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氏族谱》与《束氏宗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2浏览:1收藏

《束氏族谱》与《束氏宗谱》,第1张

近日得到两本束氏谱书,一本来自山东,汶邑《束氏族谱》,宣纸仿古装订。是宗亲束松在微信上看到我写的寻根溯源的文章,提出赠送一本于我。

宗亲在年前的腊月29发的顺丰,但是正月里遇上了全国性的新冠肺炎疫情扩散,快递直到2月14日(正月21日)才送到。

谱载:山东汶上束村是束姓的一个较为古老的聚居地,已历世代。

束姓自出之祖疏广(汉宣帝时太子太傅)世居东海兰陵(今山东枣庄市峄城区),后逢王莽篡汉立新,四世孟达公避难元城(河北大名束馆镇),行程千里有余。

疏踈同为异体字,孟达遂去足为束,束姓由此得来。

故孟达公为束姓肇姓之祖。

晋尚书郎束晳之后,子孙散而之四方。唯南阳一望特开于世,故有“望出南阳”之说。

此南阳始于太傅公为兖州治南阳,非中州(河南)之南阳。

汶上县志记载,春秋时泰山以南谓之南阳,汉时汶上为兖州东阳平郡属地,后取汶水在上之意,改名汶上,秦置阳平郡。

迁居疏广公封地宁阳县东疏、西疏村,传二世后,至七世祖,又迁汶上沙沟束村。

后世有从束村迁往全国各地。

另一本《束氏宗谱》是补经堂丹阳三城巷支续编。来自丹阳三城束宗亲联谊会的束沛泉老先生,先生曾担任过丹阳咸味副书记一职。

这本书还未来得及细看,容后再叙。

桐西支束氏源于枞阳疏束氏。

迁桐枞始祖文二公,于元朝末年背母携妹,由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辗转流落到原桐城东乡白杨里(现枞阳),随后定居落户,历几百余年,后代从此地繁衍开来,遍布枞阳多个乡镇及周边地区。

文二公生子二,长子兴祖公,次子兴宗公,兴宗公无嗣。

兴祖公生子四:良一、良二、良三、良四。

良一公九传而止,良三公乏嗣,唯以良四公裔孙最多,现枞阳境内及庐江、桐城北部区域的束姓都为良四公后裔。

独良二公迁居桐西 寺庄沟保 (老桐城的一个地名)鹿儿城,为迁桐城(桐西支)始祖。迄今六百余年,后代遍及桐城境内及岳西、霍山部分地区。

桐西于明国年间(1924年)曾单独六修宗谱,堂号为《乐善堂》,尊良二公为一世祖。

桐西支束氏字辈派行: 良志仲伯正     炳尚敬大佳    国世宗盛永    清静福寿长    忠孝传家远     荣华自显扬

建国后因水灾及多种历史原因,六修谱多已遗失,难寻其踪。

岳西、霍山近年发现一套六修谱中的三本残谱,全谱遗失大部。族人长和、中平曾多年寻觅全谱,迄今未果。

现存仅清朝光绪八年(1882年)的五修宗谱复印件比较完整。五修谱为 桐东桐西合修 而成,桐西部分只记载到 静字辈 的生辰年月,大多在光绪或同治年间出生。我手头没有六修谱残存资料,静字辈以下无法查考。

族人长和记得上辈曾提过蒋山束家冢祖坟山,他对这个地理位置也有个大致的了解,只是不知蒋山的祖山到底是不是良二公的墓地所在。

蒋山这个地名五修谱上有过记载。

十六世盛礼公,系宗积公四子,字鹤隝,生于乾隆庚辰年九月二十日戍时,卒于嘉庆庚辰年九月二十日戍时,葬蒋家祖山有碑。

盛辉公,系宗琛公长子,字鹤巢,生于乾隆乙酉年十月初九日,卒失考,葬祠堂北首有碑。配刘氏葬祠堂北首有碑。(祖山是否在祠堂附近,祠堂位置又在哪里?待考。)

十七世永芬公,系盛文公次子,字遇风,生于雍正辛亥年五月十三日午时,卒失考,葬寺沟庄保蒋家山下首,无嗣。

永旺公,盛韬公次子,字在高,生于乾隆戊寅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卒失考,葬蒋家山下首酉向。

南阳疏束氏五修谱记载:兴祖公次子(良二公)字任寰,号胜一,生于至正丙午年十月初二日寅时,卒于永乐甲辰年七月初八日戍时(公元1424年),葬寺庄沟保唐宅旁,左首乌桕树葵向有碑。

找到这个墓碑的可能性有多大?因为时隔年代太久,墓碑是否尚存?

