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杰墓的历史记载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2浏览:2收藏

张世杰墓的历史记载,第1张

“宋亡三杰”之中的张世杰尸骸埋葬何处

过去,关于张世杰尸骸埋葬何处,各种史料记述不一,众说纷纭。《崖山志》记载,“张(世杰)之墓在香山潮居里(即今斗门县)。”《香山县志》也载,“太傅葬于阳江赤坎或斗门赤坎。”阳江的地方史志则没有关于其治下地方潮居里或赤坎的记载。而明朝香山名士黄经却写有“阳江不见潮居里,此地真存太傅坟”的诗句,说阳江县的赤坎村没有潮居里。据考察古称斗门赤坎村一带半渔农,村为潮居里,故张世杰墓葬于阳江潮居里赤坎村,实属误传。宋朝以前,斗门一带称黄字围,属新会潮居都。宋朝绍兴二十二年(1152)黄杨山附近岛屿划归香山县管辖,仍称潮居里,潮居乡。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香山县潮居乡改称黄梁都。香山县乡土志 卷十 地理黄梁都:潮居乡,故延福里黄字围。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土城距县城一百二十里。北界隆都,东界谷字都,西界新会县,西南界新宁县,南界海。《祝志》云:申、暴二志载,黄杨山(潮居里后山)其阳有赤坎冈,为张世杰墓。

据史籍记载,张世杰乃宋代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人,因抗元有功,升都统制。临安失守后,他与文天祥等立赵昰(端宗)为帝。张世杰任枢密副使,在江西、福建等地联合少数民族,坚持抗元。宋祥兴元年,被加封为太傅赵国公。越二年四月,宋端客死大屿山,卫王帝昺继位,六月迁至崖山(今新会县)。张世杰、陆秀夫奉帝昺驻崖山的消息,被元将张弘范(其父张柔为金国人,后降了蒙古)得知,率水军南下追击,张世杰、陆秀夫等爱国将领为挽救民族危亡,英勇挥军作战。他们集结站船千余艘,互相连接,构筑水寨,保主抗敌。由于战略上的错误,至被元军占领全部海口,宋军“樵汲道绝,兵茹干粮十余日”,但军民奋力抵抗,元军久攻不下,张弘范带被俘的文天祥来崖门,令其劝降,文天祥正气凛然,坚决拒绝,写下了《过零丁洋》诗作回答,表明自己宁死不屈的态度。

1279年二月初六清晨,张弘范率元军猛然进击,南北夹攻,在崖门水面上展开一场血战,最后宋军兵尽矢穷,大势已去。丞相陆秀夫“度不得出走,乃先驱其妻子入海”,然后背着年仅9岁的帝昺及国玺投海殉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崖门失玺”,南宋遂亡。张世杰则率余部(战船十余艘)突围往西,准备重振旗鼓再战,突围中因遇暴风,坠海死于海陵港(属阳江县)。

《香山县乡土志》卷三 兵事录的宋末二王之播迁可找到一段:“宋端宗景炎二年十月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帝自潮州之浅湾航海过邑境,邑人马南宝献粟千石饷军。赵若举召募潮居里(今黄梁都)民数百勤王。”又:“六月,帝走崖山,以观文殿大学士曾渊子充山陵使,奉梓宫还,殡马南宝家。南宝欲赴崖山,以病阻,潮居里民多应募从军者。”崖山之战,宋军是招募了很多当地义士充扩军力的,特别是水军,赵若举亲率潮居乡赵族宗亲青壮及乡民义士数百,抵达沙涌候旨。“帝命统归张世杰麾下指挥,随朝护驾,并命赐酒赏军。兵溃,张世杰则率余部(战船十余艘)突围。”张世杰溺死后,余部潮居里义士棺敛焚尸,据《香山县志》载:“诸军棺敛焚尸岛上,杰(张世杰)胆大如斗,更焚不化,诸军号恸。”潮居里义士把张世杰骨骸带回到珠海潮居里赤坎村安葬。

南宋末年,年仅七岁的赵昺在懵懵懂懂中,成了最后一任皇帝,但第二年,他就被左丞相背着,一同跳海殉国。我们几乎没办法去了解这位皇帝,他太小了,也太悲惨。而当时有三个人,被称为“宋末三杰”,在即将倾覆的南宋,他们也用自己的力量尽力挽回。他们分别是什么人虽然南宋还是亡国了,那他们各自的结局又是什么

宋恭帝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克临安,谢太皇太后抱着五岁的小皇帝宋恭帝出城向元军投降。宋度宗的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儿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出逃,在金华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合。同年赵昰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时年只有7岁,是为宋端宗。

