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光绪、宣统年间正定籍举人和秀才名录。如有人物简介,再付N倍财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2浏览:1收藏

寻光绪、宣统年间正定籍举人和秀才名录。如有人物简介,再付N倍财富。,第1张

光绪、宣统年间(1875—1911年) 正定籍举人和秀才名录:

李可权 杨安都(今海丰县梅陇镇后围村)人,清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科恩贡生。

陈光耀 兴贤都(今海丰县城)人,清光绪四年(1878年)戊寅科岁贡生。翰林院学士广东提督吴宝恕为题“岁魁”功名匾。

林念仁(1833—1892年)字光紫,号小薇,杨安都(今海丰县梅陇归丰)人,清光绪七年(1881年)辛巳科岁贡生;勤学诗书,工悬腕书楷,常临王、欧法帖,乐善好施,尤能解纷排难,为地方谋公益。

廖允孚 石塘都(今海丰县城东镇龙山小汾村)人,清光绪年副贡生(贡元),任赤山约约正。

黄元棠 石塘都(今海丰县公平),清光绪初年岁贡生。

虞载熙 号允蕃,讳芳,兴贤都(今海丰县城东镇泌涛园村)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乙酉科岁贡生。

马宝华 海丰县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乙酉科廪贡生。

林梧冈 兴贤都(今海丰县海城金带街)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岁贡生,光绪十四年(1888年)董理重修后门炮台,有功绩,钦赏同知衔,秩从六品。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丁酉正月十三日,卒于宣统元年(1909年)九月初五日。

林凌汉 兴贤都(林云鹤孙,今海丰县海城鲤趋埔)人,清光绪初年附贡生。

林汝汉 兴贤都(林云鹤孙,今海丰县海城鲤趋埔)人,清光绪初年附贡生。

林秀升 兴贤都(林云鹤曾孙,今海丰县海城鲤趋埔)人,清光绪年间贡生。

吕铁槎(1853—1938年)号秋舫,字月槎,兴贤都(今海丰县附城鹿境村)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廪贡生;当年,钦命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提督广东全省学政汪大人,钦命广东等处地方承宣布政使司王大人为题“明经”功名匾。民国十二年(1923年)一月三十日,民选任海丰县长。

吕福曜 兴贤都(今海丰县附城鹿境村)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年癸巳科岁贡生。

张兆焜(?—1906年)字质庵,号“谈瀛海客”, 石帆都(张光栋子,今陆丰市甲子) 人,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丁酉科第一名拔贡生(拔元), 任广西横县知县;支持康有为上疏光绪皇帝发动变法维新运动;擅书法,今犹存传世墨迹。

罗公度 号叠石,名仪,吉康都(今陆河县螺溪镇欧田赤犁树下村)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科第一名岁贡生;创办私塾“戆寮书室”以培育山区人才,执教终生。

叶泽深 杨安都(今海丰县梅陇上墩尾村)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科副贡生;当年,工部右侍郎提督广东全省学政(主考官)恽大人为其题“贡元”功名匾。

(注:1988年《海丰文物志》作:红草镇南汾村人,有误)。

叶贻谷 杨安都(今海丰县梅陇镇上墩尾村)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岁贡生;当年,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广东全省督学部院(主考官)张大人为题“岁魁”功名匾。

(注:1988年《海丰文物志》作:红草镇南汾村人,有误)。

邱兆熊 兴贤都(今海丰县海城南门)人,清光绪年间岁贡生。

许兆寅 金锡都(今汕尾市城区捷胜镇)人,清光绪末年间恩贡生。

陈蔼如 字春熙,金锡都(今汕尾市城区捷胜镇)人,清光绪末年间拔贡生。

马柱屏(?—1939年)字芷湾,兴贤都(今海丰县城内)人,清光绪年间拔贡生。

马遂良 兴贤都(今海丰县海城幼石街)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武庠生,光绪戊戌(1898年)科武科拔贡生,任广东雷州府、廉州府绥靖督办署督办;生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癸酉,卒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丙寅十二月二十六日。

余炽邦 石塘都(今海丰县赤坑镇南涂村)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科拔贡生(拔元)。

