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族谱 http://www2.webng.com/vbg668/cbg/ 可以打开吗??
可以。我打开了。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A
丁姓人家
卜氏家园
卜商联谊会
于姓的天空
王氏源谭
王氏家谱网
王氏-中华
王氏-河北
方氏谱牒
方氏网络
方氏-台湾
尹氏译站
牛氏家园
甘氏宗亲网
孔氏宗亲网
孔氏论坛
毛氏族谱x
丘氏-中华
白氏宗亲
田氏族谱
田氏宗亲网
左氏家园
冉氏宗谱
史氏宗谱
石氏寻根
五心联谊会
江氏宗谱
江-话江厝
池氏宗亲网
向氏家园
成氏网站
成氏宗亲会
伍氏家族
朱子网
朱氏家谱x
仲氏宗亲网
米姓源流x
伊达氏宗族
庄氏宗亲会
匡氏家族网
B
李姓家谱
李氏网
李氏-小港
李氏-东坑
李氏-镇海
李氏家谱
李氏族谱
李氏公会
吴氏-永定
吴氏-华夏
吴氏家族
吴氏在线
汪氏家族志
汪氏宗亲网
初氏族谱
余氏族谱
余氏宗亲会
余氏-中华
余氏宗亲网
宋氏名录
宋氏宗亲
何氏台中会
何氏-世界
巫氏网
巫氏平阳堂
吕氏联谊会
吕氏大族谱
岳氏家谱
岳飞网
岑氏族谱
狄氏宗亲网X
别姓网X
角谷氏家谱
昌氏网
周氏-中华
林家花园
林氏族谱
林姓大族谱
林氏大族谱
林姓宗亲会
林氏-苗栗
林家-屏东
林氏部落格
林姓-海陆
韦氏族谱
范氏-浙江
范氏家谱
范氏-中华
范氏宗谱
范氏部落
金氏寻根
金氏族谱
金氏联谊会
C
幸氏家族网
明氏家族网
尚氏宗族
易氏-天下
房氏介绍
房氏-中华
冼氏宗谱
孟氏宗亲网
施氏宗亲会
施氏网站
胡氏宗亲网
胡氏家谱
胡氏-汉川
段氏家谱
信氏宗亲
侯氏族谱
侯氏在线
修氏宗亲
修氏渊源
姚
姚氏宗亲网
柳哲寻根室
纪氏宗祠
席氏宗亲网
夏氏家谱
夏氏家族
洪氏-南安
郝氏中华
柯蔡宗亲网x
柯氏公会
徐氏网页
徐姓联谊
徐氏-中华
涂氏-中华
涂涂氏家族
涂氏宗亲网
秦氏文化网
翁氏家园x
耿氏宗亲网
贡氏宗亲网
马氏家族
马氏-金紫
梁氏文化
梁氏家族网x
梁氏家谱网
D
袁氏家谱
袁氏研究
西袁氏
袁氏-中华
袁氏-湖北
韦氏宗亲网
孙子研究
孙氏纪念堂
曹姓查寻网
曹氏网
崔姓家园
崔氏宗亲网
崔氏-中华
莫氏庄园
高氏宗亲
高氏宗亲网
高氏家园
高氏家谱网
高氏族谱
高氏家谱
章氏宗亲
章氏宗亲网
章氏家族
毕氏家谱
辜氏族谱
辜氏家园1
辜氏家园2
粘氏宗亲
卿氏族谱
凌氏来源
凌氏宗亲网
戚氏族谱
戚氏家园
许氏-中国
许氏-中华
许氏文化
张姓家谱
张氏族谱
张氏家谱
张姓论坛
张氏一族
张姓-中华
张姓-安徽
张姓-湖南
张氏-挥公
黄氏台湾网
黄六成家谱
黄氏-广东
黄氏族谱
黄姓宗亲会
黄氏家谱
黄氏-其它
黄姓-潮人
黄氏全球网x
黄姓大家园
E
乔氏宗亲网
舒氏-中华
云氏宗亲网
费氏-中华
焦氏论坛
路氏族谱
董氏家族
森氏家族
冯氏族谱
揭氏家谱
靳氏家谱网
强氏族谱
唐氏宗亲网
唐杜氏家谱
曾
曾子
曾氏族谱1
曾氏族谱2
曾氏家谱
曾氏宗亲网
曾氏-海南
曾氏-中华
傅氏源流
傅氏族谱
程氏家谱
程氏联谊会
程氏宗亲网x
彭家网路
彭氏族谱
彭氏宗亲会x
贺姓来源
费氏-中华
温氏宗亲会
万氏起源
蒲
蒲氏家谱
詹氏统谱
詹姓公谱
詹姓大宗族
詹姓一家亲
詹氏-中华
邱氏论坛1
邱氏论坛2
邵氏家园
郝氏-中华
邓氏-金陵
F
郭姓研究网
郭氏宗谱
郭氏之源
郭氏之家
郑氏网
郑氏古厝
郑氏家族
郑氏文化馆
邹氏宗亲网
邹氏-中华
邹氏-范阳
鄢氏家族
鄢氏考源
邝氏族谱
酆氏家谱
陈氏宗亲会
陈氏宗亲网1
陈氏宗亲网2
陈氏论坛
陈排湾宗亲
陈氏-溪湖
陈氏-下曾
陈氏-下坑
陈氏-竹角
陈氏-路口
陈氏-凌村
陈氏-广州
陈氏-永和
陈州-中华
陈氏-永春
陈氏-九房
陈氏-南海
陈氏-台山
陈四源公业
