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照奎的人物生平
1942年,陈照奎先生毕业于北京市志成中学,之后在家中专心练拳,并开始帮助父亲教拳。
50年代初,陈照奎先生到北京市第五建筑公司材料科工作。
60年代始,陈照奎先生应其父陈发科的弟子、上海市体育宫主任顾留馨之邀,前往上海市传授陈氏太极拳术。以后辞去公职,先后在北京、上海、郑州、石家庄、南京、焦作、开封等地专心授拳。
1965年2月,陈照奎先生返回故乡温县陈家沟,向其堂兄陈照丕学习太极单刀、太极枪等器械套路,以后又到北京等地进行传授。1973年、1974年、1978年陈照奎先生曾三次应邀到陈家沟教拳。并率陈家沟武术代表队外出参加比赛。
1963年,陈照奎先生赴上海市教拳,这是他首次出京完整地传播由他定型的陈式太极拳新架一、二路。
1964年,陈照奎先生赴南京市教拳,这是他辞去公职后专职太极拳师生涯的第一个年头。
1974年——1981年,陈照奎先生曾经南下郑州市约8次之多,其中7次在张志俊家中开班授拳或单独传艺。这里是他十年动乱时期的主要教拳基地,也是他往来最为频繁的城市。
1977年、1979年、1980年陈照奎先生还曾三次到石家庄马虹处授拳。
1981年5月7日,陈照奎先生在焦作市教拳,因突发脑溢血医治无效,在焦作市矿务局第二医院不幸病逝,年仅53岁。
陈小旺,1945年出生于陈家沟,系陈家沟陈氏第十九世,陈氏太极拳嫡系传人,在承袭世代家传武学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了陈氏太极拳。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校长、陈家沟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世界太极拳总会会长,国际太极拳大师。
陈小星(兴),1952年出生于陈家沟,陈家沟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嫡系传人,陈家沟陈氏第十八世“太极妙手”陈照旭三子,第十七世“太极之尊”陈发科嫡孙。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校长、陈家沟太极拳协会总会会长,曾荣登美国《功夫》杂志做封面人物。
陈瑜,1962年5月生,第十七世“太极之尊”陈发科嫡孙,陈氏第十八世一代宗师陈照奎之子,陈家沟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嫡系传人,被人们称为“雄狮猛虎”,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副校长、陈照奎太极拳社社长。
据《陈氏太极长拳108式》(王振华著,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拳谱如下:预备势
懒扎衣立势高强
丢下脚出步单阳
七星拳手足相顾
探马势太祖高传
当头炮势冲人怕
中单鞭谁敢当先
跨虎势挪移发脚
拗步势手足活便
寿桃势如牌抵进
抛架子当头按下
孤身炮
打一个翻花舞袖
拗鸾肘
左右红拳
玉女穿梭倒骑龙
连珠炮打的是猛将雄兵
猿猴看果谁敢偷,铁甲将军也要走
高四平
迎风跺子
小红拳火焰攒心
斩手炮,打一个凤鸾藏肘
窝里炮,打一个井缆直人
直入势
庇身拳
转身吊打
指裆势
剪臁踢膝
金鸡独立
朝阳击鼓
护心拳
专降快腿
拈肘势逼退英雄
吓一声小擒拿休走
拿鹰捉兔硬开弓
下扎势闪惊巧取
倒扎势谁人敢攻
朝阳手
便身防腿
一条鞭打进不忙
悬脚势诱彼轻进
骑马势冲来敢当
一霎步往里就踩
下海降龙
上山伏虎
野马分鬃,张飞擂鼓
雁翅势穿庄一腿
劈来脚势
入步连心
雀地龙按下
朝天磴立起
鸡子解胸
白鹅掠翅
黑虎拦路
胡僧托钵
燕子衔泥
二龙戏珠
赛过神枪
丘刘势
左搬右掌
鬼蹴脚扑前扫后
霸王举鼎
韩信埋伏
右山势
左山势
前冲后冲
观音献掌
童子拜佛
翻身过海
回回指路
敬德跳涧
单鞭救主
青龙舞爪
恶马提铃
六封四闭
金刚捣碓
下四平
秦王拔剑
存孝打虎
锺道仗剑
佛顶珠
反蹬庄望门攒
下扎势上一步封闭提拿
推山二掌
罗汉降龙
左转红拳左跨马,右转红拳右跨马
左搭袖右搭袖
回头搂膝拗步插一掌
转身三请客
