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百年——游 沈阳张氏帅府
“一座大帅府,半部民国史。"帅府景点的宣传广告虽略有夸张,却也反应出这座府邸背后独特深厚的历史背景。一百年前,这里曾是东北政治和权力的中心。现如今,站在近三米高的青色院墙外,依稀能感受到往日的庄严与气派。
帅府门前的广场上有一座张学良将军的塑像,高约七米,皮靴、马裤、军装,一袭戎装的他很是英武帅气,意气风发。
张氏帅府始建于1912年,是 奉系军阀张作霖及长子张学良的官邸和私宅。由东院(三层罗马式的大青楼和中西合并的二层小青楼)、中院(中国传统的三进四合院)、西院(红楼群)和院外(赵四**楼和边业银行)四个建筑群组成,其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中院
由塑像右后方的铁门进入,沿着青石板铺成的地面,左走十几步就是帅府中院正门的入口。中院是仿王府式建筑,是坐北朝南的砖木结构,呈“目”字形,属中国传统的三进式四合院。全院占地3900平方米.房屋共13栋,计57间,建筑面积1460平方米。
正门迎门处,是一面高大的影壁墙,由45度角斜放的青方砖贴砌而成,磨砖对缝非常整齐,影壁正中镶嵌着一块雕有‘鸿禧”二字的汉白玉,有大展宏图,洪福齐天的美好寓意。
正门处的空地上,展出了我国生产的第一辆汽车,是在张学良将军的支持下,由辽宁迫击炮民生工厂在1931年制造。
正门的门阶两旁立有上下马石。正门两侧有抱鼓石狮,镇宅辟邪,还有打仗得胜凯旋的之意。
正门房的廊柱上部是木雕彩绘和缕空雕花。朱漆大门扇上绘着秦琼、敬德两个门神,门洞内例上方悬一块横匾.上书;“治国护民。”
门洞两侧各三间屋,东三间为警卫室(2间)、传达室(1间);西三间为电工室(1间)、电话室(2间)。
一进院有东西厢房各三间,屋内的布置和蜡像均是还原当初的场景。
东厢房是帅府的内帐房,掌管帅府内的财务开支,每张桌子上都有或大或小的算盘、帐本、笔架……现代的财务工作者参观后,有没有感觉自己好幸福呢?
西厢房是帅府承启处,设文武承启处,文承启处接待、禀报、引进前来帅府公干或拜访的文武官员。
在两侧厢房的南端,都各有一个六角月亮门,门内各有三间耳房。东耳房为帅府的厨房,门前有一个水井,供厨房用水和帅府院内用水。以后因帅府人员增加,又在东花园后边加盖五间瓦房与厨房连接。西耳房为厨房仓库和厨师休息室。
月亮门上、山墙的础石、窗口础墙这些小角落也都镶有寓意深刻的石雕.题意多为富贵吉祥.功名利禄等内容,这些栩栩如生的作品,在东北地区是绝无仅有的。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艺术水平之高,在全国也不多见。
一进院内的空地内还展出张作霖子女上下学乘坐的车,典型的民国官家气场。
一进院与二进院相隔的是一面7米高墙,中间开有大门,门口透雕垂花顶式门楼,名为垂花仪门。两边门柱都有护柱抱鼓石,对开的万蝠流云门扇是张作霖当年迎接贵宾时出入的地方。帅府人员和普通客人都从门扇两侧绕行沿回廊入内。
此处的设计很是别具匠心。下图为万蝠流云门扇开启时的样子,我们这些“贵客”都是从这儿大摇大摆走进二进院的。
二进院,比一进院大些,方砖铺地、几株绿树、雕梁红柱配回廊、蓝天白云映青瓦,显得整个庭院甚是幽静清雅。
二进院是张作霖办公和会客的地方。正房门前,有一雕花门楼.门楼正上方悬一横匾,上书“望重长城”。
下图依次是张作霖的办公室,会客室。
二进院东侧的东围墙处开一个角门.通往东院帅府花园和小青楼。在东院,角门被花园假山山洞所隐蔽,走到此处,令人有种路转溪头忽见的感觉。
三进院与二进院基本相同,属帅府的内宅。正房为七间,中间厅堂供奉张家祖宗灵位。东屋为张作霖的二夫人卢氏居住,西屋为五夫人居住。小青楼建成后,五夫人携张作霖几个较大的女儿去小青楼居住了。
东厢房为四夫人许氏居住,张学思生于此屋。
西厢房是张学良与于风至居住。曾为张学良与于风至举行结婚仪式的地方,张学良的女儿和三个儿子均出生在此屋。
现在三进院的正房正在举办“张学良将军业绩展览”。用大量照片和实物展现了张学良将军的业绩。
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6年的“西安事变”,从东北迅速沦陷到国共合作抗日,从不抵抗将军到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的心路历程应该无法用简单的寥寥数语来形容,这其中又有多少个权衡利弊、身不由己、言不由衷……我们无法全部知晓,也无权评说,只来感叹,他从人生的30岁开始,离开故土70年,那一份浓浓的思乡情也只能永远的留在心中了!
