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修家谱悄然兴起,你如何看待这一行为?
"
先说结论:家谱是农业社会的残余,在工业化社会里是行不通的,只能作为某种怀旧的情怀出现。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一个大家族聚族而居,可以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家族中的成员几乎全部是务农,依靠土地而生存,家族中的成员几乎不外出,几乎不迁移,一些村落可能离县城很近,但是村中的人可能一辈子不去县城一次;家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需要和外界交换的物资很少;家族中的事务基本自理,族长对于族人有很大的司法权、行政权,官府对此也是支持的,一方面降低了管理难度,二来也节约了大量的行政和司法开支。以至于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古代政府不是把家庭当做社会的细胞,而是把家族当做社会的细胞,政府的施政必须以乡间的缙绅、族长作为基础。
古代社会理想的男耕女织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大的家族才有修家谱的可能和必要,族谱是维持一个大家族向心力和秩序的诸多工具之一,除此之外还有祠堂、族规、辈分、祖坟、族学等等。
祠堂(祠堂在古代家族中拥有非常神圣的地位)
但是这样的大家庭实际上只有农业社会才有可能存在。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农业社会逐渐弱化甚至解体:土地不再是谋生的唯一手段,甚至不是主要手段,大批的家族成员进入城市,甚至定居在城市,不再以血缘关系将自己归类,而是把自己归属为行业、公司、商社、单位、政党等等现代化的、更加高效的组织;家族成员外出频繁、迁移频繁,安土重迁的思想基本被放弃;家族中的族长对于外出的家族成员几乎不再有约束力,更不要说司法权和行政权了,即便对于仍旧在农村居住的家族成员,也几乎没有司法权,现代化的政府把自己的触角深入到了最基层。传统的家族迅速解体,小家庭成为社会的主流。现代政府认为,现代社会的细胞是家庭,不需要家族作为辅助管理手段。现代社会的准绳是法律,不是族规。违反族规的人,族长除了道德和舆论手段外,没有任何法律上的权力可以处置对方。
在此情况下,一个大家族的祠堂、族规、辈分、祖坟、族学等等对于现代人来说没有任何的吸引力和约束力,族谱也是如此。很多农村人进城之后,第一代人知道自己的辈分,但是他们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就有相当多的人不按辈分取名字了,等到到了第二代、第三代,恐怕连自己的辈分都不知道了,严格地讲,这种不按辈分起的名字是不合格的,难以进入族谱的。
我国目前城市化率为47%,目前世界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发达国家一般都在80%以上,我们国家一直把城市化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而城市化正是这种旧式家族的杀手。大规模的城市化完成后,旧的大家族,以及与此相关的族谱、祠堂等,只能以“文化遗产”的面目出现了。
近几年来,兴修家谱悄然升温。在湖北,修家谱方兴未艾,中华昌氏家族耗费近百万元,历时六年修成八卷通谱,追溯历史千年。寻根问祖的情感涌动背后,人们正在寻求宗亲文化的认同。
昌庆旭先生系湖北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中华昌氏通谱》主编、第二届中华大族谱国际会议副秘书长。“说起家谱,稍微有点年纪的人都不陌生。不过,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人的家谱历史,几乎与我们的文字历史一样漫长”,昌先生告诉记者,早从商代开始,中国人就有了文字家谱。“我们都知道,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研究发现,甲骨文当中,就有一些是专门记载一个家族人物、世系的甲骨。如三千多年前殷商武丁时期的‘甲骨家谱’《儿氏家谱》,这里的‘儿’,就是后来的‘倪’姓。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用文字记载的家谱。”
昌庆旭认为,家谱以血缘为基础,修家谱是为了构建同一血源的谱系。“虽然宗法制度早已消亡,一个宗族也历经迁徙沿革,分散繁衍,但伦理是不灭的,人伦关系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今天当人们在谈论宗族时,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依恋”,随着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萌发了强烈的“寻根”和乡土意识,使得族谱复兴。
