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叶氏家族的家谱?
叶氏家族辈份排列:
1、广西
始基贵鸟山,镇守叶联天,正自宗纪定,裔兴家万年,燕翼贻谋远,赞承亦世贤,高明常眷佑,博厚永生全。
2、安徽
三清尧舜禹,文茂庭良天,道德自高崇,允宜万善宗,祖章征士法,家学纪时同,宏志期当太,承隆日正中,敬修纯佑命,锡美永来从,发秀方生雅,时逢开泰运。
3、浙江衢州定阳
阳春布德泽,万象尽皆新,祥瑞均文汝,时景永伯应,凤自兆祯毓,芳秀承绍先,忠良傅奕工,天必赐其昌,泰阳咸受启,君贤际会新,时乐书田德,孟以本尚文,胜茂积良有,余庆绍先奇,芳原光万世,惟天禄赐齐。
4、湖北恩施
正大光明远,文章道德长,本端忠永茂,自立世炎方,仪龙仁生显,国兴振家邦,广信招宏达,思戌启元昌。
5、浙江
宏仲祖始伯,孙汝名士承,光尚道良立,国明天启定,元同萃嘉祥,会计升懋德,丕显荣贤哲,可昌学修来,晓鹏伟康胜,建宁逢锦浩,永强丰正欣,恒博旭俊盛。
以上内容参考 -叶氏
在《百家姓》第43位。
叶出自芈姓沈氏,为帝颛顼的后代。据史书所载,帝颛顼的后裔陆终有一子名季连,赐姓芈。他的后裔鬻熊很有学问,作过文王的老师。后成王便追封其曾孙熊绎于荆山(今湖北西部)一带建立荆国,定国号为楚。春秋时,楚庄王有一曾孙叫戌,任沈县尹,有称沈尹戌。其后代就有人以沈为姓。沈尹戌后来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人敬重。楚昭王十八年战死沙场,昭王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今河南叶县南旧城),称为叶公。叶公曾平定白公胜的叛乱以复惠王,有功于楚,得封南阳,更获赐为公,后委其事于子,而退休于叶。其后人便以邑地为姓氏,称为叶氏。由上可见,沈、叶本为同宗。是为河南叶氏。 另据《姓氏考略》所载,在我国古代的所谓南蛮之中,也有以叶为姓的。如春秋时吴国的叶雄是也。
迁徙分布
叶姓始祖沈诸梁,居于春秋时楚国叶地(今河南叶县南),直至终老。秦代叶淑和,迁至长沙任太守;西汉叶宗,在颍川任太守、骠骑将军;47世叶尤,汉太尉,"起于南阳,分为六族";53世叶望,东汉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隐居,后于献帝时渡江徙至居阳县(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55世叶琚,因任钱塘(今浙江杭州)令而在当地安家,后成为当地望族。57世分为三支:叶游,徙福建宁府建安县;叶愿,徙河南新安;叶俭,苍梧太守,徙浙江缙云。77世叶逵,自缙云迁湖州(今属浙江);79世叶刚,徙居江苏苏州;82世叶庄,居于汴梁(今河南开封);85世孙叶大经因元兵大举南下,流寓广东梅州曾井,为梅州叶氏始祖,其子孙散居广东、广西、福建的许多地方。福建叶氏主要有两支:一为 仙游古濑叶氏。一为漳州莲溪叶氏。自清代康熙末年开始,闽、粤叶氏陆续有移居台湾者,后又有不少人徙居海外,叶调国(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在东汉永建六年(公元131年)曾遣使到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叶调国人有来中国者,也就以"叶"为姓。他们多分布在东汉时南郡边界外。叶姓一支叶日成迁至今河北南皮县叶三拨,现有15-18世后代,分布于沧州,青县,大城,保定等地,叶公日成公墓也由后人供奉,尊为河北一带叶姓始祖。
郡望堂号
堂号
“崇信堂”:宋朝时有翰林学士叶梦得,在朝廷南渡的时候,任江东安抚使,领兵分据江津,使金兵不得渡江。朝廷升他为观文殿学士,调他担任福建安抚使。他打败金兵50多次,官至崇信节度使。 叶姓还以"南阳"为堂号。
叶氏“南阳堂”在华南地区比较常见,特别是福建、广东一带;在粤西(广东的西部)的吴川市塘缀镇,“南阳堂”还分了一个子堂号,叫“龙窦”,简体“龙窦”,常称为“龙窦枼氏”或“龙窦叶屋”。始于明末,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迁移记录:河南叶县 -> 福建莆田柑橘岭 -> 广东东莞大岭山柑橘岭 -> 广东湛江吴川塘缀镇。本信息可从《南阳叶氏宗谱》及《湛江地名志》查阅
郡望
南阳郡:战国时秦昭王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相当于现在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
下邳郡:东汉时改临淮郡置国。治所在下邳(今江苏雎宁西北)。南朝宋时改为下邳郡。辖地北至江苏新沂、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和清江市。
历史名人
叶适: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在哲学、史学、文学方面都有成就。是南宋"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其著述自成一家。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反对传统的只重农业、轻视工商的政策。著有《习学记言》、《水心先生文集》等。
叶子奇:明代学者。反对佛、道思想,著有《草木子》4卷,其中记载元末红巾军起义事迹颇详。
叶兑:元末明初名儒。他以平民身份向朱元璋献计,建议"北绝察罕,南并张士诚,抚温台,取闽越,都金陵"之方略,称"一纲三目之天下大计",数年之后,朱元璋削平天下,其攻取次第略如其计,事如当年诸葛亮隆中对一样。
叶茂才:明朝官吏。与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并称"东林八君子"。
叶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1924年加入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当局扣押,坚贞不屈,写下著名的《囚歌》。于1946年3月获释。4月8日由重庆去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50岁。