张学良被囚禁的路线
幽禁期间,宋美龄写给张学良的信。信中表达了宋美龄对张学良的生日祝福并送金笔作为生日礼物。
位于东院北部,是仿罗马式建筑,因采用青砖建造,故称大青楼。楼高三层,约37米高,是当时奉天城的最高点之一。外墙立体浮雕造型生动、工艺精湛,是民国时期东北建筑的经典之作。虽不及现在的区级政府办公楼高大壮观,但那一份精致和典雅的气派着实让人赏心悦目。
大青楼建成后,就作为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的办公和居住场所。
张作霖的办公室,办公桌上有关羽跃马扬刀的摆件(帅府东北角还建有关帝庙,其崇拜信仰之情可见一斑),地上还摆着讲究的烟灰缸、炭火盆,还有原始的冰箱。
一楼东侧的老虎厅不得不提,一对猛虎(标本)昂然并立,“老虎”原是部属汤玉麟送给“东北王”张作霖的。这里也是张学良处决杨宇霆与常荫槐的地方,因厅内有虎而得名。
一楼会议室和宴会厅的屋顶。
一楼宴会厅
二楼张学良的卧室
位于张氏帅府的东院南,由于帅府花园的中心,又有“园中花厅”的美誉,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二层砖木结构小楼,因其采用青砖青瓦建筑而成,俗称小青楼。它是张作霖为他最宠爱的五夫人寿氏专门修建的。小巧精美、造型独特,整座楼体呈凹字形,中间为两层高门楼,二楼有外廊式阳台,其正面朱漆廊柱、雕梁画栋、彩绘雀替,体现出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小青楼枭混线条的雕饰、窗口饰以镇石、楼后顶部砌有环形女儿墙等手法则是典型的西洋风格。小青楼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小青楼作为张氏帅府第一座仿西式建筑,采用了大量的木雕、砖雕等中国传统工艺来装饰楼体。
小青楼外部装饰精美,内部装修同样豪华气派。小青楼上下两层,一楼东、西两个房间分别为寿夫人卧室和会客厅。我参观的时候,二楼没有对外开放,只能透过精致考究的木质楼梯向上望一望了。
寿夫人搬到小青楼后,为避免引起其她几位夫人的不满,把其他几位夫人生的较大女儿们都接到小青楼二楼居住,所以早期小青楼亦被称为“**楼”。 小青楼也是张作霖日常生活起居的一个重要场所。1928年6月4日,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成重伤的张作霖就是在这里一楼西屋走完了他短暂而充满传奇的一生。
东院帅府花园最南面的假山凉亭。
东院最北面的关帝庙,中间供奉着关羽,左面是供奉着关羽的青龙堰月刀,右边供奉看着张作霖的泥胎像,张作霖每次打仗前都会到这里拜祭,以求胜利。
俗称“赵四**楼”,位于张氏帅府的大院的东墙外,为一座二层中西合璧式建筑,因1928年—1930年间,张学良将军的红粉知己赵一荻(人称赵四**)曾在此居住而得名。赵一荻故居占地547平方米,建筑面积428平方米,独立成院,清幽雅致。整幢小楼装饰精美别致,这里既有体现中国传统风格的描金彩绘,又有雕刻廊柱等欧式建筑艺术的鲜明特色。其室内陈设以法式家具为主,尽显豪华气派。
办公室
宽宏大量、温柔贤惠,被绑上这些道德标签的古代女人在爱情面前更要妥协,这背后有多少的无奈和落寞呢?这座小楼,静静地立在帅府墙外,近近地看着……同时,它也见证另一个女人不记名份,凶涌热烈的爱,那对有情人的无数个朝夕相处,浓情蜜意,海誓山盟……一墙之隔,隔住了名份、地位,却终究没隔住爱情的宿命!