余埏俊 石塘都(今海丰县赤坑镇南涂村)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附贡生(贡元)。

罗志策 兴贤都(今海丰县海城大街)人,清清光绪年间岁贡生。

陈伯熙 兴贤都(今海丰县附城东笏村)人,清光绪末年间贡生。

黄斗双 兴贤都(今海丰县海城和荣社)人,清光绪末年间廪贡生。

陈寿熙 兴贤都(今海丰县附城东笏村)人,清光绪年间廪贡生。

黄大椿 兴贤都(今海丰县城内)人,清光绪年间岁贡生。

辛经绣 字万贞,石塘都竹雅坑村(今海丰县海城镇长埔)人,清光绪年间增贡生。

辛寿昌 石塘都竹雅坑村(今海丰县海城镇长埔)人,清光绪年间岁贡生。

林晦庵 金锡都(今汕尾市城区捷胜镇)人,清末贡生。

刘吉如 金锡都(今汕尾市城区捷胜镇)人,清末贡生。

林大彬 金锡都(今汕尾市城区捷胜镇)人,清末贡生。

陈其仪 兴贤都(今海丰县附城东笏村)人,清光绪年间附贡生。

陈官龙 海丰县人,清光绪年间附贡生。

吕炳南 号守篆,字寿符,兴贤都(今海丰县附城鹿境村)人,清光绪年间附贡生。

黎殿魁 兴贤都(今海丰县城东镇上埔村)人,清光绪年间附贡生。

卓步青 石塘都(今海丰县城东镇赤山下围村)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乙巳科岁贡生。

陈梦龙(1860—1931年),号卧云,兴贤都(今海丰县海城)人,清光绪年间附贡生。民国十九年(1930年)信仰天主教。

陈裕珂 兴贤都(今海丰县附城东笏村)人,清光绪末贡生,任训导,创建陈氏星聚堂。

杨家龙 杨安都(今海丰县梅陇镇仓兜村)人,清光绪年间岁贡生。

杨以学 杨安都(今海丰县梅陇镇仓兜村)人,清光绪年间武科贡生,任海丰长沙炮台守卫。

杨向柏 杨安都(今海丰县梅陇镇仓兜村)人,清光绪年间贡生。

杨向树 杨安都(今海丰县梅陇镇仓兜村)人,清光绪年间贡生。

黄题名 字正品,坊廓都(今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人,清光绪四年(1878年)戊寅科岁贡生。

黄列玉 字棠,坊廓都(今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人,清光绪年间贡生。

黄明敏 字道齐,坊廓都(今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人,清光绪年间岁贡生。

黄李升 字朝东,坊廓都(今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人,清光绪年间岁贡生。

黄锦江 字朝三,坊廓都(今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人,清光绪年间岁生。

黄志明 字英西,坊廓都(今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人,清光绪年间贡生。

黄英渠 字清晖,坊廓都(今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人,清光绪年间贡生。

黄英栽 字晖陆,坊廓都(今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人,清光绪年间贡生。

黄济川 字耀臣,坊廓都(今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乙酉科拔贡生。

黄耀潜 字觐臣,坊廓都(今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人,清光绪年间贡生。

彭斗恒(约1866—1946)字泮香,兴贤都(今海丰县城内)人,清光绪末年岁贡生。精通医术,曾任海丰医官。

陈宅灵 杨安都(今海丰县梅陇镇东港村)人,清光绪年间贡生。

陈荫堂 杨安都(今海丰县梅陇镇东港村)人,清光绪年间贡生。

程英进 杨安都(今海丰县梅陇镇下港程村)人,清光绪年间贡生。

程从善 杨安都(今海丰县梅陇镇下港程村)人,清光绪年间贡生。

莫维轩 杨安都(今海丰县梅陇镇蜈蚣嘴村)人,清光绪年间贡生。

周云标 兴贤都(今海丰县城)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丙午科附贡生。兵部尚书两广总督岑春煊、礼部侍郎广东提督朱祖谋为题“贡元”功名匾。

曾树璜 金锡都(今汕尾城区捷胜镇)人,清末年间贡生。

刘 英 金锡都(今汕尾城区捷胜镇)人,清末年间贡生。

何翰藻 金锡都(今汕尾城区捷胜镇)人,清末年间贡生。

何藻泰 金锡都(今汕尾城区捷胜镇)人,清末年间贡生。

何葆谦 金锡都(今汕尾城区捷胜镇)人,清末年间贡生。

何应聪 金锡都(今汕尾城区捷胜镇)人,清末年间贡生。

何松年 金锡都(今汕尾城区捷胜镇)人,清末年间贡生。

何念暨 金锡都(今汕尾城区捷胜镇)人,清末年间贡生。

何大珍 金锡都(今汕尾城区捷胜镇)人,清末年间贡生。

黄 金 金锡都(今汕尾城区捷胜镇)人,清末年间贡生。

何其达 金锡都(今汕尾城区捷胜镇)人,清末年间贡生。

吕心焯 兴贤都(今海丰县附城鹿境村)人,清宣统元年(1909年)己酉科拔贡生。

蔡纯熙 兴贤都(今海丰县附城鹿境村)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科附贡生。

何彝泰 金锡都(今汕尾市城区捷胜)人,清宣统元年(1909年)己酉科第一名拔贡生,庚戌年(1910年)任法部录事宜。

陂下古村四座大门之一的朝天门,气势凛然。组图/记者常立军

说起江西,很多湖南人的话语里会带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然而,这种亲切感似乎只停留在话语体系中,对于江西的历史与现状,很多人并不十分了解,禅宗曾把湖南与江西合称作“江湖”。江西与湖南,这对地理形态上“对称”的“邻居”,在漫长的历史时空里,时而竞争,时而合作,关系暧昧而微妙,而历史上的数次移民,也在不断改变着两省的对比平衡,并进一步影响着它们在历史上的命运。

