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应该怎么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1浏览:1收藏

家谱应该怎么写?,第1张

龙山园丁回答

家谱该怎么写

家谱是记录一个家族历史的书,一般来说,很多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谱,只是这些家谱并不是每个人都感兴趣,所以很多人并不知道。

历史上,孔子的家谱是最全的,他的后人中相当一部分人能倒推到孔子,这完全得益于中国人对孔子的敬仰。除此之外的家谱,能倒推到元末明初的就很不错,再往前的就不一定有说服力了。

我认为作为一个族谱,通常可以分为六大部分。

一、序

序就类似于现在书的序,可以由族中得望高的人写,也可以由外人写。主要是通过另一个或另几个人的眼光来看待这本族谱。通常情况下,新序在前面,旧的序也要包含在内并排在新序后面。

二、简介

即使是对于自己的家族,能全面了解的人也不多,所以需要首先简介一下自己家族,可提及的内容有:刻谱凡例、本族谱本次创修(修订)参与人员、时间、为什么要修订;此次编码的依据是什么;家族的整体情况、历史、迁移史、当前分布、人数;本族宗派、字辈,即记录每一代人起名规则;祖坟所在地、祖坟中各代分布图;对祖先事考查、考证。

总之,这里不具体到某一个人,只是对整个家族进行整体描述。

三、人物志

其实一本家谱本身就是人物记录,但通常情况下,家谱中会记录某一个或多个优秀的典型人物或团体。而记录这些优秀人物时,常常格式多样,有该人的传记、他写的文章书稿、获得过的功名、官名、、画像、碑记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把同姓历史名人强编入本族谱,即使是小小提示也不可。因为后人续谱时,常常会因为这一次信以为真,而以讹传讹。

四、世系表

世系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最简单的家谱,有时只有一个世系表。世系表是记录家族中每个人的关系,用计算机中的术语,这种一对多的结构是“树”状结构,但实际中的往往会比较复杂。当一个家族很大、人数很多时。会出现嗣出嗣入(通过过继、领养、送人)、迁入迁出的现象。

五、世略表

通常情况下,仅有世系表的家谱其实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面对一些不是名人的名字,除了这几个字,你还能知道什么呢?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增加世略表,世略表是记录世系表中每一个族人简历的表。这一部分可以和世系表合二为一,也可以单列。我认为单列更好,因为合二为一,常常导致世系表过肥过大,查找一个成员的时候非常麻烦。

我曾看过几本家谱,很多家谱中,世略只写到父名、娶妻、生子数及名字数,这样写虽然整体看上去挺规范,实际上也没多大意义,因为世系表本身就可以表示这种信息。我认为世略不一定能做到每个人都有完整的简历,但至少应该有:本人生卒年月、主要职务、职称、主要生活工作地、本人工作简历、主要成绩、妻子姓名、妻子嫁出地、妻子父亲的名、妻子简历、子女名、女儿出嫁地、所嫁人姓名。这样不仅妻方家谱可以通过家谱查到本家族,本家族也可以通过自己家族查到女儿家族。

六、后记

后记写一些感想即可。

如果写家谱!

有了上面家谱的格式,下面就是如何写了,很多人都想写,但感觉自己对家族一无所知,所以感觉无从下手。其实,到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是国内家谱最多的图书馆)看看,80%的都是从某个时期开始记录的,真正能倒推上千年的几乎没有。从另一个角度看,你现在不写,你的孙子还知道你的存在,你的曾孙、玄孙恐怕就很难说了。因此,对于家谱,如果你想写,马上要做的就是:Just do it。

决定了做,就是怎么做了,说着简单,实际做起来却不容易。一般来说,首先是赶快问你的爷爷或爸爸,一般来说,每个人一生都知道自己爷爷、爸爸、儿子、孙子这几代,而你的爷爷自然能帮你把祖先提高两代。1949年建国新,真正在城市里长大的并不多,所以到你的故乡里找找,是第二步要做的事。通常如果能到找本族人,或祖坟,通过墓碑碑文也能查到一些资料。

如前所述,编族谱最忌讳的就是乱写祖先,乱写祖先既没什么意义,也会使后人信以为真。我认为努力去找自己祖先是谁,还不如把现代的优秀的人好好写写,让后人知道自己。当然写现在人是很难的,众口难调,不管怎么写,通常总会有人满意,有人不满。

