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奉已逝亲人的食物可以吃吗?
祭奠逝者的食物可以吃。
在传统习俗中,祭奠逝者上供的食品可以拿回家给小孩吃。人们普遍认为,上供食品可以避邪、驱邪。
从另外角度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对粮食的珍惜与热爱。“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就反映了我国人民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传统美德。
祭奠逝者包括烧头七、烧三七、烧五七、烧七七、烧百天、烧头周、烧三周等。通过对逝者的祭奠,可以增加亲人之间联络,加强感情,促进家庭和睦、团结,推动社会和谐。通过耳目濡染教育年青一代尊老、爱老,敬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形成良好家风和社会风气。
扩展内容
注意事项:
上供的任何物品都要体现自己的恭敬心,不可冒失无礼,有失佛菩萨威严。故而,我们在挑选水果的种类上是有一定的讲究的。
一般我们常食用的水果,比如苹果、香蕉、橘子、葡萄、梨,西瓜等等,气味非常清香,表法有益,是非常好的供品,完全可以放心拿来上供。但是气味不太好的水果,比如榴莲,大多数人是接受不了的,最好不要上供,又贵又没有起到良好的效益。
民俗风情之饮食——烤全羊
整羊整牛,也称全羊、全牛,是蒙古人款待贵宾的传统礼仪。 自古以来,蒙古人就有吃整羊、喝马奶酒和给远征人携带绵羔羊熟肉条的习惯。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建造白色大蒙古包,用整羊招待来客和祭礼神祗。
最隆重的席面,有整牛、珠玛、整羊三种,主要取其完整、齐全之意。 礼献整牛,除了祭祀牺牲,一般只取牛的某一部位,比如说,为65岁以上老年人祝寿,仅象征性地献上牛乌查(蒙古族叫乌古查,即牛羊软肋脊肉)。珠玛,又分为立式珠玛,也就是最讲究的整羊,其特点是褪毛、带皮、烤制。整羊席不象珠玛那样精制,其特点是去皮、煮制。礼献整羊也象献整牛一样,根据不同需要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有时献上完整的羊肉,有时献羊的某一部分。春节时招待亲朋好友和贵宾时,把熟羊头放在大方木盘中间,周围摆满各种奶食品和点心端上,是隆重礼仪。 整牛、整羊、珠玛的加工方法,各地不尽一致,但必须保证食品的完整,避免损坏皮肉。 整羊的摆法;羊头必须向着主宾。在宴会上用整羊招待客人时 ,一般要唱赞歌敬酒三巡 ,当宾客们开始唱和时,再斟一杯酒,诵献整羊的祝辞。专门向执刀割肉、招待客人的人敬酒一杯之后,主人请席间长者先动刀。那位执刀招待,蒙古语称“浑都格其”。长者接过蒙古刀,在羊头的前额划个“十”字,从羊的脑后、嘴角两边、两个耳朵、两个眼眶、脖颈、硬腭上割下几块肉,再把羊头转向主宾。主宾端起羊头回赠主人。主人端过一个空盘,接过羊头和长者割下的部位肉,摆在佛龛前敬佛。接着用专用的蒙古刀,从羊乌查的右侧、左侧切出长条薄片,左右交换放置。割羊乌查前半部时,刀刃向外。如此切割三次之后,分节卸下其它骨头(过席的羊乌查只能切一刀),由阳面转圈后,退回去放入肉汤里热,然后上桌进餐。退下整羊后,上肉汤。 礼献整羊时,通常安排专人献祝辞。诵祝前,要向祝辞人敬酒一杯。祝辞人用无名指蘸酒弹酹,然后举杯祝辞。诵祝辞的姿势:老年人坐着,中年人单腿跪着,年轻人站着。祝辞内容因人、因事、因地区不同而各异。比如有一则祝辞唱 道:“博格多成吉思可汗,迎娶花容光焕发月貌的孛尔贴只斤夫人。宰一只花脸的羯绵羊,装在水晶盘里招待贵宾 是成吉思汗定下的礼制,是蒙古人待客的传统,是忠厚和贞洁的标志,是至诚心意的象征。” 大家斟一杯酒互相唱和 。诵祝辞人说一声“结!”(请用刀)。并举杯继续祝福唱道;“按着老规矩敬献,请各位都来品尝。遵循旧风俗奉献,请各位都来举觞。” 再斟一杯,众人回敬唱和。之后,祝辞人接着说:“结!”
