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2浏览:3收藏

戴氏族谱,第1张

戴氏宗谱序

戴氏出殷汤之后,国于宋,有谥戴公者。子孙因以为氏。初殷后得者十人,殷氏、汤氏、宋氏、孔氏、华氏、肃氏、林氏、褚氏、皇甫氏、而戴氏其一也。其后戴氏子孙,蕃衍散处郡围,居亳州者以谯国为望:居扬州者以广陵为望:居齐州者以济阴为望。由汉以来,代有文人,大小戴以礼学显,凭以明经显,南渡,若渊若邈若逵各以勋德著。若尚书侍郎济,中书侍郎夔,亦其杰然者也。李唐初兴,胄、至德父子相继名臣。而戴氏益大济后家歙之篁墩,都使扩始迁婺源之桂岩,(唐)天祜中,大尉陶公,雅尚书汪公,英武命帅师讨乱,累著勋绩,没于兵马使,其子寿代领其众,仕后唐,为中书舍人。寿之子安,仕南唐,为光禄大夫,其孙匡宜、匡德、复登明经三传科。汪陶二公牒命手贴暨光禄公诰命俱存。武功文学世济其美亦云盛矣,迄今三百年,家传厚德,代跻上寿家诵户弦,入贤关试礼部者,相踵未艾也,于乎,惟善可以寿后,惟学可以亢宗,父子兄弟尚其勖哉。尝读苏文安先生族谱引,有曰吾所以相视如途人者,其视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观吾谱者,孝弟之心,可以油然生矣。善哉、言乎,是谱之所以作也,为吾宗者,因其流之异,溯其源之同,必修吕正献之家法,广范文正之义田,而又由近及远,访岷隐之史学,寻石屏之诗卷,考端明之易说,而且参之名公巨卿以订其异同,则尊祖睦族之谊,得而可垂诸来裔矣。虽未能如朱文公之族谱,苏文安序引之意,亦庶几云尔。时

宋开庆元年(公元一二五九年)己未正月十七世孙仲杞述

第一世

黄帝:

以土德旺天下故曰黄帝在位百年建都涿鹿(今河北涿县)少典国君之子母附宝孕而生帝於轩辕之寿丘因名轩辕本姓公孙长於姬水遂以姬姓国於有熊氏代神农为天子帝始作甲子造律吕作舟车制衣裳对古代文明贡献甚大配元妃西陵氏之女曰螺祖生玄嚣昌意龙苗次妃方累氏曰白节生休及清三妃彤鱼氏生辉及夷彭四妃曰嫫母生苍林万阳其馀从妾生子十六共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於十二姓馀者未详崩葬於荆山之阳桥山括地志云宁州罗川县东八十裏子午岭(今陕西黄陵县)

第二世

玄嚣:名挚姬姓 黄帝长子《帝王世纪》曰少昊帝

母嫘祖生邑於穷桑国之青阳亦号青阳氏继天子位从都曲阜以金德王故号金天氏龙修太昊伏羲之德都曲阜在位八十四年傅位颛顼故曰少昊氏崩葬山东兖州曲阜县西南玄阳山之原

第三世

矫极:因高阳氏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故让位於颛顼

第四世

帝喾:名梦 高辛氏五帝之一

妃四元妃邰氏曰姜嫄生後稷次妃有娀氏曰简狄有玄乌之祥生契三妃陈锋氏曰庆都孕十四月生尧帝於丹陵四妃取訾氏曰常仪生挚喾年十五佑颛顼治天下三十岁代高阳为天子都亳今商丘县南在位七十年据(帝王世纪)寿一百零五岁墓商丘县城南高辛集

第五世

契:名阏伯

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地赐子姓任唐尧之火正官保管火种观测辰星运行规律并适应天气的变化安排农时祭祀火星其後又任舜之司徒为我国天文历法创始祖后人对契感恩戴德奉若神明称他为火神契逝後葬于所居高台被尊称为火神台也称阏伯台被天文学家称之为观星台阏伯封号商墓冢也被称为商丘位於河南商丘西南三裏王坟乡

第六世

昭明:夏诸侯 后皆子姓

第七世

相士:夏诸侯 继祖父火正司星之职商这势力发展到渤海一带

第八世

昌若:夏诸侯

第九世

曹圉:昌若之子 夏诸侯

第十世

冥:夏诸侯 善治水

第十一世

振:夏诸侯 《纪年》载有殷王子亥甲骨文称王亥 弟:王恒

善于丈量计算商贾始祖从事畜牧业马车制造者

公元前1854年—公元前1803年

第十二世

微:夏诸侯 史称上甲微

《竹书纪年》载“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因父放牧到黄河北岸被有易氏首领绵臣所杀夺去牛马微年长向河伯借兵攻有易杀绵臣夺回牛马报父仇

第十三世

报乙:夏诸侯

据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甲骨文字缀合成果《甲骨拼合集》证实《史记·殷本纪》记载商之世系“报丁、报乙、报丙”世次有误应订正为“报乙、报丙、报丁”

第十四世

报丙:夏诸侯

第十五世

报丁:夏诸侯

第十六世

主壬:夏诸侯

第十七世

主癸:夏诸侯

第十八世

天乙:名履 史称商汤、成汤、武汤

契之十四世孙商太祖商朝开国之君甲骨文称大乙商族首领夏王朝腐朽众叛亲离汤以德立威厉兵秣马翦除夏王朝方国十一征而无敌於天下各部落纷至纳贡归服任人於贤重用奴隶出身伊尹为相兴国强盛後逐放夏桀於南巢国号商都亳子姓传到纣十七世三十帝

在位三十年(其中十七年为夏朝商诸侯十三年为商朝天子)《韩诗内传》曰汤为天子十三年百岁而崩(公元前1742年—公元前1730年)

第十九世

太丁:商代王亦称大丁《史记》载未登帝位去世

外丙:《史记》曰帝外丙即位二年(公元前1729年—公元前1728年)

仲壬:商懿王名庸《史记》曰帝仲壬即位四年崩伊尹立太丁子太甲即帝位(公元前1727年—公元前1724年)

第二十世

太甲:名至太丁之子汤嫡长孙继叔仲壬位商朝第四任君主

号太宗在皇宫娇生惯养看不起奴隶出身伊尹以暴治民经尹先劝规不改後给尹放逐祖墓地桐宫(即今河南偃师县)经看墓者演说祖史三年後而悔改成为明君《帝王世纪》曰太甲反位又不怨故更尊伊尹曰保衡即《春秋传》所谓伊尹放太甲卒为明王是也太甲修政殷道中兴《孔丛子》所谓“忧思三年追悔前愆起而即政谓之明王者也”葬於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在位三十四年(公元前1723年—公元前1690年)

第廿一世

沃丁:名绚继太甲位居毫葬狄泉(河南洛阳)在位二十八年(公元前1689年—公元前1662年)

太庚:名辨又作大庚 太甲次子

《纪年》称小庚继沃丁位崩後由子小甲继位諡号宣王葬于狄泉在位二十五年(公元前1661年—公元前1637年)

第廿二世

小甲:名高太庚之子 居毫葬狄泉在位十七年(公元前1636年—公元前1620年)

雍巳:名伷太庚之子 在位十二年(公元前1619年—公元前1608年)

太戊:名密太庚之子

太戊在位时举贤人伊陟巫咸为丞相天下大治《史记·殷本纪》载述雍己在位时“殷道衰诸侯多不至”及至太戊即位“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太戊陵位於河南省内黄县亳城乡刘次范村东侧在位七十五年(公元前1607年—公元前1533年)

