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益的杨益风水实践
一、杨益的著作
据《人子须知》载有疑龙经、撼龙经、画筴图、四大穴法,立锥赋、拨砂图、胎腹经、望龙经、倒杖法九部。《天机会元》载有疑龙经、撼龙经、黄囊经、青囊经、穴法心镜、玉尺经、二十四倒杖七部。《宋史艺文志》载,曾杨青囊经歌、正龙子经、天玉经三部。今考证,符合杨益风水术法的,可靠的著作是郭杨风水实践纲领,137字的《青囊奥语》。
其次,是郭杨风水实施细则《天玉经》原著。
再次,是步砂量水准绳《玉尺经》原著共为三部。(详见拙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四库全书堪舆类典籍研究》)
二、风水实践
杨益在石船山除授徒传术外,风水实践主要的是率其高徒曾文辿协助卢光稠扩建赣州城。《于都县志》(同治版)《武事志》载:“唐光启元年(885)春,南唐卢光稠取虔州,自称刺史,以于都谭全播为谋主,是时王朝攻陷岭南,全播攻王朝取其虔州,天复中取其韶关,以光稠子延昌守之。天佑六年(梁开平三年)(909)秋,虔州刺史卢光稠以州附于淮南,遣使请命于梁,梁以为百胜将军防御使,七年(910)冬,防御使卢光稠殁,卢光稠立其子延昌。八年(911)冬,百胜军指挥使黎球杀卢延昌而代之。梁以球为防御使。球暴毙。牙将李彦图自立,谭全播称疾不出,彦图死,州人相率皆全播请之,全播乃起,遣使请命于梁,拜防御使。十五年(918)梁贞明四年,冬十一月,吴主杨谓将刘信拨虔州,仍以谭全播为右威卫将军,领百胜将军节度史。”
《赣南卢氏族谱卢光稠传略》还载“卢光稠……治政三十多年,做出了许多丰功伟绩,首先将高琰创建的赣州土城墙,由一平方公里左右,扩建到三平方公里左右,为宋虔州军孔宗翰修砖石城奠定了基础。把唐代的旧街横街扩为六街,增修了阳街,斜街,剑街,长街,而且还修了拜将台,皇城(现尚存东墙,南墙,西墙部分墙体)。寿量寺原为光稠家庙,传说卢光稠因为身患疾病久医都不能见效,乃请来僧人道诚将其治愈,光稠欲送礼重谢,道诚推辞说:“得一袈裟地足矣”。于是光稠当即赠他的东宅花园为道诚建了一座寺庙,起名为“卢兴延寿”后改名“圣寿”。宋祥符年间(1008-1016)易名为“寿量寺”,元末毁于兵灾,明洪武(1368-1398)僧人荣安重修,大学士解缙为其题字“寿量寺中兴碑”。
据江西省赣州市文物局局长,博物馆馆长韩振飞在第二届中国赣州杨仙岭(杨筠松)风水文化与旅游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中《试论赣州城的风水》一文中称“唐未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赣南宁都客家人卢光稠率众起义,占据了赣州城,卢光稠为实现他称王的大业,决定扩建赣州城。由于杨筠松掌握有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于是他辅佐卢光稠担当起扩城的踏勘规划工作。
第一,拓展了城市规划
实施扩城工程后,赣州城的城区面积达到了312平方公里,可以满足卢光稠称王的城市功能需要。
第二,确定了城市发展的方向
以北端衙前为起点,由北端衙门前的阳街,向南发展了约千米,直到今天赣州市的城市发展主轴,都是沿着这条向南的轴线发展的。
第三,对位于城市北端章贡两江合流处的衙署进行了重构。
为配合卢光稠称王的政治需要,重构了衙署,重构后的衙署,其内部的各项建筑功能设施,符合称王政治目的礼制要求,以致赣州的百姓将衙署称为“隍城”并延至今日。
第四,对城市街道进行了整体规划
在唐代衙署前面十字街的基础上,规划了六条城市主干道。唐代的十字街位于今建国路与西津路、章贡路相交之处。由衙署直通正南门称阳街。东西向的西津路和章贡路分别通向西津门和涌金门,称作横街。在城市拓展的基础上,杨筠松又规划建设了与东段古城将平行的长街(今赣江路)和剑街(今中山路和濂溪路),另外,还规划建设了阴街和斜街。杨筠松这位风水大师亦即当之无愧的规划大师对赣州城的规划建设完成之后,赣州的城市格局基本上已确定下来。”
