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只有耶律与萧两姓,还有没有其他姓氏的族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6收藏

契丹人只有耶律与萧两姓,还有没有其他姓氏的族人?,第1张

《天龙八部》中的萧峰,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契丹人形象,他与大辽皇帝耶律氏的恩怨纠葛,还有契丹人后族萧氏的赫赫威名都让我们印象颇深。那么,为什么契丹人的历史中耶律姓与萧姓会如此特立独行呢?

图/萧峰与大辽皇帝

01 国事唯两姓

根辽代契丹族社会存在着耶律、肖二姓,而且可以说只有这两姓众所周知。契丹族的全体成员都是截然由此两姓而分,不姓耶律就姓肖,不姓肖就姓耶律,这个原则适用于纯粹的契丹人。换言之,只有属于这两姓者才莫做正规的契丹人。《辽史·卓行传》序文说:“辽之共国任事,耶律,肖(萧)二族而已。’"(《辽史》卷一O六)。除此之外,来归顺辽政权的汉人也经常被赐姓耶律氏,而一些与契丹人同祖的奚族人则多伪冒或者被赐为萧姓,《金史》中记载“奚有五王族,世与辽人为婚,因附姓述律氏中。”

02 萧氏起源

关于萧氏,《辽史》记载辽太祖曾娶述律氏为后,而述律本回鹘糯思之后。大同元年(949),辽太宗(太祖与述律氏之子)统帅军队攻陷汴梁,将外戚小汉赐予汉名萧翰。自此之后,所有的后族也就从此惯例改姓为萧。这种说法认为萧姓就是契丹人对于汉字音译雅名的推崇,而并没有划分社会团体的主要含义在其中。

图/阿保机与述律平

另一种说法则是出自辽太祖时期。据说耶律阿保机在中原历史中最为崇敬汉代皇帝刘邦,便给自己的耶律氏兼号“刘”,而把当时世代辅佐帝王的后族乙室、收里(两者总称审密)比作良相萧何,遂总其名曰萧。这种称呼的来源则更加具有指向性,也更合乎辽朝对于后族的态度。

03 皇族耶律

辽代契丹人中间流传着关于他们祖先的传说,据说阻午可汗是他们最早的祖先之一,同时被人们崇拜为契丹族中兴的民族英雄。关于他的事迹,《辽史·营卫志》卷三二中有一段记载:“阻午可汉分三耶律为七……三耶律一日大贺,二曰遥辇,三日世里,即皇族也。在七世纪末,万岁通天败绩以后(武则天末年),被阻午可汗收容起来的全部契丹余众,同时也是后来契丹八部的基础,就是在这三耶律为核心的基础上重建起来的。

图/青牛白马的传说

总而言之,耶律和审密的本意是出自古代契丹人的图腾马和牛。对于那种用汉语表现的半族名称,把蒙古语的马jalu—ga(单数)jalt(复数)和牝牛(slr-mut)同在某种程度上与此近似的古代语音加以对比时,可以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正确性。其实,契丹人的耶律与萧姓反映的便是契丹人早期的民族形成历史,以白马为图腾的早期耶律部落与以青牛为图腾的早期审密(后称萧姓)部落在西拉木伦河流域结成联盟,最终繁衍为后来称霸北疆的契丹部落。

契丹人属于东胡后裔鲜卑族的一支,是在公元4世纪时期,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的游牧民族,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少数民族。俄国人到目前为止仍然称中国为Kitan(契丹),称中国人为Kitanyes(契丹人),在俄语、希腊语和中古英语中把整个中国称为契丹(读音分别为Kitay,Kita1a,Cathay),在穆斯林文献中常把北中国称为契丹(Khita,Khata),相传哥伦布航海的目的就是找寻传说中的契丹。在中世纪从中亚直到西欧,"契丹"一直是对中国的一个通称,契丹一词就成为了他们眼里古代中国的代名词,由此可见契丹民族的对世界的影响。虽然契丹族虽然早已在地球上消失了,但"契丹"的影响直至今日仍横跨欧亚。