桐西束氏第一代祖山的位置是否还能找到?这个对桐西支能否续谱成功很关键。

岳西一支,据说是从金神墩迁出,我估计说的是以前的金石保,现在的嬉子湖镇和金神镇交界地带,以前都属于金神镇(俗称金神墩)范围。

五修谱多次提到朱家桥保洪公桥东首祖山,或金石保束家嘴祖山,二者的距离应该不是很远,初步估计在今天的嬉子湖镇朱桥村一带。

岳西族人及长和前辈提出,先要准确寻出始祖良二公墓地所在,二是挂牌成立桐西束氏家族文化研究中心,以获取更多的线索来源,同时持续寻找桐西六修谱全谱。

桐西支束氏家谱传承,任重而道远,需全体族人共同努力,方成大事。

桐西支续谱,如果仅从五修谱来衔接,距今已一百三十多年,健在的老人除非在百岁左右,也许能记得上辈的名讳,续谱的难度是很大的。

但现实情况是,如果这一代不能续谱成功的话,再过几十年,恐怕再也不会有人问津此事了,那时桐西支束氏家族可能就会真的成了无根的浮萍。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

国盛修志,族旺修谱。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谱书、家牒、族牒。是记载家族长期发展变化史实的原始记录,透过族谱,不但可以追溯本姓的根源世系,还可以看到变幻的历史风云以及跌宕起伏的人世沧桑。

宗谱还有一个重要的含义是承前启后,上对先人,下对后辈,续谱成功才能世代传承。

一、姓氏源流

疏(Shū 疎)源出有三:

1、出自妫姓,为古代战国时齐国一个部族的姓氏。据《晋书·束皙传》载,古代战国时,齐国有一个部族姓疎(古“疏”字的异体字)。汉代时候有个叫疎广的人,宣帝时任太子太傅,东海兰陵(今山东省枣庄东南)人。

2、出自猗姓,后改为疏氏。“猗氏”一名的由来可追溯到夏代的古猗国。据《路史》云:“夏有猗国。”《河图括地象》云:“猗姓之国,猗夏朋*不义,少康灭之。今河东有猗氏城。”《蒲州府志》亦云:“猗氏县郇瑕氏之墟也,春秋令狐地。秦世以有古猗氏国,因称猗氏。”其后代有的改为疏姓,称为疏氏。

3、出自古代复姓栖疏氏所简改。

二、迁徙分布

(缺)疏姓当今人口较少,从《晋书·束皙传》记载考证,束姓是西汉高士汉疏(疎)广是后裔。王莽末年,疎广的曾孙疎孟达,对王莽篡政不满,莽“立新”后,孟达避难逃至东海沙鹿山,遂去疋改姓束,自此出现了束姓,故今天的疏氏为稀姓。疏姓望族居南阳郡(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三、历史名人

疏 源:字元流,西汉南海人,性廉洁,任尚书郎,为九卿所重。有人要通关节行贿,他便与人断绝关系。后因忤逆权贵,被黜卒于家中。

疏 广:字仲翁,西汉兰陵人,据《汉书》载:疏氏广曰:“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疏广精通《春秋》,汉宣帝让他当儿子的老师。当了五年太子傅,他兄弟劝他功成名就,该急流勇退了,疏广就要求归隐,汉宣帝给了他20斤黄金,太子又赠了50斤,官们也纷纷送贵重财物,羡慕死周围的人了可他回家却把钱物全部分散亲朋好友,让村里父老乡亲狂欢宴饮,不盖房子不置田地。有人劝他为后代子孙考虑考虑,他就说了:“子孙们如果聪明能干,钱多了只能消磨他们的锐志;如果子孙们是群笨蛋傻瓜,钱多了只能促使他们作晋多端。”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南阳郡:①春秋战国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战国为魏南阳,一部分属韩(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韩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②秦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隋唐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邓县)为治所。元明清南阳府治南阳,即汉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2、堂号(缺)

============================================================

疏姓宗祠通用对联

〖疏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南海树缙绅之望;

东都归明哲之贤。

——佚名撰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南海人疏源,字元流,秉性廉洁,官尚书郎,为九卿所重。有人要通关节行贿,他便与人断绝关系。下联典指西汉兰陵人疏广,字仲翁,通晓《春秋》,官博士。宣帝地节年间任太子太傅,他侄子疏受任少傅。五年后,他对疏受说:“官也做得不小了,名声也有了,知足则不受辱,知止则没危险,不离开朝廷恐怕要后悔。”于是二人同时辞官归家。当时,宣帝赐他黄金二十斤,太子赠五十斤,临行时,他把黄金都分给了老朋友。回家后,又召集父老宴饮欢娱,而不置办田宅。有人劝他为子孙考虑,他说:“子孙如果贤能,钱多了只会损害他的聪明才智;子孙如果愚笨,钱多了则会增加他的过错。”大家听了,都心悦诚服。

-----------------------------------------------------------------

〖疏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亦洁亦廉,南海树缙绅望;

知足知止,东都归明哲贤。

——佚名撰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南海人疏源事典。下联典指西汉兰陵人疏广事典。(见上《疏姓宗祠七言通用联》联释)。

亦洁亦廉,南海树缙绅之望;

知足知止,东都归明哲之贤。

——佚名撰疏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不同版本)。

《束氏族谱》与《束氏宗谱》

近日得到两本束氏谱书,一本来自山东,汶邑《束氏族谱》,宣纸仿古装订。是宗亲束松在微信上看到我写的寻根溯源的文章,提出赠送一本于我。...
点击下载
上一篇:姓韩的名人下一篇:求助梁氏家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