《赣南卢氏族谱卓公祖序》载:“……卓公葬于八都球田龙岗背,坳塘长冈尾,旗形酉山卯向。夫人曾氏葬于本里韶潭盘龙形乙山辛向。次子光稠葬于赣州东林寺面前(载五代《章贡志》),夫人祝文氏葬于本里韶潭盘龙形,附祖安坟。”
于都上脑《刘氏族谱刘江东传略》载:“我脉祖宗江东……唐中和四年甲辰(884)二月初五日生,宋开宝五年(972)十一月殁……公与谭全播共为卢王参政,时杨筠松避乱至虔州,为卢光稠葬父于石人坝”。其中所述卢光稠父亲卢卓墓,一说葬石人坝,一说葬宁都八都龙岗背坳塘长冈尾,旗形酉山卯向,而其夫人曾氏,葬本里(宁都洛口乡麻田村)韶潭盘龙形乙山辛向,很显然卢卓任赣州刺史,率其子光稠迁居上犹县双溪乡,卢阳村,卢卓亡故后葬在赣州西郊之石人坝,然后迁葬故里宁都洛口麻田村是符合事实的。其夫人曾氏“葬于本里韶潭盘龙形乙山辛向”。我于1998年勘察该墓,挂面上端书有“杨公仙绩”四字,水口缝针乙辰,右丁未水倒左,癸、艮、丙、丁诸峰环绕,扦辛山兼戌,坐乙亥火穴,水中冠带主应损官和失龆龄之男。丁未衰水主衰退。2007年勘察时挂面“杨公仙绩”四字由墨书改为石刻。水口甲卯,丙午、艮寅水朝堂,扦辛山兼戌与前同,并注:“清光绪14年5月29日重修,卢王母曾氏葬于此,又把卢王夫人也迁于此,碑刻“地肖龙马形”。迁葬卢王夫人文氏时,违背传统礼制,卢母右而卢王夫人在左侧。
上述二次勘察应以2007年勘察较为正确。但该墓经数次重修,兼之墓主布局(排列座次)不合礼制,显系非杨益所扦。
于都番岭《重修番岭始祖张公久墓志铭》“鼻祖公允公,盖汉留候之远裔,而番岭开基之始祖也,公揩儒人杨氏,聿来夫耕妇炊,吾家的绵爱自兹始,公生唐大中己卯(859年),殁于唐天成丙戌(926年)。儒人生于唐乾符甲午(874年),殁于唐天成己丑(929年)。三年(932年)同葬仙鹤形乾山巽向,相传此地为杨公筠松所卜……”
今考证,该墓水口缝针艮寅宫,庚戌龙入首,朝堂水有乙辰、巽巳、丁未三主流倒左。甲、卯、乙、坤、庚、辛、乾、壬诸峰环绕。挂面倒塌全被土掩埋,无法考其坐向,《墓志铭》所载乾山巽向,属大空亡,非郭杨唯物辩证风水术。宜立戌山辰向兼乾巽。
江西乐平流坑《董氏族谱》载:“第一世,司徒合。仲子行仲五,以八世孙德元追赠司徒,葬长坑岭斗牛形,亥山巳向,配罗追赠豫章郡春人,葬枫山岭下黄蛇形巳山亥向,皆杨筠松所卜,事详名位表。
第二世司空祯。合长子,行四豪侠,自任丁时援壤义勇捍乡里,贼不敢犯,众感赖矣。以七世孙德元追赠司空。葬富原山金钗形壬亥向。配邓追赠南阳郡夫人,葬白龙塘飞鹅形巳丙向,杨曾二仙有箝记见舆地图,事详名位”。
今江西省乐安县牛日镇据流坑《司徒合公史略》载,流坑村是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即公历937-942年,与于都县番岭张公允墓建于932年以后的时期相近,都属杨益所卜,而两地相距约三百公里,决对不是串通伪撰的。可以证明杨益在赣州的风水活动时间是自882年起至937年左右止,共约55年左右,再以杨益初来赣州时,是以阴阳龙格龙坐穴,经过风水实践后,才创造符合李四光地应力的科学格龙坐穴乘生气的七十二龙。在古人非长达五六十年的风水实践,是不可能作出如此的成就。设杨益自长安逃回老家是35岁,则杨益生于847年左右,殁于937年左右,享年约九十,才是近似的事实。
诚然,杨益来到赣州后的风水实践达五十余年之久,除大部时间从事于赣州城的风水实践外,不仅是上述所列的阴阳宅。在赣南范围内,诸如位于宁都的孙中山祖先孙琍及其夫人陈氏墓,刘江东一世祖刘宗臣铁墓以及寺观--赣县最古的宝华寺等,这些都是杨益在赣南风水活动期内所建。特别是我师父李本芳所说的五马回朝墓,都经考证为郭杨唯物辩证风水术所建。……
第五节 杨益与曾文辿的死
