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简介及详细资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2浏览:1收藏

汉剧简介及详细资料,第1张

历史渊源 历史起源

汉剧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旧名楚调、汉调。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原以秦腔经襄阳南下演变出来的西皮为主要腔调,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俗称路子。对湘剧、川剧、赣剧、桂剧、滇剧等剧种的形成发展都有影响。清嘉庆、道光年间,汉调流传到北京,加入徽调班社演唱,逐渐融合演变而成京剧。

民国元年( 1912 年),定名为汉剧。抗日战争爆发后,汉剧艺人参加了抗日救亡活动,成立了汉剧流动演出队。1962年建立了武汉汉剧院,主要演员有陈伯华等。

发展过程

陕南地方戏剧,由汉水流域的山歌、民歌、小调发展而成,音调为汉中一带发音,与湖北汉调戏相似。长于文戏,巴山气息浓郁,音调幽雅,唱腔婉转,道白柔和,语言风趣,表演细腻,纯朴大方,唱腔及念白巴山音韵很重,以川味见长。板式有上、下调之分,上调多用于表现悲怆、凄凉、愤慨情绪;下调多表现舒畅、明快豪放情绪。汉中市汉台区、西乡县、镇巴县等地60年代以前多表演汉调二簧。

汉调二簧最初的发祥地为 蒿坪河一带。最早的班社活动可以追溯到乾隆二年(1737年)。1958年,据老艺人冯仁才、邱盛茂口述,蒿坪河东门寺的乐楼(戏台)上曾有"乾隆二年八月干胜班在此破台"的题壁。生于乾隆三十六年的蒿坪河艺人杨履泰(杨家家谱),曾于乾隆末期至嘉庆年间领泰丰班在蒿坪河一带演出,享名一时。嘉庆至道光年间,杨履泰与其子杨金年继续领班演唱,并于西乡沙河坝、屈家河,首次创办了汉调二簧科班,收徒六十余人,为二簧培养出"鸿"、"来"两辈艺人。"来"字辈最杰出的艺人为查来松和屈来寿,"鸿"字辈最杰出的艺人为贺鸿生。两辈艺人分散于安康、汉中、商洛、关中及四川等地领班演出,并不断在各地举办科班,教授学徒,遂使汉调二簧在各地得以传播和发展。在其流行过程中,因受各地语言、民歌、地方戏曲的影响,相继形成了汉中、安康、关中、商镇四路二簧,清末民初出现了班社林立,艺人辈出的兴盛局面。

汉剧属皮簧腔系,早期称"楚腔"、"楚调",以后又称"汉调"、"汉戏",俗称"二簧"。在鄂北有"一清二黄三越调"的谚语,在鄂东又有"一清二弹"之说,称汉剧为"乱弹"或"弹戏"。文献记载中曾有"湖广调"、"黄腔"、"皮簧"等称谓。辛亥革命前仍称"汉调",从民国初年起开始改称"汉剧"。其主要声腔为西皮、二簧,在地方剧种中开创皮、簧合奏之先河,从而形成皮簧声腔系统。汉剧流行于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和汉水流域及其邻近的、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的部分地区。

二簧兴起于长江中下游,系由安徽安庆徽班二黄发展而来。传入湖北的四平腔吹腔,经湖北艺人加工发展而成。西皮是由传入鄂西北襄阳一带的山陕梆子演变而来。汉剧前身为楚调。清朝中叶一些文献对此曾有记载。如乾隆五十年(1785年)吴太初所著《燕兰小普》中记有:名伶时瑶卿"爱歌楚调一番新"。楚伶王湘云擅长《卖饽饽》,唱荆江秧歌、沙湖绵(沔)阳小曲。清范锴在其《汉口丛谈》中也曾记载:"汉口楚调著名演员李翠官、隶荣庆部,擅长《贵妃醉酒》、《潘尼追舟》、《玉堂春》"。

汉调西皮、二簧合流并用,乃经过长期逐渐融合过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刊印的叶调元所著《汉口竹枝词》中对这一融合曾有记载:"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缓二黄,倒板高提平板下,音须圆亮气须长。汉口向有十余班,今止三部。"上述描写的是叶调元于道光十三年重游汉口时的见闻。书中还记述了前辈演员与当时演员在艺术上的继承关系,说"小金当日姓名香,喉似笙箫舌似簧。二十年来谁嗣响,风流不坠是胡郎。"从他的记述中可以看出,早在嘉庆末年,在汉口就有十余个唱汉调的戏班,他们既唱西皮,又唱二簧;既有正调,又有反调,已经是一个声腔完备的剧种。故汉调与皮簧在湖北的合流时间,应为嘉庆年间。

清嘉庆、道光年间已有湖北汉调艺人米应先、余三胜、王洪贵、李六等先后赴京,搭春台、和春等徽班,以中州韵湖广音演唱皮簧,出现了"班曰徽班、调曰汉调"的局面。根据在湖北发现的汉调艺人米应先、余三胜等人的家谱等史料,证明当时北京的徽班,有的就曾以汉调艺人为骨干。米应先(1780-1832年)就曾以演《战长沙》中关羽而名誉京师。余三声(1802-1866年),道光初年入京,曾掌管当时享誉京城的"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多年。春台班当时亦以汉调演员为台柱,以汉调皮黄为主要唱腔而蜚声梨园。

清嘉庆、道光年间,湖北各城镇经济繁荣,商旅云集,会馆庙宇林立,戏楼遍布,汉调戏班、科班亦随之兴起,为汉调的兴盛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汉剧在湖北的发展史上曾依流行区域而划分为襄河、荆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湖北方言叫作"路子"。 襄河路子以襄阳、樊城为中心,流行于光化、谷城、南漳、钟祥等地,以洪兴班最著名。襄樊又是"襄阳调"即西皮腔的兴发之地;府河路子以安陆为中心,流行于随县、枣阳以南、黄陂、孝感以北各城镇,以安陆桂林班最为著名;荆河路子以荆州、沙市为中心,流行于长江流域的荆河一线的宜昌、枝江、公安、石首、监利等地;汉河路子分为上下两路。上路以汉口为中心,下路以黄冈、大冶为中心,流行于鄂城、浠水、蕲春、阳新、通山一带。

清咸丰以后,受战乱影响,汉调曾一度衰落。同治、光绪年间汉口被辟为商埠后,汉调各路名演员、名教师又重新聚集于此,并举办了天(老天字科)、双、喜三届科班,培养出一批后来享誉剧坛的汉调著名演员,如一末任天全、五丑汪天中、六外陈旺喜、七小黄双喜、八贴罗金喜、陶四喜、十杂王洪喜等。辛亥革命后,又有陈国新、张鉴堂等在"春满茶园"先后开办了天(小天字科)、春、长字三届科班,培养出吴天保、周天栋、郑天龙等一批优秀演员。这时期,汉剧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兴盛时期,汉剧艺人数量大为增加。余洪元、傅心一、陈国新等此时曾组织汉剧公会,登记会员最多时曾达七千人,而且一些流动班社的艺人尚未包括在内。到大革命时期,汉剧又突破陈规,吸收女艺人参加演出,并举办训 学社(又名新化女科班),培养出以新化钗(即陈伯华)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女演员。这一时期,汉剧在武汉再次出现了繁荣景象。汉剧艺人广泛与各剧种,特别是向京剧学习交流,使汉剧表演艺术得到了改进和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汉剧艺人回响中国 的号召,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在郭沫若、田汉、洪深等人的领导下,组织了十个汉剧流动宣传队,由傅心一、吴天保、周天栋等率领,分赴川、湘、鄂西等大后方演出。在重庆、成都一带演出了《淝水之战》、《江汉渔歌》、《文天祥》、《岳飞》等剧目,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傅心一还在重庆北碚开办汉剧训练班,学生毕业后组成"五一汉剧团",抗日战争胜利回鄂后改名为黄石市汉剧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剧再一次获得蓬勃发展的机遇。全省相继成立了二十多个汉剧团。1962年武汉市成立了武汉汉剧院,由陈伯华任院长,吴天保、胡桂林、李罗克任副院长,承担起研究和革新汉剧的重任。1958年湖北省戏曲研究所举办了汉剧演员进修班,湖北省和武汉市戏曲学校分别开办了汉剧科,集中各行的优秀师资,培养出一批汉剧人才。 一批经过加工整理的传统剧目,如《宇宙锋》、《二度梅》、《断桥》、《兴汉图》、《水擒庞德》、《斩窦娥》、《急子回国》、《详状审陶》等曾在全国和湖北省历届戏曲会演中获奖或受到好评。其中,《宇宙锋》于1954年由东北**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二度梅》于1959年由武汉**制片厂拍成黑白影片;新编历史剧《闯王旗》于1978年由长春**制片厂拍摄成彩色影片;移植剧目《借牛》于1966年被珠江**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审陶大》、《磐河桥》、《扫雪打碗》等剧被拍成资料片。