叶剑英: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之一。1927年与张太雷等领导了广州起义。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86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9岁。
叶飞(1914-):原名叶启亨,福建省南安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代书记,福州中心市委书记,中共闽东特委书记,闽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兼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长、师政治委员。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团长,江南抗日救国军副指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一师一旅旅长兼旅政治委员,第一师副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苏浙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十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福建军区司令员,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福建省省长,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省军区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福州军区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第八、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甪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曾与夏丏尊合作出版了《阅读与写作》、《文心》、《文章讲话》等。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主席。
叶问(1893-1972),本名叶继问。在短短二十二年(五零至七二)之时间,不但在港澳台地区把咏春发扬光大,更将咏春种籽散落到世界每一角落,使咏春之果实牢牢散播于世界各大国家,他生前培养出之人才如梁相、叶步青、招允、李小龙、骆耀、徐尚田、黄惇梁、何金铭……等一班出色之弟子,分别都能继承宗师遗志,把咏春拳进一步发展,故宗师逝世后,咏春门人,一致推崇他为咏春派一代宗师。
叶梅友、叶梅实以及叶德戚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就是叶大经。叶大经为中原人,于南宋理宗宝祜四年即1256年考中进士,曾任福建制置使。同年考中进士第一名的就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民族将领文天祥。他们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南宋末年,外有元兵侵略,内有奸佞当政,就在这个时候,叶大经知道“势如破竹,胡天不佑,宋运将倾,独力难持,狂澜莫挽。”“忿恨成疾,因而乞休致得辞职”,当他走到梅州程乡即今天的梅县的时候,感到“时局纷纭,南北道梗,遂家于梅”。1279年南宋灭亡,“公每言国事,感慨流涕。自称宋室遗民,宋亡不仕”,叶大经成为程乡南阳堂叶氏始祖,而梅友、梅实为大经9世孙,德戚为大经15世孙。叶大经举家迁往梅州,除了躲避战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梅州已经成为大量中原人士的聚集地和中转站。叶大经所处的时代也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时代。客家人的迁徙和福佬人迁徙的历史背景、方式大致相同,最远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起初这些汉人位于中原地带讲的是河洛话,也是古代中原的官话。所不同的是,从语言形成和迁徙经过的地区来看,福佬人形成的为:中原人迁到福建地区与当地闽越土族人经过文化互动逐渐形成闽方言,这些说闽方言的福建人又迁徙到海陆丰地区与当地畲族等南越少数民族长期融合而形成福佬人。客家方言的形成为:西晋以后,客家先民渐次南迁,为避免新迁来的中原汉人跟当地户籍发生混淆,新来者的户籍便被称为“客”。晋元帝大兴四年即公元312年特别下诏,正式肯定了这种附设客籍的做法,称之为“给客制度”,客家先民先是进入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这里,他们在与当地土著居民共同生活的几百年间,既保留了自己的中原官话,又吸收了当地的吴楚方言,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方言“江淮官话”——这就是今日客家话的源头。唐代末年,客家先民再次南迁,进入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居住。他们在南迁过程和定居之后,与操赣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的人们交往中,又吸收了这些方言,不断丰富自己。到了宋末、明初,他们在闽、粤、赣边区定居以后,随着这里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汉族新民系客家人形成了。同时,作为这个民系的共同交际工具客家话,也在这时基本形成。因此,叶大经可能说的是河洛话,但他的后代尤其是到明初洪武年间的梅友、梅实的时候,交流工具已成为客家话。
