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大理国,其前身是什么,请史学家们详细介绍一下大理国的历史渊源?
杨义贞,
1063
年杨允贤发动叛乱,
段思廉请求高智升出兵平叛,
杨允贤虽败,
但是杨氏实力仍存,
1080
年杨义贞再度发动政变,杀掉国君段廉义,改元“德安”号为“广安”,自立为“广安皇帝”。(该帝王
历史上未认可)。
杨义贞的称帝危及到其他被封诸侯尤其是高家在整个大理国的地位。鄯阐侯高智升联合“乌蛮”三十
七部的兵力再次平叛,高智升借平叛之机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实力,成为大理国实际的掌权者。四个月后被
高智升派儿子高升泰带兵讨逆,诛杨义贞,高家的势力趁机发展到洱海地区。由于段廉义无子,高智升便
拥立他的侄子段寿辉段为大理王。高智升表面上拥立段氏为王,实际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自任宰相,
把鄯阐侯的位子传给儿子高升泰。这样,高氏就成为大理国势力最强大的一支诸侯,几乎全部控制了大理
国政权的辖区。大理国的重要官员,也几乎为高氏家族垄断,号称“一门之盛,半于大理”。
段寿辉,段廉义侄儿,是大理国的第十三位皇帝。宋神宗庚申元丰三年(
1080
年),鄯阐侯高智升命
子清平官高升泰联合东方的爨僰兵诛杀杨义贞后拥立段寿辉为王,改元上明。因为高氏平乱有功,封高智
升为布燮(即宰相),以儿子高升泰为鄯阐侯。该年因日月交合,星辰昼见,段寿辉认为天变,遂禅位于
段思廉之孙段正明,段寿辉仅仅当了一年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而己,就被高家父子废除。于
1080-1081
年
在位一年。
段正明,大理国笫十四位皇帝,祖父为大理兴宗段思廉。宋神宗元丰四年(
1081
年)时,高智升与高
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寿辉退位出家,接着便拥立段正明继位。自此高氏父子在大理国权倾朝野,一直以
来都在专权的高升泰搞得段寿辉和他的继任段正明都害怕。段正明在位时,对高氏家族十分谦让,博得了
他们的好感,因此做了十三年多的皇帝,段氏也沦为了高氏傀儡。十三年以后的公元
1094
年(宋哲宗绍
圣元年),高升泰废了段正明,自立为王,灭了“大理”国。段正明帝号为保定帝,年号有保定,建安和
天佑。在位
13
年多点点(公元
1081
-
1094
年)。
高升泰,高智升之子,大理点苍山莲花峰芒涌溪人氏。一直以来都在专权的高升泰废段正明,北宋年
间(
1094
年),废了段正明,自立为王,灭了“大理”国,改国号为“大中”国,曾用年号“上治”。自
称“大中”国皇帝。
1080
年,杨义贞弑大理皇帝段廉义,自立为帝。时为清平官(即宰相)的高升泰受其父高智升之命,
率东方兵马攻灭了杨义贞,拥立段寿辉为大理皇帝。
1081
年,高智升与高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寿辉退位出家,接着便拥立段正明继位。在高升泰手里,
先后有两位皇帝避位做了和尚。
高升泰篡位后,高升泰改国号为“大中”,遭到其他封建主和其他民族部落领主的反对,尤其是“乌
蛮”三十七部反对最为强烈,他们根本不接受高氏“大中国”的统治。
刚刚改元为“上治”,他也就走到了人生尽头,在位不到两年,就要西归了。临终前,高升泰把其子
高泰明叫到身边说:
“段氏不振,
国人推我,
我不得已从之,
今其子已长,
可还其故物,
尔后人勿效尤也”。
他还告诫子孙“我之立国,以段氏之弱。我死,必以国仍还段氏。慎勿背我。”结果他眼睛一闭就呜呼哀
哉了。高升泰在位二年(
1094-1096
年)
,
世称高国主,谥号富有圣德表正皇帝。
由于段氏政权在第十四任皇帝段正明后中断过两年多,故历史上把大理国分为前理和后理,即:高升
泰之前(“大中”国之前)的公元
937
~
1094
年,共
158
年,叫前理;高升泰之后的段氏家族(段正淳)
重新继续掌权后的公元
1096
~
1254
年,共
159
年,称为后理。
前理共有
14
个国王,其中病死
6
个,弃位为僧的
4
个,被废
3
个,被杀
1
个。
南诏、大理国的兴衰历程(三)
1096
年,高升泰病逝。原大理国诸部的反对,高升泰的儿子高泰明还真的就把政权还给了段家,这是
在中土难以想象的事情。篡位了的权臣,居然把到手的帝王宝座还给了旧东家。其实高升泰表面是劝戒子
孙还位段家,不要学他,似乎是有些真东西在的。究其原委,自然是因为段氏仍有人心且颇有力量,高氏
并不能完全控制局面的缘故。他在时,固然可以镇服,但他一死,子孙就未必如意。因此,比起中土的那
些到死不悟最后祸延子孙的权臣来,
高升泰老爷子真算的上是通明之人了。
他这一着,
表面上是失了江山,
实际上,却把江山攥的更牢了。然而,这却是云南历史上的事实。高泰明拥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为大理
皇帝,史称“段氏复兴,号后理国”(南诏野史)段氏恢复了大理国,大理国的政权又重新掌握在段氏手