赵四**搬入此楼居住,她就把自己的卧室设在二楼西北角,这里虽然比其它房间阴冷,但抬头就可以望见大青楼里张学良办公室的灯光,此时她内心应该是充满温暖的吧。
因为时间紧迫,参观的很是仓促,在楼里常常分不清东南西北,楼上楼下,进口出口,后来得知这正是设计者初衷所在——只为提高银行的安全系数。
存放钱财的地库需要下两层狭小的楼梯,厚重的铁门充分起到了防火防盗的作用。
当年银行交易大厅的情景再现,蜡像做的很逼真,大厅宽敞高大,老式挂钟,大理石柱,总体感觉非常气派。
位于帅府的西院,1933年正式建成。红楼群是帅府规模最大,房屋最多的建筑。大楼均为3层,地下一层,其中有两幢厢楼,4幢正楼。每一幢楼的平面、立面造型各具特色,但风格大致相同,它们均采用三角形的山花、红砖墙体、坚立比例的矩形方窗,壁柱、线脚、门窗框、檐部系采用白色石头,色彩明快。张学良将军只见过设计图纸,却没见过这片楼房。
参观完张氏帅府,已近黄昏。站在帅府巷口,望着夕阳斜照,想起刘禹锡的那首《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座百年的府邸是否还记得它曾经的主人,昔日的辉煌已去不复返,所有的一切,终抵不过时间的轮回,渐渐淡忘时,却在不经意间,被反复演绎着,历历在目。
每个家庭总得有一位女主人打理一切。不过能当得起大帅府这个家的女人,却绝非普通女子。
更何况,帅府内的女人还不止一个,能在这一干女子中脱颖而出的,更非等闲。也就难怪大帅张作霖在为她修建了与大青楼遥遥相望的小青楼之外,还在别处为这位夫人建了别墅。
她就是大帅府的女主人,张作霖的五夫人张寿懿。
九旬小青楼见证历史与爱情
张氏帅府东院内的小青楼,位于帅府花园的中心,呈“凹”字形。这是一座中西合壁式的二层砖木结构小楼,建于1918年,上下两层内设5个房间,一楼东、西两个房间分别是张作霖五夫人张寿懿的卧室和会客厅,二楼除东西两个居室外,还设有一个宽敞的中厅。
因为楼上曾经为张作霖的几个女儿居住,所以此楼长期以来一直有一个别号“**楼”。不过,其实这座楼的最初,乃是扩建帅府时张作霖为了这位心爱的五夫人而建。
如今这座小楼作为张氏帅府的一个组成部分,内部复原了1928年皇姑屯事件后这里的情景。据帅府研究室的老师介绍,张作霖重伤后被抬回帅府小青楼,不久重伤身亡。此后,因为要配合东北政要“秘不发丧”的行动,寿夫人忍着失去丈夫的悲痛,打理帅府上下,终日闭门谢客。帅府厨房和医生每天照常准备张作霖的饮食和换药,制造了张作霖未死的假象。
这可急坏了急于打探张作霖生死的日本人,不得已日本方面派驻奉天的总领事林久治郎的夫人以访问寿夫人的名义到帅府打探消息。寿夫人闻报后,急忙梳洗打扮,浓妆艳抹,泰然自若地与领事夫人周旋。正是寿夫人的从容,让日本人对张作霖未死之事深信不疑,从而避免了日本关东军趁机挑起战端的危险,为张学良回奉主持大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毕业典礼后她成了五夫人
寿夫人的机智与才华,其实在与张作霖相识之初,便为这位大帅所深深喜爱。她在张作霖的几位夫人中学历最高、遇事也最识大体。究其原因,还要从这个女子的成长环境说起。
这位寿氏夫人生于1898年,单名懿,又名王雅君,是黑龙江将军寿山的侧室王氏所生。自小聪明伶俐,但因身份的缘故,在寿山将军去世后备受歧视。当时其母王氏毅然携女离开将军府,独自供她上到中学毕业。寿懿也没有辜负母亲的一片苦心,读书期间品学兼优、出类拔萃。1917年,寿懿在中学毕业典礼上代表全体毕业生讲话,也是在那一次,口齿伶俐、品貌出众的她被光临典礼的张作霖看中。不久即被迎娶进帅府,成了张作霖的第五位夫人。
我们无法想象,这个女孩子初进帅府时会是怎样一种心态,是虚荣、满足,还是委屈、怨恨?我们所能知道的是,对于自己无法改变的命运,她努力运用自己的智慧,让一切向着有利于她的方向前行。
那时张作霖已有了几位夫人,但寿懿自幼在将军府长大的经历让她非常善于察言观色,常常能赢得张作霖的欢心。
一次,张作霖带她去驻军部队视察,寿懿抓住机会临场讲了几句张作霖爱兵如子、慰问官兵的话,用词精炼言简意赅,赢得了官兵的热烈掌声,为张作霖赚足了面子。从此,在官场凡是需要夫人出面的,张作霖一定带上寿懿。
还有一次,三少爷张学曾在学校不守校规被老师责打,回家后向四夫人许氏哭诉,许夫人想派卫兵去教训那个老师。寿夫人知道后,立即对许氏说:“姐姐不必生气,这事交给我办吧!”寿夫人派人买了四色礼,命副官携学曾到学校向老师谢训,老师认为大帅为人宽宏大量,礼贤下士,逢人便为张作霖歌功颂德。事情被张作霖知道后,回家一问寿懿原委,连忙称赞:“真是贤内助。”