文化特征 声腔

汉剧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罗罗腔也用得较多,兼有歌腔、昆曲、杂腔、小调等曲调。高亢激越,爽朗流畅。末角以雍容的表演和醇厚深沉的唱腔取胜;旦行唱腔绚丽多彩,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西皮也称"下腔",定la-mi弦,唱腔高亢激越,爽朗流畅;节奏灵活多变,可塑性强,使用范围较广。西皮板式比较完整,有慢板(习称慢西皮)、正板(习称中西皮)、快板(习称快西皮)、西皮垛子、西皮一字,以及属散板类的摇板、散板、导板、滚板等。其中,西皮垛子是运用较多又最具特色的一种独立板式,其唱腔字多腔少,节奏紧凑,适于叙事,是西皮中常用的一种板式。二簧也称"上把",定sol-re弦,曲调柔和委婉,舒展流畅,节奏较平稳。板式有二簧慢板、二簧垛板、二流、二流垛子、夹板,以及属散板类的摇板、散板、滚板、导板等。二流是主要板式,有快、慢之分。西皮、二黄在传统演唱中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专用曲调和特定唱腔。如襄阳调、九腔十八板、灯笼竿、西反腔、黄反腔、马蹄调、琵琶词等。

汉剧唱腔中还有一些曲调优美活泼、节奏鲜明的杂曲小调,包括昆腔、罗罗腔(七句半),渭腔、耍孩儿、银纽丝、凤阳歌、鸳鸯鸟、过关调等数十余种,以及民歌、杂曲等。多用于富有喜剧色彩、生活气息浓厚的小戏。汉剧的曲牌也十分丰富。传统的演唱和器乐曲牌有四百多首。按使用乐器的不同,分为唢呐曲牌、笛子曲牌、丝弦曲牌;根据曲调性能和使用范围,又分为军乐、礼乐、宴乐、物乐、喜乐、哀乐、神乐七类。这些曲牌或衔接唱腔,或配合身段、渲染气氛,具有丰富的表现功能。有些戏如《天官赐福》、《草场会》、《大封相》、《五才子》等,则是专唱曲牌的剧目。

伴奏乐器

汉剧的伴奏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同的唱腔使用不同的伴奏乐器,皮簧腔主要以胡琴伴奏为主,唢呐二簧、罗罗腔、昆腔曲牌等,则以唢呐或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近几十年来,文武场乐器有较大改进,如胡琴改为京胡;汉锣、汉钹改为音调高昂的奉锣、苏拨。汉剧锣鼓经十分丰富,打法多样,基本锣鼓点约有一百六十多个。大体上可分为[大打]、[小打]、[川打]、[干打]、[湿打]五种组合方式。其中,由马锣、边鼓、大锣、钹组合而成的[川打],具有节奏鲜明、气氛强烈的特点,对于刻画粗犷、剽悍的人物形象和烘托场上火爆热烈的气氛,能起到独特的表现作用,主要用于西皮唱腔及舞蹈、武打的伴奏。如在《马武闹馆》、《扎高围滩》、《双卖武》等花脸、武生戏中,均用[川打]来衬托草莽英雄洒脱粗犷的性格,效果不错。

角色

汉剧与湖北清戏、湖北越调在民间素有"一清、二黄、三越调"之说。其分行均为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十大行当。末、丑、夫用本嗓(俗称"堂音");生以本嗓为主,并夹用边音(俗称"本夹边");净、杂用边嗓;旦、小生用小嗓。

一末为老年生角,剧中多饰演年老的帝王、宰相、高官、学士、贤士、义仆等正面人物。末角中的代表人物是余洪元。他最先对唱腔、表演做了突破性尝试,创造了深沉苍劲、醇厚优美的"余派"唱腔,将末角艺术推向高峰。他在《兴汉图》、《白帝城》中饰演的刘备,以雍容的表演和醇厚深沉的唱腔取胜。在《两狼山》中扮演的杨继业,以慷慨悲壮的〔二簧慢板〕,把汉剧〔反二簧〕唱腔提到一个新的水平。此外,末角任天全、蔡炳南、胡双喜、刘炳南、魏平原、胡桂林、余春衡等也颇负盛名。

二净为唱工花脸,剧中多饰演谏臣名将,如《大保国》中徐延昭、《白良关》中的尉迟恭、《下河东》中的赵匡胤等。此外也扮演奸雄暴君,如《雁门关》中的潘仁美、《捉放曹》中的曹操、《毒胞兄》中的杨广等。二净以唱边音为主,行"背弓"腔,难度大。知名净角有罗敢生、郑万年、余洪奎、朱洪寿等。

三生为中年生角,重唱工,多扮演慷慨激昂、忠诚耿直的正面人物,如《文昭关》中的伍子胥、《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昭、《法门寺》中的赵廉等。知名生角有冷少鸣(作品有《探母见娘》、《樊城路会》、《辕门斩子》),陈丁已、钱文奎、吴天保、尹春保、何鸣凤、徐继声等。其中以吴天保成就最大。他勇于革新,创造了高亢激昂、行腔峭拔的"吴派"唱腔。三生所扮人物大都是文的;虽有武的,但也以文唱为主,唱、念、做兼重的戏很多。由于重唱,又被称为"铁扁担行"。

四旦多饰演大家闺秀、中年妇女、皇后王妃和贞女烈妇,如《二度梅》中的陈杏元、《大保国》中的李艳妃、《二王图》中的贺后等。本角色表演端庄凝重,娟秀大方,重唱工。知名旦角有李彩云、刘顺娥、陈伯华、邓云凤、钱华等。她们的唱腔各有特色,其中以陈伯华成就最为突出。她融青衣、花旦、闺门旦于一炉,创造了华丽多彩的"陈派"唱腔,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

五丑应工剧目很宽,可扮演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如老年的贫婆、幼稚的娃娃、昏聩的帝王、狡诈的小吏、耿直的老翁等。其表演以诙谐风趣为主,做工繁重,重腿功,讲究"裆劲"、"矮子步"等。

六外为重做工的生角,戏路较宽,如《群英会》中的鲁肃、《表功》中的秦琼、《坐楼杀惜》中的宋江等,均以表演见长。如《表功》中的秦琼,念白多达百余句,边念边做,腰、腿、身、手、髯口、眼神各显其能,均有交代。

七小包括文、武小生。文戏如《贩马记》中的赵宠、《二度梅》中的梅良玉、《花田错》中的卞生等;武戏的靠把戏有《芦花荡》的周瑜、《黄鹤楼》中的赵云、《白门楼》中的吕布等。赤膊生(短打小生)常演《武松打虎》、《快活林》等。知名小生有喻俊卿、黄双喜、董金林、李四立等。

八贴是以做工为主的花旦,多扮演年轻少女、 泼辣的 ,如《花田错》中的春兰、《乌龙院》中阎惜姣、《翠屏山》中的潘巧云等。也扮演与四旦同工的妇女,如《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反八卦》中的柴夫人等。近世著名花旦有罗金喜、钟华卿、董瑶阶、小翠喜、万盏灯等。其中以董瑶阶最为有名,被尊为花旦中的魁首。

