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成都分校的简介
1935年10月1日,国民党在成都设立军校,称谓黄埔军校成都分校,成立于同年,由黄埔军校该校原教育处长李明灏为分校主任,彭武扬为副主任。
1936年4月15日正式开学,1938年1月改称黄埔军校第三分校。
1937年底,国民党政府从南京大撤退,黄埔军校校本部也紧急撤离西去。
11月11日,黄埔军校第十三期入伍生于庐山举行升学典礼,共1446名,为第十三期学生第一总队。会同刚入伍的第十四、十五两期学员,经过几个月的行军,途经江西、湖南、湖北,进入四川,到达铜梁,行军2000余公里。在铜梁整训将近一年,在校学员为第十三期第一总队、第十四期第一、第二总队和第十五期第一总队。
1938年9月16日,第十三期学员毕业,计有1412名。11月,第十四期第一总队毕业,计有669名学员。1939年9月,第十四期第二总队学员毕业,计有1510名。
1939年初,军校迁至成都市区,原有成都分校,即第三分校并入该校(3月,改设第三分校于江西瑞金)。在成都分校的基础上,扩编政治部,增设军官教育队,恢复原高等教育班,加设了战术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射击训练班、技术训练班、特务长训练班等,军事教育趋于完善。校址的调整:将原成都分校北较场旧址改为校本部,学员总队则分驻西较场、南较场、皇城遗址及市西郊草堂寺、青羊宫等地。校务委员作了调整:除原有人选外,又增加了唐生智、程潜、白崇禧、邓锡侯、龙云、余汉谋、陈诚、张治中等八人。
军校自迁成都后,先后进行了一些较大的行政机构和人事调整。将原撤销的学生总队分别又在第十六、十七、十八等期重新建立。
1943年,教育长陈继承调走,由陆军大学教育长万耀煌继任。1944年春,军校曾代训两期青年远征军教导团学员。
1945年秋,又撤销总队制。为方便管理,按照各总队地址分为四个督练区,各设督练官一人,负责转达校部命令及教学事宜。不久,日本战败投降,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国民党军队裁员。各分校相继合并裁减,所有在校学员依肄业时间分别结束或转入各兵科学校,并选送一些优秀者进成都该校,前后达3000余人。
1946年元旦,军校由南京时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确定培养对象是国民党基层干部。2月,以第二十期学生为各兵科普及教育实验区,开始试行各兵科的综合教育。4月中旬,原教育长万耀煌调往湖北,由关麟征继任教育长。关是黄埔一期生,在东征中负伤后仍英勇奋战,***人主办的《中国军人》杂志曾为此事赋诗称赞过,关因此很快出名,后青云直上。在1947年冬以前,军校校长一直由蒋介石兼任,此后,由关麟征继任校长。并恢复总队制。
1949年9月7日,关调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9月20日,黄埔一期生张耀明继任校长。
校本部成员
1.孙中山
2.蒋介石
3.方鼎英
4.李济深
5.廖仲恺
6.汪精卫
7.鲍罗廷
8.巴甫洛夫
9.加伦
10.切列潘诺夫
教职员
11.于树德
12.王昆仑
13.王柏龄
14.王懋功
15.王懋廷
16.毛泽覃
17.毛简青
18.甘乃光
19.邓演达
20.叶剑英
21.包惠僧
22.卢浚泉
23.石醉六
24.成仿吾
25.阳翰笙
26.刘峙
27.刘尧宸
28.安体诚
29.许德珩
30.孙炳文
31.严重
32.杨林
33.杨嗣震
34.李达
35.李汉俊
36.李世璋
37.李宗仁
38.李青云
39.李富春
40.吴敬恒
41.何应钦
42.沈应时
43.沈雁冰
44.萧楚女
45.邵力子
46.邵元冲
47.陈诚
48.陈毅
49.陈公博
50.陈立夫
51.陈果夫
52.陈奇涵
53.陈继承
54.陈潭秋
55.张子清
56.张申府
57.张国焘
58.张治中
59.张秋人
60.茅延桢
61.季方
62.金佛庄
63.周至柔
64.周恩来
65.周佛海
66.项英
67.胡谦
68.胡公冕
69.胡汉民
70.俞飞鹏
71.俞作柏
72.郜子举
73.施存统
74.恽代英
75.夏曦
76.顾孟余
77.顾祝同
