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麦)排行第几?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2浏览:1收藏

百家姓(麦)排行第几?,第1张

排名第625。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百家姓》的次序不是各姓氏人口实际排列,只是因为读来顺口,易学好记。《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_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麦氏在老百家姓排名第625位,系出成汤姓子氏。麦姓广布岭南及海外,麦氏是一个古老姓氏,麦氏是岭南望族,麦姓人口到底有多少,历来为麦氏宗亲所关注。现今全国使用的姓氏1436个,王、李、张居前三位,麦氏居141位,在鲁、季、覃、毕姓之后,耿、舒、尚、聂、庄姓之前,占全国人口009629%。1996年全国1224亿人折算,麦氏总人口为118万(不含港澳台及海外)。

扩展资料:

百家姓的历史

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姓氏,并且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得延续。百家姓中有七成姓来源于洛阳偃师。

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着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姬,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

宋朝的皇氏姓‘赵’,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宋朝的一位学者相信‘孙’是宋朝皇族妻妾的姓氏,‘李’是南唐的统治者--李后主的姓氏。这就是《百家姓》的开场白--“赵钱孙李”次序的由来。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十四世纪初)出版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画对应而成。但是元朝的版本并不完整,流传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录完整。它总共记录了438个姓氏,其中408个是单姓,有102行组成,38个是复姓,编成15行。最后一行是百家姓终,即百家姓完结篇,由118行构成,共有472个字。

清朝后期又出现了另外一本有关百家姓的书--《增广百家姓》,书中记录了444个单姓,60个复姓,结束语为“百家姓序”。现存的清朝版本的百家姓既有文字又有图画,每页上方除了记录历史名人的名字和其所属家族外,旁边还有他的图像;每页下半部是由四个字或姓氏组成的短句,读起来很像古时的四句诗词。

参考资料:

-麦氏

参考资料:-百家姓排名

  麦氏起姓说

  「麦」字,从「来」不从「夹」,从「夂」不从「夕」。来象其实,夂象其根。(夂音止,夕音系)

  麦氏在华人社会里属稀有姓氏,在「百家姓」里找不到它,在许多的姓氏介绍书籍中,也没有将麦姓列入。有的书籍,即使有介绍,也只是简单两三句话而已。对於现今想要寻根追远的麦氏子孙来说,探索姓氏的起源,可参考的资料,相当稀少。

  根据笔者多年来从史册及祖谱资料的搜集,兹将麦氏起源介绍说明如下:

  (一)、源於麦丘---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至麦丘,遇一老人,年八十三,为桓公祝寿。齐桓公赐封地「麦丘」与老人,老人的后裔就跟从封地「麦丘」为氏。后来随著历史的变迁,再去丘为麦,从复姓成为单姓。

  (二)、源於韩姓---西汉初立,韩信因功高震主,遭吕后谋害,累及九族,其族人四散逃命。逃难途中,有因渡河幸免於难者,而异韩为何。有因躲入麦田幸免於难者,而异韩为麦。故民间传说,韩何麦同宗。

  (三)、源於麦侯---西元前一一六年,汉武帝封景帝后裔刘昌为麦侯,地属琅琊。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四)、去匊为麦---西晋有麴�丞相者,浙江处州府松阳县人,因逢五胡之乱,为避战乱,携亲属二十四户去匊为麦,迁往始兴郡百顺里居住。

  (五)、源於何姓---隋朝时,铁杖之父,姓何,名曾唯。中年生二子,长子饶丰,号铁杖,次子饶瑞。铁杖因屡立战功,隋文帝问其愿任何职,铁杖答说:「愿能日食斗麦足矣!」文帝遂赐姓麦,成为岭南麦氏始祖。后来并成为隋朝开国元老,功绩显著的大将军。铁杖之弟饶瑞仍姓何。

  以上五种说法,来自史册及麦氏古族谱,由於年代已久,无从考据,提供参考

  台湾高雄 麦汉鸣 2005218

  (六)、户政强改---台湾屏东县雾台乡鲁凯族人士,因其有语言,但无文字1945年台湾光复初期,因

  户口政策的关系,原住民姓氏均被改为汉人姓氏,其中有一部份人被改姓氏为"麦"虽然最近

  几年,台湾政府已经立法同意原住民可以改回原来姓氏,但多数的"麦"姓原住民,仍未改回原

  姓

麦姓人口生活在岭南一带,为麦铁杖之后裔,中原及北方极少有麦姓,主要在广东、广西、海南、台港澳等地。

麦姓部分村庄分布: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麦围街,清远市阳山县岭背镇西坑村,狮子口村、米仔塘村及太平镇麦路江村,附城镇花坑口村约共有两千人左右。