九夫多扮演老年妇女,在表演风格上有贫富之分,如《四郎探母》中的佘太君、《钓金龟》中的康氏等。

十杂为做工花脸,多扮演勇猛憨直的武将或飞扬跋扈的权臣。如张飞、马武、呼延赞等,以做和打见长。

代表剧目

汉剧传统剧目有660余个,多是历史演义故事和民间传说,代表性剧目有《斩李虎》《哭祖庙》《双尽忠》《两狼山》《生死板》《扣花鼓》《合银牌》等。汉剧还有很多杂腔小调和丰富的曲牌。专唱曲牌的剧目有《大赐福》《草场会》《五才子》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在中国戏曲发展历史上,汉剧为京剧的形成作出过特殊的贡献,对川剧、滇剧、桂剧、湘剧、粤剧、赣剧等地方戏曲剧种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是研究戏曲板腔体系、戏曲音乐结构演变的重要史料和进行艺术创新的资源。

传承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剧曾一度蓬勃发展,但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地汉剧团急剧减少,至今湖北省境内仅存两个专业汉剧院团,许多剧目和传统技艺正随着老艺人的谢世而失传,汉剧的整体状态与前景不容乐观,急需加以抢救和保护。

传承人物

陈伯华,女,1919年03月24日出生。2008年2月15日,陈伯华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湖北省武汉市申报。项目名称:汉剧。

胡和颜,女,1947年11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胡和颜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湖北省武汉市申报。项目名称:汉剧。

程彩萍,女,1944年12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程彩萍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湖北省武汉市申报。项目名称:汉剧。

程良美,男,1941年7月出生。2012年12月20日,程良美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湖北省武汉市申报。项目名称:汉剧。

姚长生,男,1948年2月出生。2017年12月28日,姚长生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湖北省武汉市申报。项目名称:汉剧。

保护措施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区委、区 从2002年起实施了汉剧剧种保护工程,投入大量人力、财力,重点解决了影响汉剧发展的。场子、苗子、票子、路子、班子"等问题。通过剧种保护工程的实施,汉剧在安康失传的危险已不复存在,安康汉剧团发展势头良好,艺术生产和演出实现了正常化,重新占领了城乡文艺演出市场,成为汉滨区乃至全市发展文艺事业的中坚力量。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武汉汉剧院获得"汉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9年3月24日至4月24日,武汉举办纪念陈伯华大师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暨首届中国武汉汉剧艺术节。

2018年11月21日晚,数百名德国观众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走进柏林海军上将剧场,观赏了一场由武汉汉剧院带来的中国传统戏剧汉剧演出。

2018年8月21日,大型原创汉剧《优孟衣冠》在安徽大剧院首演,拉开了全国巡演序幕,陆续在安徽、江西、湖南、广州、武汉等地开展十场演出。

荣誉表彰

2018年年初,大型原创汉剧《优孟衣冠》经过层层筛选,从全国申报的上万部剧目中脱颖而出,正式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立项名单》,被纳入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

2018年11月28日,武汉理工大学的汉剧项目入选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

答案:梅开二度。

“梅开二度”是一句成语,意思指同一件事成功地做到两次。通常接连两次喜事都可以叫“梅开二度”。此成语在足球很常见,意指在足球比赛中一名足球员在一场赛事中进两球。”。

“梅开二度”实源于惜阴堂主人所编小说《二度梅》,京剧、越剧均有此戏。小说描写了梅良玉与陈杏元的爱情故事:唐朝时候,梅父被当朝宰相卢杞陷害,良玉在梅花盛开后又被狂风吹落的夜晚祈祷:若梅花重开,其父冤情得以昭雪。梅花果然二度怒放,后良玉与陈杏元得以团圆。

中华梅氏字辈(部分)

湖北

1、新州梅玉阁字派:

“奉德允镛,之鼎世玉(此八字排行,四分所共)”。“子日春木,文水应早(此八字,槐分续修排行)”。后预定二十八字:“斯长顺用在明扬,庆绍从嘉锡藻章;逢际彦玄宣拱裕,增宾辰景晋邦昌”。珍分预定二十字(自十五世起):“秉先之世泽,万代尚公忠;嗣后思光祖,道德胜荣封”。瑛分预定二十字(自十八世起):“士启之长发,文光道德新;乾元成大用,坤必满朝廷”。琅分预定十字(自十五世起)“正继应启之,钜必明高发”。

2、武汉黄陂盘龙、梅冲、宝塔梅氏字辈(“调”字辈与梅玉阁第十四世平辈):调襄圣治辅翼乾纲哲人继起鸿运克昌豪博诚信敬育善德邦和宇兴鼎立兆天

3、武汉黄陂梅店、三里桥梅氏字辈(“作”字辈与梅玉阁第十五世平辈):作发开先绪,荣昌启继承,光宗维学仕,华国友才仁。(续二十辈:2008 年10月18日在三里桥救命寺梅青恕家续谱理事会代表工作会议通过):日月恩泽照,乾坤气象新,勤俭为邦本,优良训后昆

4、武汉黄陂梅店迁重庆支字辈(属“作发开先绪”字系。梅荣程迁重庆后所续。从“仁”字辈之后起):日月恩泽照,乾坤气象新,勤俭为邦本,优良训后昆。

5、武汉孝感、孝昌字辈(“硕”字辈与梅玉阁第十八世平辈):硕作文良 家运克昌 行仁履义 世代显扬 积善庆余 大有时光 国恩敬寿 惟用书香 志希贤圣 伦纪纲常 继往开来 奋发兴邦 忠厚纯朴 才学益广 建功立业 德泽延长

6、武汉蔡甸大集字辈:大绍光章,常发其祥,登新明义,邦家之光

7、武汉武昌梅家山:曹启成家,裕世增祥。(有一支迁到台湾,续撰字辈为:宅心正大,品德端庄,诗书继志,忠孝联芳,相传万代,源远流长)

8、武汉江夏凤凰山梅氏字辈:正大昌永光,德明自显扬,文功国以立,定宏建家邦

9、武汉蔡榨、大梅湾、小梅湾、梅家楼字派(“正”字辈梅玉阁第十二世同辈):正、德、维、学、先、传、继、积、善、恒、禧、昌、明、远、大、兴、发、延、长、克、承、宗、业、永、守、家、章

10、古潭寺、青峰山、什子湖字辈(“忠”字辈与梅玉阁第十七世同辈):忠厚传宗(家)生(清)、齐名延世业、科第振前功、文泽承德立、剑壮月玄邦、琼冠弘仑璞、瑽茨弼嗣昌

11、武汉黄陂五里灯字辈(“道”字辈与梅玉阁第十二世同辈):道水新原会,因材笃本隆,齐名延世业,科第振前功,文泽承德立,剑壮月玄邦,琼冠弘仑璞,瑽茨弼嗣昌

12、武汉黄陂梅家田字辈(“上”字辈与梅玉阁第十四辈同辈):上大振,家声传宗钦(清),齐名延世业,科第振前功,文泽承德立,剑壮月玄邦,琼冠弘仑璞,瑽茨弼嗣昌

13、武汉黄陂打鹰嘴字辈(“国”字辈与梅玉阁第十三辈同辈):国春世茂,先天玉宗清,齐(香)名(延)、延(庾)世(岭)业,科第振前功,文泽承德立,剑壮月玄邦,琼冠弘仑璞,瑽茨弼嗣昌。

14、武汉黄陂胜利阮、梅大(上、小)湾字辈(“子”字辈与梅玉阁第十二世同辈):子、开、宗、绪、文、人、齐、家、国、智、士、由、礼、义、则、先、启、峻、基、忠、厚、福、自、至、万、世、有、贤、衣、和、伟、业、绍、功。

15、武汉黄陂泡桐、梅家砦(“文”字辈与梅玉阁第十五世同辈):文仕开金相,诗书谈站先,光华真可发,荣耀动良循,锦假逢春早,忠和管万年,令名传百代,广喻福周全

16、红安可仁公世系辈派:先年老派:“正国时光永,承受益应亨,传家忠厚远,绍绪庆荣华”。光绪先派:“世极昌隆树德辉宏;明良再立 启裕文风;继扬谟烈 道盛熙雍;元贞燮理 克祚嗣宗”。