源于芈姓,出自颛顼后裔叶公之后叶子高,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传说,帝颛顼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女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
季连的后裔鬻能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后来周成王姬诵封鬻熊的曾孙熊绎在荆州山(今湖北荆州),立国为荆,定都丹阳(今湖北秭归),后迁都子郢(今湖北江陵),改国号为楚。
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的曾孙尹戌,在楚平王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任沈县令尹(今安徽临泉),又称沈尹戌,后出任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国人民的敬重,他的后代中有人以沈为姓氏者。
楚昭王芈轸(熊壬)十八年(公元前498年),沈尹戌在率军与吴国军队作战时英勇战死,楚昭王遂封沈尹戌的儿子沈诸梁于叶邑(今河南叶县旧城),史称叶公。叶公曾大力平定白云胜叛乱以助楚惠王复位,为楚国立下大功,被分封到南阳(今河南南阳、湖北襄樊一带),赐爵为公,世人尊为叶公。
叶公,即千古成语“叶公好龙”中的叶公,字子高,系春秋时期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之子,他才能出众,在楚惠王熊章执政时期(公元前488~前432年)被任命为楚国北边要邑叶邑的行政长官,因楚县尹通称为“公”,故称“叶公”。
叶公曾在叶邑大力兴修水利,使当地的生存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邑人“莫不欣戴”。他在平定白公之乱后,身兼要职而不恋权位,激流勇退并归隐终老于叶邑。
因叶公的字号为“子高”,后人多称其为叶子高,其后裔以先祖封邑为姓氏,称叶氏,世代相传至今,叶邑由此成为叶氏祖地,叶公则被叶氏族人尊奉为得姓始祖,叶氏正确读音作shè(ㄕㄜˋ)。 源于国名,出自汉朝时期古叶调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
叶调为古国名,故地在今天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者苏门答腊岛,东汉永建六年曾经遣使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叶调国来中国的移民多以源国名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叶氏,正确读音作yè(ㄧㄝˋ)。 源于复姓,出自古代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在古代姓氏演变历史中,曾有以邑为氏的叶阳氏(今湖北荆州)、以官为氏的叶大夫氏等,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叶氏,正确读音作yè(ㄧㄝˋ)。 源于百越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中有南郡蛮,世居南郡(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实际上是古代西南蛮夷族,源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百越民族,其中多有取汉姓为叶氏者,世代称叶氏,正确读音作yè(ㄧㄝˋ)。
汉朝时期,南郡蛮叶氏族人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如三国时期孙吴国著名将领叶雄(即华雄),即是南郡蛮的后裔。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
蒙古族叶古禄特氏,亦称叶鲁特氏、亦鲁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egu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叶氏、尹氏。
蒙古族叶赫氏,源出河名,后蒙古达酋长星根达尔汉灭扈伦纳喇部,兼并其民众,迁徙其于叶赫河岸成为叶赫部,以部为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ehe Hala,汉义“盔顶”。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叶氏。
蒙古族叶克忠氏,属于蒙古新巴尔虎姓氏,世居巴尔古(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ekejong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叶氏。
蒙古族叶氏的正确读音作yè(ㄧㄝˋ)。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通志·烈女传》、《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的社会组织》等记载:
满族费仰古氏,亦称佛尼音布氏,满语为Feiyangu Hala,世居地待考,所冠汉姓即为叶氏。
满族赫叶哷氏,亦称何雅礼氏,荷叶尔氏,满语为Heyere Hala,世居沈阳。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叶氏、赫氏、贺氏、何氏等。
满族尼赫理氏,亦称尼柯特氏,满语为Niheri Hala,世居乌苏里(今乌苏里江流域)等地,人口非常少。所冠汉姓即为叶氏。
