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有辛氏族谱全集吗?110312407@qq.com。谢谢
堂号:灵泉堂 名人:明尚书辛自修 始祖:辛仲良
家谱前言:
新修家谱序言时值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进入盛世,省市县区地方志编修及名胜古迹游览区开发工作,均突猛进展。适予由海军转业本市。不少史志编修及游览区开发同志,出于工作需要,向予询及辛氏明代仕迹活动。予茫然无所措答。乃于假期先后赴县、市、省、京城,拜谒权威图书馆所领导及大专院校文史科系史志学者。联系求教,查抄有关明代辛氏资料。1986年8月开始,至2001年5月截止,继续十余年,抄牍累案。通过整理编印出《明代辛氏资料纂编》数十余万言。虽属抄自数百卷史志,却仍不免支离残缺,难得全貌。乃邀人协助,编成《辛氏芳踪》、《辛肃敏公全集》二书。在《辛氏芳踪》内,编入《辛氏芳踪世系表》一份。我辛氏远祖为魏侍中辛毗(颖川禹州)。后世居真定曲阳。至元末,仲良祖为避乱徙襄。五世访祖首编家谱,六世瀌
祖整理家谱,八世自修祖明万历六年再修家谱,在南京刊印后户授一册。后来每年全族都在黄柳聚会一次,共议家事(俗称吃老坟社),直至民国末年,除本县外,叶县辛堂、辛楼等常往襄县祭祖。承一九九一年十月初四祭祖议事:重整家谱条,由士秀据文献誊抄整理先祖辈系。于一九九七年八月新谱稿成,已印四十余份(附芳踪一并)呈送各家,请对谱内格式、内容、条款进行修改。该谱澄出了我辛氏迁襄后,十世仕迹资料,仅编至十世成才、成科、成章三祖,以下即无连续原始资料可据。直至清乾隆末年,方有占元祖名字。中间七世失去考据。所幸各村辛氏后裔,递代相传,老幼皆能说明个人辈数,即此断中有续,仍可作为新修族谱依据。为完善我襄辛氏家谱,据族人家传各种文书、字屏、墓碑、老人口传及相关文献记载,现初步考证出六世至二十世祖共五十八人,充实了家谱。自一世始祖仲良至现二十五世,代有人才,无一空缺。肃此,辛氏重修家谱呈现出较为完整的面貌。我襄辛氏家谱已部分存入新家坡和上海图书馆寻根家谱网站,有条件者可以查看和添续。新家谱取历代各家修谱贯例,绘编出历代世系图、世系表、世录等,并将《辛氏芳踪》订于谱首。使阅谱者,首阅明代十世耕读簪笏不绝之盛,及远承汉龙门李膺破柱风烈。缅怀咨道祖、肃敏祖等临民立朝,清俊高洁形象及辛氏世守清贫风范。籍以自我编策,有助于接受爱国教育,团结奋进。是为序。辛士秀于平顶山
二○○一年八月十日
《辛氏族谱》后序昔我先曾大父宪副公成化初年首创是编义例有凡世系有图小传有述恩命有纪志状有考赠言有录谱之规划条节盖已彰明较著矣于是历世之五尊卑秩序长幼雁行雍雍睦睦(mu)彬彬济济襄人称诗礼名家必曰辛氏云迨(dl)嘉靖丙午先大父稼庵公年及耋(die)寿手校是编隆冬呵冻十指皱裂朝订暮考未尝暂锥其用心亦苦矣余时为童子执经侍侧闻大人命言曰斯吾家故谱也昔何以盛今何以衰昔以之合今以之涣吾校此以遗吾宗俾知所集知所法焉可矣小子识之于时历世已八讹者正断者续族之人睹兹谱咸深同源共本之思焉今大父之殁又三十余年由八世而十世矣亲渐远则情渐薄人愈众则义愈疏不知有谱可也至有不知祖字者焉有不相通面通面而不揖者焉有幼稚(zhi)见尊长帖帖不下骑者焉呜呼人虽十世其始本一世人虽众多其始本一也以一人之生卒之于悖(bei)戾(li)无叙如此亦甚可悲矣兹谱之刻岂容已哉万历戊寅秋修奉命官应天爰携是编更加校续刻之京兆署中装订成书人授一册俾能法祖者什袭珍藏以永宝先世之传绳武作裘以恢弘先世之绪庶不负二祖之用心而修区区一念之诚将借此陈编引长不替矣凡我同宗宜亮于兹刻既谨拜手稽首识诸末简云。大人讳自修原序于南京
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
家族来源:
襄城辛氏源流
辛姓是夏后启的后裔:辛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在宋初的《百家姓》中被排在第379位。唐代的《
元和姓纂》说:“辛,姒姓,夏后启别封支子于莘,莘、辛相近,遂为辛氏”。这里所说的“夏后启”,为姒姓,是夏后氏部落领袖禹的儿子,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者;“支子”指嫡妻之次子以下及妾所生之子;“莘”为国名,在今陕西合阳东南。于此可知,莘国为夏后启支子的封国,王族子孙以国为氏,称莘氏,因古代莘、辛二字同音通用,后演变为辛氏。辛姓
源于上古:辛姓
源于上古,出自有莘氏。莘氏是有莘的后裔。相传,夏禹的母亲就是莘氏之女,商汤也娶有莘氏女子为妻。莘,后改作辛,成为辛姓一支。
4、商朝末年有辛甲,为纣王臣,多次劝谏纣王而不被采纳,遂离商到周,受到周文王姬昌的欢迎,被任为太史,后被封于长子(今山西长子县西南),其后代有辛伯、辛有,皆为西周大夫。辛有随周平王东迁(今属河南),两个儿子去晋国(都今山西翼城)做官,与籍氏一起管晋之典籍。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辛寥;还有葵丘(今河南民权县东北)濮上人计然,名研,本辛姓,字文子,拜老子(李耳)为师;其先为晋国人,曾南游越国(都今浙江绍兴),为政治家范蠡之师,越王勾践用其计,遂成霸国。秦将有将军辛腾,家于中山苦陉(xing今河北定县东南),曾孙蒲,汉初以豪族徙陇西狄道(今甘肃临兆县南)。此后千余年间,陇西郡(治狄道,三国魏徙治今甘肃陇西县东南)长期是辛氏的繁衍发展中心,曾涌现了许多名人。其间,北周曾赐绥化辛并姓宇文、宿国公辛威姓普屯,至隋初皆恢复本姓;北周有项亶(dan),被
