618)卒。子寿立,是为文公。

曹文公曹寿(?—前595),春秋曹国国君。共公襄子,继共公而立。前618一前595年在位。是时,晋楚争霸,多次参与晋会诸侯之盟。周定王十二年(曹文公二十三年,前595),卒。子庐(一作疆)立,是为宣公。

曹宣公曹庐(?—前578),一名疆。春秋曹国国君。文公寿子,继文公而立。前595一前578年在位。周简王八年(曹宣公十七年,前578),晋谋伐秦,征师于诸侯。晋、齐、宋、卫、鲁、郑、曹、邾、滕之君会于京师。晋率诸侯伐秦时,庐卒于师。庶弟 (一作庶子)负刍杀太子自立,是为成公。

曹成公曹负刍(?—前555),春秋曹国国君。宣公庐庶弟 (一说为庶子)。继宣公而立。前578一前555年在位。是时晋、楚争霸,曹屡参与晋会诸侯,随晋而征战。周灵王十七年(曹成公二十三年,前555),晋以卫石买、孙蒯违盟擅取曹重丘(今山东茌平西南),执之。晋平公会诸侯伐齐,围临淄,负刍卒于伐齐军次,子滕(一作胜)立,是为武公。

曹武公曹滕(?—前528),一名胜。春秋曹国国君。成公负刍子,继成公而立。前555一前528年在位。既立,屡次参与晋会诸侯之盟及征战。周景王十七年(曹武公二十七年,前 528),卒。子(氵页)(或作顷)立,是为平公。

曹平公曹滇(?—前524),或名顷。春秋曹国国君。武公滕子,继武公而立。前528一前524年在位。周景王二十一年 (曹平公四年,前524),卒。子悼公午立。

曹悼公曹午(?—前515),春秋曹国国君。平公(氵页)子,继平公而立。前524一前515年在位。周敬王五年(曹悼公九年,前 5]5),朝于宋,宋囚之。曹立其弟野,是为声公。悼公卒于宋,归葬之。

曹声公曹野(?—前510),春秋曹国国君。平公演子,悼公午弟。继悼公而立,前515一前510年在位。周敬王十年(曹声公四年,前510),乎公之弟通杀公而自立,是为隐公。

曹隐公曹通(?—前506),春秋曹国国君。武公滕子,平公(氵页)弟。继声公野而立。前510—前506年在位。周敬王十四年 (曹隐公四年,前506),参与晋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东)会诸侯之盟,谋伐楚。是年,声公之弟露杀公自立,是为靖公。

曹靖公曹露(?—前502),春秋曹国国君。平公(氵页)子,声公野弟。杀隐公通而自立。前506一前502年在位。周敬王十八年(曹靖公四年,前502),卒。子伯阳立。

曹伯曹阳(?—前487),春秋曹国末代国君。靖公露子,继靖公而立。前502一前487年在位,既即位,好田猎之事。曹鄙人公孙疆亦好田猎,获白雁而献给曹阳,且言田弋之说,曹阳便喜欢上了他,并与他商讨政事,使为司成。公孙疆说服曹阳背晋伐宋。周敬王二十二年(曹伯阳三年,前498),卫伐曹,克郊(今山东菏泽境)而还。三十二年(前488),郑大夫以宋人有曹,乃郑之患,不可不救。冬,郑师救曹,侵宋。三十三年(前 487),宋破曹,俘君而杀之,曹亡。

曹国的后裔都姓曹,以曹伯为始祖。旧时定陶故城之北有大阜,名仿山,上有曹伯庙,额曰“西周旧国”,地方官岁时祀之。因曹姓是上古皇姓著姓,旧时菏泽、定陶二邑,凡曹姓纳粮,每升较他姓减三文。《县志》载,定陶为古曹国,曹伯墓在北门外,十七世皆葬于此。

5、他姓改作曹姓

后汉有曹嵩(曹操之父),本姓夏侯,后改姓曹,是为安徽曹氏。

6、少数民族曹姓

1)匈奴族曹姓。《晋书》载记有匈奴右贤王曹毂屯马兰山。又载有贰城胡曹寅献马3000匹,以寅为镇北将军、并州刺史。公元413年,北魏初吐京胡首领曹龙、张大头等率部众两万人,入蒲子(今山西隰县),推曹龙为大单于。公元416年6月,并州胡人数万落叛逃后秦,人平阳,曹弘被推为大单于。《晋书·世祖纪》有山胡曹仆浑,是投降汉人的匈奴族,演变为步落稽胡。