民俗风情之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民的盛大集会。“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娱乐”或“游戏”。每年夏、秋季节举行。大会期间,各地农牧民骑着马,赶着车,带着皮毛、药材等农牧产品。成群结队的汇集于大会的广场。并在会场周围的绿色草原上搭起白色蒙古包。
“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古老而又神圣。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记载“那达慕”活动的是1225年用畏兀儿蒙文(古蒙古文)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在这篇石刻中说:成吉思汗为了庆祝征服花刺子模的胜利,在布哈苏齐海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会上举行了射箭比赛。他的一个侄儿在距离三百三十五度(音妥,成人两臂平伸的长度,每度约五尺左右)远的地方射中了目标。另外,在《蒙古秘史》中也有几处提到过射箭比赛。后来,凡牧马较多的部落举行“那达慕”大会时,都要进行赛马。在蒙古族文学巨著《格斯尔传》及其他民间史诗,对赛马都有描写。摔跤则更为普遍,一般的“那达慕”大会,多以摔跤比赛为主。
元、明两代,射箭、赛马和摔跤比赛结合一起,从此形成男子三项“那达慕”大会比赛的固定形式。当时的“那达慕”祝颂词中说:“得心应手的马头琴声,悠扬动听;洁白无暇的哈达,闪闪发光;传统的三项‘那达慕’,接连不断;蒙古族力士,整队上场。”14世纪末记载蒙古族风俗习惯的文献中说:擀毡子,举行婚礼或射箭、赛马、摔跤等“那达慕”开始时,蒙古族长者举起盛满鲜奶的银碗和哈达,朗读祝颂词。祝颂词有“那达慕”祝颂词、射箭祝颂词等多种。如土尔扈特蒙古族射箭祝领词中说:“你擎起万钧弓呀,搭上了金色利箭,引弓犹如满月,啪地撒放扣环。你能射倒耸立的高山,你能射穿飞翔的大雁。啊!祝福你啊,生铜熟铁般的大力士”。从上述记载以及其他民间故事史诗对“那达慕”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其规模、形式和内容较前均有发展。当时的蒙古族王公以苏木(相当一个区)、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那达慕”大会,并对比赛胜利者分等级给予奖赏和称号。但当时由于王公贵族的操纵,“那达慕”会上经常由王爷的摔跤手。赛马手和射箭手获得冠军。
按蒙古族的传统习惯,“那达慕”大会历来有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那达慕”大会,参加摔跤赛的五百一十二人,马三百匹左右,会期七至十天;中型“那达慕”大会,摔跤手二百五十六名,马一百至一百五十匹,会期五至七天;小型“那达慕”大会,摔跤手一百二十八名或六十四名,马三十至五十匹左右,会期三至五天。
民俗风情之鄂伦春
春节是鄂伦春族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一般要进行四至五天,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鄂伦春族地区。
鄂伦春族的春节源于汉族习俗。节前,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清扫庭院;上山狩猎或在外工作的人们,都要赶回家,准备过年。除夕,家家户户祭祀祖先和北斗星,吃团圆饭,守夜。
初一清晨,人们忙着煮新包的“谢纳温”(饺子),鸣放鞭炮或向天空鸣枪,以示迎来了新的一年。全家人走出屋外,面向东或南,燃起九柱香,叩头祭拜天神和山神,祈求神灵恩赐猎物,保佑全家免灾免祸、吉祥如意。
太阳出来以后,人们穿上新衣服,携儿带女,带着酒肉互相拜年,先到氏族或家族中最年长者家里行拜,然后再到其他家。进门先烧香祭火神,向篝火里扔一块肉,洒一杯酒,主人陪同客人祭拜。祭祀完毕,客人向主人敬酒、敬烟、叩头,并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受拜的长辈同样向来拜者说几句祝福的话,有的还要给压岁钱或几块糖。这一天,老人一般都在家里等候晚辈来拜年。
初二开始,老年人互相拜年,或聚集在一起饮酒娱乐,青年人则自动组织起来进行文体活动,或者唱歌跳舞,或者赛马射击、摔跤比赛,或者下棋玩牌。歌舞尤为人们所喜爱,他们的舞蹈有反映飞禽走兽生活面貌的,有表现猎人捕捉野兽情景的,也有描绘妇女采集劳动场面的,动作古朴纯真,具有深厚的狩猎生活气息。娱乐活动一直延续到初四。初五,人们认为是“鬼日”,忌讳出门,也不许娱乐和吵闹,这一天,人们都各自在家里休息。初六开始,猎民可以上山打猎,恢复正常的生产活动。