赐姓辛氏。唐代以后,西至新疆,东至山东,南至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省,均有辛氏的聚居点。清代,福建辛氏有移居台湾者,后又有人去海外谋生,侨居于新家坡等国家。
辛氏英才济济,代不泛人。西汉有酒泉县太守辛武贤,其子辛庆忌继其任。东汉有诗人辛延年。三国魏有颖乡侯辛毗。晋代有书法家辛谧(mi)。北周有学者辛庆之。唐代有宰相辛云京,晋昌郡王辛京杲。宋代有副宰相辛仲甫、辛次膺,而最著名的人物则有大词人辛弃疾。金代有诗人辛愿。
元代有作家辛文房。明代有副使辛访、尚书辛自修(襄半朝之一)。清代有学者辛从益。我襄辛氏为魏(三国)侍中辛毗(pi
颖川禹州)之后,世居真定之曲阳,元季仲良祖避乱徙(xi)襄,是为徙襄始祖。携家选地丘壑之间,紫云山区,灵山脚下贯沟落户,所谓寻得桃源好避秦也。与子友敬祖艰辛经营,终能步出元皇肆疟,群雄逐鹿,风雨如磐,血沃中原之乱世,安度至洪武建文永乐之岁。其艰苦奋斗,战灾斗难之经历,概可想见。至三世祖达(至善),严格耕读教子,四世泰祖乃能读至洪武贡士,仕至礼部郎中,三子鼎祖读至永乐丁酉科举人,仕至元城教谕。至善祖乃受封赠承德郎户部主事。其后,人才辈出,簪(zan)笏(hu)不绝。访祖、自修祖尤著称于世。家风一脉相传,廉正爱民,读不废耕,成为襄城清贫诗礼名家。
考诸史志,吾襄明代人才辈出,立朝七卿,中丞岳牧背肩相望。故有“襄半朝”之称。而辛氏历明前中期,直到晚明嘉、隆、万历间,簪(zan)笏(hu)不绝,仕迹蝉联。而监察御史福建副使辛咨道、左都御史起南京刑部尚书改北京工部尚书辛肃敏,尤为卓异。故吾襄人称诗礼名家,必曰辛氏。原曾由咨道公辑录皇室荣颁敕命成书,曰:《辛氏传芳录》。因毁于回禄,后由肃敏公重新追续成书,曰:《七世恩命录》。复校刊《辛氏族谱》,辛氏户授一谱。是知辛氏早在明代,已添丁入谱,登仕有录矣。痛惜自肃敏公迄今四百余年,历经无数沧桑巨变,现竟片纸无存。黄柳肃敏公二十一世嫡孙辛令山先生家藏肃敏公巨幅画像一帧,文革中亦由公社造反派取去,下落无着。致辛氏名族,今竟仕籍族谱,均成空白。明朝中叶,由于耕种土地的需要,辛氏已从灵山之阳的贯沟开始向灵山之阴的黄柳迁徙分居,后又从黄柳分居至柳林等村;因原谱失落,迁徙外域的人已不可考,近代本族联系密切的有叶县辛堂、辛楼等村(现有二千余人)。肃敏公十五世嫡孙辛士秀,八十年代海军转业后,县、市地方志编修、紫云山游览区开发工作同志,均迫切征询辛氏史迹。士秀乃毅然决计由县、市、省、京城图书馆所及大专院校史志科系,从头艹鬼
集史志有关辛氏资料。密切联系,虚心求教,奔波累年,抄牍累案。分门别类,辑成《明代辛氏资料纂编》达数十万言。乃邀鲍坡余冰鸿(大陆)长者协助将其中大部分属于肃敏公之奏议、诗文、传记、史迹。编为《辛肃敏公全集》。
此外,根据所有资料,上自仲良祖徙(xi)襄,下及咨道公、纯笃公、肃敏公等十七世仕籍、传记及全族人物之史迹,按世系纂总,编为一集,题曰:《辛氏芳踪》。
一九九一年十月,襄城辛氏共同祭祖时商定重修族谱,根据文献腾抄先祖辈系,澄出我辛氏迁襄后十七世仕迹资料。所幸各村辛氏后裔,递代相传,老幼皆能说明个人辈数,即此断中有续,是为新修族谱之依据。辛氏重由十七世至二十五世填表成谱,编绘世录、世系图(已上谱的有1127人),编为《襄城辛氏新修族谱》。并将《辛氏芳踪》订于谱首,使阅谱者,首阅明代十世耕读簪芴不绝之盛,及远承汉龙门李膺破柱风烈,缅怀咨道祖、肃敏祖临民立朝,清俊高洁形象及辛氏世守清贫风范。籍以自我编策,有助于接受爱国教育,团结奋进,建设四化。辛士秀于平
古代家书怎么写
古人写家书,一般都是用“八行书”的宣纸信纸,十六开(B4),红色的格子,毛笔书写。
古代的人们写信,有一定的格式,还有“尺牍”用来参考。从称呼、问候、用词、礼节,都有可供参考的细节。
一般百姓人家写信、来信,那可是一件大事情。得求人写、求人读。那时没有邮局,都是托人捎带。另外可看一下曾国藩家书,应该会有帮助
古代家书的翻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节俭到奢侈很容易,但是从奢侈再回到节俭就很困难了。)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著?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翻译: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何如(不论)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注释:1费用:花费钱财。2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3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可办粗饭几日 何必图好吃好著
莫待无时思有时
2、翻译: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著?