廿三世

仲丁:名庄太戊之子

《纪年》毫迁都於嚣《史记》称迁都敖在位十三年(公元前1532年—公元前1520年)

外壬:名发太戊之子 甲骨文称卜壬在位十五年(公元前1519年—公元前1505年)

河檀甲:名整太戊之子 在甲骨文中作戋甲继外壬位自嚣迁都于相《太平御览》引《史记》称他在位九年病死後葬於相(今河南省内黄县境内)在位九年(公元前1504年—公元前1496年)

第廿四世

祖乙:名滕 仲丁之子 《纪年》曰胜《史记·殷本纪》称为河亶甲之子甲骨文记载是仲丁之子当以甲骨文为准祖乙在位时国运再度中兴曾迁国都由相迁耿迁邢最後迁庇(今山东鱼台)甲骨文中称他为中宗葬于狄泉据传“春节”和“万年历”是此时樵夫万年发明在位十九年(公元前1495年—公元前1477年)

第廿五世

祖辛:名旦 《史记》在位十六年(公元前1476年—公元前1461年)葬于狄泉其弟沃甲继位

沃甲:名逾《世本》作开甲甲骨文曰羌甲《竹书纪年》载在位五年《史记》记在位二十五年葬于狄泉在位二十五年(公元前1460年—公元前1436年)

第廿六世

祖丁:名新 祖辛之子《竹书纪年》载在位九年继叔沃甲位在位三十二年(公元前1435年—公元前1404年)由堂弟沃甲之子南庚继位

南庚:名更 沃甲之子《史记》南庚在位二十九年《竹书纪年》载在位六年南庚在位时商朝国运再度衰落后迁都于奄(今山东省曲阜县) 崩传位于祖丁之子阳甲在位二十六年(公元前1403年—公元前1378年)

第廿七世

阳甲:名和 祖丁之子 甲骨文中称象甲商朝再度衰落诸侯不朝《史记》阳甲在位十七年《竹书纪年》载在位四年葬于狄泉在位六年(公元前1377年—公元前1372年)

盤庚:名旬 祖丁之子 甲骨文做般庚继位第三年迁都于殷从此政治稳定国又复兴改国号为殷商朝也被称为殷商葬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县小屯庄)在位二十八年(公元前1371年—公元前1344年)

小辛:名颂 祖丁之子 继位後殷复衰落《竹书纪年》载在位三年病死葬于殷在位二十一年(公元前1343年—公元前1323

年)

小乙:名敛 祖丁之子 《竹书纪年》称在位十年《史记》载在位二十八年(公元前1322年—公元前1295年

第廿八世

武丁:名昭 号高宗 小乙之子 即位後任用傅说和甘盤等贤臣先後征服多个敌国和叛乱不朝的方国殷墟卜辞载武丁配偶妇好也亲自率军征伐羌方使衰落的商朝重新振兴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广大疆域《史记殷本纪》称武丁修政行德殷道复兴史称“武丁中兴”在位五十九年(公元前1294年—公元前1236年)

第廿九世

祖己:武丁之子 《史记》称祖己未继君位《帝王世纪》作孝己《太平御览》《帝王世纪》为武丁嫡长子《太平御览》载孝己母早亡继母妣辛虐待流放孝己饿死於野殷墟出土甲骨文中祖己位居武丁之後祖庚之前

祖庚:名曜 武丁之子 《竹书纪年》载在位十一年《史记》在位七年(公元前1235年—公元前1229年)

祖甲:名载 武丁之子 曾征伐西戎改革祭祀早期政治家《史记》称他荒*无度商朝再度衰落在位三十三年(公元前1228年—公元前1196年)

第卅世

廪辛:名先 祖甲之子《竹书纪年》称冯辛在位四年崩在位六年(公元前1195年—公元前1190年)

庚丁:名嚣 祖甲之子 甲骨文作康丁 祖甲之子《今本竹书纪年》称在位八年《史记》曰帝庚丁在位三十一年崩子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在位二十一年(公元前1189年—公元前1169年)

第卅一世

武乙:名瞿 庚丁之子 《纪年》曰武乙继位居殷三十四年周王季历来朝武乙赐地三十裏玉十瑴马八匹《後汉书·东夷传》载武乙时“东夷寖盛大分迁淮岱渐居中土”《史记·殷本纪》载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僇辱之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猎於河渭之间暴雷武乙震死子帝太丁立《竹书纪年》载武乙三十五年殁在位四年(公元前1168年—公元前1165年)

第卅二世

太丁:名托 甲骨文中作文武丁

在位期间周侯季历(姬昌父)伐戎有功太丁忌惮先嘉其功而杀之《竹书纪年》在位十三年《史记》在位三年(公元前1164年—公元前1162年

第卅三世

帝乙:名羡《吕氏春秋·当务》曰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 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後用法若此不若无法”《太平御览》八十三引《帝王世纪》载帝乙有二妃正妃生三子长曰启中曰衍小曰受庶妃生箕子年次启皆贤初启母之生启及衍也尚为妾及立为後乃生辛帝乙以启贤且长欲以启为太子太史据法争之帝乙乃立辛为太子

帝乙有三子启衍辛无争议而箕子为帝乙之子文献说法不一武王灭商後封箕子於朝鲜《竹书纪年》在位在位九年《帝王世纪》在位三十七年(公元前1161年—公元前1125年)

比干:名干 誉为“亘古第一忠臣”国神比干是林氏的太始祖二十岁乙太师高位辅佐帝乙继托孤重辅帝辛从政四十馀载年纣王暴虐荒*横徵暴敛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六十三岁周武王封比干垄为国神赐後代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諡“忠烈公”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

第卅四世

微子:帝乙之子 名开讳曰启

详见《史记·宋微子世家》纣王无道启数谏纣而不听为周所灭启肉袒面膊以续殷祀而封微地(即今微山)子爵封武庚禄父继殷庚叛为周公平之後成王始封启於宋不以臣相待故皿宾王墓於商丘县西南二十五裏青岗寺村

宋国第一任国君建都商丘立国受封下传三十三君历二十六世唐开元二十一年五月曾立子微庙碑明万历四十年壬子十一月重修殷微子墓。孔子称微子箕子比干为殷末“三仁”

微仲:帝乙之子 名衍或泄曰仲思 宋国第二任国君

帝辛:帝乙之子 名受或受德史称商纣王商朝末代帝王纣王暴虐无道武王伐之纣自焚在位五十二年(公元前1124年—公元前1173年)《竹书纪年》载在位五十三年

第卅五世

宋稽:名稽 继召伯

宋国第三任国君微仲之子详见《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多数谱记微子启为宋公稽直系不符史书 礼记曰“微子舍其孙腯而立衍也”郑玄曰“微子适子死立其弟衍殷礼也”微仲衍继兄微子启位为宋公虽迁爵易位而班级不过其故故以旧官为称故二微虽为宋公犹称微至於稽乃称宋公也微仲卒子宋公稽立宋国第三代国君仁而爱民宽其政国乃治