78.侯连瀛
79.聂荣臻
80.袁也烈
81.钱大钧
82.徐坚
83.徐谦
84.徐成章
85.陶希圣
86.唐星
87.唐生智
88.高语罕
89.郭俊
90.郭沫若
91.曹石泉
92.章伯钧
93.崔庸健
94.彭猗兰
95.蒋鼎文
96.鲁易
97.程潜
98.雷经天
99.蔡畅
100.谭延闿
101.缪斌
102.熊雄
103.戴季陶
学员
第一期学员
104.丁柄权
105.王尔琢
106.王叔铭
107.王泰吉
108.王逸常
109.王敬久
110.甘丽初
111.邓文仪
112.左权
113.冯达飞
114.刘云
115.刘戡
116.刘希程
117.刘永尧
118.刘畴西
119.许继慎
120.关麟征
121.牟庭芳
122.孙元良
123.孙以惊
124.杜从戎
125.杜聿明
126.李文
127.李谦
128.李之龙
129.李仙洲
130.李玉堂
131.李汉藩
132.李良荣
133.李延年
134.李铁军
135.李默庵
136.余程万
137.何绍周
138.宋希濂
139.冷欣
140.萧乾
141.萧赞育
142.陈沛
143.陈铁
144.陈赓
145.陈大庆
146.陈明仁
147.张耀明
148.范汉杰
149.罗奇
150.周士第
151.郑作民
152.郑洞国
153.赵自选
154.胡宗南
155.俞济时
156.侯镜如
157.宣侠父
158.洪剑雄
159.贺衷寒
160.桂永清
161.袁朴
162.袁守谦
163.徐向前
164.唐澍
165.曹渊
166.黄杰
167.黄.维
168.黄鳌
169.黄珍吾
170.黄梅兴
171.黄锦辉
172.阎揆要
173.梁华盛
(下册)
174.董钊
175.董朗
176.蒋先云
177.蒋孝先
178.彭干臣
179.彭杰如
180.彭明治
181.曾扩情
182.蔡升熙
183.蔡炳炎
184.廖运泽
185.潘佑强
186.霍揆彰
187.酆悌
第二期学员
188.王一飞
189.方天
190.古宜权
191.卢德铭
192.刘世焱
193.李士珍
194.李劳工
195.吴继光
196.邱清泉
197.余洒度
198.肖人鹊
199.陈恭
200.罗历戎
201.周逸群
202.郑介民
203.胡靖安
204.姚中英
205.聂绀弩
206.覃异之
207.葛武綮
第三期学员
208.王竣
209.王润波
210.王耀武
211.毛邦初
212.方先觉
213.石觉
214.刘安祺
215.刘宗宽
216.刘秉哲
217.朱赤
218.朱云卿
219.李天霞
220.吴光浩
221.宋时轮
222.陈素农
223.陈颐鼎
224.张本禹
225.张辅邦
226.易安华
227.周复
228.胡义宾
229.段霖茂
230.姜镜堂
231.唐绍尧
232.高致嵩
233.黄淑
234.常乾坤
235.康泽
236.熊绶春
237.熊受暄
238.戴安澜
第四期学员
239.王世英
240.叶镛
241.刘玉章
242.刘志丹
243.伍中豪
244.杨杰
245.李弥
246.李天柱
247.李友梅
248.李运昌
249.李鸣岐
250.李鸣珂
251.李逸民
252.邹琦
253.何昆
254.何浩若
255.萧克
256.肖芳
257.陆更夫
258.陈毅安
259.张云川
260.张灵甫
261.林彪
262.林伟俦
263.罗列
264.罗芳珪
265.官惠民
266.季步高
267.胡琏
268.胡长青
269.段德昌
270.恽雨棠
271.洪水
272.袁国平
273.倪志亮
274.唐天际
275.唐生明
276.高吉人
277.高魁元
278.郭化若
279.梁伯隆
280.谢晋元
281.曾中生
282.赖传湘
283.彭士量
284.阙汉骞
285.廖运升
286.滕杰
287.潘朔端
第五期学员
288.王良
289.王剑岳
290.吕旃蒙
291.刘眉生
292.许光达
293.杨至成
294.杨家骝
295.陈文杞
296.陈克非
297.张宗逊
298.郑庭笈
299.赵尚志
300.陶铸
301.唐守治
302.郭汝瑰
303.梁希贤
304.彭孟缉
305.廖运周
306.谭希林
307.潘忠汝
第六期学员
308.王诤
309.毛正初
310.孙明瑾
311.肖作霖
312.赵鎛
313.姚子青
314.唐纵
315.郭天民