。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
4、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节俭到奢侈很容易,但是从奢侈再回到节俭就很困难了。)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著?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古代家书。妻子向丈夫说的卓文君给司马相如的《白头吟》
传说《白头吟》是卓文君所作。司马相如发迹后,渐渐耽于逸乐、日日周旋在脂粉堆里,直至欲纳茂陵女子为妾。在锦衣玉食之时,弃糟糠而慕少艾。卓文君作了一首《白头吟》,并附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使得司马相如大为不忍,想到了当年的患难相随,将卓文君接到自己身边。 苏惠《璇玑图》 苏惠,字若兰,武功人,生于公元357年。若兰容貌秀丽,举止娴雅。她丈夫窦滔因厌战不从军令,被革职发配到流沙,遇到了歌妓赵阳台,娶作了偏房。窦滔奉命出镇襄阳,本欲携妻妾同往,可苏蕙为赵妾之事赌气不从,窦滔只带着赵阳台赴任。苏蕙独守长安空闺中,日子稍长,便感寂寞难耐。她便用吟诗作文来排遣孤寂的时光。她将所写诗词编排整理暗藏在29行、29列的文字里,织在八寸锦缎上。她把这副锦缎命名为“璇玑图”。苏蕙派人把璇玑图送交窦滔。窦滔捧著“璇玑图”,细细体味,完全读懂了其意思。窦滔派遣了人马,到长安接来了苏蕙。 璇玑图太复杂了,很多版本。
古代家庭添丁喜报怎么写结婚喜报写法大解析
一、
正规的喜报遵循一套固定的用辞格式。婚礼办得越体面正式,结婚请柬就更应遵循正规的请柬套用模式:
1姓名用全称:不能用任何小名暱称或姓名的缩写。
2家庭成员的顺序写清。
3"和"字要出现。
4日期、星期、时间写清。
5年份不必出现在请帖上。
6在请帖一角附上婚宴的地点、时间顺序等或在卡里另附一页加以说明。
二、结婚喜报格式
从形式上又分为横式写法和竖式写法两种。竖式写法从右边向左边写。但从内容上看结婚喜报,作为书信的一种,又有其特殊的格式要求。
请柬一般有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构成。
(一)标题
在封面上写的“请柬”(请帖)二字就是标准,一般要做一些艺术加工,可用美术体的文字,文字的色彩可以烫金,可以有图案装饰等。需说明的是,通常结婚请柬已按照书信格式印制好,发文者只需填写正文而已。封面也已直接印上了名称“请柬”或“请帖”字样。
(二)称呼
要顶格写出被邀请者(单位或个人)的姓名名称。如“某某先生”、“某某单位”等。称呼后加上冒号。
(三)正文
要写清活动内容,(囍结婚请柬地写法)如开座谈会、联欢晚会、生日派对、国庆宴会、婚礼、寿诞等。写明时间、地点、方式。如果是请人看戏或其它表演还应将入场券附上。若有其它要求也需注明,如“请准备发言”、“请准备节目”等。
(四)结尾
要写上礼节性问候语或恭候语,如“致以——敬礼”、“顺致——崇高的敬意”、“敬请光临”等,在古代这叫做“具礼”。
在古代家中怎么讲寒舍、弊宅、府第、舍下
家书怎么写
写信的格式就行了吧
。。。
现代家谱与古代家谱古代家谱要复杂很多,因为古代人多,没有计划生育,而且允许男人三妻四妾,对能不能写上家谱有严格的规定,有很多的限制,所以还专门有人来负责修订家谱。现在的家谱要简单很多,人口相当简单,而且限制也少了很多,比如说女子不上家谱的规定就已经取消了,在记载配偶上也不会记“XX氏”之类的文字了
古代的书怎么写好象就是把宫女许给一个公公,这个宫女一生命运就被束缚了,不能出宫,也不能许给别人,更不能生小孩(对方是公公),也不是结婚吧,但是意思差不多,应该是这样吧。
不说谎的眼睛
用刀子刻在竹简上,用墨水写在布帛上,最后是用墨水写在纸张上。
古代家俱怎么称呼1、案的种类 食案、书案、奏案、毡案、欹案。
2、几的种类 宴几、凭几、炕几、香几、蝶几、花几、茶几、案头几。
3、椅凳 我国古代椅子出现在汉代,它的前身是汉代北方传入的胡床,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已为常见之物。唐以后,椅子才从胡床的名称中分离出来,直呼为椅子。凳,最早并不是我们今天坐的凳子,它是专指蹬具,相当于脚踏。它成为坐具,也是汉代以后的事。凳的形式有方圆两种,凳面的板心,也有许多花样,有影木心者,有各种硬木心者,有木框漆心者,还有藤心,大理石心者。宋代以后,用材及工艺都很讲究。
4、墩
5、榻是床的一种,除了比一般的卧具矮小外,别无大的差别,所以习惯上总是床榻并称。
6、 屏联 屏风的使用在西周早期就已开始,称之为“邸”。最初是为了挡风和遮蔽之用,后来不断发展,品种趋于多样化,不仅有高大的屏风,也有较小的屏风,也有较小的床屏、枕屏,有专用的,也有纯装饰性的陈设品。
7、柜架 a、闷户橱。形体与桌案相仿,面下安抽屉,两屉称连二橱,三屉称连三橱,大体还是桌案的形式,只是使用功能上较桌案发展了一步;