大洋洲的考古发掘,让江西一跃成为青铜器重地。

文天祥墓前的文翁仲。

[时间轴上的移民]

唐宋到明清,江西向湖南的移民就没停过

从江西到湖南的移民潮,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轴,并非只在明朝。

大宋年间,祖上从山东迁到江西庐陵(吉安)的曾氏家族,面临着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生计。山东曾氏后人曾辉四传孙曾孟鲁(武城曾氏42派),出外谋生流浪到湖南茶陵州,将全家从江西睦陂(江西吉安永丰)迁湖南茶陵西阳乡(綦溪)。类似曾氏的这种因为生计问题的自主迁徙,在历史上很常见。

南宋时期,因为战乱,大量北人南迁,本来土地就十分有限的南方开始变得拥挤起来,移民因此达到了一个高潮,历史学家曹树基对湘北的岳阳、平江、南县三县的238个氏族的原籍地进行统计,在南宋时迁入的氏族有31个,多于洪武年间的26个。而在湘南,这种情况更为突出,所以北宋、南宋迁入的江西人,远比洪武年间迁入的多。不过长沙、常德、益阳和浏阳、醴陵等地,却是在洪武年间迁入的人最多,醴陵在洪武年间,从江西迁入的氏族达到146个,而南宋时只有9个。南宋到明初,江西移民成了湖南的最主要的汉族群体。

与曾氏不同,据罗氏族谱记载,罗氏家族迁入湖南的主要时间集中在元末明初,这是第二次两省间迁徙高潮。

元末明初移民的起因,与战后湖南江西两省的经济情况密切相关,并非是江西人对湖南有什么特别的感情,非要跑到湖南去住,而是江西实在已经待不下去了。按照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的说法,江西往湖南的移民,“几纯为经济”。是江西人口与地矛盾加剧,向湖南的自然转移。

根据人口学家马尔萨斯的观点,人类的繁殖呈几何级数,而人类的生产仅呈算术级数增长,人口的几何级数增长必定超过生产的算术级数增长。也就是说,粮食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人口的增速。当然,马尔萨斯的观点在现代社会显得有点过时,当今的技术进步也已经进入几何级数增长,但在传统的农耕社会,这条论断几乎可以成为铁律。历史上,人口快速增长导致的粮食不足问题,屡屡成为农民起义的导火索,危及乃至倾覆王朝统治。

“马太效应”是人口发展的自然规律,越是人多的地方,就会有更多的人往那里聚集,最后的结局,多半是土地不堪重负,粮食供应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由官府主导移民,是有先见之明的举措。

今天的江西,常住人口超过4600万,而湖南已有6800万人,数量远超当初的移民地江西,人口的天平经历了一次反转。江西如今的人口比起元末明初的两千多万已经翻番,当时的江西为什么只能容纳这么点人口?其实正是粮食产量决定了人口的极限值,几千年来,中国的农耕技术一直徘徊不前,作物种类增加缓慢,而最终能够助推人口闯关的番薯、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都还没有进入普及,两千万人,已经超过江西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够养活人口的极限了。

没有足够的粮食,再说什么“存天理,灭人欲”都没意义了。

江西的开发,始于东晋南渡,晚于江浙地区,却远远早于湖南。北宋时,江西人口曾经居于各省之首,到了明朝,江西人口在全国十三布政司中居第二位,财富户口殷盛。那时,湖南之于江西,是一片地广人稀的荒芜之地。

明朝的移民,与历朝历代有所区别,它是非战争时期政府主导的移民,历史上的移民,如“永嘉之乱”、“安史之乱”以及元末农民起义,多是在北方发生战乱情况下,民众被迫南迁。洪武大移民,始于政府主动调控,是一场基于资源与人口严重不协调背景下的战略规划,然而,移民带来的离乡之痛,成为几代人无法忘却的记忆。

牌匾往往反映了一个家族的美好期待。

曾氏祠堂后面的巷子极窄,稍微胖点就有点腾挪不开。

[空间里的移民]

江西与湖南的地理对称性

江西与湖南,地理上同属于“江南丘陵地区”。两者之间,有一种地理上奇特的“对称性”。

两省北部都有大湖,在湖南是洞庭湖,在江西是鄱阳湖,它们包揽了中国淡水湖面积的前两名。从地貌上看,湖南是三面环山,朝北敞口的凹形盆地,江西为东西南部三面环山,中部丘陵起伏,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两省不仅纬度相同,地貌也出奇地类似。不太相同的地方是,江西北部临近长江与鄱阳湖的位置有庐山,一峰突起,而湖南同样位置的岳阳则没有这样的高山。

