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氏家谱循字辈后面是什么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1浏览:1收藏

夏氏家谱循字辈后面是什么辈,第1张

1 世:黄帝 嫘祖氏      2 世:玄嚣

3 世:乔极          4 世:帝喾 庆都氏

5 世:唐尧 散宜氏      6 世:监明 凤巫氏

7 世:永河 密氏       8 世:济乐 姚氏

9 世:岁纪 陆、黎氏     10 世:正坤 鸠氏

11世:长历 熊、翟氏     12世:德尧 佶、薛氏

13世:仁宏 高阳氏      14世:廷光 姒、雍氏

15世:爵南 尚氏       16世:行矩 慕容氏

17世:复旺 蒙易氏      18世:茂清 史、丁氏

19世:孔阳 巢氏       20世:日永 梁氏

21世:德荣 逢氏       22世:聚议 姜、吉氏

①金紫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知青州军安抚使

23世:刘累 佶、姒氏     24世:昌益 张、黄氏

25世:信盛 徐、张氏     26世:咏八 高阳氏

27世:相承 秦、农氏      28世:全福 巢氏

29世:美勋 景、姬氏      30世:钊宁 如、苏氏

31世:炳宽 昌氏        32世:文盛 妫氏

33世:锦遥 席、米脂氏     34世:升吉 芋氏

35氏:瑞明 任氏        36世:先柱 吉氏

37世:源传 姒氏        38世:维琮 西果氏

39世:新兴 休屠氏       40世:建吕 妫氏

41世:宝招 吕氏        42世:晨禄 詹、张氏

43世:任玉 姒氏        44世:添桢 甘、魏氏

45世:树鸿 卞、任氏      46世:登贵 吕氏

47世:俊通 田、曹氏      48世:彦武 巢氏

49氏:标林 费氏        50世:德朋 任、曾氏

51世:朝良 张氏        52世:廷声 张、毛、董氏

53世:元振 古风氏       54世:胜海 陶氏

55氏:试集 姒、孙、姚氏    56世:长远 张氏

57世:华封 古氏        58世:禄源 公孙氏

59世:星亮 任氏        60世:拱炤 杨氏

61世:报联 吕氏        62世:杜伯

63世:隰叔 逢辛氏       64世:士云 孔、张氏

65世:仑模 由、邹氏      66世:士为

67世:士谷           68世:士会 (范武子) 先何氏

69世:士燮(范文子) 赵、柳氏    70世:士匄 (范宣子) 赵氏

71世:士鞅(范献子) 郑、蔡氏    72世:士射(范昭子) 赵、申氏

73世:范弥牟 钟氏      74世:范蠡 黄、官氏

75世:范灵澄 姜氏      76世:范维孔 吕氏

77世:范金龙 陈氏      78世:范依信 周氏

79世:范雎  欧阳氏     80世:范楷 高、蓝氏

81世:范灿 司、马氏     82世:范比 苏氏

83世:范正和 邓氏      84世:范增 马、葛氏

85世:范馥 程氏       86世:范政 李氏

87世:范光忠 吴氏      88世:范今兴 夏氏

89世:范鹗 李氏       90世:范礼 彭氏

91世:范旺 马氏       92世:范竞 李氏

93世:范逢海 黄氏      94世:范正 高氏

95世:范袭 林氏       96世:范达 古氏

97世:范衍 顾氏       98世:范巨卿 罗、钟氏

99世:范丹          100世:范显 马氏

101世:范滂 申、田氏    102世:范粲

103世:范乔         104世:范晷

105世:范广         106世:范汪 袁氏

107世:范宁 袁氏      108世:范弘之 孙氏

109世:范晔 周氏      110世:范暑 张氏

111世:范缜         112世:范胥

113世:范迪        114世:范伟勋 成氏

115世:范让 冯氏     116世:范衡  梁氏

117世:范焕 谢氏     118世:范懋勋 包氏

119世:范履冰 赵氏    120世:范冬倩 朱氏

121世:范昆光 朱氏    122世:范正始 陈氏

123世:范远 周氏     124世:范隋 俞、王氏

125世:范梦龄 陈氏    126世:范赞谟 陈氏

127世:范墉 陈、谢氏   128世:范仲淹 李、曹氏

朱氏发源于南京徐州沛县后流来州锡山及后又流于句容由句容移楚一移凤阳府一移于福建建宁府自惠公至松公二十四世松公官大守谏议大夫生熹公绍兴甲子年登进士第十五岁入翰林官浙东提举后封徽国公谥文公生于南宋建炎四年庚戌岁享寿七十二岁文公生在公字敬之赠奉直大夫生在公官侍郎生鉴公生浚明公驸马浚明公生友樟公生炳公任建阳知县遂乔寓焉建阳二房均公为始炳公南京籍举徐徐任建阳知县

大始祖炳公万一郎即文焕公生于壬辰年六月十三日寅时卒于癸卯年五月初四日酉时葬于何畲丙山壬向船形妣罗氏二娘生于癸已年三月二十日时忘卒于丙申年十月十六日丑时葬于黄山坑巽山乾向月形生四男埙城场垣

二世祖埙公念一郎生于癸丑年七月十九日戌时二十岁中举永安任儒学卒于丁巳年九月初二日申时葬于龙村亥山巳向蜈蚣形妣王氏一娘生于癸丑年十月二十日午时卒于辛酉年八月初五日未时葬于木坊子山午向钟形生三男

三世祖锡公十二郎生于丙子年七月二十二日辰时二十九岁中进士第官任云南布政卒于甲申年六月初七日酉时葬于石峰岭卯山寅向人形妣李氏二娘生于戊寅年正月初一日午时封一品夫人卒于丁亥年二月初八日丑时葬在桂溪龙形生五男

四世祖海公百三郎生于辛丑年二月十二日亥时官尚书卒于庚戍年正月初八日午时葬于南京朱坊戌山辰向妣张氏二娘生于辛丑年三月初九日亥时葬于青溪郊山酉向辰形生五男 椊 梁 桢 材 梅

五世祖梓公千一郎生于辛未年十月初二日戌时京贡卒于辛未年七月十六日亥时葬于官田丙山壬向牛形妣氏生于庚午年六月十五日子时卒于乙酉年四月十五日未时葬于石涧艮山坤向象形生三男 公移惠州万五公移潮州西溪

六世祖章甫公字宝英万五郎忘其生死葬于兴宁县罗浮司罗岗十三都锄田钟坑里莲塘面上飞凤形妣陈妙五娘亦忘生死迁葬韶州府英德县丹竹坡墓侧白石为记生九男念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郎

七世祖念二郎珍公忘其生死葬于兴宁县罗浮司中坑祖妣忘恩负义其姓氏忘其生死生二男法强法成

八世祖法强公忘其名字忘其生死落业兴宁县岗背葬于龙归洞黄石角柳坡下湖洋科摇坑口坐西向东乌鸦落洋形妣亦忘其姓氏忘其生死生两男应明应受住在龙归洞镰子背九世祖光显公妣刘氏生二子应明公 应受公

九世祖应明公忘其名字忘其生死葬于兴宁县横岗背钟家屋侧老虎坑妣忘其姓氏忘其生死生两男法聪法通 法通生四男曰兴曰隆曰盛曰昌俱移和平小河村立业十世祖法聪公忘其生死在兴宁县龙归洞禾村立业葬于禾村平径口蛇形妣聂妙贤娘亦忘其生死葬于龙归洞禾村南山嶂罗家屋后坐南向北人形生一男

十一世祖朱公一郎忘其生死葬于禾村水口坐南向北天虹贯水形妣童妙清娘忘其生死葬于禾本谢家屋背坐西向东观音座莲形生一男法英

十二世祖法英公忘其生死葬于禾村水口与朱公一郎父子同穴妣林妙贤忘其生死葬于老屋背鸭麻塘坐西向东狮形生三男千一郎 千二郎 千三郎 千一郎忘其名字生死葬于平径口法聪公墓下妣黄金二娘生一男法昂住禾村老屋 千二郎忘其名字忘其生死葬于禾村南山寺背住兴宁县背岭妣吴二娘生三男尚元 尚鉴 尚礼