契丹族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居住在蒙古及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古契丹分八部,涅里是辽的始祖。契丹人有三年选一次可汗的习惯,早期可汗都在大贺氏家族中产生,中期在遥辇氏中产生,最后由契丹迭剌部耶律氏族夷里堇建立统一的契丹。6世纪前期,契丹族尚为部落阶段,唐初形成部落联盟,曾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契丹归附唐朝。可以说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一直到安史之乱结束,唐朝与契丹之间大规模战争才算基本结束。

可以说从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可汗,努力学习吸收中原王朝文化,在清除了反对势力以后,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16年建立"大契丹国",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辽代,耶律阿保机也就成为了辽太祖。由此开始不断的掠夺中原的人口,收留因河北战乱的流民。并且任用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与卢文进等汉人为佐命功臣。918年辽太祖建皇都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罗城)。两年后创建契丹大字。925年辽太祖东征渤海国,攻灭渤海在回师途中去世。次子辽太宗耶律德光即位。930年辽太宗统一了契丹。

随着辽国被崛起的金国灭亡后,契丹人就分散了,并将耶律和萧改成女真姓,分别叫做移剌、石抹。到了明清时的满族,移剌氏被叫做依兰氏、伊拉里氏等,清末时改成了刘姓的汉姓,石抹氏在明清是叫做舒穆禄氏,清末简称为舒氏,或改最初的汉姓萧氏。这两个汉姓是源自辽太祖耶律阿保当初效法刘邦与萧何,而将契丹的贵族改为刘、萧的汉姓。而很多不愿意改姓的萧姓人,逃亡汉人地区以后改成肖。很多耶律乘机改成刘姓。这些人现在就成为汉族了,一旦成为汉族,就很难细分出来了。而有名的作家舒庆春,也就是老舍,虽然现在都认为他是满族人,但是从姓氏来看,老舍祖上就是契丹人。

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她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公元389年,柔然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此时八个部落的名称分别为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于、日连。在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各部走向联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后经过了大贺氏和遥辇氏两个部落联盟时代。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少数民族。“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由于契丹的名声远杨,国外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国称做“契丹”。

契丹本属东胡族系,是鲜卑的一支,4世纪中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游牧于潢水(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的锡拉木伦河)。土河(今赤峰市境内的老哈河)一带。6世纪前期,契丹族尚处在部落阶段,唐初形成部落联盟,曾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契丹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权,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强大势力。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成为中国北方统一的政权。契丹王国强盛,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1125年,辽为金所灭,此后契丹逐渐被融合。

三、契丹人的消失与后裔

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国北方的民族,如汉族、女真族、蒙古族等。据考证,目前的达斡尔族可能是契丹族的后裔,另外在中国西南有家谱的家族中,有根据家谱记载,是随蒙古军队出征而留在当地的契丹后裔,已经汉化和当地居民融合了。

事实上,云南省保山地区约有十余万分属现在十来个民族的阿、莽、蒋姓“本人”,近些年一直自称是契丹族后裔,要求有关部门澄清他们的来历。但是因为考古技术上的障碍,学术界对这个自称是契丹族后裔的人群始终未能“正名”。同样,从前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论,有说源于契丹大贺氏者,也有说自古就独立发展于其他民族者,各执一词。

而现在,这个一直令历史学家困惑的历史之谜终于被破解,DNA技术解决了达斡尔族和云南阿、莽、蒋姓“本人”的源流问题。这个破解过程是这样的:在云南保山的5个小村庄,专家们取到了阿、莽、蒋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样;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经过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显示出了准确的结论:达斡尔、阿、莽、蒋氏“本人”都是契丹后裔。

至此,专家们做出这样的结论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后者是最难寻找的,因为,契丹族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外婚制”,所以纯粹意义上的契丹人已不复存在了。经过不断地迁徙、隔离和融合,多数契丹人如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样融化了,用一个专业术语命名即“分子意义上的后裔”。