掩手肱拳双架梁
单凤朝阳
回头高四平金鸡晒膀
托天叉
左搭眉,右搭眉
天王降妖
上一步铁幡杆
下一步子胥拖鞭
苍龙摆尾
仙人摘乳
回头一炮拗鸾肘
跺子二红仙人捧玉盘
夜叉探海
刘海捕蝉
烈女捧金盒
直符送书
回头闪通背窝里炮
收回去双龙抹马
急回头智远看瓜
自转两拳护膝,当场按下满天星,谁敢与吾比饼
收势
请参考。
首先肯定的是陈式太极拳分为老架两路和新架两路(共四路),都是正宗的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与新架一路二者(当然也包括老架二路和新架二路)的区别在于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是由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在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招式中,增加了转腕缠绕等动作,由其本人修改,其子陈照奎定型的套路,共83式。
马虹是师承于陈照奎,陈照奎就传给他的肯定是新架,由于新架是在老架的基础上而来的,而肯定的是新架确实比老架更能体现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因而陈照奎告诉他此套路是老架。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马虹练的的确是新架。
至于你所说的那位陈氏太极入室弟子练的是否是新架,你看他练的和你是否有区别,是否多了很多转腕缠绕等动作,在通过和陈正雷、陈小旺等人的视频做对比就知道了。
如何练好陈式太极拳,我个人认为,陈式太极拳初学应当从学好老架一路开始,因为学习老架一路拳是培养扎实基本功的阶段。通过一路拳的反复练习,加强人体下肢力量,只有根基牢固了,才能做到中节活 、上节灵,进而达到节节惯穿的目的。
学习太极拳的三个阶段分别是去僵求柔、柔中求刚、刚柔相济。学好老架一路拳,尽快渡过去僵求柔这一阶段。通过一路拳的练习,让身体内外学会放松,把人在后天生活、生产中形成的僵力、拙力慢慢地去掉,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老架一路拳的练习也是养足内劲的阶段。只有内劲充盈饱满了,才能做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从而为将来学好新架做准备。
我个人认为,陈式太极拳的老架是由陈氏第十四世祖陈长兴,在祖传太极拳的基础上,精炼归纳编定而成的,而陈式太极拳的新架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在陈式太极拳老架的招式中,增加了转腕缠绕等动作,由其本人修改,其子陈照奎定型的套路。所以,无论是老架还是新架都是在祖传的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而来。
功夫架在全国各地及海外地区都有流传,陈瑜老师有弟子100余人,许多弟子都在各地努力地传播这套拳架。
陈瑜老师是陈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照奎独子,功夫相当惊人,被人们称为“雄狮猛虎”,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正是陈瑜老师无私的把家传的最正宗的太极功夫架教给世人,我们才得以领略到太极拳的真正魅力。
陈瑜老师自17岁开始独立授拳至今,已近35个年头。为传播陈氏太极拳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曾到驻马店、丹东、汕头、长沙、常德、广西、河南温县、瑞士、珠海、揭阳、江苏的昆山、俄罗斯、香港、深圳、浙江、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授拳。慕名而来的还有英国、瑞士、新加坡、韩国、台湾、俄罗斯、日本、保加利亚、意大利、美国、法国、叙利亚、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员,以及全国各地的太极拳爱好者,经他亲自指导的学员有几千人之多。经过其指导的部分学员在国内外武术大赛和国际太极拳年会中均获得了优异成绩。
