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姜"的渊源,现在的地区分布及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2浏览:2收藏

姓氏

姓名起源2007-11-08 19:14 姓名一直是个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个最重要的识别符号。其中“名”一般由父辈取立,“姓”则系世代相传,源远流长。那么,自己的姓氏到底源于何处?它在历史长河中发生了哪些演变?又有哪些历史名人?我国的姓氏有着悠远的历史。相传五千多年前东方部族的首领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形成最早的姓氏制度和婚姻制度。 秦汉以前,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氏”起源与父系社会,为同姓衍生的分支,本来为同姓各部落的名称,后来则专指部落的首领。国家产生以后,不少封国和官职也成了氏的名称。在古代,封国和官职可能世袭,氏也就随之可以世袭了。一旦封国和官职失去后,氏就开始演变成家庭的标志。所以这时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一般女子称“姓”是用来“别婚姻”,男子称“氏”则用来“明贵贱”,两者的作用不一样。 氏大量产生的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春秋时期。周代制度规定,周天子的嫡长子将来继承王位,称为太子,其余的儿子统称王子,王子的儿子称王孙,王子和王孙统称王族子弟。诸侯的儿子除了太子外均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子和公孙统称公族子弟。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国为氏。公孙的子孙不属于公族,他们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也可以其他方式命氏,主要有: (1)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晋武公封他的叔叔姬万于韩,姬万的曾孙厥就以封邑名为氏,韩厥就是姬姓韩氏; (2)以所居的地名为氏。如齐桓公有子孙居住在都城临淄外的东门一带,称东郭大夫,后代以东郭为氏; (3)以官名为氏。如史官有后代称史氏; (4)以技艺为氏。如制陶人有后代称陶氏; (5)以祖先的谥号为氏。如秦穆公有后代以他的谥号"穆"为氏,称为穆氏。这样,大量不同的氏就由此产生了,其数量远远超过姓的数量。 在这一时期,“姓”是固定不变的,而“氏”却时常变化。因此往往出现父子同姓不同氏,或姓虽不同,氏却相同的现象,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可有不同的氏。氏的这些变化往往反映了贵族的地位和职权的变更。如战国中期的商鞅,他原本是卫国公孙后代,所以又叫卫鞅和公孙鞅,秦国封他为商君后,他又称为商鞅。 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旧有姓氏体系也逐渐混乱,出现了姓氏合一的倾向。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姓氏体系基本上确立了下来,姓和氏完全融合不分,并且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平民也能有姓氏了。秦汉以后,新的姓氏产生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为避祸而改姓; (2)为避帝王的名讳而改姓,如东汉时庄氏为避汉明帝刘庄的名讳,改称严氏; (3)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时,少数民族的部落名称演变成汉姓; (4)当某一姓氏的字有几种不同的写法时,往往演变成几种不同的姓氏。大约到宋代时,中国的姓氏已与现代几无二致了。 西汉以后,历代都编有不少介绍姓氏的图书,而能在民间家喻户晓的,唯有宋代人编撰的《百家姓》。《百家姓》以宋朝皇帝的赵姓起首,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诵, 因此流传久远,成为几百年间中国著名的蒙学读本。 这些姓氏今天基本上都流传了下来,且其人数占现代汉族人数的绝大部分。百家姓共收录姓氏496个,其中单姓440个,复姓56个。 后来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炎帝的许多子孙已变易为其他姓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吕尚,既为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吕,故从封姓改叫吕尚。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29世。后来齐国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齐国变为田氏政权,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多以姜为姓。这样,分迁到各地的姜姓不断繁衍发展,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以姜为姓的,故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后逐渐东迁,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到西汉初,为充实关中人口,姜氏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世居天水(今属甘肃),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到了汉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苏、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唐、宋时期,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方及广东琼山。到了明、清时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姜世良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并在此发迹。其后代子孙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广东陆丰盐墩乡,继续繁荣发展。后来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 1、姜姓自炎帝神农氏以降,后裔分支命氏,共计为二百四十七个姓氏,可知姜姓起源之早。 2、姜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方,又盛于北方。 3、姜姓以孝行著闻。如东汉隐士姜肱,兄弟友善,常同被而眠,故有“姜被”之典故,又东汉广汉人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 4、姜姓字行辈份严谨有序。据一九一七年姜正芳所修《姜氏家谱》所载,江苏常州姜姓一支字行为:“中俊法仁,炳习志士,国良翰广,思茂。” 5、姜姓保存了其始祖优秀的基因,在河南大地上出现了“姜方现象”---姜方,才女大学生。 姜姓家乘谱牒 家乘谱牒 河北青县·南左所姜氏家谱上下卷 天津·姜氏家谱六卷 江苏泰州·维阳泰州姜氏重修族谱四卷 江苏扬中·姜氏挂谱 浙江余·姜氏世谱十集 浙江·奉化姜氏宗谱六卷 浙江象山·姜氏宗谱八卷一卷末一卷 浙江兰溪·东溪姜氏宗谱六卷 浙江兰溪·姜氏宗谱十三卷 浙江兰溪·姜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兰溪·横潭姜氏家谱卷 浙江常山·定阳姜氏宗谱二卷 安徽桐城·宛桐姜氏宗谱六卷 安徽桐城·姜氏宗谱六卷 福建漳州·姜林连支同谱序 江西南昌·城塘姜氏七修族谱四十四卷首二卷 山东·昌邑姜氏族谱八卷 山东金乡·姜氏家乘二卷 山东烟台·通伸村姜氏族谱不分卷 湖南宁乡·姜氏重修族谱二十七卷 湖南长沙·姜姓十修族谱三十二卷 姜氏族谱十五卷首一卷