满族颜扎氏,亦称燕札氏、颜查氏、阎拉扎氏、颜之哈拉氏、库雅拉彦札氏,满语为Yanja Hala,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颜盏”,以姓为氏,世居雅兰西楞(今俄罗斯滨海地区苏城东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颜(民姓)氏、阎(官姓)氏、张氏等。后来的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妃子颜扎氏,是颜扎·布颜之女,生有皇子爱新觉罗·叶布舒,其庶之支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字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叶氏,世代相传至今。
满族叶穆氏,满语为Yemu Hala,源出金国时期女真业速布部,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赫尔苏城(今吉林伊通西北六十五公里处)、尼马察(今黑龙江省穆棱县东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叶氏、穆氏。
满族叶赫勒氏,亦称叶何里氏,满语为Yehele Hala,汉义“磁”,世居呀哈(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叶氏、慈氏等。
满族叶库哩氏,满语为Yekuri Hala,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所冠汉姓即为叶氏。
满族叶墨勒氏,满语为Yemole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叶氏。
满族叶氏的正确读音作yè(ㄧㄝˋ)。 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赫哲族禄叶哷氏,亦称努叶勒氏、陆如火氏,依兰三姓之一,以部为姓,世居黑龙江沿岸、三姓(今黑龙江依兰)、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松花江流域、奇纳林赫哲部(今黑龙江同江秦得利)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Ruyere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赫哲族、满族禄叶哷氏多冠汉姓为叶氏、陆氏、芦氏等,叶氏正确读音作yè(ㄧㄝˋ)。 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彝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民族名称为彝族。
彝族同胞有自己的姓氏,在文献《巍山彝族姓氏分布调查》中显示,云南巍山彝族的八万三千七百七十一人中,共有一百四十九个姓氏,其中就有叶氏,据传是叶丹氏的族支,取汉姓为氏,世代相传至今。
叶丹氏世为四川凉山彝族沽基家族的头人,历史悠久,但总人口不是很多。叶丹氏家族的著名人物有近代革命史中记载的小叶丹,他与刘伯承元帅歃血为盟之事,被彝族同胞传为佳话。 源于德昂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德昂族叶氏,源出德昂族海氏部落。
德昂族同胞普遍通傣语、汉语、景颇语,没有本民族文字,许多人均能用汉文或傣文。德昂族人信仰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
德昂族是中国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濮人,与哀牢有密切的关系。
德昂族人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就群居于怒江两岸,是开发云南地区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史书中所记载的“茫蛮”部落就是是德昂族先民,隋、唐时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先后臣服于汉朝、晋朝及南诏国、大理国,元朝以后,德昂族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德昂族绝大多数与景颇族、汉族、僳僳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交错分寨杂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从古时候起,饮茶就是德昂族人的嗜好,他们善于种茶,家家都栽有茶树。过去,德昂族居住地区受到其他民族的普遍歧视,被看作是低下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变了这种情况,和其他民族一样有平等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一度统称为崩龙族,后在本民族的要求下,于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为德昂族。
德昂族原有自己的姓氏,习惯于按属相和排行给孩子取名,也使用汉族的十二生肖:查(鼠)、包(牛)、衣(虎)、卯(兔)、光(龙)、沙(蛇)、牙(马)、麻(羊)、新(猴)、收(鸡)、灭(狗)、交(猪)。生日的属相是什么,就以什么为名。男孩是属相前加“阿”字,女孩的属相前加“立”字。例如,牛日生日的男孩叫“阿包”,牛日生日的女孩叫“立包”。若按排行取名,则不分男女,称呼为腊锁(老大)、腊左(老二)、腊约(老三)等。
德昂族人结婚生子后,便起有讳名。凡有了孩子并已取名的夫妇,则连同他们的长辈在内,不论何人此后都不能直接呼他们的名字。德昂族人的家里若长子或长女早逝,则以次子或次女的名字代替称呼其父母。有的还没有生儿育女,但也可以预先取下孩子的名字,而按此名来称呼。