中。
段正淳,大理国第十五任皇帝(后理国第一位帝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明被高升泰篡位两年多后
(
1096
年),在临死前要其子高泰明将政权还给段氏,段氏接受高氏归还的政权,于是段正淳便被拱上皇
位。
“后理”其实国号还是“大理”,
只不过史家如此区分而已。
段正淳复国后,
虽然是后大理国的皇帝,
但相国
(宰相)
却由高氏世袭,
政事也全由相国管理,
因而高氏在朝廷势力很大,
高氏家族依然掌握实权,
称“中国公”。
公元
1100
年,师宗、弥勒二部在首领自杞的领导下,“乌蛮”三十七部中的“于矢部”在混战中统
一了贵州南部地区,建立“罗殿国”。“些么徒”部以必罗笼(也称弥鹿城,泸西金马爵册)为都城,联
合滇东三十七部,统一了滇池东南地区,建立“自杞国”。一经自杞国之首倡,便立时出现了四夷八蛮叛
逆“大中”(指高升泰建立的“大中”国)的壮观景象。广南自立为特磨道;红河江外建立了白衣道和罗
孔道;“邛部”的贵族扩充武装,“闭其境以专利”,自称“山前山后百蛮都鬼主”。“金齿百夷”贵族
叭真,兼并了周围各部,以西双版纳地区建立了号称的“景陇金殿国”。大理国形成了“酋领星碎,相为
雄长。干戈日寻,民坠涂炭”的四分五裂的局面,一直延续到大理国灭亡。
高家极力扩充实力,
通过分封子弟占据了大片领地。
高泰明的堂弟高祥明,
在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
1103
年居然赠送给段正淳农奴三万二千户,皇帝接受臣子的馈赠在历史上实属少见。高氏发展到后来,外国来
使,首先要先见相国,后见段王。而地方上,大理划有八府,全部由高氏子孙世守。因此从中央到地方,
皆为高氏一门,段氏徒有虚位也。地位如同幕府之天皇、镰仓之将军、战国之足利公方。这种情况,直到
元朝灭大理,才算结束。而国人在这期间,始终称高氏为“高国主”。
段正淳确实是个风流的王爷,其实也并不没有象《天龙八部》小说里写的那么倒霉,没在皇宫里当一
天天子就挂了。历史上的段正淳,实实在在的在位十三年,当了十三年的大理皇帝(
1096-1108
年)。年
号有四个:天授(与“高授”差不多)、开明、天正、文安。他以“中兴”自命,实际上不过是在全盘承
认高氏的实际权力的前提下过过后理“开国之主”的瘾罢了。文安四年,正淳禅位为僧,后来也得善终,
比小说中真幸福的多了。死后谥号为文安帝,庙号中宗。
段和誉,又叫段誉,又名段正严,大理国的第十六位君主(后理的第二位帝王),段正淳之子。
段和誉在位大理国君主三十九年,庙号“宪宗”,谥号“宣仁帝”。年号分别有日新、文治、永嘉、
保天、广运。据说,他“勤于政事”,“爱民用贤、思揽政权”,“故远方慕之,悉来贡献”。在宋史中,
也记载了国王段和誉臣服于宋,遣使来朝,并受宋封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
理国王等,这是大理受宋册封的开始。即使在北宋亡于金之后,段和誉仍旧痴心不改的继续向南宋朝廷进
贡,并且要求进一步加强藩属关系。可是目光短浅的南宋朝廷一直对大理国是存有偏见和戒心的,在一定
程度上把自己孤立了起来。所以后来兴起的蒙古铁骑就可以对两国各个击破。他确实做一个好的皇帝,惟
一的遗憾是他不能改变高氏专国的事态。
段和誉在位时,有三十七蛮部叛乱,派相国高泰明平定,并由第四子高明清于鄯阐镇守。高泰明生有
八子,
其中高智昌因犯罪在流放而死。
其部下伊、
何二人策划为高智昌报仇,
乘段和誉入寺进香时暗杀他,
幸好事露被擒。段和誉嘉许他们的忠义,赦免他们,并为他们建立义士冢。其后三十七蛮部再度叛乱,攻
陷鄯阐,高明清战死。郡臣认为高升泰之侄高量成有贤德,请立为宰相,号中国公。
段和誉并不像武侠小说中塑造的那样是一位多情的风流才子,从政绩来看,他可以说是一位具有文韬
武略的优秀帝王。段和誉自幼聪明好学,七岁时就到点苍山龙苑拜师于天台山云游到大理的高僧六铉
(xuàn)法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他认真刻苦,为以后的帝王之路铺平了道路。他二十六岁时继位,年纪
轻轻的就曾几次平定三十七部的叛乱。他还采取了缓和的外交政策,与周边的国家尤其是宋朝保持了十分
友好的往来关系。在他的统治期间,大理国多次向宋朝进贡,献礼献乐,博得了宋朝统治者的欢心,也因
此而得到许多赏赐作为回报。宋徽宗为了表彰段和誉,册封他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上柱国、云南
节度使、大理王。在对内的政策上,段和誉勤政爱民,十分同情社会底层百姓的痛苦,仁慈治国、减轻徭
役赋税。因此,那时大理境内的人民都十分拥护他。在经济上,段和誉在国内大力发展经济,人民的生活
水平提高很快。就这样,大理王朝的统治更加稳定了,国力也走入了最为强盛的时期。段和誉还是一位十
分宽宏大量的帝王。有一次,部将高智昌在大庭广众之下竟然当面指出他的错误并且辱骂他,可是,段和
誉身为一国之君并没有以自己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来惩罚他。在高智昌死后,段和誉为表彰其功绩,还大办