两年后,历经颠沛流离之苦的赵昰病死于碙洲荒岛之上。他的弟弟、时年七岁的赵昺被拥立为帝,他也是宋朝最后一位皇帝。在南宋生死存亡的时刻,以“宋末三杰”为代表的壮士们,慷慨赴国难,踏上了历史留给他们的最后舞台。一群南宋王朝仅存的精英,置身于这天涯海角的一隅,保卫着风雨中飘摇不定的流亡政权,直到生命的终结。

张世杰,宋末抗元名将,累官至太傅、枢密副使,封越国公,与陆秀夫、文天祥并称“宋末三杰”。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四月,张世杰随宋朝二王(益王赵昰、广王赵昺)进入福州。五月,与陈宜中、陆秀夫等尊奉赵昰为帝,张世杰被任命为签书枢密院事。这时的南宋小朝廷在元军的大举进逼之下只得四处流亡,时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仅仅两年之后,九岁的赵昰在颠沛流离中病死,他的弟弟、时年七岁的赵昺被拥立为帝,他也是宋朝最后一位皇帝。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春,元军浩浩荡荡陆续抵达崖山,对南宋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决定南宋命运的崖山海战拉开序幕。在这场大战中,由于张世杰、陆秀夫等人的部署失当,兵力占优势的宋军最终大败,军民死者数十万人,元军数次以高官厚禄招降张世杰,皆被拒绝。

战败后的张世杰原本还想侍奉杨太后寻求赵氏的后代而立,以再图后举,但杨太后亦赴水而死,恢复宋朝的最后一丝希望也就此破灭。临死之前,张世杰道:“我为赵氏,能做的事都做尽了,一君亡,又立一君,现在又亡。我还没有死的原因是希望敌兵退,再另立赵氏以存祀啊。现在到了这个地步,岂非天意啊!”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中溺卒于平章山下。

陆秀夫,字君实,今江苏省建湖县人。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与张世杰等共同拥立益王赵昰于福州。后进升为端明殿学士、签发枢密院事,左丞相,与张世杰共同秉政。当时君臣流亡海滨,大小政事都疏于治理,陆秀夫依然坚持信念,鼓励众臣。端宗赵昰病死后,陆秀夫等又拥立时年七岁的赵昺为帝。在之后的崖山海战中,宋军大败,陆秀夫原本想要护卫末帝赵昺的坐船一起逃走,但被元军所阻,在得知突围无望之后。陆秀夫将自己的妻子儿女赶下海去,自己背着末帝赵昺赴海而死,当时他年仅四十四岁,许多忠臣亦追随其后,十余万军民跳海殉国。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今江西省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五月,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共同拥立益王赵昰于福州。后赴福建聚兵抗元,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广东海丰五坡岭被俘。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崖山,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宁死不发一言。后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文天祥于大都就义。

崖山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崖山之战对宋朝有哪些影响

崖山之战的背景是什么崖山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崖山之战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

崖山之战简介

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崖门之役、崖山之战、宋元崖门海战等,是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

崖山位于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镇,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就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又名崖门。

崖山海战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间的决战。战争的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此次战役之后,赵宋皇朝的陨落,同时也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

南宋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古典时代的终结,部分人认为这场海战标志着古典意义华夏文明的衰败与陨落,有“崖山之后无中华”这一说法。

崖山海战使得一脉相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由此产生断层,其影响深远延续至今。之后明清的文明形态跟之前大不相同。宋朝的灭亡让中国从农业帝国向商业社会转型的一次尝试化为泡影。

正是因为宋朝尝试放弃集权农业帝国的形态,所以才会在军事上持续弱势。在冷兵器时代的东亚季风区,集权农业帝国或许是文明延续的最优选择。

崖山之战的背景

一、蒙古统一战争

1206年,蒙古铁木真统一漠北诸部,建立蒙古。蒙古在1227年灭西夏,1218年灭西辽,1234年灭金。

蒙古窝阔台汗六年,宋未经充分准备,即乘蒙古军自河南撤兵河北之机,遣军收复原宋西京、东京、南京,被蒙古军击败。

当年夏,窝阔台与诸王议定,在西征钦察、斡罗思,东征高丽的同时,集中部分兵力,南下攻宋,从而揭开了蒙(元)宋战争序幕。

二、蒙宋战争

1271年元朝建立,次年分水陆两路南下攻打南宋。

元军在襄樊之战大破宋军以后,直逼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德祐二年(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于是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