陈氏在线x
陈氏大宗祠
陆氏家园
陶氏家谱x
陶氏会馆
陶氏族谱
陶渊明故里
隋氏族谱网
汤家村
汤氏家园
杨氏-九龙
杨氏-九龙
杨氏宗谱
杨氏-湖南
杨姓一家人
杨氏宗亲网
杨氏在线
杨姓论坛
杨家将
杨氏-台湾x
齐藤氏族谱
甄氏宗亲网
翟氏族谱
经姓家园
G
葛氏宗亲网
宁氏全球网
熊氏家谱
裴氏宗亲网
廖氏增谱
蔡氏-济阳
蔡氏-建阳
蔡氏联谊会
蔡回忆录
赵氏网
赵氏家谱
赵氏族谱x
诸葛氏家谱
纵氏族谱
宾氏家族
欧阳网
欧阳氏族谱
蒋氏家谱
蒋家全传
蒋氏文化x
黎氏大家园1
黎氏大家园2
黎氏大家园3
黎氏-电白
黎氏数据库
黎氏联谊会
黎氏宗会
黎氏论坛
刘氏族谱
刘氏西港谱
刘家老伙房
刘氏家园
刘姓社区
刘氏-中华
刘氏-汉家
刘氏-兰苑
刘氏-成都
刘氏-墨庄
刘氏-泊庄
刘氏-丰县
刘氏-太邱
刘氏-湖南
刘姓宗谱网
刘氏宗亲网
刘姓宗祠
刘姓宗亲会
刘氏联谊
练氏家族网
谌族网
攀家人
薛氏家族
骆氏宗亲
H
钱氏联谊会
应氏家园
钟氏情缘
潘氏宗亲网
阎氏通谱
阎氏家谱
赖氏宗祠
赖姓宗亲会
谢氏世谱序
谢氏大族谱
鲜氏家谱
简明家谱x
简氏家谱
简姓宗亲会
简姓天下
阙氏宗亲会
聂氏家园
苏氏族谱
苏氏-眉山
罗氏家园
罗氏通谱网
罗家祠堂
萧氏书山谱
萧氏-兰
芳村地区,古代原是古海和沼泽地,现在到处还可以发掘到贝壳层,海北斧头岗可以清晰看到古海冲蚀的痕迹,这里水草丰盛,一度曾是巨型古脊椎动物恐龙活动之地。七十年代,广州钢铁厂在挖掘地道时,第一次发现恐龙蛋化石,处于同一地域的平洲。1987年在修筑公路时,又再次发现恐龙蛋化石,而且保存比较完整,经专家鉴定是属于同一类型的恐龙蛋化石。这些发现,证明了芳村这一带在中生代确曾是恐龙之乡。
秦汉时代,还看不到关于芳村地区的记载,那时候这带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有几个沙洲露出水面。在《永乐大典》中的《广州府地图》里,也只标有大通寺,西林巡检及一个无名岛,这三个岛按位置应是今花地、海北、鹤洞等地区。海北一带是我区最早露出水面之岛屿之一,古名“芙蓉沙”,俗叫“海心沙”。据传“荚蓉沙”在南越王赵佗时就已得名,那时海面辽阔,烟波浩淼,远看海中浮起几个小沙洲,酷似一朵出水芙蓉,因以“芙蓉”名之,历史上一直沿用此名,如芙蓉八乡,芙蓉三约。海外华侨港澳同胞至今还喜用“芙蓉”其名。
唐代芳村南部大部分是海滩和芦苇荡,而与唐代有关的地名有“大王滘”(大黄滘)和“黄巢墩”。黄巢墩在大王滘边南滘一侧,现属南滘花果场范围,传说是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进入广州后,将一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及番商押到此地处死,故这一块千年前的刑场,一直被人视为凶险之地,长期荒芜。每有龙船过此,都要握偃旗息鼓,已成通例。
至于大王滘,是指东塱至南滘的一条人工河。其得名一说是黄巢进军广州时在珠江受阻,利用原有河汊一夜之间加工开成河道,突然绕到唐军背后,攻下了广州,其后又利用此处附近荒洲做刑场;一说与明代农民起义领袖黄萧养兵败至此有关。地方父老相传,言之凿凿,有待历史学家考证。
芳村地区有文字记载的是从南汉开始。《南汉书》卷十七‘列传’第十一僧达岸条:“僧达岸。名志清。姓梁氏.新州人。一日渡河西,阻风,登南岸,爱其地僻,奏请移居。后主为发帑藏建宝光寺,使驻锡焉。于是大阐宗乘,参学至者,舍不能容,多就田间结庐居”。南汉时的“城河西”是指石门、灵洲一带,而要渡的河则是今珠江大桥至石门这一段,“阻风登南岸”的“南岸”正是花地这一角,大通寺所在地。“多就田间结庐居”,说明花地这一带当时已有村民聚居。