b、柜橱。是一种柜和橱两种功能兼而有之的家俱,形体不大,高度近乎桌案,柜面可做桌子用;
c、顶竖柜。是一种组合式家俱,在一个立柜的顶上另放一节小柜,小柜长宽与下面立柜相同;
d、亮格柜。是书房内常用的家俱,通常下部做成柜子,上部做成亮格,下部用以存放书籍,上部存放古玩。
8/桌
9/宝座
本指神佛或帝王的座位。后泛指尊贵的席位,即显赫的或重要的人物专用的椅子;亦指这种椅子所象征的地位
10树围
树围,又名护树围子,为庭院中护花木之用。此树围雕刻精美,为传世孤品。
11镜台
家俱。镜奁之大者,兼储妆饰品,上可架镜,故名镜台。《初学记·魏武杂物疏》:“镜台出魏宫中,有纯银参带镜台一,纯银七子贵人公主镜台四。”《法书要录·古今书评》:“衞恒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
12箱
13衣架
14肩舆
即轿子。起初只是作为山行的工具,后来走平路也以它为代步工具。初期的肩舆为二长竿,中置椅子以坐人,其上无覆盖,很像四川现代的“滑竿”。后来,椅子上下及四周增加覆盖遮蔽物,其状有如车厢(舆),并加种种装饰,乘坐舒适。这种轿子就是“轿舆”,唐宋以后盛行的就是这一种。抬轿子的人数因轿子的种类而异,少则二人,多则数人。清代有所谓“八抬大轿”,用八个人抬,这是高阶官员乘坐的。
安徽程氏家谱
■数量排行
程姓排行:程姓分布广泛,全国程姓总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7%,在中国五十个大姓中排第三十一位。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湖南、四川、山东等省,这五个省的程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程姓人口的60%。
■程姓起源
程姓起源有五:
1、出自风姓,以国为姓,是重和黎的后裔。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的人物。他的后裔伯符(一作乔伯)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国。古程国的地望在汉晋时期的洛阳上程聚,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洛阳和偃师交界处。程国的居民以国名为氏,于是就产生了程氏。程氏得氏之前的远祖,黄帝时有风后,颛顼时有重、黎,舜、禹时有伯益。程氏的得氏,是在西周时期。
2、以地名为姓。传说,周宣王之时,重黎的裔孙程伯休父入朝为大司马,后又因攻占徐方(今山东滕县东南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陕西咸阳市东,也有人说在今洛阳市东),他的子孙有一部分人以地为姓,称程姓。
3、出自商、周之际的伯符之后。据资料记载,伯符是程姓的始祖。由于伯符向周王敬献“泰山之车、井中之玉和双穗之禾”这“三异之端”有功,被周王封在广平的程地,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程姓。实则伯符是重和黎的后代。
4、出自姬姓是荀氏后裔以邑为姓而改。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晋国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长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其后裔以邑为姓,称程姓。
5、别的民族和姓氏改为程姓。
■程姓迁徙史
历史上,程姓的分布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为主,南方以安徽、浙江、广东为主。
春秋时,程姓主要繁衍于晋国(今山西省境内)。晋国是西周王室的同姓国,春秋时期发展成一个强大的诸侯国。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国的国土以今山西省为中心,包括河南、河北和陕西部分地方。在由荀氏改姓程氏的人群中也出了不少名人。苟驩的孙子中有个程季。他的儿子程郑,为人品行端正,又敢于直言极谏,得到晋悼公的赏识,被任命为乘马御,后来升任下军副统帅,成为晋国六卿之一。又有大夫程滑,在权臣栾书、中行偃的支持下,刺死了荒*无道的晋厉公,成为哄动一时的人物。除了苟氏改姓程氏外,智氏家族中也有改姓程氏的,如程秀。荀氏支子苟驩食邑于程,以邑为氏,这是程姓人群的一个源头。虽然它不是程氏最早的源头,但毕竟壮大了程姓的队伍。西周灭亡后,部分程姓先民迁居晋国,以后又有苟氏、智氏人改姓程氏,于是晋国成为春秋时期程姓先民的主要聚居地。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晋国魏、韩、赵三家晋升为诸侯。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韩、魏、赵三家分晋,晋国宣告灭亡。随着赵国迁都邯郸,韩国迁都新郑,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原来生活在晋国的程姓先民,有不少人迁到黄河南北的新郑、大梁和邯郸居住,这是程氏的又一次较大的迁徙。