17、红安朝选公辈派:“世极昌隆 树德辉宏 明钜泽立启裕文风 ”

18、红安原夫公辈派:[老派:玉道文本福(玉旁)应芳子时之世(王旁)光(木旁)克正家(下接从)] 从开华美盛 荣发永同芳 品秀林和咏 清辉照玉堂

19、红安梅氏辛未新派:“学高维雅 先定兴东;胜书鼎志 常敬义峰;思祖延万,培植天聪;吉祥锦秀 乐卫恒通”。说明:1,先派的“世”同老派的“国”。2,先派的“风”下接辛未派的“学”。3,梅家湾的“华”合先派的“良”

20、红安太平镇新桥村(系江西籍梅殿臣后裔,始迁祖梅良先,本村一世祖是梅天光,字正卿)迁红安后字辈为:大定思源本,传家裕继贤,锦云昭德耀,永庆福长绵。

21、麻城(21世锦字辈起):锦(怀)、治(清)、本、光、基,鉴、济、枝、辉、室,钜、泽、业、耀、至,铨、法、集、烈、执

22、襄樊及宜城字辈:元贞运会,大道光昌,宗功祖德,长发其祥。

23、宜城讴乐梅畈:大君光时,一梅振宏,光兆久有,永在直中,祖功思继,敬德宜崇,居心纯正,世代儒宗

24、宜城梅家角子宗族一百派:士志於道,品学端芳,延修仕德,邦家立光。恩泽盈庭,国富民康,顺应天理,晓昀旭昶。诗书门弟,勇度寒窗,金玉雕琢,百炼成钢。文武全才,伟业齐创,福禄喜庆,耀宗正堂。华章高选,龙凤呈祥,珍茂永恒,湘波汉江。仙山锦绣,人丁寿长,祖功思继,晨照启广。万代兴旺。

25、咸宁、阳新、通山字辈:荣文先德胜,谷宗廷丹邦,汉大一应良[汉汝太宗兴],正之[启]自必安,家声耀前光,贤俊立满堂

26、黄梅县新开字辈:师维尚国光;立志守端方,忠厚呈先泽;文章继世昌。

27、黄梅县上蔡字辈(一):伦纪从来定,学期继述全,德宜仁思体,行必进为先,绍守能承志,辉宏克广传,忠廉根本厚,美盛振绵延

28、黄梅县上蔡字辈(二):廷方,尚开天世士,伦纪从来定,学期继述全,德宜仁事体,行必敬为先,绍于能承志,恢宏克广传,忠联根本厚,美盛正绵延,复兴遂祖愿,光前裕后贤,一枝放奇秀,九洲共团圆

29、黄梅县孔垄镇梅列字辈:法绍单崇道,文廷正朝之,春王维士学,元首选贤时,俊秀光明起,才能应运齐,淳良超盛世,经济显昌期,继述承先志,伦常尚慎思,安邦仁实本,定国善开基,瑞兆兰英茂,祥兴凤来仪,家长延德泽,祚永庆洪禧

30、宜昌字辈:占 庭 光 祖 大 云 昌 德 本 全 财 显 尚 邦 作 述 红 开 宗 泽 远 文 定 可 仆 永 传 芳。

31、陨西梅氏字辈:希继光先祖,诗书礼乐兴

32、十堰陨县:恩定中成吉,锦绣家邦兴

33、蕲春字派:宇彪卓磷昭,法太廷万顺,德小宪必魁,恭宽信敏惠永正山崇大,梅孟应时春希继光先祖,诗书礼乐兴。文章承世泽,毓秀启才能,裕后贻谋远,传家守典型。诗字至世字是当代用派.(安徽)

34、蕲春邢家园(贞户正秀公支下山素公房派。光裕堂)字派:宇彪卓璘昭,法太廷万顺;德小宁必魁,恭宽信敏惠→(续派)永正山崇大,枚孟应时春;希继光先祖、斯书理若兴→(续派)文章承世泽,毓秀起才能;裕俊贻谋远,传家守典型→(续派)积善恒馀庆,荣宗自利贞;芳联兰桂茂,昆协玉金声;(续派)水木思源本,声香百代仍;箕裘绵旧绪,矩获绍高曾→(续派)功勋耀日月,仁道镇乾坤;傲寒标劲节,素艳焕然新

35、松滋螺溪字派:一世:再;二世:维;三世:文;四世:清、潮、洋、洪、淳、河、深、江(水傍);五世:仲;六世[梅];七世:本、添;八世:应、春<逆派>;九世:守、自、朝;十世:正、花、国;十一世:汝、之、先、守;十二世:[梅]、世;十三世:泰、[梅];十四世:洪;十五世:相;十六世:焕。(以下旧续十六派乾隆五十五年秋十三世子孙[泰字辈]撰)培成祖德 运启元良 远绍宗绪 定卜大昌 (以下新续十六派民国二十五年夏十九世子孙[祖字辈]撰) 诗书家训 忠孝邦光 荆楚宝善 欧美名扬

36、大冶老字辈(第一辈的“良”字为梅良玉公辈):良万尚应丹,楚大世君恩,安定忠臣继,锦绣家邦兴,志通崇显达,文武同相卿,圣朝升怛久,松柏永长春。(录自四川泸州梅氏老谱)

37、恩施县、鹤峰县、宣恩县、建始县梅氏字辈(系湖南石门蒙泉梅家河梅氏分支):一本宏开世德光,国子文章聚泽远,南台忠孝卜祚长,尊祖敬宗承先绪,永启家声万年长。(恩施 )

38、广水市龙泉梅庙支系字辈: 观国之光贵以诗书延世泽 传家有法先培元本重人伦

39、广水东二梅家冲,西龙泉镇,南虾馍嘴(今冷棚南冲),北东篁店:开正映嘉时 辉芳在异姿 色丽生元白 上林第一枝 才人欣作赋 高士乐题诗 香国清为重 春魁占合宜

40、广水应山东河:金水木火土 万世思长(永)守 明徳以传家 忠国承继祖(此支与黄陂支同宗)

41、广水寿山:光宗承祖徳,裕应启华堂

42、广水龙泉:观国之光贵以诗书延世泽传家有法先培原本重人伦

43、荆州地区(汉川、仙桃)字派:汝南遗芳,世泽绵长,宣城大启,楚国宏昌,家传忠厚,代友文章,永辉祖德,克绍前光。[新派从151世起。“昌”“振”同辈]:振兴神龙年,旭光照乾坤,百川汇巨海,千枝皆主根,源泉自江南,群英满庭前,继承尧公志,诗书乐天伦。(录自《四川蓬安梅氏族谱》)

44、洪湖市戴家场镇:宣城大启、楚国宏昌、家传忠厚、代有文章

45、鄂州市鄂城区碧石渡镇黄咀村梅家:宇彪卓璘,昭法太廷,万顺德小,宪必魁恭,宽吉履丰亨,信清惠耀治,国天时效仁,继光先祖诗,书守绍前道,咸恒大吉祥,家声能永振,世业自成章

46、英山县南河镇窑坳村:宇彪卓璘,昭法太廷,万顺德小,宪必魁恭,宽吉履丰亨,信清惠耀治,国天时效仁,继光先祖,诗书礼乐兴,文章承世泽,毓秀启才能,裕后贻谋远,传家守典型。积善恒余庆,荣宗自利贞;芳联兰桂茂,昆协玉金声,水木思源本,馨香百代仍;箕裘绵旧绪,矩获绍高曾