宋度宗的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儿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出逃,在金华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合。接着进封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赵昺为副元帅。

元军统帅伯颜继续对二王穷追不舍,于是二王只好逃到福州。不久,刚满7岁的赵昰登基做皇帝,是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杨淑妃为杨太后,加封弟弟赵昺为卫王,张世杰为大将,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陈宜中为丞相,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并组织抗元工作。

赵昰做皇帝以后,元朝加紧灭宋步伐。

崖山之战的过程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张弘范率元军攻至崖门,元军浩浩荡荡陆续抵达崖山,对南宋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面对巨大压力,张世杰昼夜苦思破敌之策。有幕僚向张世杰建议应该先占领海湾出口,保护向西方的撤退路线。张世杰为防止士兵逃亡,否决建议,并下令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又将下令千多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办法用大绳索一字形连贯在海湾内,并且安排赵昺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

元军以小船载茅草和膏脂等易燃物品,乘风纵火冲向宋船。但宋船皆涂泥,并在每条船上横放一根长木,以抵御元军的火攻。

元朝水师火攻不成,以水师封锁海湾,又以陆军断绝宋军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军吃干粮十余日,饮海水之士兵呕泄。张世杰率苏刘义和方兴日大战元军,张弘范擒张世杰甥韩某,以其向张世杰三次招降不果。

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张弘范预备猛攻,元军中有建议先用火炮,弘范认为火炮打乱宋军的一字阵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张弘范将其军分成四份,宋军的东、南、北三面皆驻一军;弘范自领一军与宋军相去里余,并以奏乐为以总攻讯号。首先北军乘潮进攻宋军北边失败,李恒等顺潮而退。元军假装奏乐,宋军听后以为元军正在宴会,稍微松懈了。

正午时段,张弘范的水师于是正面进攻,接著用布遮蔽预先建成并埋下伏兵的船楼,以鸣金为进攻讯号。各伏兵负盾俯伏,在矢雨下驶近宋船。

两边船舰接近,元军鸣金撤布交战,一时间连破七艘宋船。宋师大败,元军一路打到宋军中央。这时张世杰早见大势已去,抽调精兵,并已经预先和苏刘义带领余部十余只船舰斩断大索突围而去。

祥兴二年(1279年)三月十九日,崖山海战结束,大宋王朝宣告灭亡。

赵昺的船在军队中间,四十三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便背着八岁的赵昺投海,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战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

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杨淑妃)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昺的死讯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中不幸溺卒于平章山下(约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南的海陵岛对开海面)。

崖门海战之后一天,即二月七日早晨,海上浮尸10万。陆秀夫的尸体被百姓找到,安葬起来;而小皇帝赵昺的尸体则为元军寻得,只见一眉清目秀的小儿身穿龙袍,头戴皇冠,身上还挂着一个玉玺。

元兵将玉玺交给张弘范,张弘范确认这小儿是赵昺,派人寻回,然而赵昺的尸体已经下落不明。据说被百姓埋葬在了广东深圳赤湾村里,至今仍存。

崖山海战后,宋室覆亡。元将张弘范命人在崖山岩壁上雕刻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大字。

大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御史徐瑁对奇石上十二字深恶痛绝,命人除去,欲改书“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九字。而陈白沙认为宋亡时死者十数万,不独陆秀夫,宜书“宋丞相陆秀夫负帝沉此石下”。因争辩不下,终未刻成。

有传说,陈白沙到崖门凭吊时,在碑首加上一个“宋”字,成为“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此传不实,陈白沙知张弘范虽属汉人,但从未作宋将。)解放初,原凿字奇石被航道部门炸毁。

1964年秋,新会县人委请田汉同志书写“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十三个行草大字,刻在近岸的奇石上。终于把这饶有纪念意义的碑石树起。

如何评价崖山之战

崖山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海战,在中国海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抵抗异族侵略的抗元斗争是正义的,他们坚决的斗争迫使蒙古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野蛮政策。

而崖山之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10万余人投海殉难,宁死不降。此战之后,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

崖山之战从战术层面看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的部署失当,对战役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们在绝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不能不让人叹服。这两个人,一文一武,正是在流浪小朝廷中起了关键作用的中流砥柱。