民俗风情之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祭敖包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求神降福。蒙古族牧民沿袭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为山的高大雄伟,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灵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牧民观念的更新,今天的祭敖包,在其内容、形式方面都有了变化。
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堂兄弟?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所有成员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相传,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关系记录下来。这就是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祖谱、宗谱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和宗谱或族谱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以姓氏为“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来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供奉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纯洁朴素的祖先信仰。在中国,家谱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家谱是家族史,是家族的史料汇编,是史的一种,属于历史学范围,这已成定论。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与家族相连的很多观念、行为规范也发生变化。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地形容为“开枝散叶”。叶落总要归根,在游子的眼中,家谱就是根的象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祖先,维系亲情,表示追思,祈求保佑。
家谱能以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现如今,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资料为仆。大多采用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几十代为一表,用起来很方便。 在表格的最上面有两个人画像,一男一女,象征着家族中最早的长辈,被称作老祖宗,也称始祖公,始祖母。在人头像下面的左右表格中填写着密密麻麻的人名,都是按照辈分排列的,左右相互对,男的写全名,女的则填些某某氏之位,(旧社会家庭妇女大都没有名字的原故)填写的时候,有的时候需要跳格,一个是已逝世男人没有娶妻,相对的地方就要空格,再一个就是按哥们排行,给活着的老人留下的位置。家谱的“行辈字派”是家谱所包含的主要规矩。行辈字派又叫祧字,是以之入名并区分辈份、排行的一些字。行辈字派是对各辈人名中的用字的限定。比如某一辈人的名中都用“福”字,另一辈都用“禄”字等等。行辈字派一般都是由家族中的某一位有文化修养的长者制订的,很多都编成几句吉祥话,有的文人甚至可以写成诗。比如“福禄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宁聪”。行辈字派有的用在名字的头一个字,有的用在后一个字,以前一种居多。考虑行辈字派,既要考虑其意义,又要照顾读音,字形适宜人名,而且还可以与大量的字组合成名,不致于因人多而重名。行辈字派快要用完的时候,就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旅长再次将其延长。所以说家谱在现代人们意识中,既有纪念祖先的作用,又有为下代人起名字作为依据。
一个家族的家谱,必须定期续修。因为每隔一段时间,家族中总要新生孩子,娶进媳妇,增加人口,还会逝去老人,新增坟墓。定期续修,把上述种种新的变化反映到家谱上来,这样才能确保家族血缘关系上的清楚准确。续修的间隔时间,绝大多数家族规定为三十年或三世。“谱必三代一修,恐世远年久,无不散失,乖离之弊,其所失为不小。”一个家族三十年不修谱,即被认为不孝,“修谱不宜历年久远。古人云:谱宜三十年一修,若不遵此,即属不孝”家谱三十年一修,大体上可以把家族中的两代人衔接起来。三十年是一代人的成长时间。每隔三十年续修一次家谱,就能趁老一辈还健在,新一代又已成长的时候,将三十年里家族中的亲缘关系的变化准确记录下来。如果间隔时间过长,老人陆续死去,族中人丁变化就会记不准确,势必引起血缘关系的混乱。在修家谱的时候,要将过去的老家谱升了。家谱升了,其实就是烧掉了,说升是表示恭敬。一般是拿到坟地烧掉。新修的家谱或新请的家谱按规矩是要开光的,一般是用朱砂和公鸡血,用针尖蘸着点在家谱上所有的人名上。这样家谱就可以正式供奉了。