宋代,花地开始繁荣。据番禺县志记录。大通镇是宋代广州八大镇之一。《芳村地名志》资料也表明,芳村地区绝大部分居民,是宋代或宋代以后由中原南迁而来的。大通镇因大通寺而得名,大通寺原是南汉宝光寺,宋政和六年(1116年),“由经略使觉民题额“大通慈应禅院”,大通寺因而得名。寺里有烟雨井,能预报天气,雨前井里会冒出烟霞,是广州的一大奇景,称之日“大通烟雨”,宋代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
广州是广东东、西、北三江的汇合出口处,造船与航海技术历来比较发达,一直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港口。秦汉以来,中原地区及四川等地的物资,多在广州集散。《宋开宝南海神庙碑》就有“限六蛮于外服,通七郡以来王”的记载。宋代广州外贸的重要港口,除南海神庙附近的黄木湾和广州内港西澳外,现在芳村白鹅潭西侧的大通港,也是宋代重要港口之一,这里水深港阔,港内与大细海、中澳连成一片,风平浪静,也是一个较好的避风塘。宋代的芦苞水及官窑附近的西南涌,是水上交通要道,西江和北江的航船,到广州都先经过大通港。据《粤东笔记》记载,这个港口经常的航线有三条:往东可通虎门,从惠州出海抵潮州和福建;出海往西可抵雷州、廉州、琼州;往北循北江而上可达韶关、南雄。宋代为方便使臣及官员来往及传递文件,在大通港设有大通铺,这是广州向西南及粤北从水上传递文书的第一站。在此不远还设有“西林弹压”,据《大德南海志》记载,它属广州经略司管辖,驻兵六十人。
宋代称白鹅潭为鹅湖,《甘蕉蒲氏家谱》记宋代广州之盛中有“贡舶商帆,鹅湖云集,阛阓之盛,溢郭填城”。白鹅潭得名始于明代,《广东新语》卷四中说: “珠江上流二里有白鹅潭,水大而深。每大风雨,有自鹅浮出,则船楫坏。丙申五月朔。二自鹅状如小艇,随波而下,时无风雨,舟经此皆见之。……相传黄萧养作乱,船经此潭,白鹅为之先导”。在历史上,白鹅潭有很多可歌可泣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事迹。鸦片战争时期,白鹅潭就是侵略者炮舰停泊炮轰广州和芳村的地方,芳村人民对此尤为痛恨。崇文社学组织民团,与南海县人民一起,抵制英国殖民主义者在石围塘购买土地,揭露痛斥汉奸蔡老六出名瞒买芳村寺岸安姓围,叶姓围和高沙围及鹅潭一带海旁以建立夷馆的阴谋,给当时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诸如此类的反帝事迹,至今芳村人民还津津乐道。大革命时期,在中国***广东省委的领导下,芳村地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1924年,芳村地区第一个农会(广州市郊一区农民协会)在谢家祠成立。1925年5月6日,中国***广东省委派农民部黄谦同志,到西塱裕安围开展革命活动,成立“广州市郊区裕安围村农民协会”,并组织农民自卫军,由陈锦生任队长,队员有陈秋成等七人。接着成立了“中兴会”,开展抗交苛捐杂税等活动,与当地的封建势力,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芳村地区的各村乡,也相继建立农会及农民自卫军,农运形成高潮。1927年4月27日,广三铁路工人与粤汉,广九铁路工人,为抗议“四、一五”反革命事件而进行了罢工斗争。
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广州郊区农民纷纷加入战斗,石围塘车站工人赤卫队及南海县,芳村花地、西滘和裕安围等地农民自卫军一起,攻占石围塘车站。五百余人渡过白鹅潭,入城与起义军并肩战斗。