  简介  汉剧是中国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旧名楚调、汉调。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原以秦腔经襄阳南下演变出来的西皮为主要腔调,后来又吸收了安徽传来的二黄。约有300多年历史。早期同徽剧经常相互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对湘剧、川剧、赣剧、桂剧、滇剧等剧种的形成发展都有影响。清嘉庆、道光年间,汉调流传到北京,加入徽调班社演唱,逐渐融合演变而成京剧。民国元年( 1912 年),定名为汉剧  汉剧脚色共分为十行: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腔调除了西皮、二黄外,罗罗腔也用得较多。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三弦、鼓板等。  清末民初,成立了专科班,培养出余洪元、吴天保、董瑶玠等一批名角,汉剧开始兴盛起来。  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发展成为襄河、荆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俗称路子。清末民初,成陈伯华演汉剧《贵妃醉酒》[1]立了专科班,培养出余洪元、吴天保、董瑶玠等一批名角,汉剧随之兴盛。抗日战争爆发后,汉剧艺人参加了抗日救亡活动,成立了汉剧流动演出队。1962年建立了武汉汉剧院,主要演员有陈伯华等。  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南地方戏剧,由汉水流域的山歌、民歌、小调发展而成,音调为汉中一带发音,与湖北汉调戏相似。长于文戏,巴山气息浓郁,音调幽雅,唱腔婉转,道白柔和,语言风趣,表演细腻,纯朴大方,唱腔及念白巴山音韵很重,以川味见长。板式有上、下调之分,上调多用于表现悲怆、凄凉、愤慨情绪;下调多表现舒畅、明快豪放情绪。本市汉台区、西乡县、镇巴县等地60年代以前多表演汉调二簧,今渐无。  汉调二簧最初的发祥地为紫阳蒿坪河一带。最早的班社活动可以追溯到乾隆二年(1737)。1958年,据老艺人冯仁才、邱盛茂口述,蒿坪河东门寺的乐楼(戏台)上曾有“乾隆二年八月乾胜班在此破台”的题壁。生于乾隆三十六年的蒿坪河艺人杨履泰(杨家家谱),曾于乾隆末期至嘉庆年间领泰丰班在蒿坪河一带演出,享名一时。嘉庆至道光年间,杨履泰与其子杨金年继续领班演唱,并于西乡沙河坝、屈家河,首次创办了汉调二簧科班,收徒六十余人,为二簧培养出“鸿”、“来”两辈艺人。“来”字辈最杰出的艺人为查来松和屈来寿,“鸿”字辈最杰出的艺人为贺鸿生。两辈艺人分散于安康、汉中、商洛、关中及四川等地领班演出,并不断在各地举办科班,教授学徒,遂使汉调二簧在各地得以传播和发展。在其流行过程中,因受各地语言、民歌、地方戏曲的影响,相继形成了汉中、安康、关中、商镇四路二簧,清末民初出现了班社林立,艺人辈出的兴盛局面。编辑本段溯源  汉剧属皮簧腔系,早期称"楚腔"、"楚调",以后又称"汉调"、"汉戏",俗称"二簧"。在鄂北有"一清二黄三越调"的谚语,在鄂东又有"一清二弹"之说,称汉剧为"乱弹"或"弹戏"。文献记载 汉剧《白蛇传》中曾有"湖广调"、"黄腔"、"皮簧"等称谓。辛亥革命前仍称"汉调",从民国初年起开始改称"汉剧"。其主要声腔为西皮、二簧,在地方剧种中开创皮、簧合奏之先河,从而形成皮簧声腔系统。汉剧流行于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和汉水流域及其邻近的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的部分地区。  二簧兴起于长江中下游,系由安徽安庆徽班二黄发展而来。传入湖北的四平腔吹腔,经湖北艺人加工发展而成。西皮是由传入鄂西北襄阳一带的山陕梆子演变而来。汉剧前身为楚调。清朝中叶一些文献对此曾有记载。如乾隆五十年(1785)吴太初所著《燕兰小普》中记有:名伶时瑶卿"爱歌楚调一番新"。楚伶王湘云擅长《卖饽饽》,唱荆江秧歌、沙湖绵(沔)阳小曲。清范锴在其《汉口丛谈》中也曾记载:汉口楚调著名演员李翠官、隶荣庆部,擅长《贵妃醉酒》、《潘尼追舟》、《玉堂春》。  汉调西皮、二簧合流并用,乃经过长期逐渐融合过程。清道光三十年(1850)刊印的叶调元所著《汉口竹枝词》中对这一融合曾有记载:"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缓二黄,倒板高提平板下,音须圆亮气须长。""汉口向有十余班,今止三部。"上述描写的是叶调元于道光十三年重游汉口时的见闻。书中还记述了前辈演员与当时演员在艺术上的继承关系,说"小金当日姓名香,喉似笙箫舌似簧。二十年来谁嗣响,风流不坠是胡郎。"从他的记述中可以看出,早在嘉庆末年,在汉口就有十余个唱汉调的戏班,他们既唱西皮,又唱二簧;既有正调,又有反调,已经是一个声腔完备的剧种。故汉调与皮簧在湖北的合流时间,应为嘉庆年间。  清嘉庆、道光年间已有湖北汉调艺人米应先、余三胜、王洪贵、李六等先后赴京,搭春台、和春等徽班,以中州韵湖广音演唱皮簧,出现了"班曰徽班、调曰汉调"的局面。根据在湖北发现的汉调艺人米应先、余三胜等人的家谱等史料,证明当时北京的徽班,有的就曾以汉调艺人为骨干。米应先(1780-1832)就曾以演《战长沙》中关羽而名誉京师。余三声(1802-1866),道光初年入京,曾掌管当时享誉京城的"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多年。春台班当时亦以汉调演员为台柱,以汉调皮黄为主要唱腔而蜚声梨园。  清嘉庆、道光年间,湖北各城镇经济繁荣,商旅云集,会馆庙宇林立,戏楼遍布,汉调戏班、科班亦随之兴起,为汉调的兴盛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汉剧在湖北的发展史上曾依流行区域而划分为襄河、荆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湖北方言叫作"路子"。 襄河路子以襄阳、樊城为中心,流行于光化、谷城、南漳、钟祥等地,以洪兴班最著名。襄樊又是"襄阳调"即西皮腔的兴发之地;府河路子以安陆为中心,流行于随县、枣阳以南、黄陂、孝感以北各城镇,以安陆桂林班最为著名;荆河路子以荆州、沙市为中心,流行于长江流域的荆河一线的宜昌、枝江、公安、石首、监利等地;汉河路子分为上下两路。上路以汉口为中心,下路以黄冈、大冶为中心,流行于鄂城、浠水、蕲春、阳新、通山一带。  清咸丰以后,受战乱影响,汉调曾一度衰落。同治、光绪年间汉口被辟为商埠后,汉调各路名演员、名教师又重新聚集于此,并举办了天(老天字科)、双、喜三届科班,培养出一批后来享誉剧坛的汉调著名演员,如一末任天全、五丑汪天中、六外陈旺喜、七小黄双喜、八贴罗金喜、陶四喜、十杂王洪喜等。辛亥革命后,又有陈国新、 汉剧脸谱张鉴堂等在"春满茶园"先后开办了天(小天字科)、春、长字三届科班,培养出吴天保、周天栋、郑天龙等一批优秀演员。这时期,汉剧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兴盛时期,汉剧艺人数量大为增加。余洪元、傅心一、陈国新等此时曾组织汉剧公会,登记会员最多时曾达七千人,而且一些流动班社的艺人尚未包括在内。到大革命时期,汉剧又突破陈规,吸收女艺人参加演出,并举办训幼女学社(又名新化女科班),培养出以新化钗(即陈伯华)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女演员。这一时期,汉剧在武汉再次出现了繁荣景象。汉剧艺人广泛与各剧种,特别是向京剧学习交流,使汉剧表演艺术得到了改进和发展。编辑本段剧目  汉剧传统剧目有660余个,多是历史演义故事和民间传说,如《英雄志》、 汉剧《百花亭》《祭风台》、《李密降唐》等,以《宇宙锋》等剧的演出最为人称赏。汉剧还有很多杂腔小调和丰富的曲牌。专唱曲牌的剧目有《大赐福》、《草场会》、《五才子》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汉剧艺人响应中国***的号召,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在郭沫若、田汉、洪深等人的领导下,组织了十个汉剧流动宣传队,由傅心一、吴天保、周天栋等率领,分赴川、湘、鄂西等大后方演出。在重庆、成都一带演出了《淝水之战》、《江汉渔歌》、《文天祥》、《岳飞》等剧目,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傅心一还在重庆北碚开办汉剧训练班,学生毕业后组成"五一汉剧团",抗日战争胜利回鄂后改名为黄石市汉剧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剧再一次获得蓬勃发展的机遇。全省相继成立了二十多个汉剧团。1962年武汉市成立了武汉汉剧院,由陈伯华任院长,吴天保、胡桂林、李罗克任副院长,承担起研究和革新汉剧的重任。1958年湖北省戏曲研究所举办了汉剧演员进修班,湖北省和武汉市戏曲学校分别开办了汉剧科,集中各行的优秀师资,培养出一批汉剧人才。 一批经过加工整理的传统剧目,如《宇宙锋》、《二度梅》、《断桥》、《兴汉图》、《水擒庞德》、《斩窦娥》、《急子回国》、《详状审陶》等曾在全国和湖北省历届戏曲会演中获奖或受到好评。其中,《宇宙锋》于1954年由东北**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二度梅》于1959年由武汉**制片厂拍成黑白影片;新编历史剧《闯王旗》于1978年由长春**制片厂拍摄成彩色影片;移植剧目《借牛》于1966年被珠江**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审陶大》、《磐河桥》、《扫雪打碗》等剧被拍成资料片。