传承有序,序而不乱。中国古文化中的百家姓(其实不止),各有史载宗族和教育,一脉宗亲一脉相传(各有家谱保存)。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下来,早已根深蒂固。真象香火年年旺,子孙代代兴。至今也只有中国才做的到。

百家姓是中国一种传承就是找到文化的认同,就是找到心灵的家园。给心灵找个安放的地方,就是寻根。有了心灵的家园和民族的根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会到哪里去,就会有真正的归属感。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百家姓也是一种群体意识的表现。这种向心力和凝聚力,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基因,历经几千年的沉淀,是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正是这种文化传承,让中华民族空前团结。也正是这种凝聚力,让中华民族变得异常顽强

说起皇帝,一个是自称人间天子的普通人,身穿着龙袍,住在金銮宝殿当中。出行以辇代步,饮食自然也是不同寻常了。皇帝吃饭的时候是不是也是与普通人那样一家老小围在一桌吃喝呢?吃的是不是山珍海味,各种满汉全席呢?在魏晋时期,有着用人乳汁做菜的传说,往后的皇帝御膳中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在魏晋时期,曾有用人的乳汁做菜的传说,之后皇帝的御膳中是不是也这样呢?

皇帝怎么吃饭,各个朝代有各自的吃法。饭菜的丰盛程度和搭配方法,也因皇帝们口味和喜好的不同而异。目前知道比较多的是明清皇家的吃法。

皇帝并不都是一日三餐,有的多,有的少。一般每天只吃两顿饭,即早膳和晚膳。皇帝自称孤家,吃饭时为了表示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是在专设的桌子前单独进餐,民间称为吃独食儿。虽然皇帝喜欢吃独食儿,但吃饭时不会就他一个人,旁边会有侍候的宦官——侍膳太监。因为菜太多,桌子摆得满满的,用餐时远处的菜便够不着。但不必担心,皇帝吃饭时,并不用自己夹菜,太监会将菜送到嘴边。

皇帝用膳时,除了太监在场,不远处还会站着听赏的人,如宠臣、皇子。皇帝不想吃,或是一时高兴,更多时候是吃不完,就会把美食赏赐下去。被赏的人只能在另设的桌子前,站着吃完。因为是皇帝赏的,即使不饿不想吃也得吃,而且要表示味道好极了。早期,帝王吃饭时还会有乐队助兴,后来的皇帝只有在寿诞或庆典活动的餐会上,才会用乐队。但吃饭时摆谱,却一直被发扬光大,直到晚清仍是如此。

先说说明朝的。开过皇帝朱元璋和尚出身,没有那么铺张浪费。《南京光禄寺志》卷二《膳羞》当中,记录了洪武十七年六月的膳单:

1、早膳:

羊肉炒,煎烂拖虀鹅,猪肉炒黄菜,蒸猪蹄肚,两熟煎鲜鱼,炉煿肉,筭子面,撺鸡软脱汤,香米饭,豆汤,泡茶。

羊肉炒,猪肉炒黄菜,蒸猪蹄肚,两熟煎鲜鱼,这些很容易看明白是什么,大概也就是现在家常菜的水平。

煎烂拖虀鹅就是用捣烂的葱姜蒜韭末爆香后煎的鹅肉,炉煿肉就是烤肉干,不一定需要现做。

至于筭子面是啥我到现在都没搞清楚,但大概也就是两种东西:

一,筭音通蒜,也就是蒜拌面;

二,筭形通竹,筭子实际上指的是竹笋,也就是用竹笋煮的汤下的面条,但考虑到笋这个字产生了都快一千年了(《南齐书·刘怀珍传》: 灵哲 所生母尝病,灵哲躬自祈祷,梦见黄衣老公曰:‘可取南山竹笋食之,疾立可愈。),可能性不大。

然后再加一份鸡汤,一份豆汤,一份米饭,一壶茶。

2、午膳:

胡椒醋鲜虾,烧鹅,火贲羊头蹄,鹅肉巴子(肉干),咸豉芥末羊肚盘,蒜醋白血汤,五味蒸鸡,元汁羊骨头,糊辣醋腰子,蒸鲜鱼,五味蒸面筋,点击看更多,羊肉水晶饺儿,丝鹅粉汤,三鲜汤,绿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饭,蒜酪,豆汤,泡茶。