德昂族人认为,对已有了子女或虽然子女去世了但年龄较大的人,再去直呼他们的名字,是很不礼貌的。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德昂族人多改采用汉姓,据文献《德昂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中称,云南省潞西县三台山德昂族民族乡邦外村,有海氏改汉姓为叶氏者。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保安族、回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叶氏族人分布。
得姓始祖:叶子高。
叶姓主要发源地为河南。据《叶氏族谱》(沈诸梁一支)载,沈诸梁之子叶重战国时任楚邑令,叶重之子叶凝任楚大夫。秦汉时,叶姓后裔分居于今河南、湖南、山西、山东等地。如叶重四世孙任颍川(今河南禹县)太守,六世孙任长沙(今属湖南)太守,八世孙任雁门(今属山西)太守,九世孙任青州(今属山东)刺史。至叶望由青州迁至丹阳句容(今属江苏),成为南迁始祖,后在南北朝时发展光大了江苏下邳郡。魏晋南北朝时的南迁是继叶望南迁后的叶姓历史上又一次南迁。据载,叶琚任钱塘(今属浙江杭州)令,其子迁往福建建宁府建安县、河南新安、浙江缙云等地。隋唐时,叶姓有入居安徽寿县和安徽休宁的。这一时期的叶姓有了大的发展,人口大量增长。宋元时,叶姓因避金人之乱和蒙军南下,又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迁徙。江西、福建、广东又有叶姓入居者。《台北氏族略》中载有:“大别为二,一派为仙游古赖叶氏,世居雍州(今属陕西),五季之乱,举族流徙莫定(今属河北),至宋,卜居河南光州固始。后有叶炎会,随宋南渡,遂居仙游(今属福建)之古赖(今赖店)。其后分居地点,遍及漳、泉二州。另一派为漳州莲溪叶氏,世居河间府(今属河北),有子三人:颜、顗、颙。避金人之乱南渡,居漳州之莲溪。”明清时期,叶姓居福建、广东者有入居台湾的,后又迁徙到海外。叶姓经历了数千年的繁衍,此时已是足迹遍天下了。目前叶姓人口列全国第四十九位。
叶出自芈姓沈氏,为帝颛顼的后代。据史书所载,帝颛顼的后裔陆终有一子名季连,赐姓芈。他的后裔鬻熊很有学问,作过文王的老师。后成王便追封其曾孙熊绎于荆山(今湖北西部)一带建立荆国,定国号为楚。春秋时,楚庄王有一曾孙叫戌,任沈县尹,有称沈尹戌。其后代就有人以沈为姓。沈尹戌后来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人敬重。楚昭王十八年战死沙场,昭王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今河南叶县南旧城),称为叶公。叶公曾平定白公胜的叛乱以复惠王,有功于楚,得封南阳,更获赐为公,后委其事于子,而退休于叶。其后人便以邑地为姓氏,称为叶氏。由上可见,沈、叶本为同宗。是为河南叶氏。 另据《姓氏考略》所载,在我国古代的所谓南蛮之中,也有以叶为姓的。如春秋时吴国的叶雄是也。
迁徙分布
叶姓始祖沈诸梁,居于春秋时楚国叶地(今河南叶县南),直至终老。秦代叶淑和,迁至长沙任太守;西汉叶宗,在颍川任太守、骠骑将军;47世叶尤,汉太尉,"起于南阳,分为六族";53世叶望,东汉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隐居,后于献帝时渡江徙至居阳县(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55世叶琚,因任钱塘(今浙江杭州)令而在当地安家,后成为当地望族。57世分为三支:叶游,徙福建宁府建安县;叶愿,徙河南新安;叶俭,苍梧太守,徙浙江缙云。77世叶逵,自缙云迁湖州(今属浙江);79世叶刚,徙居江苏苏州;82世叶庄,居于汴梁(今河南开封);85世孙叶大经因元兵大举南下,流寓广东梅州曾井,为梅州叶氏始祖,其子孙散居广东、广西、福建的许多地方。福建叶氏主要有两支:一为 仙游古濑叶氏。一为漳州莲溪叶氏。自清代康熙末年开始,闽、粤叶氏陆续有移居台湾者,后又有不少人徙居海外,叶调国(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在东汉永建六年(公元131年)曾遣使到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叶调国人有来中国者,也就以"叶"为姓。他们多分布在东汉时南郡边界外。叶姓一支叶日成迁至今河北南皮县叶三拨,现有15-18世后代,分布于沧州,青县,大城,保定等地,叶公日成公墓也由后人供奉,尊为河北一带叶姓始祖。
郡望堂号
堂号
“崇信堂”:宋朝时有翰林学士叶梦得,在朝廷南渡的时候,任江东安抚使,领兵分据江津,使金兵不得渡江。朝廷升他为观文殿学士,调他担任福建安抚使。他打败金兵50多次,官至崇信节度使。 叶姓还以"南阳"为堂号。
叶氏“南阳堂”在华南地区比较常见,特别是福建、广东一带;在粤西(广东的西部)的吴川市塘缀镇,“南阳堂”还分了一个子堂号,叫“龙窦”,简体“龙窦”,常称为“龙窦枼氏”或“龙窦叶屋”。始于明末,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迁移记录:河南叶县 -> 福建莆田柑橘岭 -> 广东东莞大岭山柑橘岭 -> 广东湛江吴川塘缀镇。本信息可从《南阳叶氏宗谱》及《湛江地名志》查阅
郡望
南阳郡:战国时秦昭王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相当于现在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
下邳郡:东汉时改临淮郡置国。治所在下邳(今江苏雎宁西北)。南朝宋时改为下邳郡。辖地北至江苏新沂、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和清江市。
哪里有叶氏家族的家谱?
本文2023-11-12 05:47:5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62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