多处房产送给爱妾
由于寿夫人办事周到圆满,深得张作霖的赏识,天长日久竟达到专宠的程度,即便是张作霖后来又娶了六夫人也没有减少对她的宠爱。而张作霖对寿懿的专宠,也和普通人一样体现在房产上。因此,除了在帅府独有小青楼外,寿夫人还在沈阳和天津等地有多处房产,这是张作霖其他几位夫人无法奢望的。
如今的和平区八纬路14号楼和沈河区文会街33号楼,是沈阳市文化局确定的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这两座建筑经考证都是当年五夫人寿懿的私人别墅。位于八纬路14号的公馆建于1917年,建筑面积1926平方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水泥顶瓦,米**墙体,有拱形窗楣。正门建有雨搭、平顶。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寿夫人移居天津,后来赴台定居,直到1966年病逝,终年69岁。这个聪明的女子不仅用自己的智慧和风度赢得了张作霖的心,也把一个家庭的命运与整个东北的前景拿捏得恰到好处,那些留下来的老建筑都会让我们记住这个奇女子的存在。当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时,她用自己的智慧让历史记住了她。
链接:
宽容和智慧消解争宠危机
张寿懿的聪明之处,除了在于征服了张作霖的心之外,她还非常善于处理与几位夫人的关系,化解了专宠可能给她带来的嫉妒。
在寿懿未进帅府之前,张作霖比较偏爱四子学思,对学思的生母四夫人许氏也很亲近。1920年寿懿生下学森后,张作霖明显地更加亲近寿懿而冷落了许夫人和学思,许夫人由此对寿夫人心存不满。细心的寿懿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但从不与许夫人发生正面冲突,也未在张作霖的面前说过任何许夫人的坏话,显示了她过人的涵养。
当寿懿住进小青楼后,没有恃宠而骄,而是将张作霖的几个较大的女儿也接到小青楼一起居住,并且将她们安排在视野更开阔的楼上居住,自己住在楼下,大大赢得了张作霖的欢心,也平息了其他几位夫人的不满。
1924年,寿懿还把六夫人也接到楼上居住过一段时期。六夫人姓马,名月清,亦名岳卿,帅府内人们都习惯称她为岳姑娘。马夫人早年在天津天宝班学艺,1923年被张作霖相中并留在身边,原因是张作霖热衷于卜卦算命,马夫人因长有“福相”而被看中。巧合的是,自从马夫人进门后,张作霖便好事连连,先打赢了第二次直奉大战,接着又问鼎中原。
1923年,当寿夫人得知张作霖相中了岳姑娘后,主动前往天津将岳姑娘接到帅府,先以寿懿贴身丫鬟的身份被安排在小青楼二楼一间最好的房子。
据《大帅府秘闻》一书中记载,寿夫人不仅给她添购衣物,还特意领她到萃华金店打制了金镯子、金耳环,并吩咐厨房按夫人的标准送餐。寿夫人此举令张作霖十分满意,从此更加宠信寿懿,而这位岳姑娘更是从内心里视寿夫人为最亲近的人。张作霖死后,马夫人始终追随寿夫人左右形影不离,直到寿夫人去世。
由来: 张姓人口约为7800万,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一,是当今中国第三大姓。张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传说。古书上记载黄帝的孙子挥创制出弓箭,这在当时对社会确实有很大贡献,因此被赐姓张。张姓还有一支形成于春秋时期,是以祖辈的名字中的字作为姓的,韩国的开国者解张,字张侯,他的子孙以张为姓,这一支张姓主要在今河南省境内。此外,居住在云南的南蛮酋长于三国时被诸葛亮赐姓张,此后其子孙便以张为姓。据《三国志》记载,张辽原本姓聂,后改为张姓,世代居住在许昌,成为大姓。晋代有中原张姓迁至福建,唐朝年间,张姓人氏又随陈政、王潮等人居入福建,此后河南光州张姓迁往广东,从清初开始,广东、福建的张姓又迁入台湾,从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张姓以北方人居多,主要是汉族。张姓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支脉众多,在全国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张姓自古为英才辈出的姓氏。