编辑本段声腔  汉剧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兼有歌腔、昆曲、杂腔、小调等曲调。 汉剧《活捉三郎》高亢激越,爽朗流畅。在汉剧中,锣鼓地位不可或缺。它打法多样,分为大打、小打和串打。其中,串打配以马锣,节奏感强,气氛强烈。角色行当分为十大行:一生、二旦、三净、四末、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末脚以雍容的表演和醇厚深沉的唱腔取胜;旦行唱腔绚丽多彩,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汉剧的声腔以西皮、二簧为主,兼有吹腔、杂曲、小调。西皮也称"下把",定la-mi弦,唱腔高亢激越,爽朗流畅;节奏灵活多变,可塑性强,使用范围较广。西皮板式比较完整,有[慢板](习称慢西皮)、[正板](习称中西皮)、[快板](习称快西皮)、[西皮垛子]、[西皮一字],以及属散板类的[摇板]、[散板]、[导板]、[滚板]等。其中,[西皮垛子]是运用较多又最具特色的一种独立板式,其唱腔字多腔少,节奏紧凑,适于叙事,是西皮中常用的一种板式。二簧也称"上把",定sol-re弦,曲调柔和委婉,舒展流畅,节奏较平稳。板式有[二簧慢板]、[二簧垛板]、[二流]、[二流垛子]、[夹板],以及属散板类的[摇板]、[散板]、[滚板]、[导板]等。[二流]是主要板式,有快、慢之分。西皮、二黄在传统演唱中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专用曲调和特定唱腔。如襄阳调、九腔十八板、灯笼竿、西反腔、黄反腔、马蹄调、琵琶词等。  汉剧唱腔中还有一些曲调优美活泼、节奏鲜明的杂曲小调,包括[昆腔]、[罗罗腔](七句半),[渭腔]、[耍孩儿]、[银纽丝]、[凤阳歌]、[鸳鸯鸟]、[过关调]等数十余种,以及民歌、杂曲等。多用于富有喜剧色彩、生活气息浓厚的小戏。汉剧的曲牌也十分丰富。传统的演唱和器乐曲牌有四百多首。按使用乐器的不同,分为唢呐曲牌、笛子曲牌、丝弦曲牌;根据曲调性能和使用范围,又分为军乐、礼乐、宴乐、物乐、喜乐、哀乐、神乐七类。这些曲牌或衔接唱腔,或配合身段、渲染气氛,具有丰富的表现功能。有些戏如《天官赐福》、《草场会》、《大封相》、《五才子》等,则是专唱曲牌的剧目。编辑本段伴奏  汉剧的伴奏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同的唱腔使用不同的伴奏乐器, 汉剧《借牛》皮簧腔主要以胡琴伴奏为主,唢呐二簧、罗罗腔、昆腔曲牌等,则以唢呐或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近几十年来,文武场乐器有较大改进,如胡琴改为京胡;汉锣、汉钹改为音调高昂的奉锣、苏拨。汉剧锣鼓经十分丰富,打法多样,基本锣鼓点约有一百六十多个。大体上可分为[大打]、[小打]、[川打、[干打]、[湿打]五种组合方式。其中,由马锣、边鼓、大锣、钹组合而成的[川打],具有节奏鲜明、气氛强烈的特点,对于刻画粗犷、剽悍的人物形象和烘托场上火爆热烈的气氛,能起到独特的表现作用,主要用于西皮唱腔及舞蹈、武打的伴奏。如在《马武闹馆》、《扎高围滩》、《双卖武》等花脸、武生戏中,均用[川打]来衬托草莽英雄洒脱粗犷的性格,效果不错。编辑本段行当  汉剧与湖北清戏、湖北越调在民间素有"一清、二黄、三越调"之说 汉剧《闯王旗》。其分行均为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十大行当。末、丑、夫用本嗓(俗称"堂音");生以本嗓为主,并夹用边音(俗称"本夹边");净、杂用边嗓;旦、小生用小嗓。  一末为老年生角,剧中多饰演年老的帝王、宰相、高官、学士、贤士、义仆等正面人物。末角中的代表人物是余洪元。他最先对唱腔、表演做了突破性尝试,创造了深沉苍劲、醇厚优美的"余派"唱腔,将末角艺术推向高峰。他在《兴汉图》、《白帝城》中饰演的刘备,以雍容的表演和醇厚深沉的唱腔取胜。在《两狼山》中扮演的杨继业,以慷慨悲壮的〔二簧慢板〕,把汉剧〔反二簧〕唱腔提到一个新的水平。此外,末角任天全、蔡炳南、胡双喜、刘炳南、魏平原、胡桂林、余春衡等也颇负盛名。  二净为唱工花脸,剧中多饰演谏臣名将,如《大保国》中徐延昭、《白良关》中的尉迟恭、《下河东》中的赵匡胤等。此外也扮演奸雄暴君,如《雁门关》中的潘仁美、《捉放曹》中的曹操、《毒胞兄》中的杨广等。二净以唱边音为主,行"背弓"腔,难度大。知名净角有罗敢生、郑万年、余洪奎、朱洪寿等。  三生为中年生角,重唱工,多扮演慷慨激昂、忠诚耿直的正面人物,如《文昭关》中的伍子胥、《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昭、《法门寺》中的赵廉等。知名生角有冷少鸣(作品有《探母见娘》、《樊城路会》、《辕门斩子》),陈丁已、钱文奎、吴天保、尹春保、何鸣凤、徐继声等。其中以吴天保成就最大。他勇于革新,创造了高亢激昂、行腔峭拔的"吴派"唱腔。三生所扮人物大都是文的;虽有武的,但也以文唱为主,唱、念、做兼重的戏很多。由于重唱,又被称为"铁扁担行"。  四旦多饰演大家闺秀、中年妇女、皇后王妃和贞女烈妇,如《二度梅》中的陈杏元、《大保国》中的李艳妃、《二王图》中的贺后等。本角色表演端庄凝重,娟秀大方,重唱工。知名旦角有李彩云、刘顺娥、陈伯华、邓云凤、钱华等。她们的唱腔各有特色,其中以陈伯华成就最为突出。她融青衣、花旦、闺门旦于一炉,创造了华丽多彩的"陈派"唱腔,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  五丑应工剧目很宽,可扮演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如老年的贫婆、幼稚的娃娃、昏聩的帝王、狡诈的小吏、耿直的老翁等。其表演以诙谐风趣为主,做工繁重,重腿功,讲究"裆劲"、"矮子步"等。  六外为重做工的生角,戏路较宽,如《群英会》中的鲁肃、《表功》中的秦琼、《坐楼杀惜》中的宋江等,均以表演见长。如《表功》中的秦琼,念白多达百余句,边念边做,腰、腿、身、手、髯口、眼神各显其能,均有交代。  七小包括文、武小生。文戏如《贩马记》中的赵宠、《二度梅》中的梅良玉、《花田错》中的卞生等;武戏的靠把戏有《芦花荡》的周瑜、《黄 汉剧《宇宙锋》鹤楼》中的赵云、《白门楼》中的吕布等。赤膊生(短打小生)常演《武松打虎》、《快活林》等。知名小生有喻俊卿、黄双喜、董金林、李四立等。  八贴是以做工为主的花旦,多扮演年轻少女、风骚泼辣的**,如《花田错》中的春兰、《乌龙院》中阎惜姣、《翠屏山》中的潘巧云等。也扮演与四旦同工的妇女,如《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反八卦》中的柴夫人等。近世著名花旦有罗金喜、钟华卿、董瑶阶、小翠喜、万盏灯等。其中以董瑶阶最为有名,被尊为花旦中的魁首。  九夫多扮演老年妇女,在表演风格上有贫富之分,如《四郎探母》中的佘太君、《钓金龟》中的康氏等。  十杂为做工花脸,多扮演勇猛憨直的武将或飞扬跋扈的权臣。如张飞、马武、呼延赞等,以做和打见长。编辑本段传承  在中国戏曲发展历史上,汉剧为京剧的形成作出过特殊的贡献, 刘少奇与汉剧大师陈伯华对川剧、滇剧、桂剧、湘剧、粤剧、赣剧等地方戏曲剧种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是研究戏曲板腔体系、戏曲音乐结构演变的重要史料和进行艺术创新的资源。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地汉剧团急剧减少,至今湖北省境内仅存两个专业汉剧院团,许多剧目和传统技艺正随着老艺人的谢世而失传,急需加以抢救和保护。编辑本段漳平汉剧  汉剧,早期称“外江戏”、“乱弹”,以皮簧高腔演唱。清代中叶常有外地戏班到漳平演出。光绪年间,在新桥逢湖、珍坂、云墩一带先后组建汉剧班社。逢湖的郑玉妹、珍坂的曾德枝和云墩的黄火吉等人除在当地演出外,还常到外地搭班串演,均以演旦角闻名。民国时期,在双洋、赤水、香寮、安坑、丁坂、钟秀、龙车、小潭、上坂和菁城等地均曾组建汉剧班社。活动时间较大、影响较大的有双洋的大罗天,珍坂的新福顺,香寮的大香山和钟秀的新顺天等。这些剧社除在漳平演出外,还外出龙岩、漳州、华安、长泰等地演出。演出剧目有《凤仪亭》、《金山寺》、《珍珠衫》、《百里奚认妻》、《打金枝》、《潘必政》等五六十个传统戏。其余剧社多在冬闲、春节期间活动。50年代后,大多数剧社改为农村业余剧团,配合党政中心工作和在节日开展演出活动。60年代初期,因活动经费筹集困难和要求改演现代戏,多数剧团停止活动。70年代后期个别剧团重新组建,但演出极少。  另有一种以提线木偶表演的汉剧,唱腔曲调与汉剧大同小异,人员较少,往往一人兼演唱数个角色。清末从永定、上杭、连城一带传入,多延请外地木偶艺人来平授戏,以师带徒,边演边学。民国初年始建班社。抗日战争前后,在菁城、福里、龙车、清源、新桥、双洋、和平等地先后组建木偶戏班。较为有名的戏班班主有;菁城的老隆盛班主张连三、隆盛堂班主张财三,永福的陈玉桂等。他们除在漳平演出外,还常应邀到龙岩、永安、大田、永春、华安等地演出。常演剧目有《大名府》、《郭子仪拜寿》、《文武魁》、《穆桂英挂帅》、《水漫金山寺》等。至50年代末逐渐衰落。60年代初,仅剩隆盛堂一家。“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张财三等被批斗游街,活动停止。1978年后,一些汉剧班社恢复活动,节日期间应聘到农村演出。80年代,在新桥、双洋一带仍有一些新建戏班在活动。