因为程婴拥立赵氏孤儿,对赵家有恩德,所以赵氏立为诸侯并迁都邯郸时,程婴的后代也随之东迁,到邯郸附近原来程氏始祖伯符初封地(就是汉代的广乎)居住。程姓人群在这一地区不断繁衍,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派。
除了赵、魏、韩三国乏外;在关中地区的秦国也生活着不少程姓先民。他们是西周宣王时期程伯休父徙封咸阳附近的程邑后,在那里繁衍起来的。这一支程姓先民,后来发展成著名的安定郡望。程姓先民的足迹,也到达了山东的鲁国(今山东西南)。鲁国有个程郑,是有名的富豪,以善于冶金铸造闻名。
到了战国时期,在黄河中下游乎原,在关中地区,都程姓人群居住。程式逐渐发展成为中原地区有影响的姓氏之一。
秦汉时期,程姓在今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衍和发展,并且已有程姓人口迁入今四川、浙江和江西。这一时期在河南洛阳形成了一大郡望,在河北的广平形成了一大望族。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国灭亡关东六国,在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秦朝二世而亡,刘邦在陈胜起兵反秦和楚汉战争之后,建立了汉王朝。西汉和东汉共延续四百年之久。秦汉时期程姓先民开始播迁到长江流域。留居中原的程姓先民中,也有不少人遭遇风云际会,建立了丰功伟业。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曾实行有组织的迁民。关东六国的豪门右族大多被迫离开故土,到异地安家落户。汉朝派将士开拓边疆,实行屯田,内地一些士兵和民众也随之到边地生活。程姓先民就在这时开始迁徙到长江流域,在那里建设新的家园。以冶金铸造为业的鲁国豪富程郑,在秦朝建立以后,被强行迁到蜀郡的临邛,就是现在的四川省邛邾县。
有个名叫程林的人,秦朝时从中原地区迁居会稽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市)。他精通酿酒技艺,酿造的酒味道佳美。他开办—了一个酿酒作坊,生产醇酒。当地还有一个姓乌名巾的人也善于酿酒,于是这个地方就成了著名的酒乡。人们为了纪念乌巾和程林二人,就将这个县取名乌程。古代的乌;程县就在今天的浙江吴兴县南。
魏晋时,程姓大举南迁,主要迁往安徽、江苏,后再迁居湖南、江西。这一时期,程姓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宁夏、甘肃也形成了一大郡望——安定郡。
南朝宋时,抱罕(今甘肃省临夏)人程道养流入巴蜀地区,被当地人尊奉为蜀王。齐时,岭南地区出现了一位乡贤,就是程曼。他的家族可能是西晋永嘉之乱时南迁的。程曼德高望重,不务仕宦。乡人发生纠纷,不去找官府,而找他评判是非。人们为纪念他,称他所在乡为“义化”,所在县以“程乡”命名,就是今天的广东梅州。程曼遂为岭南梅州程氏的始祖。
隋唐五代时期,程姓人群由于多种原因,背井离乡,迁徙到其他地区居住,从而使程姓在全国的分布更为广泛。南朝陈末年,歙州新安郡(今安徽歙县)有程姓人士北迁中山(今河北省定县)。隋末又有人北迁洛阳。五代时期又有程秀,从歙州北迁中山博野(今河北省蠡县)。程姓先民在魏晋战乱时从中原南迁,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又有人回迁到故地居住。
隋朝程乡(今广东省梅州)人程彬,是乡贤程畋的次子,学问博洽,曾担任弘农(治所在今河南省灵宝)太守,父亲死后弃宫不做,到攸邑(今湖南攸县)隐居,子孙遂在此安家落户。郴州兴宁(今广东省兴宁西北)有程江,又称程乡溪,注入耒水,又有程公山。此地山水都以程字命名,是程姓人集中居住的地区。由于隋唐五代时期的频繁迁徙,程姓先民在祖国东南、西南、西北边疆地区都有分布,而在黄河、长江流域的分布则更为密集。
隋唐五代时期,在少数民族中开始出现程姓。五代十国时,回族人群中已有程姓。
宋元时期程姓先民继续迁徙繁衍,足迹渐布于全国各地,继续建功立业,或俯拾青紫,封爵公侯,或钻研学艺,著书立说,传授知识。他们从不同方面,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而以学术方面的贡献最大。其中尤以开创洛学的程颢、程颐兄弟声名为最著。
宋元时期战争较为频繁,程姓先民为躲避战乱,多背井离乡,移居外地。也有的程姓士人外出做官,就举家迁往任所。