陈瑜在继承家传套路的基础上,还创编了四十三式太极拳、二十六式太极拳。上海电视台、焦作日报、人民日报、重庆电视台、珠海电视台、湖南电视台、中央国际电视台、韩国电视台、《中国之翼》杂志、《2005年中国体育年鉴》美国英文国际武术杂志、德国武术杂志、俄罗斯电视台、《中国体育》、《珠海日报》、日本《武艺》、《武术》、香港《新武侠》杂志等新闻媒体都先后报道过他的功夫以及他的教拳事迹。
2001年8月25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陈式太极拳的精髓,方便与拳友共同交流切磋。在弟子的协助下,做客太极网聊天室、2001年9月3日在太极网开辟了“陈瑜说拳”栏目。
2002年5月7日创办了“陈氏太极拳陈照奎拳术研究社”、并于2004年12月正式被北京武术运动协会,北京民政局批准,同时将名字更改为《北京武协陈照奎太极拳社》。并以“传承太极文化,弘扬武术精神”为拳社宗旨。
2005年、2006年4月先后两次协助北京市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举办了《第二、第三届陈照奎杯武术太极拳比赛暨太极拳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大赛》。
2006年创建陈瑜太极网,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在传播家传功夫架的练习方法及分享练功心得体会。
2007为了更好的推广家传功夫架,陈瑜老师先后批准成立陈照奎太极拳社深圳培训基地,陈照奎太极拳社贵州培训基地,陈照奎太极拳社辽宁培训基地,并分别任命其徒王敏夫、曾召弟、宋玉芹等为负责人及教练。
2010年在北京成立北京世传精武太极文化有限公司,由陈瑜先生出资,主要从事陈氏太极拳功夫架的培训与推广等工作。
2012年10月起实行“培训授权”制度。先后获正式授权的培训分部计有天坛总部、陈瑜武馆、香港一分部、深圳一分部、黑龙江一分部。
太极拳 自明末清初陈五庭创拳以来,从习者众。特别是杨露掸、陈发科、陈清萍、陈鑫等,一开禁例,广为向社会传播,使太极拳拥有相当多的 爱好 者,甚至远渡重洋,走进异国。以日本为例,其太极拳套路水平不在中国运动员之下,但是众多的爱好者中近几十年来未发现有超越前人者,为什么下面是我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之境界论。
太极拳之境界论
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一种是由于对太极拳理解不够造成误解,偏向于教拳架;一种是由于老师的水平不高,教出的学生当然不会有大家风范;三是学者悟性不足,生搬硬套所致。我以为要避免这种现象,就要明了练习太极拳所必经的道路,明了各种层次上对太极拳的作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则能成功。
一、习陈式太极拳之源流
陈照奎先生,陈发科这幼子,从小耳濡目染发科师祖之拳艺、理论,其后,经自己刻苦练习,勤奋不辍,终于成为一代大家。1973年在河南省第三届 武术 运动会上,陈照奎先师将太极拳之风格,淋漓尽致的演绎出来。笔者自1973年有幸从师于陈照奎先师,以过四载寒暑之苦练,始得继承先师拳风,特别是在“以手领劲”上对太极拳理论作了充分的阐述和补充。如今国家昌盛,社会稳定,将全身心致力于陈式太极拳的推广、传播事业之中,希望得到广大同仁以及社会各界支持。
太极拳之境界论
二、太极拳之境界论
陈鑫云:“一层深一层,层层意不同”。练习太极拳每到一阶段,自有一阶段之认识,排除幻想,从中找出其理论,才能保证少走弯路,早日登堂入室。所谓境界,以余练习几十年来之 经验 及教授学生之体会,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初级阶段