湖南简称“湘”,江西简称“赣”,都是以省内主要河流命名。河流及其形成的流域,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的生命线。在湖南,洞庭湖水系汇集了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在江西,鄱阳湖水系收纳了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河流,且两省大湖都在北部,主要河流赣江与湘江都是由南向北流淌,两省的经济中心都在水系最大的河流流域之中,两省地理格局何其相似。

盆地和河谷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主要选择地,江西有著名的吉泰盆地、赣州盆地。从赣江流域迁徙而来的江西移民,主要迁徙方向依然是河谷和盆地,只不过这次河流换成了湘江及其支流,湘江所经过的盆地,有衡阳盆地、长沙盆地、湘潭盆地,支流有浏阳盆地,这些盆地,成为江西移民的主要落脚点。而规模庞大、土地丰富的大湖平原更是农耕民族向往的理想国,历史上的鄱阳湖平原向湖南的移民,多移向洞庭湖平原区域,这也是一种对于过去生产生活习惯的延续吧。

地理上的相似性为移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适应性。纬度相同则气候相近,种植的农作物也基本相同,不需要刻意去适应新的环境,这几乎是一场完美的“生活复刻”。

两个空间之间,是横亘于湘赣边境的幕阜山脉与罗霄山脉,湘东和赣西之间虽然有幕阜山、连云山、九岭山、武功山、万洋山等高山阻隔,山间谷地却有四条天然孔道,南昌—平江,瑞州(高安)—浏阳,庐陵(吉安)—攸县,袁州(宜春)—醴陵,从南宋到清朝,大量江西人和取道江西的苏、浙、皖、闽人沿着孔道进入湖南。或停留在湘东,或者一路向西,进入湘北、湘中、湘西、湘南地区。这些迁入迁出地之间,在地理也呈现出一种“对称性”

尽管有如此多的对称性,江西与湖南在地理上依然存着明显差异感,最明显的应为气候,虽然是同一纬度,因为地貌上的细节差异,气候因此也变得不同。江西北部在湖北有大别山脉,可以阻挡寒潮,江西南部靠近广东的南岭山脉,地势相对较低,暖湿气流更易进入,湖南则恰好相反,北部无高山,寒流侵袭可直入,南部南岭山脉群峰高耸,寒流阻滞不前,暖湿气流难以进入,因此,江西气候整体要比湖南温和,赣南地区甚至可以种植热带水果,而湖南南部,则很难见到热带作物。寒流来时,湖南遭受灾害则更为严重。

从江西到湖南,从一个流域到另一个流域,也许不变的是传统中国人对人居地理的理性选择。

白鹭洲书院,文天祥的雕像默立于前。

科举,是古代江西人引以为荣的家族大事。

书院的景贤祠里挤满了理学大师的雕像。

[标本化的移民]

吉安为湖南人的重要迁入地

很多湖南人都说自己从庐陵来,庐陵是哪里?其实就是现在的吉安,西汉时属豫章郡。

湘东一带乃至湘中,有大量的族谱记载本氏族迁自江西庐陵,即使排除掉少量伪造附会的,吉安也足以成为一个可以确信的移民迁出地。吉安也是山东曾氏王莽之乱后落脚的地方,这里有数座曾氏宗祠。我们驱车来到吉安县一个叫三山岗村的地方,这里不仅有曾氏、罗氏两家的宗祠,还有两家的合祠“萃合堂”,曾罗两姓在此繁衍、联姻,已成世代之好。祠堂前的空地上,树立着两块碑,记载着族人引以为傲的科举荣耀。曾罗两氏,历来重视文化传承,祠堂旁的啸岗书院即为族人所建。

据住在祠堂旁老宅里的曾氏后人曾宪中所述,他们自山东迁来后,最早的落脚地在永丰,然后开枝散叶才到了这里,其间迁往湖南的分支,也不在少数,曾国藩的那一支,就是从永丰迁出。这一点,也在《大界曾氏五修族谱》中得到证实。

作为曾经的名门望族,曾氏族谱的可靠度要高于其他普通姓氏,吉安可以确定为部分湖南人的重要迁入地。江西浓厚的宗族文化在移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迁徙的过程中,正是因为宗族凝聚的作用,没有造成整体的离散,族人的文化传统因此得以保留延续,这一点,于曾氏一族尤为明显。