肇庆市高要洞口村人口八百多人、腰岗村一千多人。

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麦村人口九千人,顺德区龙江官田、均安约数千人。

东莞长安约有六千人。

深圳公明合水口村、茨田埔村、马山头村、根竹园村、光明街道碧眼村、龙岗区坪山镇果园贝村等地,至今麦氏子孙后人已达十多万人。

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莲溪村、东里村、大井村等村,总人口一万五千人。

广州市番禺区官坑村,人口约七百人;番禺区横江村,人口约五百人。

广州市南湾大村人口八千多人。

广东省饶平县汫洲镇大汫村人口一万多人。

广西全省约有十万人。

台湾麦姓,高雄麦氏宗亲会数据两万多人。

广东省遂溪县港门镇吾家村、车路下村、黎角仔、石角埠头、兴业村、白泥塘村、架落坡、港门墟、新城南地村、后苏村、货湖墟、大油村、北灶等村庄,约六千人;遂溪县沙古镇打铁塘村、阔口塘村两村约两千多人;遂溪县草潭镇(包含原来下六镇)麦姓人口约三千人,遂城镇约两千人,杨柑镇约两千人,全遂溪县麦姓人口近两万人。

广东省吴川市塘缀镇塘草村、雷公石村、塘尾镇麦屋村、振文镇麦屋村等村庄,人口近两万人。

广东省徐闻——麦氏人口约三千人  麦氏始祖铁杖公,其宗族源远流长,至二十三代世,明朝贡生道清公之后裔如松公,如盛公等先辈,于康熙年间迁居徐闻西乡瓜藤村、下寮仔村以及其它村庄。其中,瓜藤村与下寮仔村是麦氏族人落脚徐闻年间最早之一,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经世化繁衍,生生不息,人丁兴旺,以今南山镇博爱村(含西树仔)麦氏人口有一千人,占徐闻麦氏人口三分之一,是徐闻县麦氏人口最多的村庄。徐闻麦氏除以上四个村庄外,还有徐闻县南山镇的北潭麦宅村、龙埚南边埚村;西连镇油河子村;迈陈镇北街村、石仔灶村、那宋村、宋屯村;和安镇公港赤子村;新寮镇场内村、南寮村、马草港村;曲界镇坡苏村、仙安村、田洋村;前山镇曹家后岭村、大桥村、和家村;龙塘镇福田月灵村、龙塘前村、昌发村;下桥镇下埚村。

广东省廉江市麦姓人口一万人,其中新民镇甘水塘、瓦窑坑村、马落垌村共有人口一千多。廉江市安铺镇,铁杖公后裔第廿二世孙“麦双椁”及三子于明朝嘉靖五年(即1526年)由新会麦村迁居至湛江安铺镇东山埠鸭潭村等处居住。现已发展廿余世,后裔迁居粤琼各地开基数十条村庄。下文摘自安铺镇东山埠鸭潭村1987年《麦氏族谱》-双椁配原氏生三子:钦臣、钦瑞、钦望,双椁公后裔村庄分布目录如下

钦臣房 安铺东山埠由廿三世钦臣、钦瑞、钦望三祖于嘉靖五年迁居 遂溪县西湾村由东山埠五世祖春达公分迁 遂溪县柑乾留老麦村由东山埠五世祖春会公分迁 海康县牛乸搪村由东山埠五世祖春旺公分迁 遂邑龙窝村联威公现迁住广西英罗村 钦瑞房: 鸭潭老村由东山埠无胜公分迁 鸭潭河边村由老村雨芬公分迁 鸭潭中间村由老村雨振公分迁 鸭潭下村由老村雨振公分迁 鸭潭南村由老村雨英公分迁 鸭潭下村仔由大坡村自强公分迁 鸭潭大坡村由老村自有公分迁 鸭潭新村由河边村有华公分迁 久受埇由老村雨隆公分迁 老虎头由老村雨隆公分迁 长毛田村由老村雨隆公分迁 遂溪杨老何老麦村由老村雨均公分迁 遂溪打铁塘村由东山埠七世祖麦峤公分迁 廉江抑搪古冢村由河边村七世祖有荣公分迁(现迁往营仔天鹅墩居住) 遂溪双福村由三世祖益凤公分迁 遂溪朝福村由双福村永莲公分迁(现廉江白沙塘村仔) 遂溪北灶尾村由双福村自锦公分迁 遂溪石角(埠头番鬼塘兴业村等)由鸭潭老村自有公天胜公分迁 广西钦州拖车埠由双福村永清公派下分迁 广西廉州乾江村由鸭潭老村五世祖天仁、天经公分迁 北海市地角镇中寮村由乾江村天仁公分迁 广西防城县灵山村由七世祖鸭潭大坡村东兴公分迁 钦望房: 山狗棚村由东山埠五世祖永宽公分迁 雷州城居住由东山埠奇香公分迁 广西东兴江平村由东山埠汝香公分迁 注:仍有分迁支系不祥

百家姓(麦)排行第几?

排名第625。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百家姓》的次序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