武庚:帝辛之子

武王封武庚禄父主殷使管叔度蔡叔鲜传之武王崩成王少周公旦代国政故管蔡疑之与武庚作乱为旦平之诛武庚杀管放蔡乃命微子代殷

第卅六世

丁申:名申 宋国第四任国君

第卅七世

湣公:子姓名共宋之诸侯 宋国第五任国君

焬公:名熙 宋国第六任国君 被鲋祀诛杀

第卅八世

厉公:名鲋祀 湣公之子 宋国第七任国君

缗公庶长子因不服叔父炀公熙继位杀熙欲立太子弗父何弗父何不受鲋祀於是自立史称为宋厉公封弗父何于栗(今夏邑)任宋国国卿

费父何:湣公之子 宋大夫 弗父何是孔子之远祖

第卅九世

嫠公:名举 厉公之子 宋之诸侯

宋国第八任国君嫠公二十八年(公元前八五九年至公元前八三一年)举崩子覵立

第四十世

惠公:名覵宋国第九任国君《十二诸侯年表》载三十一年(公元前八三0年至公元前八00年)宋惠公薨葬于商丘

第四十一世

哀公:名史逸 宋之诸侯宋国第十任国君在位仅一年崩子撝公继位

四十二世

戴公:名撝 宋国第十一任国君 称宋戴撝公为戴姓第一世始祖

戴姓聚集地

先秦时期,戴氏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发展繁衍。到了汉代,戴氏开始有迁居豫南、江浙、山东等地的。三国至南北朝时,戴氏又有迁居安徽、湖北者。如西汉时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县北)人,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

又如东汉时的戴就为上虞(今属浙江)人,戴宏、戴封均为刚(今山东宁阳县北)人。唐初,戴氏开始入闽。据《元和姓纂》所列当时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近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等。清代初年时,广东焦岭县一支戴氏后裔迁往台湾屏东,其后分布于高雄、桃园、新竹等地。

戴姓是台湾的一个大姓位居第五十二位。主要集中在新竹、嘉义和台南,在台北和南投也有不少。台湾戴姓的始祖是清代雍下年间从福建来的。最初到达现在的苗栗县大甲镇孟春里开基,然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以有来自嘉应州的戴姓入垦今苗栗镇;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则有泉州人戴南仁入垦今新竹县关西镇新富里开垦等等。此后,又有戴氏族人迁往海外。

(1)尧帝第九子刘源明(因封刘国此始姓刘)妣古氏、巫氏——(2)刘永和妣宁

氏——(3)刘纪安妣王氏、刘纪乐妣甘氏——(4)刘岁纪妣黎氏——(5)刘正成妣李氏、刘正定

妣王氏、刘正坤池氏——(6)刘长历妣瞿氏——(7)刘德科、刘德亮妣薛氏、刘德仁——(8)刘

仁宏妣孟氏、刘仁发——(9)刘廷光妣雍氏、刘廷绅、刘廷九、刘廷贵——(10)刘爵南妣尚氏—

—(11)刘行矩妣晏氏、刘行清——(12)刘复胜、刘复旺妣易氏、刘复松——(13)刘茂光、刘

茂清妣丁氏、向氏、刘茂文、刘茂华——(14)刘孔扬妣廖氏——(15)刘日永妣宏氏、刘日贵、

刘日胜——(16)刘德荣妣吕氏、刘德康——(17)刘聚义妣言氏——(18)刘宗妣熊氏、刘孚妣

江氏、刘汉妣汪氏、刘累妣赵氏、汪氏——(19)刘正益、刘洪益、刘永益、刘万益、刘大益、刘

宗益、刘顺益、刘昌益妣黄氏——(20)刘歆妣徐氏、刘锡朋妣古氏——(21)刘永妣林氏、刘

杭——(22)刘琳妣奉氏——(23)刘狱、刘麓妣罗氏——(24)刘洪州妣袁氏——(25)刘绅妣

熊氏——(26)刘茂高妣余氏——(27)刘道山妣贝氏——(28)刘叨明、刘叨亮妣曾氏、刘叨

清、刘叨朗——(29)刘先妣程氏——(30)刘臣、刘坤妣古氏——(31)刘案喜、刘案庆、刘案

临妣陈氏——(32)刘智河妣宦氏、刘智明——(33)刘绘妣以氏、刘缙、刘总——(34)刘元远

妣芋氏——(35)刘观榜妣文氏——(36)刘文祯妣谢氏、刘文祥——(37)刘篮妣甘氏、刘管、

刘符——(38)刘九琳妣张氏——(39)刘道总妣甘氏——(40)刘伯亿妣卞氏、刘叔亿妣景氏、

安氏——(41)刘笃庆妣秋氏——(42)刘陶阳、刘定阳、刘楚阳妣曹氏——(43)刘春、刘淋、

刘弼妣汤氏——(44)刘猛、刘勇妣黄氏、刘刚、刘强——(45)刘建平妣曾氏——(46)刘敬

堂、刘敬典妣张氏、刘敬培——(47)刘照然妣毛氏、董氏——(48)刘之雄、刘之旺妣古氏

——(49)刘茂妣佟氏——(50)刘平环妣古氏、刘平元——(51)刘良妣胡氏——(52)刘世

勋、刘世郎妣易氏、徐氏——(53)刘昌允妣钟氏、刘昌华——(54)刘万宗妣尤氏、刘万全——

(55)刘康妣万氏——(56)刘凤妣官氏——(57)刘致禄妣尹氏——(58)刘伯蛮妣钟氏、杨

氏——(59)刘维纲妣朱氏、刘维统——(60)刘宗仁妣金氏、刘宗义、刘宗礼、刘宗智、刘宗

信——(61)刘大化妣吴氏、刘大爵、刘大禄——(62)刘敏洪妣司马氏——(63)刘晋妣温氏、

刘珍——(64)刘湖、刘璜妣曾氏——(65)刘鸣坤、刘鸣申妣欧阳氏——(66)刘松妣朱氏、刘

柏、刘梢——(67)刘文先妣洪氏、丁氏——(68)刘伯仲妣姜氏、陈氏、刘伯茂——(69)刘盛

臣妣白氏——(70)刘茂清妣吉氏、刘茂祖、刘茂文——(71)刘桥妣殷氏、吉氏、刘年——

(72)刘丰(字然、号果齐。迁江南沛县、家财万贯、好善乐施)妣李氏、桂氏、刘沛——(73)

刘仁纪、刘仁号(字荣)妣赵氏、梁氏、——(74)刘瑞(字显名初)妣李氏——(75)刘伯妣邱

氏周氏、刘仲妣马氏、刘邦妣吕氏、戚氏、薄氏、张氏、赵氏 刘交(楚王)妣梁氏—

注:

1、古人多名,该谱同一人选用的个别名字可能与刘邦各支族谱记载有异,特说明;

2、古一夫多妻,各支族谱选取的夫人多以该祖原配和生母为主,故所标妣(夫人)可能有所不同;

3、不排除历代后人因代代传抄而产生的错误;

4、因为家谱皆秘而不宣,谱中很多史料不便公示

5、以上仅供对家谱研究有兴趣者参考,请勿复制转载到处发布,以免因其族人不满引起纠纷。

卯[卯,读音作máo(ㄇㄠˊ),亦可读作mǎo(ㄇㄠ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周公旦的第三子茆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从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史料记载来看,茆、卯二氏为同宗。茆氏的始祖为茆叔,为西周初期周公旦的第三子。其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茆氏,后有简笔为卯氏者。

今山东省定陶、巢县、单县,以及河南省的民权县等地的卯氏族人,据传皆为周公旦第三子茆叔之后裔,姓氏读音作máo(ㄇㄠˊ)。

第二个渊源:源于 ,出自明朝时期 将领石纳,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卯氏 ,原为西北 石姓,明初随军迁居威宁。据威宁卯家沟《卯氏碑序》:“始祖石纳,原系东方鞑靼回,明倡义起兵,率众归……”卯氏后人传说,在先祖时期,因皇帝赐晏,封为卯氏。卯氏在定居威宁后,变教为汉族,是威宁和滇东北地区的大姓之一。