316.戴笠
高级班及各分校学员
317.黄公略
318.曾泽生
319.毛人凤
320.蒋志英
321.廖耀湘
322.邓萍
323.刘型
324.危拱之
325.李超时
326.宋绮云
327.陈伯钧
328.张友清
329.张赤男
330.张瑞华
331.罗瑞卿
332.周维炯
333.赵一曼
334.钟复光
335.胡筠
336.胡兰畦
337.段玉林
338.徐彦刚
339.陶桓馥
340.黄杰
341.彭文
342.程子华
343.谢冰莹
344.曾宪植
345.游曦
346.漆德玮
347.臧克家
1935年10月1日,国民党在成都设立军校,称谓黄埔军校成都分校,成立于同年,由黄埔军校该校原教育处长李明灏为分校主任,彭武扬为副主任。1937年底,日军占领南京前夕,黄埔军校迁到成都。一直到国民党败退出大陆前没再变更校址,历时长达11年。除短训班外,有10期学员毕业于成都,是该校在大陆培训学员最多、校址未变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该校在大陆培训学员的最后一个时期。
基本介绍 中文名 :黄埔军校成都分校 校训 :亲爱精诚 创办时间 :1935年10月1日 所属地区 :四川成都 类别 :公立学校 学校类型 :军事 学校属性 :军校 主要院系 :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等 知名校友 :关麟征、张耀明等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所属国家 :中国 首任校长 :蒋介石 简介,培训学员, 简介 1935年10月1日,国民党在成都设立军校,称谓黄埔军校成都分校,成立于同年,由黄埔军校该校原教育处长李明灏为分校主任,彭武扬为副主任。 1936年4月15日正式开学,1938年1月改称黄埔军校第三分校。 1937年底,国民党 从南京大撤退,黄埔军校校本部也紧急撤离西去。 11月11日,黄埔军校第十三期入伍生于庐山举行升学典礼,共1446名,为第十三期学生第一总队。会同刚入伍的第十四、十五两期学员,经过几个月的行军,途经江西、湖南、湖北,进入四川,到达铜梁,行军2000余公里。在铜梁整训将近一年,在校学员为第十三期第一总队、第十四期第一、第二总队和第十五期第一总队。 1938年9月16日,第十三期学员毕业,计有1412名。11月,第十四期第一总队毕业,计有669名学员。1939年9月,第十四期第二总队学员毕业,计有1510名。 存正门旧址(1986年) 1939年初,军校迁至成都市区,原有成都分校,即第三分校并入该校(3月,改设第三分校于江西瑞金)。在成都分校的基础上,扩编政治部,增设军官教育队,恢复原高等教育班,加设了战术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射击训练班、技术训练班、特务长训练班等,军事教育趋于完善。校址的调整:将原成都分校北较场旧址改为校本部,学员总队则分驻西较场、南较场、皇城遗址及市西郊草堂寺、青羊宫等地。校务委员作了调整:除原有人选外,又增加了唐生智、程潜、白崇禧、邓锡侯、龙云、余汉谋、陈诚、张治中等八人。 军校自迁成都后,先后进行了一些较大的行政机构和人事调整。将原撤销的学生总队分别又在第十六、十七、十八等期重新建立。 黄埔军校成都分校地图 1943年,教育长陈继承调走,由陆军大学教育长万耀煌继任。1944年春,军校曾代训两期青年远征军教导团学员。 1945年秋,又撤销总队制。为方便管理,按照各总队地址分为四个督练区,各设督练官一人,负责转达校部命令及教学事宜。不久,日本战败投降,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国民党军队裁员。各分校相继合并裁减,所有在校学员依肄业时间分别结束或转入各兵科学校,并选送一些优秀者进成都该校,前后达3000余人。 1946年元旦,军校由南京时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确定培养对象是国民党基层干部。2月,以第二十期学生为各兵科普及教育实验区,开始试行各兵科的综合教育。4月中旬,原教育长万耀煌调往湖北,由关麟征继任教育长。关是黄埔一期生,在东征中负伤后仍英勇奋战, 人主办的《中国军人》杂志曾为此事赋诗称赞过,关因此很快出名,后青云直上。