十三世祖和公号千三郎忘其名字忘其生死葬于兴宁县禾明月寨下菱角塘坐北向南癸山丁向飞凤啄粟形妣何妙仙娘亦忘其生死葬于禾村老屋背山子尾坐南向北生两男维公 振公

十四世祖维公度法高忘其名字记其生死迁于永安县官坑立业葬于黄沙约官坑尾菜园坑坐北向南壬山丙向妣曾妙贤娘亦忘其生死葬于上沙瓦溪明月坑癸山丁向雄牛脱扼形生一男廷富

十五世祖廷富公度名法清忘其生死葬于官坑尾纱帽塘石灰坟坐北向南壬山丙向妣潘妙仙娘也忘其生死葬于上黄沙明月坑坐北向南蛇形生七男长国安无嗣葬于菜园坑二国绶三国禄四国新五国恩六国盛七国佐无嗣 十六世叔祖国禄公忘其生死妣石氏生三男长楼 次桥 三树 十七世祖楼公妣彭氏生二子逢祯 逢祥 十八世祖逢祯公妣曾氏生五男长祖灏 次祖翰 三祖清 四祖球 五祖梅 十八世祖逢祥公妣马氏生两子祖文 祖凤 十七世祖桥公妣钟氏生一子瑞龙 十八世祖瑞龙公妣练氏生五子元汉 华汉无嗣 洪汉 祥汉 云汉 十七世祖树公妣余氏生两子瑞贤无嗣 瑞凤 十八世祖瑞凤公妣曾氏仅生两女 十六世叔祖国新公妣黄氏生三男长桂 二茂无嗣 三念无嗣 十七世祖桂公妣曾氏生四子象舜 象英 象猷 象尧 十八世祖象舜公妣曾氏生二子祖瑾 祖茂 十八世祖象英公妣吴氏生三子祖泰 祖凤 祖龙 十八世祖象猷公妣刘氏生三子祖干 祖阳 祖红 十六世祖国恩公妣邱氏生两子朱祥 朱槐 十六世祖国盛公妣刘氏生一子朱材 十七世祖材公妣付氏生两子象标 象尊 十八世祖象标公妣杨氏生一子祖厚 象尊公妣邓氏无嗣

十六世祖国绶公字仁台公度朱绶二郎生于大明嘉靖癸亥年正月二十九日酉时生卒于大清顺治乙酉年又五月十四日享寿八十三岁葬于归善县梁化司小禾洞鹿湖坐东向西丝线吊金钟形妣祖何妙二娘生于嘉靖甲子年十月十四日戍时卒于顺治九年壬辰岁享寿八十九岁葬于梁化司铁场约下雍尾石垅口半山丝线吊金钟形立有祭祀尝租三十五石在永安县秋溪内载古都二图朱盛户下粮米四斗妣曾妙贞娘记忘其生死葬于永安县生一男朱枢公 何妙二娘生四男朱樟 朱校 朱楫 朱炳共五大房

十七世伯祖樟公字超粤法朱张一郎忘其生死妣李妙大娘再妻石氏生四子象彩 象吉 象文 象瑶

象彩公妣刘氏生四子祖瑷 祖金 祖彰 祖灌

象吉公妣廖氏生一子祖幼妻钟氏生三子文光妻杨氏 文标 文运妻李氏甘氏共生三子

象文公妣叶氏生一女水娇嫁与钟屋

象瑶公妣刘氏再妣谢氏生二子祖福 祖贵 祖福妣林氏再妣戴氏生三子 祖贵妣陈氏生一子文鼎妣钟氏生一子东安

十七世伯祖校公字念粤度名法教妣黄氏生五子象毓 象开 象升 象昭 象元

象毓公妣温氏生三子祖璇 祖珍 祖瑜 祖璇妻杨氏生二子文兴 文旺 祖珍公妣石氏生一子文儒一女嫁于邓 祖瑜公妣范氏生二子文觉 亚四

象开公妣廖氏立嗣一子吴昭隆妻温氏

象升公妣曾氏生四子祖俊 祖琚 祖山 祖瓒 祖俊妣邹氏生二子文习 阿四 祖琚妻陈氏生二子文会文友 祖山妻钟氏生一子文贤 祖瓒妻早丧

象昭公妣潘氏生一子一女男祖海妻刘氏生一子文龙 女嫁于杜俊才

象元公妣曾氏生二子女祖秀妻谢氏生一女 祖莹

十七世伯祖楫公字镇粤移居归善县梁化铁场约大埔田建祠立业妻梁氏生三子象金无嗣 象泰 象振 二妻叶氏生二子象辉字逢登 象龙字逢辰 三妻郭氏生一子象凤字逢升 四妻赖氏生五子象煜字逢科 象熏字逢选 象烈字逢盛 象熹字逢徽 象英字必元号必捷

象金无嗣

象振公妣范氏生二子祖珩 祖岸 王氏生二子祖琼祖瑶 祖珩妻张氏生五子文儒文化文伟文忠 文质 祖岸妻梁氏刘氏所生之子祖荣选国学生名朝简字文倬 文仰 文佚

象泰公妣李氏曾氏生五子祖璜 祖宣 祖瑚 祖琏 祖琦 祖璜长妻赖氏生二子文高 文若 文高妻刘氏生五子维模 维桂 维常 登云 桂云 文若妻高氏生七子维仁 维义维礼 维智 维信 维和 维气 祖宣二妻张氏生三子长文超妻刘氏生三子尚云 起云 发云 祖瑚三妻万氏生二子文辉恩援国学生名耀斗 文耀恩援国学生名晃斗 祖琏四妻刘氏生子文从恩援国学生名廷简 祖琦五妻刘氏生六子文活文清 文源 文滨 文涟 文演

象辉公妣廖氏生子祖尔妻杨氏生四子文聪 文明 文睿 文智

象龙公妣温氏生三子祖昌 祖旺 祖常 祖昌妻何氏生四子文锡无嗣 文镇 文锦 文球祖旺妻曾氏生三子文汉 文能 文海 祖常妻刘氏生三子文陈 文周 文满

象凤公妣钟氏生四子祖元 祖成无嗣 祖华 祖亮

象煜公妣黎氏生四子祖昭 祖理 祖玄 祖玖

象熏公妣房氏生四子祖皇 祖宾 祖敬 祖珊

象熹公妣曾氏生一子祖番 又杨氏生三子祖与祖琬无嗣 祖琰

十七世伯祖炳公字必粤度名法柄妣刘氏生四子象美 象贤 象卿 象弘

象美公妣戴氏生三子祖玮妻谢氏生子文扬

祖麟妻陈氏 祖珀妻黄氏

象贤公妣钟氏生六子祖星 祖由 祖珉 祖言 祖琨 祖璎 祖游

象卿公妣曾氏生六子祖坤 祖琮 祖琳 祖耀 祖瑛 祖铎 祖坤妻曾氏生四子文盛文质文德文茂 文德妻谢氏生三子廷珍廷宗廷才 文茂妻李氏生二子廷玉廷运 祖琮妻潘氏生五子长文友 二文亮 五文兹 文友妻廖氏生三子二女长廷振妻刘氏生一子 二廷桂妻练氏戴氏生二子运魁运星 文亮妻巫氏生四子廷相廷梅廷栋廷桂 文兹妻梅氏黄氏生二子廷元廷科 祖琳妻黄氏生三子文礼妻刘氏 文乐妻廖氏 文诗 祖耀妻彭氏生三子长文荣妻许氏生三子廷梁 廷任 廷和 祖瑛妻陈氏生三子文进妻罗氏 文锦 文秀

十七世祖朱枢公字光粤公又名昌元公葬于永安县下黄砂观营塘小土名廉竹坑老祠堂右侧坐北向南妣李氏葬于归善县杉园小土名矮嶂子屋背坑尾路上石古下坐西向东生一子象儒 枢公续妣李氏葬于廉竹坑屋侧坑同枢公两对面生四子象启 象发 象昆 象廷 外祖公廷怀系甥孙承祀