姜姓,是源自远古时期炎帝的姓。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山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

后来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炎帝的许多子孙已变易为其他姓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

扩展资料:

最早的是西周时的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姜子牙(本名吕尚,姜姓吕氏)。后裔姜小白(齐桓公,姜姓吕氏)为春秋五霸之首,任命管仲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南征北战,树立霸主威望。

此后,历代不乏杰出人物。东汉彭城广戚人、隐士姜肱,史书称其“家世名族”,他不仅学问高,而且与二弟姜仲海、姜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兄弟相互友爱,常同被而眠,后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爱。东汉还有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其后发展成为姜氏较为繁盛的一支。

三国时有天水郡冀县人、蜀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姜维;

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除祖籍甘肃兰州的左相姜公辅外,还有唐高宗时宰相姜恪;

南宋有饶州鄱阳人、著名词人兼音乐家姜夔。

-姜姓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四。

寻根溯源

炎帝。姜姓出自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今陕西省渭河支流的岐水,在今陕西岐山之东,源出岐山),以居地命姓为姜。炎帝是姜姓的受姓始祖。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县西),建立吕国,再次被赐以祖姓,以续炎帝的香火。春秋时的齐国,其创立者是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由伯夷建立的吕国,在公元前六七八年被楚国所灭,由姜尚建立的齐国,在公元前二二一年被秦国所灭,在吕齐两国被灭亡后,其子孙都有以姜为姓的,他们尊炎帝为姜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姜姓,自夏商以来,分为齐、许、申、甫四国,世有显诸侯,其居戎狄者为姜戎氏,系古戎人一支,为姜姓,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逐渐东移入陕,公元前六三八年,为秦所迫,迁至晋南。几千年前炎帝出生的姜水,为中国众多姓氏的发源地,而姜姓得姓则是在今河南南阳一带。姜尚建立的齐国,表明姜姓又发源于山东淄博一带,田和灭齐后,姜子牙的后代子孙散居各地。汉初,居住在河南、山东的姜姓发展为关东大族,时刘邦采纳娄敬建议,迁六国贵族后裔的关东豪族于关中,姜姓被迫徙关中,遂居天水,此际,姜姓还有播迁于江苏、四川等地者。东汉末及三国,有姜维盛于甘肃天水,姜肱盛于江苏沛县,天水一支的姜诗盛于广汉(今四川谢洪南),姜维降蜀后,其后裔居川。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姜姓为避战乱而从中原徙居江南各地。但由于天水远隔中原,故历千余年长盛不衰,代有显官,直至唐代,天水仍是姜姓的发展繁衍中心,并从中派生出九真(今广西、越南清化省清化一带)姜姓,此支姜姓系天水分支,出自唐舒州刺史姜神翊。姜神翊嫡孙姜公辅在唐德宗时任宰相,后贬为泉州刺史,当是姜姓最早入闽者。