2)满族曹姓。索佳氏改曹氏、索氏,分布于鄂尔坤、俄漠和、界凡、长白山、马尔敦、大凌河等地。鄂托氏,后改为曹氏,分布于赫图阿拉、叶赫、乌喇地方。

3)蒙古族曹姓。曹光明,镇江人。曹。春林,法库人。曹都,巴林右旗人。曹里鹰,原为民勤汉人,迁阿拉善族,起蒙古各察来台。

4)藏族曹氏。大通县大通川土千总户曹通温布,番族,以曹为姓,清乾隆九年以功授职。

5)瑶族曹姓。泰国德伊兑村十二姓之一,原住南京,迁潮州府河杨河。元末大乱,又迁贵州,再转迁泰国北部山区。

6)阿昌族曹姓。曹老莘,陇川县芒东寨经师。曹秉薄,原为汉人,明洪武二年迁腾越,又到绮罗、罗文冲关璋,娶阿昌族女哄氏而成为阿昌族。一支迁路西县高埂田为阿昌族。一支迁萝卜坝成为傣族。一支到陇川县小新寨成为景颇族载瓦支。

7)布朗族曹姓。勐腊县倚邦土千总曹当斋,清雍正七年 (1729年)从征普思逆夷,杀贼有功,给土千总。

你要是愿意,就自己删除些吧,这篇900多字,以前写的。

曹姓是中国传统的姓氏之一,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曹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文王的儿子曹叔振。由于曹叔振的子孙多居住在曹县,因此他们以县名为姓氏,形成了现代的曹姓。

在中国的历史上,曹姓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曹操、曹丕、曹植等历史名人都是曹姓的代表人物,他们在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和贡献。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建立了魏国,并在战乱时期保持了北方的稳定。曹丕是魏国的第二代皇帝,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使魏国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曹植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除了历史上的名人外,曹姓在地方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曹氏大宗是山东地区著名的家族之一,其家谱自南宋以来已经流传了近800年,是研究中国家族历史和家族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此外,曹姓人群在江苏、河北、河南等地区也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地位。

在现代社会中,曹姓已经成为中国人口数量较大的姓氏之一,约占总人口的15%。曹姓人群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河北、江苏等地,其中以山东曹姓人口最多。曹姓人群也逐渐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包括政治、商业、文化、艺术等。曹德旺是著名的企业家,他创办的福耀集团是中国汽车玻璃产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曹建明则是中国知名的**导演,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广泛的赞

誉和好评。

然而,曹姓人群在现代社会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方面,由于人口数量众多,曹姓人群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传统的家族文化和价值观念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曹姓人群的传统文化和家族观念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曹姓人群的文化遗产和家族价值观念,一些曹姓人士开始积极投身于家族文化研究和传承工作。他们通过编纂家谱、举办家族文化活动、捐赠文化遗产等方式,努力保护和传承曹氏文化。同时,曹姓人士也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和公益事业,在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曹姓作为中国传统的姓氏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重要的社会地位。在现代社会中,曹姓人群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探索和发展。希望未来曹姓人士能够继承和发扬曹氏文化,为中国的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於曹姓的起源,历代史书有较为详尽的记载。

《广韵》:“颛顼玄孙陆终之子安,是为曹姓。”

《元和姓纂》:“颛顼元孙陆终第五子安为曹氏。至曹挟,周武王封之於邾,为楚所灭,遂复曹氏。周文王第十三子振锋,封曹,亦为曹氏。因宋所灭,子孙以为氏。”

《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曹氏,叔振铎,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於陶丘,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隋书》:“康国支庶分王有曹国,即以曹为氏。”

可以看出,曹姓渊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颛顼帝蠃姓的后代。 黄帝姬姓的后代。

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叔振铎开创曹氏,为黄帝姬姓嫡系的后裔,与黄帝世系关系密切。公元前11世纪,叔振铎被封於曹,建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南),成为始封之君,也成为曹氏的始祖。

由邾姓改姓为曹。朱姓源於周时的邾国,而邾国本是曹姓所建。颛顼帝的元孙陆终生有6子,其中第5子安被周武王封在邾(在今湖北黄风县)。古之邾国的贵族一直以国为氏。邾国后为楚国所灭后,安之子孙,一部分改姓朱,一部分则复姓为曹。