十八世祖象儒公丙子年生至乾隆戊子年带至新宁县(即台山县)葬于永乐堡大龙湾村水口壬山丙向兼子午姐妣叶氏葬于永安县上禾仓栋梁质辉屋侧坐东向西生两子祖镇 祖锦

十八世二叔祖象启公字弘通妣刘氏苏氏生五子

十八世三叔祖象发公妣钟氏生五子祖圣 祖尊 祖贤 祖右 祖重 祖圣妻戴氏生九子文能文华文潭文深文涣文浩文汉文涛 祖尊妻杜氏生两子文端文清 祖贤妻李氏生六子 祖右妻钟氏生三子 祖重妻陈氏

十八世四叔祖象昆公字弘文妣罗氏曾氏生五子

十八世五叔祖象廷公字弘志度名法广妣潘氏生一子祖成字超紫妣甘氏生五子文明 文显 文冕 文蔚 文会 文明妣李氏生七子 文显妻温氏生四子清保清润亚四亚丙 文冕妻何氏 文蔚妻张氏 文会妻吴氏

十九世伯祖祖镇公妣陈氏生四子文彩 文茂 文贵 文高

二十世祖文彩公妣曾氏生四女

二十世祖文茂公妣翁氏生四子长廷凤妻杜氏生一子润振 二廷红 三廷祥 四廷盛妻谭氏生一子一女男坤玉妻廖氏生四子亦祥妻李氏生四子二女 亚乙无嗣 亦辛无嗣 亚四早故

文贵生一子亚保

文高生四子

十九世伯祖祖镇公陈氏系由文贵文高带至潘禺县安葬

十九世祖祖锦公生于顺治巳年五月二十六日亥时葬于新宁永乐堡大龙湾村对面岭蚕豚坐寅向申兼艮坤后至同治七八年间起回赤溪地面安葬土改时被起骸金未知落在何方祖妣邓氏生于顺治庚子年十二月十二日子时生四子文煌 文尚 文相 文良

二十世祖文煌公生于康熙辛酉年二月初三日酉时卒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岁二月初三日子时享寿八十四岁度名朱总侍郎谥简兼乾隆六年壬戍岁移居新宁县大龙湾村建祠立业开创葬于新宁县南坪村对面坐寅向申兼艮坤喝作月形妣刘氏生于康熙癸亥年五月十五日戌时卒于乾隆三年二月初九日未时而终享寿五十六岁葬于开平县弯塘村后山坐辰向戌兼乙辛喝作猫儿洗面形生三子廷槐 廷桢 廷桂 二女长女嫁于李二女嫁于华公于乾隆七年壬戌岁(公元一七四二年)携眷移居新宁永乐堡大龙湾村立业为我大龙湾村开基祖咸丰六年被土人追杀逃难至田头赤溪立业生存一脉

二十世祖文煌公始创于下庚字辈派列于谱俾后世子孙百代遵依叙秩明白不容一毫逾越错乱也

文廷玉奕秀 桂耀堂锦清

栋照皆铜润 梁烘基镒深

文 | 鹤湖风光

古人云:史、志、谱,其义一也。上下五千年,经纬百家姓,家谱是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一部独树一帜、古人今人跨越时空共同书写、共同传承的家族之史记,百姓之经典。

续修家谱,功莫大焉。上溯列祖列宗昭穆一本,下启子孙后代世系万派。发扬古贤风范,传承先人美德,重申家训之谕,启迪人生之本。

岁月荏苒,人间兴替。京兆黎氏英奇公支下裔孙,世居彭泽县大桃源及瀼溪镇黎家村(旧称菊邑下洋湖,原属东流县唐丰上乡十二都),虽遭战乱兵燹,家谱仅存卷首,百年失修,但族人尊祖敬宗的情怀,无可扼制,从未失去。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些人生哲学话题,唯有在家谱里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修谱,就是人们心中的一条回家的路,家谱是每一个人心中的一块圣地,是子孙万代灵魂的归依之所。一个家族如果缺少了家谱的传承,在精神世界里,无论身居何方,都算是客死他乡。失去了家谱,后人更不知道自己根由何来,将归向何处。拜读残存的谱首,想我黎氏,祖德宗功,巍巍华表。谱牒千百年传承有序,又岂会在历史长河中怅然断失呢!

食徳饮和,必蒙祖先暗祐。通过不懈努力,精勤搜访,二零二零年岁末,族人在网络上发现了一条重要信息。光绪三十四年,与我支合修宗谱的菊邑(旧东流县)同宗英义公、英茂公房,二零一六年续修家谱。因两地相去二百里之遥,跨省越山,地名更替,音讯百年未通,当地掌修大中先生,心念英奇公支派,在众多网络平台上发布了修谱寻亲信息。

二零二一年正月十六,新元伊始,东风解冻。英奇公房族裔冬伢、贵宝、新法、黎华、青贵一行,一路春风,驱车前往安徽省东至县英义公房住地黎家村,喜见保存完好的英奇公支下世系旧卷。川流派别当知同源,人代散殊当知同祖。瀼溪笑颜,鹤湖腾欢,两地宗亲,共话兄弟情谊,举杯相庆,欢聚一堂。

二房大中宗亲欣然受托,鼎力匡襄,利用一品谱局家谱软件编辑世系,并对艰深晦涩的古序断句标点。仅仅月余,新谱告成。从此,悠悠千古,一部浩瀚的家族史,源源本本、明明白白,走进了族人的视野。

拜读新谱,墨香盈案。本宗黎氏系自山西上党,派出江右宁都,伟绩丰功,官尊望崇。得姓有考,颛帝之孙北正黎,掌司天下土地,其后以字为姓;立国有史,黎侯佑商有功,封土潞州上党(今山西境内)建立社稷,以姓其国。泱泱黎氏,京兆名门,有惠民之政,后裔黎顼,仕梁为相;有戡乱之武,南北朝齐明帝建武年间,顼的后代侨公敕封永乐侯,子孙将才翼北;有郡望之显,唐代宗大历丙午年,干公授京兆尹,升兵部侍郎,京兆堂号,家声远播;有衍派之祖,唐敬宗宝庆二年度公官虔化令,开江南黎氏之先河;有帝师之严,清泰公懿宗咸通戊申授太子太傅,后世以地其名;有华国之文,虔州指挥史延昌之裔希声,北宋庆历三年癸未科状元及第;有贤良之祠,黎少师德重乡闾,光辉家乘;有聚族之裔,赐进士出身、通议大夫、翰林院庶吉士、己酉科江南大主考志远公,二修族谱,宁都黎氏支分派别,谱传四方。

追本溯源,侨公尊为京兆黎氏传承有序的始祖,籍在明州。度公授虔化令,自明州辟居江西宁都,尊为江南之祖。二十五世八郎官居清溪,次子七郎随子成忠官迁吉安府永丰县瑶田。三十九世元瑛公生四子,长英奇由永丰县永丰乡择居彭邑,次英义、四英茂见山青水秀,爰得乐土,卜居今东至县升金湖畔,唯三英旺留守故乡,重土不迁。从此各房开枝散叶,云仍第衍,传承有自,百世祯祥。

古人云:修谱旺族。凭吊古人,历史远去,茫然而山高水长。唯有家谱铭记祖徳宗功,激励后昆。续修家谱,是一个家族自强不息、族隆云兴的象征。百年岁月,华章维新,谁支谁脉,有条不紊,左昭右穆,焕然一新,纪事纂美,垂之久永。恭祝黎氏后裔,麟趾呈祥,螽斯衍庆,起凤腾龙,光耀门庭,蓬蓬勃勃,共建美好家园。

      公元二零二一年岁次辛丑孟春之吉

唐朝黎姓最大的官职是皇宫大臣

黎氏家族经过数千年以来的岁月洗礼,黎氏家族宋代时期百家姓位列262,而清代时期是位列92,这说明不管什么样的环境黎氏家族都在发展壮大。如今时逢盛世,各地黎氏都在清理家谱、族谱,查阅各地部分族谱基本都是以京兆为郡,供京兆为堂。对于京兆堂的使用很多族人都以为是因唐代黎氏先祖干公,因干公在唐代宗大历十年乙卯(公元775年),拜任京兆尹相当于现北京市市长一职。至黎侯失国以来,干公是黎氏一千多年来当上最大的官职,当时也是黎侯之后黎氏走向昌盛的时候。所以很多族人误以为黎氏启用京兆郡、京兆堂源于干公,这种认识并没有错。但是据我查阅族谱来看黎氏启用京兆郡、堂,并不是自唐代开始,而是汉代时期就已经沿用。