佛事为其超度亡灵。高智昌手下的两名军官因为怀恨段和誉而趁机刺杀他,但是没有成功,反而被段和誉
擒获。令人佩服的是段和誉并没有雷霆大怒,把这两个叛贼施以酷刑,反而认为他们的举动是忠于主人的
义举,释放了他们。这两名刺客后来自杀,段和誉又下旨为他们修建“义士冢”。
在段和誉的长达三十九年的统治时期内,国家政治稳定,外无战事,经济繁荣,与缅甸、越南、马来
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达带动了手工业的兴盛,用象皮制作的
甲胄,形式精巧,质坚如铁与披毡、彩漆器皿、马鞭鞍辔等是大理国闻名天下的特产。冶炼技术也得到了
较大的发展,闻名天下的云南刀“吹毛透风”。那么他又为什么会在自己生命中最辉煌的时期激流勇退,
选择出家作为人生的最终归宿呢?这与他的儿子们有着重要的关系。
段和誉有四个儿子,这四个人的品性与他们的父亲却相差深远。为了争夺皇位,他们明争暗斗,甚至
会在朝堂之上就大打出手。这四个皇子每人都有自己的势力集团,把整个朝廷弄得乌烟瘴气,不得安宁。
段和誉对这几个儿子的行为很是失望,萌生了退位的打算。在他当政的第三十九年发生的一件事坚定了他
退位的想法。那一年,在大理国的上空一颗彗星滑过夜空,整个朝廷都被这件事震动了。那时,彗星是灾
星的代表,一旦出现,国家就会发生、严重的灾难。段和誉见到彗星之后,也认为这是国家的不祥之兆,
就决定退位,把国家交给早就日思夜想当皇帝的儿子管理。他十分信奉佛教,便决定退位之后皈依佛门。
这样不仅可以落得个耳根清净,还可以使国家的繁盛不葬送在自己的手中。此外,这样做还可以修行,为
下辈子积德。就这样,段和誉把皇位传给段正兴。他出家后法号广弘,终年
94
岁,是大理国最高龄的国
王。
出家的大理国王们虽然不再是一国之君,但是待遇却远非普通的和尚可比。崇圣寺是大理国王们出家
的专用佛寺,
其建筑金壁辉煌,
高僧殿里排列的九位出家为僧的大理国国王塑像。
野史记载大理国民谣曰:
“帝王出家,随臣一邦,嫔妃一串,素裹红妆。出家犹在家,举国敬菩萨,早晚拜大士,禅室如世家。”
由此可见,国王们虽然出家,但是仍旧是帝王级别的待遇。
宋高宗绍兴十七年(
1147
年),因为诸子内争外叛,段和誉传位于子段正兴(景宗正康帝),避位出
家为僧。
段正兴,又名段易长
(
义长
)
。后大理国第三位君主,庙号“景宗”,谥号“正康帝”,公元
1147
年,
父亲段和誉禅位后即位,年号经历永贞、大宝、龙兴、盛明、建德。从段和誉把皇位传给段正兴后出家,
从此,大理国开始走下坡路,国势日衰。
1171
年,禅位于子段智兴后,出家为僧,在位期间
24
年。
段智兴是后大理国的第四位君主,在位时间自
1171
年至
1200
年,共
28
年,称号为“宣宗功极帝”。
史称:“智兴奉佛,建兴宝寺,君相皆笃信佛教,延僧入内,朝夕焚咒,不理国事”。称帝时期大修佛寺,
建了
60
寺院,对国力造成损害,他本身也终日崇佛,不理国事,但与武侠小说里的段智兴不同,他并没
有出家。
段智廉,是后大理国的笫五位皇帝,
1201
—
1204
年在位,宣宗功极皇帝段智兴之子。他与其父一样,
笃信佛教,在位期间,曾派人到宋朝取经,得到大藏经
1465
部,放置于大理城五华楼上。他用过
2
个年
号,凤历、元寿。死后庙号为英宗,谥号为亨天皇帝。
段智祥,后大理国的第六位皇帝,
1205
—
1238
年在位,年号为天开、天辅、仁寿。他是英宗亨天皇帝
段智兴之弟,在位
33
年,政治清明,重视农业生产,广纳贤才,使得大理国有了一番新的气象。他和他
的父亲、兄长一样,笃信佛教,最后禅位为僧。死后庙号神宗,但谥号没有流传下来。
段祥兴,后大理国第七任君主,
1239
—
1251
年在位,他是神宗皇帝段智祥之子,年号为道隆。他在位
期间,正值蒙古大举南侵之时,
1244
年,蒙古军入侵临关,他派大将高禾出战,结果大败而归,高禾亦阵
亡,蒙古军后因窝阔台的死而退兵。
1251
年,段祥兴驾崩,将大理国的烂摊子留给了他的儿子,大理国末
代君主段兴智,他死后无庙号,谥号为孝义皇帝。
段兴智是后大理国的第八任君主,也是大理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皇帝,公元
1251
年即位,改元“利
正”。后又改元“兴正”、“天定”。段智兴之后,大理国就像进入它的末期一样,高氏也开始腐朽,勇
于内斗而暗于治理。
公元
1252
年忽必烈征大理,
12
月段兴智把忽必烈所派遣的三名使者杀死,拒绝投降。
蒙古大军为了对南宋形成两面包抄的夹击战术,蒙古灭金之后决定先征服大理国。挥师南下的就是大
名鼎鼎的忽必烈。蒙古大军威势正盛,而大理国内却因为高家子孙互相争权斗得鸡飞狗走,国势疲惫。公
元
1253
年蒙元大军三路来攻时,大理国完全没有统一的部署,而仓促各自为战,段兴智命相国高泰祥守
金沙江,与蒙古将伯颜不花、虎儿敦等对峙,高通在会川顽强抵挡住了蒙古东路军外,蒙古的西路和中路
军轻松直入。
忽必烈率士兵用革囊偷偷渡过金沙江,
击退宰相高泰祥守军,
高泰祥被迫回军,
而蒙古大军长驱直入,
突袭大理。大理国各民族的贵族分子纷纷降蒙。蒙古兵攻入上关,段兴智和末代相国高泰祥弃都城而逃至