江西兴国三僚《曾氏族谱杨公仙师传略》载:“后师徒(指杨益与曾文辿)出游至韩信峡药口坝,杨公寿终,享年六十有七。我祖(指曾文辿)亲为卜葬,八仙下棋形,时乃光化三年庚申岁(900)三月初九日也”
宁都《黄陂镇志人物篇》载:“……天复二年(902)二月底,卢光稠召见筠松,筠松带病去虔州,辞归时,卢王派专船护送,船至于都寒信峡药口坝,筠松病危……葬吾躯壳于犀牛下海处,言罢即逝。时为三月初八戌时。……。”刘江东撰《三宝经序》载:“……杨夫子讳益,字筠松……以虔州防御史卢光稠召其葬父,百日节度史加平章流行事,据虔州称卢王,因失信于王,遂赐毒酒,杨公知酒有毒,乃掩倾入杯中,走至于都药口,其毒攻入于心,遂卒葬其地”。《南安府志》和《江西通志》都说:“卒于虔,葬萼中药口”。
从上述资料,三僚《曾氏族谱杨公仙师传略》说杨益是由三僚出游至寒信峡偶然死的,不足信。因为杨益不是定居三僚,同时他们的始祖曾文辿也没有到过三僚,而是在葛坳乡小洇,隐居黄禅寺后至石船山的。
宁都《黄陂镇志》所述:“卢王派专船护送,船至于都寒信峡药口坝,筠松病危,言罢即逝”亦属荒唐。斯时,杨益在虔州佐卢王从事风水业务,902年正值扩建赣州城。
刘江东撰《三宝经序》说是:“失信于王,遂赐毒酒,毒害致死”也不符事实。仅就杨益佐卢王风水布局扩城建设的功绩,卢王不可能赐毒酒毒害杨益。
兴国三僚《曾氏族谱文辿公传略》载“考吾始祖文辿公……后师徒出游至韩信峡药口坝,杨公寿终,享年六十有七。我祖亲为卜葬……后辿公与诸子徒于袁州万载县观邱山览胜,见形肖五牛饮水穴,结池心,援指谓子徒曰:“吾死葬此”时值粱之贞明丙子(916)岁也,公果腊月仙逝,诸子徒如命安葬,名其地曰“曾仙塘”后其徒于豫章复见辿公,惊其未逝,归发其冢,果空棺而始知辿公尸解。真成地仙矣……”。
上述《曾氏族谱》称曾文辿为杨益卜葬,是不符合事实,杨益是卒于937年左右,而《曾氏族谱》所载是曾文辿卒于916年,因此非曾文辿为之卜葬。另据乐平流坑上述《董氏族谱》载:“第二世司空帧墓为杨曾二人所卜”而后才能去宜春万载,这就说明曾文辿非卒于916年,而是卒于为杨益卜葬之后。否则,卜葬者当属与卢王参政的刘江东,始合逻辑。
综合上述诸多资料,可以证明江西兴国三僚的《曾氏族谱》所载《杨公仙师传略》和《曾文辿传略》都是不合逻辑,而是清代伪撰的,把杨益的面貌搞的全非。
杨益到赣州后,在石船山的授徒传术,佐助卢光稠建王府和寿量寺以及扩建赣州城,为救贫济困奔波于赣南以及江西和全国各地,如福州市尚存唐末所建的符合郭杨唯物辩证风水术的阴阳宅和寺观。
风水实践中,杨益创造了科学的七十二龙,撰写了137字的《青囊奥语》和《天玉经原著》《玉尺经原著》三部系统的风水理论经典,卒于虔葬于中药口是铁的事实,这才是杨救贫的历史真面貌。
1、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之后裔,齐太公后裔孙高傒而来,以邑为姓。据《元和姓纂》所载:“姜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之孙高傒(人称傒公),食采于卢,今卢县也,因姓卢氏……”。西周时炎帝后裔姜尚,字子牙,因辅佐周武王兴周灭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春秋时代,齐太公的后裔高傒食采于卢,“因邑为姓”,故其后裔姓卢也。此居卢姓主要来源之首位。
2、出自复姓改单姓为卢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代,齐桓公之后,有一支取卢蒲氏,后来改成姓卢;又据《魏书·氏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卢氏为卢姓。是为河南洛阳卢姓。还有一支取“葛卢”为姓的,后来也改姓为卢。