黎氏望郡“京兆郡”也称作堂名“京兆堂”,主要来源有三:

1、“京兆”得名最早见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5年)将掌治京兆右内史,改名京兆尹、治所既首都京师范围,(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下辖十二个县,是为京兆郡。

2、汉代称京师为京兆,治所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从“周、秦”至汉初,全国各地黎氏,主要是山西黎城、长治,河南黎阳(浚县)黎氏人口,迁徒汉朝首都咸阳附近,后来居住遍布当时长安的京兆郡内。

由于黎氏在这一地区人口较多,世代英才辈出,门阀簪缨,故当时人们和史书记载:“京兆黎氏有三秦望族之称”。

3、唐朝肃宗上元二年辛丑(公元761年),黎干公升任谏议大夫,唐代宗大历十年乙卯(公元775年),拜任京兆尹相当于现北京市市长一职,后任兵部侍郎,当时与郭子仪其名。

故黎氏族人一举上述三者,把“京兆’作为自己的郡名、也称堂名。

以上三种来源摘借《荆楚黎氏族志》。

黎氏称京兆郡、堂,莫过于这三种来源。以《黎氏春秋》我宗族谱记载为例,整个世系传承并无干公记载,但是我宗依然是京兆郡、堂。在族谱的开篇就有记载,“汉置长安为都,犹称京师,即今陕西西安,魏将长安以东华县之地设为京兆郡,黎氏子孙即以钦定谱为郡氏,以示殊荣,所以西安为京兆始矣!”秦灭六国后,谱为所坑,公元前213年,西汉左都御使今杨祖,请旨修谱,从此我宗就有了一部由帝王所认可的第一部谱本,时为公元前200年。我宗就以今杨祖请旨修谱所在地,“京兆”为郡氏、堂号。

除开京兆郡、堂外,黎氏还有“宋郡”今河南商丘市南,伊祁黎氏一支就以“宋郡”为堂号。

“九真郡”今越南中部清化、河静、义安一带,越南“前黎朝大行皇帝黎恒”本是大陆黎氏子孙,其父因造反失败逃往越南。前黎朝(980年 ~1400年),后黎朝皇帝黎利,黎恒后裔。后黎朝(1428年~1789年)。

“黎阳郡”今河南浚县东,1、颛顼裔孙,北征礼地、封黎阳(今浚县)逐建立黎国子孙以国为姓。2、后周车骑大将军黎景熙,曾任“黎阳郡”太守多年,史称“黎阳信史”。

“经术堂”北宋四川渠县状元黎錞,精通经术学。封之为“经术博士”,湖北《荆楚黎氏族志》,湖南万一郎后裔《黎氏族谱》历次修谱印有“经术堂”

“载酒堂”是北宋海南文人黎子云的私宅,“载酒堂”现为海南著名文人景观,建筑宏伟。黎氏分堂众多故不一一详明!以上浅说是否确切,望能与族仁共同商鹤。

摘自:荆楚黎氏族志,原创作者:黎开洋,编辑:黎安新,核稿:黎恒曦,勘误:黎国强(联系电话13728886039)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慧仙15999626778,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慧仙15999626778,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

标签:新闻 文化 

冯子材简介 清朝名将冯子材一生都做了什么事

冯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号萃亭,汉族,生于广东钦州沙尾村(今属广西钦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名将,民族英雄。自幼父母双亡,流落江湖,历任广西、贵州提督。咸丰年间从向荣、张国梁镇压太平军,中法战争时,已年近70,起用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大败法军于镇南关,攻克文渊、谅山,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授云南提督。甲午战争间奉调驻守镇江,官终贵州提督。治军四十余年,寒素如故。

冯子才逝后葬于钦州,朝廷诏予于钦州城东南隅建“冯勇毅公专祠”纪念,称“宫保祠”。

冯子材生平简介

1818年8月17日,冯子材出生于广东钦州城外沙尾村。年幼父母双亡,与祖母、兄长相依为命。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冯子材在灵山县境内被天地会刘八部劫持,与反清队伍结下冤仇。同年投奔团总黄汝谐,充当勇目,协助围剿当地农民起义军。

1851年(咸丰元年),参加镇压粤桂边界的农民起义军,官至千总。后随广西提督向荣镇压太平军起义。

1864年(同治三年),太平军起义失败后,清廷大封“功臣”,冯子材也被赏穿黄马褂,封骑都尉世职。

1865年(同治四年),奉命前往广东罗定、信宜剿灭当地反清队伍。两个月后,赴任广西提督。18年后,告病还乡,暂时结束了多年的提督生涯。

1883年(光绪九年),十二月,

法国挑起中法战争。因为官场腐败而称病告退的冯子材构筑工事,再次出山,抗击法军。冯子材应两广总督张树声之邀督办广东高、雷、钦、廉四府团练,参加抗法战争

1885年(光绪十一年),以68岁之躯,精心策划,亲身指挥,创造了震惊时世的镇南关——谅山大捷。

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战争爆发,他又率军北援,立下赫赫战功。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中英片马争界交涉产生纠纷,冯子材奉命任云南提督。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调他入京统带京营。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年已86岁的冯子材会办广西军务兼顾广东钦廉防务。夏间行军,途中中暑,牵引旧伤,在南宁行辕辞世。

苦难童年

冯子材祖上世居广东省南海县沙头圩(今属广州市),清朝乾隆年间,该圩遭受水灾,冯子材的祖父便迁到钦州城外沙尾村定居。

嘉庆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七日(1818年8月17日),冯子材在这里降生。当时的钦州,隶属广东。

童年的冯子材,生活过得十分艰辛。他4岁丧母,10岁丧父,与祖母、兄长相依为命,孤苦伶仃,只上了两个月的学便辍学。为了活命,小小的冯子材不得不随大人贩盐、做木工、捕鱼摸虾、护送牛帮,篱笆房被洪水冲垮后只好住进庙里,饥寒交迫,朝不保夕。父母双亡后,舅父黎氏欲收养冯子材,被冯子材拒绝,祖孙日复一日地过着凄惨的生活。冯子材15岁那年,祖母撒手人寰。求生的欲望,驱使流浪街头的冯子材操刀使剑,练就一身好武艺。藉此拳脚功夫,冯子材为人放木排、做保镖,受尽凌辱。

加入清军

鸦片战争后,两广地区反清运动风起云涌。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31岁的冯子材与友人外出做生意,在灵山县境内被天地会刘八部劫持,遂与反清队伍结下冤仇。

从刘八军中脱逃后,冯子材投奔团总黄汝谐,充当勇目

,协助黄围剿当地农民起义军,从此成为清朝的统治工具。但是,黄汝谐贪功吞赏,冯子材绝望之余,率众改投廉州(时属广东,治今合浦县廉州镇)知府,在镇压天地会、围攻廉州的战斗中大显身手。继之,冯子材奉调高州清剿凌十八义军,因作战勇敢,获八品顶戴,为其升迁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镇压天国

19世纪50年代初,冯子材在广西博白聚众起事。当时两广地区阶级矛盾尖锐,天地会起义此伏彼起。

咸丰元年(1851年)四月,树旗反清的广东天地会领袖刘八率部众万余人进攻博白,冯子材趁机投奔这支队伍。5月,刘八进攻博白失败,冯子材拉出部众千人,投降知县游长龄,并被改编为“常胜”勇营,积极参加镇压粤桂边界的农民起义军,积军功擢升至千总。后随广西提督向荣镇压太平军起义,一路尾追到江南。