有资料表明,唐宋时期姜姓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及广东琼山。明朝洪武年间,姜世良先迁至福建泉州龙溪县红豆乡,并于此发迹,其后世子孙又有由此移居于广东陆丰盐墩乡,在广东继续繁荣滋长,其十一世孙姜朝凤于清乾隆二年(一七三七)移居台湾,此期姜姓纷纷向中国南部闽、粤迁徙,而渡海到台湾者,又以来自粤籍居多。当然不乏移居海外者。如今,姜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北方为其主要分布地,尤以山东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姜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三。

郡望堂号

姜姓在长期的发展繁衍过程中,形成的郡望有:

1、天水郡,西汉置郡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移治上圭阝(今甘肃省天水市);

2、广汉郡,西汉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

堂号:姜姓以“天水”、“龙泰”、“稼穑”、“渭滨”、“敬睦”、“云磬”、“森阳”等为其堂号。�

宗族特征

1、姜姓自炎帝神农氏以降,后裔分支命氏,共计为二百四十七个姓氏,可知姜姓起源之早。

2、姜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方,又盛于北方。

3、姜姓以孝行著闻。如东汉隐士姜肱,兄弟友善,常同被而眠,故有“姜被”之典故,又东汉广汉人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

4、姜姓字行辈份严谨有序。据一九一七年姜正芳所修《姜氏家谱》所载,江苏常州姜姓一支字行为:“中俊法仁,炳习志士,国良翰广,思茂。”

名人精粹

姜尚(姜子牙、太公):吕国(今河南南阳)人,一说汲县(亦属河南)人,属东夷族,一说属羌族,西周初年的军事家、政治家,周文王、周武王的得力谋臣,他足智多谋,灭商居功至伟,以功封于齐国,成为齐国的开国国君,相传曾作兵书《六韬》。姜小白:即齐桓公,姜子牙的后裔,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南征北战,树立霸主威望。姜维: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人,三国时蜀汉名将。本为魏将,后归蜀,深得诸葛亮信任,任征西将军,诸葛亮死后,魏军攻蜀,他死守剑阁,蜀主刘禅降魏,他诈降,企图反魏复蜀,事败被杀。姜夔: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宋代著名诗人、词人。一生未仕,其诗初学黄庭坚,后深造自得,为杨万里所称,词尤有名,精音律能自度曲,又擅书法,有《白石道人歌曲》、《琴瑟考古图》、《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续书谱》等。姜才: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南宋名将,以善战有名,后据扬州抵抗元兵,兵败被俘而壮烈牺牲

真是找不到可以帮你的,全是目录,一个文字都有。

据族谱记载,姜子牙后裔的繁衍、兴衰、居住地迁徙情况大体分三个时期: 

1有国时期 

姜子牙封于齐后,姜氏共传20代,立国君30位。太公死后,其子姜亻及立,号丁公。丁公死,其子姜得立,号乙公。

以下癸公慈母、哀公不辰、胡公静、献公山、武公寿、厉公无忌、文公赤、成公脱、庄公购、僖公禄父、襄公诸儿、桓公小白。

桓公时期,姜氏达到其鼎盛时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桓公之后,齐室内乱不已,国势日趋衰弱。而后田氏势力兴起。至18世简公时,田常杀君、专国权。齐康公姜贷是姜齐最后一个国君, 19年被田常曾孙田和逼迁于海上,食一邑,姜氏遂失其国。