鄯阐,同年十二月,蒙古攻陷大理城。大理末代国君段兴智、宰相高泰祥及其弟高和,都弃城而逃。高泰
祥最终战败,在姚州被俘,解回大理就斩,杀于五华楼下。临死长叹:“段运不回,天使其然,为臣殒首,
盖其分也”。
是啊,
高氏让“段运不回”了一百六十年,
最后如没有一位家主来殉葬,
也实在是说不过去。
公元
1254
年秋,蒙古大将兀良合台攻下鄯阐,追至昆泽,次年春被蒙古军攻破,段兴智束手就擒,存续
了三百多年大理国灭亡。标志着中国史一个相对独立单元的时期结束了。
从公元
937
年段思平推翻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大理国共传
22
代主,历时三百余年。大理国的灭
亡,段氏已无尺寸之土,但大理段氏却没有从此结束,他们继续世袭担任元朝的大理总管一职。段兴智的
总管一职从公元
1257
年任到
1260
年。
大理国的灭亡
后理共产生个
8
个国王,其中病死
3
位,为僧
4
位,国亡被俘
1
位。从整个大理国历史来看,自公
元
937
年大理国建国开始,一直到公元
1253
年大理王朝灭亡的
22
位帝王中,竟先后有
10
位出家做了和
尚。这
10
位帝王中,除了第二代皇帝段思英是被迫逊位的,其他
9
位都是自愿放弃江山社稷出家的。这
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帝王史中,除了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和清朝顺治皇帝外,就再也没有帝王有过这
样的举动。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曾
4
次皈依佛门,都因群臣的苦谏仍然归座龙椅。顺治皇帝因心爱的皇
妃去世而悲痛不已、看破红尘而出家。
大理国这些做出惊人举动的帝王分别是第
8
代国王段素隆、第
9
代国王段素贞、第
11
代国王段思廉、
第
13
代国王段寿辉、第
14
代国王段正明、第
15
代国王段正淳(后理的第一位皇帝)、第
16
代国王段和
誉(后理的第二位帝王)、第
17
代国王段正兴(后理的第三位皇帝)和第
20
代国王段智祥(后理的第七
位皇帝)。
为什么坐拥江山美人的帝王会甘愿放弃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位、财富去做整天吃斋打坐、念经颂佛的
和尚呢?纵观这些皈依佛门的国王,是在大理国佛教的盛行的大前提下出家的,与大理国“以佛立国”、
“以佛治国”、全民信佛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分不开的。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国家的灾祥祸福,都与当朝
的帝王有关,
与他们前世今身所作所为有着因果关系。
国家一旦出现某种灾祸的征兆,
便是帝王孽障缠身,
只有出家,才能消灾免难。不过他们出家的原因又各不相同,具体原因分为在争权中失败被废为僧、政权
不稳被迫出家、人心相背被迫出家。可以说,这些国王出家的最主要原因是为了避祸。如公元
946
年,在
位仅有一年光景的段思英被废为僧,就属于大理国统治集团内部各种势力争斗中一次典型的夺宫之变。
八、元世祖忽必烈统治下的大理和以后其它政权统治下的大理
大理国被灭后,蒙哥汗没有杀段兴智,反而是“赦以为摩珂罗嵯(意为大王),领诸蛮”。段兴智既
不但捡了条命,还得到蒙哥汗的赏识继续掌管云南,封段兴智为世袭总管,反而还比当初受高氏欺压的时
侯舒坦多了,不由心花怒放,对蒙古贵族感恩戴德。于是段兴智把政事暂时交给弟弟段实,自己亲自统率
人马,
协助蒙将兀良哈台继续征讨反抗蒙古军队的各族人民,
甚至打到广西、
越南,
最终在战争中死于“王
事”,也算为亡国之君。
段实是段兴智的弟弟,又叫段信苴日。蒙古辖下的第二位大理总管。中统二年(
1261
年),段实入朝
忽必烈。“袭总管,赐虎符,领大理、威楚、鄯阐、统矢、会川、建昌、腾越等城,自万户以下皆受节制
(《滇史》)。
1265
年,白族僧人舍利畏起兵抗元,众达三十万人,攻陷鄯阐、统矢、威楚等重镇,段实与蒙古驻军
连手平叛,大破起义军于安宁。后于
1274
年,舍利畏再度起兵时,段实派遣刺客将他暗杀。
公元
1267
年忽必烈封第五子忽哥赤为云南王,
1271
年其子被害身亡。
1274
年(元朝于至元十一年)忽必烈派赛典赤·赡思丁到云南。同年,段实见了云南行中书省,把行
政中心由大理迁到押赤城(今昆明)大理地区设大理路、鹤庆路、云龙甸军民府和威楚路。政治中心由大
理迁至昆明。
高姓起源参考之一
高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五大姓,总人口占百分之一以上,在台湾排名第二十九。高姓出自姜姓,出自炎帝之后,是西周时齐太公姜子牙的后代。姜子牙的第六世孙齐文公赤,有一个儿子被封在高,称作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溪,是齐国的重要大臣。他因为和管仲一起平定内乱,迎立公子小白为齐桓公有功,被齐桓公允许他用祖父的字为姓,从此姓高。