咸丰三年(1853年)4月,身为都司的冯子材统带广勇,隶向荣在南京城外孝陵卫建立“江南大营”,不时向城内太平军进攻。

咸丰六年(1856年)六月,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摧毁,冯子材败逃丹阳。

咸丰八年(1858年)一月,钦差大臣和春复立大营于沧波门、高桥之间,挖掘长濠,坚筑高垒,围困天京太平军。冯子材身负守御之责,屡次击退太平军的冲锋,并攻毁太平军在城北修筑的栅栏营垒。由于冯子材真心替清廷卖命,深得上司的器重,几年之内由都司一步步升为总兵。清军悍将张国梁曾抚其背,称赞说:“子勇,余愧弗如。”同年九月,太平军主将陈玉成,李秀成分别领军进至滁州乌衣(今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乌衣镇),准备会攻清钦差大臣德兴阿的“江北大营”。和春派冯子材领兵5000渡江相援。27日小店一战,冯部几乎全军覆没,仅剩三四百亲兵逃回江南。

咸丰十年(1860年)五月,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冯子材随江南大营次帅张国梁逃到丹阳,又被太平军击败,张国梁在丹阳南门外落水溺死,事后,冯子材收聚残军,退往镇江固守。

同治元年(1862年)初,太平军屡次攻打镇江,消灭了冯部的一些军队,但都没有产生很大威胁。二月,负责扬州军务的江宁将军都兴阿与冯子材不和,请求将他外调。后未果,仍留镇江归曾国藩辖制。以后,冯子材以孤军3000人守御镇江,不时与太平军小部队接仗,但由于太平军没有在镇江一带投入多少兵力,曾国藩也没有重用他的打算,冯子材实际上主要处于观战的地位。

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天京陷落,清廷大封“功臣”,冯子材也被赏穿黄马褂,封骑都尉世职。

出关靖边

成为统兵大员后,冯子材率部攻下了太平军占据的重镇丹阳,受到清廷的嘉奖。

太平天国失败后,冯子材于同治四年(1865年)奉命前往广东罗定、信宜剿灭当地反清队伍。两个月后事竣,始赴广西提督本任。此后18载,冯子材在广西提督任上连连用兵,翦除各地反清武装,并3次率兵赴越南,追剿入越的反清队伍。

同治八年(1869年),冯子材首次赴越,目的是追击吴亚忠率领的反清农民军。攻下吴部占领的地盘及吴战死后,于当年班师回国。途中吴部将梁天锡降而复叛,冯回师继续追剿,事平后于翌年回国。

同治十年(1871年),因越南边境战乱,藩属国越南无法向宗主国清朝进贡,冯子材再次奉命带兵出关,平定战乱,疏通贡道后于当年入关。

光绪四年(1878年),冯子材旧部副将李扬才因官场失意,便以恢复越南李氏祖业为由,率军入越颠覆越南阮氏王朝的江山。冯子材第三次奉命入越讨李,次年生擒李扬才,并全歼李军之后率师回国。

冯子材就任广西提督期间,弹劾过贪官污吏,伸张过正义。但官场风云险恶,当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弄得冯子材晕头转向时,他只好告病还乡,暂时结束了长达20多年的提督生涯。

镇南大捷

光绪九年(1883年)十二月,中法两国因越南的保护权问题争执不下,兵戎相见,法国侵略军悍然向驻扎在北圻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法战争爆发。

初始,清军在越南战场上节节败退,法军乘胜北上,叩我边关,并将战火引到中国东南沿海。国难当头,清朝上下着急,地处抗法前沿阵地的两广总督、广东巡抚想到了赋闲在家的老将冯子材,起用他督办高、廉、雷、琼4府25州县团练。

本来,冯子材是因为官场腐败而称病告退的,见有立功报国的机会,他便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于是,他把团练总部设在自己家中,并将招募到的兵员改编成“萃军”,取其大号“萃亭”之义。

随着边关频频告警,冯子材奉命率10营“萃军”从钦州开拔,奔赴抗法前线。行抵上思,加招8营。这支共9000人的部队,军纪严明,马不停蹄地开赴指定的集结地。

光绪十一年(1885年)大年初一这一天,冯子材行抵国门镇南关前,与广西巡抚兼关外军务督办潘鼎新会面,共商抗法计策。

这时,法军正乘余威向清军发动猛烈进攻,镇南关在冯子材抵达后第9天陷落,形势十分危急。

两天后,清廷谕令冯子材帮办广西关外军务。

国门失陷,主帅潘鼎新落荒而逃,前线群龙无首,乱作一团。署理广西巡抚李秉衡召集诸将,推荐冯子材为前敌主帅,得到大家的拥护。

受命于危难之际,冯子材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把两个儿子带在身边,以便在为国捐躯时收尸。他带领各路将官认真勘察地形,决定诱敌深入,在关内与法军决一死战。

在构筑工事,备战就绪之后,冯子材决定出兵扰敌,引鱼上钩。二月初七日(1885年3月23日),法军大举出动,越过关门,进入清军防线。冯子材父子身先士卒,挥刀迎敌,纵横冲杀,打得法军鬼哭狼嚎,丢盔弃甲,退出关外,据陈悦考证法军纪录阵亡74人,但已是遭遇前所未有的失败 。

接着,清军乘胜出关追敌,连克文渊、驱驴、谅山、长庆府、观音桥等处。法军落花流水,招架不住。

冯子材以68岁之躯,精心策划,亲身指挥,一举反败为胜,创造了震惊时世的镇南关——谅山大捷。这一仗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列强的光辉典范,打出了军威,张扬了国威,法国茹费理内阁因之土崩瓦解。打了大半辈子的仗,冯子材从未如此扬眉吐气。恰在此时,清政府在“乘胜即收”思想指导下发布停战令,冯子材含恨撤兵。

扶病远征

冯子材从越南撤兵回国后,“奉旨”督办钦廉一带防务,并会办广西一带防务,重点对付法国对西南边疆的侵略。中法战争结束后,冯子材奉旨督办广东钦廉(今属广西)防务。旋获太子少保衔,三等轻车都尉世职。之后,冯子材奉命到海南岛镇压黎民起事,同时为当地经济、文化开发事业做了不少好事,被补授云南提督,旋赏兵部尚书衔,继续留办粤防。

光绪十二年(1886年),他率军赴海南岛,镇压黎族人民起义。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他又率军北援,驻节镇江,以备调遣。冯子材在中法战争中的赫赫战功,受到朝野各派的瞩目。甲午战争爆发后,冯子材请缨北上抗日,获准赴江南办防。途中闻《马关条约》签署,中国赔款失地,悲愤中电请北上决战,未果。1901年,冯子材遭人暗算,被调离云南,改任贵州提督,他愤而告假,随之开缺。

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共计122处)