湖南罗氏家中多供奉豫章堂堂号,豫章罗氏发源于南昌,吉安的罗姓也基本来自于南昌一带。吉安地区罗氏追溯源流时仅断自唐吉安刺史罗崱,并明确其先祖来自浙江钱塘。后罗崱后裔严遵祖训,亦断自罗崱。但宋代举人罗绋的女婿、著名诗人杨万里在《四库全书》中留下《诚斋文集》,并断言:“罗氏,皆豫章别也。其在于晋,君章(注:罗含字君章)以文鸣降;及五季,则有江东公(罗隐号“江东生”),今庐陵之罗,其后也。”明确庐陵(吉安)罗氏是豫章罗氏的一个分支。

如今的吉安,湖南人曾经的故乡,又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其实吉安离湖南很近,与株洲市南部接壤,中间仅罗霄山脉相隔,一山分水,各自流向不同的江河,由此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流域,分省时按山川形便原则,罗霄山脉就成了天然的省界。

山那边的吉安,很多湖南人曾经的故乡,是一座怎样的城?

我们在吉安,感受到最多的是这座城市的“清新”,这里的绿化实在是美得让人感到“治愈”,浓密的森林几乎将城市包围,而探访中发现吉安深厚的历史文化,从青铜器时代的辉煌到儒学的昌盛、禅宗广布,吉安名人辈出,文化积淀丰厚且景色宜人,无愧于历史上“江南望郡”的称号,故乡如此之美好,让我们深感宽慰。

陂下古村少有人住,蕨类植物生长茂盛。

古樟树是陂下古村的风水树,在村中备受尊崇。作为古村落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古树有着荫蔽保佑的象征意义。

[古村落里见“江湖”] 江西更纯粹,湖南更多元

如果有人问,江西与湖南在气质上有什么不同,我会这样回答:江西比湖南更有“古意”。

这种“古意”,以古村、古城、古树、古楼、古墓诸多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在某些场景中,我们甚至会有一种“身在古代”的奇妙体验。

此次,我们选择了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的陂下古村作为探访地。青原区以青原山命名,同样以青原命名的还有著名的禅宗一代宗师青原行思,南宗青原系的开山鼻祖,吉安因此也是禅宗祖庭之地。

进入陂下古村,富水河边路边有成排的古樟树,作为江西常见的风水树种,这些樟树的树龄多在800~900年间,成片的风水树组成了风水林,这体现了古代江西人对人居的理想追求,人们之所以栽种风水林,主要目的就是追求理想的居住或安息场所。理想的地方必须符合“藏风”、“得水”、“乘生气”几个要求,除了形局佳、气场好,还要山清水秀、环境宜人,而栽种树木就是改善环境的一个极好的办法。江西是森林大省,古树名木随处可见,虽然它们不能用语言为我们讲述历史,却可以通过它们得知近千年来的区域气象变迁。

湖南也有不少古村落,但相比于江西,不仅数量上要少,格局上也有所改变,不再是最初的模样。江西的古村,则近乎完美地保留下了明清时的格局,我们所到的陂下古村,祠堂原有36座,现存25座,古井有18口,牌坊四座,古建数量极为庞大,村子入口处就是著名的敦仁堂,为胡姓宗祠,是江西迄今发现的最大祠堂,祠堂门口是“朝天门”牌坊,气势凛然,它由江西特产红砂岩修筑而成,这种石头有着天然的赭红色,色彩鲜艳却不会显得俗气。

牌坊宝顶上站了一个小人,为“魁星点斗”,也是基于对科举的一种崇拜。

受历史上理学氛围浓厚的熏陶,江西人极重名节,这在古村落中也被充分体现出来,几乎每家每户门头上都有一个字匾,这很像是我们如今在互联网社交软件上的个性签名,它彰显出每户人家对于理想的不同追求。陂下古村的字匾内容非常有趣,胡氏宗祠星聚堂的字匾是“柱国名宗”,想说的是胡氏景星公一脉精英辈出,已成国之栋梁。“南极星辉”是为男人祝寿之意,还有比较生活化的“万紫千红”、“焕然一新”、“庭园秀色”、“春暖”、“芝兰其室”,吉祥语类的“常青”、“旭日东升”、“前程似锦”、“彩凤呈祥”,玄幻仙境风格的“紫气东来”、“华光普照”、“光射斗牛之墟”;充满理想主义道德追求的有“光前裕后”、“运启文明”、“维新标贤”、“德令昭光”,有点自我吹嘘感的是“风华正茂”,还有一处大户人家,字匾上写的是“率真”,可见是一家性情中人。还有人家的字匾上用板报体写着“曙光”,大概和“旭日东升”的意思差不多吧。最有趣的大概是一处写着“敦伦”的民居,如果不经意,很容易就看成了英国首都“伦敦”,其实敦伦在古代是敦促人伦的意思。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曾说“中国建筑是内向的”。陂下古村即是如此,村中古建筑众多,巷道皆为封闭式,只留四门进出,无数个内向的院落建筑组成了一个“整体内向”的建筑群,这也正是我们民族性格在建筑上的体现。