如战国时有政治家魏国人张仪;西汉最著名的张姓人物是张良和张骞;东汉也有两个最杰出的张姓人物-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东汉时,张道陵在四川创立道派,被称“张天师”,张角、张梁、张宝创立太平道起义,称为“黄巾军”,张修、张鲁创立天师道;三国时大将张飞,张辽;西晋文学家张华;南北朝时期,农民起义领袖张凤,画家张僧繇(you);唐朝张说、张九龄又是宰相,又是文学家,名将张巡,书法家张旭,小说家张读,诗人张若虚、张继、张志和;五代时农民起义首领张遇贤;北宋有农民起义领袖张余、张海;南宋大将张宪、张俊;元代有大将张弘范;明代政治家张居正,画家张路,医学家张景岳,著名道士张三丰,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清代有“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捻军首领张宗禹,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北洋军阀张作霖,张敬尧,张宗昌等。 海外张姓华人杰出代表有林肯大学校长张道行,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宇航员张福林,华盛顿世界银行总会计师张展成,遗传生物学家张觉明,著名画家张玉良、张融,航空与太空总署宇宙航空高级总工程师张云樵,香港十大富翁之一张荣发等等。
姓氏起源:
关于张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少昊子挥造弓箭,姓源启自黄帝赐
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家乘谱牒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
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聚集地:
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张氏在台湾仅次于陈、林、黄三姓,是第四大姓。台湾的张氏来自福建和广东。台湾张姓曾分金坡派、板桥派等多种。主要居往在彰化、台北、台南、南投等地,彰化有数为占全台人数的六分之一。与大陆张姓一样,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在;三是人才辈出,数不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第一个入台开基的张氏先人是张佑,来自广东梅丰。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堂号
"百忍堂":
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历史名人:
张 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张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
关于张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少昊子挥造弓箭,姓源启自黄帝赐 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家乘谱牒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
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聚集地:
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张氏在台湾仅次于陈、林、黄三姓,是第四大姓。台湾的张氏来自福建和广东。台湾张姓曾分金坡派、板桥派等多种。主要居往在彰化、台北、台南、南投等地,彰化有数为占全台人数的六分之一。与大陆张姓一样,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在;三是人才辈出,数不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第一个入台开基的张氏先人是张佑,来自广东梅丰。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堂号 "百忍堂": 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历史名人: 张 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张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是“大帅府”、“少帅府”的合称,是奉系军阀张作霖及其子张学良将军的官邸和寓所。位于沈河区朝阳街少帅府巷48号。建于1914~1939年。
这是一座由青砖素面墙围廓的中西混合建筑群,墙高3米余,四角归方。从建筑时间和使用上帅府可分为两部分,即以现存院内青砖墙为界,分东、西两院。东院是帅府的早期建筑,包括四合院、小青楼、大青楼、关帝庙还有东墙外的赵四**楼,西院是后期建筑,共有砖混楼房6座。
四合院:是帅府的早期建筑。群体建筑中心,位居中轴。建于1914年至1918年。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窄,三进院落,全院共有房屋60余间。主要建筑都是石雕柱础转角石刻,墙基镶嵌浮雕石板,墙顶镶嵌砖雕饰件,门前踏步垂带,挂梅栏板雕刻精湛,额枋檐檩廊柱及门窗油饰彩画独具风格。从南起有起脊挑檐正南门,门外有砖雕“寿”字影壁墙。从前门入内便是第一进院,前有门房七间,中为过道门,东为传达室,西为电话室,两侧为卫士房。东西厢房分别为内帐房、大厨房,承启处、餐厅、电工室。通过仪门(垂花门)是二进院,正房七间,中开过门。东西厢房各五间,这是张作霖属下八大处的处理公务之地。正房东间是卧室、客厅,西间是书房、仓库。东厢房北为内收发,南是秘书长室。西厢房是一般秘书办公室。第三进院是张作霖的夫人、姨太,**等人的居室。正房当中靠北是祖先堂,东、西,南辟三门通往东西屋和院内。东西厢房各五间对称,东为会客室、西是办公室。三进院都各有东西便门与院外相通。
小青楼在东院,坐北朝南二层楼。上下各五间,中开门,前檐出廊,青砖青瓦,为中国古式建筑,是帅府的早期建筑之一。1928年6月张作霖由北京返回沈阳,在皇姑区附近被炸伤后,医治无效死于小青楼下。
大青楼位于东院北部,张作霖1925年晋升为东北边防督办后在此商议军事机密、制定重大决策和接待中外要员。赫赫有名的“老虎厅”就在一楼的东北角,它因陈设有东边道镇守使汤玉麟送的两只老虎标本而得名。杨宇霆、常荫槐就是在这里被张学良处决。大青楼是三层楼,坐北向南,多边形,砖混结构,欧洲哥特式建筑,青砖墙体,白色水泥抹边线,黑白相映,显得格外醒目、素雅。楼下台明高约一米左右,南面和东侧各有一个“八”字形垂带,九级台阶。一楼正面辟门三处,中为半圆形上亮过道门,两侧为半圆形群体组合门。正视二楼平台与三楼的两个突出半圆体阳台。都是水泥花格,上曲装饰三角纹,半圆形,瓶式栏板,廊柱,圆形柱头等。
东院东北角有三间平房,传说是张作霖的家庙,据张学良之弟张学铭讲,此房不是家庙,而是关帝庙。张作霖崇拜关羽,在沈阳共建三处关帝庙(另两处在风雨坛和大南门外)。
在东墙外路东,有一座几何形单体建筑,即赵四**楼,这是张学良专门为赵四**修建的寓所。
西院有楼房6座,原是为张氏各子准备的寓所,“九·一八”事变前尚未竣工,后由日本人继续建成。
解放前,“帅府”名为中央图书馆奉天分馆,实际上先后被日本奉天第一军管司令部和国民党市党部及接收大员等占踞,院内建筑多被毁坏,杂草丛生,无人问津。
解放后,辽宁省图书馆及辽宁省文联、作家协会等文艺团体在这里办公,帅府成为文化活动中心。帅府的产权,根据党的政策,几十年来,一直归张学良将军所有,使用单位按规定缴纳房租,房产部门代收、代管。人民政府曾多次拨款进行大规模维修,使这一建筑群保存完好。1985年2月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2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回望百年——游 沈阳张氏帅府
本文2023-11-12 11:03:0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62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