初习拳者最主要是套路上、基本功上着手下功夫,俗语上所谓“卸力”阶段。这段功夫下得精深,日后在领悟太极拳,圆之妙境,成就大家风范的希望亦大。好比建高楼,筑基础,做一层地基能建一层楼,作三层楼的基础,才能建三层的高楼。初级阶段需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沉肩乍肘;2、裆走下弧;3、虚领顶劲;4、以手领劲。沉肩乍肘就是要保证肩部不上耸,随时保证两腋下空虚,肘的用力方向保持向外,向下乍开。裆走下弧就是腰、胯、腿的运动路线,保持下弧线,形象的说就是走锅底形。虚领顶劲就是下颌内收,后颈有向上领,向后膨胀之意,这对保持立身中下有着关键的作用。以手领劲就是要保证所有的动作先由手启动的条件下运行,这对于领悟太极拳圆运动之折叠、转关、开合、虚实是至关重要的。以上几点对初习者并非一蹴而就,需得长期的练习。对业余爱好者来讲,快则一年,慢则三年完成上述要点之后,就要做到形似。所谓形似就是要表现出太极拳的特点,快慢相间,从书法上讲叫“入贴”。
第二层次:渐悟阶段
经过初级阶段练习,结合推手训练,自身感觉与前不同,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这时与 其它 同道练习会遇到很多难解的技术问题,甚之认为自己的拳道有不如前的感觉。对劲路运行的路线、方向运用尚不能得手应心,这就进入渐悟阶段。这一过程相当漫长,有此学练者可能一生也不能真正的“入门”,这就取决于教师的讲授与习练者的耐心、恒心及悟性。这一阶段已经解决了套路问题,即“拳架定形”,开始对劲路进行研究,希望在各种手法中找出化劲和发劲的规律。这阶段应懂“以手领劲”、“两头卷曲”、“气由内生”、“劲从外借”的道理。所谓以手领劲,就是在往来折叠,进退转换中做到“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棚劲,后乍腋下空”。所谓“两头卷曲”,就是手脚同时运行,做到节节贯串,周身合一,达到身体的稳定性、灵活性。所谓“气由内生,劲从外借”就是气、意念从心而生,从丹田而出,劲从外借,通过螺旋运动,造就对方以大力向我所作的向心运动,而通过我的离心运动,将对方抛将出去。
这一阶段,在似通非通之间,启动之时,无不合拍,运行之中处处脱节,诗家有言“功夫在诗处”。因此,练习 方法 ,道路以重复套路,基本功为主,说明套路中还有未明之道理,未规范之动作。
第三层次:登堂入室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这句诗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一旦窗户纸捅破,无限风光滚滚来。至此,始明太极拳圆转运动之本意所在。在练习中,能做到处处合符规矩,有时甚至是脱规矩而合规矩。“推手如无人,练拳如有人”。但在此阶段,尚有不能解决之问题。就需要再一次重复套路的练习,以解决不同角度、力度、速度的问题。
我之身备五张弓,合而为一张弓,静则合,动则开,一个浑圆中有无数不圆,处处膨胀,处处以手领劲,全身协调,一动无有不动。敌则静有五张弓,动则弓不存,处处受制,如我用手枪之近距离对敌之大炮,无有不胜之理。
太极拳最高境界
一、陈照奎老师教学过程中一直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陈老师生长在陈氏大极拳世家,家学渊博,自幼即受到太极拳掌的熏露陶和培养。青年时代又刻苦用功,因此,他对家传太极传统的继承,有着无比坚实的探厚的基础。1961年后,他又受聘于上海体育宫任陈氏太极拳教练,在多年的教拳实践中,他拳艺更加璋于上乘水平,而且有他自己的风格。他所教的拳架,形式完善,内容充实,甚受广大学拳者的热爱,我就是由于看了他的拳架深表热爱,并由雷慕尼老师介绍而向他学拳的。他不仅拳架精美,推手水干很高,而且对太极拳的理沦也有很深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他一直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用理论指导实践。太极拳的理论是比较丰富的,同时也是很深奥难懂的,但陈照奎老师运用这些理论指导教学十分自如,他有文化水平,也有科学头脑,对太极拳内容的解释从来不讲玄学,更不讲迷信,而用的是科学道理,如生理学、物理力学,心理学等等,颇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对初学拳者特别注意打基础的工作,让学生进步有阶,步步提高。