阜新,开州立县是从辽开始,阜新被史学家称为契丹人的“故地”和“摇篮”。辽时,阜新建有头下州9座,人口达20万。可以说,阜新与契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世纪80年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原人大副主任戴位彧在作一项调查时,在王府镇河东村叶长青家发现了叶家珍藏的两份家谱,一份以蒙文书写,一份以汉文书写。与这两份家谱一同珍藏的还有两份土默特官府发给这个家族的文书,一份颁于清道光十五年,一份颁于1918年,均为蒙文。后来,这两份家谱与文书一同载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勒巴干主编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此后,阜新市建设局干部陈志健根据汉文版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结合叶长青家的家谱认定这个叶氏人家是契丹后裔,肯定其族源出自耶律氏,即现在的这个“叶”姓源自辽契丹的“耶律”姓。

在古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不少。提起女真族(满族),我们会想到金朝、清朝,而提起蒙古族,我们会想到元朝。唐朝灭亡之后、元朝建立之前的中国处在一个多民族竞争的时代,辽、宋、金、元4个朝代由不同的民族建立,其中,建立辽朝的契丹族显得格外“神秘”。

女真族今称“满族”人人皆知,汉族和蒙古族也至今存在,但这“契丹族”的名称却没有保留下来,辽朝灭亡之后,契丹人究竟变成了哪个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契丹人,比如汉化契丹人,又改成了什么姓氏呢?

契丹族源出古老的东胡鲜卑,最早生活于中国东北地区。在辽朝建立之前,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契丹人曾臣服依附突厥、唐朝、回纥等。唐天祐四年(907年),耶律阿保机成为了新的可汗,耶律阿保机是少数民族太祖中的一股清流,他特别钟爱汉文化,对汉人,他还给自己整了个汉名:刘亿。

除此之外,耶律阿保机还为契丹人找了个祖宗:黄帝。耶律阿保机学习了汉人的王位终身制度,改变了契丹族以往的选汗制,把反对他的弟弟和首领全部诛杀,统一了契丹八部。公元916年,也就是唐朝灭亡九年之后,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大契丹国”。

在辽朝的历史上,国号几经变更,起初是“契丹”,后来变成“辽”,再改成“大契丹”,复改成“辽”虽然辽朝曾经强盛一时,女真族也处于其压制下,但随着女真的崛起,金朝的建立,辽朝走向了衰落,辽天祚帝沦为金人阶下囚,辽朝宗室耶律大石带着一帮人跑到中亚,建立了西辽。

尽管辽朝的耶律皇族多番想复国,最后还是失败了,一度在中亚地区称雄的西辽,最后也亡于蒙古人之手。契丹族的王朝陆续灭亡后,跟着耶律大石跑到中亚的契丹人,渐渐融入了回鹘、蒙古和中亚地区的人(如波斯人)族群中。

依然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在金朝崛起后,自然大部分沦为金朝臣民。据现代史学家推算,辽朝末年,契丹人的族群约有400万,这些人不可能一下子就被其他势力灭掉,蒙古人崛起后,一部分契丹人又协助蒙古人,灭亡了女真人的金朝。

《元史》记载,最先助蒙攻金的契丹人叫做耶律阿海,他与弟弟耶律秃花一起投奔了成吉思汗,蒙古人建立元朝后,契丹人要么融入蒙古人中,要么已经融入女真人中,要么融入汉人中,据学者陈述等人考证,现在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与锡伯族都可找到契丹遗民痕迹,云南的本人更被视为契丹族远征军的后裔。

而在两宋时期,契丹拔里氏族、回鹘族的述律氏族等5个氏族,都曾改成汉姓“萧”;此外契丹人还有改成汉姓阿、莽、蒋、杨、李等。萧这个汉姓因为电视剧的原因比较为人熟知一些,其他契丹后人的汉姓就显得低调点。若你是这几个姓,可能属契丹后人。

《契丹国志卷二十三•族姓原始》中说,契丹“惟耶律、萧氏二姓也。”该文还说,契丹部族本来没有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到了阿保机变家为国之后,开始称王族号为“横帐”,仍把所居住的地方“世里”作为自己的姓。“世里”,在上京以东二百里的一个地名,至今仍有“世里没里”,用汉语翻译过来,即耶律氏。后来又赐予皇后一族姓萧。