供家谱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准备供品和祭器,主要有供桌,蜡台,蜡烛,香炉,烧纸等供品包括水果,点心,馒头,米饭,饺子等。一般在腊月二十八就蒸供馒头,蒸的时候还要在馒头上加上五个大枣,在供桌两边分别叠放起来,一堆五个下面三个上面对叠两个。供米饭要将煮好的大米饭,装到玻璃杯子里压实,倒在碗里,形成一个规规矩矩的圆柱状也是五碗。再摆上五双筷子,五个倒满酒的小酒杯,五大碗菜(有鱼有肉,荤素搭配,色彩艳丽;摆鱼,寓意年年有余,配有生菜,年年生财),依次摆放。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
一般都是在年三十早上太阳还没出来,就挂上家谱,摆上祭品。在天黑的时候提着灯笼去十字路口接年,请祖先回家过年。在路口烧纸、念叨祖先回家过年,磕头礼毕。提灯回家,路上不许回头,如果回头,就说明祖先还都没有回来,你在张望。回到家门里,要用个棍子横住门口,这个棍子是给祖先拴马的用的马桩。将房门打开,烧几张纸请到屋里,来到家谱前,要点起蜡烛,点起香火,拜上三拜。从这时开始你就要早晚给祖先磕头,定时上香,每顿吃饺子,都要给供桌上先放上两个,以表示尊敬。到初三晚上就要送年了,要把所有供品撤掉,卷起家谱,放好备用。在撤掉挂家谱的位置中间贴上大福字,两边贴上对联。一般对联都是这样写的:"俎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长",“敬祖先长命富贵,孝父母金玉满堂”。横批:“俎豆千秋、本支百世、永言孝思”。一直到正月十四,再把家谱供上,再去请,到十六再去送。在煮元宵的时候,也一定要给祖先敬上。祭祖形式或有不同,但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就是按照这样的规矩在春节和元宵节的两个节日里来供奉家谱。结束这一祭祀过程后,把家谱卷起来,等明年再供
一个家族,往往在家法族规中对家谱的收藏、保管提出严格的要求。如必须将家谱装进特制版木匣,供于祖龛之上,或藏于书室之中,不得随意乱放,以致亵渎家谱。木匣不准移作他用,家谱不准鼠蚀虫蛀、污损油浸、腐败霉烂、遗失散落、私自誊录或借给外姓人观看,违者依家法处罚。如果领谱人敢于瞒众觅利、鬻谱卖宗、出卖家谱者,则视为不孝,从重惩治。
供奉家谱既是中华民族的民俗传统,更是一种道德文化,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必要将这种纪念祖先的方式,代代相传!
家神和佛、财神不能在一起供奉。
1道教和佛教的不能一起供,也不要一起信,那就等于都不信
不正确的想法,不正确的礼拜,信佛人会容易失去三皈依戒体。我们有恭敬心是一方面,但是礼拜又是一回事,所以千万不要乱。如《法句譬喻经·吉祥品》所说:“亦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幸;亦不祷神祠,是为最吉祥。”所以你也不要从天人那儿期望一个侥幸。有的人拜佛的时候把鬼神都拜一拜。这面拜着佛,那面又拜着外道,所以说对佛没有一点虔诚心。他希望什么呢?这种希望能得到侥幸的心理,实际上是错误的。佛法讲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自己种的因,必然自己要承受这个果,不是别人所能给的。就像吃饭,自己吃自己饱。比如说有的人受了五戒,礼拜天人的时候,天人都不敢受,他躲得远远的。因为啥呢?一个受五戒的人去礼拜他,他怕减少他的福报,他还想在天上多呆几天呢。你这一拜,他的福报反而减少了,所以说不能礼拜。
一个受五戒的人去礼拜天人,他都不会接受的,躲得远远的,何况鬼神了,是不是?你礼拜它等于害它一样。“亦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幸”。不存在这个问题,你修得好自然生天,修得不好,自然受其果报,不是谁能给你的。佛讲得很清楚:自作自受。所以我们应该按着佛的教导去修行。“亦不祷神祠”,“神”指的就是一些庙宇,“祠”是祠堂,就是那种家庭祠堂。
2有的人推崇祠堂,把家谱摆在祠堂里,让大家去礼拜
作为世间人无可非议,因为他有家族概念,通过这个祠堂来教育一些族人,都是封建社会所留下来的一些东西,确实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但也有它弊病的地方。对世间人无可非议,我们不能讲什么,因为他们自己想做什么是他们的自由。
但作为一个佛教徒,一个皈依佛法的人,一个信佛的人,称赞这种祠堂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如果当做祖先长辈去拜一拜还可以,要是视为神灵去拜就)容易失去三皈依戒体。所以你不去拜神和祠是最为吉祥的事情。
3我们有时候有恐惧,说这座庙不拜,以后它(神仙鬼神等)来找我怎么办?