村中水系依然保留并沿用古代形制,这种体系集聚积、沉淀、净化、排泄四大功能于一体,被称作“五水朝东”,每几户人家共有一个水池,不同的水池有着不同的功用,数座水池之间有明渠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给排水体系,古代村落规划之完善令人惊叹。

村中尚有古墓,就在民居之间的两棵巨大的连理古樟树之下,墓建筑得古朴精致,与自然、民居融为一体,一点都不显得突兀,江西古代堪舆名家辈出,江西人对于风水的重视,随着移民的大潮,被带到了各地,湖南的古村落,则在建筑和文化上既受到了江西的影响,又融入了更多的外来因素,因此显得更为多元化。

富田镇也是一处人文繁盛之地,南宋名臣文天祥的故乡就在距离陂下古村不远的山野间。

我们特地驱车前往拜谒,此处山水极美,墓道前有小溪及石桥,石兽石马石翁仲隐没在草丛中,千古名臣,长眠于故乡的山水间,时光流转,唯有浩气长存。读书,出仕,成就理想人格,江西人崇拜文天祥这样的生命历程,传统知识分子在此曾经历过一个真正的黄金时代。

位于鄱阳湖边的瓦屑坝,是一个被符号化的移民圣地,站在遗址前,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的移民场景。

“移民圣地”瓦屑坝:南方版的大槐树

北人南迁,曾是湖南移民的主要来源。

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有一块王趯(yuè)墓志,清晰记载了两宋之交太原大族王氏从北方迁徙而来的历程。五代以前,湖南移民多来自北方,五代以后,则多来自江西。那些记载着迁徙的文字,看似平淡,背后却是一段筚路蓝缕,翻山越岭,历尽艰辛的历程。然而族谱并不能成为真正的“信史”,太多主观或客观的因素让它变得并不是那么可信,除了迁徙本身可以确定,其他的各种细节,都早已迷失在历史的烟云里,或成为一种记忆符号,在世间流传。

被符号化的移民出发地

江西的地图上已经没有瓦屑坝村这个地名,当地人带我们来到一个叫“瓦燮坽村”的地方,如今这里属于莲湖乡,村里处处都是瓦屑坝的痕迹,小学也叫瓦屑坝小学。“瓦屑坝移民先祖遗址碑”就在湖边孤零零地立着,还有一座后人修的牌坊,正中写着“移民圣地瓦屑坝”。

瓦屑坝的名字来源很直观,这是历史上一处重要的窑址,破碎的瓦屑堆积在这里,因而得名瓦屑坝。其实江西移民的出发地远不止瓦屑坝一个地方,吉安、宜春(袁州),都是重要的移民出发点。瓦屑坝的意义在于它位于江西的中部,这里曾聚集了大量的移民,在此可通过水路经鄱阳湖进入长江水系,前往湖广地区,移民数量的庞大造成了一种类似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符号记忆效应,以至于提及江西移民,很多人都会说自己来自于江西的瓦屑坝。

瓦屑坝并不在鄱阳县城里,它在湖边。

开始的路很好走,湖区的杉树笔直挺拔,一路美景。快到瓦屑坝时,村里正在修路,遍地的泥水和坑洼,我们艰难行进,路边的村民友善地为我们指路,这里的民风依然淳朴。到达瓦屑坝遗址时,我们的车已成泥车。遗址在湖边一处空阔处,之所以叫瓦屑坝,源于这里曾经有一道河坝,眼前是交错的河汊,先民们曾在此上船,去往未知的远方。

岸边草丛中有“庭璜公庙”,经询问附近村民得知,是村中胡姓先祖。如今,胡姓已是村中主要姓氏,有祠堂一座,经常有外地的胡姓前来访祖,一位胡姓村民告诉我们,来的大多是湖北和安徽人,湖南的也有,但比较少。

瓦屑坝移民走水路流向湖北与安徽

乡关何处?也许一代人清晰记得,后世的人的记忆则会日渐模糊,尤其是在经历了数次的迁徙之后,最初的故乡早已成为一种符号化的记忆。正如传说中的山西大槐树,人云亦云的附会现象屡见不鲜。

山西大槐树移民的虚构性已经被证实。

历史学家赵世瑜在基本肯定移民史实的前提下,从墓碑与族谱中找到若干条证据,证明与山西洪洞“大槐树”相关联的移民传说,“和移民本身是两个完全可以不相干的独立部分”,并且,“传说的文本并不是在一个时间里形成的,它们经历了一个丰富、添加、黏附的过程”,也就是说,遍布华北大地的“大槐树”移民传说,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虚构的成分。

那号称“南方版大槐树”的瓦屑坝又如何?它真的是江西移民的聚集地吗?