在1947年冬以前,军校校长一直由蒋介石兼任,此后,由关麟征继任校长。并恢复总队制。 1949年9月7日,关调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9月20日,黄埔一期生张耀明继任校长。 培训学员 军校在成都时期,培训学员计有第十四至第二十三期,共10期。各期简况如下: 黄埔楼(1986年) 第十四期:除毕业于铜梁的2个总队外,第六总队于1937年9月入校,系原成都分校招考的学员,合并后,由该校实训,1939年1月毕业。本期毕业生总计3699名。 第十五期:招考于武昌,于1938年1月1日入伍,1940年7月21日毕业,计有1559名。并代训空军学员272人。本期毕业生总计1831名。 第十六期:第一总队于1938年10月入校,驻成都南较场,计1597名,1940年12月毕业。代训空军学员97名,编为第十六期步兵第七队,第一总队毕业生计有1693名。第二总队学员受训于铜梁,为期10个月,于1939年10月毕业,计1629名。第三总队驻北较场内,于1939年春入校,1940年4月毕业,计1165名。本期总计毕业生4487名。 第十七期:第一总队于1940年4月15日开学,驻成都西较场,计1527名,毕业于1942年4月。第二总队于1940年5月6日开学,驻铜梁,计1374名,毕业于1941年11月20日。第三总队于1940年7月13日开学,驻成都北较场,毕业于1942年2月15日,有毕业生1030名。本期毕业生总计3937名。 第十八期:第一总队于1941年4月1日入伍,分驻成都西郊草堂寺、青羊宫。1942年,步、工兵大队迁北较场,特科大队迁西较场。毕业于1943年2月,计1215名。第二总队于1941年11月25日正式入伍,驻南较场,毕业于1943年10月8日,计1237名。本期毕业生共有2452名。 第十九期:本期于1941年后由各大城市分区招生,并派人去日伪敌占区招收优秀青年,学员陆续于1942年春来校,5月中旬正式成立本期第二总队于草堂寺,12月25日开始入伍训练。翌年3月分科,复有本期第一总队的产生,仍驻草堂寺,只有步科总队后又因适应需要编为炮兵2个队,计有9个队,有学员共998名。第二总队为特科总队,计有骑兵1个队,炮兵3个队,工兵2个队,辎重、通信各1个队,有学员共902名,驻西较场,于同年12月升学。到1945年春反攻日军前夕,因前线急需干部,本期学员均提前于4月初将全部课程考试完毕,4月4日举行毕业典礼。全期前后在校受训时间两年零4个月。本期共有毕业生1900名。 第二十期:1944年3月20日在成都南较场入伍,编为10个队。8月分科,分驻西较场、南较场。合编为步兵第一大队,辖3个中队。1946年春,昆明第六分校学员合并入该校。一部编入本期为步兵第四中队。炮兵1个大队,辖2个中队;工兵1个大队,辖2个中队;通信兵1个大队,辖3个中队;其余骑兵、辎重兵各1个独立中队。本期毕业于1946年12月25日,计有1116名。 第二十一期:从1944年5月起陆续入伍,计编步兵11个大队,辖38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原所辖17个中队。骑兵1个大队,辖3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所辖1个中队;炮兵2个大队,辖5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所辖2个中队;工兵2个大队,辖5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所辖3个中队;辎重兵1个大队,辖4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所辖1个中队;通信兵2个大队,辖4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所辖2个中队;战车独立1个中队。总计6038人。其中步兵第一、第二大队入校时间较早,所辖6个中队,计有学员550人,于1947年8月12日毕业。其余各大队分别于1947年12月26日和1948年6月16日毕业。 