这是大家普遍的心理,一种暗影。实际上什么是最吉祥的?你不拜是最吉祥的。你拜了以后就产生暗影了,产生暗影心就多疑,很多的正见就破了。本来我们学习佛法有很多的正见,由于这么礼拜,我们的正见一破再破。所以说这个很可怕。不是拜不拜的问题,是我们想不想获得吉祥的问题。想获得吉祥,我们就要远离这些不善、邪见和不吉祥的事物。(摘自溯源佛教网《吉祥经讲记》)
4信佛为什么不供财神
佛家从来也不供什么爷呀、奶的,不供这些东西,这都不是佛教的语言,什么老母啊、什么娘娘啊,什么奶奶的,还有什么爷爷的,咱们从来不供。为什么不供“财神爷”呢?为什么不供这些东西?因为他和佛教的教义不一样。
佛教的教义是什么呢?舍得舍得——当你布施的时候自然就得到财富,你不布施不会有财富的。比如说我们不断布施,就像井水似的,你不断地往外打,这个井会不会枯干?它不会枯干的。那新水不断地往井里流,那个渠道越流越快,越流越宽,水反而多了。如果你这个井水老不打——你不布施,这口井就会变成什么?原先进水的通道都会被泥土腻住了、堵塞了,最后变成一口枯井,水也会变臭的。
这个财产也是这样,当一个人有了财产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布施,有多就多布施,有少就少布施。当布施的时候我们的财产就会接着继续来,同时我们身心也会健康,而且也会达到一种社会安宁,这都是很好的事情。所以说财富应该从布施这儿来,从这儿生福报。这个财不是从哪儿来——你供个财神爷,反而还失去了生福报的机会。比如说有的家来要饭的了,或出家人来乞食——特别是要饭的来了,这一摸兜啊,这有十块钱,寻思给他吧。回头一瞅财神爷在那块儿呢,寻思:我天天求财神爷,没有人给我一分钱,我凭啥给你十块钱哪?得了,我给你一块吧。完了,机会失去了,帮助人的机会失去了,甚至又不给人家了。
所以说这个“财神爷”的教化是打着一种妄想,而且是一种懒惰的想法,想什么空中掉馅饼啊、守株待兔啊,等等,全是一种懒惰、想发财的想法,这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正确地想到怎样增加财富,我们应该以法财为胜——布施、做善事,这样财产就会源源不断地过来,这是正确的。所以说财神爷应不应该供,大家就明白了,是不应该供的。供了以后还障我们的道。
供财神爷、天人、鬼等的方法,它不是佛教的方法,不是正理。我们不应该用错误的思想、错误的形象来引导我们,这样的话会给我们引偏了。
关于供奉祖宗家谱的介绍;尊敬的华夏儿女,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应当寻根追源,不忘宗祖,知恩报恩。下面具体的说一说供奉祖宗的方式:
第一:在我们简单的祖宗家谱内,分为五行:代表本姓的五代先辈,叫做五伏。五伏:一、就是爷爷,二、是太爷,三、是祖太爷,四、是高祖,五、是曾祖。从曾祖到爷爷,这五辈前人,叫做五伏之内,这是炎黄子孙尊敬先祖的最基本的常识,用这种供奉的方式,提醒我们生孝顺心,生报恩心。
第二:这种祖宗家谱携带方便,供奉方便,能提醒人们提起怀念的意识。
第三:供奉的方法:在自己家里选择一个明亮处,高度约一米四以上,作为供祖宗牌位的地方为好。然后可以日常上香或者初一十五上香上供供奉;不过这其中供香一定是供奉天然香才是正确的供奉家谱的方式;所以,建议你不妨可以到无相铜炉官网一对一定制一款好点的天然香供奉为好。还有,想要你的家宅运势更好,你可以同时摆放一款吉祥物在供奉家谱的位置;这个你可以同时在无相铜炉官网定制的。
供奉已逝亲人的食物可以吃吗?
本文2023-11-12 05:35: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62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