3、古代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部有姓“莫芦”的,后来改为姓“芦”,再后来则去掉草字头,归于卢姓。又有少数民族姓“吐伏卢”、“豆卢”或“奚什卢”的,也改为姓卢。
4、出自他姓赐卢氏。据《隋书·卢太翼传》所载,隋炀帝赐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姓卢,很有才华,备受隋炀帝看重,受赐姓“卢”,子孙也就随之归于卢姓。此支是为河间郡(治今河北献县东南)卢姓。
5、出自他姓改卢姓。如祖籍河北省范阳(后望于河南省光山)的雷姓人氏在北周之初改为卢姓;唐代有三原(后望于陕西省三原)的闾姓,经当朝皇帝特批,改姓为卢。
6、春秋时代的庐子国,有人以“庐”为姓,后则改为卢。 卢姓迁徙分布:
卢姓的发源地在今山东省长清的西南,春秋时在齐国繁衍,自“田氏代齐”后,卢姓便散居燕秦之间。
秦时,有博士卢敖在涿郡定居,世称涿郡卢氏。秦末,卢敖裔孙卢绾随汉高祖起兵反秦,因功封燕王,封国在涿郡,后涿郡卢姓又称范阳卢姓,为五大望族之一,历汉魏南北朝隋唐千余年而不衰。与此同时,有卢姓已迁至宁夏固原与甘肃平凉间地,以东汉王卢芳为始祖。而传自齐桓公的那支复姓卢蒲,改卢姓后亦在涿郡繁衍。
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导致卢姓大举南迁,卢氏大族有随晋室南迁于江浙一带;又有一支卢姓北上辽沈,后发展成为辽西卢姓大族,此支卢姓,为后魏太保,录尚书事卢鲁元(昌黎徒河〔今辽宁省锦州〕之族所在)。
唐代卢姓称盛于黄河流域,唐宪宗时有卢姓入闽粤。据《始兴范阳卢氏五修族谱》所载,迁居南京的范阳后裔卢富,率子孙迁江右虔化县(今江西省宁都),曾孙卢光稠平黄巢起义有功而封开国侯,其次子的八世孙迁居福建蒲田、考满。其支派有十七郎迁居广东东莞,而在此以前,有奇女子卢眉娘已名闻粤乡,据文献,她是广东省南海人,可见在唐代时,卢姓在北方已称盛于黄河流域,其中以河南繁衍最为著名,南迁则主要繁衍于江西、江苏、四川、福建、广东一带。
元明清之际,卢姓已遍及全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卢姓人氏,作为中国的炎黄子孙,得姓较早,加之源于山东,后又沿着黄河,在河北、河南繁衍发展,现如今卢姓已遍布全国,尤以广东、河北、广西等省区多此姓,三省区卢姓约占全国汉族卢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卢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二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七。
1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
2 雅溪卢氏家乘:始启亿肇绪,千万友俊怡,福寿仁义礼,志贞亨豫宜,泰道端谦顺,明良茂广宗,恭临安庆泽,光显本原隆。续排字目:慎修思惇叙,钦让协和雍,绳武昭嗣服,有壳燕诒丰,培元钟英秀,植德绍芳徽,济美承昌祚,忠清懿范垂。辈分字目17世起:尧仲洪懋光,士人永树炳。续增辈分字目:炳正念湻秀,熙嘉全汉东,烈世钧求本,焕玉铭泰松。
3 锦溪卢氏重修宗谱:端、和、恺、悌、谦、孝、敬、慈
4 锦溪卢氏重修宗谱:排行:百千万贵俊,顺善启仁贤,永远承宗义,端和恺悌谦,孝敬慈忠信,恭俭礼让廉,德业应时盛,纲常伦纪全。字辈:特志元成兆,本良尚孟朝,如汝存继明,光大启人文,学士世瑞显,英才允济昌,秀美希洪茂,方正锡康祥。
5 清献公支下金荣公英华世系31世起:载、昌、隆、吾、朝、应、永、大、国、必、兴、发
6 润州开沙卢氏宗谱:东分18世起:家世兆兴克昌厚西分17世起:树光培金润东其长总派25世起:中正广大启秀发祥
7 白竹卢氏宗谱:泰继尹克完,成明尚怡进(复),谦孚衡豫升,鼎丰临观有,济师益咸萃,壮泽需同节,晋履渐归家,随颐大贲井