26年姜贷死,奉邑皆归田氏。在这600多年内,姜氏经过了由兴到衰的变化。族谱关于这段时期的记载与《史记〈齐太公世家〉》基本相同,有所区别的是族谱更为简略,且个别文字有别,如“僖公”,《史记》为“厘公”,但其世系却十分清楚,当为有史可据。 

2在淮时期 

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田氏篡齐之后,移康公贷于海上,七年后,姜贷死,无后而绝祀。然而据 姜氏后人所藏的旧谱记载,姜氏并无绝后。姜贷尚有姜诚、姜雍二弟。

为避田氏祸乱,诚、雍二人隐迹讳名,南逃于淮郡,即现在江苏淮安,开始了姜氏家族在淮的繁衍阶段。据谱所记: 姜诚生三子,但 名字都不能记载,后代都生活于淮。其中有一支迁居单县(山东省)。姜雍生一子,名思聪,列21代。 

思聪生姜刚、姜毅、姜木、姜讷四子,为22代。23代有存仁、存义、存礼、存智四子。……这样一直延续到74代,时间跨战国到明初的最长时期,约1700余年。

其间历经多次兴衰荣辱,姜氏子孙多 有磨难。如: 29代姜洞、姜瀚、姜汩、姜湘四支,汉初人。姜洞举贤良。汩生九子,其六子性刚烈,杀 令长,招至整个家族累及被杀,有少数子弟逃匿,后代不能记载。只有姜湘之子名承嗣因出家为僧 得以免祸。后承嗣反俗,乃以继世。

因避难,姜氏曾有一支迁居丰县(江苏) ,至今该县仍有季庄、范庄姜姓村民存有太公家谱。汉代以后,姜氏多有为官者,如汉时有虎贲中郎将、仆射,晋时有国子祭 酒、浚仪令,五代时有山阴县令、车骑将军,唐时有定远将军,杭州太守、长沙令、道州刺使等。谱皆有记。其后代多在淮居住。 

3寿张时期

 明初洪武年间,姜氏75代人茂周(行七)因“军户苦累”逃出淮郡,同原配许氏“北至兖州府张秋镇西南三里许”居住,后世称此地为姜家营。张秋镇系运河边的一个古镇,现属山东阳谷县,清代时属寿张县治。寿张在春秋时,为寿良,东汉时改寿张。

乾隆十年,姜氏族人续谱,因名《寿良姜氏族谱》。《谱》尊茂周为始迁祖。茂周子孙在姜家营共传五世,并有坟茔、墓碑可考。这些坟茔、墓碑一直至1958年时还有保存,姜氏迁居和传世情况尽书于碑上。明朝末年,国势惭乱,姜氏各辈相继迁离姜家营,散居在周围各县40多个村庄。其中以姜庄命名的就有8个,如“北姜庄”、“南姜庄”、“姜家庄”、“东姜庄”、“西姜庄”、“后姜庄”之类。这些村庄多系明末姜姓人口迁居此地而建。至今已传到22世,中经明清、民国,时间计600多年。

由于行政区划变动,目前这些姜姓所在村庄分别属于河南省台前县(原山东省寿张县)、山东省梁山县、东平县、阳谷县,总人口约计12000多人。如台前县姜庄,是姜姓人口最集中的村子,全村180多户,人口900多。其中除2户异姓外,全部是姜姓。全村从村干部到部分村民,都保存有姜氏族谱,以姜太公后裔子孙自重。

姜姓源出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秦汉时,姜姓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如今姜姓广泛分布于中、朝、韩、菲、泰和印尼等国。