根据《威宁县郊草海边卯家沟先祖石纳将军墓碑》记载:“吾祖原姓石,于明朝洪武十四年间(公元1381年)随大将军沐英征云南,从陕西平凉府迁居到云贵高原的乌撒,吾祖立有战功被朝廷封为将军,统领乌撒卫所,并赐三卯之地(一说三箭之地)屯田戍边,洪武皇帝赐姓卯。

历经六百多年繁衍生息,该支卯氏家族遍及云贵高原,至今人口近十余万。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威宁县、赫章县、纳雍县、织金县、大方县、修文县、毕节市、六盘水市、安顺市、六枝县、镇宁县;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彝良县、会泽县、鲁甸县、永善县、镇雄县、富源县、宣威市、曲靖市;四川省金阳县、德昌县、西昌市。该支卯氏家族所在的乌撒,清朝以后改威宁府,是以彝族苗族为土著,元朝时期转入 ,故现在称威宁彝族苗族 自治县。现散居云贵川的该支卯氏子孙均从威宁县迁出。根据史籍《明实录》的记载,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农历1月,置乌撒卫,隶云南都指挥使司。明王朝统治西南地区时期,当地土著举行多次反叛朝廷的起义,卯氏先祖作为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曾被多次派往云贵高原周边平叛守城,故卯氏族人在征讨过程中散居于云贵高原各地。”

该支卯氏原为 石氏,出身元末明初朱元璋手下将领,后在镇守西南地区时,多次参与乌撒卫所(今贵州威宁)的镇压戍边战争,因功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姓为“卯”,因以改姓为卯氏,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作mǎo(ㄇㄠˇ)。

第三个渊源:源于轩辕氏,出自陆终第五子晏安的封地邾,属于以避难改姓为氏。

该支卯氏源出朱氏。朱氏出邑名,源于陆终第五子晏安封于邾,食采于曹;经二十四世传至曹侠,周武王姬发封功臣曹侠于邾子国;至四十四世,仪父仕齐桓公有功,被进爵为子爵,始平王为邾国之君;传至五十四世春秋时,朱茅荑鸿被楚国所并,子孙避乱于沛国,遂将“邾”去“邑”以单字为姓氏,称朱氏。

朱氏传至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明崇祯皇帝朱由检自己吊死在煤山(今北京景山公园)后,部分皇室族人从北京逃出后,躲到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落户于此。由于朱氏族人们大都能识文断字,常为邻居代写家信、春联等,因此很受邻里的尊敬。

传说,有一次一位朱氏族人与邻友喝酒,酒后失言,说出了自己的身世。回家后越想越怕,怕消息传出去招来杀身之祸,便决定离开曹州。为了减小目标,族人们分开迁逃,在分离之时,正好是早晨的卯时(清晨5:00~7:00之间),于是大家共同约定,改姓为“卯”,以后遇到姓卯的,就是一家人,姓氏读音作mǎo(ㄇㄠˇ)。

据说,当时曾有一部分人去云南投奔吴三桂了,其余的多数人皆迁至今山东单县蔡堂镇的卯楼。

当时,大太监王承恩的母亲带着一部分朱明皇室族人来到了卯楼安居下来,因此,该支卯氏族人皆奉王承恩的母亲为卯家恩人,其逝世后被卯氏族人安葬在今山东省单县的蔡堂镇,现在每次卯氏族人祭拜先人,都要先祭拜王老夫人。

当时卯氏族人在山东单县蔡堂镇也是大户人家,但却有一条严厉的家规:所有的族人皆不得考取满清功名,永不为官。

卯时族人原来都住在卯楼,后来由于战乱、天灾人祸等各种原因,许多人都陆续搬走了,没走了的人后来也搬迁到不远处的郝庄,卯楼现在只剩下一些破房子和一个老枣树林。但周围县市的卯氏族人一直都互有联系,包括山东的单县卯庄、定陶、安徽临泉、江苏的铜山县、丰县,以及山西等地。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臣子于则,属于以历史事件改姓为氏。

于则发明了用麻编织的鞋子履,结束了古人光着脚的历史,因功大被封在于邑(今河南内乡),称为于则。于则的子孙后代以封地为姓,称为于氏。通常认为于则是于氏的始祖。

于氏一族传至北宋末期著名宰相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今浙江杭州),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进士。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任御史,明宣德五年(公元1431年)升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整顿军备。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升兵部左侍郎。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秋季,在与蒙古瓦剌部也先军的决战中,明军主力在土木堡之战中溃败,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蒙古瓦剌军乘胜进攻京师(今北京)。

在此关头,于谦反对迁都,力主抗战,果断拱推郕王朱祁钰为帝,即明景帝,稳定了朝堂。于谦升任兵部尚书,率军击败瓦剌军,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战后,他首创团营军制,加强边戍,委任名将镇守。他主张以战求和,多次击败瓦剌军的进攻,迫使其首领也先释放明英宗回朝。

明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农历1月中旬,明英宗借夺门之变重登帝位,他们怀挟私心,诬陷于谦谋反。农历1月22日卯时,于谦在京师被杀害。于谦被害当天,京城百姓哭声震天,行刑之时,乌云蔽日,可谓是天怒人怨。

锦衣卫的官兵在抄查于谦的家产时,什么罪证也没查出来,只看到于谦家的房屋仅能挡住风雨,屋里空荡荡的,除了书籍之外,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只有一间正室的大门锁得很牢固,打开一看,里面是明景帝所赐的蟒衣、剑器等,密封得很严,从来没有动用过。锦衣卫被他的高风亮节所感动,不禁失声恸哭。

皇太后听到于谦被处死的消息后,叹息、哀悼了好多天。事后,明英宗自己也后悔自己错杀了一位忠臣。而那些诬陷于谦的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接二连三地被明英宗以贪污或谋反罪落狱,使于谦的冤情得以天下大白。

明宪宗成化二年,于谦的冤案昭雪,明宪宗在诏书中赞叹于谦道:“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

诏书被天下人传诵,历史终于还忠臣以公道。于谦留下了惊世千古的名诗“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痛感于一代“救时宰相”于谦被害的日子,有于谦的后人以其被害时刻“卯”改姓为卯氏,姓氏读音作mǎo(ㄇㄠˇ)。

二各支始祖:

卯纳(石纳):一世祖,祖籍明陕西省平凉府人,迁封定海将军,镇守乌撒卫。娶刘氏。生二子:长子卯京,次子卯东。

卯 京:二世祖,封标骑将军,娶李氏镇守云南长官司。坟基在卯家沟(草海边)坐北向南。次祖卯东,娶安氏居住在官庄卯官屯(离草海不远处)坟基卯官屯。坐东向西有碑记。

卯世尊:三世祖,京卯之长子,文生。娶蒋氏,住威宁府卯官屯。生二子一女,坟基在卯家沟坐北向南。

卯世耀:三世祖,京卯之次子,武生。娶刘氏,生二子一女。移居鲁安州。

卯世夺:三世祖,京卯之三子,贡生。娶妻陈氏。

卯建宗:四世祖,卯世尊之长子,娶管氏生四子职千总住石河。

卯成宗:四世祖,卯世尊之次子,娶殷氏职守都司调云南海司生二子。

卯德宗:四世祖,卯世耀之子,教授。娶张氏移居普安州。

卯升阳:五世祖,卯建宗之长子,娶管氏生三子。

卯升云:五世祖,卯建宗之次子,娶赵氏生二子。

卯升龙:五世祖,卯成宗之长子。

卯升朝:五世祖,卯成宗之次子。

卯升科:五世祖,卯成宗之三子。

卯升堂:五世祖,卯成宗之四子。俱随调云南望海司。

卯应奎:六世祖,卯升阳之长子,娶刘氏,职务副总兵,调云南楚雄镇守。坟基在卯官屯坐东向西。

卯应夺:六世祖,卯升阳之次子,文生。

卯吉祥:七世祖,卯应奎之长子,娶贺殷马氏生三子。

卯 祯:七世祖,卯应奎之次子,娶李氏。

卯闻序:八世祖,卯吉祥之长子,娶施氏生一子一女。

卯闻学:八世祖,卯吉祥之次子,娶殷氏生一子。

卯闻重:八世祖,卯吉祥之三子,娶陈氏生一子一女。

卯建国:九世祖,卯闻序之长子,娶耿氏。

卯建成:九世祖,卯闻学之长子,娶苗氏。搬贵定县。

卯建栋:九世祖,卯闻学次子,娶邹氏。移居宣威后所。

卯建梁:九世祖,卯闻学三子,娶吴氏。居云南,阵亡。

卯建高:九世祖,卯闻重之长子,娶李氏。生一子向阳。

卯向阳:十世祖,卯建高之子,娶戚李氏生四子一女。住阁下。坟基在卯家山坐南向北有碑记。

卯有忠:十一世祖,卯向阳之长子。娶马氏,生一子一女。住阁下。坟基在卯家山坐西向东有碑记。

卯有广:十一世祖,卯向阳之次子,娶陈氏,过继毕节陈门,名自新。坟基在威宁鲁章。

卯有箕:十一世祖,卯向阳之三子,娶李氏。住母打鹿,即现今的卯大路。

卯有明:十一世祖,卯向阳之四子,娶管氏。生三子二女。

卯沾荣:十二世祖,卯有忠之子,娶王氏。

卯启琏:十二世祖,卯有箕长子,娶王氏。生三子。封武略将军,阵亡。坟基在阁下坐西向东有碑记。长子卯级寅,次子卯钢寅,三子卯统寅。

卯加荣:十二世祖,卯有明长子,娶李氏。

卯升荣:十二世祖,卯有明次子,娶赵氏。

卯德荣:十二世祖,卯有明三子,娶刘氏,生一子。移居鲁甸。

三分布

今山东省的菏泽市单县蔡堂镇郝庄、卯庄,定陶市,安徽省的临泉县,江苏省的铜山县、丰县,山西省,贵州省的毕节市翠屏村西安组、威宁县,四川省的金阳县对坪,河南省的三门峡市灵宝市焦村镇卯屯村、民权县,云南省的曲靖市富源县竹园乡的大假角村、彝良县、卯雄、昭通市鲁甸卯家竹林、东川市会泽县可河二道桥石嘴子尹家湾,甘肃省的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庆坪乡龚家沟村等地,均有卯氏族人分布。

四郡望:

武 州:一称阶州,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武都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白龙江中游地带。

威宁县:元明时期称乌撒卫(乌撒军民府治),亦称乌蒙。据《元史·地理志》记载:“乌撒者,蛮名也。所辖乌撒、乌蒙等六部,后乌蛮之裔,尽得其地,因取远祖乌撒为部名。

五家乘谱牒:

山东单县卯氏宗谱,著者待考,1963年油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单县的蔡堂镇卯楼村卯氏宗祠。

贵州威宁卯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贵州省威宁县郊草海边卯家沟卯氏宗祠。

六字辈排行:

山东,安徽卯氏字辈:“崇德宏广万元明金其福俊文思学继庆贺建国昌”。

贵州威宁卯氏字辈:“世宗升应祥闻建阳有荣启寅文开岱廷昭照时昌升明光永亮钟龄祯毓秀兴国复安邦洪龙跃海宇武德树朝纲良翰培贤士奇才献法章春锦继远煜嘉晏庆云洲孝贵承志睿俊鹏广积辉”。

七历史名人:

卯在东:(生卒年待考),阶州人。著名明朝官吏。其人美丰仪,善谈论,志操轶群。授中城兵马左右,录请不避权贵。后迁河南府。

卯晓岚:(公元1939~今),甘肃武都马街乡人(今甘肃陇南武都)。著名大型真菌分类学家

卯稳国:(公元1956~今),云南富源人。著名 地方党务工作者。迪庆州委书记。

  景点

  曾有“成、渝、万”之称,为“川东门户”。风光秀丽的旅游名区。万州移民开发区地处世界闻名的长江三峡,旅游资源富集,旅游景区景点达200余处,广义的万州风景区,除长江三峡外、大宁河小三峡、白帝城、石宝寨、张飞庙、天坑地缝等驰名中外,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00万人次以上。三峡工程建成后,高峡出平湖,万州移民开发区将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独具特色的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特大型水上游乐园。未来发展

  面对新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机遇,万州将高扬发展主旋律,坚持“移民为先,开放开发,科教兴万,富民强区”的发展战略,努力把万州主城区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结合部的交通枢纽,长江三峡库区的旅游服务基地,对外开放的现代化的移民新城。万州有过辉煌的历史,也必将有辉煌的未来。我们将继续以热情的姿态、良好的环境、宽松的政策,真诚欢迎国内外朋友、各界人士前来投资开发,观光旅游,洽谈生意,共创三峡美好未来。

  青龙瀑布

  青龙瀑布距万州城区30公里,瀑布宽115米,高645米,瀑布面积达74175平方米,比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尚宽19米,堪称“亚洲第一瀑”。该瀑布属甘宁河段,河水湍急凶猛,奔腾咆哮,空谷回荡,如战鼓雷鸣,声闻数里,摄人心魄。瀑布之壮观,如悬天之布,飞流直下,迸珠溅玉,水气氤氲。日出则见七彩虹霓横跨两岸,令人叹为观止。水帘之下,有一约2000平方米的山洞,宽敞明净,冬暖夏凉,游人可坐洞观瀑。万州青龙瀑布(16张)

  青龙瀑布景区分5大景区39个景点,5大景区由核心景区青龙瀑布、甘宁湖、白云洞、贯峰书院和逍遥庄组成,集山青、水秀、竹茂、洞奇、潭幽、瀑宽、虹美、湖大、古墓、名人故居于一体。景区内不但有青龙瀑布、青龙洞、青龙潭、水帘洞、青龙河等众多自然景观还有出土于此的“战国包锣”、“虎钮淳于”等国家一级文物和三国东吴名将甘宁故里,现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何其芳先生的故居等丰富的人文景观。

  潭獐峡

  潭獐峡位于万州区东南部,属石灰岩构成的峡谷型风景区,总面积69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为32100亩的,森林覆盖率达647%。解放战争时期系川东游击队的活动区域。景区距万州城区70公里,于2001年向社会开放。峡中水势随季节而变化,以夏季为最。部分峡段可荡舟娱乐。峡中水质清澈,无污染,峡水每碰山壁,变成一潭,峡中有48潭,每个水潭都是一个天然的游泳池。潭獐峡主峡长约21公里由将军峡、天王峡、桃园峡、地缝峡、海螺峡等五峡组成,主要支峡有24条,全长约70多公里,峡谷内最宽处约100米,最窄处仅15米峡谷两侧悬壁陡峭,最高处近300米。两岸山岩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下,形成众多诗情画意、形态万千的自然景观。峡中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锦鸡、白鹊、獐子、鹿、九节狸、水獭、刺猬、猴子等。入峡探险、旅游,可体验自然之幽绝奇险;时见野物出没,又可感受峡中之野趣盎然,实为融“惊、奇、乐、险”于一体的好去处。