汉剧

开放分类: 戏曲、戏剧、传统戏剧

流行广泛

中国戏曲剧种。俗称“二黄”,又有“楚剧”、“汉调”两种叫法。它为湖北主要的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境地内长江、汉水流域以及河南、湖南、陕西、四川部分地区。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发展成为襄河、荆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俗称路子。清末民初,成立了专科班,培养出余洪元、吴天保、董瑶玠等一批名角,汉剧随之兴盛。抗日战争爆发后,汉剧艺人参加了抗日救亡活动,成立了汉剧流动演出队。1962年建立了武汉汉剧院,主要演员有陈伯华等。

汉剧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兼有歌腔、昆曲、杂腔、小调等曲调。高亢激越,爽朗流畅。在汉剧中,锣鼓地位不可或缺。它打法多样,分为大打、小打和串打。其中,串打配以马锣,节奏感强,气氛强烈。脚色行当分为十大行:一生、二旦、三净、四末、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末脚以雍容的表演和醇厚深沉的唱腔取胜;旦行唱腔绚丽多彩,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汉剧传统剧目有660余个,多是历史演义故事和民间传说,如《英雄志》、《祭风台》、《李密降唐》等,以《宇宙锋》等剧的演出最为人称赏。汉剧还有很多杂腔小调和丰富的曲牌。专唱曲牌的剧目有《大赐福》、《草场会》、《五才子》等。

皮簧声腔

湖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皮簧腔系主要剧种。早期称"楚腔"、"楚调",以后又称"汉调"、"汉戏",俗称"二簧"。在鄂北有"一清二黄三越调"的谚语;而在鄂东又有"一清二弹"之说,称汉剧为"乱弹"或"弹戏"。文献记载中曾有"湖广调"、"黄腔"、"皮簧"等称谓。辛亥革命前仍称"汉调",从民国初年起开始改称"汉剧"。其主要声腔为西皮、二簧,在地方剧种中开创皮、簧合奏之先河,从而形成皮簧声腔系统。汉剧流行于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和汉水流域及其邻近的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的部分地区。

历史溯源

二簧兴起于长江中下游,"本于弋腔",系由安徽传入湖北的四平腔吹腔,经湖北艺人加工发展而成。西皮是由传入鄂西北襄阳一带的山陕梆子演变而来。汉剧前身为楚调。清朝中叶一些文献对此曾有记载。如乾隆五十年(1785)吴太初所著《燕兰小普》中记有:名伶时瑶卿"爱歌楚调一番新"。楚伶王湘云擅长《卖饽饽》,唱荆江秧歌、沙湖绵(沔)阳小曲。清范锴在其《汉口丛谈》中也曾记载:汉口楚调著名演员李翠官、隶荣庆部,擅长《贵妃醉酒》、《潘尼追舟》、《玉堂春》。

汉调西皮、二簧合流并用,乃经过长期逐渐融合过程。清道光三十年(1850)刊印的叶调元所著《汉口竹枝词》中对这一融合曾有记载:"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缓二黄,倒板高提平板下,音须圆亮气须长。""汉口向有十余班,今止三部。"上述描写的是叶调元于道光十三年重游汉口时的见闻。书中还记述了前辈演员与当时演员在艺术上的继承关系,说"小金当日姓名香,喉似笙箫舌似簧。二十年来谁嗣响,风流不坠是胡郎。"从他的记述中可以看出,早在嘉庆末年,在汉口就有十余个唱汉调的戏班,他们既唱西皮,又唱二簧;既有正调,又有反调,已经是一个声腔完备的剧种。故汉调与皮簧在湖北的合流时间,应为嘉庆年间。

清嘉庆、道光年间已有湖北汉调艺人米应先、余三胜、王洪贵、李六等先后赴京,搭春台、和春等徽班,以中州韵湖广音演唱皮簧,出现了"班曰徽班、调曰汉调"的局面。根据在湖北发现的汉调艺人米应先、余三胜等人的家谱等史料,证明当时北京的徽班,有的就曾以汉调艺人为骨干。米应先(1780-1832)就曾以演《战长沙》中关羽而名誉京师。余三声(1802-1866),道光初年入京,曾掌管当时享誉京城的"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多年。春台班当时亦以汉调演员为台柱,以汉调皮黄为主要唱腔而蜚声梨园。