由于裕安围村的革命群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作出了贡献,1963年裕安围村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红色游击区”。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引进新良品种和科学管理,芳村花卉的发展又添了新的一页。1987年,在芳村海南举办的全国性的花卉展览会上,展出的各种花卉,品种多达七百多个,但这并不是全部。近年来,芳村区农委和东漖镇农办,对本区花卉进行了普查,芳村区现种植的花木有173个科,482个属,共有960多个品种。花卉、盆景、观赏鱼,远销港澳和欧美各地,已成为芳村地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收益。
芳村是水果之乡,其出产的各种佳果中,以花地杨桃、茶滘生榄最为著名。
芳村也是鱼菜之乡。芳村地区河涌纵横,鱼塘星罗棋布,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且水陆交通方便,给发展蔬菜和塘鱼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芳村地区历来就是供应广州新鲜蔬菜塘鱼的主要基地,坑口的冬瓜和头菜,麦村的红金笋和香荞,鹤洞的秋茄,都被认为是名牌蔬菜。除饲养塘鱼外,劳村人民还利用河涌及珠江自然资源,捉鱼捞虾,一年四季,都有水产供应市场。
据说,他考试时,一时不好写开头,就乱写:"自二柳夹泉以来,"其实这是他在路上看到一眼泉两旁有两棵柳,考官不知道,以为他写的是典故,而自已不知道,就送了他"柳泉居士"这个称号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人,清朝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他的远祖曾为元代总管;明万历以来,蒲氏家族“科甲相继”,虽不显贵,也算是诗书门第。可是到了蒲松龄的父辈,已家势衰微,他的父亲蒲盘(pán)不得不弃读经商。蒲盘有子四人,“为寡食众,家以日落”,乃为儿子析居,每人授田二十亩。蒲松龄从此独立生活,“居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篙满之”,狼嗥鼠鸣,境况萧然。(蒲松龄《述刘氏行实》,以下引文不署主名者,均为蒲作。)薄产不足自给,蒲松龄一生,只能“卖文为活,废学从儿。纳税倾囊,愁贫任妇”(《呈石年张县公俚谣序》)。
蒲松龄自幼由父亲教读,“经史皆过目能了”。学习八股文之余,“辄喜东涂西抹,每于无人处时,私以古文自效”(《聊斋丈集·自序》)。十九岁时,“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得到学使施闰章的赏识,说他下笔有神,文有异香。科举以时艺试士,视诗为魔道。蒲松龄少年意气,入泮之次年却与同邑友朋结“郢中诗社”,把盏吟诗,寄兴风雅。青年时代的蒲松龄,就有自己的个性和自己的追求。
蒲松龄三十一岁时,因乡试受挫,应同邑进士、扬州府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聘,协办文案,充当幕宾,远离家乡,出游江淮。当时淮扬地区连年水灾,民不聊生。在作幕期间,他亲眼看到了官府的黑暗、豪绅的贪残以及人民的苦难。“新闻总入狐鬼史,斗酒难消块磊愁。”(《十九日得家书感赋,呈孙树百刘孔集》,见《聊斋偶存草》)蒲松龄往往把现实所激起的忧愤,倾注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之中。淮南水乡虽与齐鲁山色异趣,但难以消除蒲松龄的内心惆怅:“独上长堤望翠微,十手心事计全非。”(《堤上作》)岁月蹉跎,坎坷潦倒,前途茫然,不如归去。康熙十年(1671)秋,蒲松龄毅然摆脱作幕生涯,回到了家乡。