午膳是三餐中最为丰富的(有时候会和妃嫔或皇子一起吃),也是最能体现明朝御膳特点的,这些菜是什么一看就能明白,也就是个南方农村家宴的水准(还不是大宴,大宴得上生猛海鲜),不多解释了。

有人会问棋子是什么。

棋子是宋明时期一种面食,制作方法是用水和面,捏成小块,烤熟或煮熟的小面点,现在还有,大致长下面这样:

图中这个棋子一看就是加工过的,肯定黄油、糖、鸡蛋啥的没少放,差不多算是甜点了。

但明朝的棋子都是咸吃或者寡吃,要么是加了盐、胡椒、猪油等做成咸味的,要么是加少许一点点盐然后像吃馒头那样就菜吃,朱元璋吃的绿豆棋子应该也是寡吃类型的。

鹅肉仍然是当时御膳最重要的食用禽肉,鸡肉仍然无法取代其位置,这一现象甚至到了明朝后期仍是如此,特别是女眷,吃鹅要多于吃鸡,如万历三十九年正月,慈宁宫膳共准备鹅十二只,鸡十六只;

最后,也是最值得说道的,就是烹饪中对于醋的运用。

醋在当代烹饪中主要用于酸味菜的烹饪,或者在鲜香口、咸香口的菜式的烹饪中点缀少许提鲜。

但在明朝,几乎所有的菜式都可以用醋来烹饪,上到鲜虾等昂贵的食材(胡椒醋鲜虾,你们能想到是什么味么?),中到腰子等下水,甚至是出征时候的军粮,都可以用醋来烹饪。

用醋制作的军粮见戚继光《纪效新书》:麦二升炒熟,一升用熟香油作媒,一升取六合,用好烧酒浸晒干,再浸,以不入为度,研末另包;四合用盐醋晒浸,亦以不入为度,晒研为末,另包。

3、晚膳:

很遗憾找不到朱重八的,用朱老四的代替下:

按酒四品,焚羊肉,清蒸鸡,椒醋鹅,烧猪肉,猪肉撺白汤,香油饼,小馒头,米饭,雪梨菱角汤,赤豆汤。

基本上还是猪羊鹅鸡。

此外,朱老四有个特点,就是他把调料看的比粮食和肉还重。

永乐十二年,成祖北伐瓦剌,在忽兰忽失温大败马哈木,缴获牛羊无数。

于是成祖下诏,将缴获的牛羊,以及尚膳监和光禄寺为其准备的腊肉、米面、枣子等食物赏赐给出征将士食用,但是,烧酒、醋、酱、糖、盐等调料则不予发放。

清末代皇帝溥仪在其自传《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讲到了这点:

关于皇帝吃饭,另有一套专业术语,是绝对不准别人说错的。

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

到了吃饭的时候——并无固定时间,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

我吩咐一声传膳!

跟前的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监说一声传膳!

太监又把这话传给鹄立在养心门外的太监,他再传给候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

这样一直传进了御膳房里面。

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巳经走出了御膳房。

这是由几十名穿戴齐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

进到明殿里,由套上白袖头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阁摆好,关注订阅号诡不言,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

所谓的摆谱,不是东北人的摆家谱,而是摆菜谱。

清朝标准御膳,每顿饭有120道菜,要摆三大桌。

此外还有主食、点心、果品等。

后来,有的皇帝觉得这样太浪费,减少菜谱,由120道减为64道;

慈禧太后的老公奕詝当皇帝时的咸丰年间,又减为32道;

奕詝死后,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再减为24道。

慈安太后死后,独揽大权的慈禧太后又摆起了谱,恢复了每顿饭百道大菜的老规矩,一顿饭少说要花200两银子。

皇帝吃饭时摆谱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每道菜名叫什么,掌勺的大厨是谁,在盘子边都要标得一清二楚。

一是保证饭菜的质量,显掌勺的手艺;

二是万一饭菜出了质量问题,比如有毒,追究起来也方便。

如今级别较高的饭店也会这样做,不知是不是学自皇家。

家谱应该怎么写?

龙山园丁回答家谱该怎么写家谱是记录一个家族历史的书,一般来说,很多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谱,只是这些家谱并不是每个人都感兴趣,所以很多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