第二十二期:本期为抗战胜利后招考的学员,计有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47年7月在成都以西双流县城入伍,学员计有1538名。炮兵1个大队,辖3个中队;工兵1个大队,辖2个中队;骑兵1个大队,辖2个中队;通信兵1个大队,辖2个中队;步兵1个大队,辖4个中队;辎重兵独立1个中队。本总队于1949年3月毕业。第二总队,于1948年7月在双流县城入伍,学员计有974名。12月入伍期满升学,编为步兵科,分3个大队,9个中队,另有1个通信中队,毕业于1949年7月。第三总队,由预备班学生卒业升学编成,分为3个大队、8个中队和1个工兵独立中队,计有学员865名,毕业于1949年7月。本期共有学员3377名。 第二十三期:本期为军校在大陆招训的最后一期。第一总队为特科,计有学员1362名,其中炮兵1个大队,辖3个中队;工兵1个大队,辖2个中队;步兵1个大队,辖4个中队。另有1个辎重兵独立中队。该总队于1948年8月入伍,按照原计画,应于1949年12月4日毕业。第二总队为步科,计有学员864名,分为3个大队,辖9个中队,于1949年10月升学。第三总队为步科,计有学员850名,分为3个大队,辖9个中队。本期共有学员3076名。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乘胜进军大西南。11月下旬,国民党 由重庆迁往成都。30日,重庆解放,同日,蒋介石退到成都,住北较场军校校本部。这时,第二十三期学员还在学习期间,蒋介石强令第二十三期学员于12月4日毕业。 1949年12月9日,原国民党西康省 主席刘文辉、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邓锡侯、潘文华联名在川西发表通电宣布起义。此时,北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由陕入川,进抵四川北部广元。13日,蒋介石登机飞往台湾。第二十三期学员虽宣布毕业,但未离校,后留2个大队守卫成都校舍,2800余名学员,加上“国立政治大学”迁到成都的学员以及军校教职员工兵等,组成战斗体制,由第二总队总队长李邦藩指挥,冲出成都,计画突围到西昌,再作另策。当突至大邑附近时,正遇解放军主力,在激战中李邦藩等人毙命,少数退入川康边境。第二十三期学生大部起义。 至此,黄埔军校结束了在大陆的历史,成都时期则是其最后一页,第二十三期标上一个重重的句号。
***军官:
左权、陈赓、周逸群、萧克、徐向前、林彪、蒋先云、刘志丹、罗瑞卿、黄公略、周士第、王尔琢、王良、许光达、陈伯钧、宋时轮、杨至成、郭天民、陈奇涵、陈浩、陶铸、程子华、廖运周、冯达飞、蔡申熙、曾中生、许继慎、赵一曼(女)、赵尚志、宣侠父、阮山(原籍越南)、李运昌、段德昌、贺声洋、萧方、周维炯、杨其纲、彭干臣、阎揆要、郭化若、陈毅安、王诤、谭希林、彭明治、曹渊、唐天际、张宗逊、刘畴西、卢德铭、李之龙、张子清、余洒度、徐彦刚、曾士峨、朱云卿、陈东日、曹福昌、邓萍、唐澍、姜镜堂、常乾坤、伍中豪。
国民党军官:
杜聿明、胡宗南、张灵甫、郑洞国、宋希濂、毛人凤、关麟征、贺衷寒、乔家才、邓文仪、李仙洲、李默庵、陈明仁、康泽、郑介民、李延年、李弥、胡琏、唐生明、俞济时、黄维、戴笠、郝柏村、蒋仲苓、王升、黄珍吾、彭孟缉、桂永清、谢晋元、范汉杰、邱清泉、蔡文治、李桂丹、廖耀湘、郑作民、王竣、黄翔、曾泽生、徐会之、赵子立、阙汉骞、董钊、李铁军、罗奇、贺忠汉、胡靖安、王慧生、宣铁吾、黄梅兴、姚子青 、钟彬、陈颐鼎、李以劻、肖赞育、戴安澜、萧作霖、唐生智、林伟俦、吕旃蒙、覃异之、贾伯涛、郑庭笈、陈修和、文强、杨伯涛、侯镜如、王耀武、孙元良、刘戡、黄杰、陈大庆、刘安祺、高魁元、蔡炳炎、廖运泽、曾扩情、酆悌、张耀明、廖昂、吴起舞、彭士量、邱行湘、孙明瑾、李文、王怀义、王敬久、滕杰、唐纵、蒋孝先、郑蕴侠。
黄埔军校的第二任校长是关麟征,关麟征出生于陕西的一个农民家庭,1924年的时候,黄埔军校成立,关麟征参加了第一期的考试,并且顺利通过考试,成为蒋校长的学生,这也是他与黄埔军校渊源的开始,在黄埔军校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国民党。