古代曹国人入居中土之后,以曹为姓。古之曹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撒马尔罕的北方和东北方一带。古代曹国在史书上颇有记载,在历史上,一度是唐王朝的藩地。《北史》、《隋书》、《新唐书·西域列传》将其记为昭武诸国之一。出於对中士文明的景仰,古曹国中先后有数万人通过新疆南北麓、阿勒泰一线的古丝绸之路进入中原,定居之后,就以曹为姓。

曹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二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七。�

寻根溯源 1、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周武王之弟振铎被封于曹(今山东定陶县西南)地,其子孙以国为氏。2、据《元和姓纂》、《广韵》等资料所载,颛顼帝之后裔曹安被封于曹(今山东定陶县西南),其后子孙被改封于邾国(今山东曲阜东南),邾国被楚所灭后,邾人有以曹为氏者。3、其他源流。据《晋书》所载,后汉人曹嵩,改夏侯姓为曹姓。又据《新唐书》所载,康国支庶分王有曹国,国人有以曹为氏者。另外,女真族粤屯氏,满族索佳氏、索绰络氏、鄂托氏、拉祜族劳朝氏、普米族本牙海氏及布朗、彝、阿昌、哈尼、蒙古、纳西、回、锡伯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曹姓者。

得姓始祖 曹振铎。颛顼的后代曹安最初被封在曹(今山东定陶县西南)。公元前十一世纪时,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后,把他的弟弟振铎封在了曹,而把曹安的后代改封在邾国(今山东曲阜东南)。振铎在他的封地曹建立了曹国,定都于陶丘。曹振铎建立的曹国于公元前四八七年为宋景公所灭,其后代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为曹姓。曹振铎也就被视为曹姓始祖。

繁衍播迁 曹姓的最早发源地是山东,山东曹姓成为后世曹姓繁衍播迁的主要源头。先秦时期,曹姓分布点以山东及江苏沛县为主。秦汉时期,是曹姓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北部成为曹姓主要聚居点,以致于后来曹姓发展史中四大郡望(谯郡、彭城郡、高平郡、巨野郡)皆出于这些地区。另外,陕西、湖北、甘肃、浙江在秦汉时期也有曹姓散居点。据载,秦末沛县(今属江苏)人曹参西汉时被封为平阳侯,其子迁居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北)。魏晋南北朝之际,因北方连年战乱,曹姓开始南迁,与此同时,北方曹魏政权的建立,也使曹姓得以在北方较好的发展,以致于后来曹姓在黄淮流域分布最为集中。隋唐时期,曹姓在规模、数量上又有大的发展。福建、广西等地始有曹姓入居。据《漳州府志》所载:“陈元光开漳,亦有曹姓将佐。”宋元至明清时期,曹姓已广布我国各地。据载,明代有福建曹姓一支徙居广东梅州,又雍正年间有福建曹姓入居台湾,进而迁徙海外。今日曹姓以黄淮流域分布最为集中,尤以四川、河北、河南、湖北等人口为多。

郡望堂号 曹姓在长期发展中,形成许多郡望,最著名的当数:1、谯郡,治所在亳州(今安徽亳县);2、彭城郡,治所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市);3、高平郡,治所在今山东金乡;4、巨野县,治所在今山东巨野。

堂号:“谯国”、“敬思”、“崇孝”、“宁寿”、“清靖”、“无为”等。�

宗族特征 1、曹姓名人辈出,从官员将帅到文人墨客,从三国曹操到清代曹雪芹,均在曹姓的发展史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为后人所崇敬。2、曹姓的字行辈份除排列有序井然外,还体现着报国忠贞,勤俭治学的家规家训。如曹振甲所修《曹氏族谱》中江苏扬州曹姓一支字行为:“景国良栋,守世乙启,子木宏允,振汝定纪。”曹汝祥所续修《曹氏支谱》中山东曹姓一支字行为:“彬乾元,亨利贞,学有为,良勤剑,庄敬贤,忠孝悌。”曹少甫所修《曹氏家谱》中江苏曹姓一支字行为:“春贤泽绶衡,善禄道耀勋。”

曹家的辈分排行要具体?

1 姓字辈派语清光绪二十三年曹振甲纂修《曹氏族谱》,江苏扬州曹姓一支字派为:景国良栋,守世乙启,子木宏允,振汝定纪。续修字派为: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