我记得陈师给我上第一次课是在陶然事公园内一个僻静的角落。在那里他问我说:“你学拳是愿意学细点,还是想学快点?”我说:“我愿学细致一点,只要能学到东西,慢些没关系。”他听了很高兴。他说:“学拳要想学到真东西。贪快是不行的。学拳最要紧的是先打好基础,以后进步就会快啦,像盖楼一样,基础没打好,楼盖得再高也非倒不可。”于是,在陶然亭公园他给我上了第一次课,内容是:单手的顺逆缠丝,进一步退一步的单手顺逆缠丝。”后的几次课睬单平厩逆缠丝外,又进一步教我双手的顺逆缠丝,进一步退一步的双手顺逆缠丝,以及连续进步,连续退步的双手顺逆缠丝,接着又学太极拳中的脚型,步法、以及前踢后踢的腿法,手型手法等等。 当老师认为我对上述基本功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才提出让我学第一路拳的架子,学第一路架子是在老师家中,开始要求很严,他一招一式一手一脚的示范,我一招一式一手一脚地模仿。进度很慢,一式模仿不够熟练是不往下教第二式的,老师讲,“学拳如学字,学字之初,先一笔一画地模仿,要横平、竖直,钩、点、撇、捺都要正确,笔的提、顿、转,折都要合乎要求,先求形似,进一步求神似。先学正楷,再学行书和草书,顺序是先慢后快,学拳也如是,先从一招一式一手一脚模仿起,先从外形模仿,打下正确的基础,然后再一步一步地改拳,学架子一招一式都有规格,一手一脚都有地方,初学不严格要求不行。如果随便囫囵过去,会给以后改拳造成极大困难。俗话说的“学拳容易改拳难,”这里所谓的学拳容易,是指那种不严格要求学习的,很随便学习的。 实际上学的东西是似是面非的东西,这样学当然容易,但这样学到的拳,内中有很多坏习惯坏毛病,改起来难极了,对以后的提高是很困难的。如果一开始就要求严格,打下一个好的拳架基础,头遍架子基本上做到外形正确,看起来是慢了,但以后深一步改拳就较容易正确,看起来是慢了,但以后深一步改拳就较容易了,以后提高也就快了,有些同志学拳贪快,想在短时间内就掌握太极拳,这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至于有些人还没学会架子就想推手,就想发人,就更可笑了。俗话说得好,欲遭则不达。这是至理名言,特别是学习陈氏大极拳这种高级拳术,它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岂是短时司所能掌握的所能学会,所能理解,所能达到的,即使老师每天把着手教,学者有一定的聪明,也得有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弄懂学会,至于练到身上,练成高级功夫,完全掌握,非十几年到几十年不可。学头趟架子,一般有半年时间可学完,但改起来非要用几年的功夫,还恐怕未必能改好,因为改拳的内容更高了。初学是外形模仿,是表面东西,而改拳,(需要按照拳理拳法去要求,使学习者由浅入深,逐渐提高。从不能到能,从不会到会,从下懂到懂,从初级到高级,这就是改拳的全部内容,做起来是很不容易的。 我在陈老师的严格要求下,用了近—年的时间学完第一路架子,之后进入改拳阶段。改拳阶段老师要求更严格了。简直搭架子阶段所学的似乎都不对了,有时一式改好几遍仍然不合要求,我有些糊涂了。心想,怎么越学越不对了?老师发现我的这个思想后、便举一例子:对我说:“有一个练陈氏太极的,一般说外表练的满不错了。许多人谈起来也很夸奖他,他自己觉得也不错了,一次找我来给他指导,他练过后,问我练的如何我说,可说你练的都对,也可以说你练的都不对那人听了不明白我的话,问我怎么又对又不对我说:说你练的对,是用最低标准来看,因为你外形模仿的还差不多。说你练的不对,是用高标准来看的,因为你身上还没有太极拳事高标准应有的那些东西。我听了陈老师这段话后,得到很大启发,心想;无论多么难也得改下去坚持就是胜利,高深的东西必然不易学,理解它困难,做到就更困难,但坚持按老师的要求改下去,会达到目的的。 三、在改拳阶段注意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将学生的学业引向更高一层。当老师给我改拳进行到一个相当阶段之后,他和我说,为了验证你学拳的成绩,印证我讲课是否正确,开始教你推手,推手中的理论和练掌的理论是一致的,凡推手中存在的错误必然在练架子中也存在着,通过一个阶段的推手练习,我感到掌上的东西在推手中根本用不上,全身都是僵的,我又陷入苦闷之中。