1947年,蒋介石辞去军校县长之后,关麟征出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前身为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把此重任托付给他,也是源于对他的绝对信任。之后,又让关担任陆军总司令。
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关麟征则去了香港,卸下了自己所有的政治负担,关麟征几次拒绝蒋介石的邀请,只是在蒋介石死的时候,去吊唁了蒋介石。1980年,关麟征在香港逝世。
扩展资料:
历任校长
第一任1924年5月~1947年10月蒋介石委员长
第二任1947年10月~1949年9月关麟征中将
第三任1949年9月~ 1949年12月张耀明中将
第四任1950年8月~1954年8月罗友伦“中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第五任1954年9月~1957年3月谢肇齐“中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第六任1957年4月~1960年12月徐汝诚“中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第七任1961年1月~1965年3月艾叆“中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第八任1965年3月~1970年3月张立夫“中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第九任1970年4月~1973年2月林初耀“中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第十任1973年2月~1976年3月秦祖熙“中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第十一任1976年4月~1977年12月言百谦“中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第十二任1977年12月~1979年12月许历农“中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第十三任1979年12月~1981年6月朱致远“中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第十四任1981年7月~1983年6月卢光义“中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第十五任1983年7月~1985年6月黄幸强“中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第十六任1985年7月~1986年12月黄耀羽“中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第十七任1986年12月~1989年6月汤元普“中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第十八任1989年7月~1991年6月胡家麒“中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第十九任1991年7月~1993年9月杨德智“中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第二十任1993年9月~1996年7月马登鹤“中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第廿一任1996年7月~1997年7月童兆阳“中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第廿二任1997年7月~1998年1月丁渝洲“中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第廿三任1998年1月~2002年2月张岳衡“中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第廿四任2002年3月~2