《辽史•国语解》中说,耶律氏、萧氏,是《本纪》中第一次记载太祖姓耶律氏,继而写到,皇后为萧氏,可见在立国之初就有了这两个姓了。有人说契丹的发祥地称“世里”,译者又把“世里”译为耶律,因此皇族都以耶律为姓。有人又说,皇后哥哥的儿子名字叫萧翰,是宣武军节度使,他的妹妹又是皇后,因此皇后一族都把萧当做自己的姓。

《辽史拾遗卷二十三》所记,庞元英《文昌杂录》中说,我曾经看到枢密都承旨张诚一说,当年出使契丹,借机问道,耶律、萧姓是出于什么原因启用的。契丹人说,当年天皇王问大臣说,自古以来帝王,谁是其中最英武的?大臣们回答说,没有超过汉高祖的了。又问,将相功臣有谁是最优秀的?大臣们回答是萧何。天皇王因此开始姓耶律氏,翻译过来就是姓刘邦的刘。后来,又赐给皇后一族姓萧。欧阳少师撰写五代史,写道,天皇王阿保机以所居横帐地名为姓……“二者不知孰是也”。

《辽史•后妃》中说,皇后的族系只有“乙室”和“拔里”两姓,世代主持契丹大事。太祖因为仰慕汉高祖刘邦,因此耶律又称作刘姓;将乙室、拔里比作刘邦的宰相萧何,于是称作萧氏。关于《辽史•后妃》中所说的皇后系族只有“乙室”和“拔里”两姓,世代主持大事一说,在《辽史•营卫中•部族上》中说,唐开元天宝年间,辽始祖册立迪辇祖里为“阻午可汗”。阻午可汗有二十部,其中的“乙室”和“拔里”两部是国舅。这一记载印证了契丹之初无姓氏,而以部落所居之地为姓的说法。

但是,《旧唐书》、《新唐书》的“契丹传”中还记载,在贞观二十二年,太宗曾经赐契丹李姓。而同年的《资治通鉴》则无记载。

从上面典籍记载来看,在契丹之初,本无姓氏,以部落为其姓氏。太祖,亦称天皇王阿保机统一八部之后,因仰慕汉文化,崇拜汉高祖刘邦,以及佐其平定天下的萧相国,便以皇族姓刘,译为耶律氏;皇后赐姓萧,包括大臣亦姓萧,期望他们的所有作为都应以辅佐大契丹、大辽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契丹灭亡后,契丹族在历史上逐渐销声匿迹。但是,这样一个曾经称霸蒙古草原、创制两种文字、经济发达的强大民族为何没有给后人留下一丝痕迹呢,契丹人在亡国后又去了哪里呢?契丹人的最终归处。他们并没有消失,而是融入到汉族、女真族、蒙古族中了。

  在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文化经常被大家忽视,这就是姓名文化。这种文化不像其他文化的表现形式那样明显,是一种长时间逐渐衍化的过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的姓名文化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我国的姓名史上,中原地区的人们先有名字。随着统一的多名族国家的发展,人们为了区分自己的所属地区、家族等情况,开始在名字前面加上一个群体的统一标志,于是姓氏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多是以封地为姓或以国家的名称为姓。