高姓有许多是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的。比如说,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的慕容氏曾改姓为高;鲜卑拓跋部的楼氏,也有人改姓高;高丽族的羽真氏,也有人改姓高。据考证,高姓最早出自河南,春秋之后在山东得到了很大发展,唐代时,高姓曾两次进入福建,并在清朝康熙年间,迁徙到台湾。高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渤海,辽东,广陵,河南,渔阳,有继,京兆,晋陵,安平等。
高适,唐朝诗人,德州(今河北景县)人。他年轻时贫寒潦倒,后来从军边塞,晚年才官居高位。由于他熟悉军事生活,因此他的诗多反映当时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与岑参同为著名的边塞诗人。《燕歌行》是他的代表作。
高姓起源参考之二
高姓最早出现在古黄帝时期。据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世本》载:“黄帝臣高元作官室。”《竹书纪年》:黄帝“居有熊”。有熊,即今河南新郑。这说明上古时期河南已有高姓。春秋时期,齐太公吕尚(即姜子牙)的六世孙齐文公吕赤有个儿子被封于高(今河南禹州市西南),称为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名傒,以他祖父的封邑为姓,叫高傒,其后代就姓高。清朝张澍《姓氏寻源》云:魏龙骧将军、营州刺史高贞碑铭云:其先盖炎帝之苗裔,昔在黄唐,是为四岳。爰逮伯夷,受命于虞舜,暨吕尚佐周克殷。俾侯齐国,世世勿绝,其公族有高子者,即其氏焉。”
高姓还有一部分属其他姓氏改姓。《北齐书》记载:“北齐文宣帝姓高名洋。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人,改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姓高,其后遂为高姓。”《魏书》又载:“后燕皇帝慕容之,本鲜卑族,自称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名高云(亦在河南)。”据有关资料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是楼氏改为高氏。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性徐氏,因其父为高氏所养,又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姓,其后成为望族(见《中国姓氏起源》)。
东汉时,渤海太守高洪,因居渤海修县(河北景县),为当时望族,于孙传衍甚多,于是高氏便以渤海为郡号。高洪的四世孙高褒为太子太傅。高褒的孙子高承为国子祭酒。因此,渤海高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大族。后来,高洪的后裔有人移居福建。至明末,有福建漳州府医士高寿觉迁日本长崎。寿觉的儿子高超方于1643年任日本唐大通事,因其属渤海高观之后,故改为日本姓名渤海久兵卫,成为日本人渤海氏。高超方的次子高玄岱,号称“日本才子”。(见《炎黄源流史》)
扬州广陵郡三姓有高氏(后来十一姓也有高氏),为吴丹阳太守高瑞支系,其四世徒秣陵。战国时期,楚威王相高固建五羊城(广州),自称齐园高氏之后,此后在广东发展繁衍。
唐初,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校去福建开辟漳州郡,其中有河南高氏参加;唐僖宗时,又有高氏入闽,传六世至高镔、高镒、迁居安平(福建晋江安海镇),其后裔再迁至南安埕边和安溪太平。此支高氏的祖根也在河南。
还有高氏一支,早在汉末时由陇西南迁至滇中,成为白蛮大姓。宋绍圣元年,高升太夺取大理国段氏政权,自立为王,称大中国。传于高太明,于绍圣三年,又将王位还给段氏,仍被封为中国公,自立年号,世为大理国宰相,控制大理国政权,被称为高国主。其后裔历经元、明、清数代均为云南土司。《土官底簿》记载:楚雄土知府高政,传妻及女高冬梅。还有鹤庆军民土知府高隆,
明洪武十五年归附,传子高仲将、孙(高)兴;兴弟宝结,宝结子(高)伦。又有鹤庆府土千夫长高海,其先人高赐,元土千户。高海于明初归附,为千户长,九传至(高)玉,玉子藩臣,世袭指挥佥事。再传至高应星,即裁撤。又有北胜州土判官高亮,明洪武十六年任。传子琳、孙瑛、曾孙庆、广,广子珍。
广东梅州《客家姓氏渊源》中的“高氏渊源”里记:“汉代,高洪任渤海太守,其十一世裔孙高柴,唐赠共伯,宋封为供城侯,此为高氏‘供侯堂’号之来由。其祠联是:供侯世德,渤海家声。闽系高氏以高柴为大始祖。柴之裔孙高旷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随晦庵(朱熹)讲学福建武夷精舍,遂卜居邵武。旷之子谭,生子三:嶷、嵬、歧,嶷居闽之龙溪;嵬居邵武,生子三:文昭、文辉、文章。文辉迁居宁化县石壁村,生子一:(名)十郎,……元贞二年迁居上杭胜运里,生子四: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百四郎。百一郎、百二郎之后裔迁居广东惠、潮、嘉各地;百三郎、百四郎之后裔多迁居四、赣各地。”