8 卢氏宗谱:积千、余伯、庆禺、德亨、泰道珍尚、和叙采弥恭礼定其亮辐、端资瑀庸方茂时原宁祐、宏钜平交权远永正志仕允、任福善崇盛绍宾本进兴禾、杰寿敬洪昌成英隆桂、澄乾惟舜祥起泽云仁、清坤升元智富淳道、汪希贤贵中高、浩安良荣德、奇厚、睿奕、毓叶、秀云、俊礽、慧祥、聪开、明椒、贞宝、忠蕃、淑衍、懿盈、文升、彰贻、武谟、振燕、纪翼、纲熙、严世、肃、储、经桢、纶、邃、蕴、惠、恩、广、济、统、肇、嘉、颖
卢氏宗谱载书升祖后卢姓十二世世系原无定系,从十三世始定派。即:树、德、基、家远、立、言、光、祖、从;贤、良、方、正、在、锡、胤、兆、恒、丰。三十三世以维字起定派,即:维、成、培、宇、巨、铭圣、耀、炳、岚;进、茂、守、浩、钦、源、定、宏、新。
1、出自风姓,以国为姓,是重和黎的后裔
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的人物。他的后裔伯符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国。古程国的地望在汉晋时期的洛阳上程聚,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洛阳和偃师交界处。程国的居民以国名为氏,于是就产生了程氏。
2、以地名为姓
传说,周宣王之时,重黎的裔孙程伯休父入朝为大司马,后又因攻占徐方(今山东滕州东南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陕西咸阳市东,也有人说在今洛阳市东),他的子孙有一部分人以地为姓,称程姓。
3、出自商、周之际的伯符之后
据资料记载,伯符是程姓的始祖。由于伯符向周王敬献“泰山之车、井中之玉和双穗之禾”这“三异之端”有功,被周王封在广平的程地,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程姓。实则伯符是重和黎的后代。
程氏因程国而得名,先有了程国,程国的居民后来就称程氏。至于程氏在何时何地得氏则诸说纷纭。就程氏得氏的时间而言,有西周初年、成康之际和宣王时期三种不同说法;就程氏得氏的地点而言,也有广平(今河省北鸡泽)、洛阳上程聚和安陵(今陕西省咸阳东)三种说法。
4、出自姬姓是荀氏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晋国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长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其后裔以邑为姓,称程姓。
春秋时期晋国出现了一些势力强大的姓族。荀姓就是其中之一。荀姓在西周时聚居在今山西省临椅县南部,后来迁到新绛县西。荀林父、荀宾、荀家、荀会等人都是晋国著名的卿大夫,是对晋国政局有一定影响的人物。
晋国大夫荀骆的采邑就是程邑。有人说这个程邑就是关中地区咸阳东北的程邑。但是当时咸阳附近应该属于秦国的领地,晋国虽曾拥有“河西八城”,它的领地也难到达咸阳附近。
因此我们认为,作为苟驩采邑的程邑, 应该在今山西省境内。因为驩的采邑名叫程邑,他的子孙就以邑为氏,改姓程氏。
5、其他民族和姓氏改为程姓
程氏是重、黎的后裔。关于重、黎的身世,古人有两种说法。一说重和黎都是颛顼的曾孙。颛顼有个儿子名叫称,称有个儿子名叫老童。老童有两个儿子,就是重和黎;另一说黎是颛顼的曾孙,重是少昊的儿子。
程姓在《百家姓》中排名193。据2015年的统计,程姓的人口总数在大陆排名31位。
杨益的杨益风水实践
本文2023-11-12 05:14:3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62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