  契丹族的姓名发展也经历了这个过程,他们姓氏的出现比中原晚。与中原地区不同的是,契丹族姓名还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地位与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无论是母系氏族社会,还是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契丹族的人们都是有名无姓的。契丹族传说中的三位精明能干的国主名为:乃呵、口呙呵、尽里昏呵,并没有姓氏。契丹发展史中记载的阻午可汗、鲜质可汗、昭古可汗也是以名字来划分的。《契丹国志》记载:“契丹族本无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 即使在北魏、隋唐时期,契丹族已经逐步发展壮大,但仍然没有出现姓氏。那时,人们区分不同的地区是依靠部落的名字,如:悉万丹部、何大何部、具伏佛部、郁羽陵部、日连部等等。即使是契丹的统治者,也没有自己的姓氏,比如耶律阿保机的祖父匀德实、叔父述澜,德祖国撒刺的都只有名字。契丹归附于唐朝后,唐太宗在那里设置松漠都督府,封窟哥为都督,赐契丹姓“李”、“孙”两姓。李姓的契丹首领有李尽忠、李失活、李过折,孙姓的契丹部落首领有孙散曹、孙万荣等。这时,契丹族虽然有了姓氏,但只有李、孙两姓,且只有少数上层贵族有姓,一般平民是没有姓氏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后,契丹皇族、后族均以耶律、萧为姓。“耶律”在汉族中就是“刘”,以“耶律”和“萧”作为姓氏是因为契丹人尤其是契丹贵族崇拜中原的汉高祖刘邦和贤相萧何。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中层人士以及平民百姓也开始使用“耶律”和“萧”作为姓氏。契丹族的两姓制的落后状况一直持续到辽国灭亡。此外,契丹也有一些其他姓氏的出现,东丹王耶律倍入后唐,即被赐名李慕华,后改名李赞华,他的五百名随从也被各赐穆、罕、罗、易、盖等汉姓。契丹族取名的方法很多,但一般都比较直接、粗俗、浅显。辽西郡王,辽景宗之弟耶律宗政之子取名耶律驴粪。在《辽史》中,还记载了有叫耶律马驴、耶律赤狗的的人。有按在家族中辈分排行来命名的,如耶律郭三、耶律吴九、耶律韩七、萧杨六等。有以出生时的体重取名的,如石抹五斤、耶律八斤。有以宗教术语取名的,如耶律观音、萧观音、萧和尚、耶律佛留、耶律大悲奴等。辽国的一位公主就名为耶律观音女。还有一类是比较儒雅的名字,一般都是契丹贵族选用的,汉族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被包含在名字里,如耶律仁先、耶律义先、萧德温、萧德良、萧孝穆等。

  辽国灭亡后,契丹成为被统治民族。虽然耶律大石在西域建立的西辽,仍保持了耶律、萧两个姓氏,但在西辽被蒙古大军灭亡后,即逐渐被当地的回鹘等土著民族同化了。由契丹人八刺黑在伊朗中部建立的起儿漫王朝,则改信伊斯兰教,后裔姓名更是少有契丹姓痕迹。

金朝统治者为了报复辽国以前对金的欺压,把耶律改成移刺,萧改为石抹。《元史 食货志》记载,移刺是牵马的马卒,而石抹是奴婢的意思。此外,金国统治者为了拉拢安抚契丹的上层贵族,也曾把国姓“完颜”赐予他们。此外,金国还赐予了契丹族女真姓“蒲察”。但是,契丹人对金国的赐姓大多是不满的,把这看成是一种侮辱,因此仍有人以耶律、萧为姓。元朝统治者为了统一中国,号召契丹人参加灭金、南宋的战争。契丹人因骁勇善战而屡建战功。许多契丹人奏请朝廷,要求复归本姓,并被批准。故元代契丹人耶律与萧,移刺与石抹四姓并存。在这一时期,契丹人还有改为黄、王、郑等汉姓的。现在,云南施甸等县的契丹后裔就是随蒙古大军征战到这里的,先由阿姓演变成“阿莽蒋”、“阿莽杨”、“阿莽李”,后改成汉姓蒋、杨、李、赵。元朝以后,契丹姓氏已经大大减少,在史书中很少出现。

契丹源于东胡,在历史上曾经建立强大的辽王朝。契丹的先世鲜卑人“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契丹的族称最早见于《魏书》,唐代贞观年间,以契丹首领窟哥为松漠都督,赐李姓,遂其上层分子一度以李为姓,但平民仍无固定姓氏。唐室衰微,上层分子亦弃李姓不用。至此,未见萧姓于契丹史。

有学者认为,萧是“审密”的音译。唐代武则天时与李尽忠一起反唐的契丹首领孙万荣是“审密”氏,孙即是“审密”,石抹也是“审密”的异译,因而判断“孙——审密——萧——石抹只是不同历史时期采取的不同汉译”。也有人认为,萧氏在辽朝建国之前为“石抹”氏,辽灭后金代又恢复“石抹”称谓。如此看来,似为不同时期对一支部族的不同称谓。但认为是不同音译,“从音韵学分析似为勉强”。那么萧氏究竟是怎么得来的呢?