显而易见的是,修家谱不仅有利于地方和谐建设,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意义非凡。昌先生认为,随着世系繁衍,血缘关系在族谱中已非常稀薄,修谱更多的是为寻找文化认同。通过修谱建立起的宗亲网络也成了另一种人脉关系网。据介绍,曾有一位詹姓学生不幸患上白血病,却因家贫无钱医治,詹氏宗亲得知后,一周内就募捐了数万元,而这样的扶贫会在各姓氏宗亲中都存在。
一、拟定修家谱计划
1、版本:精装、平装、光碟、网络。
2、时间:完成期限、工作时程。
3、预算:经费、人员。
4、范围:同宗、合族、家族。
5、工具:图表、问卷、电脑。
说明:由发起人草拟计划大纲。
二、组织章程
组织委员、修谱大纲、责任分配、发凡起例。
说明:由编谱委员会议定细节。
三、筹集基金
一人负担、众人分摊、家族劝募、早请补助、公开销售组织内容大纲,制作世系图表、填写行实履历、撰写名人家传、考订姓氏渊源、记录迁徙过程、著录文艺著作、附录照片图版、其它次要内容。
说明:依实际情况与资金需求决定基金来源。
四、资料分析
前修旧谱、相说族谱、族谱研究资料、研究与过滤资料、请教族谱专家。
说明:善用各种资料与研究方法。
五、寻找史料
参考“家谱记录种类一览表”所列记录资料。参访家庙、宗亲会、姓氏族谱学会、图书馆、档案馆、户政机关。广泛查阅各种现有传记资料。各种史料均须审慎考证。
六、编辑内容
组织内容大纲、制作世图表、填写行实履历、撰写名人家传、考订姓氏渊源、记录迁徙过程、著录文艺著作、附录照片图版、其它次要内容。
说明:依资料多寡决定内容项目。
七、审定内容
专家审稿、多次校稿、最后完稿。
说明:最好有学者专家参与审订。
八、印刷出版
黑白或彩色、纸本或光碟、选定印刷厂、印制若干份、设家族网站。
九、领谱典藏
办祭谱活动,族人领族谱,寄存图书馆。
说明:有效保存。
介绍完整个修家谱的流程步骤,你是否感觉这个流程真的是太复杂,太浪费时间和精力。
新家谱是想社会主义时代编修的家谱的简称。编修一部新家谱,有的是在旧家谱的基础上续修,有的是在已经烧毁无存或从未编修过的情况下进行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编修一部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型家谱是必然的。
一、建立机构
编修家谱是一项艰巨复杂的文字工作,同时涉及许多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编修任务重、要求高,需要有坚强的组织领导作保证。
二、拟定篇目
家谱是按照家族的内容分类依次编排而成的史类图书。篇目反映家谱的基本内容,是编纂家谱搜集资料和编写家谱的提纲,是家谱的框架和总体设计,是成书后的目 录,一部好的家谱篇目应反映一个家族的全貌和时代的特点。
三、搜集资料
家谱是家族历史资料的科学汇编。家族的历史和现状是通 过资料来反映的,资料是家谱的基本特征。一部好的家谱,总是以资料翔实全面丰富,是非分明见长。没有大量的、全面的。
四、分工撰写
撰写是修谱的重要环节,是保证谱书质量的基础。一部家谱的篇幅很长、文字数量很大,成书时间较长,除少数支谱可以由一人执笔撰写外,多数家谱,一人难以承担全部撰写工作,必须按篇章分为若干部分,在主编的统一组织指挥下,由修谱人员分成若干小组或分给个人撰写。
五、搞好总纂
总纂是家谱撰写的最后阶段。总纂是把分头撰写的各部分完成之后,把它合成为分类横排、结构严谨缜密的完整书稿。
六、筹措经费
资金是完成编纂家谱任务的重要物质基础,根据编纂家谱规模,需要筹措相应的经费。从编修家谱开始,就要拟定筹措经费的计划,初步确定经费开支项目、范围,按 照谱书的规模和出版发行数量及其所需经费金额,提出筹集资金的来源、途径和方法。
就从你们确知的祖父辈起记即可,代代相传,世世增修,自然就成卷秩浩繁的大族谱。
关键是后辈是否有人愿意接力增修。当人口越来越多的时候,族人分居各地,续谱是一项苦差。
编辑族谱不要贪多求全,修成半部百科全书,毕竟现代网络高度发达,生活常识等就不要填充入族谱,这样可以节省费用,用于支付提高印刷质量的费用,比如印刷照片类内容的彩页。汉字增笔或减笔即成别字,世系线确保没有连接错误,因此印刷前切要认真校对印刷稿本。
族谱就是族谱,紧紧围绕族人、族事的主题就好。
笔下不记人过。没有精彩事迹或履历的族人,实记生卒时间、墓葬地点及子女的数量、名字、排行,即可。具有精彩事迹或履历的族人,宜作传记。
民间修家谱悄然兴起,你如何看待这一行为?
本文2023-11-11 19:54:1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59890.html