综上述得知,高姓根在河南,望在渤海、渔阳、辽东、广陵。随着朝代变迁。高姓不仅遍布全国各省市,而且还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在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有14人,曾建立过北齐、燕、荆南政权。其中,东魏时高洋代魏自立所建的北齐,历进28年;随末农民起义军高开道称燕王4年;五代时高季兴在江陵创建的荆南国,历时19年。
高氏还有些著名人物。如春秋时期的高柴,是孔子的弟子,性格仁和,且多孝心,蒯聩乱时,曾受到别人庇护。东汉时期有著名学者高诱。东魏时代有独揽朝政的丞相高欢。北朝北魏有大臣高闻。隋末有农民起义军首领高士达。唐代宦官高力士,护唐明皇数十裁。还有诗人高适,大将军高崇文、高仙芝、高骈,等。
据有关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表明,高姓是当今中国第15大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高姓始在北方,主要是汉族,后来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有不少高姓人融入少数民族,即有10多个少数民族中有高姓,其中尤以白族、土家族为最多。同时,由北往南迁徒中,进福建,入广东,去台湾,后又有一些人移居日本及东南亚和欧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据史书记载:剑川段氏家谱
一 姓氏源流
段姓来源有三:
1 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政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春秋时,
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大儿子庄公的时候难产,生二儿子叔段的时候却
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郑武公病重时她请求郑武公
废长立幼,让段叔继承王位,郑武公没有答应。庄公当了郑国国君后
武姜又请求把制作为段叔的封地,庄公不答应,而把京城封给了段叔
,段叔与姜氏勾结,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准备袭击庄公,庄公知
道后立即派兵讨伐段叔。段叔大败,逃到共,称为共段叔。他的子孙
后来四处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还有的以共作为姓氏。这就
是所说的河南段氏。
2 出自复姓段干木的后代。战国时期有复姓段干木,原是晋国人
,后到魏国,他的后代有以单姓段为姓氏的。这就是山西段氏。
3 出自辽西鲜卑族后裔。西晋时有一个部落首领叫段务目尘,被
封为辽西公。他的领地有三万家,分布在辽宁西部。后来与汉人杂居
后多以段作为姓氏。是为辽西段姓。
4 云南蛮段氏。魏末短延末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到朝廷作官后被
拜为云南刺史,后传下这支段姓。
二 迁徙分布
段氏的发源地主要有:一是河南北部共叔段的一支;二是出自
段干邑的段干木的一支,段干邑现已不可查;三是出自辽宁西部的鲜
卑部落。大体上来说,在姓氏的发展史上段姓应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民
族,源于北方,大举发展于北方,尤其是陕西、甘肃两省最旺盛。据
有关资料记载,西汉文帝时有段印任北地都督,其子孙始居武威(今
甘肃境内),传至十七世孙段荣,北魏时任定州、秦州刺史。短荣的
八世孙段楹任大理司直。其后代世代为官,在汉至隋唐时,陕西、河
南、河北、云南都有了段氏的子孙。从整体上看,段氏的分布主要在
北方。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治所在长安。三国魏
将辖区改称京兆郡。
2 武威郡:汉间在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此支段氏
的始祖为西汉段贞。
3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时改为
扶风郡,治所在槐里。西晋移至池阳。
堂号:
1 君轼堂:战国时期魏国的段干木不肯作官,魏文王却认为他很
能干,于是亲自登门拜访,段木干跳墙躲了起来,不肯与之相见。文
侯依然很尊敬他,每次从他的门前经过时都要站在车的横木上肃立,
并说:“段干木是贤人,我能不轼吗?”