北宋建都开封,洛阳为西京,一些程姓先民从各地迁居开封和洛阳,河南地区程氏复兴。北魏时期从洛阳迁到东胜州(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的程氏后裔,有一部分人在宋金时期返回故土。中山博野(今河北省蠡县》人程羽,举家迁往关中地区的醴泉(今陕西省礼泉),北宋初任醴泉县令、成都知府。后来升兵部侍郎,在京城得赐第宅,家族迁居开封泰宁坊。他的孙子程垧,将祖父迁葬于洛阳南的伊川,全家也从开封搬迁到洛阳。家族成员世代任官,河南程氏成为程姓的显赫宗族。
后来,金兵和元军陆续南下,北宋灭亡, 中原地区的程姓先民又有不少人南迁江淮地区。河南程氏也随宋室南迁。程颢的长子程端懿,在吴门(今江苏省吴县)安家落户。程颐的长子程端中在六安(今属安徽省)殉难,次子程端辅携子孙迁居金城(今江苏省句容),三子程端彦则举家徙池州(今安徽省贵池),子孙在黄山、长江之间生息繁衍。河南程氏的南迁开吴县程氏支派和池州程氏支派。程仿浩又从池州迁至湖北孝感。
南宋绍兴年间(113l-1162年)河南洛阳人程佑之流寓桂林,死后就埋葬在那里。子孙在当地居住,广西地区也有程氏人群的足迹。应天宁陵(今属河南省)人程迥带领家口迁往绍兴余姚(今属浙江省),开浙东—程氏一派。宋代有程迈,史称黔(贵州省简称)人,官至显谟阁直学士,可见贵州在当时也有程姓人群存在。元朝在今贵阳设置了小程番长官司,当地少数民族中也存在着程姓人群。
元代国家又获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程颐的九世孙程德用从池州归业洛阳,守先祖坟茔。他的子孙后来分迁河南东部的太康、夏邑和山东的荷泽、单县等地。元末,英山(今属湖北省)人程希哲为躲避战乱,迁居孝感(今属湖北省),成为“义门”。
元朝末年,程姓南迁于福建,广东等地。程文智因官入闽,为开闽始祖。其弟程文惠居漳浦。程文惠之后程渠爵自漳浦梁山迁居诏安后门山,是为诏安始祖。之后再迁入广东等地。
明清时期程姓迅速繁衍,人口大增,继续迁徙,分布于包括台湾在内的各省,在许多少数民族中也有程姓人群存在。而在河南、陕西、甘肃、山西、山东、安徽、江苏、四川、河北、江西、福建、广东、湖北等地居住更为密集,形成了许多门派。由于程朱理学在思想学术领域的一尊地位,河南和徽州等地的程姓也享有许多殊荣。
明清时期,朝廷和地方政府曾经进行过一些有组织的迁民,将人口密集地区的部分百姓迁徒到由于战乱或灾荒而人口稀少的地区,以利于发展生产,增加税收,并保障人民生活。例如山西向河南等地的移民,“湖广填四川”。部分程姓士人也被迁徙到其他地区建设家园。此外,还有一些程姓家族,因为各种原因, 自愿或被迫离;开家乡,到异地谋生。例如休宁(今属安徽)人程信在明初谪戍河间(今属河北省),就在那里安家落户。这种迁徙的结果,形成了许多新的门派,使程姓人群的分布更为广泛。
河南程氏在明清时代,由于家族繁衍,人口增多,进行了频繁的迁徙。河南伊洛地区程氏因为出现了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被称为程姓正宗。程德用是程颐的九世孙。他的次子程绍祖,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迁山东单县,三子敬祖,迁河南夏邑程大庄。程颐的十八代孙程世守,迁居河南上蔡,十九世孙程心圣,迁居山东单县程楼,二十世孙程宗昌,明末躲避战乱,流移河朔,家乡安定后,又返回故里。由此可见明清时代程氏名门巨族子孙迁徙之一斑。
明清时期,在满族、回族和云南、贵州的少数民族中,也都有程姓人群。例如明初洪武四年(1371年),贵州少数民族酋长程受归附朝廷。清代人程民,就是满洲镶红黄旗人。他的父亲劳萨,曾在朝廷任议政大臣。在甘肃、陕西、河南等地的回民中,也有一些程姓人。这一时期,又有不少其他姓氏的人们改姓程氏,加入了程姓人群。根据明代的《华容县志》记载,华容(今属湖南省)人程万里,天顺丁丑年(工457年)考中进士,官至兵部侍郎。他的先世本姓陈,是江州(今江西九江)的孝义之门。他的曾祖陈安泰,元朝时任荆州路(治所在今湖北省江陵)总管,携家带口迁居荆州。明初洪武年问,祖父克让从荆州迁居华容,改姓程氏。
到了清代,由于程姓人群的不断繁衍和播迁,边疆地区都已有程姓士人居住。如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景东人程含章,乾隆年间进士,历任河南布政使,官至上部侍郎。福建莆田县有程拱辰,曾安察云南。而在我国腹地,则形成了许多支派。据有关文献记载,程姓在全国形成九十八派。其中河南十八派,山西十二派,陕西四派,山东两派,安徽三派,江西两派,浙江三派。这种;记载并不完全,还有不少省区的程氏支派有所遗漏。
河南省程氏分为十八派,即以程秀为始祖的济源王屋派,以程世汉为始祖的济源南城派,以程世和为始祖的济源金鹅派,以程延敬为始祖的孟县派,以程震为始祖的偃师派,以程世洪为始祖的登封程村派,以程继载为始祖的登封南乡派,以程彦骥为始祖的兰阳(今兰考)派,以程称为始祖的修武派,以程恭为始祖的巩县派,以程子儒为始祖的沁阳派,以程太为始祖的祥符 (今开封)派,以程官保为始祖的唐河派,以程以忠为始祖的永宁(今洛宁)派,以程天桂为始祖的滑县派,以程中学为始祖的睢州(今睢县)派,以程云路为始祖的尉氏派,以程和龙为始祖的卢氏派。