清嘉庆、道光年间,湖北各城镇经济繁荣,商旅云集,会馆庙宇林立,戏楼遍布,汉调戏班、科班亦随之兴起,为汉调的兴盛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汉剧在湖北的发展史上曾依流行区域而划分为襄河、荆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湖北方言叫作"路子"。 襄河路子以襄阳、樊城为中心,流行于光化、谷城、南漳、钟祥等地,以洪兴班最著名。襄樊又是"襄阳调"即西皮腔的兴发之地;府河路子以安陆为中心,流行于随县、枣阳以南、黄陂、孝感以北各城镇,以安陆桂林班最为著名;荆河路子以荆州、沙市为中心,流行于长江流域的荆河一线的宜昌、枝江、公安、石首、监利等地;汉河路子分为上下两路。上路以汉口为中心,下路以黄冈、大冶为中心,流行于鄂城、浠水、蕲春、阳新、通山一带。

清咸丰以后,受战乱影响,汉调曾一度衰落。同治、光绪年间汉口被辟为商埠后,汉调各路名演员、名教师又重新聚集于此,并举办了天(老天字科)、双、喜三届科班,培养出一批后来享誉剧坛的汉调著名演员,如一末任天全、五丑汪天中、六外陈旺喜、七小黄双喜、八贴罗金喜、陶四喜、十杂王洪喜等。辛亥革命后,又有陈国新、张鉴堂等在"春满茶园"先后开办了天(小天字科)、春、长字三届科班,培养出吴天保、周天栋、郑天龙等一批优秀演员。这时期,汉剧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兴盛时期,汉剧艺人数量大为增加。余洪元、傅心一、陈国新等此时曾组织汉剧公会,登记会员最多时曾达七千人,而且一些流动班社的艺人尚未包括在内。到大革命时期,汉剧又突破陈规,吸收女艺人参加演出,并举办训幼女学社(又名新化女科班),培养出以新化钗(即陈伯华)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女演员。这一时期,汉剧在武汉再次出现了繁荣景象。汉剧艺人广泛与各剧种,特别是向京剧学习交流,使汉剧表演艺术得到了改进和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汉剧艺人响应中国***的号召,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在郭沫若、田汉、洪深等人的领导下,组织了十个汉剧流动宣传队,由傅心一、吴天保、周天栋等率领,分赴川、湘、鄂西等大后方演出。在重庆、成都一带演出了《淝水之战》、《江汉渔歌》、《文天祥》、《岳飞》等剧目,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傅心一还在重庆北碚开办汉剧训练班,学生毕业后组成"五一汉剧团",抗日战争胜利回鄂后改名为黄石市汉剧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剧再一次获得蓬勃发展的机遇。全省相继成立了二十多个汉剧团。1962年武汉市成立了武汉汉剧院,由陈伯华任院长,吴天保、胡桂林、李罗克任副院长,承担起研究和革新汉剧的重任。1958年湖北省戏曲研究所举办了汉剧演员进修班,湖北省和武汉市戏曲学校分别开办了汉剧科,集中各行的优秀师资,培养出一批汉剧人才。 一批经过加工整理的传统剧目,如《宇宙锋》、《二度梅》、《断桥》、《兴汉图》、《水擒庞德》、《斩窦娥》、《急子回国》、《详状审陶》等曾在全国和湖北省历届戏曲会演中获奖或受到好评。其中,《宇宙锋》于1954年由东北**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二度梅》于1959年由武汉**制片厂拍成黑白影片;新编历史剧《闯王旗》于1978年由长春**制片厂拍摄成彩色影片;移植剧目《借牛》于1966年被珠江**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审陶大》、《磐河桥》、《扫雪打碗》等剧被拍成资料片。

艺术特色

汉剧的声腔以西皮、二簧为主,兼有吹腔、杂曲、小调。西皮也称"下把",定la-mi弦,唱腔高亢激越,爽朗流畅;节奏灵活多变,可塑性强,使用范围较广。西皮板式比较完整,有[慢板](习称慢西皮)、[正板](习称中西皮)、[快板](习称快西皮)、[西皮垛子]、[西皮一字],以及属散板类的[摇板]、[散板]、[导板]、[滚板]等。其中,[西皮垛子]是运用较多又最具特色的一种独立板式,其唱腔字多腔少,节奏紧凑,适于叙事,是西皮中常用的一种板式。二簧也称"上把",定sol-re弦,曲调柔和委婉,舒展流畅,节奏较平稳。板式有[二簧慢板]、[二簧垛板]、[二流]、[二流垛子]、[夹板],以及属散板类的[摇板]、[散板]、[滚板]、[导板]等。[二流]是主要板式,有快、慢之分。西皮、二黄在传统演唱中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专用曲调和特定唱腔。如襄阳调、九腔十八板、灯笼竿、西反腔、黄反腔、马蹄调、琵琶词等。

汉剧唱腔中还有一些曲调优美活泼、节奏鲜明的杂曲小调,包括[昆腔]、[罗罗腔](七句半),[渭腔]、[耍孩儿]、[银纽丝]、[凤阳歌]、[鸳鸯鸟]、[过关调]等数十余种,以及民歌、杂曲等。多用于富有喜剧色彩、生活气息浓厚的小戏。汉剧的曲牌也十分丰富。传统的演唱和器乐曲牌有四百多首。按使用乐器的不同,分为唢呐曲牌、笛子曲牌、丝弦曲牌;根据曲调性能和使用范围,又分为军乐、礼乐、宴乐、物乐、喜乐、哀乐、神乐七类。这些曲牌或衔接唱腔,或配合身段、渲染气氛,具有丰富的表现功能。有些戏如《天官赐福》、《草场会》、《大封相》、《五才子》等,则是专唱曲牌的剧目。

汉剧的伴奏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同的唱腔使用不同的伴奏乐器,皮簧腔主要以胡琴伴奏为主,唢呐二簧、罗罗腔、昆腔曲牌等,则以唢呐或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近几十年来,文武场乐器有较大改进,如胡琴改为京胡;汉锣、汉钹改为音调高昂的奉锣、苏拨。汉剧锣鼓经十分丰富,打法多样,基本锣鼓点约有一百六十多个。大体上可分为[大打]、[小打]、[川打、[干打]、[湿打]五种组合方式。其中,由马锣、边鼓、大锣、钹组合而成的[川打],具有节奏鲜明、气氛强烈的特点,对于刻画粗犷、剽悍的人物形象和烘托场上火爆热烈的气氛,能起到独特的表现作用,主要用于西皮唱腔及舞蹈、武打的伴奏。如在《马武闹馆》、《扎高围滩》、《双卖武》等花脸、武生戏中,均用[川打]来衬托草莽英雄洒脱粗犷的性格,效果不错。

角色行当

汉剧与湖北清戏、湖北越调在民间素有"一清、二黄、三越调"之说。其分行均为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十大行当。末、丑、夫用本嗓(俗称"堂音");生以本嗓为主,并夹用边音(俗称"本夹边");净、杂用边嗓;旦、小生用小嗓。

一末为老年生角,剧中多饰演年老的帝王、宰相、高官、学士、贤士、义仆等正面人物。末角中的代表人物是余洪元。他最先对唱腔、表演做了突破性尝试,创造了深沉苍劲、醇厚优美的"余派"唱腔,将末角艺术推向高峰。他在《兴汉图》、《白帝城》中饰演的刘备,以雍容的表演和醇厚深沉的唱腔取胜。在《两狼山》中扮演的杨继业,以慷慨悲壮的〔二簧慢板〕,把汉剧〔反二簧〕唱腔提到一个新的水平。此外,末角任天全、蔡炳南、胡双喜、刘炳南、魏平原、胡桂林、余春衡等也颇负盛名。

二净为唱工花脸,剧中多饰演谏臣名将,如《大保国》中徐延昭、《白良关》中的尉迟恭、《下河东》中的赵匡胤等。此外也扮演奸雄暴君,如《雁门关》中的潘仁美、《捉放曹》中的曹操、《毒胞兄》中的杨广等。二净以唱边音为主,行"背弓"腔,难度大。知名净角有罗敢生、郑万年、余

汉剧简介及详细资料

历史渊源 历史起源 汉剧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旧名楚调、汉调。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原以秦腔经襄阳南下演变出来的西皮为主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