类别:1-古遗址 顺序号 分类号 名 称 时 代 地 点 原级别 备 注

1 1-1 石峡恐龙蛋化石埋藏地 白垩纪晚期 河源市源城区

2 1-2 牛栏洞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 英德市云岭镇 县级

3 1-3 史老墩遗址 新石器时代 英德市沙口镇清溪村 县级

4 1-4 银洲贝丘遗址 新石器晚期 三水市白坭镇银洲村

5 1-5 银岗古窑场遗址 先秦 博罗县龙溪镇岗村

6 1-6 端石老坑洞遗址 唐-现代 肇庆市鼎湖区砚坑村

7 1-7 石燕岩采石遗址 明-清 南海市西樵山狮脑峰 县级

8 1-8 燕岭古采石场遗址 明-清 东莞市石排镇燕窝村、田边村 县级

类别:2-古墓葬(共4处)顺序号 分类号 名 称 时 代 地 点 原级别 备 注

9 2-1 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含娘娘庙) 隋 电白县电城镇山兜丁村 县级

10 2-2 余靖墓 北宋 韶关市武江区甘棠村 市级

11 2-3 黄默堂墓 宋 深圳福田莲花山西北坡 市级

12 2-4 湛若水墓 明 增城市永和镇陂头村天蚕山麓 市级

类别:3-古建筑顺序号 分类号 名 称 时 代 地 点 原级别 备 注

13 3-1 包公井 宋 肇庆市端州区龙顶岗

14 3-2 贞女桥 南宋-明 顺德市龙江镇世埠村 县级

15 3-3 五岳殿 明-清 从化市神岗镇

16 3-4 元勋旧址 明-清 深圳市罗湖区笋岗村 市级

17 3-5 南头古城垣 明-清 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 市级

18 3-6 南雄府城正南门 明-清 南雄市雄州镇中山街 县级

19 3-7 大埕所城 明清 饶平县所城镇 县级 含古戏台、古街道、城隍庙

20 3-8 广州会馆 明 南雄市雄州镇埠前街 市级

21 3-9 花萼楼 明 大埔县大东镇大丘田村 县级

22 3-10 石寨土楼 明-清 蕉岭县北礤镇石寨村

含方楼、楼德楼、郭氏宗祠 23 3-11 饶平土楼 明-清 饶平县

镇福楼、润丰楼、新彩楼、南阳楼、道韵楼 24 3-12 关帝庙 明-清 揭阳市榕城区天福路 市级

25 3-13 司谏进士坊 明 新会市荷塘镇南村

26 3-14 何氏大宗祠 明-清 顺德乐从镇沙边村 县级

27 3-15 归善学宫 明-清 惠州市惠新中街1号 市级

28 3-16 南社村古建筑群 明-清 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 市级 含南社古寨墙、谢氏大宗祠、百岁翁祠、百岁坊、谢遇奇家庙、资政第、典型民居 29 3-17 塘尾村明清古建筑群 明-清 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

含古围墙、围门、炮楼、古巷道、古井、李氏宗祠、景通公祠、梅庵公祠、守善堂、玉卿家塾、七房厅与墩睦堂 30 3-18 曹氏大宗祠 明-清 南海市大沥区曹边村 县级

31 3-19 广裕祠 明-清 从化市太平镇钱岗村

32 3-20 石洞古庙 明-清 肇庆市七星岩 县级

33 3-21 黎氏大宗祠及古建筑群 明-民国 东莞市中堂镇潢涌村 市级 含黎氏大宗祠、京卿黎公家庙、荣禄黎公家庙、文阁、古巷门楼、居仁里、诗家坊、文明启迪、奕世文林、凤鸣里

34 3-22 青云塔 明 顺德市大良镇八坊村神步山顶 县级

35 3-23 明远桥 明 顺德市杏坛镇逢简村 县级

36 3-24 崔氏大宗祠 明 南海市沙头镇城区 县级

37 3-25 双峰塔 明 吴川市吴阳镇塔脚村 县级

38 3-26 高州冼太庙 明 高州市文明路 县级

39 3-27 大梁宫大殿 明 封开县河儿口镇扶河村 市级

40 3-28 南华又庐 清 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

41 3-29 两海会馆 清 兴宁市兴城镇神光路五号 县级

42 3-30 张将军家庙 清 新会市双水镇豪山村 县级

43 3-31 大旗头村古建筑群 清 三水市乐平镇大旗头村 县级 含民居、祠堂、家庙、裕礼郑公祠、郑氏宗祠、振威将军家庙、尚书第、建威第、文塔、晒坪、广场池塘 44 3-32 绮亭陈公祠 清 南海市西樵山 县级

45 3-33 刘氏家塾 清 阳春市三甲镇 县级

46 3-34 陈氏家庙 清 揭阳市榕城区仙桥镇涂库村 市级

47 3-35 罗定学宫 清 罗定市罗城镇 县级

48 3-36 陈氏大宗祠 清 顺德市乐从镇南村 县级

49 3-37 纶生白公祠 清 广州市新滘镇龙潭村 市级 含“乐善好施”牌坊

50 3-38 大万世居 清 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大万村 市级

51 3-39 鹤湖新居 清 深圳市龙岗区罗瑞合北街1号 市级

52 3-40 茂盛世居 清 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镇茂盛村

53 3-41 龙田世居 清 深圳市龙岗区坑梓镇龙田村 区级

54 3-42 泰安楼 清 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

55 3-43 曾氏大宗祠 清 深圳市沙井镇新桥村 市级

56 3-44 杨氏大宗祠 清 珠海市南屏镇北山村北 市级

57 3-45 应山石桥 清 乐昌市黄圃镇应山村 县级

58 3-46 雁塔 清 新丰县丰城镇大洞村老围山 县级

59 3-47 石井桥 清 广州市白云区石井镇 市级

60 3-48 新坡村广济桥 清 湛江市湖光农场新坡村 市级

61 3-49 西山庙 清 顺德市大良镇 县级

62 3-50 黄氏大宗祠 清-民国 顺德市杏坛镇石潍村 县级

63 3-51 化州学宫 清 化州市教育路2号 市级

64 3-52 康王庙 清 东莞市石排镇横山村

65 3-53 桥溪村古民居建筑群 明-民国 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桥溪村

含世德堂、朱氏祖祠、守庆公祠、世德楼、燕怡楼、慎安居、凌云馆、宝善楼、桥溪小学(原称“宝园”)、宝善家塾、渊庆楼、宝庆居、继善楼、逸楼、世安居、祖德居

66 3-54 大湾古民居建筑群 清民国 郁南大湾镇五星村

含其昌栈大屋、祺波大屋、李氏大宗祠、锦村李公祠、拨亭李公祠、象翁李公祠、禄村李公祠、峻峰李公祠、诚翁李公祠、介村李公祠、正村李公祠、学充李公祠、芳裕家塾、洁翁李公祠

67 3-55 菁莪书院 清 罗定市罗城镇北区 市级

68 3-56 功武村古建筑群 清 龙门县沙迳镇功武村

含五宅第、古码头、正街、廖氏宗祠

69 3-57 资政大夫祠建筑群 清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 市级 含资政大夫祠、南山书院、亨之徐公祠、衬祠、后楼、水仙古庙

70 3-58 林家厅及古民居群 清 佛山市石湾镇忠信巷 市级 含林家厅附近民居

71 3-59 金楼及古建筑群 清 顺德市北滘镇碧村 市级 含金楼、泥楼、见龙门、慕堂苏公祠、砖雕大照壁、苏三兴大宅

72 3-60 打铁街作坊群 清 揭西县棉湖镇

73 3-61 周源李公祠 清 新会市荷塘镇篁湾村

类别:4-石刻顺序号 分类号 名 称 时 代 地 点 原级别 备 注

74 4-1 宝镜湾摩刻画 先秦 珠海市三灶村 市级

75 4-2 鼎湖山摩崖石刻 唐近代 肇庆市鼎湖山

76 4-3 巾峰山摩崖石刻 宋近代 连州市连州镇巾峰山 县级

77 4-4 观音岩摩崖石刻 宋近代 英德市英城镇 县级

78 4-5 三洲岩摩崖石刻 宋-清 德庆县九市镇三洲村 县级

79 4-6 华表石摩崖石刻 明 德庆县回龙镇建丰村 县级

80 4-7 石溪摩崖石刻 明 珠海市香洲区山场村 市级

81 4-8 却金亭碑 明 东莞市光明路 市级

82 4-9 紫花岗摩崖石刻 清 台山市南湾镇 县级

类别:5-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顺序号 分类号 名 称 时 代 地 点 原级别 备 注

83 5-1 陈慈黉故居 清民国 澄海市隆都镇前美村 县级

84 5-2 陈少白故居 清 江门市外海镇南华里1号 市级

85 5-3 风采堂 清-民国 开平市荻海茭荻咀 县级

86 5-4 谢晋元故居 清 蕉岭县新铺镇尖坑村 县级

87 5-5 陈垣故居 清 新会市棠下镇石头村 县级

88 5-6 陈兰彬故居 清 吴川市黄坡镇黄坡村 县级

89 5-7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 民国 东莞大岭山镇油鼓岭村 县级 含司令部旧址、会议室旧址、电台旧址、报社旧址、情报站旧址、粮站旧址、军械修理厂旧址、军事训练班旧址、干部训练班旧址、后方医院旧址、后方办事处旧址