山西省程氏分为十二派,即以程心林为始祖的蒲州(今永济西南)派,以程子明为始祖的榆次派,以程子河为始祖的泽州 (今晋城)派,以程甫为始祖的清源派,以程彦行为始祖的太谷派,以程邦成为始祖的万泉派,以程世富为始祖的临晋派,以程伯先为始祖的绛州(今新绛)派,以程天爱为始祖的谋城派,以程天贵为始祖的太平派,以程崇仁为始祖的汶水派,以程端身为始祖的汾州(今汾阳)派,以程端於为始祖的乐平派。
陕西省程氏分为四派,即以程顾为始祖的长安(今西安)派,以程预为始祖的长安城内派,以程心诗为始祖的韩城派,以程卷为始祖的顺化派。
山东省程氏分为两派,即以程知白为始祖的长寿派,以程元棵为始祖的济宁派。
安徽省程氏分为三派,即以程权为始祖的六安派,以程梓为始祖的灵壁派,以程徽为始祖的贵溪派。
江西程氏分为两派,即以程富为始祖的南昌派,以程正生为始祖的鄱阳派。
浙江程氏分为三派,即以程百之为始;祖的开化白沙(今浙江金华)派,以程梓为始祖的绍兴派,以程幼学为始祖的建康派。
■程姓当今分布
全国程姓人群较多的省区,有河南、安徽、山西、河北、陕西、浙江、湖北、江苏、江西、四川、山东、广东、甘肃、宁夏等。下面具体介绍程氏居民较多的县市。
河南省:嵩县、伊川、洛宁、偃师、太康、鲁山、济源、孟县、登封、兰考、沁阳、开封、唐河、滑县、睢县、尉氏、卢氏、夏邑、修武、巩义等;
山西省:榆次、泽州、清源、太谷、万泉、临晋、绛州、谋城、太平、汶水、汾州、乐平等;
安徽省:休宁、黟县、绩溪、祁门、歙县、贵溪、六安、灵壁等;
浙江省:绍兴、金华、衢州、淳安、建德、勤县、余姚等;
江苏省:常熟、武进、吴县、吴江、句容、丰县等;
湖北省:孝感、黄岗、麻城、罗田、嘉鱼、汉阳、隋州等;
山东省:东阿、荷泽、曹县、单县、济宁、长青等;
广东省:梅州、河源、中山、潮州、海丰、惠阳、阳江;
陕西省:长安、韩城、顺化、礼泉、咸阳、汉中等;
河北省:鸡泽、蠡县、邯郸、曲周等;
江西省:婺源、德兴、九江、乐平、南昌等;
湖南省:华容、醴陵、郴州、资兴、桂东等;
四川省:眉山、邛崃、宜宾、云阳等;
甘肃省:泾川、会宁等;
宁夏区:固原、灵武等。
■历史名人
程邈:秦代下杜(今陕西西安南)人,隶书的创造者,曾任狱吏、御史等职。他曾积 十年之久,将大小篆蜕变而成隶书300字,使得中国的文字自此得以定型,文 化得以传播和发展,贡献相当大。
程郑:春秋时期晋国(今属山西)人,为荀氏改程姓的后裔。他先任晋公的乘马御, 深受晋公垂爱,后竟成为晋国的“六卿”之一。
程婴:春秋时期晋国著名义士。剧目《赵氏孤儿》展现的就是他的事迹。
程本:春秋末年晋国人。以博学善议论,聚徒讲学著名而名闻诸侯。还曾与孔子会晤 过,著有《子华子》
程颐、程颢:北宋时期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世有“二程”之称。又因他们都是河南洛 阳人,其学派被称为“洛学”。其学说后为大理学家朱熹继承和发展,创立了 程朱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
程元振:京光三原(今属陕西)人,唐代宦官,因拥立代宗,得其宠信,官至骠骑大 将军,判元帅行军司马,总率禁兵。
程知节:隋朝济州东阿人,隋末参加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后归唐,任岐州刺史等
职。
程遐:十六国时后赵石勒的谋士。曾历长乐太守、右司马、宁朔将军、监冀州七郡军 事。代张宾为右长史总职朝政。
程普:又北平土根(今河北丰润东)人,三国时吴国荡寇将军,初从孙坚,后助孙权 经营江南。为讨伐董卓,平定江东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208年,曾与周瑜大 破曹操于赤壁,又曾被封为江夏(今湖北鄂城)太守。
程曾:东汉豫章南昌(今属江西)人,习《严氏春秋》,教授数百人。著书百余篇, 作《孟子章句》
程邃:安徽歙县人,清代著名篆刻家、画家、篆刻取法秦汉,喜用大篆入印,朴厚苍 浑,为”皖派“代表作家之一。画工山水,善用干笔渴墨,苍茫简远,自成风格。
程长庚:安徽潜山人,清代著名京剧演员,演老生,艺术上融化徽调、汉调、昆腔于一炉,对京剧老生唱腔和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
程正揆:湖北孝感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能诗文,善书画,所画山水多用秃笔,而 设色浓湛。
程敏政:休宁(今安徽)人,明代文学家,其文与李东阳齐名,官曾至礼部右侍郎。
程嘉燧:休宁(今安徽)人,明代著名诗人、画家。
■程姓家谱介绍
修谱
据说早在春秋时期,晋国人程本曾经修撰程氏家谱。到了西汉元帝时期。司徒程泰奉诏“编修姓望”,这是程姓较早的谱牒。三国时期程昱的儿子程建曾“归郡修谱”。晋室南迁以后,在江南有所谓;《百家谱》,程姓也在其中。