既是历史学家,又是鄱阳县本地人的曹树基曾对此有过细致的考据。他通过大量族谱与《明实录》的比较,证实江西北部的情况表明由大量族谱构建而成的地名志,其内容可与《明实录》相对应。这就意味着,根据族谱记载重建明代初年的移民史,是基本可靠的。至少在统计的意义上,利用族谱构建的移民史基本可靠。

据曹树基考证,瓦屑坝的移民主要流向为湖北与安徽,流向湖南的并不算多,迁徙方式主要为官方组织,走鄱阳湖与长江的水路,然后再登陆分散。

瓦屑坝移民是史实,并不等于所有从江西迁出的人都来自瓦屑坝,其真实移民规模远远没有传说中那样宏大。当人们已经无法准确考据到自己来自何方时,那些被传播最多的地理信息就会成为一种“共识”和“集体记忆”,记忆在口口相传的时间长河里被不断加强,时至今日,已成为一种符号化的存在。

这种对迁出地的共识,其实更多来源于移民的一种“自我身份认同”,谁也不想说自己来自一个别人从未听过的地方吧。而从具象到抽象,完整的真相早已无存,故乡就是这样日渐模糊起来。

我们在通往瓦屑坝移民先祖纪念遗址的路上,遇到开车经过的村民朱秀傲,他在村里当过六年的支书。说起湖南移民,他摇头说那真的不太多,大部分人都去了湖北和安徽吧。那时候江西人太多了,粮食不够,容易造反啊。每个家族五抽三,三个抽两个,必须走。据说那时候家里兄弟五个,家族势力也大了,难以管理。当时的目的就是一是把政治搞稳,二是把经济搞上去。