《辽史国语解》记“……有谓述律皇后兄子名萧翰,为宣武节度使,其妹复为皇后,故后族皆以萧为姓。”说是述律皇后哥哥的儿子被封宣武节度使,赐名萧翰,他妹妹又当了皇后,从此后族都以萧为姓。

《辽史后妃传》序又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认为萧氏得姓在辽太祖建国前后。《辽史》又记“懿祖庄靖皇后萧氏,小字牙里辛。肃祖尝过其家曰:‘同姓可结交,异姓可结婚’知为萧氏,为懿祖聘焉。“似认为早在阿保机的高祖时就有了萧姓。

都兴智在《辽金史研究》中认为《辽史》关于萧氏的记载自相矛盾,且认为“比萧相国,遂为萧氏。”可信,其理由是“从出土的辽代碑铭资料看,萧姓以兰陵为郡望。兰陵为南朝萧氏郡望,南朝萧氏为汉相萧何后裔。辽后族以兰陵为郡望封爵,并自称‘其先兰陵人’正是比附萧何后代。”

乍一看似乎有道理,但仅从碑铭判定,理由略显不充分,我过古代少数民族的部落名称和姓氏常与其所居之地的山水之名有密切联系。且古代姓氏的产生大抵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以祖先的祖号和庙号为姓;二是以国名、地名为姓。少数民族多类此;三是以采邑为姓;四是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五是以行辈次第为姓;六是以官职为姓;七是以动植物为姓;八是以数字为姓。据此,萧氏得姓可能有几种:第一,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这与契丹人“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吻合:第二,以官职为姓。萧翰为宣武节度使,得名为赐名,或可认为述律氏此后有了萧姓;第三,上文所提的不同时期的不同音译;第四,比附汉相萧何;第五,以地名为姓。

如上五种皆有可信之处,萧氏得姓似也不因一种,或皆有。我们知道,契丹八部中乙室、拔里家族与耶律亲近,且世代为联姻,对耶律氏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契丹诸部中最强大的家族,功不可没。而耶律氏自比汉刘氏,乙室、拔里两家族比附萧氏则顺其自然。然而,太祖皇后述律氏“遂为萧氏”与原就是契丹部落的乙室、拔里不是一回事。

“述律氏原是回鹘人,当编入契丹部落后,因与耶律氏通婚,遂为萧氏。”述律氏(876-951年)汉名平,小字月理朵。其祖先是回鹘人,父名婆姑,娶匀德实女生述律氏。匀德实即阿保机祖父,阿保机即汗位之前,述律氏已经与之结婚。阿保机称帝后,述律氏被立为皇后,作为契丹朝廷的二号人物,行军作战,经常参与谋议。其行也可以比萧何。所以当她的侄子占领汴梁后,赐名萧翰,这样述律氏也加入了萧氏大家族,亦即乙室、拔里、述律都成为了萧氏。如此看来,《辽史》记载并非如都兴智认为的“自相矛盾”。阿保机高祖时的萧后出于乙室、拔里两部,太祖皇后萧氏出自述律氏,三家皆为萧氏。

因本人能力有限,不能识别音律,所以“审密——孙——萧——石抹“是否为不同音译无可确定。另以地名为姓亦未找到确切的证据。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萧氏是以乙室、拔里中一先人名而得,恰耶律自比汉刘氏,乙室、拔里顺其自然比附萧何,都兴智所提辽朝碑铭以兰陵为郡望亦可为证。之后述律氏与耶律氏通姻,被封官赐名,其功劳可嘉,也成为萧氏。遂后族皆为萧氏。

萧氏家族不仅垄断了皇后和驸马的人选,而且历任北府宰相也都是萧姓,萧氏成为契丹族中仅次于耶律氏的显贵家族。因此世人皆知契丹耶律、萧氏,但契丹不只此二姓。契丹平民无固定姓氏遂不见多载,从中,亦可见萧氏家族之庞大。

契丹人只有耶律与萧两姓,还有没有其他姓氏的族人?

《天龙八部》中的萧峰,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契丹人形象,他与大辽皇帝耶律氏的恩怨纠葛,还有契丹人后族萧氏的赫赫威名都让我们印象颇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