唐代有个程淘,始考订《程氏谱》,考载详明,堪称信史。宋代鄱阳(今江西省鄱阳)人程祁,字忠彦,曾修撰程氏《世谱》。南宋时;人程晟,是著名理学家程颐的孙子。他很有;才学。曾编次《伊川文集》八卷,并修撰《伊川家谱》一卷。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史定之任池州(今安徽贵池)知事,曾将程氏谱系上呈朝廷,于是皇帝降旨,将程颐四世孙程观之补官登仕郎。元代程氏家谱屡有修撰。但宋元以前的程姓家谱,大多亡佚不存。
明代修撰的程氏家谱较多。现存的价值较高的家谱多为明代后期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所修。比较重要的有《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河南上程谱》《河南程氏正宗世谱》《程氏家乘》等。这一时期的修谱,已从某一地区的家族门派发展到大范围乃至全国性的“统谱”。
清代和民国时期所修续的程氏家谱现.存数量较多,并且大多经刊印或手抄,流传至今,不再一一述及。
建国以来,由于宗法观念的破除,家族的分土析居,修续家谱较为罕见。近年来,在有些地区又有续修。例如广东五华、河源纯刚公系《程氏族谱》,就是1996-1997年新续修的程氏谱书。
现存的程氏谱书,除了部分散布民间,由私人珍藏外,大多收藏在各地的图书馆;文化馆或档案馆中。全国最大的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收藏程氏谱书四十多种,上海图书馆也有较多收藏。《中国家谱目录》一书(山西人民出版社199Z年版)中著录程氏谱书三十九种,计二百二十二册。这些谱书如按地区分,以安徽省数量最多,达二十四种,其次是江苏省,有六种,湖北省有四种,湖南、山东两省各一种,其他一种。我国现存程氏谱书远不止这些,不少程姓人群居住较为集中的省份,如河南、河北、山西、浙江等省的许多谱书,都没有被收入。
家谱主要内容
现存的程氏谱书从名称上看,有家乘、宗谱、家谱、族谱、支谱、会谱、纂谱、信谱、世谱、统谱、谱略、世系谱、源流谱、人物志、故里志等。名称中多包含郡望县邑、门派及先祖号谥,以与其他谱书相区别,有的还加有——“续编”、“续修”等字样。
程姓谱书尽管繁简有别,但就内容而言,和其他姓氏的谱书大体相同,包括序、凡例、家族世系、家族法规、先祖行状、家族文献等。家族世系是家谱的中心内容,为谱书所必备。
序言有自序和他序两种。 自序为修谱人自写,他序多让当地的地方官或社会名流撰写。序言一般包含以下几项内容:
1、阐述自始祖以来派系分衍和播迁的状况,
2、说明以往历次修撰谱书的情况。有的序言还包括修谱凡例,原因、目的以及工作的艰辛。至于他人撰写的序言,在上述内容以外,往往有对谱主家族的赞美和希望等言辞。
例言就是谱书的发凡起例。它对该谱的体例结构、内容详略、入谱对象、术语的使用、行文格式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世系部分一般先阐明本家族的繁衍源流,再详述各支派的人物与事迹。它不但记载有宗族的人物名谓,而且多通过派语来说明人物的门派和辈分。
家族法规是用来约束所有家族成员言行的规制条款。族长用它来管理族人,养成一种家族风尚。
先祖的嘉言美行和辉煌业绩,多采用传记或像赞的形式书写。凡是本家族中有德行可嘉、忠贞可旌、学问可称、文章可赞、功绩可述的,都要为他立传作记,以勉励后人。
家族文献的内容相当广泛。它既包括官府对该家族及其成员的嘉奖和褒扬,如诰命、诏谕等;也包括家庭成员的语录、著作节选等。这些都是本家族成员引以为荣耀的,因而在谱书中多有反映。
■程姓字辈
据伊洛地区程氏的《河南程氏正宗世系谱》记载,程氏世系从程颐的十三世孙程子中开始,排列了三十二个辈字:
“子彦思克,继世心宗。佳接起延,伎洛璋铭。毓秀光远,相远大干。源推其业,长流万年。”
清同治七年(1868年)修订的河南《太隶程氏族谱》中列入辈序二十字:
“建方端士,克文光耀,慎勉惟习,敬守修省,庆逢致泰。”
广东梅州五华、河源程氏从始祖程吹四十三世开始,编定了五言辈字歌:
“国家传世德,理学必宗先,孝支宜为则,崇文作善元。”
后来又往下续了二十个辈—字:
“燕翼富强本,知书万道全。品行铭高洁,昌兴起俊贤。”
为了使族人添丁加口选字取名时,不至于感到以上“正行辈字”不足或有忌讳、拗口等情况,又确定了四十个辈字,称为“副行辈字”,和上面所说的四十个“正行辈字”一一对应,如果正行辈字不合适,可以取“副行辈字”。这四十个副行辈字是:
“邦光其佩毓,兆吉福相延。开智明龙启,敬业定飞腾。勤修竞荣秀,常思乃识远。长隆显达贵,千秋怡乐天。”
建国以后,由于宗族观念的淡漠,人们为子女取名,大多已不再按辈字规定。因此,从现在程姓人群的名字中,已难以知道他的辈分。由于古代山河阻隔,交通不便,不同地区、不同宗族的辈字也不统一。
你好,有辛氏族谱全集吗?110312407@qq.com。谢谢
本文2023-11-12 03:59:4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61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