对于移民,他的解释并不是很“学术”,却更加朴素易懂。

潇湘晨报记者 常立军

江苏江阴章氏支谱十六卷,(清)章仁基等编,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缺两卷)。 江苏江阴章氏支谱十六卷,首一卷,(清)章锡彭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江阴章氏支谱五卷,首一卷,(清)章锺颖、章锡彭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富阳长春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湖州荻溪章氏三修家乘十四卷,(清)章文熊等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湖州吴兴荻溪章氏四修家乘十五卷,(民国)章祖佑等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 浙江长兴章氏宗谱十卷,(清)章桐生纂,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启佑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长兴县博物馆。 浙江诸暨暨阳章氏宗谱四卷,(清)章佳信等纂修,章氏族人增补,清光绪年间敦伦堂补修,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诸暨暨阳青山章氏宗谱五十六卷,(民国)姚作鋆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上虞古虞章氏宗谱四卷,(清)章衢、章克升等补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聚桂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上虞古虞章氏宗谱五卷,(民国)章可贞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聚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 浙江嵊县剡西章氏宗谱三卷,(清)章正桂等修,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忠爱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金华章氏宗谱三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高潮乡。 浙江兰溪汤溪章氏宗谱,(清)章金声等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缙云章氏宗谱五卷,(清)章陈昌谱,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缙云县档案馆。 安徽绩溪西开章氏族谱五卷,(明)章乔纂修,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四十卷,首二卷,(清)章维烈等重修,江泽纂,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安徽省绩溪县文物管理局(有两部)。 安徽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四十卷,首二卷,附一卷,(民国)章尚志编辑,章必训等主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二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绩溪章氏宗谱,(清)景星堂纂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绩溪县石门外。 安徽绩溪章氏宗谱,(民国)章正扬主修,民国初期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绩溪县北村。 安徽桐城章氏宗谱十五卷,末一卷,(清)章卫武、章汝调纂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怀宁章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章庆堂等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39年)培根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福建浦城章氏世谱,(清)章良桂等修,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福建浦城章氏族谱,(清)章懋橘修,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浦城章氏家谱四卷,(清)章濬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福建浦城全城章氏世家宗谱一卷,(清)章绍渊辑,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福建浦城章氏谱志,(清)章锦等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文源堂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院大学图书馆。 江西丰城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档案馆。 章氏重修会谱八卷,(清)辛瑄等纂修,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甘肃全城章氏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章琢其等纂,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甘肃全城章氏续修宗谱二十二卷,(清)章秀椿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礼法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图书馆。 甘肃全城章氏宗谱十八卷,(民国)章秋华、瞿震吉等汇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章氏家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安徽歙县章家氏谱,(清)章移德修,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遂安洙氏章氏宗谱,(民国)章人智等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积笏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练漳村史志(章氏),(现代)岩城等修,1999年排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缙云章氏宗谱,(现代)章建军明、章子纯等修,1996年排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程氏章掖房志,(现代)程人纲等修,1996年排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章氏支谱十六卷,(清)章仁基纂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缺第十三~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兹水乾溪章氏宗谱十卷,(清)章元粲纂修,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梦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兹水乾溪章氏重修谱六卷,(清)章琳纂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梦笏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西章氏家乘六卷,(清)章贻贤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西古虞章氏宗谱五卷,(民国)章可贤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聚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吴兴获溪章氏四修家乘十五卷,(民国)章祖佑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兹水乾溪章氏宗谱十二卷,(民国)章美成纂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梦笏堂铅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四十卷,首两卷、附一卷,(民国)章尚志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陕西商南全城章氏续修宗谱二十二卷,(清)章秀春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礼法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章氏宗谱二十五卷,(清)章甫纂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章氏三修支谱七卷,首三卷、末一卷,(清)章世琳、章光岐,清光绪三十二年河间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今缺卷末上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章氏会谱初编三十卷,二编四卷,三编十二卷,四编十卷,(民国)章鹤汀修,民国八年铅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兹溪章桥葛氏家乘,(清)葛惟率纂修,清道光年间明德堂手写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章氏会谱四编六十卷民国八年,德庆初编三十卷,二编四卷,三编十六卷,四编十卷,(民国)章贻贤辑撰,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铅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上虞雁埠章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闰集二卷,(民国)章廷玉编,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星聚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章氏宗谱,(清)章协端等修,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第六~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江阴全城分支青阳章氏宗谱十四卷,(民国)章富昌、章钟桂纂,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思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江阴全城章氏汇修宗谱十八卷,(民国)章秋华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江阴全城章氏宗谱二卷,(民国)章诒编,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浦城章氏重修宗谱二卷,(清)章桂编,清乾隆年间刻朱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吴兴荻溪章氏宗乘补编,(民国)章乃炜等编,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东安章氏宗谱六卷,(清)章荣等修,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东安章氏宗谱,(清)章师善等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积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长沙章氏族谱八卷,(民国)章士钊等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河间堂稿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乡黄田章氏支谱三卷,(民国)章锦甲纂,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明达公房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遂安河间郡章氏宗谱四卷,(清)章启昆编,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遂安全城章氏宗谱八卷,(清)章可久主修,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五卷。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遂安貂山章氏宗谱,著者待考 ,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第八卷。 安徽遂安貂山章氏宗谱,著者待考 ,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四卷、第八~九卷、第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遂安洙水章氏家谱,民国年间稿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遂安章氏分房约谱图,(清)章启乾撰,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稿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富阳章氏家乘,著者待考,清康熙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富阳长春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西高桥章氏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汪培经纂,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有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今仅存第一~二十一卷、卷首、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县班竹系章氏宗谱二卷,(现代)章登悌,倪承灿修,1950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会稽偁山章氏家乘初集二卷,(明)章冠编,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会稽偁章前宅宗祠志、偁章前宅义田志一卷,著者待考,清道光元年~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21~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会稽浦城章氏一线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新昌班竹章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慈溪慈水乾溪章氏宗谱十二卷,(民国)章美辑,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梦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慈溪慈水乾溪章氏重修宗谱六卷,(清)章琳编,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梦笏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青山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忠烈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六~七卷、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青山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忠烈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青山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忠烈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第五~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青山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忠烈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九~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姜山章氏宗谱四卷,(清)章紫龙等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姜山章氏宗谱六卷,(民国)章国鼎纂,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湖东章氏宗谱十卷,(清)章尚贤纂,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湖东章氏宗谱十卷,(清)章五美纂,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凰山章氏宗谱十卷,(清)章姚宾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复初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第五卷、第七卷、第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章氏宗谱四卷,(民国)章春樵等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四十卷,首二卷,(民国)章尚志编,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常州龙严章氏族谱十卷,(清)章京等修,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瞻依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苏州问心堂章氏本支录十卷,(清)章伟业等纂,清嘉庆年间稿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甘肃兰州章氏宗谱,(清)章瑞等修,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兰溪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辽宁满族章佳氏族谱二卷,(民国)车文魁、车世荣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长沙长沙章氏支谱十二卷,(民国)章世享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河间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1949年海丰星聚堂陈氏海陆丰等16县会宗,排辈序字裕字为胡公100世孙,

裕俢宪术

,

显烈昭庄

,

诚正景哲

,

广治定康

,

和惠

,

穆宣懿

,

勤襄

,

兴隆恭让

,

远大明良

,

仁倍德育

,

敬胜谦光

,

传家孝友

,

华国文章

,

贞元衍庆

,

嘉美永长

,

式遵遗训

,

奕世其昌

!!!!!!!

寻光绪、宣统年间正定籍举人和秀才名录。如有人物简介,再付N倍财富。

光绪、宣统年间(1875—1911年) 正定籍举人和秀才名录:李可权 杨安都(今海丰县梅陇镇后围村)人,清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科恩贡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