姜姓在《百家姓》排第32,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6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4%。据考证,从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太公起到现在,共有102个姓氏由姜姓繁衍而来,包括吕、许、谢、纪、丘、卢等64个单姓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牛等38个复姓。

经考证,从姜尚起到如今,历史上共有102个氏都是从姜姓繁衍而来,有的姓氏还有别的起源,但是姜姓却是他们最初或最重要的起源。

其中包括吕姓、许姓、章姓、谢姓、齐姓、高姓、国姓、雷姓、易姓、方姓、文姓、申姓、卢姓、柴姓、庆姓、贺姓、纪姓、丘姓、薄姓、赖姓、盖姓、丁姓、査姓、封姓、邱姓、崔姓、骆姓

左姓、充姓、郦姓、逄姓、连姓、向姓、谷姓、聂姓、尚姓、焦姓、柯姓、饶姓、景姓、浦姓、厉姓、强姓、斜姓、晏姓、檀姓等64个单字姓氏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申屠、公牛姓等38个复姓。

扩展资料:

历史发展:

先秦时期,姜姓活动的地区主要是甘肃和山东。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姜姓的历史在5000年以上,作为氏则始于齐国灭亡之后,至少也有2300年。

秦汉时,姜姓在河南灵宝的函谷关以东已经发展为大族,遂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

三国和南北朝时,姜姓已经在秦川陇、鲁皖苏浙地区蔓延开来,但其人口中心仍在陕西和山东。唐宋时期,姜姓进入闽粤地区。唐朝大臣桓庭昌改姜姓。 

清朝时东北地区由于山东的移民和满洲八旗的全面汉化以及汉姓的使用,东北地区姜姓发展迅猛。清满洲八旗的姜佳氏族全部、章佳氏族一部分集体改姓为姜。

参考资料:

-姜姓

伊川县鸣皋镇中溪村:世学龙宏飞,兴茂木本长,中华国永宁,仁义存善良,光辉昭乾坤,有道德荣昌,青春当立志,福寿双泰康,守信智书礼,万代留清香,承前启毓秀,纪元开新章。

始祖姜遇,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吾始祖遇公携三子世魁、世标、世章由山西洪洞游于洛,为爱嵩士之美卜居焉,后庄名定为中溪乃取磻溪之意。始祖定居十余年后,带三子到汝州市一带定居,现村名为姜家庄(大程朱姜村)。现从姜庄分出的族人已遍及汝州寄料镇的吕庄、妻贤庄、张坡;汝州杨楼镇的姜家沟、赵沟、王楼袁庄、夏庄;庙下乡的杨庄、吕庄、春店;温泉镇的温泉、连庄;临汝镇的临汝镇、菜园;汝阳县三屯乡的王坪;小店乡的关帝庙村等十数个自然村,目前有2000余人。

平顶山汝州市杨楼乡姜庄村:世学龙宏飞,兴茂木本长,中华国永宁,仁义存善良,光辉昭乾坤,有道德荣昌,青春当立志,福寿双泰康,守信智书礼,万代留清香,承前启毓秀,纪元开新章。(迁自伊川中溪村)

洛阳汝阳字辈:世学龙宏飞,兴茂木本长; 中华国永宁,仁义存善良; 光辉昭乾坤,有道德荣昌; 青春当立志,福寿双泰康; 守信智书礼,万代留清香; 承前启毓秀,纪元开新章。

始迁祖姜遇携世魁、世标、世章三子与明洪武二年从山西洪洞迁来。(吾族自炎帝肇基,太岳,佐夏,磻溪,左周封齐,太公望后,其一支迁于吴,又迁于越,复迁于燕京,最后迁于晋之洪洞,洪武二年(1369),由洪洞西游于洛。已有600余年)我的不知道有没有一样的?

姓氏"姜"的渊源,现在的地区分布及族谱?

姓名起源2007-11-08 19:14 姓名一直是个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个最重要的识别符号。其中“名”一般由父辈取立,“姓”则系世代相传,源远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