感到大极拳真是太难学了。 这时,陈老师及时地向我提出,他要在给我改拳中抓主矛盾,解决主要问题,他说:通过一个阶段的改架子和推手实践,我感到应该抓你拳架中存在的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了。改拳到一定阶段不抓主要问题,你永远也得不到提高,永远得不到真正的东西。所谓某某人得到了老师的真传了,其实就是他得到了老师给他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然后加上他不断地苦用功。此外,没有什么不可言传的神秘的东西。那么我们要抓什么主要矛盾,解决什么关键性的问题呢一句话,就是要解决一个“松”字。前一段改拳时说你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就是因为你还没有解决这个“松’字。推手时你感到浑身僵。也说明你没有解决“松”字,因此下一步改拳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些老师天天讲让学生“松”,改架子时说这里不松那里也不松,那么“松”到底是什么,从哪里下手使之达到“松’,很多老师本身就说不清,“松”是极为重要的,不管是走架还是技击,都必须放松,才能使身体应付自如。 在推手中取得胜利,但松不是短时间所能解决的,松必须首先在正确方法指导下,经过多年下苦功练习才能达到的。这里所谓正确方法就是要抓从哪里下手问题,那么究竟应该从哪里下手呢,就是要从“沉肩”和“胸腰运化”下手。只要解决了“松”的问题其他矛盾都可迎刃而解,不解决这个主要矛盾,你每天练多少遍架子也用处不大。推手时你有多少着数也用不上,有些教师教学生。不解决学生的放松问题,而教了不少推手招术,实际毫无用处,我为什么说要从“沉肩”和“胸腰运化”下手呢拳论中说:“转关在肩,运化在胸腰”,说明必须解决了肩的转关和胸腰的折叠运化问题,才能谈到松的问题、这绝不是妄论。而解决了肩的转关问题,胸腰的运化问题,也就解决了“松”的问题,不解决“松”的问题就永远是僵的,一推手就被人所制。对方制我亦然,但如果我在走架子时解决了肩的转关问题,而且肩能向四面八方转动,那么当对方用单手或双手拿我膀臂企图控制我肩时。我可以立即随对方之拿劲进行转关,使肩沉下来,对方之拿劲可立即解脱,我也可以马上反攻,因为此时我已转背为顺了,而对方反成为由顺转背了。可见肩的转关是何等重要,但是,肩的转关并不能单独进行,它必须和胸腰的折叠运化结合进行才行。只有两方面同时进行才有效果。才有用处,实际上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解决了肩的转关和胸腰运化就解决了“松”的问题,推手时,不管你的手在上、在下、或高、或低,都是无所谓的,放那里都不怕,即使双手被对方推在你自己胸前或腰部也不怕样能化能发。最怕的是,当对方一推你时。你的肩先扛起来了,胸腰成了木板一块,这就一切全完了,只有认输。由此可见,沉肩和胸腰运化是何等的重要,它可以说是太极拳的技术核心,没有这个,一切招术都用不上。懂了这个才算懂拳,懂了这个才知道什么是“松”,掌握了这个,外部形式问题可以随便,手心朝上对、朝下也对,否则,朝上朝下都不对。 陈老师为了让我理解沉肩和胸腰运化的具体练法,他脱掉上身衣服,光着膀子结我做示范,连续做了几次,有时把动作放慢,放大,直到我看清楚了为止。他说:“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练架子时有意识地注意练习,经过长期练习。养成习惯就行了,慢慢就解决了,如果走架子时不注意练这个。只是在那里画圆圈画道道,一辈子也练不出来,的确有练几十年太极拳的并不明白此中道理。结果和他一搭手什么都没有,所谓练拳要练在身上,就是要在肩上。胸腰上下功夫。而那些一搭手什么都没有的,只是把功夫下在手上了。老师上述所言真是抓住了要害,道理透彻极了,给我后来的练拳如何下功夫指明了方向。
陈照奎的人物生平
本文2023-11-11 23:24:4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60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