90 5-8 冯达飞故居 清 连州市东陂镇东陂街达飞巷 县级

91 5-9 凌十八故居 清 信宜市钱排镇塘坳村 县级

92 5-10 尢列故居 清 顺德市杏坛镇北水村 县级

93 5-11 张弼士故居 清 大埔县西河镇车龙村 县级

94 5-12 赤坎旧镇近代建筑群 近代 开平市

含中华西路、堤西路、中华东路、堤东路的近代建筑物

95 5-13 汀江圩华侨近代建筑群 民国 台山市端芬镇六乡村

共占地30亩,合94幢建筑物

96 5-14 外国人公墓 近代 广州市长洲镇深井村竹岗 市级

97 5-15 广雅书院旧址 1889 广州市西湾路1号广雅中学内 市级

98 5-16 涵碧楼 民国 潮州市西湖公园内 市级

99 5-17 简氏别墅 民国 佛山市人民路臣总里19号 市级

100 5-18 邓演达故居 1895 惠州市三栋镇鹿颈村 市级

101 5-19 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 1903 湛江市霞山区海滨一路 市级

102 5-20 广东咨议局旧址 1909 广州市陵园西路2号大院之二 市级

103 5-21 广东邮务管理局旧址 1913 广州市沿江西路43号 市级

104 5-22 粤海关旧址 1914 广州市沿江西路29号 市级

105 5-23 广东财政厅旧址 1915 广州市北京路376号 市级

106 5-24 棣华居 1918 梅州市梅县区(今梅江区)白宫镇新联村

107 5-25 兆祥黄公祠 1920 佛山市福宁路95号 市级

108 5-26 陈宜禧故居 1922 台山市斗山镇

109 5-27 中央银行旧址 1924 广州市沿江中路193号 市级

110 5-28 康乐园早期建筑群 1924 广州市新港西路中山大学 市级 含岭南大学校舍建筑群(马丁堂、格兰堂)、岭南大学附中建筑群、岭南大学附小建筑群、马岗顶洋教授建筑、模范村中国教授住宅群、孙中山铜像、七进士牌坊

111 5-29 国民革命东征军总指挥部、总政治部旧址 1925 汕头市外马路207号 市级

112 5-30 广宁县农民协会旧址 1927年 广宁县南街镇江布村白庙梁家祠 县级

113 5-31 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旧址 1926至1927 高州市后街40号 县级

114 5-32 蒋光鼐故居 1930 东莞市虎门镇南栅村 市级

115 5-33 联芳楼 1931年 梅州市梅县区(今梅江区)白宫镇新联村

116 5-34 台山县政府大楼 1933年 台山市台城镇中山三巷6号

117 5-35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士坟园 1933年 广州市水荫路113号 市级

118 5-36 陈可钰故居 1933至1944 清新县石潭镇新民街 县级

119 5-37 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 1943至1945 深圳市葵涌镇土洋村 市级

120 5-38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 1949年 广宁县赤坑镇 县级

121 5-39 国殇冢 1949年 东莞市道滘镇闸口村 市级

类别:6-与现有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1处

顺序号 分类号 名 称 时 代 地 点 原级别 备 注

122 6-1 人境庐及古民居建筑 清 梅州市梅江区东山小溪唇

荣禄第、恩元第并入人境庐名称:人境庐及古民居建筑

梁氏,是个十分古老的中国姓氏。据史料记载,嬴姓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非子的人,非常善于养马。

于是周孝王便让他负责养马,结果养马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周孝王就封秦邑给他,被称为秦嬴。非子

的曾孙秦仲,是周宣王大夫,奉命征讨西戎,不幸被西戎所杀。后秦仲的五个儿子率兵继续攻打西戎,

他们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终于打败西戎,收复了失地。秦仲的小儿子被封在梁,建立了梁国,称梁

康伯。梁康伯以后的君主称梁伯。他十分喜欢建造华丽的宫殿,时常大兴土木,人民不堪其苦,纷纷

外逃。后来秦穆公灭了梁国,改称梁地为少梁。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部分逃到了晋国,他们以原来

的国名为姓,就是梁氏。

始祖嵩公(一世)生一子金微

二世祖金微生二子:长国大号明山,次国老号明水。

三世祖国老生三子:长天福名兴公,次天禄名亢公,三天寿号珊琉。

四世祖天福生二子:长梁 富,次梁 昭。

天禄生十一子一女:长梁呈,次梁顺,三梁降,四梁齐三梁降,五梁宝,六梁才,七梁休,八梁标,九梁新,十梁海,十一梁吕(女),十二梁烈。

天寿生四子:长梁 良,次梁 产,三梁 意,四梁 类。

五世祖梁烈(由东兰迁居永顺)生一子正材(由永顺迁居龙头区)。

六世祖正材生三子:长金容字奉羽,次金鹏生一子英立,三金灿生一子英七。

七世祖金容生三子:长英鸿,次英山(由冒村迁居塘华),三英灿生一子士永。

八世祖英鸿生五子:长士明,次士聪,三士乐,四士会,五士杰。

英山(1682—1763)81岁,生二子:长士爵,次士官。

九世祖士爵(1717—1782)66岁,元配韦氏生四子:长嘉能,次嘉宜,三嘉会,四嘉维。士官生一子嘉禄。

十世祖嘉能生一子国镜。

嘉宜生三子:长国珍,次国锈,三国瑾。

嘉会(1756—?)生三子:长国珠(韦氏),次国琼(韦氏),国瑚。

嘉维生二子:长国强,三国瓦。

十一世国珠(1790—1856)66岁,生有三子:长启松乏,次启高(覃氏), 三启福(韦氏)。

十一世国琼(韦氏)生二子:长启广(崔氏),次启东(韦氏)。

国瑚生三子:长启报乏,次启水,三启建。

十二世启高(1822325—1858114)37岁,元配覃氏(18235—18876)生有三男一女:长有足(风和),次有多(又风楼),三有丰(风翔)。

启福生二子:长有群,次有团。

十三世有足(184646—1906111)生四子:长玉孟,次玉苗生绍思乏,三玉天乏,四玉满

十四世玉孟(栋文)元配覃氏生四子三女:长绍明(卢氏),次绍灌又利(卢氏),三绍绅,四绍仕,女长嫁百井,次嫁怀远,三嫁龙道。

十五世绍明生一子庆肯一女达草嫁弄六。

十六庆肯生三女:桂缓,桂朵,桂川,义孙文才,文攀。

十五世绍利生二子:长庆彩,次庆述(都少亡)。

绍绅又名兆吉生二子:长庆奢,次庆抗(住巴一队)

十六世庆奢生四子二女:长仁补,次仁讲,三仁义,四仁办;女长嫁昌村,次嫁杭州。

庆抗生二子四女:长仁省生胶成,次仁国,女秀宁,金艳,金莲,金孟。

十五世绍仁生四子二女:长庆代,次庆扬,三庆常,四庆培,女秀目,秀东。

十六世庆代生四子四女:长仁勇,次仁柱,三仁撰,四仁干,女金最,金星,金标,金顺。

十三世庆扬生二子三女:长仁夫,次仁起,女金贵,金美,金翻。

庆常生三子二女:长仁所,次仁巨,三仁胜,女金研,金弄。

庆培生三子:生仁造,次仁炮,三仁毕。

十四世玉满生绍象,绍象生二子:长庆叨,次庆远。

十六世庆叨生二子五女:长仁江,次仁德,女桂奂,桂癸,桂尼,桂元,桂元

十七世仁江生文天;女美,美丽。仁德生二子:长文垒,次文海。

十六世庆远生一子一女:仁贯,女桂艳。

十三世有多(185212—1923326)72岁,元配拉洞村?氏(1859—19351)生有四子:长玉田(栋兴),次玉念,三栋魁,四栋光乏。

十四世栋兴(1878108—1923326)由塘华队迁居考二队,元配带河拉竹屯玉武长女韦氏(18808—19353510)生有八儿子:长绍恺,次绍冀乏,三绍垂,四绍品生二女,五绍平,六绍治,七绍朝乏,八绍拨(梁 汉)。

十五世绍恺(19036—19785)78岁,少壮勤学经书广交良朋,执教数年,解放初期曾任中共宜山县永安乡人民政府第一任乡长。由考二队移迁巴一队,元配崔氏(?—198512)生有二男四女:长庆都,次庆积;长女秀姬,次秀媚,三秀碧,四秀姣。