005年6月杨国强“中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第廿五任2005年7月~2006年6月王根林“中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第廿六任2006年7月~2006年8月,贾辅义“中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第廿七任2006年8月~2010年7月陈良沛“少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降为少将缺)
第廿八任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全子瑞“少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军官
左权、陈赓、周逸群、萧克、徐向前、林彪、蒋先云、刘志丹、罗瑞卿、黄公略、周士第、王尔琢、王良、许光达、陈伯钧、宋时轮、杨至成、郭天民、陈奇涵、陈浩、陶铸、程子华、廖运周、冯达飞、蔡申熙、曾中生、许继慎、赵一曼(女)、赵尚志、宣侠父、阮山(原籍越南)、
李运昌、段德昌、贺声洋、萧方、周维炯、杨其纲、彭干臣、阎揆要、郭化若、陈毅安、王诤、谭希林、彭明治、曹渊、唐天际、张宗逊、刘畴西、卢德铭、李之龙、张子清、余洒度、徐彦刚、曾士峨、朱云卿、陈东日、曹福昌、邓萍、唐澍、姜镜堂、常乾坤、伍中豪。
国民党军官
杜聿明、胡宗南、张灵甫、郑洞国、宋希濂、毛人凤、关麟征、贺衷寒、乔家才、邓文仪、李仙洲、李默庵、陈明仁、康泽、郑介民、李延年、李弥、胡琏、唐生明、俞济时、黄维、戴笠、郝柏村、蒋仲苓、王升、黄珍吾、彭孟缉、桂永清、谢晋元、范汉杰、邱清泉、蔡文治、李桂丹、
廖耀湘、郑作民、王竣、黄翔、曾泽生、徐会之、赵子立、阙汉骞、董钊、李铁军、罗奇、贺忠汉、胡靖安、王慧生、宣铁吾、黄梅兴、姚子青 [11] 、钟彬、陈颐鼎、李以劻、肖赞育、戴安澜、萧作霖、唐生智、林伟俦、吕旃蒙、覃异之、贾伯涛、郑庭笈、陈修和、文强、杨伯涛、
侯镜如、王耀武、孙元良、刘戡、黄杰、陈大庆、刘安祺、高魁元、蔡炳炎、廖运泽、曾扩情、酆悌、张耀明、廖昂、吴起舞、彭士量、邱行湘、孙明瑾、李文、王怀义、王敬久、滕杰、唐纵、蒋孝先、郑蕴侠。
参考资料:
国方
一期:吕梦熊(学员1队队长)、李伟章(学员4队队长)、陈复(==黄埔军校特别支部第一届执行委员)、冷欣(孙文主义学会骨干)、曾扩情(孙文主义学会骨干)、贺衷寒(孙文主义学会骨干,黄埔三杰之一)、宋希濂、石醉六、陈明仁、黄杰、姚中英、郑作民、胡宗南、杜聿明、郑洞国、范汉杰、王耀武、李默庵、李仙洲、关麟征、黄维、王敬久、孙元良、张镇
三期:曾泽生、戴安澜、王竣、胡义宾、周复
四期:张灵甫、胡琏、潘裕昆、高吉人、刘玉章、李弥、覃道善、邱维达、赖传湘、彭士量
五期:王剑岳、梁希贤、陈文杞、吕旃蒙、郑庭笈
六期:戴 笠、王 诤、孙明瑾
另外还有:蔡炳炎、邓文仪、豊阝悌、桂永清、刘 戡、唐 澍、张耀明、邱清泉、廖 昂、覃异之、郑介民、陈修和、姜镜堂、康 泽、毛人凤、李云尔、唐生明、吴起舞、谢晋元、邱行湘、郭汝瑰、廖耀湘、孙明瑾、廖运泽
共方
一期:蒋先云(黄埔三杰之一)、茅延桢(学员2队队长)、金佛庄(学员3队队长)、王逸常(政治部见习干事)、杨其纲(政治部见习干事)、洪剑雄(政治部见习干事)、李之龙、王一飞(青年军人联合会领导)、左权、徐向前、陈庚(黄埔三杰之一)、周士弟、王尔涿、刘畴西、彭干臣、许继慎、曾中生、侯镜如、曹渊、阎揆要、杨博泉、卢德铭、蔡申熙、宣侠父、杨博泉
三期:常乾坤、唐天际、余洒度
四期:林彪、倪志亮、郭化若、段德昌、赵尚志、白鑫、李运昌、洪水(越南)
五期:陈奇涵、杨至成、宋时轮、张宗逊、陈伯钧、许光达、赵范生、吴玉瑶
六期:罗瑞卿、郭天民、谭希林、赵一曼、周逸群、方志敏、刘志丹、伍中豪
另外还有:萧克、杨至诚、廖运周、张际春、程子华
都是曾经叱诧风云的名将,素仰啊!
黄埔军校成都分校的简介
本文2023-11-12 01:44: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61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