张世杰(?——1279年),宋朝大将。父亲因犯金国法律而逃到宋地。德佑二年(1276年),临安沦陷时,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被俘,他与陆秀夫带着宋朝二王(益王赵昰、卫王赵昺)出逃。后来刚满7岁赵昰即位为皇帝,是为宋端宗,定年号“景炎”。端宗即位后对张世杰甚是重用。张世杰并没有辜负端宗皇帝的希望,多次指挥宋军抵御元朝军队的猛攻,景炎三年(1278年)10岁的端宗溺水而死,他的弟弟卫王赵昺登基做皇帝,改元“祥兴”。赵昺下诏让张世杰做太傅(皇帝的老师)。张世杰奉命死守帝都厓山,另外还下令百姓大兴土木,为太后、皇帝修建行宫,还利用打仗空余的机会教赵昺识字。赵昺也很听话,张世杰说什么他就做什么。祥兴二年(1279年),元军大举进攻赵昺小朝廷,张世杰率军抵抗,大败。眼看国家就要灭亡,他准备接回赵昺组织突围。不想丞相陆秀夫早已背负8岁的幼帝昺跳海而死。张世杰知道后哭曰:“吾先立一君,不想身亡;复立一君,此君亦亡,这可如何是好!”不久,他就被淹死了。

他与陆秀夫、文天祥并称“宋亡三杰”。

张世杰是河北范阳人,出生在当地的富豪家族,他还有一个同族,叫张柔。两人从小成长在金国的统治之下长大,后来蒙古攻金的时候,因为兵败投降蒙古,后来就跟随蒙古国灭金,因为作战有功,张柔被提升为蒙古东路军的副指挥使张世杰在他手下。

当时宋国和蒙古国作战频繁,战局并不是十分明朗。成吉思汗去世之后,新上任的执政者们对汉人非常不信任,很多汉人官员也因此受到排挤和质疑。后来有人诬告张柔有背叛蒙古的嫌疑,并且还添油加醋地编造了许多细枝未节,这就引发了当朝者的愤怒。如果张柔不能及时洗清冤屈的话,会牵连很多汉族官员,张世杰就是其中之一。

于是在张柔被抓捕之后,他就选择隐姓埋名,投奔了宋营,从此成为一名忠贞不渝的宋将。然而,在张世杰逃到宋营之后,事情却发生了转机,张柔在严刑拷打之后拒不承认自己叛变,这也让蒙古国人看清了他的真心,所以让他官复原职。而张世杰呢,也没脸面再回去找张柔了,所以两个人就这样站在了敌对的立场上。

后来,张世杰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很多次,因为作战经验非常丰富,他被南宋著名抗蒙将领吕文德看中,提拔为将军,率领部队和蒙古国人殊死拼搏,在宋朝觉得投降后,他仍然坚持另立新的皇帝,誓不降元,直到最后不幸溺海而死,后人为了纪念他 ,将他和文天祥、陆秀夫并称为“宋末三杰”。

宋末三杰通常是指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张世杰和陆秀夫,这三人处于南宋末期,该时期是一个很混乱的时期,外族的入侵令南宋处于一个即将覆灭的局面,虽然他们三人无法改变该局面,但是他们依然奋勇抵抗外敌,最终为了民族而英勇献身。

文天祥

宋末三杰中,最被我们所熟知的应该是文天祥,他的诗作《过零丁洋》相信大家在上学期间都学过,特别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更是经典中的经典,很多后来的仁人志士都被该句诗所激励。而说到文天祥的主要贡献,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个是为了民族挺身而出,英勇抗敌,虽然最后被俘,但坚决不投降,舍生取义,文天祥这爱国精神和伟大人格,是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文天祥的另一个贡献则是在文学领域上的贡献,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也很高,一生之中留下了上百首诗词。

张世杰

张世杰本来是元朝人,但是因为一个乌龙事件逃出了蒙古,选择在宋朝做一个小兵,但是后来,面对元军对南宋的进攻,张世杰并未选择投降,而是坚决率领军队与之抵抗,就算后来宋朝投降,他也依然选择不归降,最终在崖山战败后,在平章山下溺卒。张世杰的选择和行动,是称得上是民族英雄的名号的,他为了宋朝选择和强大的元军作战到最后,这也是他最主要的贡献。

陆秀夫

而宋末三杰的最后一人陆秀夫,他可以说是历史最有气节的名臣之一,他也是宋末著名的抗元英雄之一,他因为不愿被俘虏,于是背负幼帝壮烈蹈海、以死殉国。他与国共存亡的精神也是留给后人宝贵的财富,这也是陆秀夫的主要贡献。

张世杰墓的历史记载

“宋亡三杰”之中的张世杰尸骸埋葬何处过去,关于张世杰尸骸埋葬何处,各种史料记述不一,众说纷纭。《崖山志》记载,“张(世杰)之墓在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