  峡谷溪流自西向东流入泥溪河,流经云阳县后汇入长江。此峡谷景观系冰川纪、白垩纪和第三代地壳运动经地表水向下溶蚀和浸蚀,加上重力崩塌作用而形成。峡谷两侧奇石密布,山峰笔直,层峦叠峰,植被葱郁,荫蔽幽谷。空间变化丰富,蜿蜒曲折,峡谷风光具有“小三峡”之幽秀,“天坑地缝”之神奇。潭獐峡自向社会开放以来,先后在景区内设立了栈道、索桥,可供团体旅游的篝火及参加土家族、苗族习俗的婚礼和民俗风情,并在冬天还可以欣赏雪景。其主要景观有:天马行空、天生石城、太白观峡、石狮坐浴、阴河暗道、吴家洞、海螺峡、裴家峡等60多个。裴家峡是众多支峡中最为幽美之作,离主峡仅50米,为川东游击队之居所遗址。峡内的阴河暗道位于景区下半部,全长约80米,泛舟其中,始觉与世隔绝,身入仙境,美不胜收。

  大垭口森林公园

  大垭口森林公园位于铁峰山至狮子山一带,距万州区20公里,距开县县城60公里。东临云阳县四十八槽森林经营所,南连万州区,西倚东阳森林经营所,北接长沙镇。公园森林面积35万亩,海拔1000至1300米。林区山势绵亘,崖陡谷深,奇峰耸翠,云烟飘浮,山泉甘美,林木繁茂,一色自然森林风光。春季杜鹃花开,满山遍野,如火似血;夏季山漳溪流潺潺,鸟语花香;秋季万绿丛中,红叶簇簇,野果挂满枝头;冬季白雪皑皑,银装素裹。

  大垭口现有10个山庄,并是国内唯一距城市市区最近的森林公园,观赏点有养鹿场、山羊繁殖场,有闻名的铁峰道观,每年庙会人山人海,另外还有凤凰禅院、饿佛寺、碑林、狮子寨等旅游资源。大垭口森林公园是以马尾松为主的人工再生林,森林面积占90%。乔木树种除马尾松外,还有光皮桦、杉木、香樟、华山松,引种栽培的有柳杉、雪松、侧柏、龙柏、水杉、湿地松、火距松、滇柏、意杨、银糖槭等,林下灌木主要有栎类、杜鹃、柃木、锯木条等,草本植物以铁芒箕、里百、茅草、芭茅为主,覆盖达80%以上,经济植物主要有盐肤木、楠竹、油桐、茶叶、兰草等花卉植物。主要动物资源有獐、羚羊、野猪、山羊、野兔、蛇、猫头鹰、锦鸡等20多种,目前已建成一养鹿场。

  乌龙池森林公园

  乌龙池森林公园距万州城区30公里,海拔1120米,占地333公顷。园内异峰突起,怪石嶙峋,山势峻峭。公园的东及东南林缘悬崖峭壁,怪石千姿百态。鳄鱼石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乌龙池中央的“镇龙石”恰似泰山压顶,稳镇恶龙, “人头寨”、“乌龙涧”、“八仙桌”等大自然造就的景观神奇而优美。公园内森林覆盖率95%,林内马尾松、刺杉等针叶树种和楠木枫树、榆树等有植物278种,其生物形态各具特色,其中最大一棵古板栗树,胸径在60厘米以上,最大一株枫树,枝叶亭亭如盖,十分壮观;有鹿子、山鸡等动物30种,漫步林间小道,惊飞的锦鸡、雀鸟,奔跑的鹿子、野兔、野猫。林内的太平湖景区,巴茅槽库区碧波荡漾,湖光倒影。站在眺望台,八角寨山巅,纵观长江,宛如苍龙奔腾。远眺“莲花池”、“养马池”、“尖山子”青山连绵,霞走云飞,俯视山脚下新田水库湖光山景构成一幅动人的山水画面;登峰远眺,流云飞霞、林海莽莽、农舍炊烟、奔腾长江尽收眼底。

  王二包自然保护区

  王二包自然保护区地跨万州南端梨树乡龙驹镇,位于万州区东南角,距万州城区约70公里,是三峡腹地一块难得的绿洲,有人将它称之为“珍宝岛”。属山岳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内终年浓雾弥漫,林海苍茫,夏为无暑清凉的避暑胜地,冬为踏雪林海的赏雪佳境,是三峡库区科考和观赏珍稀动植物的绝好去处,也是难得的旅游胜地。

  王二包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496平方公里。区内海拨在400-1342米之间,平均海拨1200米,森林覆盖率95%以上。是三峡库区保持较完好的物种基因库。迄今为止有已知物种2407种。保护区内有植物181科666属1242种,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32种,占重庆市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6155%,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南方红豆杉,二级保护植物荷叶铁线蕨、金钱松、银叶桂、红豆等。其中水杉为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荷叶铁线蕨是验证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之一,极其珍贵。王二包是动物的天堂,据调查共有无脊椎动物(昆虫)17目146科735属993种,椎动物52科162种。有鸟类93种,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豺、大灵猫、小灵猫、斑灵狐、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鸢、红隼等;其昆虫多样性指数在三峡库区排名第一。

  盐井龙洞

  盐井龙洞古名石龙洞,距重庆万州城区20公里,洞内暗河涌流,钟乳嶙峋。石笋、石帘、石梯田形态万千,巧布其中。洞中泉水每日有规律的涨落,终年不涸,故又称龙泉洞。洞内有12个滩滩滩各有其美妙之处。最有趣的是洞中进最后一滩时就就是要看到定海神针的最后一关,“狗钻洞”是当时人称。现仍存有清光绪皇帝御笔亲书的“功宣朐忍”匾额。

  龙洞不仅自然景观神奇,民间的传奇传说亦独具魅力。清光绪年间,万州名医刘以仁在城内悬壶济世,其医德医技声名远播。一日清早,有公人管家打扮者入门,恭请先生出诊去为家主疗疾,言江边有专船等候,遂行。船至白水溪,岸边暖轿伺候,顺沟而行至龙洞。先生陡见宫苑巍峨。心知有异。登阶入殿,见一白须老者侧卧玉榻,呻吟不止。抬手令先生近前视其后背。刘先生壮胆上前撩衣一看已明端底。遂请老者显身。老者让先生避过一侧,霹雳一声,十余丈黄龙头外尾内已伏于地。先生将自己的“百宝箱”打开,取出抱钳、丹药等物上前。原来有一近两尺的蜈蚣钻入龙脊鳞下吸髓。钳出蜈蚣煅烧。上完药,龙王痛立止。复形归位,揖谢欲厚赏先生。先生辞不受,龙王道,既如此,将护佑万州黎民风调雨顺,遇难告知必验。从此遇大旱年由地方官亲往龙洞祭祀求雨便成地方风俗。

  有一传奇:一九三三年夏,驻万军阀王陵基前往龙洞,至白水溪乡公所休息,四十名卫队在隔壁茶馆休息。正逢场期,街上热闹。忽一魁梧汉子走进茶馆,摘掉头上草帽,抽出身上短枪,上前抵住正要喝问的警卫队长,沉声说道:“我是贺龙,快叫你的弟兄放下枪,你们王师长已被我们包围了,不然就让你看看热闹。”卫队长只得下令将刚装备的四十枝德国造快枪缴械。一批赶场打扮的人将枪带走。待尚在河边休息的后续队伍得知消息赶到时,已不见贺龙队伍踪影。追至盐井沟,乡民讲只有一支队伍进了龙洞。进洞搜亦渺然。百姓遂流传,贺龙是龙,早借水遁走了。