2 段氏还有以武威、京兆为堂号的。
四 家乘谱牒
全国:段氏宗谱卷、段氏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山西:洪洞晋洪洞冯张村段氏家谱一卷
江苏:丰县段氏族谱四卷、金坛段氏家乘十卷首一卷、句容句曲
段氏重修宗谱八卷
浙江:常山段氏宗谱不分卷
安徽:寿县段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福建:建阳兴田段氏族谱二十一卷
江西:萍乡萍西段氏族谱卷、波阳段氏宗谱十卷
湖北:新洲段氏宗谱四卷首五卷、利川厚坝段氏族谱四卷
湖南:凝益段氏五修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湘潭城北段氏宗谱不分
卷、邵阳段氏族谱三十二卷首二卷
四川:江北段氏宗谱十九卷、内江段氏家乘四卷、内江段氏家乘
二卷
典故:
忠留册笏1;学博酉阳2。
注释:1唐代司农卿段秀实,字成公,汧阳人。朱泚反叛,认为他能孚众望,胁迫到军中计事。他乘间用象笏猛击朱泚,遂被杀害。后追赠太尉,谥忠烈。
2唐代太常卿段成式,字柯古,临淄人。他博闻强记,藏书丰富,尤多奇篇秘籍,撰有《西阳杂俎》,清人辑有《段成式诗》。
旷览江天,包罗海岳;
长养花木,位置鼎彝3。
注释:3清代咸丰进士薛慰农赠清代文人段小湖联(节录)。
好溪呼于百姓4;开谕胜过三军5。
注释:4唐代太常少卿段成式的事典。
5唐代翰林学士段文昌的事典。段文昌,字墨卿,一字景初,临淄人。穆宗时入相,出为剑南西川节度。汉尚宽静。文宗立,拜御史大夫,封邹平郡公。后复节度西川卒。
远岫林端出;清波城下回6。
注释:6唐代翰林学士段文昌《晚夏登张仪楼呈院中诸公》诗中联句。
水暗余霞外;山明落照中7。
注释:7段文昌《题武担寺西台》诗中联句。
独存一夫,坚守学道8;
尚有二人,拥为君王9。
注释:8战国时魏国人段干木,与田子方、李克、翟璜、吴起俱为魏国才士,诸人都当了将军,只有他独潜学守道,不事诸侯,为于下所重。
9段姓称帝者有二人。即:十六国时西燕内乱,众推大将段随为王,改元昌平,旋被杀;十六国时,又有西安人段业,被匈奴人拥立为北京国君,在位三年被杀。
句饶方外趣;游惬社中朋10。
注释:10唐代太常少卿段成式《书事联句》。
排行:
段
子成应荣,玉思朝儒,一绍显大,世昭明廷。
摘自《谱牒学研究》
注:此为白族族谱
http://cachebaiducom/cword=%BD%A3%B4%A8%3B%B6%CE%3B%CA%CF%3B%BC%D2%C6%D7&url=http%3A//www%2Eynda%2Eyn%2Egov%2Ecn/F%5F1%5F3%2Ehtm&b=0&a=135&user=baidu
高元是历史上最早的一位高姓人。
《吕氏春秋·勿躬》篇说:“高元作室。”高元是远古时期人,是现在所知的历史上第一个以“高”为氏的人。
“高元作室”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元发明屋子。高元第一个让人类走出穴居时代进入文明社会,他的贡献已不仅仅是“发明家”一词所能涵括了。
高元以后,西周时有高奔戎,春秋初年有高渠弥。他们都是最早的一批姓“高”的人。
高奔戎是周穆王的卫士。穆王去郑圃打猎,沼泽芦苇中有虎。高奔戎自告奋勇把老虎擒了回来。穆王大喜,命人打造一个牢笼囚虎,放在东虢地方饲养,於是“东虢”就有了“虎牢”名称。虎牢后来改称成皋,战国时属韩国。公元前249年秦伐韩,韩献成皋给秦。秦在此设关,名“虎牢关”。关在大山上,北临黄河,悬崖绝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楚汉战争时,刘邦、项羽在此鏖战两年半。这个地方现属河南省荥阳汜水镇。
高渠弥是春秋初郑庄公大臣。庄公想任他为卿,但主管国事的首席大臣,太子反对。庄公力排众议,任高渠弥为卿。庄公逝世,太子继位,就是郑昭公。高渠弥担心昭公加害自己,就在陪昭公出猎时杀了昭公,另立国君。第二年,高渠弥陪新国君到卫国去见齐侯。齐侯和新国君有旧仇,就借机杀了他,高渠弥也一同殒命。
高奔戎、高渠弥得“高”为氏的缘由,与高元一样,都已无可稽考。但可以推断的是,他们的子孙有很多就包括在今日人口众多的高姓族群之中。
起源庞杂的高氏主源高后裔,是后世多源合流而成的庞大高姓群体的主源。这支高氏,源出於姜姓,是炎帝的子孙。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齐国公子高的孙子,开始以“高”为氏,称高。公子高是姜姓后代,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高氏出自姜姓”。