十六世庆都(黎氏)生仁主,仁主(韦美社)生三子:长文波(大学毕业),次文安,三文静。

次庆积生六子三女:长仁思(韦孟群)生文伟,次仁冠(韦氏),三仁农(袁氏)生文确、文璀、韦华、四仁仅(韦翠美)生文鹏,五仁合(袁氏),六仁义;女美如(邓氏),美作(谭才),美善(卢氏)

十五世绍垂(金章)生三子:长庆辽(少亡),次庆南(少亡),三庆云(韦氏)生一女凤俄。

五绍平元配(吴氏)生于民国21年5月卒于1998314日,无生育,抱养有一男(庆浪)一女(梁妹),一生勤俭持家供养义子读书至高中毕业,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后抚养孙子(仁辉)孙女(蔷薇)读书至小学毕业,其精神其得高贵,逝后葬于大圹坡,义于庆浪出外至今数年未归,媳和孙子女远走他乡也不回,义女梁妹嫁至巴二队韦元思生有二子三女:韦德寒将。

十五世绍治元配吉隆村邓治文之长女:生于民国六年卒于1973年,57岁,原配韦明柱公育有两子(田巴一队的韦炳乔,韦俊崔)后,因年少守霜方配绍治公生有三男二女:长庆快,次庆金;长女秀模,次秀烈。

十六世庆快生二子二女:长仁育,次仁万;长金米,次金童。

庆宜生三子二女:长仁学,次仁毕生文响,三仁龙;长女艳红,次艳群。

庆金生一子二女:仁上;长女金苗,次金花。

十五世梁汉(1922822—198281)曾任过警卫员,当副排长,后还乡归农,元配永吉村韦氏生五子二女:长庆伯(韦氏),庆合(韦氏),三庆山(韦氏),四庆全(赖氏),五庆武(韦氏);长女秀灵(嫁木仅岭弄六村卢氏生一子卢安勋二女),次秀叶(嫁至宜州山市矮山乡张正学生一子张仲叨)。

十六世梁庆伯生一子一女:仁胆;风秋。

次梁庆合生四女:长风柳,次风溜,三金日,四金媚。

三梁庆山元配考二队韦炳峰之女韦秀弯(炳峰生四子三女:韦德光,韦德荣,韦德回,韦德关)生有三女一子:长女风姣,次风利,男仁滚字家龙,四女风蕊。

四梁庆全生四女:长金蚌(风艳),次风泥,三风林,四风蓝。

五梁庆武生仁猛,仁贡。

十四世玉念(栋念)生二子:长绍祖,次绍裘。

十五世绍祖生一子三女:庆猷(韦邓氏);女美艳,秀水,美英 十六世庆猷生五子二女:长仁友生梁能、文瑞,次梁辉生二女红杏、小妹

三仁乾,闪人跳,五人乾,女春彩,柳青。

十五世绍袭生四子:长庆翁,次庆雷生人岸、人伟、仁三,三庆教,四庆广。

十六世庆翁生四女:彩欢,彩用,彩素,彩红。

庆教(安乐村书记)生一子二女:仁贵;长菊香,次女风肖。

庆广生二子一女:长仁晓,次仁朝,女金兰。

十四世栋魁生一子绍康,康生三子:长庆福,次庆国生人选,三庆端生生仁攸

十五六世庆福生三子:长仁恒生梁彬,次仁文,三梁吉。

十七世仁文生梁台,梁林湾(女),梁平。

十三世风翔生四子:生栋友(玉焕)、次栋模(玉庭),三栋彰(玉甫),四栋熙

十四世栋友生四子:长炳琳,次炳龙,三炳宋生庆介,四庆璜生增乔

十五世炳琳生二子:长增甲(张氏),次增庆生一子仁克(迁百色)

十六世增甲生五子:长仁祝,次仁愿生一子一女文理、柳源、三仁面文宇,四仁卫生文忠,五仁条。

十五世炳龙生二子:长庆坤生长仁华生文敏次仁达,三仁勋:次庆永。

十四世栋模生四子:长炳吴,次炳熙,三炳光,四炳柱。

十五世炳吴号梁儒生二子:长增权生二子仁丁生文宝、仁盘,次增邦。

十六世界增邦子:长仁珊,次仁童,三仁显。

十四世栋彰号克昭生一子炳展,展生二子:长增敢,次增纪(又即)。

栋熙(玉耀)号朗亭生炳南(随母到南丹车河镇塘汉村住)。

十五世炳南生二子:庆奎,庆源。

重修梁氏家谱序

  我梁氏家谱自一世至八世支派清晰而不紊伊谁之力哉我高祖国 莹子公经苦心以成也自八世至十一世先祖协恭又继修焉本支世次分明而经兵灾而逃亡者七人意无一考念及于此不用怆然矣予少时当欲远游赴寿光日照等处亲访外徙之遗迹核有无稽盛衰实予之素心也无如蹉跎岁月年已七旬予虽有志尚能远行乎因念本支数世未续所急尤甚于远访者遂命出司男垲并族侄董等共议重修自十一世详至十五世焉计修葺之功经月余而告成多书数本防后来之有失庶继修者不患世系之无考又于居义者载其本姓使后人有以知是吾族者乃吾族非吾族者不得混吾族也而支派不益照然哉然功修究非予力矣倘非高祖勤之于始予安得继之于后知肇始之苦心大有裨于后人也于戏高祖虽亡帖页犹在拣阅之余而遥忆焉其为人盖不啻犹生云

  时

清道光十七年仲春既望 十二世孙志朱谨识

三修梁氏家谱序

  夫世胃贵族其所以位次不紊支派明晰者端赖有谱谱这所系不诚重哉顾谱诚重矣或创垂未备欲考稽而无由或简编有缺亦缵绪而无自系莫传焉抱恨矣我梁氏家谱有莹子祖作之于前协恭祖述之于后绳其武者垲与董祖又续修谱不历历分明班班可考哉但本固者枝愈茂条达者实益繁瓜瓞而绵绵矣合不增修以继业敢必谱之终于分明乎庚寅之冬芸祖香亭公以修谱之命余余觉责有攸归不得旁贷遂依先人之旧规序次之分为四册以防失坠庶不没先人之志亦少有裨于后人云

  时

清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季冬 十五世孙世家谨识

四修梁氏家谱序

  夫创业垂统先人之志而善继述亦孝孙之思我梁氏家谱有莹子祖创之于前 协恭 垲 董 数祖述之于后缵其绪者族兄献廷又继修焉展阅之馀业已支派清晰世次分明重修之功可俟之异日矣然谱虽历历可考面而后世竟有卤莽之人较互称名紊乱位次加之人丁蕃延名称已缺两世念及此盖不胜凄然矣乙丑之冬族中少长佥议重修并以修谱之责委予予意责之所归无可旁贷遂依先人之成规交互者更之紊乱者序之名讳缺略者补这旋自十六世详至廿一世焉计修葺之功七月越月而始告竣仍四册以防亡失固非敢云孝思也抑亦承先启后之意云尔

  时

中华民国十五年仲春 十五世孙 杏林 谨识

十四世孙寅春十五世孙清林、柏林、鸿升,十六世孙荣兴、进修、广均、志修、仁兴。校正。

十五世孙杏林 敬书

五修梁氏家谱序

夫创业谓水流长而有源枝繁茂而有本垂先人之志承前启后乃我孝孙之责也我梁氏家谱有莹子祖之于前,协恭、垲、董数祖述之于后献廷、景擅祖又相继修焉谱之所系支派清晰世次分明谱虽历历可考而经年久未葺自十六世至二十世交互者名讳缺略者甚重阅之谱尚一世这馀谱之所修岂不燃肩哉戊寅孟春族中少长计议重修并以修谱之责而责命予意负命而始竣依行人之成规据今朝之所势交互者更之名讳缺略者补之自十八世于后

夏氏家谱循字辈后面是什么辈

1 世:黄帝 嫘祖氏      2 世:玄嚣3 世:乔极          4 世:帝喾 庆都氏5 世:唐尧 散宜氏      6 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