  悦君山

  悦君山位于重庆市万州区分水镇境内,方圆280公里,主峰“轩辕峰”海拔高程 1420米,气势恢宏。六万亩森林起伏连绵,山峰劈地摩天,谷深崖高,岩凸千仞,云凝碧汉,气象万千,山林常年烟云飘缈,波澜浩澣,山涧林泉淙淙,溪水潺潺,泰呈“东险、西奇、南绝、北秀”之美态一集华山之峻险,泰山之雄伟,黄山之娇美,峨嵋之秀丽,青城之奇幽于一身,钟灵疏秀,神韵雅丽,自古有“神仙修练之山、文士栖息之林”之传,被誉为“巴蜀名山”,为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

  相传巴王禀君、秦始皇、蜀汉刘备、唐太宗、明皇朱棣等曾派人到此访求仙药,东汉时期,张道陵(张天师)入山修道练丹,采药济世。汉唐以来,有钟离权、吕洞宾、张伯瑞、扶摇子、张正常以及何仙姑、铁拐李、黄大仙等道仙,在悦君山有胜迹,三峡民间有“自古神仙出悦君”之说。悦君山扼守“巴蜀古道”之咽喉要冲,自远古濮民族时期起,乃历代兵,匪祸不断,山上留有大量古代城垣寨堡建筑与古战场遗址,积淀了深厚的“三峡寨堡文化。”历代往返于“巴蜀古道”之文人墨客、文艺方家慕名到悦君山游赏、隐居、呤诗作赋,题词丹青、王勃、李白、白居易、杜甫、苏东坡、陆游、范仲淹、范成大、秦观、破山禅师等曾临悦君山登山临风,洒酒感怀,游憇悟性。

  悦君山层峦叠嶂,湖水清碧,林海苍茫,清泉流淌,清雅绮丽,妖言动人,共有天然溶洞6个,碧湖15处,溪泉55处,主要景观有:天师岭、轩辕峰、道陆洞、天师椅、试剑石、炼丹台、望仙台、香炉崖、仙姑谷、丹井、神鹰守寨、寨王石、虾蟆观天、群仙聚会等等。悦君山以天机生化之旨趣,灵秀通达之胸怀,将山石之雄奇与娇媚、清泉之音奏与静云雾之情态与渺澣,人生意态之高远与宽释,在巴渝大地凝聚成奇特精妙之人文自然奇观,令游人留连忘返

  寨林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区

  寨林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区位于万州区响水镇境内,距万州主城区48公里,面积20平方公里。区内主要以古寨、寺庙、古墓群等历史文化景观为主,自然风光为辅的景区,享有“寨林神韵”之美称。其主要人文景点:有气势磅礴的古寨16座,其中有相传明朝崇祯皇帝堂弟—桂王朱由榔避难三年的四方寨;有“千古盘石錾不开,悬崖凿路修莲台”之称的錾不开险关;有“天下名山僧占多,地上君主洞生少”传说中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地——大岩洞遗址;有始建于宋朝宝庆二年,盛极一时的佛教传教中心宝莲寺遗址;有题为“皇清待赠,皇清待诰”的古墓8座;有清朝武将朱儒纯的“圣旨牌”、“望柱”、“待诰夫人”朱母殷氏的圣旨牌坊;还有宏伟高大的杜堡寨双炮楼等,为景区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风景区海拔880米,气候宜人,清泉众多,塘库星罗棋布,山石奇异,风景秀美。

  龙泉风景名胜区

  龙泉风景名胜区位于万州区长滩镇、茨竹乡境内,距万州主城区36公里,风景区面积74平方公里,2000年11月被重庆市政府批准命名为市级风景名胜区(渝府发[2000]192号文)。该风景区集山、水、园、林、洞和文化历史遗产为一体,植被覆盖率达70%,自然风光秀美,生态环境幽雅。风景区由龙门峡谷、龙门瀑布群、龙门溶洞群、外坝温泉、磨刀溪水系、明代易学大师来知德演易台遗址、汉代羊渠县古城遗址、古盐井等近60个大小景点组成。龙门峡谷幽深曲折,树林草木郁郁葱葱,鸟语花香;虬溪河清澈蜿蜒,处处飞瀑流水,峡内20多处各具特色的深洞吸引着人们探险观奇;外坝温泉富含碳酸钙和硫化物,能治疗人体多种疾病,有“万州第一泉”之称;磨刀溪河流清趣无限,享有“万州第一漂”的美称。明代学者来知德在虬溪河畔搭演易台(今泉水小学校址),面壁二十九年,撰著《易经注》在全国及日本、东南亚一带都有较大影响。易经文化遗址和汉代盐文化遗址、遗物,又赋予了风景区浓厚神秘的文化历史底蕴。现已建成的月亮湾龙门峡接待中心环境优雅,交通便利,318国道穿境而过,是万州市民及外来游客休闲、游览、疗养、探险的好去处。

  金甲古镇——罗田

  罗田古镇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七岳山脚下,位于重庆市万州区南部边陲,与湖北省利川市接壤,距万州主城区71公里。该镇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这里古时为土家族人的聚集地,现该镇土家族近11000人。千百年来,罗田古镇形成了独特而厚重的民俗民风。如迎新嫁娶、红白喜事至今还使用历史流传下来的狮舞、锣鼓、年箫等庆贺方式;人们对中秋、端午等传统佳节,仍沿用传统习俗进行庆贺,原汁原味。罗田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罗田大米享誉渝鄂两省。罗田镇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清朝碑林、百年古桥、金黄甲大院、向氏古墓群,枫香坪水库紧傍大小二寨,红岩石林与国家二级旅游景点鱼木寨相仿,是夏天避暑、休闲、垂钓,冬天赏雪的好去处。

  灵龙风景名胜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龙景区”因道光年间摩崖石刻“有龙则灵”而得名,此龙长约3米,高一米,雕刻工艺精湛,神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足下是鳞波闪闪的龙滩子深潭,一股泉水从近十米高的峡谷坠入潭中,波涛屡屡,此龙便迎波踏浪,呼之欲出。右侧镌刻着“有龙则灵”四个大字,其书法之洒脱、之隽永,是民间不可多得的书法魁宝和历史文物古迹。灵龙生态旅游景区,位于万州区长岭镇、茨竹乡境内,距万州主城15公里,距万州机场17公里,交通快捷方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景区内自然景观有溶洞10多个,天坑20多个,峡谷10余公里,浅丘石林200多亩,森林面积300多亩。人文景观有古墓群、清代道光年间摩崖石刻“有龙则灵”、“静安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二个,石龙寺、莲花寺各一座,有摩天岭、尖山子、养马池三个古寨。是一个集自然和人文一体的地质奇观、森林茂密,生态完美的三峡库区难得的旅游休闲度假之地。

  新月湾景区

  新月湾景区位于壤渡镇,距万州主城28公里,紧邻长江,依山傍水,将是一个集游艇俱乐部、高尔夫球场、五星级会所、景观别墅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区。它在遵循当地自然风貌、原生态的前提下,依据原有的景点,建设田园春色、石人暮色、古道寻幽、玉泉飞瀑等景观,营造回归自然之感,形成古朴、自然、生态化的旅游休闲胜地。新月湾风景优美,环境一流,水质清纯,水流流态极佳,是各种水上运动休闲的最佳选择。在新月湾游艇俱乐部,您可以进行商务接待,休闲度假,婚纱摄影,岛上探幽,湖上垂钓,潜水观光,碧波畅游,甲板日光浴等各种活动。[1]