姜姓始祖是炎帝。炎帝出生在姜水流域(今天陕西省扶风县一带),所以取“姜”字为姓。炎帝有个后裔叫伯夷,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而建立吕国,子孙就以吕为氏。吕氏有个后裔叫吕尚,就是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原型。他出生在商朝末年,足智多谋,但机遇不佳,到70岁时,还只能天天在渭河边钓鱼为生。有一天周文王来渭河边打猎。出猎前,周文王曾卜一卦。卦辞说:“今天出猎有大收获。不是龙,不是螭(古代传说中无角龙),不是虎,不是罴(一种野兽,现代称为棕熊,也叫马熊或人熊),而是要遇到能帮你成就霸业的辅佐奇才。”周文王在渭河边碰到了吕尚,交谈之后,文王大喜,对吕尚说:“我祖父太公早有预言,将有圣人来帮我们周族振兴,今天果然遇到了您。您现在是我们太公盼望的圣人。”於是命众人尊称吕尚为“太公望”,把他接回去以师礼奉之。在吕尚的帮助下,文王疆域逐步扩大,文王死后,吕尚又帮文王之子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周武王把吕尚封在营丘(今山东省临淄北),建立齐国。吕尚被后人尊称为齐太公。齐太公第六代孙子是齐文公。齐文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高。公子高有个孙子叫。按当时的宗法制度,诸侯家族只包括近亲三代,即诸侯、公子(诸侯之子)、公孙(诸侯之孙)。公孙之子就不再算是公室,而须另外立氏。当时的制度,公孙之子立氏可采多种办法,其中一种是用祖公之名为氏。 是公子高之孙,於是以公子高之名为氏,称“高 ”。后世庞大高姓的主源宣告诞生。
江西宜春高氏字辈:“员学远仕伯若文斗亮应”
贵州松桃高氏字辈:“祖宗志亮明方秀”
山东淄博高氏字辈:“思本持家在惟书可继长广培祥云树保毓锡同光(二十世起)
山东梁山高氏字辈:“景手(清)成(思)启文昌茂”。
山东山亭高氏字辈:“学玉其长洪(振)广锡贵安邦”。
山东五莲高氏字辈:“维兴曰华……”
山东胶州高氏字辈:“蔚业徽方振奕祀绪愈兴承启(其)昌继世兹乃雍(永)照穆(谟)”。
山东高密高氏字辈:“德贤安乐吉和顺福瑞祥”。
山东明水高氏字辈:“斗广向(春)玉(福)振(洪)延(全)尉佩兆邵”。
山东章丘高氏字辈:“佩兆广印玉”。
安徽贵池高氏字辈:“继居成为本一心再锦寒支能求刚面方详文士班国正天星盛家修世德昌。”
扩展资料:
高氏人口分布——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高姓大约有93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1%,为明朝第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中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高姓人口基本没有增长,远远低于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600年中高姓人口纯增加率为4%,净增加了4万。
山东为高姓第一大省,约占总高姓人口的188%。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 苏(125%)、浙江(122%),这三省高姓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甘肃、河北,这四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9%。
宋、元、明期间,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西北迁移,特别是向江浙赣地区移民。中国重新形成了山东、江浙赣、陕晋三个高姓人口聚集地区。
中国古代的大理国,其前身是什么,请史学家们详细介绍一下大理国的历史渊源?
本文2023-11-12 05:56:4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62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