南游归来,蒲松龄屡设帐于缙绅之家;而在同邑西铺毕际有家,时间最长,设馆三十年,才归老家居。毕际有是明代尚书毕自严之子,清代顺治乙酉(1645)拔贡,曾任扬州府通州(今南通市)知州,于康熙十八年归田。毕家有石隐固、绰然堂、效樊堂诸胜,更有一座藏书甚富的“万卷楼”,为蒲松龄读书和写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授徒之余,蒲松龄继续撰写《聊斋志异》,还曾编过《庄列选略》,“惟与弟子辈闭门叹赏,而又不敢出以示人”(《〈庄列选略〉小引》)。他对文学的追求似乎更加执着和勤奋。毕际有似乎也能够理解蒲松龄的坎坷遭遇和狂放不羁。他们两个诗酒论文,相处甚得。蒲松龄《哭毕刺史》诗有云:“海内更谁容我放,泉台无路望人归。”看来他是把毕际有当作穷途知己的。
康熙四十八年(1709)岁暮,蒲松龄撒帐回家,从此结束了塾师生活。虽然“聊斋有屋仅容膝”,不能与毕家的绰然、效樊诸堂相比,但毕竟是自己的故居,他垂老归来,“心境闲暇梦亦适”(《斗室》),感到无比快慰。
康熙四十九年(1710),蒲松龄七十一岁高龄,才补了个岁贡生,他不免啼笑皆非。康熙五十二年(1713)他的夫人刘氏去世,蒲松龄悲痛欲绝,亲撰《述刘氏行实》,寄托哀思。自此,他格外孤寂,每每“对酒无欢只欲愁”(《哭毕刺史》)。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二十二日,蒲松龄也辞世而去,享年七十六岁。
蒲松龄一生著作很多,诗、文、词、赋、戏曲、俚曲等均有佳作,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为其代表作,艺术成就达到古代文言小说的高峰。另有《聊斋诗集》《文集》等。
家谱的主要内容:姓氏源流和世系表。
一、姓氏源流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一些史学专家认为,历史上的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导致了家谱的断裂残缺,很多族谱都由后人凭想象臆造。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重视传统的中华民族,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谱,由于南北各地的语言、风俗、长相等均不同,世系联系在一起,其纸谱真实性值得推敲。
二、世系表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1)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2)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3)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4)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扩展资料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相传它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如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家谱 (人文资料)
中华大族谱 http://www2.webng.com/vbg668/cbg/ 可以打开吗??
本文2023-11-11 21:22:0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60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