戴姓的起源 戴(dài)姓,源出有: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后裔、周朝诸侯国宋国君主宋戴公的谥号,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料记载,周公旦在平定“管、蔡、霍三监之乱”后,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建都商丘。微子启逝世后,其弟仲衍嗣位为宋公。传至宋国的第十一位国君(公元前799~前766年在位),逝世后被谥为戴公。宋戴公传位于宋武公子司空),其余诸子以谥号“戴”为氏,形成戴氏一族。宋国执政的 华氏、乐氏、老氏、皇氏,四族统称戴氏,《左传》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九月,有记载「宋戴恶会之」,戴恶应为其他未立氏的戴公子后裔。另,宋朝学者戴植在所撰的《鼠璞》一书中说:殷氏有改为戴者,以义改也。”所谓“以义改也”,并非指的是两个姓氏在字义上的相通,而是指他们系出一源。 源自春秋时期诸侯国戴国。戴国被郑国灭掉后,其王族后裔及子民遂以国为姓以纪念故国, 属于以国名得姓;是戴姓重要支系之一。戴国首任受封国君一说为子姓殷商皇族后裔,另一说为姬姓宗族子弟。考古工作者发现在古戴国封地(今河南民权县东北一带)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叔庆父之妻为姬姓之记载,姬周有同姓不通婚的习俗;《春秋释地韵编》和《中国古今地名大字典》皆称戴国是子姓国;《通志氏族略》列戴国为周朝姬姓“不得姓之国”;查周所封之五十五个同姓国中也没有戴国。《 路史国名》列在子姓商族之后;因而戴国更可能是子姓诸侯国。更有一种未证实的说法为戴国首任受封国君戴平公是商王帝乙的侄子,也就是商纣王的堂兄弟,周朝灭商后因臣服周武王而受封为诸侯。另外,卫有戴公,卫康叔10世孙,姬姓。曹有戴伯,姬姓。鲁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兹,姬姓。宣公十五年,有召戴公,周卿士,姬姓。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⑴蒙古族巴逊氏,亦称把孙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su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卜氏。⑵蒙古族岱齐特氏,亦称戴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aic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⑶蒙古族塔塔儿氏,源出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世仇塔塔儿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改称塔塔喇氏,满语为Tat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谭氏等。⑷蒙古族戴卜罗氏,出自陈蒙古八旗的岱簸罗氏族,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该族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辽宁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的影壁山附近,满语称其为Daibolo Hala,清朝晚期以后改汉姓为戴氏,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满族达尔充阿氏,满语为Darcongga Hala,世居吉阳(今黑龙江萝北集达河北岸)、黑龙江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代氏。⑵满族戴佳氏,亦称达佳氏、大佳氏、戴拉氏,源出唐朝时期渤海国皇室大氏家族,满语为Daigiya Hala,世居杭间(今辽宁)、浑郭(今辽宁)等地。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代氏。⑶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乌孙),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

戴姓的来源 一、姓氏源流  戴(Dài)姓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左传》宋有戴恶,戴溢之问政孟子。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

3、卫有戴公,卫康叔10世孙,姬姓。曹有戴伯,姬姓。鲁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兹,姬姓。宣公十五年,有召戴公,周卿士,姬姓。

4、殷氏改戴姓而来。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国),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5、其他民族改姓而来。如满洲达尔充阿氏、戴佳氏,鄂温克族涂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瑶、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戴帧N髦艹跄辏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忠酝醺岗趾盼氏,称戴帧:笫酪嘌赜么餍眨并尊戴治戴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戴姓人口的播迁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先秦至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时期。

1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先秦时期,戴姓人口主要是在其发祥地即今天的豫东一带生息繁衍。春秋时代的宋国大夫戴恶即为一时名流。

到西汉时,梁国(治今河南商丘南)有戴德、戴圣叔侄,同为礼学大家。西汉时戴姓还有二支徙居豫南:一支迁往汝南的慎阳(治今河南正阳县北江口集),一支迁往汝南的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北)。如:西汉平帝时任侍御史、时称“关东大豪”的戴遵(字子高),为汝南慎阳人。《后汉书・逸民传》中说他家资巨富,乐善好施,行侠仗义,家中所养的食客经常有三四百人之多,当时的人称他为“关东大豪戴子高”。其子戴良以至孝、高才、尚气节而名闻于世。由此可见,戴遵这一支定居慎阳已不止一代,而且在当地属于家大、业大、势力大的名门望族。西汉末东汉初以解经闻名京师、官任侍中的戴凭,为平舆人。这就证明,至迟在西汉后期,戴凭这一支已经迁到平舆。

戴姓在向豫南迁徙的同时,也向今江苏、山东、河北等地迁徙,如西汉时官至九卿的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曾向张禹学习《周易》;东汉时官至礼泉太守、“世称儒宗,知名东夏”的戴宏及西华令戴封,均为济北郡刚县(今山东宁阳县东北)人。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戴氏又有徙居于今安徽、湖北的。如东汉末年,曹操的谋士戴乾为丹阳(治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小丹阳镇)人。在魏晋时,戴姓在谯国(今安徽亳州一带)、广陵(治今江苏扬州)、清洒(治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东)三地成为望族,形成三处繁衍中心。所以,戴姓以谯国、广陵、清河为堂号。

戴姓向江南地区迁徙,最晚在西汉时期已经开始。如:西汉时有越(今浙江省)人戴和;东汉时官至光禄主事的戴就,为会稽郡上虞县(治今浙江上虞县百官镇)人。大约在东汉末年,广陵戴氏有一支迁徙到江南。《晋书》记载:戴烈为三国时东吴的左将军,其子戴昌为东吴太尉、晋会稽太守、武陵太守,戴昌的儿子戴渊,是琅琊王司马睿(即后>>

为什么说戴姓是中华第一美姓 戴姓有两个来源,出自西周时今河南东部地区的两个诸侯国,一支是以祖上谥号为姓,一支是以国为姓。

西周初,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叛乱被镇压下去后,周公把商旧都周围地区封给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以后世代相传,至公元前799年至前766年在位的一代宋过国君,死后谥号为“戴”,史称宋戴公。宋戴公的孙辈中,有的以祖父的谥号为姓,就是戴氏。因商朝王族为子姓,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戴氏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孙,以祖父谥为氏。”

在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还有一个戴国,为姬姓。在今河南民权东。戴国于公元前713年为郑国所灭。亡国后的戴国子孙,为纪念故国,就相继以原国名为姓氏,又形成一支戴姓宗族。

先秦时期,戴氏主要是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发展繁衍。汉代,戴氏有徙居豫南者,南迁江浙者,东迁山东者。魏晋南北朝时期,戴氏在江浙一带分布更为广泛,还有的徙居于今安徽、湖北。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有戴君胃父子自河南固始随从前往,后在福建落籍,是为戴氏入闽之始。后又有相继迁入今陕西、湖南、江西的。

《元和姓纂》列出的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又据广东蕉岭县《戴氏族谱谯国堂世系源流》载,蕉岭一世祖为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县,于元代徙居镇平(今蕉岭)招福乡黄泥崛,子孙蕃盛,传至12世(约当清代),有仁忠、仁恭兄弟一同迁往台湾屏东,13世、14世又有数十人迁往台湾,后裔分布于台湾之高雄、美浓、内埔、桃园、新竹、苗栗等地。清代还有福建戴氏陆续迁往台湾。此后,又有不少戴氏族人移居海外。

中国历史上戴姓名人众多,西汉时,梁(郡治今河南商丘)人戴德,与其侄子戴圣,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皆被立为博士,称“大戴”、“小戴”。他们选集古代各种

戴氏族谱

戴氏宗谱序 戴氏出殷汤之后,国于宋,有谥戴公者。子孙因以为氏。初殷后得者十人,殷氏、汤氏、宋氏、孔氏、华氏、肃氏、林氏、褚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